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费用理论名词解释(交易费用的性质?)

时间:2023-12-22 17:31:59 | 分类: 基金知识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交易费用的性质?

交易费用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这个概念最先由新制度经济学在传统生产成本之外引入经济分析中。

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又称交易费用。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他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认为交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

摩擦就是交易成本|如何阅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

段毅才王伟

降低交易成本,关键在制度

能成为经济学大家的,头一条是能提出有生命力的经济学新概念,使人多长一只眼,看问题更全面或更接近本质。

奥利弗·E.威廉姆森

本书作者奥利弗·E.威廉姆森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32年生于美国,曾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威廉姆森先生最先把新制度经济学定义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但他最著名的贡献是提出了“资产专用性”和“治理结构”的概念。他用资产专用性来解释交易成本的起源,再由交易成本而研究各类合同,从各类合同中发现相应的治理结构,由此考察各种经济制度,再从效率上对这些制度进行比较。

在本书中,作者就是用这种思路,具体考察了资本主义的各种主要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组织和对市场的限制、工作组织、工会、现代公司(包括联合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与反垄断和**监管等等。他把每一种经济制度都还原为一种特殊的合同,在合同签订之前是交易,合同签订之后是治理。因此全书以“合同”为研究对象。研究合同,目的是为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制度的效率,由制度的效率而至整个经济的效率。

基于这种分析,作者得出两个论点。一是用简单的治理结构去解决复杂的交易问题会把事情搞乱;而用复杂的治理结构去解决简单的交易问题则成本太高(本书第355页)。二是交易的属性不同,治理结构即组织成本与组织的权能也应不同;因此,不同的交易就需要不同的治理结构与之相匹配(第571页)。这些论点都有助于人们从客观规律的层次上把握问题。

但即使是简单的合同,其实也很复杂。从书中可以看到,为了讲清楚一份合同,不仅要使用价格、法律条款等概念,甚至要使用“投机”、“名誉”这些身前身后的词语。为了签订一份合同,仅仅有“理性人”出场远远不够,还要拿出整个第二章,请专门的“合同人”登台亮相。按作者的说法,这种复杂程度,要比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德姆塞兹所举的产权的例子“远在几个数量级之上”。产权理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种把企业只看成一个生产函数的新古典经济学的漂亮模型了。

合同示意图

复杂的内容更逼近现实,给人的启发也就更具现实意义。比方说,企业中一个管文件的职员,可能不会引起老总的注意。但按照威廉姆森的说法,企业中的办文制度,那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那位职员的人力资产是高度专业化的资产。又比如,企业中的职工作为雇员是芸芸众生,但平心而论,他们的风险比老板还大,他们比股东考虑的要更为长远。特别是作者说,无论资本主义的还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都同样存在一个如何寻找次优方案的问题,也都要受到是否讲真话的考验。这话是很值得琢磨的。

 

对我国企业来说,“办社会”(即办医院、学校,甚至公安*、火葬场)的问题是个大包袱。但这并不是我国特色,国外一些油田、煤矿也遇到这个问题。怎样处理为好呢?关心者可以看看本书在讲到“企业生活区”时所谈的几种思路。企业总是希望进行扩张的,但扩张到哪一点最为适当呢?作者提出的“效率边界”的概念,相信会对人们有所启发。

现在我国很多大的行业、企业都在搞改制和资产重组,那就必须搞清所有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为此不妨读读第319-353页。公司治理问题也是个热门话题,股东、经营者、董事会以及债权人的关系如何处理,第十二章有专门介绍。至于特许经营权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发了两张经营移动通信的牌照,不管将来是否再发,这些牌照都有一个怎么发、怎么监管的问题,作者在第十三章对此专门作了分析,并点评了美国特许经营权竞标的一个实例。另外一些问题,如经济学著作一般不屑一顾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作者也分别作了点到为止的介绍。

至于如何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威廉姆森先生也没有灵丹妙*,但如果读者能从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治理结构等角度去考虑,应该是有新收获的。最后,作者提醒读者,要同时考虑节约生产成本,节约交易成本,实行强激励机制,并且要在这三者之间进行权衡。

本书内容如此复杂,但写得有声有色。它不是记录经济史的一本流水账,也不是骨肉分离的管理大全,更不是排除行为特点而只靠一味推导得出的逻辑大厦,当然也不是屡见思想火花却无法一以贯之的论文集。作者在书中先是提出几条符合实际的假定,以求推导之严谨;再画它若干图示,给你一个形象思维;通过几种情况的比较,拿出一套公式;为了不使其干巴巴,又按图索骥地引出一大堆史例,以证其不虚。这些例证可能不如管理学家讲得生动,但高屋建瓴,一气呵成,并无骨肉分离之感。为了证明有关学术演进的过程,作者再旁征博引,经济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的观点被信手拈来,谁个最先提出,哪位继而发扬,无不一一排就座次,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译者边译边学,竟不时浮想:

