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什么时候入股苏宁(阿里入股的苏宁,和腾讯投资的京东拼多多,为何股价天壤之别?)

时间:2023-12-01 12:00:37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阿里入股的苏宁,和腾讯投资的京东拼多多,为何股价天壤之别?

这就是命。

很多人不相信“命”这种事,但对于阿里投资的公司来说,就是有“命”的,那就是不断衰弱、市场份额不断降低,最后关门大吉。

为什么呢?

一般公司,要研究市场、研究客户、研究竞争对手,看怎么样贴近市场、迎合客户、打败竞争对手。

可是,阿里是互联网巨头、天降奇才,怎么能和一般相提并论呢。

对于市场,阿里口号向来是“你自己不改变,我就来改变你”,不仅不尊重市场规律,还要求市场按自己意愿去改变。

对于顾客,阿里追求的一直是拿到更多的数据、推送更多的淘宝天猫广告、放更多的贷款……核心是榨取每一分利润,阿里的产品从来不去迎合顾客,顾客觉得支付宝是支付用的不能做社交,阿里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所以支付宝里就要加社交加朋友圈加团购。天天动听,本来还是跟酷狗实力相当的,阿里收购后,改界面?改功能,改一次用户卸载,最后连名字都改了,虾米音乐是虾米啊,全部卸载。至于搞成阿里星球就更搞笑了。

对于竞争对手,阿里的态度向来要么你乖乖到我怀里来,要么我干死你,不存在什么合作共赢的,阿里要的是整个行业都他自己一个人玩,所有利润他独享,换言之,就是要垄断。

对于政策,阿里向来藐视,在去年被国家正式收拾前,一直都是这里踩踩红线那里试试底线。

所以,阿里收购的公司,无论行业前几,最终都泯然众人甚至消失不见。

这就是命。

为什么阿里巴巴要以283亿人民币入股苏宁?未来两家的合作会有哪些想象空间?来自

京东的威胁越来越大。阿里先占位,免得在家电这块被京东弯道超车了。在网购市场里,天猫和淘宝以巨大的优势碾压各电商。但是在大家电这块京东屹立不倒,并且稳步增长。2014年家电网购分析报告显示,在家电网购市场,京东和天猫组成的“双超”格*难以撼动。京东在进一步巩固老大地位的同时继续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2014年,京东的销售额占到整体家电网购市场的59.8%,比2013年提升了4.2个百分点,大家电销售额更是占到线上市场的65%。天猫在家电网购市场的占比为30%,在大家电领域则为22%。虽然苏宁易购和国美在线多番发力,但收效并不明显,要想打破京东和天猫的“双超”格*仍需时日。可以看到3C家电类的消费通常在京东而不是在阿里系。然而通过艾瑞的报告看,3C家电售卖这个品类竟然占了整个网购市场的22.7%只要3C家电市场一日不在阿里麾下,阿里一日不得安宁。在3C家电类除了天猫和京东,就是国美和苏宁。在自己的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整合和拉动行业其他竞争对手,一起蚕食老大的市场份额,看上去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在阿里发的PR稿也说了,看上了苏宁的仓储物流和门店。二者正好互补一下。另外一点我觉得值得一提的猜测是,Tmall售卖家电一直被人诟病的是诚信和质量问题。这是淘宝时代遗留下来的观感和口碑,很难扭转。而苏宁作为多年的线下3C经销商,无疑在口碑和诚信商更容易取信于大众,通过阿里系的流量+苏宁的品牌和渠道,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为什么是苏宁而不是国美呢?看国美和苏宁对待互联网的态度就一目了然了,苏宁那是轰轰烈烈的拥抱互联网,连名字都改成苏宁云商了。国美扭扭捏捏,财报号称本集团将国美在线的采购、物流、门店继续进行整合,使国美在线从原来独立运营逐渐转变为与整个集团的整体运营,共享本集团的低成本高效率供应链。也就是说国美在线基本上成了个傀儡,没有什么独立运营的资格了。国美相对保守的打法,也让阿里系与国美无缘。从苏宁的角度来看,14年苏宁转型,净亏损10个亿都是在人力上,昔日的竞争对手国美人力只有10.4个亿,苏宁高达28.6个亿,大家知道互联网人才很贵的。尤其是一个传统企业进入互联网,我甚至怀疑其中有很多冤枉钱,然而如此决绝的转身换来这样惨淡的市场份额,苏宁想必也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冬天。这次阿里的入资能很好的解决一个传统企业过度到互联网企业的难题,也不会再转型之后处于这么尴尬的地位。

2015年影响电子商务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1.红包大战2.生活服务类电商龙头纷纷合并3.正度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4.双十一成交额破千亿5.阿里入股苏宁6.黑色星期五,巨头加码跨境电商7.百度斥资200亿扶持糯米8.年货节农村电商成新增长点9.百度接连入*银行、保险领域10.携程吞下艺龙、去哪儿

苏宁有蚂蚁金服多少股份?

