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农商行原始股成本价是多少(渝农商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股市直击_股票_证券之星)
时间:2023-12-07 08:40:43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渝农商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股市直击_股票_证券之星
(原标题:渝农商行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渝农商行(601077)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总体经营情况分析
2022年,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和监管各项要求,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和“支农支小”定位,持续深化“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战略,加快构建以“大零售”为主体,公司金融、金融市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为驱动力的“一体四驱”发展体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保持了稳健发展良好态势,经营情况呈现以下特点:经营发展实现“三个向好”。业务发展持续向好,资产总额13,518.6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0.10亿元,存款余额8,249.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5.87亿元,贷款余额6,326.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5.11亿元,资产、贷款、存款规模继续居重庆第一。服务实体质效持续向好,强化全天候应急值守,保障金融服务稳定性、连续性。加大实体支持力度,发放支农支小再贷款427.34亿元,小微、民营、制造业等贷款市场份额居重庆市第一,在助力“稳大盘”中实现自身发展。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率1.22%、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357.74%、较上年末增长17.49个百分点。
战略转型取得“三个进展”。零售转型取得成效,巩固完善金融生态,零售业务VIP客户数量较上年末增长26.79万户,活跃率较上年末提升0.28个百分点。零售业务营收占比42.09%,同比提升1.58个百分点,大零售的主体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线上贷款余额突破1,200亿元,服务效率和客户体验持续提升。手机银行7.0、新一代支付系统等完成整体迭代,实现全国性政务数据源的“零突破”。队伍结构转型优化深入实施,强化一线人力资源保障,客户经理占比持续保持在25%以上。加大人才培育引进力度,金融科技人才占比提升至3.54%。
改革调整实现“三个提升”。经营活力持续提升,进一步优化市场化机制,全面完成“双百行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改革任务,有序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专项行动,获评国资系统“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集团协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强化内部经营分析、子公司市场化考评机制等建设,金租公司租赁资产余额保持稳健增长,理财子公司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持续增强,村镇银行管理提升、风险可控、全部盈利。市场形象不断提升,全球银行排名提升6位至113位。荣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九个奖项,在中西部金融机构中获奖最多。
2022年,本集团坚守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助力稳住经济大盘,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各项业务稳健发展,盈利能力持续增强。本期实现营业收入289.91亿元,同比减少18.51亿元,降幅6.00%;净利润104.78亿元,同比增加7.59亿元,增幅7.8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00.64亿元,同比增加7.99亿元,增幅8.62%。
1.利息净收入
2022年,实现利息净收入254.04亿元,同比减少8.31亿元,降幅3.17%。其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利息收入的比例为57.54%,同比提升1.71个百分点。
本集团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平均余额、相关利息收入或利息支出及平均收益率(就资产而言)或平均成本率(就负债而言)的情况,以下分析剔除了租赁负债对利息支出和平均余额的影响。
2022年,本集团净利差1.84%,同比下降17个基点;净利息收益率1.97%,同比下降20个基点。一方面,受整体市场环境影响,LPR连续下调;另一方面,本集团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减费让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同时,本集团积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存款成本管控,有效降低负债融资成本。
利息净收入同比减少8.32亿元,主要是由于各项资产负债平均余额变动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22.60亿元,受平均收益率和成本率变动影响利息净收入减少30.91亿元。
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294.96亿元,同比增加6.03亿元,增幅2.09%,主要得益于客户贷款和垫款平均余额的较快增长。其中,零售贷款利息收入占客户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的比例为51.09%,同比增加1.49个百分点。
2022年,金融投资利息收入175.79亿元,同比增加6.92亿元,增幅4.10%,主要是本集团增强投研分析,在满足资金安全前提下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合理进行多层次资产组合。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8.24亿元,同比减少0.71亿元,降幅7.97%,主要受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影响,本集团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平均余额同比下降44.34亿元,降幅7.61%。
