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学论文课题有哪些(帮帮忙。。。推荐一下金融学论文的题目,我想找个好的论题)
时间:2024-01-22 16:33:34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帮帮忙。。。推荐一下金融学论文的题目,我想找个好的论题
1.即期汇率usd1=dm1.8240/60dm1=usd(1/1.8260)/(1/1.8240)=0.5476/823个月远期:usd1=dm(1.8240+0.0160)/(1.8260+0.0180)=1.8400/1.84403个月远期:dm1=usd(1/1.8440)/(1/1.8400)=0.5423/35dm/usd的3个月点数:(0.5476-0.5423)/(0.5482-0.5435)=53/472.六个月远期汇率£1=hk$(12.5620+0.0100)/(12.5630+0.0150)=12.5720/80套期保值做法:将港元投资本利100万*12.5620*(1+8%/2)远期出售(价格12.5780)获利:100万*12.5620*(1+8%/2)/12.5780-100万*(1+5%/2)=13677.06英镑3.远期汇率:£l=$(1.6320+0.0010)/(1.6330+0.0020)=1.6330/50套期保值:买入远期即将支付的英镑100万(汇率1.6350),到期支付100万英镑需要美元数为163.50万美元(1)假如远期英镑升值,汇率变为£1=$1.6640—70,如果不进行套期保值,支付100万英镑需要支付1000000*1.6670即166.7万美元,与套期保值相比,多支付166.70-163.50=3.2万美元(2)假如远期英镑贬值,汇率变为£1=$1.6010—30,如果不进行套期保值,支付100万英镑需要支付1000000*1.6030即160.3万美元,那么做了套期保值,反而多支付163.50-160.30=3.2万美元所以套期保值是对未来支出额或对将来收益的锁定,在防范损失的同时也限制了收益.要根据对未来汇率的预测考虑.说明:第3题题目中前后远期月数不统一(有3个月,2个月),计算时没有考虑月份不统一这一点.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研究|科研论文一对一项目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在社会中分配以经济发展的社会科学。主要学习和研究诸如需求、供给、市场结构与定价、市场效率与均衡等微观对象与问题,以及诸如通货膨胀、失业率、贸易、经济增长与发展、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关影响等宏观概念与现象。
以芝加哥大学为例,申请该校经济学硕士,需要正规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学士学位。最好本科修过经济学和数学课程,比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微积分等,GPA不得低于3.5。语言方面,托福105分,或雅思7.0分。
话不多说,开始深度解析科研项目
耶鲁大学全额奖学金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和货币理论。
货币政策是各国央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本项目将以美联储为主要研究对象,带领学员理解在经济学理论中,货币政策是怎样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的。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货币政策的制定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学员将接触并分析最前沿的央行决策理论,掌握宏观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数学模型,为之后的学界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未来希望在经济学专业发展的学生
✅ 有意愿从事科研实践,产出学术科研报告和论文成果的学生
约3-6个月完成
1 开题阶段:
● 推荐信
优异者在征得导师同意后可获得推荐信
● 论文发表
论文写作和发表辅导:
以独立作者身份发表一篇国际英文会议论文或国际普通期刊论文(如EI、SCOPUS、CPCI等)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学生实地或远程)
● 科研经历
掌握商业分析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发展方向、专业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方法,实现科研洞察力与学术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积累科研经历、与众不同的申请素材
W同学 山东大学 雅思:7.0 GPA:83
参加科研项目:经济心理学导论:理论与应用
获得香港大学经济学硕士offer
H同学 北京爱迪学校英国部
参加科研项目:疫情对于产业经济的影响
获得伦敦大学学院经济学专业本科offer
看完了科研项目介绍和学员案例
最后来介绍一下经济学就业方向和院校排名
希望能给准备升学的你以参考: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主要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岗位有银行从业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对外贸易人员、经济预测、分析人员等。
1. 哈佛大学UnitedStates
2. 麻省理工学院 UnitedStates
3. 斯坦福大学UnitedStates
4. 芝加哥大学UnitedStates
5. 普林斯顿大学UnitedStates
6.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tedStates
7. 伦敦**经济学院 UnitedKingdom
8. 耶鲁大学UnitedStates
9. 牛津大学UnitedKingdom
10. 哥伦比亚大学UnitedStates
金融学毕业论文选题有哪些,举例说明
我在《金融》这本开源期刊上有很多论文,选题可以参考,给你列举一些。能源行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数字金融与家庭共同富裕——基于CHFS2019的实证分析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基于省际动态面板的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上市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区域金融公共产品视角下东亚金融合作进展、问题及前瞻企业的多层次最优投资策略与其神经网络控制研究科技金融扶持科技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融资融券中的风险及控制措施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绿色金融互利合作的对策
吴韡
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主要经历:1983-1987年,在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1990年,在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2002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术领域:国际金融,农村金融研究成果:主持省部级课题五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出版专著一部,主编及参编教材十余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1.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汇率变动的冲击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1;2.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分析:基于经济结构变化的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12.12;3.农村地下金融的经济理论解释,《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6;4.产权结构、市场结构与银行效率,《农村金融研究》2005.55.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市场结构改革还是产权结构改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金融与保险》2005.46.优化中国银行业组织结构的争论与思考,《武汉金融》2004.2;7.浅谈欧美的法律制度变革与银行并购,《财政监督》2003.11;8.国际银行并购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4;9.主要西方金融业购并理论述评,《武汉金融》2002.1,《金融与保险》2002.3;10.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与银行并购,《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1;11.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拓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1.3,《金融与保险》2001.6,《乡镇企业》2001.5;1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对中国光谷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13.《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武汉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科研课题:1.WTO中心年度研究课题(2012):湖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与优化;2.湖北金融中心年度研究课题(2010):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3.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重点课题(2003):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变迁、缺陷及其重构(优秀奖);4.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重点课题(2002):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出路;5.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重点课题(2001):现阶段中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的选择(三等奖);6.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1999):国际银行并购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学术著作与参编教材:1.《国际金融》(参编),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2.《货币金融学》(参编),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3.《国际金融》(副主编),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4.《国际信贷》(独编),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5.《国际金融》(副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6.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奖励与荣誉:专著获武汉市社科三等奖所主持课题多次获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金融研究奖
1983-1987年,在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年,在武汉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习,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9-2002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持省部级课题五项,参与国家级课题三项,出版专著一部,主编及参编教材十余本,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汇率变动的冲击效应分析,《国际金融研究》2012.1;
2.中国通货膨胀持久性分析:基于经济结构变化的视角,《宏观经济研究》2012.12;
3.农村地下金融的经济理论解释,《湖北农村金融研究》2006.6;
5.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市场结构改革还是产权结构改革,《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金融与保险》2005.4
6.优化中国银行业组织结构的争论与思考,《武汉金融》2004.2;
7.浅谈欧美的法律制度变革与银行并购,《财政监督》2003.11;
8.国际银行并购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4;
9.主要西方金融业购并理论述评,《武汉金融》2002.1,《金融与保险》2002.3;
10.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与银行并购,《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2.1;
11.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融资渠道拓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1.3,《金融与保险》2001.6,《乡镇企业》2001.5;
1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对中国光谷的启示,《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
13.《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武汉市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4年)。
1.WTO中心年度研究课题(2012):湖北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与优化;
2.湖北金融中心年度研究课题(2010):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绩效研究;
3.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重点课题(2003):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变迁、缺陷及其重构(优秀奖);
4.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重点课题(2002):中小企业融资的制度性障碍及其出路;
5.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重点课题(2001):现阶段中国金融业经营制度的选择(三等奖);
6.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1999):国际银行并购与中国商业银行发展。
1.《国际金融》(参编),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货币金融学》(参编),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3.《国际金融》(副主编),21世纪高等学校金融学系列教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6.银行并购与中国银行业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2;
所主持课题多次获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年度金融研究奖
2009级MBA校友九州通集团湖北九州通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企管总监、兼九州健康园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MOOC第四十四弹:《货币金融学》上线!精彩不容错过!