据公开报道,苏宁与蚂蚁金服的股权交易是在2018年完成的,苏宁以68.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了蚂蚁金服0.32%的股份。换句话说,苏宁持有蚂蚁金服的股份约为32万股。此外,苏宁与蚂蚁金服还有合作关系,双方在金融领域拓展合作,共同开发金融产品和服务。

阿里巴巴283亿入股苏宁 成第二大股东

正值网络上疯传刘强东与奶茶领证照片的时候,阿里和苏宁突然间也宣布“领证”了。

8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与苏宁云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自此,阿里巴巴将凭借线上平台与苏宁的线下渠道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有望创造电子商务的新格*。

根据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将投资约283亿元人民币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苏宁云商将以140亿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巴巴新发行股份。双方未来将展开全面合作。

在写给阿里巴巴全体员工的邮件中,CEO张勇是这样评价这次强强联合的:“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苏宁云商,我们都是自身理念喋喋不休式的布道者和舍我其谁的先行者。我们坚信互联网一定将改变人类的未来,我们坚信新商业文明将秉承利他主义的基因,这是我们双方朴素一致的理念,也是双方坦诚的心态。”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马云出席了双方战略合作发布会。观察者网在现场发现,签了协议的两位大佬——阿里马云和苏宁张近东,在发布会现场频秀“恩爱”。

马云表示,“我和张总此次谈判完全没有介入,我相信年轻人做的决定必然是正确的决定”。张近东则说,“什么风把马云吹到苏宁来?他是大腕,只有台风才能吹过来,吹来的台风不是苏迪罗是苏宁”。

张近东还说,“不仅要感谢BAT,还要参与BAT,现在苏宁阿里相拥,必将成为划时代的事件”。

马云表示,十几年的时间,电子商务迅速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未来三十年,电子商务必将从大到小,从有到无。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能追求做一家赚钱的大公司,垄断的心态将会丧失历史给与我们这代人的机遇。基于互联网“开放,透明,分享,利他”的精神,我们必须参与和推动新的商业服务,新的商业合作,新的商业生态,打造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设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长江后浪推前浪,才能确保创造创新创意无处无时不在,绵绵不绝。

谈到“互联网+”的未来,马云强调,互联网必须加上传统企业,传统企业必须加上互联网,这个世界没有真正落后的企业,只有传统的思想,只有传统的理念,传统的行动。在马云看来,只有线上线下通力合作,才会有“互联网+”的真正未来。

人们大概还记得,京东与阿里之间相互较劲的那些往事。两家企业都已经在美国上市,根据一季度财报,阿里成交量总额达6000亿元人民币,京东仅为578亿元,还不到阿里的十分之一;然而京东却在增速上跑赢了阿里,以99%的增长大超阿里的40%。

今天,马云在现场同样也没有回避竞争的问题。他坦言,与苏宁也曾有过激烈的竞争,但是他认为“竞争只是商业中的一部分,这次的合作是希望为中国,为世界,为所有的中小企业和所有的生产厂家打造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

观察者网在发布会现场。稍后将为您带来更详细报道

据了解,签署战略协议后的阿里巴巴和苏宁云商,将携手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金融支付等先进手段打造O2O(即onlinetooffline的简称,线上到线下)移动应用产品,创新O2O运营模式:双方将尝试打通线上线下渠道,苏宁云商辐射全国的1600多家线下门店、3000多家售后服务网点、5000个加盟服务商以及下沉到四五线城市的服务站将与阿里巴巴强大的线上体系实现无缝对接。

截至目前,苏宁物流拥有452万平方米仓储面积,4个航空枢纽、12个自动化分拣中心、660个城市配送中心、10000个快递点,未来苏宁物流将成为菜鸟网络的合作伙伴,合作后的物流几乎覆盖全国所有2800个区县,服务阿里巴巴和苏宁,未来也有望向第三方开放。

据悉,未来消费者不但在线上零售平台有海量商品可供选择,而且可以在线下实体店进行亲身体验。下单后,消费者无需排队,便可方便地付款,而且还能享受零利率分期等各种消费金融服务。

据悉,在随后的商品配送O2O环节,效率将明显提升。商品最快两小时之内就能送达。上门安装、维修、退换等售后服务也将变得便利,消费者无论在线上或是线下购物,都可以就近在苏宁门店获得相应的售后服务。

苏宁云商副董事长孙为民表示,“我们一致认为,大家可以优势互补,一起探索O2O的标杆和典范,力求能够为中国的消费者做一些事情。”

“我们今天所做出的决定或将开启中国商业零售的新篇章,更好的推动传统企业+互联网,推动互联网+传统企业。”苏宁云商董事长张近东出席发布会时表示,并认为此次合作具有全球性意义,“阿里志在全球,苏宁也已经在海外落地。我们今天开创的合作模式在全球范围来讲也是领先的,一旦我们在中国成功实践,也将可以进行全球复制,从而把互联网+的模式带向全球、助推中国品牌畅销全球。”

苏宁上市公司苏宁云商曾以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为由,申请自8月3日开市起停牌。此次终于揭开谜底。

不知道是不是阿里京东两强联合发了威,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股票大跌4.6%,创下4个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九江哪有卖饮水机的

阿里A3群里边不是给我上过编号了吗,怎么又把我踢了呢,难道你只是骗我拉人的?