2022年,本集团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33.58亿元,同比减少17.15亿元,降幅33.80%,主要是本集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降低同业资产配置占比,应收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规模下降。
2022年,本集团利息支出258.54亿元,同比增加3.39亿元,增幅1.33%,主要是本集团计息负债规模增长带动所致。
2022年,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58.15亿元,同比增加10.59亿元,增幅7.17%;客户存款付息率1.97%,同比下降1个基点。本集团持续巩固核心负债,积极发挥网点、人员及产品优势;同时,优化存款结构,加强存款定价管理,限额管控成本相对较高的存款产品。
2022年,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21.72亿元,同比增加3.64亿元,增幅20.10%,主要是积极运用央行支小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资金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央银行借款平均余额同比增加188.93亿元,增幅28.01%。
2022年,本集团应付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支出32.18亿元,同比增加3.53亿元,增幅12.32%,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市场行情变化适时增加同业负债融资规模。
2022年,本集团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46.44亿元,同比减少14.35亿元,降幅23.61%,本集团积极优化负债结构管理,减少已发行债券融资规模。
2022年,本集团非利息净收入35.87亿元,同比减少10.21亿元,降幅22.15%,其占营业收入比为12.37%,同比减少2.57个百分点。
2022年,本集团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9.13亿元,同比下降8.11亿元,降幅29.7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为6.60%。
资金理财手续费收入4.62亿元,同比下降11.77亿元,主要是整体市场资产收益率下降所致。
代理及受托业务佣金7.00亿元,同比增加2.46亿元,主要是本集团稳步推进代销保险等代理业务发展。
银行卡手续费收入4.24亿元,同比增加2.30亿元,主要得益于本集团商户业务增长。
其他手续费及佣金收入6.07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主要是本集团紧跟市场,持续推动债券借贷等业务发展。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4.14亿元,同比增加2.36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加快BBC生态圈建设,业务规模进一步扩大。
2022年,本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6.73亿元,同比下降2.10亿元,降幅11.13%。
投资收益同比增加6.66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加强市场研判,合理选取交易策略,增厚资产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同比减少8.83亿元,主要是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减少。
汇兑净收益同比增加0.86亿元,主要是由于汇率波动导致外汇相关业务的汇兑损益增加。
资产处置收益同比减少0.23亿元,主要是本期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减少。
税金及附加主要与贷款(利息收入)、证券转让及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产生的收益有关。
2022年,税金及附加2.74亿元,同比减少0.13亿元,降幅4.39%,主要是由于本集团应税收入减少导致增值税附加等税金有所减少。
2022年,员工成本56.40亿元,同比增加1.41亿元,增幅2.57%,主要是人工成本有所上升。
2022年,折旧与摊销7.86亿元,同比下降0.44亿元,基本保持稳定。
2022年,其他一般及行政开支28.06亿元,同比增加6.47亿元,增幅29.96%。主要是本集团持续巩固完善“大零售”业务生态,与业务发展相关的业务宣传费等有所增加。
2022年,本集团减值损失78.41亿元,同比减少30.13亿元,降幅27.76%。其中,客户贷款和垫款减值损失同比减少33.32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在以前年度已对大额风险贷款前瞻性计提减值准备。本年度贷款资产质量下迁压力有所缓解,减值损失显著下降。
金融投资减值损失同比增加2.79亿元,其他信用减值损失同比增加0.42亿元,主要是本集团考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基于审慎原则前瞻性计提减值准备。
2022年,本集团其他业务成本0.35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开展经营租赁业务的经营租赁成本增加。
2022年,本集团营业外收支净额为支出0.49亿元,主要是本集团乡村振兴公益性捐赠支出。
2022年,所得税费用10.82亿元,同比减少4.00亿元。所得税实际税率为9.36%,低于25%的法定税率,主要是由于本集团在平衡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业务投资结构,持有部分法定免税的国债及地方**债券,降低了实际所得税税率。
1.资产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资产总额为13,518.6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60.10亿元,增幅6.79%。
客户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6,326.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5.11亿元,增幅8.68%。占资产总额的比重为46.80%,较上年末提升了0.81个百分点。本集团充分发挥地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地方经济“主力军”作用,积极对接重大战略,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深入践行普惠金融。积极建设绿色金融体系,加大“惠民生”领域和先进制造信贷投放。增强金融科技对业务的支撑,丰富数字产品体系,稳步提升消费贷款规模,巩固完善金融生态。
金融投资5,729.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3.84亿元,增幅9.85%。2022年,本集团加大了对债券等标准化产品投资力度,同时,不断丰富可投资产品品种,持续优化配置策略。其中,其他债权投资1,053.7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73.37亿元,增幅119.36%;交易性金融资产658.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4.88亿元,增幅36.17%。