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都有哪些基本内涵和规则呢?
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进程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如何培养正确的金融意识和金融理念呢?
让我们走进《货币金融学》
一起来探索这一令人兴奋的领域吧!
让我们先来看看精彩的宣传片吧~
课程介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学也被誉为“经济学皇冠上的明珠”。对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等的研究,已经是整个经济学科中最吸引人的领域之一。
本课程师资雄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方式多样。有助于学员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基本概念、内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理解金融原理,熟悉金融现状及热点,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给你的人生插上金融的翅膀。
课程大纲
1
绪论
1.金融的重要性
2.金融的复杂性
3.货币金融学知识体系及演变
2
货币与货币制度
2.1 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2.1_1 货币的含义
2.1_2 货币的产生
2.1_3 货币形态的演变
2.2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2.2_1 货币的本质
2.2_2 货币的职能
2.2_3 货币职能间的关系
2.3 货币制度及其类型
2.3_1 货币制度的内容及构成
2.3_2 货币制度的类型及演变
2.3_3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2.3_4 地区货币制度和跨国货币制度
2.3_5 国际货币制度
3
信用与金融
3.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1_1 信用的含义
3.1_2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1_3 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3.1_4 征信与征信体系
3.2 信用形式与融资形式
3.2_1 商业信用
3.2_2 银行信用
3.2_3 国家信用
3.2_4 民间信用
3.2_5 消费信用
3.2_6 国际信用
3.2_7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4
利息和利息率
4.1 利息的含义和作用
4.1_1 利息的含义、产生及本质
4.1_2 利息的作用
4.2 利率
4.2_1 利率的含义及种类
4.2_2 西方利率决定理论
4.2_3 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
4.2_4 利率变动对其他经济变量的影响
4.3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
4.3_1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沿革
4.3_2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5
金融机构体系
5.1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5.2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5.3 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
5.4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6
金融市场
6.1 金融市场概述
6.1_1 什么是金融市场
6.1_2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6.1_3 金融市场的类型
6.2 货币市场
6.2_1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6.2_2 贴现市场
6.2_3 国库券市场
6.2_4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6.2_5 回购市场
6.3 资本市场
6.3_1 中长期存贷款市场
6.3_2 股票市场
6.3_3 债券市场
6.4 基金市场
6.4_1 证券投资基金的定义与特点
6.4_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过程
6.4_3 证券投资基金分类
6.5 金融衍生品市场
6.5_1 金融远期合约
6.5_2 金融期货合约
6.5_3 金融期权合约
6.5_4 金融互换
6.5_5 其他金融衍生品
6.5_6 金融衍生品的功能
6.6 外汇市场与黄金市场
6.6_1 外汇市场
6.6_2 黄金市场
7
商业银行
7.1 商业银行概述
7.1_1 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7.1_2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与功能
7.2 商业银行业务
7.2_1 资本金制度及其管理
7.2_2 负债业务
7.2_3 资产业务
7.2_4 表外业务
7.3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
7.3_1 与信用创造有关的概念分析
7.3_2 信用创造的前提条件
7.3_3 信用创造的过程
7.3_4 派生存款的制约因素
7.3_5 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关系
7.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7.4_1 资产管理理论
7.4_2 负债管理理论
7.4_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8
中央银行
8.1 中央银行概述
8.1_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8.1_2 中央银行的类型
8.1_3 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8.2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8.2_1 中央银行的性质
8.2_2 中央银行的职能
8.3 中央银行与**的关系及其独立性
8.3_1 中央银行与**关系密切
8.3_2 中央银行对**保持相对独立性
8.4 中央银行的业务
8.4_1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
8.4_2 中央银行的负债业务
8.4_3 中央银行的中间业务
8.4_4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9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9.1 通货膨胀
9.1_1 通货膨胀的定义
9.1_2 通货膨胀的度量
9.1_3 通货膨胀的类型
9.1_4 通货膨胀的成因
9.1_5 通货膨胀的效应
9.1_6 通货膨胀的治理
9.2 通货紧缩
9.2_1 通货紧缩的定义
9.2_2 通货紧缩的分类
9.2_3 通货紧缩的成因
9.2_4 通货紧缩的效应
9.2_5 通货紧缩的治理
10
金融与经济发展
10.1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2金融抑制理论
10.3金融深化与创新
11
货币政策
11.1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
11.1_1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11.1_2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1.1_3 货币政策目标的协调
11.2 货币政策工具
11.2_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11.2_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11.2_3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11.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11.3_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1.3_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11.4 货币政策的应用
11.4_1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11.4_1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方式
12
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
12.1 金融风险
12.1_1 金融风险的概念
12.1_2 金融风险的特征
12.1_3 金融风险的类型
12.1_4 金融风险的影响
12.2 金融安全
12.2_1 金融安全的概念
12.2_2 金融安全的层次与种类
12.2_3 国家金融安全分析
12.3 金融危机
12.3_1 金融危机的概念
12.3_2 当代金融危机的特点
12.3_3 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
12.3_4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防范
12.4 金融监管
12.4_1 金融监管的内涵
12.4_2 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
12.4_3 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12.4_4 金融监管的形式与方法
12.4_5 金融监管体制
12.4_6 金融监管的内容
end
上下滑动阅览~
课程团队介绍
课程负责人
张红伟,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特殊津贴专家,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首届教书育人名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教指委、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宏观经济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调查问卷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与结题鉴定专家等学术任职。
