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投是怎么赚钱的(如何基金定投,基金定投一定赚钱吗?)

时间:2024-01-11 18:21:32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如何基金定投,基金定投一定赚钱吗?

基金定投短期不一定挣钱,但从长远角度看,定投一定是不亏的。基金定投在欧美是一种存养老金的方式,国外养老模式与国内有所不同,美国退休以后的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国家发的退休金、商业保险、定投基金。其中国家退休金占比并不高,占比都不到30%,主要的是定投基金及养老保险形成养老金。如果在美国指着国家退休金享受老年生活的话,那你虽然不会饿死,但也不会过的可好。所有你的的定投是否是用来养老的,还是中短期投资决定了收益。

工作5年,如何攒到100万? - 哔哩哔哩

一、不是“赚钱”是“攒钱”

对于没有理财思维的人来说,看到这个标题的第一反应是:你怎么会工作5年内赚到100万呢?

他们下意识的思维模式是:5年赚100万,意味着每年赚20万,税后月薪将近1.7万元,算上社保的税前月薪肯定超过2万元。

职场菜鸟想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的最初5年内就获得那么高的收入,力哥,你确定不是猴子派来的逗比吗?

而只有真正掌握理财思维的人才会意识到,力哥在这里说的“攒钱”和“赚钱”不是一个概念。

就算你一年拼死拼活赚到100万,但第二年又马上花了100万,到头来还是什么都没留下,空欢喜一场。

更极端的是你一年赚了100万,可第二年却花了200万,实际上你反而成了“大负翁”。

一个人的攒钱能力=(你赚到的钱-你花掉的钱)X投资回报率。

1、是不是有足够强大的通过劳动赚钱的能力;

2、是不是足够节俭能把辛苦赚到的钱给截留下来;

3、以及是不是有强大的投资意识和能力,能让你留下来的钱不断升值。

所以真正的大富翁不光有强大的赚钱能力,还有强大的投资理财意识,同时往往还具备节俭的习惯。

我们看世界级的富翁,无论是100年前的老洛克菲勒、卡耐基、老摩根,还是华人世界的李嘉诚、王永庆、邵逸夫,亦或者是在互联网大潮下崛起的财富新贵,无论是早年的比尔·盖茨,还是今天的扎克伯格,再比如几十年如一日满心欢喜吃着可乐薯条的巴菲特……

无论在他们白手起家的时候,还是成为亿万富翁之后,都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甚至有些富翁不但很节俭,还会给外人留下吝啬鬼的印象。事实上,经济学从来不认为节俭是美德,如果人人都那么节俭不肯消费,那经济反而是会倒退的,只有鼓励刺激大家拼命消费,甚至是透支未来去消费,经济才能蓬勃增长。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满眼看出去都是各种刺激你消费欲望的广告,许多人就形成了强烈的消费欲望和弱小的消费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内心无比痛苦。

一个没有强烈物质欲望的人,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裕,都会体现出节俭的本能。

那些真正能成长为大富豪的人,节俭的本能是印刻在骨髓里的。在他们做企业的时候同样会体现这种本能——该花钱的地方一定会一掷千金不手软,不该花钱或者能省钱的地方也一定是能省则省,尽可能抠门。

因为靠劳动赚钱和靠投资赚钱这两个因子,取决于你的能力、努力和运气。

从一穷二白成为小有成就的中产,主要取决于你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但如果想要进一步成为大富大贵之人,运气则更重要。

而节俭这个因子不一样,它和个人的天赋能力没关系,和学历起点没关系,和职场选择没关系,和工作是不是够拼命也没关系,它只取决于个人的习惯、或者说价值观。尤其是对成年人来说,靠外界说教已很难改变。

力哥见过有些富二代纵然家财万贯,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我也见过许多穷二代,从小被父母硬着头皮富养,生怕他自卑,结果长大后花钱如流水,十足的败家子,最后走上犯罪歧途。

搞明白了“攒钱”和“赚钱”的区别,下面力哥就一个一个因子来分解我的攒钱之路。

力哥出版的第一本同名图书《小白理财入门必修课》的扉页上写了一句话——

谨以此书献给我已在天堂的父亲和刚刚降临人间的儿子,以及希望通过学习科学的理财理念并运用合理的理财策略改变财富命运的年轻人。

我的人生轨迹在2006年拐了一个大弯。就在我临近大学毕业时,我的父亲患病离开了人世。

就在那一年,我意识到我要开始完全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并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只能完全依靠自身努力来改变命运。

料理完父亲后事,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庭财政大权从我母亲那里接了过来。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记得我母亲退休时第一个月退休工资连1000元都不到,而我父亲离世前的2005年,他最后一份,也是收入最高的一份工作,工资也才5000元。

在过去20多年中,我父母最遗憾的就是因为胆小,缺乏远见和人脉关系,没能抓住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可能改变财富命运的机会,无论是卖水产也好,倒卖一下国库券或外烟也好,开个小饭馆也好,亦或者是去深圳或海南下海经商,哪怕只要在2003年之前下决心上海买房,现在我们家的财务状况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面貌。

可惜,这些可能的致富机会,囿于他们的胆量、学识、人脉等条件的限制,一次也没有抓住。

而最让我母亲自豪的,是虽然收入不高,但依靠节俭的“传统美德”,硬是把一个家撑了起来。

直到今天,我母亲有时还会和我唠叨:当年如果不是我把你爸的工资都攒到我手上,不让他乱用,只给他每月一点零花钱买烟抽,我们家怎么能买得起彩电、音响、空调、冰箱、洗衣机、沙发……这些都是我们从牙缝里省下的钱,一点点撑起来的。

小时候我觉得,我妈真不容易,是个中国传统持家妇女的良好典范,这个家庭掌柜当的真好。

而当父亲离世后,我才意识到这个掌柜其实当得很糟糕。

她所看重的这些能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家用电器,全部都是一买回来就会迅速贬值,并且今后还会不断贬值的消费品,而当我爸想要以投资为目的买房时,她却坚决不同意,理由是家里的这点积蓄必须留给我以后上大学用。

后来我才知道,当时我家存款大概20万不到,即使不贷款,当时也能在上海中环内买到一套80-90平米的新建商品房,今天能卖600-700万……

而我大学四年学费,合计2万元,算上生活费和各种杂费,最多也不超过6万元。因为我当时一个月在校生活费500元,在炒饭炒面4元一份的时代,日常开销基本够了。

哪怕我家当时没有贷款,选择全款买房,导致我后来的大学学费捉襟见肘,申请助学贷款也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因为在校期间都是国家财政补贴利息,用现在的理财思维看,即使当时我付得起学费,也应该想办法把自己包装成贫困生申请助学贷款。

更糟的是,我母亲退休早,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我父亲身上没有任何保险加持,反而因为疼爱唯一的孩子,在一个做保险的朋友的忽悠下,莫名其妙在我12岁时给我买了份平安保险。

