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文学作品(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是什么)

时间:2024-01-01 14:56:59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第一部真正意义的生态文学作品是什么

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年在美国问世,这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寂静的春天》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这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作者简介:蕾切尔·卡逊1907年5月27日生于宾夕法尼亚州泉溪镇,并在那儿度过童年。她1935年至1952年间供职于美国联邦**所属的鱼类及野生生物调查所,这使她有机会接触到许多环境问题。在此期间,她曾写过一些有关海洋生态的著作,如《在海风下》,《海的边缘》和《环绕着我们的海洋》。这些著作使她获得了第一流作家的声誉。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作品评论

作为在美国的第一部被广泛传阅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不仅对美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广泛地影响了抗议文学的发展。后来厄普顿·辛克莱的《丛林王子(英语:TheJungle)》与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都是受《汤姆叔叔的小屋》影响至深的作品。尽管有此毋庸置疑的意义,但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流行看法是“一部混合了儿童寓言与传道的书”。许多文艺评论家也批评这部小说“只是一部感伤小说”;在乔治·惠彻的《美国文学史》中,他写道:“斯托夫人或她的手作都不是这部小说大受欢迎的原因;其作者的才略与一名周日学校小说的编者相比并无二样。她最多不过就是有着大量现成的情节、幽默与悲情,然后把这些流行的元素凑成一本书罢了。”不过,也有一些评论家称赞了这本小说。埃德蒙·威尔逊(EdmundWilson)认为:“把自己完全地置身于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会证明那些令人震惊的经历。”简·汤普金斯则认为,这本小说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一,并怀疑当时如此之多的针对该小说的批评完全是因为它太受欢迎了。除了像谴责奴隶制那样明显的主题以外,斯托夫人在小说中所试图表达出的其他观点一直是学者们多年来研究的一个主题,并为之提出了多种假设理论。举例而言,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与积极的废奴主义者,斯托夫人将她的许多宗教观点融入了小说当中。某些学者认为,斯托夫人通过她的小说,为困扰着许多奴隶制度反对者的道德与**难题提供了一个解决途径。所谓的道德与**难题是:即使阻止奴隶制的行为有着反对罪恶的正当性,然而,为了反对奴隶制度的暴力而以暴制暴,并违犯奴隶制恶法的行为是否有违道德公义?斯托夫人笔下的哪位角色又值得效法,是顺从的汤姆叔叔还是挑衅的乔治·哈里斯?斯托夫人的解决类似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如果每个人都能诚挚地去审视上帝的教义并遵守之,那么他们都将成为上帝的信徒。学者们还认为,这本小说表达了自由土壤运动(英语:FreeSoilParty)的价值观。在此观点下,乔治·哈里斯这样的角色成为了自由劳动者信条的形化,而奥菲利亚这样的复杂角色则代表着那些默许与奴隶制度妥协的北人。与奥菲利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黛娜——一位受情感驱使的厨师。在小说的情节里,奥菲利亚最终被转变了,就像美国共和d(在三年后)宣布北必须改变自己,并捍卫其反奴隶制度的原则一样。有观点认为,女权主义理论(英语:Feministtheory)也是小说的一部分,因为小说批评的是父权制下的奴隶制度。斯托夫人认为,在由奴隶主与奴隶所组成的家庭基础中,血缘的关系要浓于父权家长式的关系。此外,斯托夫人将国家的团结视为家庭的延伸,因而国家意识源于对一个共有种族的维系。因此,她呼吁建立属于自由奴隶且不融入美国社会的非洲人殖民地。还有观点认为,这本书试图通过重新定义男性特征来作为废除奴隶制度的关键一步。在此观点下,废奴主义者不得不开始去抵抗那些积极进取与优势地位的男性形象,这一形象是在19世纪早期的征服与殖民中发展起来的。为了改变这种男子汉的概念,以使男性不因反对奴隶制而危及自身形象或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一些废奴主义者吸收了妇女参政、基督教以及消极主义的原则,认为男性应该去合作、去同情、去展现公民精神。而废奴主义运动中的其他人则认为,传统、积极的男性特征不应被改变。斯托夫人笔下的所有男性都是以上两种男性的代表。

小摄影师这是高尔基的什么小说

短篇小说吧。

继《寂静的春天》之后重要的代表作品

图书信息

作者: 法利·莫厄特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 北美生物灭绝档案(16世纪到20世纪)译者: 高见 / 刘莹出版年: 2023-4页数: 540定价: 98装帧: 精装丛书: 自由大地丛书ISBN: 9787559856746

内容简介

继《寂静的春天》之后重要的自然文学作品,记录16-20世纪超过50种北大西洋沿岸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过程,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态保护的热潮。自由大地丛书

记录海洋生物灭绝的历史书,也是暗示人类自身悲剧的“预言书”,科普作家邢立达、《海洋世界》杂志力荐。

【内容简介】

《屠海》详尽地记录了自16世纪西方人踏足北美洲之后的500年间,北大西洋沿岸超过50种动物减少甚至灭绝的过程。原本这里的各种动物不计其数,然而随着欧洲移民的进入和商业性捕杀的加剧,包括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在内的物种纷纷遭到屠戮,无数的大海雀、鲸类、海象、北极熊、美洲狮等被夺去生命。本书出版后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态保护的热潮,推动了环境改革和海洋立法进程,影响了一代人的海洋保护意识。今天,它仍然是一部具有先见之明的生态经典,一如既往地提醒人们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

【本书亮点】

1.加拿大自然文学作家、环保领域深具影响力的人物法利•莫厄特代表作。法利•莫厄特一生著有44本书,被翻译成52种语言,在全世界畅销2500多万册。他曾获得加拿大负有盛名的总督文学奖。本书是其代表作“生态文学四部曲”之一,是《寂静的春天》之后重要的自然文学作品。

2.近500年的海洋物种生存与消亡记录,揭示了超过50种物种减少甚至灭绝的真相。包括大海雀、鲸类、海象、北极熊、美洲狮等鸟类、鱼类和哺乳动物在内,各类野生动物原本不计其数,在欧洲移民抵达后,这些动物成为他们进行商业性捕杀的对象和追逐利益之路上的牺牲品,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3.影响一代人的海洋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改革和海洋立法进程。《屠海》出版后在北美及其他地区内掀起海洋环境保护热潮,给**持续施压,影响推动官方出台以海洋环境保护为核心内容的法律。