主要研究领域:宏观经济,金融理论,高等教育及管理。长期从事金融学、国民经济学等学科专业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讲《货币金融学》、《宏观经济分析》、《财政金融专题研究》等本硕博课程。
近年来,承担国家或省部级社科、教改项目30余项。担任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省级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出版专著6部,教改论文集5部、《四川大学非标准答案考试试题集》系列丛书5册,发表论文70余篇,获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
主讲老师
01
赵颖岚,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为英国牛津大学圣埃德蒙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教授课程包括《金融理论与政策》、《财政与税收管理》等研究生课程和《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财政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等本科生课程。
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影子银行、汇率和国际收支。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主研国家级课题多项。在CSSCI等期刊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
出版学术专著《我国贸易收支不平衡实证研究》。参编《虚拟经济理论与实践》、《财政学》等教材。主持四川大学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连续多年度获得优秀教师、优秀共产d员、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获得四川大学“十佳青年教师教学奖”。
02
邓奇志,博士,硕士生导师。1985年从四川大学经济学系毕业留校至今。自1989年起从事货币金融学的教学与研究。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货币金融学》副主编;每年都担任货币金融学、保险学、金融监管学、经济学说史等课程的本科教学以及资本市场研究的研究生教学。
代表性论文:“国有银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难点与对策”(《天府新论》);“关于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尝试”(《西南民族学院学报》);“投融资体制改革中的**利益与两难冲突”(《天府新论》);“试析市场经济下利率作用的特点与条件”(《四川大学学报》)。
代表性著作:《货币金融论》(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现代金融经济分析》(四川大学出版社);《货币银行学》(四川大学出版社);《经济理论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主要获奖:四川省第六次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项目名称:经济理论比较研究);四川省2000年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名称:关于货币银行学的理论体系与教学方法)。
主持或参与重要项目: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点的培育研究(04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研究(04四川省社科基金课题)。
03
战松,金融学博士,主讲货币金融学、公司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司金融决策、金融市场投资等。
主编《证券投资学》、《信息时代的银行服务》、《中国理财市场发展报告》、《网络金融实务》,参编《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面向IT专业的银行实务基础》,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04
赵智,经济学博士,主讲《货币金融学》(中文、全英文)、《金融经济学》(中文、全英文)、《保险学》(中文、双语)和《金融服务营销》等本科生课程、《金融危机管理案例》等研究生课程、《TheChineseEconomy》和《InternationalMarketing》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课程。其中,《货币金融学》(全英文)为四川大学英语授课品牌建设课程、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示范课程。2010年赴韩国建国大学、2018年赴德国不莱梅应用科技大学任教。
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金融、金融安全等方面。在B级和C级期刊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主持或参加课题14项,参编出版的著作有剑桥经济学译丛之《增长、不均衡与全球化》(译著)、《世界经济波动理论(第2卷)》。
获得四川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奖、优秀教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和“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奖等奖项。取得英国文化教育协会与牛津大学学术卓越教学EMI教师发展项目证书,以及四川大学全英文专业课程教学能力建设项目培训毕业证书。
学生评价
通过学习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货币金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全面深刻认识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的基本内涵和规则。
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金融宏观调控的历史发展进程,人类在金融运行方面积累的基本经验及未来发展趋势,掌握金融宏观调控原理及其运行机制,学会从货币供求、社会总供求,货币政策等方面探讨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通过学习可以促进自己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和探讨实践中的货币金融问题。
本次慕课的介绍就是这些啦~
最后为大家附上课程地址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SCU-1207062803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电脑端学习哦~
正式向大家征稿啦
欢迎广大师生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
scujwc1@sina.com
图文编辑/李沐恩
责任编辑/蒋明霞
来源/《货币金融学》课程组
金融硕士毕业论文选题
金融本科毕业论文有没有定方向呢。如果只是金融的话题目太广了需要可以联下给你选题
货币金融学类毕业论文文献有哪些? - 知乎
本文是为大家整理的货币金融学主题相关的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为货币金融学选题相关人员撰写毕业论文提供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社会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精通理论又懂实践的复合型人才是新世纪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货币银行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类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之一,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迅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明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对《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改革的路子,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期刊论文】“双一流”建设驱动下《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货币金融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后续课程的核心知识基础,对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课程必须及时解决学生学习时空受限、学习资源不足、考核方式单一、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本文构建《货币金融学》"一平三端"、"一考多评"、"一课多赛"、"一校多企"的创新教学改革模式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学术的实践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摘要: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当中人和人之间的交易契约一般都是通过货币交易和金融来展现的.在当前的经济体系下流通一般都是靠货币和金融来实现了,如果是要对其进行很好的了解和运用,那么就必须要理解其本质,所以就货币和金融之间的本质进行相关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来可以很好的看出这一研究的重要性.且金融的思维方式必须要着眼于未来,将金融当中的各种问题都考虑全面,从而才可以有效的去实现金融的快速发展.
5.【期刊论文】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货币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不能准确考核学生的水平等问题.结合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更新货币形态、金融工具、中介和监管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重视过程化管理考核方式,可以满足互联网金融行业人才的培养需求.
8.【学位论文】混合学习空间背景下直播互动教学模式设计研究-以“金融学”课程为例
9.【学位论文】投资者情绪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基于行为金融学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金融学论文选题理由?