这个保险很逗,在我18岁时给了一笔大学教育金,25岁时给了一笔婚嫁金,这两笔钱如果不算时间价值的话,已把当时买保险的90%的钱拿回来了,然后就等我60岁后,每年能拿500元养老金,拿到老死……

因为没有给我父亲购买重疾险和寿险,导致我父亲患病期间,虽然有国家医保和地方工会组织的大病统筹互助保险分担了相当一部分医疗费,但实际上我们前前后后依然自费支付了将近10万元医疗费。

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时任上海SWSJ的CLY同志,以及张荣坤、祝均一等当年轰动一时的“上海社保案”中的头目。当年这伙人想挪用社保基金,2006年提出了所谓“新办法”和“老办法”两种养老金计发方式。

所谓“老办法”,就是常规的养老金计发方式。参照上一年度当地社会平均工资,你的养老金缴存年数,你的退休年龄,你的个人账户积累金额,最后通过一个公式算出你每月能领取的养老金总额。

而“新办法”是在上述养老金计算模式基础上,每月实发养老金比应发标准减少10%-20%,这部分钱继续存在社保基金账户中利滚利,等到你70或80岁高龄后,再一次性提取,用以应对高龄老人的医疗和看护费用。

说白了,就是社保中心帮你做养老金二次规划,以应对上海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和长寿风险。

但我父亲因为生了重病,可以办理大病提前退休手续,而我们选择的是新办法。

从理财角度看,会理财的人应选老办法,把钱拿到自己手里去投资,不会理财的人才应选择新办法,让社保基金帮你理财。

但退休人员大多不会这么想问题,他们想的是自己到底还能活多久。

预期寿命长的,就选择老办法,活得越久,实际到手养老金越多,老办法越划算。

退休时已疾病缠身,预期寿命不长,那就不如选新办法,现在到手养老金少一点,但未来能一次性拿个大礼包,更划算。

我当时用IRR测算过,对男性退休者来说,不算货币时间价值,老办法和新办法的盈亏平衡点在73.4岁,如果你能活到74岁,老办法更划算。如果算上货币时间价值,平衡点要推迟到77.3岁。

按政策,这个养老金大礼包就成了他的遗产,由母亲和我共同继承,总额有8万多元,差不多把治病花掉的钱都补上了。

父亲去世后,我和母亲统计家里的金融资产,合计30万元。

其中绝大部分以1年期、2年期的定期储蓄和3年期凭储蓄(凭证式)国债的形式存在,还有一小部分是我父亲在2000年那一波牛市高峰随大流买入后套牢的股票。为什么父母辛勤工作30多年,每天省吃俭用,最后只攒了这么点钱?

原因就是决定攒钱速度的三因子中,他们只具备今天许多年轻人不具备的节俭这个因子,却并没有开启“劳动”和“投资理财”这两个复利引擎。

重提往事,我没有丝毫责怪父母没能让我成为富二代的意思。

恰恰相反,我在父母的所作所为上,看到了对我无穷无尽的爱。

父亲对我的爱,无以为报,只能加倍报答在母亲身上。

但一码归一码,我在父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处事上,看到了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存在的问题。

只会一味埋头苦干,以为辛勤付出就能有好收成,却不知抬头看看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和财富运动的大方向;

只会在企业里守着一份能带来一丝安全感却永远不能让你成为富人的饭碗,却不敢看准时机,跳出体制,为自己打拼,谋求更大的财富增长可能。

没错,包括我的父母在内,今天还有十几亿中国人,就是罗伯特·清崎笔下典型的“穷爸爸”。

接过财政大权后,我是如何让这30万原始积累产生复利效应的呢?

大家都知道,力哥做了10年财经记者,随后才独立做理财自媒体。

在技术推动行业大变革的新时代,传统媒体因为薪资计算体系不合理,很难留住资深优秀人员。

因为记者的基本工资一般都不高,收入大头是按发稿数量计算的稿酬,虽然对优秀稿件也有额外奖金,但主要还是看数量而非质量,这么一来,只要新进记者努力码字,而资深记者怠于写稿,就会出现菜鸟见习记者比扛把子首席记者收入更高的怪诞*面。当我成长为一名资深记者时,自然会认为这种模式不合理,但当我大学刚毕业是菜鸟记者时,收入起点与同龄人相比,反而偏高。

工作以来每个月的收入,我都做了详细记录。回望12年前,我刚进媒体工作时的税后到手月薪就已达到8K-10K,后来最高时甚至达到14K。

当然高收入的前提是我努力写稿,多劳多得,如果稿子少,也可能只有7K。

除了主业收入,作为媒体人,我天然还具备获得其他灰色收入的机会,比如《想当年,我躺赚了几万块》 一文里描述的。

后来我还接过一些更加高大上的私活,即写一些更有深度的行业分析和市场调查报告,进一步增加了我的实际收入。

总之,我的劳动收入来源主要靠我的一技之长——专业的财经写作能力。

所以从2006年7月到2011年6月,我工作前5年时间里,累计获得的各种劳动性收入,合计53万元。

对于根本无财可理的月光族来说,只有通过记账发现自己生活中可有可无的“拿铁因子”,才能在今后的消费中有所取舍,并逐渐摘掉月光族的帽子。

然而对我本人来说,只有遭遇单次大额支出,比如旅行、买房、装修、结婚时,才会记账,目的是避免这种大额支出在消费过程中超出预算。

因为我是一个习惯了节俭并从不会冲动消费的人。

如果很多年轻人喜欢追求新潮玩样甚至沉迷奢侈品,本质上是内心不够强大自信的体现。

在我看来,一个人的自信是由内而外产生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视野开阔、头脑聪慧、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不会轻易被外界的潮流或风气左右。

学生时代以来,我一直对物质生活没有太高的要求。

我不是吃货,不会对满桌子的山珍海味直流口水。

在我看来,一碗小馄饨+二两生煎包或一碗葱油拌面+一个荷包蛋,就让我很满足了。

以后如果投资餐馆,上面这两组组合,我将命名为“力哥套餐”。

结婚时买的高级西装一年到头也穿不了一两次,平日里不管工作还是会客,尽量以最普通的休闲装见人,尤以优衣库的百搭衫见多。

在我看来,只要衣着体面干净,不让人讨厌,就行了。

大学毕业后,我的主要交通工具一直是电瓶车,平均每2-3年换一辆,每辆车的价格也就2000不到,由于使用频率非常高,折算下来和坐地铁公交的费用差不多,但是出行效率高得多。

哪怕为了接送孩子方便,后来我买了汽车,10公里内的中短途出行首选还是电瓶车,10公里以上,去市中心一般也首选地铁,郊区才会开车。

想知道力哥是如何运用理财思维来选车,请移步《为什么我会选择买本田CRV?》

奢侈品包包也好,豪车也罢,并不能真正增加我们的自信,我们的人生价值也不是在别人的夸耀赞美羡慕嫉妒恨的眼光中获得的,这些本就不应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积极理财的原动力。