阿里系“掌舵”苏宁易购,会否全盘收购成焦点_张近东

原标题:阿里系“掌舵”苏宁易购,会否全盘收购成焦点

在经历了市场各种猜测后,苏宁易购股权转让方终于尘埃落定,江苏国资、阿里、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88亿元入股。

但这些昔日老友出资成立的有限合伙基金“新新零售二期”并不是苏宁易购的“白衣骑士”。在宣布转让股份的数日后,张近东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任职以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苏宁易购管理层也随之出现“巨震”:原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原董事孟祥胜相继提出辞任,阿里系则提名大润发原董事长兼CEO黄明端出任董事会**。

这意味着,三十而立的苏宁易购将告别张近东主导的时代,进入苏宁系、阿里系和新股东“三足鼎立”的*面。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黄明端接任苏宁只是短期过渡,苏宁无实控人的状态也难以持久。而随着阿里系在苏宁易购话语权的不断扩大,未来会否进一步收购成为焦点。

近日,苏宁迎来新股东注资,同时也告别创始人张近东长达30年的掌权期。

南都记者了解到,苏宁在过去几年曾陆续收购了母婴平台红孩子、视频平台PPTV、天天快递、迪亚天天折扣超市、37家万达百货门店,并买下了家乐福中国80%股份等,对各业务板块砸下重金后,最终形成了苏宁易购、苏宁物流、苏宁金融、苏宁科技、苏宁置业、苏宁文创、苏宁体育和苏宁投资八大板块。初步统计,这一期间,苏宁对外累计投资总额超过了700亿元。

当时的苏宁似乎在什么赛道上都想“肆意狂奔”,但事与愿违的是,2014年至2020年,苏宁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52亿元、-14.65亿元、-11.08亿元、-0.88亿元、-3.59亿元、-57.1亿元和-68.07亿元。

今年2月19日,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春节团拜会上表示,“针对不在零售主赛道的,就要主动做减法、收缩战线,该关的关、该砍的砍”。

过去几年,苏宁收缩战线,陆续剥离苏宁金服、苏宁小店、PPTV,并解散了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等。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抛售阿里股票,“狂赚”141亿元。此前,苏宁以81.51美元/股的价格斥资140亿元投资认购阿里巴巴增发的普通股股份。但2017年12月、2018年5月、2018年12月,苏宁分三次售出了其所持的阿里股份,分别获取净利润32.5亿元、56.01亿元、52.05亿元,累计实现净利润高达141亿元。

2020年12月,苏宁易购以云网万店为主体,对互联网平台业务进行整合重组,引入包括深创投在内的多家战略投资者,共计融资60亿元。同一个月,张近东父子还将苏宁控股集团的全部股权、6.5万股苏宁置业集团股权先后质押给淘宝,合计出质股权数额为10亿元。

2021年,张近东继续推进“质押套现”。今年2月,张近东转让质押给中信证券2.27亿股股票,苏宁电器转让质押给申万宏源3.58亿股股票,上述质押股票总价为32.68亿元。

今年2月,苏宁易购宣布引入深圳国资背景的深国际、鲲鹏资本作为战略投资。6月份,苏宁易购将5.2亿股转让给江苏国资背景的新新零售创新基金,转让总价为31.82亿元。

然而,深国资的战略投资在持续数月的尽职调查后最终无果。7月5日,苏宁易购再度宣布,各方未能就商业条款形成实质性正式协议,现根据实际情况,经协议各方协商一致,“同意终止该协议”。

但与此同时,一只由阿里、海尔、美的、TCL、小米、创维以及代表江苏国资的南京新兴零售发展基金等出资的有限合伙基金“新新零售基金二期”,以88.27亿元收购苏宁易购16.96%的股份,成为第三大股东。

至此,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合计持股比例为20.35%,淘宝中国持股19.99%,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持股16.96%,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占股5.59%。张近东自此失去对苏宁易购的实控权,而苏宁易购不再有表决权超过30%的股东,处于无实控人状态。

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31.9亿元

据南都记者统计,自去年底以来,张近东通过融资、质押股权、转让股份等操作合计置换了约222.77亿元资金。

按照苏宁易购2021年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3月31日,苏宁易购总资产为2356亿元,总负债1570亿元,资产负债率66.6%,比2020年末增长了2.86%。但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苏宁到期以及回售的短期债务规模达104.88亿元。

7月30日苏宁易购发布业绩快报: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1.9亿元,去年同期亏损1.67亿元,同比增加1814.95%。苏宁易购表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6.57亿元,同比下降20.91%。

对于此次引入新股东,苏宁易购表示,国资的参与将为苏宁易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阿里巴巴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与苏宁易购将发挥紧密的协同效应,在用户、技术、服务、供应链、仓储物流等领域持续深化合作。然而,这些由江苏国资以及阿里巴巴、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组成的“老友团”会成为苏宁易购的“白衣骑士”吗?

据悉,在宣布转让股份的数日后,苏宁易购发布公告称张近东向董事会提出辞去公司董事长、董事任职以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并被聘任为公司名誉董事长。苏宁易购管理层也出现“大换血”,除张近东外,原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原董事孟祥胜相继提出辞任。

控制权变更前,苏宁易购的6名非独立董事中,有4名来自苏宁提名,分别是张近东、孙为民、任峻、孟祥胜,两名来自淘宝中国提名,分别是杨光、徐宏。

控制权变更后,苏宁易购的6名非独立董事中,苏宁系(任峻、张康阳)、阿里系(黄明端、刘鹏)、新股东(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提名的冼汉迪、曹群)各占两席。另外3名独立董事未变更,分别是柳世平、方先明、陈振宇。

苏宁系董事名额缩减为两位,分别由张近东的“心腹”大将任峻和张近东的儿子张康阳担任。其中,任峻1977年出生,今年44岁,担任苏宁易购总裁,他也曾是苏宁电器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一度全权负责苏宁的“云网万店”业务。

张近东之子张康阳被称为苏宁“少东家”,今年30岁,从小就被当作继承者培养,其履历包括主管苏宁国际业务、收购国际米兰、执掌苏宁小店等。有业内人士认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张康阳代替其父首次进入董事会,似乎意味着张近东开始“退居幕后”,而少东家张康阳正式开启苏宁易购的“富二代”接班重任。

