利率互换前端费后端费(什么是利率互换业务?为什么这项业务可以使企业降低贷款成本?)
时间:2024-01-24 15:12:07 | 分类: 基金知识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什么是利率互换业务?为什么这项业务可以使企业降低贷款成本?
利率互换
中文名:利率互换
外文名:Interest Rate Swap
别 称:利率掉期
类 别:一种互换合同
利率互换是指两笔货币相同、债务额相同(本金相同)、期限相同的资金,但交易双方分别以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借款,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和利率风险,双方做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调换。
介 绍
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
商务印书馆《英汉证券投资词典》解释: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亦作:利率掉期。一种互换合同。合同双方同意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日期以未偿还贷款本金为基础,相互交利息支付。利率互换的目的是减少融资成本。如一方可以得到优惠的固定利率贷款,但希望以浮动利率筹集资金,而另一方可以得到浮动利率贷款,却希望以固定利率筹集资金,通过互换交易,双方均可获得希望的融资形式。
概述
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在互换交易中占主要地位。
利率互换是指两笔货币相同、债务额相同(本金相同)、期限相同的资金,作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调换。这个调换是双方的,如甲方以固定利率换取乙方的浮动利率,乙方则以浮动利率换取甲方的固定利率,故称互换。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资金成本和利率风险。利率互换与货币互换都是于1982年开拓的,是适用于银行信贷和债券筹资的一种资金融通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型的避免风险的金融技巧,目前已在国际上被广泛采用。
请问在工行买基金前端收费和后端收费是什么意思?具体收费标准是什么?哪种合算呢?谢谢
开放式基金申购费的收取方式有两种,一种称为前端收费,另一种称为后端收费。前端收费指的是投资者在购买开放式基金时就支付申购费的付费方式。后端收费指的则是投资者在购买开放式基金时并不支付申购费,等到卖出时才支付的付费方式。后端收费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鼓励投资者能够长期持有基金,因此,后端收费的费率一般会随着持有基金时间的增长而递减。某些基金甚至规定如果投资人能在持有基金超过一定期限后才卖出,后端收费可以完全免除。
构建全球清算网络平台,领跑国际支付清算市场
随着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IT蓝图建设成果向海外延伸工作的顺利推进,中国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完整、先进的全球统一支付平台作为基础支撑,构建一个国际领先的全货币、全时区的支付清算体系;依托此体系,为全球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支付清算网络服务,充分发挥中行百年老店的优势,进一步提升跨境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响应能力和处理效率,继续成为国际支付清算市场的领跑者。
中国银行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系统从2012年9月启动实施至今,在亚太、欧非38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投产,共连接44个本地清算系统,承担33种货币,26家分行一体化运营,实现了行内支付系统与流程的整合、与全球各地区中央支付系统的统一对接及集团内多货币无缝即时支付的指导思想,构建了全球领先的清算网络,此项目在2014年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企业支付项目”大奖。
中国银行全球统一支付平台,GlobalUnifiedPaymentPlatform,简称GUPP,定位于中国银行集团支付指令统一集中处理平台,对内连接核心银行系统和相关外围系统,承载集团支付指令传输通道,完成中行自身及客户各类交易项下的资金收付;对外连接SWIFT网络和各国本地清算系统,处理各国本地清算业务及转汇业务。
平台采用面向SOA的架构设计,基于web2.0技术,并采用Ajax等新技术,提升了客户体验;内置RuleEngine技术,功能扩展通过规则配置完成,可快速实现新业务产品的开发;采用先进的分布式缓存技术,有效提升了数据访问效率;基于ISO20022国际金融业通用报文标准设计,完全兼容各国清算系统的统一数据模型,具备业界领先性及前瞻性。
一、全球统一支付平台建设背景和战略意义
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1929年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是中国银行业最早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也是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中国银行也是最早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的中资银行,目前已连续5年入选。建设全球统支一付平台,为客户提供随时、随地、随心、丰富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实现以科技为引领,推动中国银行向“智慧银行”战略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1、打造全球多币种支付清算体系的战略要求需要。中国银行正在加快全球机构布*,截至2015年12月末,中国银行在海外42个国家和地区设有630家分支机构;资本实力不断提升,在全球银行资本排名已上升为第四位,部分海外分行成为当地主流银行,积极参与国际大型银行及当地同业市场竞争。