正是由于我平时就不care这些,所以工作前5年,我并没有刻意节制日常消费,但实际支出也不多。

为了写这篇理财版自传,我翻出了08年的古董信用卡账单(那时我就养成了能刷信用卡尽可能不用现金的习惯),发现当时我每月透支消费金额大多只有几百元,少数是一千多。

另外我每月还给母亲补贴点家用,最开始是1000,后来随物价上涨和收入提升,逐渐提高到1500、2000、2500、3000、3500、4000,到现在已4000多了。

过去12年里,我给我母亲的生活费增速高于物价上涨速度,也就是说,我们家的实际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虽然日常消费不多,但开始工作后没多久,我就明确了一个非常艰巨的中期理财目标——买房。

早在2007年,我就和力嫂恋爱了,我知道买婚房的问题早晚会提上议事日程,与其届时再被动应战,不如早做规划。为了这项几年内即将发生的大额消费支出,就要尽可能多积攒本金用于复利投资。

估算了下,工作前5年,我家月平均支出在3000-4500元,越往后,支出越多。

而我的支出收入比,大体控制在35%左右,对于想要买房的年轻人来说,这是非常合理的收支比水平。

正常情况下,30%-70%的支出收入比都是合理的,即你每个月至少拿出30%的钱用于当下消费,同时最少也要拿出30%的钱用于投资。如果有买房压力,那就可以把收支比尽量往下限靠拢。

故事说到这里,最激动人心的投资环节到了。对于可投资金融资产只有几十万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的投资之选非常有限。

性价比相对更高的信托和私募的大门对我们关闭,私人银行和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大门也不向我们敞开,海外投资更是比较遥远的事。

连今天已从野蛮生长走向全面收编的P2P,力哥刚工作那会儿,全市场也只有拍拍贷和宜信这两家,还天天被人*,更别说什么众筹或比特币了。

所以那些年,我的钱基本都投资在各类基金中,主要是指数基金、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

2006-07年是力哥刚开始工作的时期,正巧赶上了A股史上最大一轮牛市。

当时力哥也是拼命学习,研究各种技术分析,找各种所谓的大咖牛人听消息,似乎只要是比我经验更老道的,说起话来逻辑清晰,掷地有声的老股民推荐的个股,我就会如获至宝,反复研究,找买点,练盘感。

反过来说,如果我自己研究分析后看好的个股获得了所谓牛人的点头认可,我也会更加坚信,此股必涨,坐等数钱,哇咔咔咔咔~

比如我当时高度看好的某只股票,有航天军工概念,有高分红预期,还有军工企业改制重组甚至资产整体注入的高预期,公报披露的业绩预增也相当亮眼,近期还有大单资金持续净流入,正巧马上又会有神舟N号或嫦娥N号要发射。

天啦噜,这么多题材聚会在一起,此股不涨,天诛地灭啊!

每当你以为自己摸清了股市涨跌的套路和密码,基本上,股市的套路就变了,你的密码也失效了。

好在我初入股市时,已系统看过刘彦斌老师的理财视频和一些最经典的理财入门书,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理财思维模式,所以我最初的30万老底,实际上只有十多万进了股市,还有十多万买了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

而这十多万股市投资中,只有几万是我想试试自己盘感如何而做的个股短线投资(投机),更多资金拿去买了不怕“只赚指数不赚钱”的指数基金。

到了2007年的5.30大跌后,A股很快迎来了最后那波大象飞舞的狂热。

到了2007年10月牛市最高峰,算上我工作后攒下的钱,才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我的账面资产就逼近了50万。

正当大家都热切期盼2008年A股冲上8000点,甚至高呼“一万点不是梦”的时候,A股突然掉头向下,狂跌不止。

由于当时我的股龄才1年多,没见过这种架势,心里也怕啊,所以在08年3-5月间就陆续赎回了将近一半的指数基金,手里的个股也都清仓了。

再后来,A股迎来了更惨烈的大跌,但因为当时我在股市里只留了最后几万元指数基金,占我总资产比重已不足20%,风险已在可控范围内,加上工作繁忙,也就没太上心。

08年10月,沪指跌到1664点时,我留在股市里站岗的这些指数基金,不但把我之前牛市里赚到的全吐了出来,还出现了高达40%的巨额亏损!

所以哪怕跌到那么惨,但到了2008年底,我的资产还是重新回到了50万元附近。

在那轮疯狂牛市结束后,我的固收类资产继续选择债券基金为主(主要是一级债基和纯债基金,那些年债基打新股收益还是很不错的),我选的这几个债基整体上表现还不错,长期年化回报平均能达到8%。

股市这边,当时我已考取了理财师证书,理财认知正在快速走向成熟,所以开始放弃自己择时选股,专心采取定投的稳健策略,实际上年化投资回报也能达到10%左右。

当然,这点收益主要是09年大反弹带来的,2010-11年,市场整体萎靡,定投没怎么赚钱。

另外还有一部分资金放在年化投资回报在2.5%-5%之间波动的几个优秀的货币基金,保持资产的流动性。

所以总体来看,我这几年里的整体投资年化回报差不多在8%左右。

而到了2011年,我和力嫂已决定走入婚姻关系,买房就成了箭在弦上,不能再拖的大事。

为了规避债市下行导致债基亏损的风险,我提前把大部分债券基金都转移成了货币基金,而股市当时处于低迷状态,为了不在低位放弃定投,我的指数基金基本没这么动,只不过当时不敢再往里砸钱,定投暂停了。

事后证明,2011年是“股债双杀”的投资小年,我在年初把债基全部赎回是正确的选择。

但2011年起,A股开启了史上最糟糕的“黑暗三年”(2011-2013),我坚持定投的结果,是定投基金持续处于非常鸡肋的状态,直到2014年新一轮牛市到来后,才开始重新大幅盈利。当然,这是工作5年后的事了。

但由于我把大部分资金都转换成收益率更低的货币基金,所以2011年的投资回报其实只有4%左右。

如果当时我还想最后关头搏一把,那买婚房就没戏了,你们今天喊“力嫂”的那位,八成也要换人了。

看到这里,你肯定看出了工作前5年我的理财关键词。

我开始特别关注楼市是在2007年,那一年房价又出现了一波飞速上涨的态势,同时股市也火得不得了,所以那年财经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现在到底应该卖房炒股还是抛股买房。

综合考察我和力嫂的工作地点(上班近),我原来最熟悉的生活区域(不想搬去我不熟悉的区域),我家亲戚的居住区域(亲戚跑动方便),未来周边的医院、学校、商场的建设规划,尤其是地铁的建设规划,最后我选定了未来买房的具体区域,以及我最喜欢的一个次新楼盘。

2008年,该楼盘一期建成时的售价是1.4万。一套100平米两房两厅的房子需要140-150万,算上20万元左右的装修家具家电,合计在170万元左右。

考虑到从该楼盘下穿越的地铁预计在2012年年底通车,地铁通车前势必房价会涨一波,所以我务必最晚要在2012年年中买房。

我测算了我未来可能的收入增长曲线和投资回报增长曲线,发现到2012年,我的家庭资产应该能积累到100万元左右。

满打满算,扣掉20万装修家电的钱,70万元全部拿来做首付,在房价不涨的情况下,首付四成到五成就能搞定,如果不想现金流那么紧张,首付三成,贷款七成,也是完全可以承受的。

如果房价再度疯狂上涨的话,那我就真的只有死给高房价看了!!!