1、远期结售汇研究;
2、结售汇制度研究;
3、外汇期权研究;
4、外汇期货研究;
5、商品期货研究(可细化到具体品种);
6、国债期货研究;
7、 期货研究;
8、 指数期货研究;
9、利率互换研究;
10、货币互换研究;
11、汇率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12、利盯带率风险管理差则尺理论研究;
13、金融创新与次按危机;
14、住房按揭贷款风险研究(理性违约风险或早偿风险);
15、虚高我国权证定价研究(含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16、可转换债券定价研究(模型或实证)。
公司金融学论文汇总十篇
一、引言
金融学的研究起源于货币,金融学一开始就是对货币与金融及其漫长演进史的研究。金融学作为一门比较独立的学科存在则是从1939年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有两件:一是美国金融学会(TheAmericanFinanceAssociation)于1939年成立;二是《金融学刊》(TheJournalofFinance)于1946年出版。从学科领域拓展来看,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四个方面基本命题:有效市场理论、收益与风险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和公司金融理论。从发展的模式看,西方国家金融学演进主要经历了两种模式。第一,经济学院模式。货币金融学成为经济学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金融学专业主干课程为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依托经济学院培养具有宏观金融经济分析与研究能力的金融人才。第二,商学院模式。公司金融学成为管理学理论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主干课程为公司金融学、投资学和金融市场学,依托商学院培养具有微观金融分析与实践能力的金融人才。对于我国,则经历了30年的“大财政、小金融”格*,只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金融学才真正获得新生,但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金融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般的做法是:在开设主要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公司金融学》等微观金融课程,这实际上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学发展模式。
二、工科院校金融学定位与重点建设公司金融学的意义
偏理工科类的多科性院校,尽管开设金融学专业较综合性院校和财经类院校要晚一些,经验和积累要少一些,但是这类院校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具有现代金融学数理基础――理工学科方面的优势。长期以来,这类院校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稳定的教师队伍,集聚了相对良好的教学资源,非常有利于培养对数理技术要求较高的微观金融人才。二是具有历史积淀少、转型便捷多的优势。相对于以货币金融学、国际金融学为主要课程教研见长的综合财经院校、工科院校历史积淀不多、教师等教学资源较易重新组合、重新优化,能够很快转型而定位到公司金融等微观金融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三是金融产业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及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提出了对理工与金融等复合性人才的巨大需求,从而为理工科背景的院校拓展金融学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工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定位于商学院模式更适合大多数工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即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强调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与有效沟通能力,做到文理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因此,具体到课程开设和学科发展上,应该给予公司金融学等课程以核心课程的地位。就目前而言,工科院校将课程建设的重点放在微观金融领域和公司金融学,具有以下现实意义。
第一,就改革可行性而言,西方的两种模式中,相比较而言,经济学院模式对宏观经济金融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的依赖性要强一些,理工院校一般不具备这些先天优势资源。而对于商学院模式,无疑更适合理工院校,办学成本较低,资源整合和优化更为便利,创设或转型更加可行。
第二,就服务国家建设而言,在世界和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发生巨大变革的大背景和趋势下,我国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建设显得严重滞后。21世纪的金融、经济实践,已不再*限于以银行为中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长期以来形成的围绕货币银行学进行课程教学、以银行为中心来展开研究的格*,也已不能适应这一变革和发展了。“宏观金融”和“间接金融”正在与“微观金融”和“直接金融”相融合并向以后者为重点的方向演进。
第三,就金融学课程创新而言,有利于纠正两种不良创新行为或避免两种“误解”。其一是认为改革传统金融学课程,就是将宏观金融微观化,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和中央银行学等加入微观金融的内容,在教学上增加个案研究或案例分析。实际上,以货币银行学为核心的金融学研究领域、方法和人才培养,与以公司金融学为核心的金融学差异很大,不可以简单处理为“微观化”,否则只能是“形式上”的创新。其二是将公司金融与会计学、财务学混同起来,认为加大会计学、财务学等课程的份量就是微观金融课程改革。尽管公司金融学与会计学、财务学都需要使用会计工具、分析财务报表等来从事教学与研究,但是两者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出发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将公司金融学纳入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可以少走弯路,有助于金融学进行“实质性”创新与发展。
三、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课程教学界定与内容拓展
公司金融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融资理财为主的传统理财阶段;第二阶段,以融资、投资和并购为主的综合理财阶段;第三阶段,以MM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金融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金融理论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为主的理财阶段。一般认为,公司金融学讲授的是微观金融的基础性课程,其基础概念和原理是围绕“3C”展开:CapitalBudgeting(资本预算),是企业为了增加企业价值,进行比较和选择长期资本投资项目的过程;CapitalStructure(资本结构),是企业除短期负债以外的全部永久性和长期性资本占用项目的构成以及构成项目的比例关系,目的是企业通过安排企业资本中的负债和权益的比重,从而使股东权益价值最大化;CorporateGovernance(公司治理),研究的是公司兼并收购行为产生的公司控制权转移问题和公司的治理结构问题。这三个部分构成金融学专业公司金融学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教学内容。
在完成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相应地拓展以下教学内容。
1、公司金融学研究领域的拓展。首先,需要进一步讲授公司融资、投资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延伸到企业重组与并购领域,如结合当前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分析其对公司并购产生的影响。也可以延伸开设新的相关课程,如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公司并购案例分析等。其次,根据工科院校的具体学时设计情况,进入到第三阶段,讲授风险管理理财的相关内容,如结合上个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讲授投资、融资、重组、并购中的各种风险,进而结合当前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和全球金融风暴讲授其对金融业、经济实体的影响等,也可以另外开设风险管理或金融风险管理与实务课程,完善公司金融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公司金融学研究方法的拓展。为了在公司金融学的教学中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需要突出两个方面的研究方法:(1)行为公司金融学主要从两个视角来展开研究:一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其对非理性市场的反应;二是在假定公司管理人非理性、存在心理偏差时研究非标准偏好与判断误差对公司投资、融资决策所产生的影响。(2)法和公司金融学是法和经济学的延伸与发展,其所侧重的是公司的金融行为不是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金融,而是经济活动中的合法主体法人“公司”的金融行为,认为公司理论是公司金融学的基础。
现阶段可以归为公司金融学的教材繁多,教材名称也各不相同。1998年由中国金融出版社出版的华东师范大学陈琦伟主编的《公司金融》,是我国较早的一部公司金融学教科书,是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需要并按国家“九五”教材规划要求组织编写的。随后陆续出版的教材多达上百种,如《公司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原理》、《财务管理应用》、《公司理财原理与实务》等。但是,由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师主编的公司金融教材非常的少,因此,组织编写适合工科院校金融学教学需要的公司金融学教材十分必要,围绕工科院校公司金融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也势在必行。目前主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1、加强教材建设。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体现在“增减三性”上。(1)减少宏观性,增强微观性,加强微观经济金融行为的课程内容,加强适应各种经济金融主体人才需要的培养力度。(2)减少理论性,增强应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材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需要信息的归集。(3)减少封闭性,增强开放性,注重公司金融学科前言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吸纳和掌握,教材要动态反映理论与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2、引导教师培养。教师队伍的培养需要积极引导。一方面,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与实力雄厚的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拓一种“开放式”培养公司金融学科师资人才。另一方面,立足自身,积极转型,整合内部教师资源,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形成一批具有从事财会业务和金融业务资格、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工程师)职称的教授、副教授、研究员和高级技师。
3、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具有绿色环保、直观形象、信息集聚特点的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以此为基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一是加大案例教学份量,精选案例和典型时事,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采用联合授课方法,聘请业界专业人士,分担部分教学与实践任务,将学校教学平台延伸到社会。三是增加模拟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中嫁接“中转站”,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创新考试考核方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课程设计、案例分析、社会调查和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
4、改革实践环节。现阶段,尽管各高校增加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但份量偏低。财经院校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级金融本科的培养方案显示,包括军训、实习、学年论文、课外活动在内的实践环节学分为26学分,占全部总学分162学分的16%。工科院校如吉林大学金融学专业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比重仅为12.6%。因此,需要花大力气来改革实践环节。一是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要兼顾金融与非金融领域――应放在资本运作频繁且投资、融资业务较多的经济实体企业方面。二是积极鼓励课外上机实验,学生应充分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来实验室从事收集信息、研判市场、模拟投资、熟悉操作,乃至拓展视野、教学互动、发现问题和研究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科研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研究的创造性。
(注: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研课题“凸现工科院校优势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张亦春、林海:金融学范畴界定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2-0078-03
一、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与西方大学的区别
目前我国金融学科内涵的理解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