2、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发展的需要。2009年以来,进出口人民币结算比例持续增长,跨境贸易及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额持续上升。自2011年开始,人民银行陆续与境外央行或货币当*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RQFII试点启动,人民币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资本账户的进一步放开,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资金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境外实体经济循环。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中国银行将跨境人民币清算及海外人民币业务作为战略重点之一。
3、提升与国际先进银行同业竞争力的需要。面对当前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全球市场紧密联系,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与国际先进银行同业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对中国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在效率、安全、创新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系统建设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准。
二、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系统设计
全球统一支付平台(GUPP)由核心业务处理层(GPP)和企业服务总线层(PIP)两层组成。其中核心业务处理层(GPP)负责业务流程的处理,如:报文自动修复、借贷方帐号判断、结售汇、费用、流动性管理、报文智慧路由等等,通过配置实现业务需求;企业服务总线层(PIP)负责处理GPP核心层与行内相关系统、各类本地清算系统交互时的协议转换、格式转换、流量控制等操作,系统架构如下:
支付平台遵循面向服务的SOA设计理念和使用J2EE的分层设计方式。在展现层上,通过展现服务突出服务消费原则;在业务逻辑层,通过服务组件库实现服务生产原则;还实现了灵活的业务流程编排,内置强大的规则引擎,实现了业务行为管理。同时,系统采用了WebSphereeXtremeScale分布式缓存平台,用以实现弹性的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系统逻辑架构如下:
GUPP逻辑架构由客户端、展现层和业务逻辑层三部分组成,并通过分布式缓存技术实现Cluster架构,以增强性能;通过数据访问层与数据库连接。
客户端使用了Web2.0、Ajax、Jason、Https技术;数据库访问层基于EJB3、JPA、JDBC4.0。
展现层由Web页面和展现服务组成。Web页面是由JSP2.1、Servlets实现,展现服务是基于Soap1.1/1.2实现。
业务逻辑是通过业务流程引擎实现,其基于规则并有丰富的基于JavaEE5,J2SE6的服务组件库。
集成层PIP主要由CoreBus、请求方适配器、服务方适配器、格式转换、异步/同步消息机制、管理控制台组成。
CoreBus负责核心路由和交易组合与拆分;请求方适配器负责服务请求提出方的连接;服务方适配器负责服务提供方的连接。集成层提供格式转换、同步/异步消息机制转换功能,并提供管理控制台,用于管理服务质量。
支付平台综合采用了WAS集群、WXS分布式缓存和ORACLERAC存储架构,同时实现了生产数据库与报表数据库分离,生产机与报表机分离,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保证了生产的平稳运行,系统部署如下:
Web服务器集群部署在负载均衡器的后端。用户通过全球统一支付平台UI将请求通过负载均衡器转发到Web服务器上,Web服务器将请求再转发到GPP-SP应用服务器上的模块中。
GPP-SP应用服务器是应用服务器集群的成员,部署在Web服务器集群之后。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的业务组件在应用服务器中运行,使用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MQ、eXtremeScale中间件。业务组件与其他行内外系统之间的交互,由平台集成层(PIP)负责传递。
PIP运行在集成平台集群中,使用中间件MQ。通过MQ集群的方式与应用服务器集群进行集成;通过MQCI/CICS/Socket协议与行内的其他系统进行集成。
OLTP数据库集群存储业务数据和系统数据,供GPP-SP应用服务器集群的业务组件,以及PIP集群中的集成组件访问。
此外,为了保证系统的性能,将统计报表数据库功能与OLTP数据库进行分离,采用OracleDatabase11gActiveDataGuard实现从OLTP数据库集群到ReportingDatabase集群的复制。
ReportingServer上运行IBMReporting应用,提供报表功能。
三、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的功能简介
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的业务处理范围为转汇和本地清算(除票据清算外)汇入汇出业务。