结果我们都知道,托全球金融危机的福,2008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是过去10年最佳的买房时间窗口,史上唯一一次7折房贷优惠利率也出现在这段时间。

还是这个楼盘,到2009年三季度,单价已迅速突破2万元。

2010年中央再次出台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也就是一个又一个“国N条”,希望打压过热楼市,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出台限购政策,但因为政策力度不够大,所以房价还在惯性上涨。

2011年1月,中央终于出台了最严厉的限购政策:拥有本地户籍的本地人最多只能买2套房,符合条件的非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员最多只能买一套房。

而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又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需连缴5年社保不中断且不许突击缴费才能买房,上海更奇葩地出台了外来单身汪不许买房的政策。

但到了2011年,我已看穿了**调控房价的本质是一种作秀,**的根本意图不是希望房价跌,而是房价涨,只不过慢慢涨,别过火。

基于这种判断,我和力嫂商量后决定,不能再等市场迎来另一个2008年那样的大调整再入手,而是只要看到合适的就直接下手!

事实证明,上海楼市在2011年后,再也没有出现过08-09年那样的深度回调,房价一直以停停涨涨的方式不断上行,越早买房越划算。

到了2019年的今天,那个11年前我最心仪的次新小区,房价已破8万。

那么问题来了:力哥最后是怎么买到房子的呢?

非常凑巧的是,我是在2011年6月付款买房的,此时距离我大学毕业开始工作正好5年,而我在这5年里赚钱和攒钱的速度也比我原来预计的要更快一些,如下表所示。

其次,我工作5年来的各类劳动收入也在不断提升。去掉开支,再算上复利投资回报,累计到2011年年中,已达40多万。

两相叠加,我工作5年内就让我家资产积累到将近100万。

虽然我攒钱速度比预期更快,但和房价上涨速度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到2011年,我还想买当年看中的那个楼盘,至少要300万+。

所以我不得不把目标调整到同一地区其他单价更低的楼盘,最后看中的周边几个楼盘都建于2002-2006年,房龄不算太老,房型也能接受,到2011年都已上市5年,无需缴纳5.65%(含教育城建附加)的高昂营业税(当时尚未营改增)。

但即使这种房子,单价也要2.3万左右,要买100平米左右的大两房,总价还是要230万。

在《力嫂是谁——从理财视角谈我的择偶观》一文中,我提出了从理财视角出发,我所认可的五条择偶标准。

1、别找公认的大美女,也别找丑女,找长相中等偏上,看了顺眼的女人;

2、别找和你性格相同或相近的女人,找和你性格相差较大或相反的女人;

3、找她爱你的程度比你爱她的程度还要多那么一点点的女人;

力嫂原生家庭不算大富大贵,但按今天标准看,算中产阶层肯定没问题,在买婚房问题上,我的岳父母给予了巨大支持!借此机会,再次表达感谢!

所以最后我们选中的房屋总价227万,算上税费5万(其中中介费被我砍到只有1万),合计232万元,再加上20万左右的装修家居家电,购房总支出252万。

这笔看似天文数字的购房款,最后是以我和我的原生家庭承担1/3、力嫂和她的原生家庭承担1/3,以及房贷承担1/3的方式凑齐的。

工作5年内攒到100万,并在工作5年后完成买房大计,力哥能做到这点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如果你现在还很穷,别急着把所有屎盆子都扣父母头上,先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刚开始工作时,就主动开启双核复利引擎,投资理财引擎不必多说,劳动收入引擎也从不懈怠。

事实上,工作前5年,积攒工作经验比积攒金钱更重要,因为我们的职业生涯非常漫长,最重要的不是工作前5年你能赚多少钱,而是这期间你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否在工作5年后、10年后、15年后,变现成更可观的财富。

许多人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你需要经过10000小时的学习和操练。

注意,这里说的不是端菜外卖这种重复性机械劳动,而是可以不断积累知识、经验、技巧、人脉的工作,比如医生、律师、教师、记者、工程师、设计师等等。

每天正常工作8小时,一年工作250天,合计2000小时,工作5年后,恰巧能积累10000小时工作经验!

当然,这说的是最理想状态,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每天8小时都处于学习或练习技能的状态,许多人在职场最初几年也处于混沌摸索期,并没能马上投入到专业领域的学习中。

别人可能一参加工作就在某一领域深度挖掘了5年,成了某个领域的小半个专家,而你却在不同的领域分别挖掘了几个月。

劳动收入的增长和你专业技能的深耕程度有密切联系,只有专业才能成就更大的价值。

如果总是在不同的地方挖井,没挖几下就放弃了,很可能你挖了好多年也没挖出一口井。

而那些看准位置深入在一点坚持挖井的人,才会迎来涌泉之报。

工作前5年被称为“职场黄金试错期”,对于没有做出明确职业规划的年轻人,可能这5年不停在试错,甚至到工作10年后也依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而对于有明确职业发展规划的年轻人,工作前5年能学到很多东西,帮助自己快速成长,是一个人一生中难得的黄金期。

为什么中国财经记者那么多,但只有力哥的理财自媒体能成长到行业头部呢?

这一切,在我工作前5年,就已经打下了相当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要感谢我父母从小让我养成节俭不攀比的好习惯。

无论我父亲刚去世那会儿,还是我完成买房大业的时候,无论是2014年我面临重重困难决定做自媒体时,还是已拥有20多万粉丝的今天。

我还是那个遇到开心事,葱油拌面里加个荷包蛋也会很开心的人;

我还是那个有一身最普通的T恤衫+沙滩裤+洞洞鞋穿就很满足的人;

我还是那个出门骑电瓶车从不会觉得掉身价的人;

我还是那个身上不喜欢佩戴任何能显示身价或身份的人,不管是金银首饰还是名贵手表,哪怕十字架挂件也不带,因为真正的十字架,是刻在心房上的,不是挂在脖子上的。

正是由于我没有很大的物质欲望,从不会有炫耀性消费或冲动性消费,所以我攒钱速度就比一般年轻人更快。

我身边有不少同龄人,年薪20万、30万甚至更高,但依然买不起房,因为习惯了自己作为高收入人群理应享受的高消费生活,讲排场,讲品味,讲身价,讲浪漫……觉得自己那么牛掰那么辛苦才赚那么多钱,再不好好享受就太亏待自己了。

那你赚的钱就永远只是流量,而无法积累成存量。

第三,年轻人如果自己当下没多少钱可理,就帮父母把钱理起来。

刚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我们都没啥积蓄,想在工作前5年获得显著的投资复利效应也非常困难,但我们的父母不一样,他们毕竟已有几十年工作收入积累,多少都有点积蓄。