4.一部具有先见之明的生态经典,一如既往地提醒人们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出版近40年后,书中对过去人类如何破坏海洋生态的梳理和记录,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的当下,对应对海洋问题有重要现实意义和警醒作用。

5.获两届加拿大**赞许。生态文学作家李青松、科普作家邢立达、《海洋世界》杂志等一致推荐。加拿大现任**特鲁多称“他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时任**史蒂芬•哈珀评价其“留下的创作成就是加拿大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永远的瑰宝”。

【名家推荐】

法利•莫厄特的书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加]贾斯廷•特鲁多(加拿大现任**)

在这部杰作中,法利•莫厄特对海洋遭受侵犯感到的愤怒,就像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对土地受到侵犯感到的愤怒一样。

——[美]罗杰•彼得森(博物学家,20世纪环保运动奠基者之一)

在世界自然文学史上,继梭罗、缪尔之后,除了卡逊,论成就和影响力,几乎无人能够超越法利•莫厄特。

——李青松(生态文学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在40年前首次出版时,《屠海》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海洋生态保护的热潮,推动环境改革和海洋立法进程,影响了一代人的海洋保护意识。今天,它仍然是一部具有先见之明的生态经典,一如既往地提醒人们应当如何与自然相处。

——邢立达(科普作家,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

这看似一部讲述16到20世纪北美洲东部涉及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类,重点放在海洋哺乳动物的灭绝历史的书,但是更多的,这是一本暗示人类自身悲剧的“预言书”。

——向思源(《海洋世界》杂志主编)

《屠海》是一本沉甸甸的书,莫厄特用极优美的文字展现了一幅幅残酷的画面。合上书本,大海雀和极北杓鹬近500年在北美地区的遭遇不断在脑海中闪现。通过这本书可以得到警醒:没有节制的欲望会伤害其他生命,最终影响人类自己。

——颜军(武汉观鸟协会会长)

翻开这本书之前,可能我们已经忘了,海洋里的这些温柔巨物曾经照亮过一个时代。人类的命运与海洋息息相关,借这本书我们需要反思应该如何理智而有序地与其他物种共享这个蓝色星球。

——王淼(无境深蓝海洋生态保护中心创始人)

1953年春天,当莫厄特在漆黑的夜里看一头虎鲸贴着船边跃向空中引起震荡时,不会想到2023年春天,另一头被人类圈养40多年的虎鲸会孤独地走向生命终点。决定这些生死的,恰是人类的态度。而这本书引导我们直面过往悲伤,以及在未来做出正确选择。

——初腾飞(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副秘书长)

编辑推荐一:呼应时代环保需求,具有警示意义

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目前已知海洋生物近20万种,预计实际的物种数量远高于此。海洋生物的存亡直接影响着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更是无法估量的“蝴蝶效应”。而过度捕捞一直是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元凶”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此前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0》显示,过去40多年全球海洋物种的数量平均减少过半。

作为拥有最长的海岸线的国家,以加拿大的东北海岸线辐射的北大西洋海岸地区为典型,《屠海》一书聚集这片海域自16世纪欧洲人进驻后500年间生物物种整体减少的过程,对认识海洋生态发展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应对当下和未来可能的海洋危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编辑推荐二:从16世纪到20世纪,近500年的海洋物种生存与消亡记录

1804年至1817年间,超过25万头露脊鲸被捕杀,换取超过30亿升鲸油;

1819年,近30万头海豹被捕猎船运回……

16世纪时,数十亿旅鸽在北美大陆翱翔,在不断被当作“活靶子”枪杀后,到1914年,地球上最后一只旅鸽在美国中部一个动物园死去。

《屠海》描述了我们过去的一段血腥历史,它记录了五百年时间里,在这个正遭到破坏的星球上,人类作为最具杀伤力的动物,在一个特定地区所取得的“成就”。这本记载了人类在屠杀之海中的残暴行径的书,或许会帮助我们理解对动物生命毫无节制的贪婪所造成的恶果,有助于改变我们的态度,修正我们将来的行为,这样,作为这个世界的一分子,我们才不会成为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终极毁灭者。

作者简介

法利•莫厄特,加拿大自然文学作家,坚定的环保主义者。一生出版著作44本,有2500多万册远销世界60多个国家。其代表作有《鲸之殇》《与狼共度》《鹿之民》《屠海》等。他透过极具热情和洞察力的写作启发世人,不同的选择对人类和生态会有重大影响:曾经的选择影响当下的生态系统,现在的抉择将左右人类和所有地球生命的未来。

目录

第一篇海鸟和飞禽一大海雀/004二其他遭受重创的海鸟/032三极北杓鹬/045四猎鸟/059五其他空中鸟类/073第二篇肉、兽皮、软毛六白色幽灵——北极熊/090七棕熊和黑熊/112八麝香气味的动物——水獭、渔貂、貂熊和海貂/124九野牛的消失/137十野生猫科、犬科动物/149猫科动物:美洲狮、猞猁、短尾猫/149犬科动物:爱斯基摩犬、红狐、北极狐、郊狼……/156第三篇离水之鱼十一鳕鱼王和“帝王之鲑”/174十二鲟鱼、鲈鱼、金枪鱼……海里还有更多的鱼吗?/198第四篇消失的海中巨兽十三较好的鲸种/222露脊鲸/227被遗忘的鲸种——灰鲸/240弓头鲸/249十四须鲸/266十五小鲸种/299鼠海豚/300白鲸/304一角鲸/310甁鼻鲸/311小须鲸/317领航鲸/318第五篇鳍足目十六海洋长牙动物——海象/330十七灰海豹和斑海豹/357十八冰上的死亡(旧历):竖琴海豹和冠海豹/379十九冰上的死亡(新历)/403后记/446致谢/454参考文献(节选)/455主要物种名对照表/471译名对照表/478