对比来看,阿里系派出了在零售行业更具实力和地位的两员大将替换了此前的苏宁董事。其中,引爆业内舆论的当属担任苏宁易购董事会**的黄明端。他曾任大润发前董事长兼CEO,在零售行业有着近30年的传奇经历,被媒体誉为“超市一哥”、“陆战之王”。1955年出生于中国台湾的黄明端今年66岁,其掌舵的大润发1998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2009年销售额超越家乐福、沃尔玛,并创下了连续19年没有关店记录的“神话”。

2021年7月28日,由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超市连锁百强榜单》显示,“大润发+欧尚”以490家门店、1059亿元的销售额位列百强榜单第一的位置,仍然是超市一哥。

2017年,在黄明端的推动下,阿里以总价224亿港币入股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在对高鑫零售进行了近三年的新零售改造后,阿里于2020年增资拿下高鑫零售控股权。2020年年底,原阿里B2B事业群的零售通事业部总经理林小海接棒黄明端,成为大润发新CEO。由此阿里正式将高鑫零售收入麾下,黄明端功成身退。

阿里提名的另一名非独立董事刘鹏,1976年出生,在阿里的最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中,原属于同城零售的天猫超市业务和天猫进出口事业群合并的“天猫超市和进出口事业群”,刘鹏任事业群总裁,直接向阿里巴巴董事长张勇汇报。

加入阿里巴巴之前,刘鹏曾担任过海尔高管,在苏宁电器分管手机、白电、黑电和重点客户部,在麦德龙旗下万得城中国任分管采购的副总裁,以及担任过好孩子中国商贸集团任副总裁,在零售和互联网行业积累了20多年经验。

从目前董事成员的阵容来看,苏宁系和阿里系均派出了重磅人物。对比行业资历来看,操盘过阿里、高鑫零售整合的黄明端出任苏宁易购董事会**显然更能服众,但黄明端的经验主要集中在超市、大卖场业务,苏宁易购旗下子业务繁多且债务累累,黄明端能否顺利操盘仍是未知数。

“黄明端出任苏宁易购的董事长,或将是一个过渡,借助黄明端的资历和威望,能够顺利实现阿里巴巴对苏宁易购的顺利过渡。”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鲍跃忠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认为,但从总体情况来看,黄明端的年龄较大、阅历也偏传统线下零售市场,不能过多期望黄明端能对苏宁易购带来多大的改变。

就目前来看,“聚焦零售”是新任掌门人黄明端为苏宁易购规划的未来方向,“苏宁易购已经构筑起国内最完整的线上、线下零售服务体系,下一步发展将明确三大战略路径:做好零售服务商、做强供应链和做优经营质量。”

在聚焦零售的战略前提下,苏宁易购新总裁任峻则表示要做好两件事:一是进一步夯实和凸显三大核心力,供应链、物流服务和场景体验;二是以更开放的方式重新构建零售服务商的组织、技术、运营,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和合作伙伴。

参照以往收购案例,阿里会否成为苏宁易购实控人?

比起新任董事长黄明端和新总裁任峻为苏宁制定的规划,阿里系或许是苏宁未来命运走向的关键。

苏宁与阿里的结盟始于2015年,彼时的阿里和腾讯在实体零售领域频繁投资,零售业内一时间形成“站阿里”还是“站腾讯”的两大阵营。即便作为实体零售龙头,苏宁也不能幸免。经历了电商的多年冲击,苏宁迫切需要资金支持其转型,最终它选择了阿里。

2015年8月份,阿里巴巴旗下淘宝中国认购苏宁易购2015年非公开发行股份,占发行后股本总额比例的19.99%。苏宁易购则通过境外子公司战略投资阿里巴巴集团新发行股份,持有阿里巴巴集团1.05%股份。

从过去6年的战略合作来看,阿里给苏宁带来的财务收益相当明显,而苏宁在线下零售、家电3C供应链、物流等方面的实力也弥补了阿里的短板,并联手牵制了双方共同的“敌人”京东。

然而,若想要推动苏宁开启更深一步的新零售改造,仅靠19.9%的股权、二股东的地位,阿里还远远不够。回顾阿里收编银泰百货、高鑫零售,均是从战略投资成为大股东,接着不断加码为控股股东。其中从2014年3月战略投资银泰商业到2014年底成为银泰第一大股东,阿里仅用了不到1年时间,并在三年时间内,将持股比例增加至73.79%,成为银泰商业控股股东,2017年3月,银泰商业进行私有化并于2017年6月完成股权交割。从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东到控股股东,阿里也用了近3年的时间,将持股比例从36.16%增到72%。

眼下,苏宁的命运或许也将在3年内见分晓。尽管从董事会投票权来看,阿里系和苏宁系势均力敌,但从股权比例来,阿里已经占上风。在转让股份后,张近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苏宁控股集团持股比例为20.35%,仍为第一大股东,而排在第二的恰恰就是淘宝中国(持股19.99%),紧随其后的第三大股东江苏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持股16.96%。公告显示,新新零售创新基金二期(有限合伙)中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务有限公司的出资比例最多,达30%,通过基金间接持有苏宁易购5.09%股权。若以此计算,两家阿里系企业合计持有苏宁易购25.08%股权,超过张近东。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受让苏宁16.9%股权的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成立于2021年6月23日,存续期限为3年,即到2024年6月23日为止,届时任一合伙人可以决定解散基金,且在基金正式受让苏宁易购股权满一年,也就是2022年7月9日后,阿里巴巴及海尔、美的、TCL、小米等产业投资人有权出售其对应的公司股份。