只有实践经验的读者和只有书本知识的读者,初读此书都可能会感到比较困难。因此冒昧提出以下建议:如果读者是实践家,没有时间在理论上较真,那就不妨先挑与自己本职工作有关的章节去读;遇到有关名词,查查书后的主题索引就可以了。如果读者只学过一些经济理论而没有实践,那不妨从本书第六章读起,俟后再读前面几章。

 

译者初读此书,朦胧感到作者实际上是在研究人(第二章的题目就是“合同人”),研究人的行为(包括投机、激励、算计等等),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利益关系、名誉关系等等)。在改校样时再读,这种感受愈深。比如考察市场的治理(采购、订单、短期合同等),其实就是考察市场中交易双方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所论各种问题,无一不是为了揭示其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无论它们是正当的,还是投机的,博弈的。再看作者提出的“资产专用性”这个概念,其实意味深长。如果可以把资产专用性看成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把治理关系和由此形成的制度看成具体的生产关系,就可以说,作者实际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因此,可以把本书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威氏“偏微分”版本。

【以上节选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译者序】

好书推荐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经济学理论中的经典

西方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观点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则此一时对问题能做出正确解释的理论,彼一时有可能就是错误的了。”

威廉姆森其实是沿着科斯的路子在走,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问题: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在哪里?他认为,取决于交易费用。具体是什么交易费用?科斯没有说。也许这就是科斯的力量,只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概念,就创立了一个学派,使后人的思路为之大变。

在书中,威廉姆森曾经提到这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各类交易——包括劳动市场交易——都能普遍适用的合同理论”,由是产生了交易成本经济学。这堪称是20世纪70年代后经济学出现的重大转变,同时更是一种分析思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与以往的经济学相比,交易成本经济学更靠近现实世界。

2.《企业的性质》

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

企业家理论的重要里程碑

本书是科斯1937年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以及1987年庆祝“企业的性质”发表50周年而举行的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的合集。

在《企业的性质》这篇并不长的文章里,科斯通过回答两个基本的问题从而为企业理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两个问题就是:

企业为什么会存在?

企业的规模由什么因素决定?

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市场成本论与组织成本论--构成了《企业的性质》的核心内容。

交易费用理论?

交易成本(又称为交易费用)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交易费用的思想由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而后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基本的概念。

关系营销名词解释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他提出了关系营销的概念,使人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关系营销理论一经提出,迅速风靡全球,杰克逊也因此成了美国营销界倍受瞩目的人物。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为美国著名学者,营销学专家。他对经济和文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扩展资料:交易市场营销下,除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形象之外,企业很难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关系。而在关系市场营销情况下,企业与顾客保持广泛、密切的关系,价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竞争者很难破坏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交易市场营销强调市场占有率,在任何时刻,管理人员都必须花费大量费用,吸引潜在顾客购买;关系市场营销则强调顾客忠诚度,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关系市场营销的最终结果,将为企业带来一种独特的资产——市场营销网络。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什么是交易成本

这一特征使新制度经济学比其他经济学更为现实,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象新古典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进行决策。交易成本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也是近十几年来...

【辅导】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学习不能一蹴而就,经济学原理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才能构建好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融会贯通,解决自己所面临的经济学问题。

然而,经济学原理的相关概念庞大,很多同学容易学后忘前,这里整理了经济学原理的部分概念,供大家学习。

名词解释

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0.经济物品:稀缺的但又不能满足经济主体某种需要的自然的人工的物品。 

11.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2.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3.经济周期:就是生产这些经济活动的波动。 

14.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6.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7.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8.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19.规范表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20.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1.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3.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24.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25.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26.需求:指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7.供给:指生产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8.需求量:买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量。

29.供给量:卖者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量。 

30.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31.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2.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3.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 

34.需求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5.供给曲线: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 

36.正常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一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 

37.低档物品: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量减少的物品。

38.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的两种物品。 

39.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的两种物品。 

40.均衡:供给与需求达到了平衡的状态。 

41.均衡价格:使供给与需求平衡的价格。 

42.均衡数量:当价格调整到使供给与需求平衡是的供给量与需求量。 

43.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时的状态。

44.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是的状态。 

45.供求定理: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供求平衡的观点。 

46.弹性: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中某一种的反应程度的衡量。 

47.需求价格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来计算。 

48.总收益:一种物品买者支付的量和卖者得到的量,用该物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 