《鹿之民》引发人们对边缘族群的关注

作为一部与动物、生态相关的书,《与狼共度》推动了学界对多物种民族志的思考

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之路_父亲

原标题:刘慈欣的科幻创作之路

原标题:曾经打麻将输掉一月工资,经历过卫星与星空、贫穷与饥饿,刘慈欣:如果你觉得我心“黑暗”,那是你只看过《三体》

来源:文汇客户端

1963年6月,刘慈欣出生于北京,父亲是北京煤炭设计院的干部。

“文革”爆发后,全家被赶出北京,下放到山西阳泉一家煤矿,父亲做矿工,在阳泉的井上一干就是30多年。

阳泉是出了名的“武斗”重灾区,批斗大会每天都在上演。

为了不让儿子留有童年阴影,父母曾一度将刘慈欣送回罗山农村。

7岁时的一个夜晚,在罗山老家的池塘边上,挤满了男女老少,人们望着夜空异常兴奋。

不久,漆黑的天幕里,缓缓飞过一颗小星星。霎时,喝彩声此起彼伏。

“那是1970年4月1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了。”

小小刘慈欣只觉一股莫名的向往之情油然而生,如同当时“腹中的饥饿”般不可遏制。

也是这年,附近村庄被洪水洗劫,58座水坝轰然决堤,乡民流离失所。

卫星与星空、贫穷与饥饿、“文革”与“批斗”、洪水与难民,这些懂或不懂的元素纠结混杂,成为刘慈欣早年的人生,也塑造了他的科幻小说。

60年代的山西阳泉,矿山和井架竖立在刘慈欣童年记忆里,灰蒙蒙的。

刘慈欣爱上科幻文学的起源,是那本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凡尔纳《地心游记》。

“一下子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就像是寻找了好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感觉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

在父亲床下的一个小木箱里,他还看到了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叶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

以及刘慈欣的最爱之一: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

那时刘慈欣是一名小学生,父亲怕他看这些“封资修”的东西会惹出事来,几次警告他不要看。

一个夏天的黄昏,刘慈欣正在看《寂静的春天》,晚风习习。

刘慈欣想到前不久被“武斗”的“臭老九”,不由一阵紧张害怕,但他仍小声问了句:“这是一本什么书?”

父亲怔了怔,脸色逐渐转为和蔼:“这叫‘科学幻想小说’,是有科学根据的创作。”

父亲的宽容,以及跳出时代桎梏的认知,深深感染了刘慈欣:“我的坚持,都源于父亲这几句话。”

在那个充满暴力与恐惧的时代,父亲以不动声色的浪漫,保护了孩子心中的美好与希望。

入了迷的刘慈欣已放不下,把这些书看了一遍又一遍。

“文革”结束后,一些外国的科幻作品在国内解禁,他又读到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神秘岛》《环游月球》及一些苏联的科幻文学作品。

后来英国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的作品,更使刘慈欣领略到科幻的震撼和巨大魅力。

克拉克是20世纪全球最著名的三大科幻小说家之一,小说里的许多预测与后来的现实惊人一致。刘慈欣从克拉克的作品中感受到宇宙的广袤和神奇,看到科幻“像造物主般”创造出一个个“真实到精致可触摸的想象世界”。

数年后,刘慈欣依然清楚地记得,1981年那个冬夜,阅读克拉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和《与拉玛相会》时,他深深沉湎于那种宏大叙事的绝美和跨越数万光年的恢弘宇宙。

看完后,他走出家门,一抬头望见浩瀚无垠的星空,突然感觉周围的一切都消失了。

大地变成了无限伸延的雪白光滑的纯几何平面,在这无限广阔的二维平面上,壮丽的星空下,只有他一个人站着。

这两年,见惯了天灾人祸和世情惨淡的刘慈欣,他看到了真实可感的希望。

他不用在高中结束就中断学业,同时也拥有了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力,他也不用再偷偷地看科幻小说和文学作品。

刚刚改革开放,《人民文学》上就可以发表科幻作品了。

1978年,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面世,初版就销售160万册。

看到中国人写的科幻小说,刘慈欣备受鼓舞,当时只有15岁的初三学生开始尝试写作科幻小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幻文学进入低谷,许多科幻作家纷纷搁笔。

迷恋科幻的刘慈欣无法自拔,却连能投稿的杂志都找不到。

刘慈欣在华北水利学院整个大学期间,他都泡在图书馆里,卡夫卡、博尔赫斯、奥维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本本读下去。

毕业之后,回到阳泉,刘慈欣一直工作在群山环抱的山西省娘子关发电厂,他的职业是计算机工程师。

有一次下班,刘慈欣跟同事打麻将,一晚上输了800元,那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荒废时间去输钱,刘慈欣心中产生一种深深的罪恶感。

第二天,刘慈跑到旷野中,望着满目的黄土丘陵,遍地的煤场和发电厂,无尽延展的地平线。

多年后,他写下《球状闪电》,里面有段话:

“我明白自己是一个追梦人,我也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人生之路是何等的险恶莫测。即使那雾中的南天门永远不出现,我也将永远攀登下去——我别无选择。”

刘慈欣常常下班后坐在院子里的一把躺椅上,目送云卷云舒。

外表平静寡淡的生活中,刘慈欣把想象投射到数万光年以外的浩渺太空,有了灵感,就写下来。

《宇宙塌缩》和《微观尽头》是他参加工作之初重拾科幻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稍显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蕴藏着他后来小说气魄大、悬念足的风格。

几次尝试之后,刘慈欣杰出的想象力为他赢得声名。

他写《中国2185》时,互联网对中国还是一个新鲜的词汇,对普通人来说遥远得难以企及。

这部耗时近三年完成的长篇科幻小说,后来被评论界赞誉为“比梦幻更空灵,比现实更逼真”,是“一部壮丽的未来史”,“一部文明浴火重生的宏大史诗”。

但问世之初稿子在几家出版社转了一圈之后,均被无情地退了回来。

虽与主流文学作品比起来,这个数字不算什么,但科幻界敏锐地意识到,中国科幻文学的长篇时代即将来临。

创作于20世纪末的“大艺术三部曲”《梦之海》《诗云》和《欢乐颂》,凸显了刘慈欣在写作上的新体悟:

