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开户行查询是什么意思(农业银行开户行查询:怎么查农行卡是哪个支行的)

时间:2023-12-18 19:43:13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农业银行开户行查询:怎么查农行卡是哪个支行的

查询农行开户行的方法有以下方法:一:电话查询:确定农业银行的客服电话(95599)打电话到客服人工服务,要求客服帮你查询,直接提供银行卡号。二:银行柜台查询:携带银行卡在对应的农行银行卡网点柜台即可查到该卡的开户行。...

明贤法师:修行人善调五事

2016年8月7日下午明贤法师开示于营帐

核心提示

在心上下调制的过程中,我们将获得一定的禅修受用。这五种调和的方法,在未来长远的修行生活中,都应该是一种常识。禅门禅修的传统方式是参话头,在参话头的功夫里,这五种调的方法其实都包括了,但是都不会去着意它,因为功夫只有一个话头。如果从长远的用功修行的常识来说,这五种调的方式都要重视。

各位,懂得用功夫的,接着往下用功。如果暂时功夫还用不上,那么这里就说一说用功的其他一些助缘。

对于初学坐禅的人,智者大师曾经有过一个提法:初学坐禅的人应该先发大誓愿——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虽然这只有十二个字,但我们知道,这十二个字所说明的,正是发菩提心。因为受苦难的大众、生死无常中的大众,实在是惊魂不定、太过痛苦。所以我们发誓愿要度脱他们,度脱他们要有能力,需要自己来成就佛道。“度脱一切众生,愿求无上佛道”,这就是正式的发菩提心的内容。

先发“菩提心”作为坐禅的第一台阶下的基础,因为有了大乘佛法的“菩提心”,我们的修行才能够从见地、从决定之趣上与自己所修的大乘佛教禅法得到相应。若发心坚固,犹如金刚,精进勇猛,不惜生命,必有受用,必有收获!

在云居山的禅堂里,佛龛的右后方刻着一副对联:“愤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天长”。这是说在坚定勇猛中哪知道寒来暑往呐!不惜生命,成就佛法。在还没有成就一切佛陀正法的受用之前,决不退转。

有这样的大誓愿,再进行“五事”的调和。调和是什么意思呢?就如同世间做陶器的陶师,想制造一个器皿,先需要善于和泥,使这个陶泥不强、不过分软,然后又可以就于绳轮,把它旋转起来。还有一个比方,调和就如同弹琴一样,要把琴弦善调到适度的位置,令其宽紧得所,不要过分得松,也不要过分得紧。过分紧,容易崩断;过分松,又弹不出美好的旋律。这就是“善调”的意思。在我们的修行过程中,如果有调和自己的心理准备,不管遇到怎样的修行困难,我们都不会被吓倒。

智者大师“调”的说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全然吻合的。我们的国家被称为“中国”,我们的核心文化体系中,关键的词汇叫做“中庸”;佛法中有一个最关键的智慧系统叫做“中道”,都用了这个“中”字。在世俗的生活当中,“中”还是“不中”,也成为一个判断事物的关键性词汇。“中庸”的“庸”字,我们看底下,是一个“用”,使用的“用”。“庸”字重在“用”。如何来重视这个“用”呢?数数地调和,反复地调和,使它适度,使其恰如其分,我这样理解“中庸之道”。

对于中国来说,应用中庸之道的这么一个大的文化共同体,权且地称之为“国”,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这样来看我们的国度:(中国)是一个很善巧,无论是在人生的问题、心理的问题、社会价值的问题、大众生活的问题,还是国家利益的问题上,都不刻板于某一方面的特种定义,而反复地调和使之适度的国度。这样一个国度中,最中国化的“中”道、最中国化的佛法,也是一个“中”。

可不可以这么来看:中道,就是一个适度之道,是反复调和,使身心、性灵、佛性获得最为适度的呈现。不离开身心之范围,也不超脱身心的基础。就在我人的身心受用当中,来实现心性双方面的调和与适度。

怎么样才能够调和和适度呢?未见性之人,数数地住心于贪,数数地留意于嗔,反复地让心久住于痴态,它自然是不调和的。自然就不能适度地完成个人在种种价值行为取舍当中的适度之道。我们知道,完成这种适度之道,需要有对于色身五蕴以及心性、般若这些方面最为精准、独到的了解和受用。

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要求。从现象的角度来说,中道会归属于中庸的。因为我们所有的修行过程,不一直也是在调和、调整当中吗?从这个角度看,佛法没有离开我们的文化道统,不是在这个之外的。