上述迹象表明,阿里收购苏宁可谓囊中取物。事实上,阿里自从2015年入股苏宁以来,6年内没有减持反而在苏宁危机时不断增资,足以表明阿里对苏宁的兴趣相当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0年中国连锁百强”榜中,苏宁易购以4163.15亿元的销售额位居榜首,排名第二的国美零售年销售额仅1407.52亿元,其后依次为红星美凯龙、永辉超市、高鑫零售、华润万家、沃尔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垄断的强监管背景之下,阿里能否进一步收购苏宁仍是未知数。自去年底以来,阿里多起收购案均被市场监管总*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其中包括收购银泰商业、收购蒙牛乳业旗下天鲜配(上海)科技有限公司、收购纽仕兰新云(上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及收购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等。

出品:南都商业新闻数据部零售实验室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马宁宁孔学劭

策划统筹:甄芹田爱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阿里迎娶苏宁,他们畅想的未来,你真的看懂了么? - 简书

8月10日下午,阿里巴巴与苏宁云商共同召开主题为《认真做梦踏实做事始于坚持成语开放》的新闻发布会:阿里将以约283亿元人民币战略投资苏宁,成为第二大股东;苏宁将以140亿元人民币认购不超过2780万股的阿里新发行股份;双方将打通线上线下全面提升效率,为中国及全球消费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商业服务。

有人评论,这是阿里巴巴和苏宁云商互相追捧,拉抬股价!

殊不知,阿里巴巴的掌门人马云和大股东软银,从来就不是这种行事风格。

有人调侃,这是京东上周宣布入股永辉电器后,阿里和苏宁送给刘强东的新婚大礼!

殊不知,阿里巴巴此前已成为银泰商业第一大股东,苏宁只是计划内的又一步棋。

任何商业行为的背后必定是利益驱使,要么是现实利益,要么是远期利益。

那么阿里和苏宁究竟是为了什么利益会走到一起?

根据阿里和苏宁官方透露的合作内容;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金融支付等先进手段打造O2O移动应用产品,创新O2O运营模式;苏宁遍布全国的门店、服务网点、加盟服务商、服务站将与阿里巴巴强大的线上体系无缝对接;苏宁物流将成为菜鸟网络的合作伙伴,共同覆盖全国所有区县;让消费者享受全新的购物体验,形成打破场景限制的新商业形态。

让我们从这些高大上的商业术语中挖掘事情的真相:

(1)大数据,记录用户行为并用来描述用户特征的数据;

(2)物联网,记录商品的制造、运输、销售、使用过程的数据;

(3)移动应用,可以绑定用户身份的贴身网络接入工具;

(4)金融支付,记录佐证用户消费能力和支付信用的数据;

(5)线上线下结合,让用户的买前、买中、买后等商品消费全过程在统一平台上完成;

(6)物流全面合作,让运输、仓储、分拨、送达等商品流通全过程在统一平台上完成。

由以上六大元素构成的统一平台实质上是一种强势渠道,它将把制造商和用户彻底隔离;汇聚了用户所有行为与数据的强势渠道,它将向产品端的市场分析、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提供需求端的一切。众多的制造商只能遵循强势渠道的引导,做纯粹的生产者或沦为OEM。

假如强势渠道自己也从事经销业务的话,只要它想做,大部分经销商也终将被踢出*,包括正在走下坡路的实体经销商、势头正盛的垂直领域O2O、依附于强势渠道的中小网店,甚至制造商的直营网店。当然顾忌到双方长期的合作,制造商的直营网店或许能够幸免。

以上推测,不久就将发生在普通消费品领域。至于房子、车子、奢侈品等大宗消费,以及精神文化和健康医疗消费,在颠覆进行到下半场时,也逃不过沦陷的命运。

阿里巴巴和苏宁云商这场婚姻,无疑是硝烟的开始,却也是光明的序幕。为了实现远大的商业目标,联姻起来的强势渠道一定会大力推进自身用户的实名化,以便精准记录用户数据,并且进行个性化分析和定义,而更多的互联网平台为了获得强势渠道的用户流量导入,它们必须将自身平台的用户账号与强势渠道进行关联和共享。

互联网的用户匿名现象将因此绝迹,用户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设定自己的行为数据被外部读取和使用的权限。但对于强势渠道和天朝**来说,无论用户怎么折腾,你的一切都将尽收眼底。失去了匿名保护之后,用户再也不能在互联网上随心所欲,社会整体道德水准将被迫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是马云个人入股苏宁还是阿里巴巴入股苏宁?

相互入股的。

阿里入股苏宁一年半净亏80亿,腾讯入股京东三年赚了400亿,这是为什么?

阿里巴巴于2015年8月以283亿元人民币入股苏宁19.99%股份后,以2017年3月31日苏宁云商1005亿元市值计算,所持市值已经缩水近30%,净亏80亿元。

而腾讯以资金和资源2014年3月入股京东3年时间,持有京东377亿美元市值的21.25%,以初始投资计算增值已在3倍以上,狂赚400亿元人民币。

来源:商学院

(ID:BMR2004)

就在苏宁突入京东刘强东老家宿迁,刘强东发飙言称“耻辱”,要“兄弟们”将苏宁赶出宿迁不久,苏宁京东近期相继发布2016年业绩,落差巨大的业绩使苏宁好生尴尬,主营业务连续三年亏损,而2015年、2016年最终不得不靠出售多家子公司来实现账面的盈利。