越是宏大的想象,越需要照顾到细节,细节写得越细,越能显示出作品的宏大。

刘慈欣创造出无限可能的超级技术,凸显着科幻的壮美磅礴。

《带上她的眼睛》为刘慈欣第一次赢得了中国科幻小说界的最高荣誉:银河奖。

香港诗人廖伟棠在地铁上读到这篇小说,不可抑止地热泪盈眶。

很多年后,《带上她的眼睛》被节选收录在教育部新审定的七年级下册教材里;《地火》也发表在2000年2月份的《科幻世界》里。

刘慈欣在《地火》里写:“刘欣恍惚地拿起父亲的饭盒,走出家门,在1978年冬天的寒风中向矿上走去,向父亲的二号井走去。”

这是他对一个时代的告别,也是为矿工父亲书写的科幻诗篇。

从1999年到2006年,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地球大炮》《镜子》《三体》等等八部作品连续8年荣膺第十一届至第十八届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创下至今无人逾越的纪录,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科幻小说作家。

刘慈欣明白:只有真实的经历,才会让人身临其境。

霎时间,“文革”、难民、饥饿、星空等碎片开始在他脑海里交织。

整顿思绪,刘慈欣新建了一个文档,打了四个字:《地球往事》。

“外星世界及神秘文明的塑造成了重点,托尔斯泰的大气苍凉在故事里弥漫,奥维尔的残酷寓言在情节中渗透,而克拉克式的末日情怀,则成为《地球往事》的核心主题。”

2008年1月,《地球往事》正式出版发行,书名被改成两个字:《三体》。是一部长达八十八万字,“厚重无极、气象万千”的科幻巨制。

最后一部出版之后,在科幻迷中卷起一阵“三体”旋风。

科幻作家韩松说道:“他将我们之前所写的所谓的科幻小说都碾得粉碎。”

一部《三体III》出版,让沉寂多年的科幻小说霎时聚焦,可说炙手可热。

人们被他带到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中国文字从未创造过的一个恢弘而逻辑自洽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树叶,微不足道,朝不保夕。

刘慈欣认为,人类不应该轻易暴露地球在宇宙之中的存在,即便外星文明是好意的,和外星人接触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刘慈欣没想到,他的这个理论竟然与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的理论不谋而合。

2010年,霍金发表言论称,对于外星生命,人类要做的不是积极尝试接触他们,而是尽量避免与他们接触。

刘慈欣在2006年就走在了霍金的前面,这就是科幻的远见。

刘慈欣创作《三体》,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属性。

20世纪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之后,《三体》打破了原来科幻小说封闭的读者圈,成为当代中国科幻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三体”系列出版后,读者群的范围呈现有趣的膨胀式变化,有科幻迷、文学爱好者、科学工作者、企业家、创业者……

中国航空航天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在书评网站豆瓣网上谈论“三体”系列对中国航天事业未来走向的启发;

互联网公司创办人在社交网络上讨论“黑暗森林法则”与中国互联网创业环境的异同……

”三体”系列征服了无数的科幻迷,它的中文版发行量不仅达到了超纪录的40万套,共计120万册,成为国内近二十年来最畅销的科幻小说。

2013年8月23日,一个消息震惊了中美科幻界: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科幻扛鼎之作《三体》,即将登陆美国:

这是中国大陆长篇科幻小说首次在海外主流出版社出版。

“三体”系列的出版,被称为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的里程碑。

有人说,“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的科幻小说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2015年,拿满国内奖项的《三体》,入围雨果奖,被称为科幻界诺奖。

8月,雨果奖揭晓前夕,刘慈欣呆在老家,他成为五十多年来唯一没到场的获奖得主。

刘慈欣得雨果奖后不久,奥巴马还曾走总统后门催更!

因为当时美国的图书市场上只有《三体Ⅰ》,奥巴马让**发邮件给刘慈欣要第二三部,而刘慈欣以为是垃圾邮件,果断给删了……直到中国外交部找上门来。

在中国文坛,科幻文学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刘慈欣的出现,引起了主流文学的广泛注目。

而在现实生活中,刘慈欣低调内敛,甚至在“三体”系列在中国文坛成为现象级后,他的同事对他的写作仍一无所知。

一天,一位要好的同事见到他,说:“我在网上看到有个写科幻小说的人很火,他的名字竟然也叫刘慈欣!”

刘慈欣温和沉稳,甚至有一些羞涩。他几乎对所有的面对面采访一概拒绝。

唯一一次为《三体III》做签售,他出来没有跟家人讲,只说“在外面有点儿事”。

如今,刘慈欣蜚声华文世界,被科幻迷们拥戴为“科幻教主”。

他被国外华文媒体锁定为“21世纪中国文坛最值得注意的作家”,被视为可与阿西莫夫、克拉克、海因莱因相比肩的科幻文学大师。

人们说,当代中国科幻已进入“刘慈欣时代”或“三体纪元时代”。

从人文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应对人类超级灾难而产生的,是其他任何文学门类无法替代的;

从自然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发掘科学的美和震撼而存在的。

刘慈欣写“宇宙的故事说一生也说不完”,他便一生在浩渺无际的宇宙中寻觅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1.《三体》三部曲

大刘最成熟、文学与科幻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情节、结构、创意皆近乎无懈可击,同时在磁铁中也最受推崇。

这篇作品的创意点子太令人拍案叫绝了!这本来是一部长篇小说的题材,如果写成长篇,其成就绝对与《三体》有一拼!而写成短篇实在是大材小用,太可惜了!读这篇作品,绝对是一个震撼接着一个震撼,让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尤其是读到5000名地球派被处死时的遗言壮语时,谁能不潸然泪下?!