但如果从自受用的领纳境界来说,中庸之道也必然要归属于般若中道。所有生命的自受用境界,是不必去停留于对现象的观照的。

其实我们能够看得清楚,禅法的产生与诠释,甚至于最终的受用过程,跟中道、中庸这几个词汇都密切相关。如果说禅法侧重于自受用的领纳境界,那么如果我们尽情观察禅师的行为取舍,它也是一个不停地在受用取舍“中庸之道”的过程。

我们学禅要知道,“禅”应用最与正法相应的中华文化形式,“禅”还应用最为彻底的佛陀智慧,来形成我们的修行法统。

反复调和使之适度,这里就是一种“调”的精神。假如仅仅只是克期取证,勇猛地进行用功,我们可能要把调和的事情放一放,一个话头一直参下去。如果你发了很长远的心,不是一时、一个月、一年的发心,而是要不成佛果,誓不罢休,这样来说,对于调和和善调这些,都是要知道,要有所了解的。

我们的《营员手册》中有“调五事”的提倡。首先一点,是要调饮食,关于吃的问题。如果我们天天在吃饭,以饮食来维持正常的行为,正常的修行活动,却不能善调饮食,那么每一餐饮食都将成为自己用功的一种障碍。那这个用功起先的第一步,我们就做得不够好。

我记得在冬季正规禅堂打禅七的时候,一整天的24个小时里会有24支香是需要坐的。把24支香总共使用的20个小时,切成一个一个片段,坐和行之间互相穿插。往往在开静以后,就要吃东西、喝各种汤,要吃茶。总共有多少次呢?我自己现在的印象当中是一天里14次。不仅有吃,还有喝。饮食的方面极为讲究。

比如说,冬季一夜睡醒,一早起就要吃炒熟的干姜片,用白开水送服,吃两到三片,就把晚上所受的一身寒气,送走了。如果是盛夏,用功的时候因为汗液流得多。所以凌晨一起床,盘起腿子来,马上就喝一点焦盐开水。焦盐开水是可以散除酷暑的。这是冬夏的区别。

一天里饮食的分配,早起以后喝的一定是稀粥。稀到什么程度呢?如果筷子往碗里面立下去,一筷子会马上倒掉,这样的粥是符合标准的。如果筷子立下去只能慢慢地倒下来,这样的粥就过干。早晨的稀粥的受用,就能够把一晚上的淤火泻下去,再打坐用功,就会十分容易获得受用。

中午一餐的饮食,一般都比较丰富,但所忌讳的就是大油、大腻、大盐。什么标准呢?饭要熟透,菜要炖烂。饭要熟到什么程度呢?很松软,到了口里轻轻地嚼两下,就可以下去,就可以消化。菜要炖烂,我们所吃的菜是严禁有嚼得“咔哧咔哧”响的情况。禅堂用功的人,保守肠胃的运转健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半生的菜吃下去,马上盘腿打坐,肠胃里一定就被顶住了。这样的饮食一定是调得不安的。打禅七的晚上,养息香之后是开水和包子,平素是上午和中午的剩饭或者锅巴饭,煮一煮,煮成比较清汤的、流食状态的锅巴饭,就可以吃了。虽然简单,但是这样的饮食方式会特别有利于我们平素的用功。

“调饮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过去古人讲,“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不管我们的功夫用到进步还是退步,每天的饮食是不能停的。因此,把饮食照顾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细节。如果吃得过饱,则气急、身满,浑身上下发胀,百脉不通,令我们心地闭塞,即便是坐下来,也不能够安于正念,安于我们所用的功夫。如果饮食太过分缺乏,所导致的情况必然是身弱心悬。身体的感觉是羸弱,心就是虚悬的,在参禅行香的过程当中歪歪倒倒。如果心弱虚悬,必定是意虚不固。没意识,就是很虚弱,它不稳固,一时上,一时下。所以过饱过饥都不是得定之道。

每一次禅修营,我都非常小心地关注大寮做的饭菜的消耗量。根据我们的总人数、大家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来做一个比较综合的评估。像今天中午的这一餐,很明显,可能因为有昨天和今天的行香的缘故,大家的饮食的消耗量增大了。但是根据一些状况显示的结果,可能有一些营员同学,除了解决温饱问题以外,略略地生了一点贪心,吃得偏多了。吃多了以后会有什么现象呢?气急、身满,浑身上下会发胀,坐在这个地方,百脉不通,心地闭塞,人容易昏沉。