苏宁与京东互怼,资本市场一直在投票。

3月31日,苏宁云商(002024.SZ)发布2016年业绩,公司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485.85亿元,同比增长9.62%;实现利润总额9.01亿元,同比增长1.3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7.04亿元,同比下降19.27%。

苏宁云商在2016年度营收为1485.85亿元,而京东同期的营收总和为2602亿元,京东的营收规模已达到苏宁的1.75倍,更为重要的是京东2016的营收增速为47%,明显高于苏宁的9.62。

虽然在2015年度其营收增长达到了24.44%,但营收规模早已被老对手京东超越,苏宁最初的营收规模优势已散失殆尽。

在2011年度京东的总营收仅为211亿元,而苏宁已达到938亿元,此时京东的营收仅为苏宁的22.5%。但这一*面在2014年首次出现逆转京东的营收超过苏宁,而京东与苏宁之间的营收差距也自此逐渐拉大。

无论是在营收规模还是营收增速上现阶段的苏宁都处在相对弱势,而对于京东、苏宁这样对规模效益极其敏感的企业而言,营收规模将决定未来的格*,因此在这场没有硝烟而又决定未来成败的“战争”中苏宁后期还需要更多的营收增长点来追赶与京东之间的差距。

《商学院》杂志记者今日联系苏宁方面,就苏宁云商评价转型等问题寻求答案,截止记者发稿前,对方并没有回应。

不过从客观数据,苏宁云商发布的财报显示,从张近东主导的+互联网到互联网+转型过程中,主营业务亏损问题从2014年起一直显现。

2016年财报显示,苏宁云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7.04亿元,但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即主营业务亏损11.08亿元。苏宁云商2016年年度财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苏宁云商主营业务亏损,但最终的盈利来源主要出自于出售子公司股权所获得投资收益13.04亿元。

这是苏宁云商在2016年第四季度才做出的调整,在2016年10月,在苏宁云商的三季报中,其预计2016年度亏损2.5亿元~3亿元。改变出现在2017年1月11日,苏宁云商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预计2016年公司实现净利6.9亿~7.4亿元,原因是2016年11月,苏宁云商将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将其子公司京朝苏宁100%股权转让给苏宁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转让价格13.05亿元,增加9.94亿元人民币的利润。

刨除此因素,从2016年每个季度业绩报告看,苏宁云商的主营业务所产生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均为负数,处于亏损状态。

这已是苏宁云商第二年通过关联交易转让子公司股权实现账面上的扭亏。在2015年苏宁云商就已经通过将公司持有的PPTV68.08%股权转让给苏宁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获得投资收益14.47亿元,最终实现了8.76亿元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但其主营业务产生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则为净亏损14.65亿元。

苏宁云商2015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

通过出售PPTV股权,苏宁云商获得了14.47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收益,一举扭亏。

同样,这一盈利也是在当年年底最后一个月完成的,根据苏宁云商的2015年第三季度财务报告预测:2015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万元)为亏损2亿元~3亿元。而在2016年1月27日,苏宁云商发布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已于2015年12月,由公司下属境外子公司GreatUniverseLimited将其持有的PPTV公司68.08%的股权全部转让于苏宁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境外子公司,并收到全部转让价款人民币25.88亿元等值美元,预计增加公司净利润约13.51亿元。财务影响的具体情况最终将以公司经审计后的2015年年度报告为准。

而最终苏宁云商2015年财报确认此项公司出售项目增加利润14.47亿元人民币,实现盈利。但分季度看,2015年所有四个季度主营业务利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依然均为亏损。

而2014年,苏宁云商也在主营业务利润方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存在12.5亿元的亏损。

线上线下融合必须得加快。

自阿里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以来,资本市场一直在追寻其投资和并购的标的,零售业也成为当前市场上炙手可热的投资板块。

2015年8月,阿里与苏宁云商共同宣布达成全面战略合作,阿里集团投资283亿元人民币参与苏宁云商的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成为苏宁云商的第二大股东。阿里入股苏宁的价格(扣除2015年分红后)是每股15.17元,而截至2017年3月31日,苏宁云商的收盘价格为10.8元,以阿里持股18.6亿股计算,马云这笔投资账面浮亏80亿元。而腾讯以资金和资源2014年3月入股京东3年时间,持有京东377亿美元市值的21.25%,以初始投资计算增值已在3倍以上,狂赚400亿元人民币。

在持续了近三年的深度调整后,苏宁和京东的差距越来越大,是否能重回赛道,这对苏宁很关键,苏宁自2012年以来营收增速就出现了明显下滑,2012年度营收增长为4.67%相较于2011年度的24.35%下降幅度明显,并且在2013年度、2014年度依旧保持个位数增长态势,增长速度分别为7.05%、3.45%。除了其零售业务外,物流和金融两大业务的发展也许能给苏宁带来一些新的活力。

经过两年线下渠道结构化调整,亏损店面的确在大比例缩减。2014年苏宁总店面1638家,亏损店442家,亏损率27%;2015年总店数1513家,亏损290家,亏损率19%;而到2016年截止3季末总店数1501家,亏损店仅有150家,亏损率10%。

但这对于互联网的速度来说,这似乎还有些慢。

扩展阅读:

来源:东哥解说电商

作者:钟洁颖

年初,苏宁和京东又打了一回口水仗,一个为老家竟然还有苏宁店感到耻辱,一个反击世界那么大,刘总还是好好活着吧。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可能会觉得其中调侃居多。其实,这场火*味十足的挑衅背后,是苏宁与京东长达数年的较量。