这部小说最成功的有两点:一是大刘作品中罕见的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人物形象——林云(可以称之为女维德!)。二是量子力学的宏观科幻解释——认为球状闪电可以把人打成量子态(处于生、死之间),但是一旦被看到就会坍缩——这个有些魔幻色彩的解释,创意十足,获得磁铁们激赏。

大刘是预言家,他对人类财富分配的预言正在现实世界中逐渐实现,并提出了“终产者”的概念,四个字评价:细思极恐。

个人认为,这是大刘思考人类命运中最有思想深度的一篇作品——没有之一。他得出的结论极其出人意料而又令人震撼:如果人类只能永远在地球上生活下去,仅仅因为厌倦,就可能走向灭亡!

这篇作品有些另类,是大刘唯一的一篇反腐科幻小说。其中的首长是大刘罕见的塑造得极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能够从原子级别上模拟整个宇宙的超弦计算机,像一面镜子,使人类的一切罪恶都无所隐藏,但是首长的结语却更为撼人心魄与发人深思: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必死无疑!

如果能得到真理——科学精英们一致同意:十分钟后死可矣!这篇作品的最大价值,应该是提出了这样一个哲学论断:对宇宙终极真理的追求,是文明的最终目标和归宿。但接着却得出了一个虐心的结论:探求终极真理所必需的超高能实验,会毁灭整个宇宙!

原来神级文明并非真的无所不能!能进入11维,已经纯能化,会时空跃迁的“李白文明”,最终不得不承认无法超越真正的李白,即使他用整个太阳系的物质量,制造出了能写出所有汉字诗的量子计算机也不能。

这是大刘作品中最虐心的一篇!什么会比死亡更难受?——在坠入地核灼热岩浆中间的“落日6号”中子材料飞船上,一个人呆在闷热、仅有几平米的空间里,几年、十几年、几十年……

距地球5万光年的银河系中心,两大文明之间长达2万年的战争,与地球上一个患晚期肝癌的乡村老教师有什么关系?大刘告诉你:老教师拼尽最后一丝气力教给学生们的力学三定律,挽救了太阳系,挽救了地球文明和人类!

11.《超新星纪元》

假如人类只剩下13岁以下的孩子,会怎么样?这部作品,其实是一个规模空前的社会学实验的精彩记录。尤其是南极大战、国土交换读来令人惊讶,又觉得合乎情理。虽然在发表时,并未像大刘期望的那样引发足够的关注,但是它一定会让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读者深思、反思……

这篇作品几乎是《三体》三部曲的缩写版,而结果同样是人类的失败——而且成为被圈养的家禽。而吞食者文明无尽的“吞食—流浪”命运,同样令人惊讶与唏嘘。在5000名地球派、沈渊之后,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人类英雄:幸存的地球保卫者为了让地球文明重生,甘愿留下来充当蚂蚁的食物!

这是一曲人类创新探索的悲歌!也是一部虐心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类探索的代价有时可能大得令人难以想象。但是人类如果不探索航天之路,不飞出太阳系,那么结果只有一个:灭绝!所以,大刘在一篇论文中说,开拓创新是人类的宿命,无论代价多大,哪怕地球70亿人死去一半,也远比人类灭绝要好得多!而刘慈欣的替身“刘欣”就成了这条路上的一个殉道者!

这是大刘唯一一篇写硅基文明的作品。大刘的超卓想象力再次让我们惊叹!生活在地核中的机械生命的艰难开拓史如此奇崛,竟然把水叫“无形岩”。由于硅基生命实在匪夷所思,因此一些描述的生硬可以理解。总之瑕不掩瑜。记住那句话:山无处不在。无论硅基还是碳基文明,不懈地进取才是唯一(共同)的永生之路!

农民工水娃,经历了人生几次跨越,最终达到了顶峰,与20位工友一起,成为了由中国太阳改造成的第一艘恒星际宇宙飞船的“船员”,飞向浩淼的深空……

本文是大刘向俄罗斯人民致敬的作品,因为“他们的文学影响了我的一生”(大刘语录)。本文是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天体物理学家米沙,为了制造出全球绝大部分无线电通信中断的效果,以帮助自己的祖国在战争中获胜,毅然驾飞船冲入太阳之中……

恐龙的思维与蚂蚁的精确操作,二者合作造就了白垩纪文明,并从蒸汽机时代来到了信息时代。但是两大恐龙帝国,先是搞核威慑,后又偷运反物质,最终的灾难灭绝了恐龙,也使智慧蚂蚁退化为低智能昆虫。大刘在嘲讽大国核威慑的同时,也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我们:文明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把全球海洋中的水全部冻成巨大的冰块,20万冰块组成环绕地球的冰环!这就是神级文明低温艺术家的杰作。大刘的神级文明几乎都是艺术家,本文留下的名言是:艺术是文明存在的唯一理由。不过这位艺术家却让地球文明陷入了绝境……

生于因缺水将要被废弃的西北城市的圆圆有一个梦想:吹大大的泡泡。成为专家后,她先是“吹”了一个覆盖了整个城市的大泡泡,后来主持建成了从南海向大西北用泡泡在空中调水的工程……大刘身处干旱的西北地区,这是他给养育他的这片土地的献礼!

一面100亿平方公里、厚度为0的镜子,向地球飘过来,停在了地球上方。镜子文明是大刘描写的又一个神级文明。它是个音乐家,把比邻星引爆、改造成脉冲星作节拍器,弹奏太阳,开了一场向全宇宙直播的音乐会。我们能够理解,因为宇宙间通用的语言,除了数学,可能就是音乐了。

21.《太原之恋》

这是身为计算机专家的大刘唯一一篇写网络病毒的科幻小说。诅咒病毒不断升级,最终太原大祸临头:几万患者被“确诊”为癌症,百万辆汽车横冲直撞,煤气、燃气全开放导致一幢幢大楼爆炸起火,整个太原一片火海。

这是大刘最有哲学意味的一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散文。恒星A类闪烁的传递模型竟然与大脑神经元信号传递的模型同构!而恒星闪烁传递的普遍性,似乎预示着宇宙是有意识的,“他”其实是一个思想者!悲哀的是,“他”永远不可能有一次完整的感觉!

这是大刘唯一一篇喜剧科幻小说。曾经辉煌的上帝文明,因为耽与享乐而导致连维护飞船的技能都忘记了。想到地球上养老而不得,最终不得不怅然离去。本文最有价值的是上帝文明的临别赠言:一定要飞出去!飞的越远越好!任何文明,待在它诞生的世界不动就等于自杀!