然而今天中国绝大部分中老年人都是理财门外汉。

面对如此复杂而风险叵测的理财市场,往往有理财之心,无理财之力。

财富不是被通胀偷走,就是被银行骗走;不是被银行骗走,就是被保险公司骗走;不是被保险公司骗走,就是被泛亚钱宝们骗走……

年轻人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远超老年人,如果你已在工作前5年掌握了一定的理财知识,并具备了一定的实战经验,完全可以动员父母把钱交给你打理。

但一定要注意,你父母的风险承受能力和你不一样,中老年人的投资理财风格天然要比年轻人更保守些,在追求投资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应更多偏向安全性。

我之所以能在工作前5年攒下将近100万元,其中有50多万,是借了父母原始积累的东风。

第四、不要幻想毕其功于一役,理财就是一个长期小步渐进的过程。

当我抛出“工作前5年如何攒下100万”这个标题时,许多人都会好奇这里面是不是有啥不为人知的秘密。

只有在正确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坚持前行,才能真正走到终点。

坚持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收入:

坚持对未来的生活、投资和消费做好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比如网上有个“励志”段子,说有个年轻人非常优秀,努力工作,经过若干年拼搏,终于攒下了10万元钱,然后再拿着父母资助的290万,终于买上了房。

许多买不起房的年轻人就会感叹:看,不是我不努力,是这个时代病了,这狗X的世界!

于是他们就给自己的好吃懒做,胡乱花钱,或在赚钱的歪门邪道上乱窜,提供了冠冕堂皇的借口。

现实生活中,力哥看到的更多的真实案例,是小两口自己努力工作攒钱,同时双方父母也共同出资帮忙,再加上银行贷款,最后顺利买房。

请问基金定投赚钱吗?怎样才能把定投做到最佳?

定投赚钱。要做到最佳,需要你好好学习基金定投这件事。要定投你要做到下面这些事选到值得定投的基金坚持投适时止盈止损如果你定投多只基金,就要做好基金配置先说说是否赚钱假如我每月500,投四只。定投时间:2012.8.15-2017.8.14基金类型:股票型、混合型、指数型(2只)不知不觉攒下12万本金,还能获得94704.39的额外收益,收益率高达78.9%。(为什么我说不知不觉,因为定投是拿出对生活没影响的钱投资,相当于存钱啊,每月扔一点,完全没感觉,市场还能给你赚到9万多,想想也是挺美的。反正这钱我不拿去投资也会花掉)可能有人要说,我这样选基有点事后诸葛亮。那好,我们假定收益率只有20%不知不觉攒下12万本金,还能获得24000的额外收益。我们假定收益率只有40%不知不攒下12万本金,还能获得48000的额外收益。那么碰到这种收益率的概率是多大呢。我统计了一下近五年定投收益率在20%以上的基金,一共有594只;近五年定投收益率在40%以上的基金,一共有259只;近五年定投收益率在60%以上的基金,一共有98只。一池子的鱼,钓不来最大最肥的,中等半样的还是一抓一大把哦。如何找到适合定投的基金?选择基金的维度有很多:基金公司实力,基金经理业绩,基金过往业绩,业绩稳定性和风险指等因素。看起来真的很繁琐,有没有?我3句话就能搞定。定投优选3原则1.波动等级>6级(反应了该只基金近一年的涨跌程度)2.定投盈利能力>70分3.最佳定投绩效:短、中、长期都排在前1/3止盈止损每次投资在心里设定一个止盈止损点,到了就出来。不然都是纸上富贵。基金组合配置要做到“有股有债,有内有外”。股是说投资股票的基金,债是债券,内是国内市场,外是国外市场。这样能达到一个平衡风险的左右。

基金赚钱的3个真实故事

最近看了下手上的基金,赚钱的基本上都是前两年买的,去年以来买的基本上“绿多红少”,还有不少浮亏超过20%的。

处于同一片蓝天下的我们,可能都差不多,甚至有小伙伴还没有尝过“赚钱的滋味”,就先经受了“浮亏”的考验。

所以想和大家分享3个基金赚钱的真实故事,希望能够一起坚定基金投资的信心。

2020年9月,受邀到某地市给银行客户经理讲课,他们给我分享了这样的故事:有个客户邓先生在2016年的时候买了100万某消费主题基金,目前已变成了300多万,4年多的时间,本利和达到了原来的3倍,客户非常的惊喜!

原来,邓先生是当地的一个小房地产公司老板,2016年时来银行办业务时,在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某消费主题基金(后来很知名的一只基金,太有眼光了),客户年事已高,最主要的是“不差钱”,所以买过就给忘记了,真的是忘记了。

若干年过去了,时光到了2020年,银行网点的员工都换了好几茬,当初推荐他购买的大堂经理也早在2017年的时候调到其他网点了,这事也被淹没在了银行繁忙的日常中了。

故事貌似要往着“大家都忘了”的方向发展了,至到有一天,这个网点来了一个新入行的大学生,对银行的工作是充满了好奇。网点负责人就给她分配了个“很繁琐”的工作:梳理客户的产品情况,提出优化建议。

这笔投资就像被隐世了多年的宝藏一样被重新发现,她随即告知了网点负责人。邓先生在接到网点负责人的电话后,先是吃惊,后是震惊,他确实把这笔投资忘得一干而净了,更没想到的是竟然还赚了这么多。

由于客户已经处于“退休”状态,资产也交由子女打理,这笔基金被赎回后,又在其子女的账户上进行了重新的基金配置。

我去复了下盘,这只基金的净值后来最高超过了5,我并不知道这笔投资买入和卖出的具体时间,但他应该没买在最低点,也没卖在最高点,但4年超过200%的回报,已经是非常高的回报了。

如果他能够预知有这么高的回报,相信他会把所有的资金都“押”上,但谁也无法提前预知,而且“过往不代表未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过去收益高,再去投还能够有这么高的收益。所以,投资得多一份“平常心”,无论收益是高还是低。

数据来源:wind,2016-1-1至2020-12-31。

不少人觉得:财富更青睐“有钱人”。对于基金投资来说,财富似乎更偏爱“健忘的人”。

也有人曾对股票投资者的情况作了统计,发现赚了大钱的往往是这三类人:

得而复失,总是让人更痛苦。但对于投资,这样的事情却是我们不得不去面对的“常态”。

在2017年,消费和新能源汽车是少有的两个“热点”,当时有一只主投新能源汽车的基金新发,基金经理采取的是“1+1”的方式,或者说是“老带新”,一名知名基金经理和另外一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冲着基金经理的“名声”,就给不少的客户配置了。