转汇业务:指收报行根据发报行的汇款指令,将款项解付至第三家银行的业务类型。转汇业务的主要场景包括:SWIFT转SWIFT、SWIFT转本地清算系统、本地清算系统转SWIFT。
本地清算汇出业务:指海外机构前台网点柜台接受境内汇款人委托,办理通过本地清算系统跨行汇出至境内同业、机构或个人的汇款,后台收付清算部门进行报文信息处理、清算路径选择、报文监控及相关前后台交互的处理过程。
本地清算汇入业务:指海外机构通过本地清算系统接收汇入报文,通过后台集中解付或留交前台解付等方式为客户入账的汇款业务。汇入报文的处理包括后台入账、留交前端、转其他系统处理、退汇、止付、冲正等方式。
在汇出汇款中,如为跨境汇款,由核心银行系统国际支付模块发起,报文发至通过平台集成层(PIP),不需经过外部的SWIFT;境内行内汇款在核心银行系统中完成,不通过平台集成层;境内跨行汇款(本地清算汇出)报文由支付平台系统发起,发送至本地清算系统。
在汇入汇款中,国际汇入汇款和境内行内汇入汇款通过核心银行系统完成;本地清算汇入在平台系统中完成。在转汇中,如果收报行为上线行,支付平台通过内部报文方式入账;如果收报行为代理行或非上线行,支付平台将报文发送至SWIFT或本地清算系统。
四、全球统一支付平台的创新特点
依靠GUPP平台系统架构及全方位的清算业务功能支撑,在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全球清算银行建设目标指导下,该系统具备以下方面的创新特点:
1、打造出了一个多机构、多时区、多语言、多币种、多清算渠道的全球一体化支付清算体系
(1)支持多语言、多币种
除英语、中文等基本语言外,支付平台还支持德语、俄语、法语等多语言处理,具体包括信息存储、逻辑处理和界面展示。支持的币种,包括USD、EUR、AUD、HKD、GBP、JPY、CHF、CNY等,已达到33种。
(2)连接清算渠道最多,与世界各地44个本地清算系统连接。
2、构建了中国银行集团全球一体化人民币清算网络
离岸市场、在岸市场、跨境市场通过支付平台直接清算或进行报文传递,各市场间统一通过支付平台连接,最终形成以支付平台为核心的全球一体化的人民币清算网络。
(1)在岸清算:上海总部(和中银香港)直接参与人行CNAPS系统,实现境内跨行支付;通过核心银行系统实现行内支付。后续将通过支付平台进行连接人行系统。
(2)离岸清算:海外机构担任清算行,且当地建有人民币清算系统(如台北分行),由支付平台完成海外机构自身与其它参加行之间的的人民币跨行支付;当地未建清算系统(如法兰克福分行),清算行采用账户转账模式,接收同业指令,通过支付平台将人民币支付给其它同业。
(3)跨境清算:由支付平台连接当地清算系统或SWIFT网络。
3、连接全球主要交易所,承接结算行功能,建立人民币深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新路径
(1)支持多种报文类型和货币。支持主流交易所要求的MT103常用报文,可根据交易所特殊要求进行客户化开发;支持美元、欧元、日元、英镑、人民币等各种货币。
(2)自动化处理支付清算业务。支持直通式处理;满足交易所严格的时效性要求。
(3)提供多样化计费方式。支持定额、百分比、阶梯等多种计费模式;支持实时扣费和事后扣费;支持从保证金或结算资金账户外的其他指定账户扣费。
(4)资金安全有保障。通过规范的报文处理流程和严密的授权机制,有效保障了交易所和清算会员的资金安全。
(5)提供灵活的查询统计功能。通过客户化队列、智能搜索,系统界面能够实时展示交易所相关业务信息;提供报表等事后统计方式,方便结算银行业务管理。
(6)支持广泛的清算网络。与SWIFT网络、各国际主流交易所所在国本地清算网络建立连接。
4、实现集团内多货币无缝对接即时支付
(1)信息传递内部化。支持集团内对于集团内部不同分行间的转汇报文,系统会自动选择发出内部报文,而不再通过外部清算系统;部报文传递信息,取代外部SWIFT网络;实现集团内部支付信息的内部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支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管控外部风险。
(2)跨境实时汇划。客户在我行办理的,以我行集团内客户为收款人,款项实现即时到账,信息实时反馈。
5、具备系统灵活配置能力,快速实现业务需要与产品创新
多层次功能体系,流程、服务、规则三大引擎灵活可定制,最大程度地快速满足多元化业务需求。
(1)流程引擎。通过WEB服务的组合形成大额、小额等业务流程,贴合不同支付业务的特殊要求;每类支付业务处理流程都是通过BPEL编排工作流实现,能快速实现业务需求。
(2)服务引擎。以模块化的方式,灵活实现各种系统功能,例如借方判断、费用计算等WEB服务;以服务的方式,达到最大化跨平台功能复用。
(3)规则引擎。在每个WEB服务内部,通过规则的设置,实现功能的丰富性、灵活性和差异性;以规则方式将部分代码功能外置于界面,用户可从多个维度灵活定制业务功能,为快速实现业务需求、推出创新产品提供有力的系统支持。
6、智能学习能力,自动化处理功能强大
根据分行需求,灵活定制规则,实现自动报文修复和完善,并具备自学习功能,可以自动记录并学习之前的修复和完善,并对之后的报文进行自动修复。
7、采用最新国际报文标准,设计可拓展报文模型,满足各国本地清算报文支付要求
报文模型基于最新的ISO20022标准和广泛使用的SWIFT支付报文标准进行设计,以XML和XPATH技术,进行数据的灵活存取和动态映射,实现了高可扩充性,对各类主流及特色本地清算系统的报文格式的全面兼容,包括美国的FED/CHIPS报文(自定义报文格式)、欧盟SEPA(ISO20022报文格式)、日本FXYCS/BOJNET(自定义报文格式)等等。
8、采用总线结构设计,支持各类系统和多清算渠道的快速灵活接入
在两层系统架构基础上,基于前述的报文模型,设计了核心层的PDO数据处理模型和BOCMSG接口数据模型。两种数据模型完全匹配,实现了总线层和核心层的无缝、统一接入。当要引入或修改一个本地清算、行内系统接口时,只需总线层把新的或修改的接口映射到BOCMSG数据模型,然后直接发送到核心层即可,无需对核心层进行任何的代码修改。
9、采用数据库分区、UTF-8等技术,支持多机构、多时区、多语言处理能力
利用权限设计及数据库分区技术,实现多机构覆盖,通过标准时间+时区设计支持多时区运行,通过UTF-8技术实现多语言支持。