1 传统金融学科的内容。从我国目前的教学与研究实践(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大学,不包括理工类大学)来看,传统金融学专业的主要对象是货币经济学(包含货币起源、职能,货币供求理论,货币政策理论与操作)、金融机构及其管理(其中最主要的是银行的运作和管理,包括银行的计划、财务、人事等方面)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多强调金融市场的功能性因素,忽视其对微观主体如公司和个人投资者的作用),基本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金融理论的宏观分析层面和金融理论的微观分析层面。
2 “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内容的概括。“海归”人士对于金融学科内容的概括实际上代表欧美大学商学院(其中以美国大学商学院为主)的看法。他们把传统金融学的宏观层面内容归纳为MoneyEconourics,认为它属于宏观经济学的一部分,应该把它抽离出来,放在经济学院讲授。真正的金融学应是Finance或FinancialEconomics,这一部分内容应该放到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或管理学院。目前我国理工类大学的金融学科课程体系就是这样设置的。
1 西方国家金融学专业的内涵。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c·默顿教授在其《金融学》一书中指出,金融学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跨期配置的学科。因此,国外金融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一是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二是投资者行为;三是金融资产的价格行为和金融市场的微观结构设计;四是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及投资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可见,国际通行的金融学继承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精神,其核心是从微观角度研究不确定条件下。能够实现资本最优配置的金融资产均衡价格。事实上,Finance在美国已演变为一门以微观经济主体金融决策为核心的学问。就其主要内容来看,翻译成中文,多以“金融市场学”、“资本市场学”、“投资学”、“证券学”等名目成书。至于分别就其中的某一方面,如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衍生工具定价等单独讨论的著述和译著,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举。特别地,自从1958年莫迪利亚尼与默顿·米勒通过《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后,原本不相关的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就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金融学整体——Finance。从美国历届金融学诺贝尔奖得主以及罗斯、伯瑞汉姆和费玛等著名金融学家对于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和成就看,都是把资本市场理论(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效率市场理论等)和公司财务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因而他们也被称为财务学家。
2 西方大学金融学课程的组成。1997年,美国学者RonaldW.Melicher等在他们的著作《Finance》(金融学)第九版中将金融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金融系统(TheFinancialSystem)、投资学(Investments)与公司理财(BusinessFinance)。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著名金融学家钱颖一教授则认为,美国的Fi-nance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CorporateFinance,即公司金融,包括两方面:一是公司融资,包括股权,债权结构、收购合并等;二是公司治理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等问题。第二部分是资产定价(AssetPricing),它是对证券市场不同金融工具和其衍生物价格的研究。这两部分合起来就是国外所指的Finance,即金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著名金融学家郎成平更进一步认为:“金融学领域基本上包括了两大主流:第一是投资(Investment);第二是公司财务(corporateFinance)。投资学主要是探讨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期权和期货)定价模式。关于课程方面,投资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投资学(探讨金融市场的组织和特性,股票,债券和期权与期货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定价),固定收益债券(专门探讨**债券和公司债的特性和定价),国际金融市场(介绍国际金融市场的组织、运作和金融工具的运用,利率,汇率的定价和特性等等),期权与期货(专门探讨期权与期货的特性和定价)。公司财务主要是探讨公司实物投资与财务运作的决策过程。公司财务学领域可以开设如下课程——公司财务,公司兼并与收购,公司治理。公司财务课程讨论如何评估(实物)投资项目的收益与风险,投资项目的融资,股利政策和破产与重组等等课题。公司兼并与收购课程探讨如何利用公司财务课程所学到的评估与融资手段进行企业或项目的收购。公司治理探讨公司财务政策对股价的影响,也就是如何透过公司财务的运作以追求公司价值极大化。”
可见,中西方大学在金融学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我国企业界迫切需要精通金融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
CFO(ChiefFinanceOfficer)意指公司首席财务官或财务总监,是现代公司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顶尖管理职位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只有美国的少数跨国公司设立CFO的职位。到了20世纪末,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在资本市场充分发达的国家,CFO已经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在一个大型公司运作中,CFO是一个活跃在金融市场操作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之间、不可缺少的角色。其第一个任务是进行投资决策,第二个任务是融资。当公司的发展需要融资时,CFO就要到金融市场上去,分析哪些融资手段所获得的资金成本最低,最适合公司的资金操作模式并在时间上也匹配,并进行相应的融资安排。此外,CFO作为CEO的真正伙伴还参与公司决策,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在现代商业社会中CFO是职业经理人最向往的职业之一,但做一名成功的cFO并不容易。CFO必须具备丰富的金融市场和公司财务的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
在美国,CFO要负责财务、会计、投资、融资、投资关系和法律等诸多事务。公司的财务部门、会计部门、信息服务部门都归CFO管理。除了负责公司与投资人的公共关系,CFO还要保证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拥有足够的现金,要保证有足够的办公和生产经营空间。此外,公司自身的投资事务和复杂的法律事务,也都由CFO来统筹管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与国内对这一职位的字面理解不同,在美国担当CFO的人才并非财务人员,而通常是具有丰富金融市场运作经验的人。在公司并购活动频繁发生的今天,资本运营已成为公司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合格的CFO必须不断地盯着金融市场,寻找那些适宜的并购目标,或是发现哪些公司正在试图并购自己的公司,并进行相应防范。事实上,美国优秀的CFO通常在华尔街做过成功的基金经理人。
(二)目前我国企业CFO的知识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国内企业面临着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残酷的市场现实对国内企业在规模扩张、资本规划、融资筹资、资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在资本管理水平上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据调查,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外向型的大企业设置有CFO职位,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企业的CFO主要有两类不同的工作经历背景:一类来自于传统的财会管理人员,另一类具有投资分析的工作履历。因而我国CFO的工作重点都有些偏颇:前者只注重于成本节约控制和风险管理,后者则只注重在投资领域利用财务杠杆和创新机制创造更多的财富。通过对比我们看到,现代经济社会对cFO的职能要求不仅包括以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知识为重的会计核算、融资与资金调度、成本与风险管理等传统职能,还更多地体现在以投资学知识为主的企业并购和价值管理等战略职能要求上。显然,目前我国CFO这种单一的知识背景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转型对其角色的要求。因此,国内企业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CFO财务体系已迫在眉睫。
CFO的职能实际上是与美国Finance学科的发展息息相关的。1985年、1990年莫迪利亚尼和默顿·米勒分别获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名作,即把投资学与公司财务学结合在一起的MM定理也作为Finance的奠基理论而成为显学。马科维茨、威廉·夏普、罗伯特·默顿、迈伦·斯科尔斯等著名Finance学者在1990年和1997年纷纷获得诺贝尔奖终于使金融学,财务学在美国取得了不可动摇的地位,而这一时期正是CFO在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脱颖而出和大放异彩的时代。
与之相对应,我国CFO的知识结构缺陷可以追溯到我国金融学的方向设置。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金融学专业侧重于投资学方向,并不重视财务管理方面,也极少安排公司财务学方面的课程。正是这种课程设置安排的缺陷,导致我国无法培养出合格的CFO人才。CFO人才的缺乏又进一步影响我国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过,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的需要比一百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企业界对于精通投资学与财务学的CFO人才的迫切需要,对我国金融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借鉴西方大学经验,金融学专业应该担负起培养CFO人才的重任
自从著名的MM理论提出以来,公司融资理论的研究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并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其中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美国经济学家Myers等人对公司融资顺序的研究(Myers,1977;Myers,etal,1984),即著名的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ordertheory)。根据这个理论,企业的融资顺序应该是内部资金优先,债券融资次之,最后才是股权融资。目前,中国学者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研究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尽管多数学者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但是近年来有学者对这一普遍接受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郑祖玄等,2004;张军等,2005;周健男,2006)。屈耀辉等(2007)针对中国目前广泛流行“股权融资偏好”的观点,利用Ordered-probit模型应变量可以排序的特点,研究发现,就中国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顺序而言,样本总体上是支持融资顺序理论,但分类分析则发现,融资顺序理论以及股权融资偏好的说法均得不到完全的支持。由此可见,中国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还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文献评述
企业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是否遵循融资顺序理论呢?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选择样本的差异,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分歧。以国外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Fama等(2002)的研究结论支持了融资顺序理论;而Frank等(2003)、Fernandez(2005)等的研究却不支持融资顺序理论。就中国上市公司而言,黄少安等(2001)和Chen(2004)等认为,中国大陆的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并一致认为股权融资成本偏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而Tong等(2005)却发现,融资顺序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仔细分析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支持股权融资偏好的学者并不是在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是简单推断的结果。其中,大多是以资本市场中全部上市公司总的资产负债率来考察各年度间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各年间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或稳定在某一水平而认定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的比例总体上趋于下降,股权融资比例不断上升,进而得到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结论(黄少安等,2001;王小哈等,2002)。但是本文认为,已有的研究存在两点缺陷:首先,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各年间总的资产负债率中包含了当年新上市公司,而当年新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根据张军等(2005)的研究,1992—2000年新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只有38.93%,远远低于同期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50%),由此可见,当年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总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有较大影响,如果不排除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其结果势必存在偏差,简单地根据各年间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或稳定在某一水平而认定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其次,理论上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偏好股权融资,要与负债融资相比较,即在同时可以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时,如果优先选择了后者,才可以称之为股权融资偏好,否则,就不能这样说。因此,有必要考察同时具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以证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确实具有某种融资偏好。基于以上两点,本文拟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实践的经验数据,重新考察其融资行为,以判定其是否具有某种融资偏好。