非常争气的是,1个月后,这只基金封闭期结束可以赎回时,净值已经在1.1左右了,也就是说:短短一个月的时间,给大家赚了差不多有10%,这在有两年都没怎么赚钱的环境中,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有一部分人就选择了“落袋为安”,但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放着吧”,张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已经退休的她,这些钱本来就是拿来做长线投资的,她对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很“笃定”,就在产品新发的时候购买了50万并坚持一直持有。

但很快,这只基金就把赚这10%又“吐”回去了,到2017年年底的时候,基本上处于“不赚不亏”的境地。

进入到了2018年,情况开始“急转直下”,几乎是“一路下跌”:最低时净值不足0.7元。换句话说:不仅把原来赚的10%又“亏”完了,又倒“亏”了30%多。

回头来看:如果此时卖出,相信会是一笔“惨败”的投资;

而如果在收益10%止盈的人,这时再买回来,将会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现实是,实际情况也往往是:赚了10%的人没有再买回来,浮亏30%的人也没有止损。

时间到了2019年,市场开始启动,新能源又成了最热点的方向之一。

截至到2021年底,这只基金的净值超过了3.11元,也就是说:5年时间,张女士在这只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了200%,是她近几年基金投资中收益最高的。

“未来总是不同,而历史总是在重演”。进入到2022年,新能源汽车板块再次大幅波动,而该基金今年亦有20%左右的回调。

你可以说:她今年在这只基金上亏了20%;你也可以说:她在这只基金上赚了140%。

数据来源:wind,2017-7-1至2022-9-20。

巴菲特投资比亚迪14年,获得了超过33倍的回报,而其中的11年都是在“坐过山车”,投资中的“沉浮”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尊重市场的规律,“适应”市场的节奏,“涨勿喜,跌勿悲”,或许会更好。

对于大多数基金来说,时间都是收益的挚友,坚持持有,总能等到“春暖花开”的一天。

相信不少的朋友对2015年的股灾和2016年的熔断是“记忆犹新”,而我,则用“真金白银”去验证了一把基金的“穿越牛熊”和“长期投资”。

在2015年6月,看着股市那么火爆,我就动了把孩子的压岁钱买成基金定投的想法。于是就选择了一只中小盘风格的基金,在我看来:从长期维度,成长类的投资能够获得更高的回报。

为了“专款专用”,我还专门用户口本为孩子开了个银行账户,把他的“压岁钱”存到了卡上,然后开通了网银,通过网银设置了定投基金。

当然,后来不允许未成年人购买基金了,现在要把孩子的压岁钱做基金定投的话,只能用父母的账户来操作了。这是后话。

不过,人算不如天数。我开始定投的时间,几乎是市场的最高点,更不幸的是,市场下跌时,被“杀”得最惨的便是前期涨幅较大的中小盘风格的个股,虽然一路“定投”下来,最惨的时候也亏损超过40%,简直可以跟现在的中概、医*“相媲美”。

看着越买越亏,自己都不想看了,索性也就不看了,但由于是设定了“定投”,每个月还是很准时地扣款。

回头来看,这就是“定投”的厉害之处:当市场跌得大家都没有信心投的时候,定投仍然“非常理性”的在帮你投,也免去了看亏损账户而受到的心理折磨。

历时5年多的时间,这只基金才“收复”2015年的“失地”,净值再创新高。此时,之前任何时间的投资都会是赚钱的。即便是在2015年时“即买即亏”的资金,也已开始赚钱了:从当时来看可能是“错误”的,从长期来看,可能“都是对的”。

到2021的时候,到银行柜台去查了下这笔基金,收益率已达到了130%左右。

虽然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没有赚钱,但目前来看,仍然比去买个年化5%的理财产品取得了更好收益。也避免了买P2P而“血本无归”的风险。

数据来源:wind,2015-6-1至2022-9-20。

上面的三个案例中的基金,也并没有过多的特殊之处,也就是说,这样的经历并不是“运气”,而是能够在基金投资中“赚钱”的三个缩影。

投资基金的过程,难免会有“浮亏”,难免会有“别人家的涨我家的不涨”,也难免会有“得而复失”。

如果你也正经历着基金还没赚钱的过程,不妨这样做:

第一:坚持持有,多些耐心。

从过往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公募基金,只要给足够长的时间,大多是能够给大家赚钱的。

“80%的时间在等待,20%的时间来收获”,但沉甸甸的收获往往可以抚平长时间等待的付出。

从过往的数据来看,在低位加仓是提升投资效率的很好的方式,尤其是满屏基金都在亏、周边的人都在亏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加仓的良机。

通过低位加仓的方法,可以持续地降低整体的持仓成本,即便会遇到“补的也在亏”的情况,等到涨回来那天,就“买的都对”了。

人性的弱点,会使不少的朋友在市场下跌时“不敢下手”去买,这时候,定投的优势就出来了。

所以,如果自己的意志不够坚定,不妨直接设置成定投来自动定期扣款就好了。

第三:在东边跌倒,从西边爬起来。

虽然上面都是给大家举的“成功”的例子,但行业中,确实有基金长达5年以上都不赚钱的,甚至有基金跌去70%以上的。

前几天,就有小伙伴在问:某客户买了个私募基金,现在净值只有2毛了(亏损了80%),怎么办?

这样的基金一般都是“追高”了,在基金管理方面往往存在着“问题”,而且要涨400%才能回本。单纯地等待或加仓很可能不够有效。

对于目前持有的基金“有问题”,或者投资方向过于单一而造成大幅亏损的情况。大家往往又是不忍心去“割肉”的。这时候,不妨采取“在东边跌倒,从西边爬起来”的策略。

也就是,选择跟现在基金投资方向相“互补”的优质基金补仓。这样既可以解决基金的“管理能力”问题,又能解决基金投资中的“风向”问题,尽可能快地从“坑”里“爬”出来。

基金投资,不只有盈亏,更是一种“过程”:

既有“山穷水复疑无路”的迷茫,亦有“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更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喜悦。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亦与相关产品的代销机构、管理机构无关,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及承诺。具体投资请咨询相关的专业机构,产品内容请以产品合同为准。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理财是怎么赚钱的,穷人的三种理财方法_保险测评_沃保保险网

理财主要是通过投资标的赚钱的,比如理财投资于定期存款,那么定期存款的收益就会包含在理财收益当中,理财投资标的较多,比如:定期存款、债券、基金、股票、外汇、理财保险等。

风险和收益成正比,理财收益越高伴随的风险也越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风险承受能力低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风险等级R2及以下的理财产品,风险承受能力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风险等级R3及以上的理财产品。

基金可以分为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收益币基金货<债券基金<股票基金。当然,收益越高的,风险也是越高的。

对于穷人来说,要考虑到自己的本金,初始本金门槛太高,是没有钱投资的。而买基金,现在有很多的平台10元就可以起步。

为什么我们建议穷人从定投指数基金开始?其实,不管是有钱人还是他穷人,新手理财都应该从定投指数基金开始。就连巴菲特都建议大家定投指数基金。

一是指数基金管理费很便宜。我们习基金的时候,每年是要向基金公司交管理费的,而指数基金的管理费远远比其他主动型股票基金的管理费便宜得多。对于投资来说,省到就是赚到。