10、利用分布式缓存和数据层访问技术,实现高并发、高吞吐的数据处理能力
采用WXS等分布式缓存技术,处理层直接从缓存读取数据,避免从数据库读取,从而实现数据的高吞吐、高并发。根据更新、访问频率和数据大小,通过缓存目录灵活设置,将静态、动态数据分别存储到本地、远程缓存。
11、全流程实时跟踪集团全球内支付信息,集中处理与展示
系统通过不同的工具对不同层级进行功能应用及数据权限管理,通过灵活定制角色权限、用户数据访问范围对用户进行管理;为便于定位和分类管理,采取“标准+客户化”队列方式管理业务,根据柜员喜好定制用户界面;系统将逻辑处理过程中涉及的全部数据项暴露给用户,供用户自由配置,因此报文调阅方式灵活,可以通过各种组合条件进行筛选,便于分行柜员灵活快速地搜索报文,也为总行从不同角度管控分行提供了基础。
五、系统稳定运行,凸显强大效能
自2012年亚太地区投产以来,系统运行稳定,业务量稳中有升,已投产行间通过GUPP内部通道传递报文日均1万5千笔,全辖上线后,集团内部通过独立的网络完成支付清算,减少对SWIFT的依赖,预期的“高效、安全、完整”的建设目标指日可待。
中国银行全力推进支付清算网络全球化部署,三年多的时间,共计在全球26家分行投产,共连接44个本地清算接口,基本覆盖世界各主要金融中心及主要清算系统,实现了集团支付系统的整合转型,在整体战略、生产管理、业务收益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第一,在战略效益方面
1、助力海外分行成为当地主流银行并参与同业竞争
悉尼分行。与澳洲证券交易所(ASX)建立紧密合作,为澳洲、新西兰乃至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服务,澳元清算在澳大利亚清算系统交易量排名为第八位。
东京分行。日元清算在日本当地清算系统FXYCS交易量位列第七,交易金额位列第九,在日本中资同业中排名第一,在当地26家参加行中市场份额约占4.1%。
台北分行。作为人民币清算行已为85家参加行开立账户,其中,台湾当地银行39家,外资银行24家,中资银行3家,其他地区参加行19家,人民币清算市场份额超过30%。
法兰克福分行。依托全球统一支付平台,成功营销德意志、德商和DZ等当地主流银行在分行开立清算账户,成为首家成功取得德交所交易及清算会员资格的中资金融机构。
2、承接人民币清算行功能,构建集团全球一体化人民币清算网络
人民币清算行是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它作为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的中枢环节,在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和离岸市场发展中发挥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中国银行在人民银行指定的19家人民币清算中心中占据10席(截至2015年10月底),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及非洲;
上述9家人民币清算行中,除中银香港、澳门分行外,其余7家人民币清算行均由支付平台主要承接人民币清算行业务功能,目前成功实现了台北、悉尼、法兰克福、巴黎、马来西亚5分行业务功能,后续将支持匈牙利、约翰内斯堡、赞比亚分行人民币清算行业务开展;
全球统一支付平台有力支持了海外行跨境及离岸人民币清算;未来全辖上线后,将无缝连接集团海内外机构,统一集团内人民币清算系统,形成覆盖全球的高速公路。
3、承接交易所结算行功能,为人民币深度参与国际资本市场建立新路径
交易所是集中进行证券、商品、衍生品等交易,是整个资本市场的核心。中银集团为促进海外人民币业务进一步发展,积极开展与交易所合作,而结算银行是开展与交易所合作的敲门砖。
第二,在经济效益方面
支付平台的投产,既为海外投产行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带来了机遇,又为降低业务及系统成本提供了基础,具体成效如下:
(1)承接跨境和跨行支付业务,创造中间业务收益
积极拓展本外币支付清算业务发展,月均业务量约54.13万笔,业务金额合计6.52万亿元;支付平台投产后新增220个代理行账户。
进一步创造中间业务收益,悉尼、东京2015年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27.96%及25.02%;亚太欧非投产行2015年集团外外币清算账户资金沉淀同比增长30.80%。
(2)提高系统使用效率,节约建设成本
节省外部SWIFT报文使用费用:集团内支付业务通过支付平台内部报文传递,内部报文月均7000笔。
节省分散开发系统成本:改变以往各海外分行各自开发支付系统连接本地清算及SWIFT网络的*面,有效整合系统资源,各海外机构通过网络、使用一套软件版本,提高了系统的建设及使用效率。
第三,在管理效益方面。
全球统一支付平台实现了中行海外支付清算系统、流程、数据方面的统一与集中,对内提高管理水平,对外为提供智能化、定制化清算服务奠定基础
(1)推动前后台分离和业务集中
通过大额支付标准化设置,实现了已投产行业务流程的统一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促进了前后台分离和后台集中。胡志明、马尼拉等多家投产行分离了前后台职能,形成前后台职责分离、运作清晰、协同高效的管理架构,有效控制了风险,提高了前台接单效率。
(2)建立区域运维监控机制
为保证系统运维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指定悉尼分行、法兰克福分行担任各自区域的运维行,在欧非批次投产后分别负责亚太区域、欧非区域支付平台的运维操作,范围包括柜员死锁强制签退、接口监控等。
结束语:2015年11月30日,美国重量级金融及工商界领袖宣布,美国人民币交易和清算工作组成立,而中国银行成为工作组创始成员之一。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中资银行,凭借在海外经营时间最长、分支及代理机构最多、业务根基最深厚的天然优势,依托全球统一支付平台,在覆盖全球的高速公路上,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挺进!