首先,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1992—2006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排除当年新上市公司和资产负债率异常的公司,计算1992—2006年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992—2000年期间,排除当年上市公司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特别是2000年以后,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显然难以用股权融资偏好来解释。再看表1中流动负债比率,其变化趋势与总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一致且数值相当接近,这暗示,中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中相当大比例来自短期负债,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现实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通常利用不断的短期借贷或债务展期来取得长期借贷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是否具有股权偏好,本文还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1992—2006年期间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公司上市年度将样本公司分组,计算上市年份不同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趋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年份上市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年度里平均资产负债率存在差异,但上市公司真实的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上市时间的增加,上市时间越早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值越高,且并未有趋近某一数值的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排除当年新上市公司和资产负债率异常的公司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像支持股权融资偏好的学者观察到的那样逐年下降,相反,历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大致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如果仅仅以资产负债率水平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某种融资偏好,显然很难说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其次,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究竟是否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手工收集1995—2004年期间各年度具有配股或增发资格的上市公司,考察其对再融资方式的选择。结果如表2。
表2显示:1995—2004年期间具有配股或增发资格的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虽然具有股权再融资资格却并没有选择股权再融资。尽管在2000年和2001年选择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所占比例较大,但还是有超过1/3的上市公司自动放弃了股权再融资,2002年以后,绝大部分具有股权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都自动放弃了股权再融资,这种现象显然与股权融资偏好的观点相违背。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并不存在所谓的股权融资偏好,“几乎没有已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只是前几年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比例较大而给市场造成的一种“错觉”,事实上,这期间,还是有将近1/3的上市公司主动放弃了股权再融资。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其行为特征表现为过度融资。“几乎没有已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这一现象只是公司过度融资表现方式之一,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的同时也在进行过度债务融资,表现在中国上市公司上市后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表3是1995—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从表3中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外部融资偏好,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偏低,对于未分配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比例远高于内源融资,一般比例都在80%~90%,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并没有明显多于债务融资,相反,在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中,在2005年以前的年度中,都是债务融资优先,只是在2006年,股权融资才多于债务融资。以上融资结构再一次证实了本文的观点,中国上市公司并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其融资行为表现为过度融资。
判断公司是否过度融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公司进行融资后,是否能提升公司经营业绩,有没有给股东带来合理的回报?由于上市公司一般不向社会公众披露其债务融资及其使用情况,我们很难获得债务融资资金及其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但是,可以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自从首次发行上市(IPO)以后历年来经营业绩变化趋势来大致考察其融资效率。本文采用代表单位净资产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按上市年度分组来考察各组公司上市以后单位净资产盈利能力。由于1993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只有53家,样本数量较少,加上一些数据不全,因此本文选取1993年以后上市的公司为样本,所有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结果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趋势,即各组公司在上市之后的经营业绩均持续下降。我们取表中上市年度为1998、1999、2000及2001的四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图2),可以给出更直观的结果。
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四组上市公司都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即在上市后的几年里,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下降。这部分反映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企业经营效率欠佳的事实。
如果说中国上市公司自从首次发行(IPO)后,经营业绩持续下降。那么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经营业绩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为此,本文以1995—2004年股权再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样本公司按股权再融资年度分组,考察其在再融资后3年的经营业绩,结果如图3。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资金使用情况,我们以1995—2004年股权再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不分再融资年度,综合考察其在再融资后3年的经营业绩变化,结果如图4。
图3显示,总的看来,与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相似,1995—2004年期间,所有公司在再次融资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下降,尤其是2001年股权再融资公司,其经营业绩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1999年再融资公司。图4显示,总的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后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这表明,与首次公开发行一样,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资金使用效率也不高,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形成“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怪状。
判断公司是否过度融资的第二个方面是:融资金额有没有用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是否按照招(配)股说明书的有关承诺如期足额投入到预期的项目,也就是在企业进行融资后是否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用途,造成募集资金浪费或闲置。为此,本文参照刘少波等(2004)的做法,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分为两种类型:显性变更和隐性变更。本文调查1995—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结果如表5。其中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情况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资料是根据上市公司相关年度报告和上市公司发行主承销商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在媒体上公开披露的回访报告等公开数据整理而成的。
从表5中可以发现,1995—2004年期间再次募集资金的706家次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的有405家次,占所有募集资金公司总数的57.36%,其中516次配股事件中有311次配股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占配股总数的60.27%;190次增发事件中有94次增发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占增发总数的49.47%。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在根本没有较好投资收益项目的情况下也急于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而募集资金后的必然结果就是要么投资到其他项目,要么资金闲置,或者被大股东挪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大股东占用资金就是过度融资的一个最好诠释。
从以上两点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后,一方面,普遍存在投资效益低下、经营业绩持续下降的现象,另一方面,大量的上市公司在融资后变更募集资金用途,很多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用于非主营业务,甚至是委托理财。这充分说明中国上市公司即使没有收益良好的投资项目,也不断地进行融资,是一种典型的过度融资行为。
本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国内学者普遍认同的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观点并不是在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的,而是基于早期中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热”的简单推断。重新检验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本文发现,如果将短期债务考虑在内,并剔除首次公开募股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进一步分析,发现,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表现为典型的过度融资。
黄少安,张岗.2001.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11):12-20.