这一昏沉起来呀,叫都不容易叫醒!不停地从头到尾地轻昏点头。这就是吃得偏多了。所以过去禅修的道场对于饮食的制作是特别有讲究的,不允许过分的美味,因为过分美味激发人的食欲,吃得过多以后,肠胃的运转不畅,导致在用功的时候反倒产生了障碍。

简单一句话就是:食欲不能过分地满足。我们现在是修道人的状态,吃到八九分饱就可以了。

在饮食的过程中如果违背了“饭熟透,菜炖烂”这个原则,生冷、过分咸辣等不宜的食物吃多了,也会造成问题,会使得我们的各种宿疾被牵动。我们就有同学是这样的,辣椒一不小心吃多了,先前有肠胃不调的小问题会被带动起来,就使得我们感觉到身心不安。所以为避免引发宿疾,过分咸辣之物少吃。如果想要调味也可以,但是稍微少吃一点,免得“四大违反”。我们身心中的四大元素“地、火、水、风”这些部分,它们是调和运转、协同合作的一个关系。

如果辣吃得多,很显然“风”就要动。风要动,风大底下的宿疾自然会被牵动起来。如果饮水过度,那么自然由于水大的牵动,必然导致地大的不稳。水喝多了,或者说把茶和牦牛酸奶一块儿兑着吃,要拉肚子了,这些问题就会出来。所以,饮食要稍稍地注意适度,以修定的需要,以参禅的需要为原则。

我们不要轻忽了自己现在是一个用功的状态,所以即便是平时再怎么暴饮暴食惯了,到现在还是要细心地把自己稍微约制一点。一个不得吃得过多,一个不要吃得过少,再一个,不要吃得过分辛辣,饮水等不要过量。所以经里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我们看看,佛陀的教诲也是如此。

我们说,一个修行人,你的佛法为什么那么不通人情呢?佛法是通人情的。佛陀的教诲连饮食方面都已经讲到了。“饮食要知节量”,不要有时候行堂的来了,看起来香喷喷的,吃了一口觉得真好,趁行堂没有走,赶紧把碗伸出去,要多打一勺。其实多吃一点儿对于青年人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可是气急、身满,我们打坐就不安了。为了消化掉多余的食物,我们往往要拿出两三个小时身体的调和状态作为付出,那就不值得了。这是调饮食要注意的。

再其次,调睡眠。“神足则不思眠”,这是中医里的一个传统观念。有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就是睡不醒。我们看,在打坐的时候,有的同学就一直在那里轻昏点头,一直睡不醒,什么缘故?我们在担当的公务里,神有些散了,是以放逸的状态在处理公务。处理公务的时候,应该凝神,静静地处理,工作一件一件地做,既不要忙乱,也不要浮躁。这样聚神,就不会使得我们过多地去昏沉。

“眠”,睡眠的“眠”字是无明惑覆,是无明的惑业覆盖到了我们身、口、意三业上,这是一种业感,所以有很多过去修行用功的大德,把睡眠的这一关给打破,无明的关口就豁然照亮,获得光明。我们知道,弥光老和尚曾经提到过自己打破昏沉的一种用功努力。那是在近五十岁的年龄上,他觉得自己跟年轻出家的法师们没法比,年轻的法师们身体好,有朝气,有活力,而自己已经到五十岁了,还没有受用,着急呀!于是就下定决心,要用功,要把昏沉的这一关打破。每天中午过堂之后是行大板香,行过了以后就坐午板香。午饭之后的“午板香”,是一天当中禅和子们昏沉最重的阶段,相信大家也是这样的。

老和尚采取什么办法呢?就是下定决心,让自己无论如何不要昏沉,要把昏沉这一关闯过去。他找到一个单独的地方打坐,把头发留得长长的,梁上吊根绳子下来,把头发给绑住,盘起腿子来在那边打坐,一点头,头发一扯,头皮就生疼,就刺激自己不昏沉,但不管怎么刺激,还是不行,而且似乎是越积累,昏沉越严重。终于有一天,那是已经过了两三个月了,有一天,昏沉实在是来得无法抵挡,猛地一低头,这个绳子头顶上的一块头皮就掀下来了,然后去治伤、消毒,逐渐痊愈,慢慢好了。但即便是那样,昏沉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后来就采取了第二个办法。