二是指数基金不受人为干扰。一般的基金,都是由基金经理在进行投资决策的,他们认为哪只股票好,就是买哪只,有的基金经理没有很多的投资经验,不一定就能管理好这只基金,带领基民赚钱。而指数基金就不一样了,它是先规定好,再由基金经理按规则去定期调仓,不受人为干扰。

三是指数基金是长青基金。一只指数基金基本上与追踪的这个指数走势相差不大。指数能走多远,这只基金就能走多远。特别适合投资者定投。

很多人没有钱,不是因为没有收,而是控制不了自己,老是冲动消费,成为月光族。那么,可以去银行办理一个零存整取的业务,每个月定期向自己的银行账户存进一笔钱,而利息也比活期的利息高出不少。每月定期存1000元,1年就是12000元,10年就是12万元。

一是可以强制自己存钱。对于有收入,存不到钱的朋友来说,再适合不过了。每个月存一点点,时间久了,就是一大第钱。

二是养成良好的理财观念。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在我们生活中,很少有人认真地去理理自己家中的现金。零存整取就可以让大家理解,钱不仅可以赚回来,也可以存起来。

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还有债券指数基金这个品种。如果我们觉得买股票型基金的风险太高,零存整取的利息又太低,那我们就可以选择买债券指数基金。

一是收益比银行存款相对要高。1988年到1998年十年间,债券指数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在8.9%。

二是风险比股票指数基金相对要低。指数债券基金的投资原则就追踪基准指数进行投资。由于采取的是盯住债券指数分散投资的方法,可将风险大大地减低,比股票指数基金风险要低得多。

巧用活用也可以变有钱人。以上的三种理财方法,在实践中,我们不要拘于某一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操作。

比如:年轻人,就可以把指数基金的比例提高一点,而中年人,就可以把债券基金比例提高一些。而到老年人,就应该把风险降到最低,收入存在银行就可以了。

理财保险一般是指兼具保险保障和投资功能的年金保险。一般分为固定年金险、分红型年金险、万能型年金险、投连险等。

我们平常看到的教育金、养老金都属于年金险,只是领钱的时间不同,叫法不一样而已。

强制储蓄:对于很多大手大脚、花钱没有规划的人来说,理财保险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他们存钱。

分散风险:我们常说不能把全部鸡蛋都放进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说,资产配置的核心就是分散风险,而不是一味追求高收益。

理财保险就属于“标准普尔家庭资产平衡四大账户”中的第四象限——保本账户。对于家庭理财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稳健。

理财保险具有安全保本、稳健增值、抵御通胀、持续成长的特点,就刚好符合家庭理财的刚性需求。

一般来说,人们购买理财保险,主要是用于子女教育金、养老金、资产传承方面。

养老金:在有支付能力的前提下,提前购买年金险,可以保证退休后每年/每月都可以稳定地领取一笔养老金。

子女教育:如果孩子以后将来出国深造/婚嫁买房,可以提前通过买教育金来提前准备,享受十几年的复利收益,不至于一次性就掏空了家长的钱包。

财富传承:对于高净值的人群来讲,为避免繁琐的继承程序,通过购买高额保险的形式就可以达到财富传承的目的。

2022爱心人寿乐养多养老年金险支持0-69岁人群投保,起投金额为5000元,是目前市面上少见的高领取养老年金,投保非常灵活,支持加保和减保,而且终身有现金价值。

这款产品虽然没有保证领取的功能,但是从60岁开始领取金额很高,领取年金后现金价值虽然会逐步减少,但会一直有,若生存时间长的话,生存总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可以看到,他60岁起每年能领50660元,到了85岁,共领取131.7万,这时候退保,还能拿208870现价,一共到手153万,IRR达3.96%!

如果继续持有到95岁,收益率高达4.21%!说它是年金领取中的Top1当之无愧!

2022光明一生慧选版养老年金险支持0-60周岁人群投保,起投金额为5000元,它的第一大优势就是,保证领取20年的养老年金,可附带保底3%的万能账户,还可对接光大养老社区!

保费满30万,就能享受旅居权,保费满70万,可对接长居权!

可以看到,他60岁开始每年能领46500元,85岁时,总收益达120.9万,本金翻了4倍多,IRR为3.5%,到了95岁时,收益率达到3.94%!

虽然收益表现不算最高,但对比各大公司产品,它的实力仍不可小觑!

2022大家养多多2号年金险支持0-64周岁人群投保,起投金额1000元,投保门槛极低,但灵活性非常高,是少见支持加减保的养老年金险,同时还保证领取20年养老年金!

可对接大家养老社区,保费达25万,享旅居权,达200万,享长居的保证入住权。

可以看到,从他60岁起,每年领年金48300元,85岁累计领取125.6万,这时退保还能多领191138元,共领145万,本金翻4.8倍,IRR达3.83%!

可见2022大家养多多2号年金险的收益高、保障好,实力碾压众多养老年金险!

理财是怎么赚钱的,适合穷人理财方法,穷人的三种理财方法

理财是怎么赚钱的,适合穷人理财方法,穷人的三种理财方法?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理财险作为一种收益稳健的投资产品,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理财险有没有买的必要?

白血病患者可以买健康保险吗?有没有适合白血病患者投保的健康险

白血病患者可以买什么健康险?白血病患者还能买商业保险吗?关于白血病患者能不能买健康险的问题,要根据病情轻重,轻的可能易核版百万医疗险也能除外承保,重的只能买白血病复发险了。

水滴髓无忧白血病复发险值得买吗?靠谱吗?性价比如何?价格表

白血病症状缓解后的几年仍存在较高的复发风险,在面对复发时,部分患者无力承担医疗费,只能放弃或延缓治疗。水滴联合利宝保险推出的国内首款白血病复发险“水滴髓无忧”,受到广大白血病患友的支持。

乳腺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023乳腺疾病买什么保险好

乳腺疾病是什么原因引起的?2023乳腺疾病买什么保险好?乳腺疾病是指发生在乳腺组织中的各种炎症、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引起乳腺疾病的原因包括内分泌因素、情绪因素以及遗传因素。

满期可领,恒安标准金鸿利两全保险分红型可以买吗?保障怎么样?

满期可领,恒安标准金鸿利两全保险分红型可以买吗?保障怎么样?恒安标准金鸿利两全保险(分红型)投保年龄范围宽,每年可领年度红利,满期可领满期金,提供保单贷款、减保等权益。

太平金生安康终身重疾险怎么样?好不好?条款详细测评+保费测算

太平金生安康终身重疾险怎么样?好不好?条款详细测评+保费测算。太平人寿最新推出的太平金生安康终身重疾险,提供全面重疾、中症、轻症保障,还自带保费豁免保障。

乳腺癌肿瘤恶性能治好吗?恶性乳腺癌的治疗大概需要多少钱

乳腺癌肿瘤恶性能治好吗?恶性乳腺癌的治疗大概需要多少钱?乳腺癌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妇女应该定期进行乳房自检和临床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糖尿病能买的保险!国寿糖安心百万医疗险怎么样?产品介绍!