刘少波,戴文慧.2004.我国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研究[J].经济研究(5):88-97.
屈耀辉,傅元略.2007.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J].财经研究(2):108-118.
王小哈,肖猛,周永强.2002.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3):49-52.
企业在实际的融资过程中是否遵循融资顺序理论呢?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由于研究方法和选择样本的差异,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还存在较大分歧。以国外较为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Fama等(2002)的研究结论支持了融资顺序理论;而Frank等(2003)、Fernandez(2005)等的研究却不支持融资顺序理论。就中国上市公司而言,黄少安等(2001)和Chen(2004)等认为,中国大陆的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并一致认为股权融资成本偏低是股权融资偏好的直接动因。而Tong等(2005)却发现,融资顺序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大陆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仔细分析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支持股权融资偏好的学者并不是在严谨论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而是简单推断的结果。其中,大多是以资本市场中全部上市公司总的资产负债率来考察各年度间资产负债率的变化趋势,然后根据各年间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或稳定在某一水平而认定在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中,债务融资的比例总体上趋于下降,股权融资比例不断上升,进而得到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结论(黄少安等,2001;王小哈等,2002)。但是本文认为,已有的研究存在两点缺陷:首先,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各年间总的资产负债率中包含了当年新上市公司,而当年新上市公司普遍具有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根据张军等(2005)的研究,1992—2000年新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只有38.93%,远远低于同期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50%),由此可见,当年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对总资产负债率的平均值有较大影响,如果不排除新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的影响,其结果势必存在偏差,简单地根据各年间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或稳定在某一水平而认定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显然难以令人信服。其次,理论上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偏好股权融资,要与负债融资相比较,即在同时可以负债融资和权益融资时,如果优先选择了后者,才可以称之为股权融资偏好,否则,就不能这样说。因此,有必要考察同时具有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对再融资方式的选择,以证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确实具有某种融资偏好。基于以上两点,本文拟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实践的经验数据,重新考察其融资行为,以判定其是否具有某种融资偏好。
首先,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1992—2006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排除当年新上市公司和资产负债率异常的公司,计算1992—2006年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如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992—2000年期间,排除当年上市公司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经历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特别是2000年以后,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显然难以用股权融资偏好来解释。再看表1中流动负债比率,其变化趋势与总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一致且数值相当接近,这暗示,中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中相当大比例来自短期负债,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实情况是吻合的,现实中大部分上市公司通常利用不断的短期借贷或债务展期来取得长期借贷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方式选择是否具有股权偏好,本文还从CSMAR数据库中选取1992—2006年期间所有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按照公司上市年度将样本公司分组,计算上市年份不同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变化趋势,如图1。
从图1中可以发现,尽管不同年份上市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年度里平均资产负债率存在差异,但上市公司真实的资产负债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上市时间的增加,上市时间越早的公司资产负债率值越高,且并未有趋近某一数值的趋势。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排除当年新上市公司和资产负债率异常的公司的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并不像支持股权融资偏好的学者观察到的那样逐年下降,相反,历年来中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大致保持一种上升的趋势。如果仅仅以资产负债率水平来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具有某种融资偏好,显然很难说中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其次,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究竟是否具有股权融资偏好,本文从CSMAR数据库中手工收集1995—2004年期间各年度具有配股或增发资格的上市公司,考察其对再融资方式的选择。结果如表2。
表2显示:1995—2004年期间具有配股或增发资格的上市公司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虽然具有股权再融资资格却并没有选择股权再融资。尽管在2000年和2001年选择股权再融资的公司所占比例较大,但还是有超过1/3的上市公司自动放弃了股权再融资,2002年以后,绝大部分具有股权再融资资格的上市公司都自动放弃了股权再融资,这种现象显然与股权融资偏好的观点相违背。
通过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并不存在所谓的股权融资偏好,“几乎没有已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只是前几年中国上市公司选择股权再融资比例较大而给市场造成的一种“错觉”,事实上,这期间,还是有将近1/3的上市公司主动放弃了股权再融资。本文认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其行为特征表现为过度融资。“几乎没有已上市公司放弃其利用股权再融资的机会”这一现象只是公司过度融资表现方式之一,中国上市公司过度股权融资的同时也在进行过度债务融资,表现在中国上市公司上市后资产负债率持续上升。表3是1995—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从表3中可以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外部融资偏好,在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中,内源融资比例偏低,对于未分配利润为正的上市公司,外源融资比例远高于内源融资,一般比例都在80%~90%,而那些未分配利润为负的上市公司几乎完全依赖外源融资。在上市公司的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并没有明显多于债务融资,相反,在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中,在2005年以前的年度中,都是债务融资优先,只是在2006年,股权融资才多于债务融资。以上融资结构再一次证实了本文的观点,中国上市公司并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其融资行为表现为过度融资。
注:表中指标的含义分别是:(1)“内源融资”=“未分配利润”+“折旧”;(2)“股权融资”=“本年股本增加”+“本年资本公积金增加”;(3)“债务融资”=“长期借款”+“短期借款”。其中,1995—2000年的数据引自国信证券上市公司的外部资金来源问题研究,上证联合研究计划第三期课题报告(2002,/sseportal/ps/zhs/yjcb/yjcb.shtml)。2001—2006年数据,系作者根据CSMAR数据库整理得到。
判断公司是否过度融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第一,公司进行融资后,是否能提升公司经营业绩,有没有给股东带来合理的回报?由于上市公司一般不向社会公众披露其债务融资及其使用情况,我们很难获得债务融资资金及其使用情况的相关数据。但是,可以通过分析中国上市公司自从首次发行上市(IPO)以后历年来经营业绩变化趋势来大致考察其融资效率。本文采用代表单位净资产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按上市年度分组来考察各组公司上市以后单位净资产盈利能力。由于1993年以前上市的公司只有53家,样本数量较少,加上一些数据不全,因此本文选取1993年以后上市的公司为样本,所有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结果如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趋势,即各组公司在上市之后的经营业绩均持续下降。我们取表中上市年度为1998、1999、2000及2001的四组数据,绘制成折线图(图2),可以给出更直观的结果。