已刊载在《金融电子化》
撰稿:开发五部王丽静段锋
编辑:办公室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价值与应用中的*限性
点击上方“固定收益”可订阅哦!
目前国内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editRiskMitigationAgreement,CRMA)、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editRiskMitigationWarrant,CRMW)、信用违约互换(CreditDefaultSwap,CDS)和信用联结票据(CreditLinkedNote,CLN),相比另外三类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实行集中簿记、集中托管、集中清算,交易透明,产品标准化,可流通交易,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产品,更适合在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发展初期进行推广。
一、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诞生与发展
1、相关制度的发展
2010年10月,交易商协会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指引》,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两项信用衍生产品,填补了我国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空白。但由于当时债券市场的刚兑环境,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价值有限,市场机构参与热情不足。2014年以来,随着首单公募债“11超日债”违约,打破刚兑神话,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意义才得以体现。
2016年9月,为满足市场对信用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交易商协会对业务规则进行修订,发布了《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在原有两项产品的基础上新增信用违约互换和信用联结票据,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并简化产品创设流程。至此,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真正走入市场需求。
2、市场发展与现状
2010年11月24日,由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债信用增进公司3家创设机构创设的4只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名义本金共计4.8亿元,开始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标志着中国首批CRMW正式上线。
其后至2011年4月的半年期间,又陆续发行了5只风险缓释凭证,标的实体如中国石油、清控集团等在当时的刚兑环境下,违约风险极小,投资者没有必要浪费一份“保费”,市场机构多是以尝试拓展业务的态度参与,业务本身投资价值有限,加之准入门槛较高,因此交易热情迅速降温,CRMW发行进入断档期。
直至2016年8月,由中信建投证券创设了2016年第一期风险缓释凭证——16中信建投CRMW001,风险缓释凭证时隔五年重出江湖。由于标的债务为农业银行发行的“农盈2016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优先档资产支持证券”(16农盈1优先),本身属于优质资产,因此投资者对风险缓释凭证认购需求有限。此后,风险缓释凭证业务再次停滞。
2018年以来,债市频繁“爆雷”,在避险情绪推动下,民企融资愈发困难。监管机构适时推进风险缓释凭证业务,并对合格投资者开通“绿色通道”,提高创设审批和交易商资格备案效率,风险缓释凭证交易再度活跃起来。从2018年9月重启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发行以来,凭证创设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截止11月末,共发行风险缓释凭证31只,名义本金共计44.25亿元,参考实体多为民营企业,参考债项一般为1年内的公募债券。
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交易结构
1、基本要素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涉及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参考实体(标的实体)、参考债务(参考债项)、信用保护卖方、信用保护买方、信用事件、名义本金、信用保护费、结算方式等,涉及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的通用术语含义适用《中国场外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基本术语与适用规则(2016年版)》(试行版),除非另有定义或修改。
参考实体(标的实体):指交易双方在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中列明的、以其信用风险作为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标的的单个或多个实体。参考实体可以为企业、公司、合伙、信托、主权国家或国际多边机构等实体。
参考债务(参考债项):指交易双方在交易有效约定中列明或描述的参考实体的一项或多项债务,是参考实体信用风险的载体。对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而言,参考债务为单一债项或金融产品。
信用保护卖方:指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一方,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中,信用保护卖方为该凭证的创设机构。
信用保护买方:指接受信用风险保护的一方,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中,信用保护买方为该凭证的投资者。
信用事件:指交易双方在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中就一笔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约定的触发结算赔付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破产、支付违约、债务加速到期、债务潜在加速到期、债务重组等事件。