苏宁和京东,一个是树大根深的线下老大,一个是后来者居上的电商巨头,随着苏宁转型互联网和京东布*线下,两家成为激烈的竞争对手。2015年,阿里战略入股苏宁后,更是死对头了。

2012年8月15日,发生了一次震惊电商圈的价格大战。京东进军家电业务,主动挑衅传统家电连锁巨头苏宁。已做了三年电商的苏宁易购,主动应战。

这被当当网李国庆认为是找死,在此后的演讲中,李国庆认为,京东应该闷声发大财,而不是惊醒沉睡的狮子。同样的套路,此前京东刘强东做图书业务已经打过当当网,迫使当当网主动撤退到图书主业。

自从有了京东之后,业绩增长乏力,盈利下滑,股价也开始走了下坡路。2015年阿里战略入股苏宁,并没有实质改变苏宁业务。此前,有媒体报道阿里283亿元投资苏宁,账面浮亏86亿元。看来,阿里也不是什么投资都非常有战略眼光。当然,腾讯投电商亏的也很多,主要是在京东身上赚了钱。百度投电商,几乎就没赚过钱。

为什么会说苏宁做不过京东呢?下面钟洁颖带大家来具体分析一下。

► 苏宁云商市值只有京东的三分之一

过去6年,苏宁股价下跌了17.6%,每股价格为10.95元,当前市值1019亿元。京东从2015年5月上市算,上涨了59.2%,每股价格32.01美元,当前市值454亿美元,换**民币是3131亿元。苏宁云商市值只有京东的三分之一。当然,现在不是苏宁股价最惨的时候,815价格战后的2013年,苏宁股价下跌至4元多每股。

►2014年拐点,京东反超苏宁成零售一哥

营收是同为自营B2C电商的苏宁和京东最重要的比较标准。2009年,苏宁营收583亿元,京东营收29亿元,那时苏宁是京东的老大哥,体量是京东的20多倍。

2014年是一个明显的拐点,京东以1150亿营收反超苏宁的1089亿元。到了2016年,京东营收2602亿元,苏宁营收1487亿元,京东的体量是苏宁的1.7倍,京东逆袭成功并将苏宁远远的甩在背后。

故事的神转折发生在2014年,京东更加疯狂地发展全品类和完成上市,并以1150亿营收超越苏宁,并继续高歌前进,苏宁最初由线下业务积淀下来的的规模优势不复存在,同时线上业务也无明显增长。

 

从过去八年整个营收趋势来看,苏宁的增长比较缓慢的,而京东的增长是爆炸式的。和京东家电业务的朋友交流,京东家电业务的增速更高,基本是集团整体业务增速的一倍左右,以家电业务为主的苏宁受到直接冲击也就不奇怪了。

近年来,京东增速逐渐降低,可以归咎为整个电商行业逐渐饱和,以及自身体量扩大,但其增速仍远高于苏宁。

很遗憾,这就是苏宁呈现给我们的模样,增速落后于整体电商增速,感觉其心思并不在零售商。苏宁易购没有达到原来设想的发展速度,线下业务也没有京东增长快,整体盘子也小于京东。京东不只是整体销售规模远大于苏宁,而且在家电业务规模上反超苏宁。

对苏宁,京东是个极具杀伤力的后起之秀。当初京东小的时候,苏宁不把它当回事,因为,光一个北京大区就比整个京东销售规模都要大,在家电行业稳坐老大哥的位置。2012年以后,京东在家电这块体量越做越大,行业内的议价能力已能与苏宁匹敌了,苏宁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京东是个强大对手,为时已晚。

►苏宁电商与京东差距扩大

 

从过去三年苏宁和京东的GMV数据可以看出,在体量上,苏宁处于绝对弱势。2016年京东的GMV是苏宁的8倍,绝对值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线下门店吸收流量的优势已不明显;另一方面线上渠道拓展上面临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的挤压。

另外,和前苏宁易购员工访谈中,发现一个情况,苏宁易购交易额当中大量来自线下门店。业绩不佳,传闻这也引发了张近东对前苏宁易购总裁李斌的不满。2015年8月获得阿里战略入股后,苏宁易购拿到了阿里淘宝/天猫的入口资源。

目前,天猫带来的销售额占20%左右。由于电商业务持续亏损,集团已缩减了电商业务的投入。阿里作为苏宁云商大股东,也不断输血流量资源,而宝尊业务恐将受到冲击。

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6年Q3苏宁易购占国内B2C市场份额为4.4%,京东商城的市场份额为25.1%,苏宁的线上市场占有率远低于京东。

至于未来苏宁易购能否赶超京东,则主要是看活跃用户数,以及人均用户消费额情况。2015年苏宁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为5078万,京东为1.55亿,相差2倍。从这一点来看,苏宁与京东的差距非常大,难怪苏宁总是做不起来,其实是整个品牌的流量就很小,就算是拿足球队、PPTV的流量支持也无济于事,因为与京东的差距是整体的。

2016年,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已经突破2.266亿,继续扩大与苏宁易购的差距。

除了要看活跃用户数,还得看看人均贡献量。2015年,苏宁活跃用户人均总GMV和自营GMV贡献分别为991元和794元,京东活跃用户人均总GMV和自营GMV贡献分别为2985元和1649元。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一方面苏宁的活跃用户数比较小,另一方面,活跃用户的GMV贡献也很低,说明苏宁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体验弱于京东。

以25到40岁为主力的消费人群,网购经验丰富,他们一般不进线下店。网购是种黏性很强的消费习惯,京东在多年前培养了这批人群的网购习惯,并获得了忠实的客户群体与优质的口碑。苏宁在后来才转型互联网,在争取这一批消费主力方面已丧失时机。