老和尚拿绳子在耳朵上穿了两个洞,把它连在绳子上,就不停地昏沉。昏沉了,一拉,耳朵就很疼。最后一不小心点头,耳朵就给扯开了。鲜血直流,去治疗。后来他明白了,身体上再怎么刺激,这无明的业覆不是那么轻率靠发狠心就能解决的。但是,这种道心应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助缘力量之一。(老和尚)下定决心,通宵达旦地打坐,就想着在昏沉覆盖上来的时候,一定要突破它。有一天到了半夜的时候,昏沉又来了,要轻昏点头。他急忙地提起精神,调整坐姿,头一抬起来,单提一个“念佛是谁”,这个功夫提得正集中的时候,似乎看到一个境界,就是本来是很光明的一个场合中,一片乌云从头顶上一下子压过来,眼看自己快要支撑不住,快要昏沉下去的时候,猛一提话头,突然一下,云开雾散,这片乌云就在当顶消散开来了,如同万道金光突然一下子洒遍所有的身心世界,从此以后,就是一片光明。

自从那一关过了以后,他老人家的睡眠就极少,基本上只是身体不调才躺下养息。因为我个人有一定的因缘,曾经亲近过老和尚,就发现如果普通人在他身边,想照顾他的生活,实在是不一定有那个福报。他的生活习惯是怎样的呢?每天打坐用功,一定是要到12点以后,你如果做他的侍者,或者给他打饭,或者照顾他的生活,就一直要熬到那个时候,熬到他准备躺下养息一会儿,才可以离开到自己的房间。你刚到自己的房间没一会儿,衣服都没脱,鞋子也不脱,一下子躺下去了,突然一下就听到有声音,“咚咚,咚咚”,地板捅得“咚咚”响。迷迷糊糊睁开眼睛一看,是谁呢?老和尚来了。他拄着拐棍,在旁边“咚咚、咚咚”。你就醒了:“你干什么呀,师父?”“起来打坐!”仔细看看钟,什么时间呢?两点了。从两点钟开始就没有休歇的时候,一直要到第二天的十二点以后。也就是说,老人家能躺下来养息的时间整个就个把小时,一个多小时。我们自己实在是熬不住,有时候就特别不耐烦,换人吧,换别人来照顾他吧!

但真的发现,他的那种没有昏沉不是像普通人是坚持熬着,一直熬到7天、10天、半个月,出现很多奇怪的声音,神经分裂,各种精神状态不正常的样子,完全没有,他太正常了,每天都欢欢喜喜的。所以,(我们)就是熬不过,那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对于昏沉、睡眠这一关,真的是没有能力突破过去。那么突破不过去,如何调节呢?智者大师讲,眠是无明惑覆,是一种惑业的覆盖,总体的要求是,不可纵之,不可以太放纵,如果是眠寐过多了,有可能废修圣法,丧失各种功夫,而且令心暗昧,根本就把修行的事完全抛到脑后了。

不仅是修行废弃,关键是善根沉没。我们平日里积累的各类善根都沉没下去,而不能显现。所以,应当觉悟无常,应当催促自己节省睡眠。睡眠调和到适度,才能够神清气白。否则,在昏寐过程中时间过久,一身浊气,自己的善根也渐渐泯没,念力也不清明。如果是能够调整到神清气白,念力清明,睡眠也把握到一个适度的状态,那么自然可以栖心于圣界,三昧能够现前。再一个,丛林清规严明的道场,禅和子的睡眠时间差不多四个小时左右。既然没有突破这一关,睡眠还是需要的,但不是过多的。

为什么这么讲呢?基本上凌晨四点或四点一刻的时候,就开始打三板或者四板,板打了你必须得起床,因为马上要上殿念经了。一天的劳动、坐香准备结束以后,到了十点钟,开始鸣钟打鼓。钟鼓打完了,从禅堂我们都可以回到自己寮房。回到寮房了以后,我们有自己的学习,丛林生活之外的独自学习时间,至少要到12点钟左右。如果要保障第二天真的能够神完气足地上早殿,站着不睡着,12点怎么说也得躺下休息一会。

禅宗丛林里,愤志用功的禅和子早晨上殿的时候,有些人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真的跟不上,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站着诵经,真的站着就睡着了,往前一伸,往后一倒,才知道自己已经昏沉。站着都能睡着,这不是稀奇的事情。但是法师们非常刻苦,即便是站着都能睡着,一定还是不敢让自己多睡。禅宗道场对于身心的锤炼,可以说在汉传佛教的各大丛林当中是相对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最严格的。