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总额528.9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4.56亿元,降幅13.78%,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下降。
存放同业及拆出资金946.67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4.23亿元,降幅12.42%,主要是本集团优化资产结构,增加信贷投放规模,提升信贷资产占比,减少存放同业及拆出资金规模。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84.5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4.77亿元,增幅762.72%。主要是本集团综合考虑资产负债及流动性管理需要,多渠道利用富余资金。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客户贷款和垫款账面余额6,326.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5.11亿元,增幅8.68%。
公司贷款和垫款总额2,986.8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4.02亿元,增幅6.57%。其中,短期贷款减少72.33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6.35亿元。本集团创新特色产品,丰富专营机构,围绕地方特色农业多点发力推进乡村振兴;持续打造绿色产品体系,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倾斜信贷资源,支持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
零售贷款和垫款总额2,827.6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2.15亿元,增幅2.62%。本集团持续贯彻落实“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战略导向,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消费金融零售贷款业务。
其中,个人按揭贷款总额969.6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0.15亿元,降幅3.98%,主要是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居民自住购房合理融资需求。
个人经营及再就业贷款总额1,018.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0.84亿元,增幅13.46%。本集团加快线上数字化转型,推进服务系统构建,多渠道支持个人经营贷款业务发展。
其他贷款总额839.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8.55亿元,降幅1.01%。本集团依托金融科技创新,突出“渝快贷”等产品创新,实施差异化金融服务,稳步推进消费金融发展。
票据贴现512.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48.94亿元,增幅94.56%,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实体经济运行情况,满足企业贴现融资需求。
2022年,本集团继续加大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项目、智能制造以及民生领域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中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制造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724.17亿元、710.61亿元、616.79亿元,分别占本集团贷款和垫款总额的11.45%、11.23%、9.75%。
截至2022年末,金融投资总额5,729.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13.84亿元,增幅9.85%,本集团持续加强投研分析,积极优化投资结构。本集团优化金融投资结构,2022年末**债券较上年末增加95.99亿元,公共机构及准**债券较上年末增加410.30亿元。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2018年度金融企业财务报表格式》规定,基于实际利率法计提的金融工具的利息包含在相应的金融工具账面余额中,主表中不再单独列示“应收利息”项目。
在收回已减值贷款和垫款时,本集团可通过法律程序收回抵押品所有权或由借款人自愿交付所有权,作为对贷款和垫款及应收利息损失的补偿。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的抵债资产为0.39亿元,抵债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为0.04亿元。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负债总额12,368.4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70.38亿元,增幅6.64%。客户存款是本集团最核心的负债来源,较上年末增加655.87亿元,增幅8.64%。同业存拆入资金较上年末增加301.33亿元,增幅47.53%;已发行债务证券较上年末减少541.85亿元,降幅24.06%;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项较上年末增加233.77亿元,增幅122.47%,主要是本集团根据市场情况,调整负债结构。向央行借款较上年末增加58.54亿元,增幅7.27%,主要是积极运用央行货币工具,增加央行支农、支小再贷款等央行专项资金。
2022年,本集团依托渠道和零售优势,客户存款稳步增长。截至2022年末,客户存款总额8,249.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55.87亿元,增幅8.64%。
从客户结构上看,公司存款1,410.8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91.30亿元,降幅6.08%,在客户存款中的占比较上年末下降2.68个百分点;个人存款6,773.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3.35亿元,增幅12.14%,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较上年末进一步提升2.56个百分点。
从期限结构上看,活期存款2,507.5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92.98亿元,增幅8.34%,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30.40%;定期存款5,676.8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9.07亿元,增幅8.59%,在客户存款总额中的占比为68.81%。