糖尿病能买的保险!国寿糖安心百万医疗险怎么样?产品介绍!糖尿病近年来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糖尿病还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所以买一份糖尿病人专属保险,来预防疾病是很多人的选择。

工地工人保险150元赔付标准是什么?工地工人保险怎么买?报价查询

工地工人保险150元赔付标准是什么?工地工人保险怎么买?报价查询。在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经常面临着危险的工作环境和意外伤害的风险,一份合适的意外险保障是非常有必要的。

太平洋智相守终身护理险怎么样?值得买吗?特色+条款测评!

太平洋智相守终身护理险怎么样?值得买吗?特色+条款测评!太平洋智相守终身护理险财产与养老双重保障,还可享免疫细胞储存特色服务,让我们可以防治肿瘤、延缓衰老。

为维护您自身权益,建议您仔细阅读各条款具体表述。如您对协议有任何疑问,可向我方平台客服咨询。当您按照注册页面提示填写信息、阅读并同意本协议且完成全部注册程序后,即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本协议的全部内容,并与我方平台网站达成一致,成为沃保网或我方平台“用户”。阅读本协议的过程中,如果您不同意本协议或其中任何条款约定,您应立即停止注册程序。1:若您在留言或备注中未说明安排专家数量,我们默认安排一到三位专家服务您,便于您从优选择。2:我们根据您所提供的信息,优先安排当前在线专家服务您。3:当您提交的信息,不符合我们分配规则时,我们有权不提供任何服务。

定投的原理?

基金定投的真正原理,是通过定期定额投资,不停的分批次小额买入基金,使基金的收益曲线更接近宏观经济的走势,变得比较平滑。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我们定投基金之所以能赚到钱,是因为宏观经济更好,GDP增长了,上市公司业绩增长,股市好了,我们的基金自然也会上涨。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和股市好像并不没有那么大的关联度。有时候经济形势好,股市反而跌跌不休,经济形势差,股市却异军突起。

基金定投到底能赚钱吗?

简要内容:眼下,在基金公司的大力倡导下,参与定投的投资者是越来越多了。假定我们以5年作为一个定投的周期,一般来说市场的走势莫过于以下七种情况:一、大牛市。如果我们把投资的起点和终点做一个连线,这就是一个小牛市,获利应该不成问题;五、熊短牛长。眼下,在基金公司的大力倡导下,参与定投的投资者是越来越多了。但随着定投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定投的困惑也接踵而来……定投到底能赚钱吗?这是很多投资者迫切希望搞清楚的问题。我从2004年开始定投,至今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和很多投资者一样,我从定投的第一天起,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实际操作来看,我从1700多点开始定投,经历了市场下跌、上涨、再下跌到反弹的历程。从账面上来看,我是赚钱的。但个案并不能代表全部,有相当部分2008年参与定投的投资者,至今还处于亏损状态。在我看来,定投是种十分机械的投资方法,能否赚钱,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假定我们以5年作为一个定投的周期,一般来说市场的走势莫过于以下七种情况:一、大牛市。由于市场的趋势是向上的,那么我们肯定是赚钱的,参与时间越长,盈利越大;二、大熊市。由于市场的趋势是向下的,那么定投肯定是不赚钱的,投资时间越长,亏损越大;三、平衡市。指数围...简要内容:眼下,在基金公司的大力倡导下,参与定投的投资者是越来越多了。假定我们以5年作为一个定投的周期,一般来说市场的走势莫过于以下七种情况:一、大牛市。如果我们把投资的起点和终点做一个连线,这就是一个小牛市,获利应该不成问题;五、熊短牛长。眼下,在基金公司的大力倡导下,参与定投的投资者是越来越多了。但随着定投队伍的不断扩大,人们对定投的困惑也接踵而来……定投到底能赚钱吗?这是很多投资者迫切希望搞清楚的问题。我从2004年开始定投,至今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和很多投资者一样,我从定投的第一天起,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从实际操作来看,我从1700多点开始定投,经历了市场下跌、上涨、再下跌到反弹的历程。从账面上来看,我是赚钱的。但个案并不能代表全部,有相当部分2008年参与定投的投资者,至今还处于亏损状态。在我看来,定投是种十分机械的投资方法,能否赚钱,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假定我们以5年作为一个定投的周期,一般来说市场的走势莫过于以下七种情况:一、大牛市。由于市场的趋势是向上的,那么我们肯定是赚钱的,参与时间越长,盈利越大;二、大熊市。由于市场的趋势是向下的,那么定投肯定是不赚钱的,投资时间越长,亏损越大;三、平衡市。指数围绕某个点位反复的振荡。在这种情况下,打平或者获利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四、牛长熊短。指数先上涨后下跌,但上涨的绝对值要大于下跌的绝对值,比如先上涨1000点,再下跌500点。如果我们把投资的起点和终点做一个连线,这就是一个小牛市,获利应该不成问题;五、熊短牛长。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指数先下跌后上涨,但下跌的点数要远低于上涨的点数。如果我们把投资的起点和终点做一个连线,这也是一个小牛市,盈利应该没有问题;六、牛短熊长。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指数先上涨后下跌,但上涨的点数要远低于下跌的点数,比如先上涨500点,再下跌1000点。如果我们把投资的起点和终点做一个连线,这就是一个小熊市,亏损是必然的;七、熊长牛短。

基金定投怎么赚钱的

定投基金是因为每月都按时定额买入同一支基金,每月买入的价格不同,长期持有,就能摊平成本,最终获利。这种方式和银行的零存整取的方式相似,也是每月按时定额投入资金,它没有利息,但若基金盈利了,可以分红,分红也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现金分红,一种是红利再投资,一般定投基金,最好选择红利再投资,因为用红利再买入该基金,就没有手续费。另外,定投基金最好选择有后端收费的基金,因为每月买入时就没有手续费,持有时间要达到基金公司所规定的时间(3-10年不等)后,再赎回,也没有手续费,这样就可以省去一笔不少的手续费。定投基金最好选择股票型、指数型基金,因为这两种基金波动大,可以有效摊低成本,最终实现盈利。大成300、华夏回报、兴业趋势、广发基金公司旗下的大部分基金都有后端收费,基金不同,后端收费所要求持有的时间也不同,你可以到中国基金网、天天基金网上看看。

如何定投股票才能赚钱呢?

没有听说过股票可以定投,你是天才啊兄弟居然会发明定投股票。我只建议你在低位点适当可以买一些你喜欢的品种个股。

股票定投和基金定投哪个更赚钱?

股票定投比较好点,因为投资的时间也长,收益越大、 而基金定投投资小,收益也小。所以还是认为股票定投好呢 你也可以到爱财部落的定投项目去看看额,哪里有很多很好的股票可以去试试看,顺便学习一下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