49.需求收入弹性: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收入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0.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第一种物品需求量变动百分比除以第二种物品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1.供给价格弹性: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衡量,用供给量变动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百分比来计算。 

52.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53.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54.税收归宿:关于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的研究。 

55.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影响经济福利。 

56.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57.成本:卖者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必须放弃的每种东西的价格。 

58.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买者的实际支付量。 

59.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60.无谓损失:税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 

61.市场效率:资源配置使社会所有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性质。 

62.世界价格:一种物品在世界市场上所流行的价格。 

63.关税:对在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征收的税。 

64.进口配额:对在国外生产而可以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的数量限制。 

65.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66.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 

67.科斯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如果私人各方面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 

68.交易成本:各方在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69.庇古税:用语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70.排他性: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71.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减少其他人使用时该物品的特性。 

72.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73.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也无竞争性的物品。 

74.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 

75.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76.成本-收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利益的研究。 

77.共有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为什么共有资源的使用大于合意的水平。 

78.国内生产总值(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79.消费:除了购买新住房,家庭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80.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81.**购买:地方、州和联邦**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82.净出口:一过的出口值减进口值,又称贸易余额。 

83.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评价的物品与考务的生产。 

84.实际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85.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实际GDP比率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86.消费物价指数(CPI):普通消费者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87.通货膨胀率:前一个时期以来物价指数变动的百分比。 

88.生产物价指数:企业购买的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费用的衡量指标。 

89.指数化:根据法律或合约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货币数量的自动调整。 

90.名义利率:通常公布的,未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的利率。 

91.实际利率:根据通货膨胀校正的利率。 

92.物质资本:用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与建筑物存量。 

93.人力资本: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94.自然资源:由自然界提供的用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投入。 

95.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96.收益递减:随着投入量的增加,从每一单位的额外投入得到的收益减少的特性。 

97.追饭效应:开始时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时富裕的国家增长更快的特征。 

98.劳动力: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 

99.失业: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 

100.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的百分比。

101.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力在成年人口中的百分比。 

102.自然失业率:失业率围绕它而波动的正常失业率。 

103.周期性失业: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背离。 

104.丧失信心的工人:想工作但已放弃找工作的人。 

105.摩擦性失业:由于工人找到最适于自己嗜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106.结构性失业:由于某些劳动市场上可得到的工作岗位数量不足以为每个想工作的人提供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107.结构性失业:由于劳动力供求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108.寻找工作:在嗜好与技能既定时工人寻找适当工作的过程。 

109.失业保障:当工人失业时为他们提供部分收入保护的**计划。 

110.集体谈判:工会和企业就就业条件达成协议的过程。 

111.货币: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112.交换媒介:当买者在购买物品与劳务时给予卖者的东西。 

113.计价单位:人们用来表示价格和记录债务的标准。 

114.价值储藏:人们可以用来把现在的购买力转变成未来的购买力的东西。 

115.流动性: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116.商品货币:以有内在价值的商品为形式的货币。 

117.法定货币:没有内在价值、由**法令而作为通货使用的货币。 

118.现金:公众手中持有的货币钞票和铸币。 

119.活期存款:储户可以随时开支票的银行账户余额。 

120.联邦储备(Fed):美国的中央银行。 

121.中央银行:为了监督银行体系和调节经济中的货币量而设计的机构。

122.货币供给:经济中可得到的货币量。 

123.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决定货币供给。 

124.准备金:银行得到但没有贷出去的存款。 

125.部分准备金银行:银行指把部分存款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126.准备率:银行作为准备金持有的存款比例。 

127.货币乘数:银行体系用1美元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 

128.投资乘数K:投资增减变动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129.公开市场活动:美联储买卖美国**债券。 

130.法定准备金:关于银行必须根据其存款持有的最低准备金量的规定。

131.贴现率:美联储向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 

132.货币数量论:一种理论,认为可得到的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可得到的货币量增长率决定通货膨胀率。 

133.名义变量: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 

134.实际变量: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 

135.古典二分法:名义和实际变量的理论区分。 

136.货币中性: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实际变量的观点。 

137.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易手的速度。 

138.数量方程式:M*V=P*Y,这个公式把货币量、货币流通速度和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美元价值联系在一起。 

139.通货膨胀税:**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140.费雪效应: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 