所以,经典里讲,“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夜分为三大部分。中夜就是指子时那个时间;初夜是指9、10点钟一直到12点左右;后夜,2点钟左右,2点到4点左右。如果过了4点,诵经了,天就蒙蒙亮了。初夜、中夜、后夜,亦勿有废,不要以睡眠因缘令我们一生空过,毫无所得,否则就可惜了。无常的猛火在燃烧世间,我们的色身、生命都是极其有限,极其宝贵难得的,不要让睡眠把大多数时间消耗掉了。

第三个要“调身”。调身又是一个至为关键的环节。初入禅修的行者,如果想要真实地进入种种三昧,种种禅修的各种圣境,一定要是善于调身的,既不能让我们的色身过于受损,也不能让我们的色身过于放逸。比如说,首先有很重要的一条,是什么呢?闭口,就是少闲谈,少杂语。因为,“唇齿才动,宗气受损”。道教里面有一条养生的原则,叫做“开口神气散”,尤其是我们不要盘着腿互相聊天。因为盘着腿的时候,我们的宗气是最难获得保障的。盘腿过分地说话、聊天或者是朗诵,这些都会伤宗气。宗气受伤以后,心浮气躁,上火、心里不安,平日里的眼屎多、口臭。

甚至宗气伤得过重,上火能够上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每每打坐就觉得额头或者是脑袋周边一圈,就像贴着膏*,或者是铁丝桶一样的被一个什么东西捆住,捆得紧紧的,这些都是上火和中气受损的一些现象。出现这个现象,就必须要把手头的、心地的功夫暂时放一放。要注意休息。而且,要尽量用热水烫脚,让上顶的这种火气,逐渐地泻下来。

在打坐和行走过程当中,调身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智者大师的说法叫做“正头颈”,禅堂里叫作“头靠衣领”,就是我们的头不要养成勾下来的习惯。一旦我们的头部常常下勾,脊椎自然就不正。椎骨不正,就百病尤生,各种问题都会出来。所以禅修和行香中,如果形成了头靠衣领的好习惯,我们的身心气脉自然就得到调整。

在调身的过程中,还有“正足”。所谓正足啊,就是跏趺坐。跏趺坐,可以左腿在右腿上,右腿在左腿上——半跏趺坐,或者是全跏趺坐,或者实在不行,散盘也可以,但是都有一个大原则,就是“正头颈”——打坐的时候不要习惯性把头往下勾着。头往下勾着,颈椎渐渐地就要出毛病了。所以我们反复强调,一再地说,要“头靠衣领”。能够头靠衣领,我们的身心意识才不会过分地向下流注。我们的杂念、慵懒、懈怠这样一些散乱念头才不会太多。

还有安手。我们早前提过手的放法,总而言之不要让自己的身体感觉到失去平衡。还有双目垂帘。双目垂帘之后,隔断了双眼对于外界的光和色彩的攀缘,才使得我们端身正坐的时候心地能够稳定。睁眼的时候,我们的心绪就随着眼神向外攀缘,这种攀缘只要是一直存在,我们的心基本上就很难稳定下来。初参是如此,老参当然有不同。老参的禅和子,有人入定的状况很有意思,就是瞪着大眼睛一眨不眨,一瞪几个小时,一次也不会眨。你觉得他在看着你,他好像也没有看着你。

初参,尽量地还是双目要垂下来,不要让自己太过分地攀缘于外境的光和色彩;完全闭目,可能暂时也不宜,因为如果完全闭目了,我们特别容易马上陷入昏沉,因为初参的状态太不稳定了,一点也不适合、不恰当。

我们不是昏沉就是妄想,那怎么办呢?虚云老和尚曾经提过一个方案:调身的时候眼神最好是能够逐渐地放下来,放下来,放到离自己身心一尺远的地方,微微的透一点点的光,保障自己不昏沉,但也不会让自己太过分追逐外境,这样就合适了。调身,这是一个不停地要反复调整的这么一个过程,逐渐适应,逐渐就有功夫可以受用了。

至于调息的部分,我们到后面的禅修过程中要一点一点地讲,一点一点地等大家在禅修的方法上已经有把握,渐渐有一些受用的时候,调息才能很好地进展下去。但是有总的原则。息相里总共有四大类,我们现在这种粗猛的呼吸,大概不能称为息,只能够是称为风,就像打铁推拉的风箱一样。我们现在是风箱正在推拉,《道德经》里面称之为橐龠,是风箱在拉动。假如按照我们前面说过的那个说法,我们心绪和呼吸密切相关,甚至于可以理解成气息就是念头。那么在这种状况下面,风如此粗动的时候,我们的念头可想而知,已经粗到了什么程度。可能我们感觉到自己只是动了一个念头,但实际上其中有千千万万的流转,我们根本就觉察不到,因为太粗了。