本行未发行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21年修订)》、《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需予以披露的公司债券。
截至2022年末,权益总额1,150.1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9.72亿元,主要是未分配利润增加所致。其中:其他权益工具较上年末增加19.99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增加发行永续债;其他综合收益较上年末减少4.77亿元,主要是本集团投资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所致;一般风险准备较上年末增加19.68亿元,主要是按照上年末风险资产余额的1.5%计提相关准备金。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主要有未使用的信用卡额度、承兑汇票、开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709.01亿元。其中,现金流入1,744.14亿元,同比增加182.86亿元,主要是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同比增加;现金流出1,035.12亿元,同比减少113.87亿元,主要是客户贷款和垫款净增加额同比减少。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153.15亿元。其中,现金流入3,068.76亿元,同比增加832.50亿元,主要是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增加;现金流出3,221.91亿元,同比增加265.19亿元,主要是投资所支付的现金增加。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出599.32亿元。其中,现金流入2,283.68亿元,同比减少652.33亿元,主要是本集团发行债务证券收到的现金减少;现金流出2,883.01亿元,同比增加420.70亿元,主要是偿还债务证券支付的现金增加。
1.贷款五级分类
2022年,本集团积极应对外部形势,严格把握实质风险,实施动态分类管理,及时开展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工作,全面夯实资产质量。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77.1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16亿元;不良贷款率1.22%,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
其中:主城不良贷款余额占本集团的60.25%,县域不良贷款余额占本集团的39.75%。
2022年,本集团充分研判监管政策,严格执行信贷投向指引,严把信贷准入,加强对重点领域及重点行业客户的监测。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零售贷款不良余额及不良率较上年末有所上升,主要是受宏观经济复苏放缓等因素影响,个别个体工商户等客户发生经营困难,偿债能力下降,本集团严格把握实质风险动态实施分类管理。同时,本集团公司类贷款资产质量持续向好,其不良贷款实现“双降”,但受行业整体风险等因素影响,个别公司客户风险有所暴露,如受房地产行业景气度较差等因素影响,个别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资产质量下迁,房地产行业不良余额及不良率有所上升。
2022年末,本集团最大单一借款人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3.21%,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总额占资本净额的22.37%。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前十大单一借款人的贷款均非不良贷款。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公司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至1.47%,零售贷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51个百分点至1.17%。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已重组贷款总额为2.13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19亿元;占贷款和垫款总额的0.03%,较上年末降低0.16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逾期贷款总额84.1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23亿元;逾期贷款占比1.33%,较上年末上升0.15个百分点。
本行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获客引流、活客粘度、优客创效”,加强产品创新,构建客户增值权益体系,丰富客户权益;着力推进提升商户业务,优化用卡环境,加快BBC生态圈建设。保持转型升级定力,进一步深耕零售市场,稳步推进零售业务再上新台阶。
1.个人存贷款业务
个人存款增量再创新高。持续打造“功能型、特色化、场景式”产品的分类管理体系,优化存款结构,挖掘重点客群存款潜力与贡献,针对商户客户、按揭贷款客户、重点节日等创设特色化存款产品与活动,增强客户的专属感,为精准营销注入强劲动能。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个人存款余额6,773.5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33.35亿元,增幅12.14%,个人存款总量、增量市场份额保持重庆市第一。个人存款付息率2.11%,同比下降4个基点。
零售贷款规模稳步提升。实施差异化信贷服务,多措并举齐推零售贷款业务专业化、线上化、标准化,深度挖掘存量客户,主动授信客户扩大至350万户,不断巩固零售贷款业务优势地位。实现消费贷款“线上签约”功能,降低客户办贷“物理距离”障碍。突出产品创新,发放重庆市首笔“带押过户”二手房按揭贷款,推出“新市民捷房贷”“新市民渝快贷”。成功打造“百亿级”拳头产品“渝快贷”,贷款余额达到11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6.14亿元。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零售贷款余额2,827.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15亿元,存量市场份额保持重庆市第一。
借记卡业务稳健增长。不断健全“江渝”品牌化借记卡产品体系,持续完善产品功能,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卡,助推借记卡业务稳健增长。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借记卡发卡总量达2,766.25万张。其中,具有补贴异地汇款手续费功能的乡情系列借记卡达1,287.25万张,当年吸收异地汇入资金474.38亿元。