141.皮鞋成本:当通货膨胀鼓励人们减少货币持有量时所浪费的资源。 

142.菜单成本:改变价格的成本。 

143.衰退:实际收入下降和失业增加的时期。 

144.萧条:严重的衰退。 

145.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来解释经济活动围绕其长期趋势的短期波动的模型。 

146.总需求曲线:表示每一种物价水平时,家庭、企业和**想要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147.总供给曲线:表示在每一种物价水平时,企业选择生产并销售的物品与劳务量的一条曲线。 

148.流动偏好理论: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利率的调整使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平衡。 

149.挤出效应:当扩张性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了投资支出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150.自动稳定器:当经济进入衰退时,决策者不用采取任何有意的行动也会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动。 

151.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使菲利普斯曲线移动的事件。

虽然受疫情影响同学们都在家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就一定不会组织考试哦~

所以同学们还是好好复习一下,有备无患,万一要月考呢?o(* ̄▽ ̄*)ブ

往期精选

本期编辑|本  末     责任编辑|萌  王

校对校审|傅朗玥    图片来源|互联网

关系营销名词解释

关系营销是把营销活动看成是一个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机构及其他公众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其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关系。1985年,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他提出了关系营销的概念,使人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关系营销理论一经提出,迅速风靡全球,杰克逊也因此成了美国营销界倍受瞩目的人物。巴巴拉·本德·杰克逊为美国著名学者,营销学专家。他对经济和文化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扩展资料:交易市场营销下,除产品和企业的市场形象之外,企业很难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与顾客保持持久的关系。而在关系市场营销情况下,企业与顾客保持广泛、密切的关系,价格不再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竞争者很难破坏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交易市场营销强调市场占有率,在任何时刻,管理人员都必须花费大量费用,吸引潜在顾客购买;关系市场营销则强调顾客忠诚度,保持老顾客比吸引新顾客更重要。关系市场营销的最终结果,将为企业带来一种独特的资产——市场营销网络。

国际贸易术语的分多少类分别又代表什么

际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义务,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把某些和价格密切相关的贸易条件与价格直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若干种报价的模式。每一模式都规定了买卖双方在某些贸易条件中所承担的义务。用来说明这种义务的术语,称之为贸易术语。贸易术语所表示的贸易条件,主要分两个方面:其一,说明商品的价格构成,是否包括成本以外的主要从属费用,即运费和保险;其二,确定交货条件,即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方面彼此所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的划分。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表示价格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开报价中使用贸易术语,明确了双方在货物交接方面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构成。从而简化了交易磋商的手续,缩短了成交时间。由于规定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对买卖双方应该承担的义务,作了完整而确切的解释,因而避免了由于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致,在履约中可能产生的某些争议。际贸易术语又称价格术语。国际贸易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义务,会影响到商品的价格。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把某些和价格密切相关的贸易条件与价格直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若干种报价的模式。每一模式都规定了买卖双方在某些贸易条件中所承担的义务。用来说明这种义务的术语,称之为贸易术语。贸易术语所表示的贸易条件,主要分两个方面:其一,说明商品的价格构成,是否包括成本以外的主要从属费用,即运费和保险;其二,确定交货条件,即说明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方面彼此所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的划分。贸易术语是国际贸易中表示价格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开报价中使用贸易术语,明确了双方在货物交接方面各自应承担的责任、费用和风险,说明了商品的价格构成。从而简化了交易磋商的手续,缩短了成交时间。由于规定贸易术语的国际惯例对买卖双方应该承担的义务,作了完整而确切的解释,因而避免了由于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不一致,在履约中可能产生的某些争议。EXW------工厂交货(……指定地点)FCA------交至承运人(……指定地点)FAS------船边交货(……指定装运港)FOB------船上交货(……指定装运港)CFR------成本加运费(……指定目的港)CIF------成本、保险加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CPT------运费付至(……指定目的港)CIP------运费、保险费付至(……指定目的地)DAF------边境交货(……指定地点)DES------目的港船上交货(……指定目的港)DEQ------目的港码头交货(……指定目的港)DDU------未完税交货(……指定目的地)DDP------完税后交货(……指定目的地)

如何用交易费用理论确定企业规模

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科斯的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引起经济学家的广泛重视。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边界是由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边际价值确定的。交易成本是指通过市场进行的对资源进行组织的成本,管理成本是指企业内部对资源进行组织的成本。当市场运作的成本大于管理成本时,利润最大化要求企业替代市场,企业出现。

市场营销中的一些名词解释

1.商品经营者或生产者把商品卖给个人消费者或社会团体消费者的交易活动。2.营销渠道结构的三大要素之一。3.渠道密度是指在某一地区,同一层级的渠道成员的数目。4.企业向市场提供的过去没有生产过的产品都叫新产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