人类的体积缩小10亿倍,这就是微人类。这种微小使人类在宇宙中的生存能力增强了上亿倍。生命进化的趋势是向小!恐龙灭绝了,同时代的蚂蚁却生存下来了。大刘的这些观念让人将信将疑。尤其是微人与宏人有同样的智能的观点,至少让我感到难以置信!

如果当年郑和继续沿非洲海岸向西航行,历史会怎样改写?本文讲述的就是郑和西征后历史的另一种可能。第一次读到这样的故事,的确让中国人很振奋,然后是深思:经济实力已居世界第二的中国,应该怎样为人类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比尔·盖茨的“和平视窗”计划:让交战国用体育比赛成绩决定战争胜负——大刘在本文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而已。但是,辛妮在奥运赛场上,拼尽全力跑完马拉松全程,猝死在终点线上的镜头,将定格在每一个读者心中!

这是大刘唯一一篇写平行宇宙的小说。不同宇宙中的人们见闻、知识各不相同,因此互相斗嘴的情节读来妙趣横生。平行宇宙到底什么样?本文提供了一种可能。

宇宙坍缩以后会发生什么?大刘在本文中给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时光将倒流!在这个新的未来中,人们会发现,从老年走向幼年,从成熟走向幼稚是多么合理!一切都是反的,包括文字记述。

如果6000万年前的那颗灭绝恐龙的小行星被推开而未撞击地球,现在会怎么样?本文告诉我们:恐龙成了地球的主宰,而人类则成了家禽和宠物!大刘讲述的虫洞故事,就是这么令人拍案叫绝!

激活受精卵中处于隐性状态的人类遗传记忆,会生出一个怎样的婴儿?其实不需要生出来,未出生的胎儿就可以和妈妈“对话”。他竟然记得妈妈做过的一切事情!并且因为害怕外面的世界而拒绝被生出来,以至于拉断了自己的脐带“自杀”了!原来,对于婴儿,无知是一间保护他们的温暖小屋!

31.《2018》

2018年很精彩:虚拟国家被承认;“基因改造延长生命技术”可以使人活到300岁,甚至是永生;还可以冬眠……但两个世纪后的我还是我吗?你愿意告别现在的一切(爱情、亲人……)独自去未来吗?

来自未来的信使,为了打消爱因斯坦因原子弹爆炸而产生的对未来的深切忧虑,向他通报。人类有未来!这是大刘少见的乐观主义作品。

用宇宙大爆炸开始时的能量(万物创生的能量),击碎目前已知的物质的最小单位夸克,将会发生什么?夜空变成了乳白色,星星成了小黑点:宇宙反转了!走到微观尽头时,就回到了整个宏观;击穿了物质的最小结构,其力量反而作用到最大的结构上。

这是大刘改写历史的第二篇作品。自首的荆轲获得了秦王的信任,继续用圆周率忽悠秦王:这个无限长而又没有重复的数字段的数字,藏着上天的奥秘(包括长生不老)!而欲知晓之,必须计算到足够多的位数。为了尽快计算出来,荆轲用300万军队建成了入列计算机。当计算正进行时,燕齐两国军队从地道里杀出,灭了秦国。

1990年代,前南斯拉夫在北约轰炸两个多月后,不得不接受被肢解的命运。本文是大刘声援前南之作。在非洲、东亚的一个小小的扰动,可以使前南地区阴云密布,从而阻碍北约的轰炸。这就是混沌学所研究的“蝴蝶效应”。

这应该是大刘的处女作。在鲸的大脑中安上生物电极,遥控它帮毒贩运送毒品。一个精彩的故事,但是科幻水平在大刘作品中显然是刚刚学步的婴儿。

这是一个老掉牙的科幻故事,怀疑是大刘把100多年前的旧科幻故事翻新而成。后来想明白了:这应该是写给小朋友们看的科幻故事。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私房艺术、风闻社区、晓说

阅读|《寂静的春天》书评

冷战的时代背景下,美苏阵营全方位竞赛,世界严重生产过剩,环境开发日益严重,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愈发严重,甚至开始损害人类的健康。

DDT是由欧特马-勤德勒于1874年首次合成,但是这种化合物具有杀虫剂效果的特性却是1939年才被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HermannMüller)发掘出来的。该产品几乎对所有的昆虫都非常有效。二次世界大战期间,DDT的使用范围迅速得到了扩大,而且在疟疾、痢疾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大显身手,救治了很多生命,而且还带来了农作物的增产。

但在上个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DDT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甚至在南极企鹅的血液中也检测出DDT,鸟类体内含DDT会导致产软壳蛋而不能孵化,尤其是处于食物链顶级的食肉鸟,如:美国国鸟白头海雕几乎因此而灭绝。

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和木材出口,美国农业部放任财大气粗的化学工业界开发DDT等剧毒杀虫剂并不顾后果地执行大规模空中喷洒计划。导致鸟类、鱼类和益虫大量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化学毒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胎儿畸形等疾病。

然而,在1962年,有这样一本奇书,横空出世——蕾切尔·卡森创作的《寂静的春天》。

该书以《未来的寓言》开头,以一个小镇从鸟语花香到死气沉沉的恐怖画面,拉响了警惕化学农*巨大危害的警报。后面的章节里,作者详细分析了农*的原理、类别和危害,把农*称之为“死神的万能*”,从农*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对土壤的侵害、对植物多样性的破坏、对昆虫、鸟类、鱼群以及人类的损害、引发基因突变和癌症等,最后,作者提出了另外一条希望之路:培养不育雄虫、制造引诱剂、培育害虫天敌等不破坏生态和不污染环境的方法。人类应修正观念,追求自然的和谐平衡,而非相反。