信用卡业务持续向好。推出“渝快生活”系列营销活动,打造特色活动品牌持续提升用卡体验,围绕消费场景大力发展分期业务,持续完善生态圈功能建设,提升商户综合贡献。新增信用卡发卡20.64万张、客户17.23万户,用信余额净增33.09亿元、增幅36.31%,有效商户数达到57.96万户、增幅44.36%。
财富管理业务质效提升。严格准入标准,围绕客户特色权益体系优选合作机构;强化客户分层营销,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五大类十六项增值服务,建立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能力。
丰富产品类型,联合理财子公司推出“乡村振兴”“成渝宝”等特色产品;发挥点多面广、客户基础好等优势,持续扩大产品覆盖客群;优化财富产品销售渠道,打通保险、信托产品线上化营销瓶颈;加大财富管理业务外部合作,对接头部券商公司,探索接入资管产品,为后续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供有力抓手。2022年,代理保险销售额13.24亿元,同比增长51.49%,实现代理保险业务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44.59%;新增外部合作机构6家、财富产品81个,财富管理业务收入1.39亿元、客户非存款类金融资产净增154.62亿元。
丰富升级智能呼叫平台。深耕数智化能力,持续赋能客户服务新发展。2022年,受理客户来电917.3万次,同比增加33.91%;客户满意度99.52%,同比提升0.16个百分点。
外呼总量433.87万次,其中机器人外呼412.85万次,占比95.15%;信用卡分期和贷款营销产值6.64亿元,同比增长12.13%;智能客服会话量543万条,同比增加33.3%,问题解决率96.45%,同比提升31.38个百分点,客户价值创造力持续提升。
持续创新发展手机银行。新增“一键式”贷款产品申请、“扫码办”、数字人民币、税快贷、质押贷、国债业务、手机银行代销资管产品等功能,助推本行数字化转型。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手机银行用户达1,352.48万户,本年净增102.68万户,增幅8.22%;本年度发生交易金额15,290.95亿元,发生财务交易8,348.66万笔,同比增长8.20%。
2022年,本行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本业,致力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网络,夯实长效服务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全力扩展服务覆盖面。截至2022年末,全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17.60万户、较年初增加2.36万户,贷款余额1,130.38亿元、较年初增加168.67亿元,增速17.54%,比全行各项贷款增速高14.03个百分点,达到“两增”1目标,是重庆市首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千亿的银行,存量、增量均保持重庆市第一,市场份额得到进一步巩固。在信贷投放增量扩面的同时,2022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5.35%,资产质量控制在合理水平。本行2021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获评最高级“一级”,继续被监管机构评选为2021年度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总行层面成立小微及普惠金融专业委员会,设立普惠金融条线,引领全行小微金融业务发展。分支行层面设立普惠金融部或乡村振兴金融部负责管理小微业务,并构建起覆盖重庆市的小微服务网络,在保持网点覆盖广、从业人员多等固有优势基础上,大力推进机构专营化和人员专业化建设,在小微客户集中的区域网点建成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港湾73家、打造小微企业专营支行17家,配置专业人员,下沉服务重心,开展“五走进”行动,拓宽客户来源渠道。
强化长效管理机制。制定六大方面27条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工作机制,出台26条普惠金融服务举措,涵盖做好融资需求对接、创新运用专项产品、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减费降本惠企利民、多措并举助企纾困等方面。对小微业务实行专项考核,加大小微业务考核力度,并适时出台专项激励方案,差异化调整小微贷款利率定价,对普惠小微贷款给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优惠,并按照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的一定比例调增经营机构经济利润等。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个人经营性贷款实现除现场调查环节外,均可全流程线上办理;大力推进小微业务数字化转型,上线“税快贷(企业版)”和“云签约(企业版)”等线上产品及功能;推出申贷二维码,根据不同客群定制“渝快振兴贷”模型,丰富线上贷款场景,2022年本行小微业务通过线上办贷金额突破1,000亿元,线上支用替代率在90%以上,线上续贷替代率超过95%。同时,在重庆市率先实现创业担保贷款自动审批,首创国家融资担保基金“见贷即保”业务担保费后置代扣模式,进一步增强合作深度,与主要**性融资担保机构的银担合作业务保持重庆市第一。
本行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聚焦先进制造,助力实体经济做优、做强,持续加大对医疗、教育等“惠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坚决贯彻落实稳经济大盘相关要求,逐步提升国际结算和跨境服务能力,稳健推进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
1.公司存贷款业务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公司存款余额1,410.8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1.30亿元;公司贷款余额2,986.8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4.02亿元。
稳步推进重大战略。布*大基建,提供“硬支撑”,全行基建类项目贷款余额560.11亿元,较上年末净增88.42亿元;主动对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累计向成渝地区重
强民生领域金融支持,做好民生客户存量挖潜,民生领域贷款余额268.45亿元;守住制造业优势阵地,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均位居重庆市第一,分别较上年末净增39.61亿元、15.03亿元。