风得到调节,往后才会是喘,喘气的喘。再其次是气,往后才有息相。进入到息相状态的时候几乎是内呼吸。所谓内呼吸就气息的流转基本上已经停滞了,停止下来了,这个状态可以说是初步的定相。如果是依菩提道次第九次第定的说法,就已经有九次第定中的一些浅方面的受用了。风、喘和气都是不调相,息相是调相,所以调息获得调相是最后的息相,而不是风、喘和气。这些细节到后面再一一地说明。

调五事的最后部分是调心,调心有心的“入的相”、“住的相”和“出的相”。这些部分也会在后面来说明。这其中重要的对治,是过分调举和过分昏沉。不沉、不浮、不调举、不昏沉,这是调和相。调和相当然是最好的状态,但我们往往就是在不调和的状态中反复地去调整,比如说过分昏沉,我们就使用一定的方法让自己获得高仰;如果过分地调举,就使用一些类似于痛念无常的办法让心得到平复。

总而言之,在心上下调制的过程中,我们将获得一定的禅修受用。这五种调和的方法,在未来长远的修行生活中,都应该是一种常识。一发生不调,我们就知道调的方法在哪里。应该这样,反复调整。

禅门禅修的传统方式是参话头,在参话头的功夫里,这五种调的方法其实都包括了,但是都不会去着意它,因为功夫只有一个话头。如果从长远的用功修行的常识来说,这五种调的方式都要重视。

好,关于这个“五调”的部分就说到这里。

北海禅院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北海禅院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

功德款乐助

户名:海北藏族自治州北海禅院筹建办公室

开户行:中国农业银行海北分行营业部

账号:28-300001040010725

(开户行名称不显示为“海北分行”时,提供以下行号作查询,此时所显示的开户行名称即准确名称:跨行转账行号103854030000农行行内转账行号283000)

北海禅院 措香三丹林

 教启中观 行归法眼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        安卓版

农业银行开户行是什么意思?

所谓开户行,就是指办理开户手续的营业网点。通常用在银行上,指办理银行账户开户的银行。通俗的说就是你最初办理存折或者银行卡,发卡给你的银行,存折上会有登记,通常指支行。

一个企业只能在银行有一个基本账户,但可以在不同银行有多个一般账户,基本账户可以提取现金,又可以办理转帐和汇款,一般账户只能办理转帐或汇款结算业务,不能提取现金。

网上银行汇款不知道具体的开户网点能不能汇到该收款人账户上呢

不行,当你没有输入“收款网点机构名”时,你点下一步时,会弹出一个“来自网页的消息”的窗口,下面有显示“请选择收款网点所在地,便于我们汇款!”的提示,希望能帮到你。

农业银行开户行怎么查询,有以下三种方法

3、网银查询:登录个人网上银行,点开“账户——本行账户——借记卡”,鼠标移到需要查询借记卡账号“圆形图标”后就可以显示开户行。以上就是农业银行开户行怎么查询?相关内容。农业银行卡怎么激活1、如果办理...

农业银行个人网上银行怎么查询开户行

自己的开户行支行名称可以在网上银行查询,步骤如下:1.打开农业银行官网;2.单击“个人银行”登录网银,3.输入卡号,密码,开始登录网银4.登录后联系客服即可查询。其他查询办法:拨打人工客服或者到柜台查询。

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账号多少位数的

个人活期存折(软卡)17位个人如意卡(硬卡)16位单位帐号17位

农业银行的开户行是什么

中国农业银行萧山瓜沥航坞支行地址:瓜沥镇航坞路50—68号电话:0571-82553203

中国农业银行开户地怎么查询?

可以在农行查询。所谓开户行,就是指办理开户手续的营业网点。通常用在银行上,指办理银行账户开户的银行。通俗的说就是你最初办理存折或者银行卡,发卡给你的银行,存折上会有登记,通常指支行。一个企业只能在银行有一个基本账户,但可以在不同银行有多个一般账户,基本账户可以提取现金,又可以办理转帐和汇款,一般账户只能办理转帐或汇款结算业务,不能提取现金。

如何查询农行的开户行

查询农行开户行你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一、电话查询:1、首先需要拨打农行的官方客服热线(95599)。2、接下来转接到客服人工服务,要求客服帮忙查询开户行,直接提供银行卡号就可以了。二、网银查询:1、首先需打开农行网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