在《寂静的春天》中卡森很少使用科学专业术语,而是用优美与形象的书写方式,将琐碎沉闷的科学调查材料转变成对生态世界栩栩如生的描述。优美与形象的书写主要体现在对大自然和生命毫不吝啬地赞美,故事情节嵌入和象征手法的运用,这种书写使文本既优美又容易理解,增添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在作品的第一章,卡森满怀伤感地虚构了一则关于明天的寓言,说美国中部的一个美丽城镇突然遭到了一场瘟疫,植物枯萎了,牲畜死掉了,人们也都疾病缠身,那个原本万物复苏、生命尽情欢唱的春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到处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寂静的春天”。是什么东西使得城镇的春天变得寂静无声了呢?“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从报告文学的角度来看,卡森写作《寂静的春天》,是以“立真去伪”的严谨科学态度来对待的。早在写作之前,她就关注和搜集有关化学杀虫剂对生态环境危害的资料,为创作做了前期准备。她收集和整理化学杀虫剂危害环境的证据和有关研究的文献堆满了房间。为使论述观点和材料准确无误,有理有据,她阅读了几千篇研究报告和文章,寻找和拜访某些科学领域的权威和专家,向他们请教。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尽量客观地分析有关的科研成果,以防止出现任何违背科学的描写,尽管使用的是文学语言。她一遍又一遍地核对作品中的每一段话,每一个事例,每一个数字,为的是不能出现科学上的偏差。她预料到作品出版以后,涉及到的有关科学问题会有争论,就按照章节和页码的顺序,将主要资料来源附在最后。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当人类仍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妄自尊大和盲目乐观中时,卡森出于一名科学家的良知认识到无节制地滥用化学*品将会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灭顶之灾,并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和系统的阐述,将她那准确的近乎是一种预言式的的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展现淋漓尽致。

《寂静的春天》颠覆了传统文学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纯功利地、纯工具化地对待自然,而是关注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命运,将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和人类平等地放在生态系统之中,从生态系统平衡与协调的角度来分析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带来的危害,表达了重要的生态整体主义观:生物圈中的一切存在物都拥有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那绝对的界限,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寂静的春天》被称为现代环保运动的开山之作,使得卡森被称为环境保护运动的女性代言人和20世纪最著名的生态文学作家。在《寂静的春天》这部作品中,卡森表达了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忧虑,她谈的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即滥用杀虫剂和除草剂等化学*品的问题。并发出了第一声保护生态环境的呼声。在书中,卡森分析了DDT等杀虫剂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最终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该书连载了一些片段后,数十种报纸和杂志纷纷转载。书正式出版后,先期销量便达4000册,到1962年12月卖出了10万册。1962年的整个秋季,《寂静的春天》都是《纽约时报》畅销书第一名。据统计,在该书出版25周年之际,霍顿·米夫林出版公司已售出了16.5万册精装本和180万册平装本《寂静的春天》。这种销量足以说明它受欢迎的程度。

在该书的影响下,仅至1962年底,就有40多个提案在美国各州通过立法以限制杀虫剂的使用;曾获得诺贝尔奖金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也被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清除。该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并由各国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事业。

本文改编自高二(14)班李柏宏同学的读书分享。与之前陈俊赫的《读书笔记》不同,这是一篇书评,因此有大量笔墨洒在对写作技法的赏析以及对后世影响的评述,即更多的是对整本书总体的把握,而淡化了对文本的摘选和对生物学知识的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书评更适合语文学科的阅读。

与读书笔记的作者不同,本文作者来自物生政组合,因此对于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的分析显然更加擅长,这是本文的优势所在。本着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宗旨,上一篇对科学性的把握(如陈俊赫特意注明“卡森指责DDT导致人类患癌,但后世科学研究似乎并不支持DDT与患癌之间的因果性”)则是其优点所在。

卡逊的书为什么要取名寂静的春天

寂静的春天本事矛盾的作者或许是用矛盾心理来吸引读者也表达他写作时对故事情节的暗指就像《如影随形的情人》一样明明是一个人伴随自己的不过是背影一样相信你能明白它的意思春天本事万紫千红美好的季节但是人心情的好坏取决于自己而不是景再美的景色心不开心阳光就是洒在身上也照不进心底

寂静的春天文学常识?

《寂静的春天》是一篇由我国著名作家张晓风创作的散文。以下是一些关于《寂静的春天》的文学常识:

1. 创作背景:

《寂静的春天》是张晓风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这篇文章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关注。

2. 文章主题:

《寂静的春天》主要探讨了工业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给人类带来的恶果。作者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以及人们对自然的破坏行为,呼吁人们关注环境保护,珍爱大自然。

3. 文章结构:

文章开头,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引出主题。接着,从科技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工业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产生。最后,作者对人类提出建议,希望人们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修辞手法:

《寂静的春天》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如将大自然比作“情人”,强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如同对“情人”的伤害;用“火”代表工业,形象地表现出工业对环境的危害。

5. 影响:

《寂静的春天》自发表以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篇文章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倡导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它激发了许多人的环保意识,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的重要篇目。

6. 获奖情况:

《寂静的春天》曾获得多个文学奖项,如全国优秀散文奖、散文家奖等。这些荣誉充分展示了张晓风对散文创作的独特见解和艺术才华。

宁波图书馆

今年的4月18日是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100岁生日。这位和中国共产*同龄的翻译大师,即便是到了期颐之年,依旧笔耕不辍,在中外文化互译的道路上辛勤耕耘。据悉,许老先生今年计划写一部自传《百年梦》,记录知识分子百年历程,一起期待吧!