名义本金:是一笔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提供信用风险保护的金额,各项支付和结算以此金额为计算基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创设总名义本金一般不超过参考债务的发行金额。
信用保护费:指信用保护买方向信用保护卖方支付的信用保护费用。就目前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发行条款来看,信用保护费一般为固定金额,保护期限在1年内的凭证为前端一次性支付,少数保护期限超过1年的凭证按年分期支付。
结算方式:指交易双方在相关交易有效约定中就一笔信用衍生产品交易约定的现金结算或实物结算。近期为缓解融资困境而创设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结算方式均为实物结算。
2、参与机构范围
根据2016年重新修订的《银行间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试点业务规则》,参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交易的机构需为向交易商协会备案的核心交易商或一般交易商。其中核心交易商可与所有参与机构交易,一般交易商只能与核心交易商交易。
目前核心交易商共49家机构,包括金融机构和合格信用增进机构。一般交易商共32家机构,包括金融机构、非法人产品及其他非金融机构等。
参与机构中,拟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还需在核心交易商基础上备案成为凭证创设机构,目前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机构共43家,除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外,均为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券商。
3、交易流程
风险缓释凭证创设备案完成后,通过凭证簿记-凭证预配售-债项簿记-债项配售-凭证正式配售等流程进行。由于当前发行的风险缓释凭证多以实物结算,为防止“裸卖空”,配售要求凭证获配名义本金不得超过参考债项金额。
以18恒逸SCP007及CRMW投标为例:
11月7日,CRMW投标并通知中标结果:中标费率1.82%,面额2000万;
11月8日,根据CRMW中标面额投标18恒逸SCP007,并通知中标结果:中标利率6.95%。若债券中标1000万,最终配售CRMW面额1000万,债券1000万,剩余1000万CRMW注销;若债券中标大于或等于2000万,假设中标3000万,最终配售CRMW面额2000万,债券3000万。
在业务实践中,为防止风险缓释凭证预配售机构对标的债务收益率预期过高,导致未能足额获得正式配售,使得部分未能匹配到参考债项的凭证注销,更多簿记管理人开始采用组合收益率方式进行投标。在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参考债务完全匹配的情况下,组合收益率可用以下公式近似估计:
组合收益率=参考债务收益率-信用保护费率
三、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价值
1、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定价
目前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定价主要有信用利差模型和违约率模型两种,实际应用中来看,大多数市场成员都依托现有的信用债收益率曲线,采用简化的信用利差模型进行定价。对投资者而言,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将参考债务的信用风险转化为创设机构的信用风险,因此在定价中多以创设机构的信用风险溢价作为参照,将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参考债务作为组合资产进行定价。
在计算组合收益率时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在于,风险缓释凭证多为以年度为周期前端一次性支付,而标的债务付息多是后端支付,因此实际组合收益率与前述估计值存在一定偏差。仍以18恒逸SCP007与CRMW为例,债券票面利率6.95%,CRMW费率1.82%,期限270天:
组合收益率近似估计值=6.95%-1.82%=5.13%
而根据组合现金流计算出的实际组合收益率为5.06%,与估计值存在7bp的计算偏差。信用保护费率越高的组合,这种偏差越大。考虑到这种偏差仅为组合收益率的1-2%,因此可用上述方式简化计算,以下所指组合收益率均为近似估计值。
2、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投资价值
在确定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组合收益率时,创设机构的同期限同业存单或金融债可作为参照物以体现信用利差。统计2018年以来截止11月末发行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参考债项组合收益率可以发现,组合收益率多数位于4-5%区间,最高可达5.49%。而创设机构同期限同业存单或商业银行金融债收益率在3.4-3.6%左右,远低于该组合收益率。
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风险缓释凭证交易的投资者范围有限。从目前的一般交易商与核心交易商数量来看,可参与风险缓释凭证投资的市场成员不足100家,相比可参与同业存单或金融债投资的机构数量来说寥寥无几,簿记时难以形成对收益率的有效竞争。
第二,存量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较少,流动性不足。虽然近期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一级发行热情高涨,但投资者多以持有到期为目的,二级成交寥寥,且目前监管政策不支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单独流转。牺牲一定流动性的情况下,需要流动性溢价的补偿。
第三,参考债项需求不足,拉宽与信用保护费率的差额。从实际发行情况来看,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创设名义本金远少于参考债务的发行量,参考债项本身多为融资困难的民营企业或过剩产业,多数机构对参考债项存在准入门槛限制。因此,无信用保护部分的参考债项的需求决定了发行利率。若参考债项需求不足导致收益率高于预期,而信用保护费率发行结果已确定的情况下,组合的收益率将有所提升。
第四,各机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参考债项组合的风险资产计量方式不同。对采用内评法计算风险资产的银行来说,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可以降低违约损失率,从而降低风险资产占用,使组合风险资产占用近似等于创设机构同业存单的风险资产。但中小型商业银行多数采用权重法计提风险资产,对组合的风险资产计提依旧为100%,远高于同业存单25%的风险资产占用。因此相比同业存单,需要一定的溢价补偿风险资产的占用。