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四组上市公司都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即在上市后的几年里,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下降。这部分反映了中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后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企业经营效率欠佳的事实。
如果说中国上市公司自从首次发行(IPO)后,经营业绩持续下降。那么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的经营业绩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呢?为此,本文以1995—2004年股权再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将样本公司按股权再融资年度分组,考察其在再融资后3年的经营业绩,结果如图3。
为了进一步考察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资金使用情况,我们以1995—2004年股权再融资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不分再融资年度,综合考察其在再融资后3年的经营业绩变化,结果如图4。
图3显示,总的看来,与首次公开发行公司相似,1995—2004年期间,所有公司在再次融资后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下降,尤其是2001年股权再融资公司,其经营业绩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1999年再融资公司。图4显示,总的来看,中国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后经营业绩持续下滑。这表明,与首次公开发行一样,中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后,资金使用效率也不高,企业经营业绩持续下滑,形成“一年绩优,两年绩平,三年绩差”的怪状。
判断公司是否过度融资的第二个方面是:融资金额有没有用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是否按照招(配)股说明书的有关承诺如期足额投入到预期的项目,也就是在企业进行融资后是否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用途,造成募集资金浪费或闲置。为此,本文参照刘少波等(2004)的做法,将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分为两种类型:显性变更和隐性变更。本文调查1995—2004年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结果如表5。其中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情况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资料是根据上市公司相关年度报告和上市公司发行主承销商按照中国证监会有关规定在媒体上公开披露的回访报告等公开数据整理而成的。
从表5中可以发现,1995—2004年期间再次募集资金的706家次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的有405家次,占所有募集资金公司总数的57.36%,其中516次配股事件中有311次配股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占配股总数的60.27%;190次增发事件中有94次增发后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占增发总数的49.47%。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国上市公司在根本没有较好投资收益项目的情况下也急于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而募集资金后的必然结果就是要么投资到其他项目,要么资金闲置,或者被大股东挪用。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大股东占用资金就是过度融资的一个最好诠释。
一、文献述评
作为公司金融的研究重点,融资约束对公司经营的影响及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兴趣。凯恩斯(1936)认为,企业持有流动性的一大好处是可以把握有价值的投资机会。相应地,如果企业面临融资摩擦(financingfriction),流动性管理就成为企业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传统的理论通过企业的投资行为来考察融资约束对企业经营的影响。然而,自Kaplan和Zingales(1997)以来,以上结论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最具挑战性的观点有两个:一是Tobin’Q的衡量偏误;二是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能否作为判断融资约束存在与否的依据。
针对以上问题,AlmeidaandCampelloetal.(2004)等提出了另外一种检验融资约束假设的思路:面临融资约束的公司需要储备现金以保证后续投资项目的实施,而非融资约束公司则没有这种需求。因此,融资约束公司将表现出强烈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而非融资约束公司的现金持有政策则不受现金流量多寡的影响,也就不会表现出现金―现金流敏感性。
在我国,负债率高的公司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国有控股的可能性大。二是资产规模比较大。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银行贷款仍然是公司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越大的公司,可以提供更多的担保,银行需要承担的监督成本也越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公司的负债率越高,规模越大,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低。
这就引入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划分融资约束与非融资约束样本,进而考察不同样本的融资约束程度?以往的文献多采用主观判断的分类法,例如按照企业负债率、资产规模或分红的三分位、四分位数划分样本,为什么高(低)分位数样本就是非融资约束组?依据是什么(张文君,2014)?为此Hansen(1999)提出了面板门限模型(panelthresholdmodel),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利用统计检验的方法基于数据本身对样本进行分类,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先验判断带来的偏误。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将利用面板门限―现金―现金流模型实证检验融资约束假说。
为了保证可比性,本文亦使用AlmeidaandCampelloetal.(2004)的基础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门槛模型,如方程(1)所示,
其中,和分别为被解释变量(现金持有变化)和主要解释变量(现金流量),为示性函数,qit为Tobin’Q,为企业规模,rit为门槛变量,和大多数文献一样,本文使用企业负债率和企业规模作为门槛变量,、为相应的双门限值3,下标分别为个体和时间标识符。
面板门限模型的求解主要包括两步:一是对门槛效应的检验,二是门槛值的求解。本文的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选取全部A股上市公司2008――2015年的数据,进一步的筛选原则如下:(1)剔除金融类和ST类公司;(2)剔除有数据缺失的企业;(3)剔除财务数据异常的样本。最终得到1469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283个公司年度观察值。
本文采用不同的门槛变量,得到了一致的检验结果――模型中存在两个门槛值,即对于不同负债率(公司规模)的公司而言,由于其面临不同的融资约束,因而其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是不同的。
根据负债率作为门槛变量,取公司规模作为门槛变量。得出以下结论:(1)低负债率样本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系数显著为负,这意味着低负债率反映了公司上佳的财务状况,因而能够有效缓解公司的融资约束,中等负债率和高负债率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系数为正,且中等负债率样本的系数为0.315,显著大于高负债率样本的0.0172,这部分验证了前文提出的假说――公司的负债率越高,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越低。同时,从样本的分布范围来看,低负债率的样本数只有133个,显然,负债率低于8%是一项要求极高的财务指标,企业的资金来源几乎全部来源于内源融资。中等负债率的样本数占到了总体的74%,高负债率的样本数达2542,占比24.7%,其中国企样本数达到1668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前文的一个论断――负债率越高的公司国有控股的可能性也越大。(2)若以公司规模为门槛变量,则结果同样支持前文提出的假说――公司规模越大,面临的融资约束越小,大规模公司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系数为0.326,小于中等规模公司的系数0.445,令人意外的是,小规模公司的系数居然为负。但相比于负债率组,样本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中等规模的样本数仅有333家,仅为全部样本数的3%,这样,对整体进行门槛回归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注意到第二个门槛值95%的置信区间为(447.773,10088.099),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取值范围,事实上,若以10088.1为临界点划分样本,则中等企业规模的样本数达到2290。(3)几乎所有样本的现金―现金流敏感性系数均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