文学翻译是一项低调、艰苦而又伟大的事业。支撑翻译家们在翻译道路上前进的信念大抵是“把一个国家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界的美,这是全世界最大的乐趣。”

而在翻译界,还有很多举案齐眉、志趣相投的伉俪。

杨宪益和戴乃迭,中西合璧,译作纵横古今中外。从《红楼梦》到《鲁迅全集》,从古典文学到现当代文学,“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相濡以沫,在文学创作与翻译的道路上携手人生数十载。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

还有我们熟悉的吴文藻和冰心、俄语文学翻译臧仲伦和胡明霞等等。

本期“天一云读”就带大家来认识几对翻译界伉俪和他们的作品,一起感受翻译世界里独特的魅力。

1.陈良廷&刘文澜

陈良廷,1929年出生于广东潮阳,著名翻译家、作家,曾任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翻译家,陈良廷先生从1951年起专业从事外国文学翻译,一生译过无数佳作。

妻子刘文澜,英语文学翻译、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夫妇二人合译过如《纳尼亚传奇》《教父》、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等多部外国文学佳作。

2020年4月23号,陈良廷先生与世长辞,享年91岁。至此,中国翻译界又少了一位淡泊名利、温润如玉的大家。

“家,我要回家。我要想办法让他回来。不管怎样,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I712.45/13127

ISBN:978-7-5327-7828-7

《乱世佳人》称得上有史以来最经典的爱情巨著之一,由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主演的同名电影亦成为影史上不可逾越的爱情片经典。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的一去不返……《乱世佳人》既是一首人类爱情的绝唱,又是一幅反映社会**、经济、道德诸多方面深刻变化的宏大历史画卷。

檐帽、风衣、酒精、左轮手枪、欲念繁华的洛杉矶,聪明冰冷的侦探。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9787532755158

《马尔他之鹰》是欧美硬汉派侦探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短短十年内三度被拍成电影。故事讲述古特曼一伙人为追寻一件中世纪的皇家贡物“马耳他黑鹰”,展开了错综复杂、离奇曲折的明抢曲折暗盗。惟利是图的各式人物不惜采用各种卑劣手段,极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之能事。私家侦探山姆·斯佩德施展了全套“硬汉派”侦查本领,终于弄清事实真相,机智勇敢地利用盗匪之间矛盾,各个击破,最后使这伙罪犯全部落网。

梅绍武是梅兰芳之子,我国著名英美文学翻译家。他不仅擅长翻译高深的文学巨著,如阿瑟·米勒的戏剧,纳博科夫《普宁》《微暗的火》等,也热衷翻译通俗小说,比如和夫人屠珍合译的《福尔摩斯探案精选》。

夫人屠珍,1955年毕业于北大法文系,著名翻译家。译著有长篇小说《重返呼啸山庄》、阿加莎的《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等。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索书号:I561.45/826

ISBN:978-7-5447-2866-9

本书精选毛姆23个短篇小说,带我们去往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墨西哥,引我们领略太平洋岛国风情,看尽世俗男女在凛冽的人间短剧中出演了一个个难以忘怀的角色。在各种光怪陆离的场景中,迷失的人性引发了一连串的悲剧。

译者除梅绍武屠珍夫妇之外,还有《英汉大词典》主编陆谷孙,文学翻译家傅惟慈等译坛名宿,文末更是有陆谷孙先生译完《吞食魔果的人》后撰写的译后记《“食莲”还是“吞枣”》,非常值得一读。

当你排除一切不可能之后,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合理,都是正确的。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I561.45/374/4

ISBN:978-7-5327-7827-0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早已超越了他的时代、国籍,成为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永远不老、不朽的神探形象,甚至成了一个通用名词。本书以柯南·道尔生前亲自选出的十几篇“最佳”作品为基础,另精选各具特色的数篇探案佳作共计21篇,辑为《福尔摩斯探案精选》,由梅绍武屠珍夫妇联手翻译,并配以精美的原版插图,一册在手,可一览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精华。

叶渭渠与夫人唐月梅都曾是越南华侨,1952年归国后共同就读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专业都是日本语。1956年毕业后共同翻译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小说《雪国》《古都》,其译文婉约淡雅,细致优美,曾得到戏剧大师曹禺的称赞。此外,二人合著有《日本文学史》等,在文学界有“最美学者伉俪”之称。

人的感情连最易损的绉绸都不如。因为那些绸缎至少可保存50年,而人的依恋之情远比此短。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索书号:I313.45/253

ISBN:9787544248662

故事由驶往雪国的列车开始,窗外不停掠过的暮景,映着玻璃上照出的少女的双眸,扑朔迷离。舞蹈艺术研究者岛村前后三次前往白雪皑皑的北国山村,与当地的艺伎驹子,以及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陷入爱恋纠葛,簌簌落下的雪掩盖了一切爱与徒劳。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代表作,其间描绘的虚无之美、洁净之美与悲哀之美达到极致,令人怦然心动,又惆怅不已。

郑振铎,1898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英语文学翻译,并通过英文转译出版了众多俄国文学作品。译著有《沙宁》《新月集》《飞鸟集》等。1921年,郑振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期间结识了夫人高君箴。

高君箴是商务印书馆董事、编译所所长高梦旦的女儿,也是英语文学翻译,译著有《怪戒指》《天真的水珊》等,和郑振铎合译童话集《天鹅》等。

1958年10月17日,时任新中国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率领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因飞机失事,郑振铎不幸遇难,享年60岁。

沙宁自幼离开故土,自由自在地就像旷野里的一棵树。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索书号:I512.44/192/3

ISBN:978-7-108-06386-1

小说主人公沙宁阔别家乡数年后回到家乡,在经历了种种变故后,最后又离开了故土。他少小离家,其性格在家庭之外养成,自由自在得像“旷野里的一棵树”。他对一切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讨厌周围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自己的亲人。与此同时,他疲惫孤独又漂泊不定。

阿尔志跋绥夫的作品风格写实,以表达深刻见长。他笔下的主人公沙宁代表了当时的俄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普遍感到失落和沮丧。这些情绪在小说中看似颓废厌世,却丝毫不引起无理之感,读来深刻。

李长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生物地球化学家,一生从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上世纪70年代,李长生教授与夫人吕瑞兰合译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首次将这本聚焦化学杀虫剂与环境保护的著作带到中国读者面前。为我国环境科学的启蒙和发展,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呼出了第一声呐喊。

湖上的芦苇已经枯萎,也没有鸟儿歌唱,春天不应寂静无声。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索书号:X-49/67

ISBN:978-7-5153-3187-4

1962年《寂静的春天》问世,引发了全世界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作者是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书中描述了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首次将目光聚焦DDT等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对人类与环境的影响。正是这本不寻常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可以说,本书的出版对以DDT为代表的化学杀虫剂的限制使用起了直接影响,同时推动了现代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改变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注:首次阅读电子书的读者请使用登录账号:nbtsg,登录密码:12345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