综合来看,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参考债项的组合投资不失为短久期、高收益资产的优质选项,根据各机构的实际情况,在控制创设机构信用风险的情况下,适度参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投资可能享受一定的超额收益。
3、商业银行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三赢”
从响应政策引导方面来看,在“宽信用”的政策引导下,商业银行陷入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和控制不良率的两难抉择。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出现,为商业银行,尤其是信评体系尚不健全的中小型银行,投资民企债券提供了一颗“定心丸”。在控制民营企业投资风险的同时,由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完全保护的组合投资收益也非常可观。
对参考实体而言,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保护,进入投资者的准入门槛,降低投资者对被保护部分债项的风险溢价要求。对同一参考实体的债项,即使是无信用风险保护的敞口部分也会在市场对风险的博弈中降低对信用风险溢价的要求,有效降低了参考实体的融资成本。
对凭证创设机构而言,通过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也将其对参考实体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转化信用保护费收入。在债券市场“刚兑”神话打破的今天,通过作为信用保护卖方赚取信用保护费用,进一步推动市场机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的提升。另外,凭证创设机构多为参考债项的承销机构,甚至是参考实体的重要授信银行。通过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创设推动参考债项的顺利发行,保证参考实体的融资渠道畅通,对于凭证创设机构维护客户关系、降低不良率大有裨益。
四、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在中小银行应用中的*限性
在看到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发展意义及投资价值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注意到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善。
1、交易系统、会计与税收制度不完善
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业务是中国债券市场的创新产物,由于发展时间不长,存量项目有限,现存于各参与机构的交易与审批系统中尚未嵌入相关模块,难以系统化处理。在会计与税收制度上也无针对性的规定,中小机构参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会计处理无明确制度可循,套期保值的效果在财务报告上也难以体现。随着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系统供应商需加快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系统化处理研发。有关主管部门也有必要考虑进一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相关的会计与税收制度,为信用衍生工具发展提供外部保障。
2、风险资产计量方式不明确
对权重法计提风险资产的机构而言,投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未能起到有效节省资本的效果。而从其风险实质来看,违约率与损失率确实存在有效降低。因此,有必要在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下,明确针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风险资本计量方式,充分发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节省资本的效果。
3、信用风险定价
国内债券市场违约数据积累较少,信用风险定价体系不完善,传统的CDS定价模型不适用当前国内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定价。当前根据信用利差模型定价的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准确性有待提高。随着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发行量的增加,以及交易限制的减少,市场成员将不断根据实际市场成交价格修正定价模型,提高定价准确性。
4、创设机构门槛较高
对中小银行来说,成为核心交易商并获取凭证创设资格的门槛较高,参与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的途径只有作为信用保护买方,支付信用保护费。但中小区域性银行对于一些当地企业的风险评估能力不逊于大型金融机构,可能更适合作为当地企业的凭证创设机构,为参考实体提供融资便利的同时,获取信用保护费用。未来在信用衍生业务逐步成熟,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考虑放宽中小银行参与凭证创设的限制条件,发挥信用风险缓释工具的最大价值。
总的来说,虽然由于信用衍生工具市场还不成熟,存在种种外部环境和定价问题,但在当前融资环境下,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一方面可作为市场成员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另一方面目前也存在较高的投资价值。随着市场参与者的增加,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同业存单间的利差空间趋于收缩,但由于流动性较差及风险资产占用等问题,利差空间始终存在。对于风险资产宽裕并以持有至到期为目的的投资者来说,信用风险缓释凭证及参考债项的组合投资价值凸显。
(风险提示:以上材料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需谨慎。)
利率互换的基本结构是什么?它存在的优势有哪些?
①风险较小。因为利率互换不涉及本金,双方仅是互换利率,风险也只限于应付利息这一部分,所以风险相对较小;②影响性微。这是因为利率互换对双方财务报表没有什么影响,现行的会计规则也未要求把利率互换列在报表的附注中,故可对外保密;③成本较低。双方通过互换,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同时也降低了筹资成本;④手续较简,交易迅速达成。利率互换的缺点就是该互换不像期货交易那样有标准化的合约,有时也可能找不到互换的另一方。
假设双方签订一个5年期利率互换协议,利息一年支付一次,名义本金1 000000港币,固定利率为6.75 %?