激发用户活跃度是任何一家零售商的痛点,但在这一点上,苏宁没有做好。问过父母辈的人他们对于苏宁的印象,得到的答案令人吃惊。这几年,苏宁在扩品类、多元化发展方面投入了很多成本,投资母婴、图书、生鲜等新品类,进军体育、影视、地产等新领域。

但在老百姓眼中,苏宁依旧是个卖电器的店,想要去买母婴或图书产品,一般人也不会想到进苏宁电器的门店去买,这是经营理念出现了问题。

►苏宁反攻,O2O线上线下联动形同虚设

最近,有关新零售的讨论非常多,阿里也收购了银泰,战略入股了三江购物,还自己做了个盒马鲜生,是不是苏宁易购又有机会了呢?并没有。至少从苏宁云商做的O2O实践来看,并没有带来太多实质价值。

 和京东相比,苏宁最大的优势是线下资源,就是20多年累积下来的完善的线下门店。2012年开始,苏宁开始系统性的整合线下门店,减少新开门店数,同时置换、关闭大量低效率门店,从而提高门店质量。

过去五年,苏宁增加线下门店742家,完善各类门店布*,同时关闭881家低效率门店,数量多于新开门店数。截止2016年底,苏宁在大陆地区共拥有1510家连锁店面,门店总数连续三年减少。

调整门店是为了提高经营质量,2016年第三季度可比店面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基本转正,第四季度增长4%,全年下降1%,变化幅度较前两年收窄,盈利能力正逐步恢复。苏宁线下门店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调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调整后的效益发挥也需要时间的沉淀。

如今的时代,单纯做传统零售已是死路一条,一门心思栽在互联网上也很难持续发展。新零售是要人们转变一种观念,线上和线下并不是一种你死我活非要比个高下的两种路径,而是要整合两端资源,达到融合发展,也即O2O模式。苏宁要想在新零售时代打个翻身仗,必须整合线下资源,弥补线上不足,将线上线下融合起来发展。

钟洁颖访谈大量前苏宁易购员工所知,苏宁在这方面做的并不成功,更多的是将O2O宣传为一个概念。所谓的O2O,就是消费者进入苏宁的门店,可以用店员的Pad下单,然后,直接提货走人。2015年开始苏宁推出的云店就是这一经营模式,但其实也就是将线上线下的大数据集合在一起,它只是一个概念,实际上谈不上重视。

但从线上来看,苏宁肯定做不过京东,于是苏宁开始在线下找流量入口,也算是一种O2O的方式。2016年苏宁涉水社区店,在南京已有四五十家,规模在100到200平米之间。

社区店拥有天然的人流优势,且店面规模小,呈设的样品不多,租金和人力成本不会很高。管理起来很方便。但毕竟苏宁拥有这么大一个盘子,想要用一家一家的社区店为线上引流,达到的效果也不会很大。

目前来看,苏宁O2O模式做的并不好。一方面,要进行改革,牵涉到的东西太多,想要真正打通线上线上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另一方面,苏宁的管理层效率低下,没有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最开始做线上的时候,由于保守势力强大,自己也没有想好到底要不要做线上,导致没有尽全力布*线上。现在,管理线上的那批人原先是负责线下的,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去经营好线上业务。

►物流规模庞大,但效率低于京东

苏宁最引以自豪的是物流布*的优势,这也是大量二级市场投资人一直以来认为的。但在实际运用中,苏宁云商的物流效率原地于竞争对手京东。

 

物流能力是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影响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上图显示,截止2015年末在仓库面积、配送站和自提点方面苏宁略高于京东,在覆盖区县方面京东略高于苏宁。应该说从这三个指标上看苏宁和京东在硬件条件上区别不大。

换个角度来看,钟洁颖以为,如果订单量只有京东的八分之一,那么仓储、配送站和配送员的人效肯定远低于京东。物流成本拖累京东盈利,也肯定毫无疑问也是导致苏宁电商业务亏损的主要原因。

但抛开这些数字,从整个物流运转方面来看,苏宁的物流效率和用户体验还是弱于京东的。京东的优势在于它在各个订单量大的地区都设有前置仓,可以直接从当地调取货物送往客户手中,中间就能少一些周转。

而苏宁的调货环节会比较多,例如一个连云港的订单需要从徐州发货,若是徐州没有货,又得从南京仓调到徐州仓,再发往连云港,中间多出了很多调货环节,这样的时效和成本上就不占优势了。此外,苏宁的物流、采销人效比京东低,员工却是京东的1.5到2倍。且一些负责物流的人也不是物流方面的专家,也没有做到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做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一零售不是重点

虽然苏宁在零售方面的表现不温不火,与京东相比已落后一大截,想要打个翻身仗非常困难,更何况去谈争霸零售第一。

但苏宁也死不了,因为苏宁云商不等于苏宁集团,毕竟有这么大一个盘子在,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量优质的地皮资源。这几年,苏宁在非零售上投入的精力远大于零售,在发展战略上没有把零售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是加大对足球、PPTV这些泛娱乐化的投入,可谓心思并没有集中在做零售上。苏宁是一个多元化业务集团,而京东还主要是一家电商零售企业。

零售对于苏宁,只是一种维持基本现金流的存在,对于张近东来说,或许更愿意花精力在那些更高回报的领域上。钟洁颖以为,等到苏宁真正将零售重视起来的那一天,再去和京东争霸零售,逻辑上会更说的通吧。

职场进化箴言|名企领先之道|领袖经营智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