1.6.80% (6.80%-6.75%)*1000000=5002.5.75% (5.75%-6.75%)*1000000=-100003.8.00% (8.00%-6.75%)*1000000=125004.5.50% (5.50%-6.75%)*1000000=-125005.7.00% (7.00%-6.75%)*1000000=2500
如何理解利率互换基本定价原理
公司使用利率互换期权的原因和使用利率互换掉期是一样的,主要都是为了限制两种风险.这两种风险分别为:1.汇率波动的风险2.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差额的变化试想现在英国利率(0.5%)较人民币利率(一年期6.65%)低,你现在借入了100万钱的英镑,一年以后只需要偿还0.5%的利息,当时如果你通过人民币来融资,你的融资成本会大为上升.所以就算你的公司在中国,你也会很乐于使用英镑融资.但是现在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英镑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是会变的,为了计算简易,设现在英镑兑人民币是10:1,设兑换货币和国际汇款不需要任何费用,如果在一年以后人民币贬值6.15%(6.15%+0.5%=6.65%)以上,那么你还不如就在国内通过人民币融资,为了限制这种汇率变化的风险,公司就会使用利率互换期权,购买利率互换期权的公司有权利决定是否实行利率互换,如果选择实行,那么就按协议规定的固定或者浮动人民币数额来支付利息,如果选择不实行就依然用英镑支付利息.如果你是这个以英镑融资的中国公司,当人民币贬值6.05%以上时(设利率互换期权的期权费用为0,实际中还需要考虑期权费用),你就会选择实行利率互换协议,反之,如果人民币贬值幅度在6.05%以下甚至升值了,那你就不会选择实行期权利率互换期权实行的条件:借款...公司使用利率互换期权的原因和使用利率互换掉期是一样的,主要都是为了限制两种风险.这两种风险分别为:1.汇率波动的风险2.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差额的变化试想现在英国利率(0.5%)较人民币利率(一年期6.65%)低,你现在借入了100万钱的英镑,一年以后只需要偿还0.5%的利息,当时如果你通过人民币来融资,你的融资成本会大为上升.所以就算你的公司在中国,你也会很乐于使用英镑融资.但是现在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英镑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是会变的,为了计算简易,设现在英镑兑人民币是10:1,设兑换货币和国际汇款不需要任何费用,如果在一年以后人民币贬值6.15%(6.15%+0.5%=6.65%)以上,那么你还不如就在国内通过人民币融资,为了限制这种汇率变化的风险,公司就会使用利率互换期权,购买利率互换期权的公司有权利决定是否实行利率互换,如果选择实行,那么就按协议规定的固定或者浮动人民币数额来支付利息,如果选择不实行就依然用英镑支付利息.如果你是这个以英镑融资的中国公司,当人民币贬值6.05%以上时(设利率互换期权的期权费用为0,实际中还需要考虑期权费用),你就会选择实行利率互换协议,反之,如果人民币贬值幅度在6.05%以下甚至升值了,那你就不会选择实行期权利率互换期权实行的条件:借款币种兑本币的升值产生的额外利息+兑换货币的费用>0购买利率互换期权的盈利条件:借款币种兑本币的升值产生的额外利息+兑换货币的费用>购买利率互换期权的费用浮动利率和固定利率之间差额的变化也是一样的道理,购买期权的人为了防止自己发行的浮动利率债券利率过高,会购买固定利率的互换期权来限制风险最早利率互换期权和利率掉期协议都是在双方都有不同币种的借款的时候才签订的,但实际上,也可以在没有任何借款的情况下签发,购买还有实行,这种行为就不再是为了限制风险,而仅仅是一种投机,在这种情况下,跨币种的利率互换期权就和简单的外汇期权作用差不多了如果还有关于金融和经济学的问题,都可以让我来解答.
前端收费改后端收费怎么计算?
无法更改,只能赎回,
基金前端和后端的区别是什么?
在申购开放式基金时,不少投资者会发现部分基金会显示前端和后端字样,并表示不理解基金前端和后端的区别是什么?在银行买基金的手续费怎么算?定制公募基金是什么意思基金前端收费:前端收费是是指在申购基金时...
利率互换到底是什么意思?
利率互换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是指两个交易方之间互相交换利率支付的协议。一方支付固定利率,另一方支付浮动利率。这种交换通常是为了对冲或者转移利率风险。利率互换的原因是为了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率需求。例如,一家企业可能需要获得固定利率的贷款,而银行可能更愿意提供浮动利率的贷款。通过利率互换,企业可以获得固定利率的贷款,而银行则可以获得浮动利率的贷款,从而满足双方的需求。利率互换的是它可以应用于各种金融市场和产品。例如,利率互换可以用于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之间的转换,也可以用于外汇市场中的利率差异交易。此外,利率互换还可以用于对冲利率风险,降低利率波动对企业或金融机构的影响。总之,利率互换是一种金融工具,通过交换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来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率需求,同时也可以用于对冲利率风险和进行利率差异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