走深走实绿色道路。绿色信贷余额487.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0.51亿元,增幅32.87%。被重庆人行营管部任命为重庆市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小组组长,牵头负责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研究等工作,成为重庆市首家通过“长江绿融通”披露上年度气候与环境信息的金融机构。构建绿色产品体系,创新推出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收益贷、固体废物贷、碳配额抵(质)押贷、赤道原则项目管理办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推进,打造具有农商特色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营销攻坚取得突破。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采取定价优惠、资源倾斜、专项激励等多种措施,持续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全行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512.03
科技赋能渠道发展。构建对公业务的大数据平台,提供精细化的数据分析和客户洞察,将综合服务植入客户商业生态,打造大公司生态系统。公司金融生态圈平台上线运营,带动联合运营商户线上交易量超1,100万元,提升了公司专属客户、工资代发客户、全量个人客户等客群的黏度。打造账户、企业网银、卡、现金管理平台的全渠道营销模式,公司业务全渠道客户达2.89万户,净增1.23万户;发放江渝实业卡2.26万张,净增1.33万张;企业网银客户达14.79万户,本年发生交易金额1.43万亿元。
布*完善机构业务。运用机构平台,深化与市委、*、办沟通机制,及时掌握最新政策动向、资金流向、信息动态,做深做实政银企联动,为市*机构白名单客户提供个性化贷款、理财等产品。新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资金财政专户7户,占重庆市36.58%;在分支行设立机构营销中心,细化机构业务营销机制及工作方式,构建重点突破和个性化
2022年,本行实现国际结算量53.86亿美元,代客结售汇量22.82亿美元;外汇资金交易量稳居重庆本地法人银行首位,其中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21.68亿美元,银行间远掉期结售汇交易93.68亿美元。2022年外汇管理综合考评再次被重庆外管部评为A类,是唯一连续七年保持最高等级的重庆地方法人银行。
首发落地五项新业务。落地首笔与境外同业的外币拆借业务,打通跨境同业业务交易通道。落地重庆市法人银行首笔C-Lending同业拆入业务,拓展外币流动性管理工具。落地重庆市法人银行首笔C-Swap掉期结售汇业务,持续提升资金交易效率。落地首笔陆海链融资业务,通过参与陆海链融资场景为企业提供融资54.6万美元,开拓了企业铁海联运贸易融资新渠道。落地重庆市首笔“陆海新通道贷”,采用“银担分险”模式为某企业提供融资180万元。
取得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业务新突破。成功获得试点银行资格(重庆市法人银行首家落地),支持当地开放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12家企业实施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政策,落地业务2,299笔,金额4.22亿美元。
打造汇率避险新品牌。推出外汇“渝悦宝”品牌,通过线上即期结售汇与对公远期结售汇的便利化服务,提升客户体验,增强本行外汇业务品牌优势。2022年,本行结售汇客户414户,代客结售汇金额22.82亿美元。
1.金融同业业务
本行市场影响力、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蝉联2022年度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资格,是重庆唯一一家获批该资格的法人机构;在银行间本币市场评优中,荣获“年度市场影响力奖”“市场创新奖”下的9个奖项,其中核心交易商、货币市场交易商等8个奖项进入全国前十,获奖数量排名中西部金融机构第一,是重庆市唯一获奖法人金融机构。在资产负债配置方面,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流动性和收益性,根据利率走势合理安排建仓速
和研究体系,搭建专业投研队伍,深入聚焦基本面、政策面、技术面,增强投研分析的前瞻性和自主性,选取合适的交易策略进行落地操作,持续丰富交易品种,不断通过交易增厚资产收益。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债券投资余额4,686.89亿元,其中**债券和公共机构及准**债券合计3,273.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06.29亿元,其他债券规模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AAA1评级债券984.6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63.63亿元,其他债券中AA+评级债券209.3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1.02亿元,其他债券中AA评级债券192.83亿元,较上年末减少57.52亿元。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金融机构债券账面价值2,277.38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债1,359.92亿元,资产证券化产品646.38亿元,商业银行债247.66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券23.42亿元。
理财子公司立足集团定位,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秉承“守正创新、臻于卓越”的经营理念,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致力于为客户创造长期稳定的理财回报。截至2022年末,公司理财产品余额1,391.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2.06亿元,增幅14.11%;客户总数达51.8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01万户,增幅21.62%,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不断完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成功推行产品经理制,提升人才吸引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搭建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控的全体系化流程,成功上线风控引擎,初步实现风控监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重视信息科技建设,搭建起以“资管系统、分销系统、估值系统”三大核心系统为中心覆盖13类系统的框架体系。积极推动产品创新,研制开发了中证渝农商理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系列指数,并成功发行与该指数挂钩的主题理财产品“成渝宝”,让广大投资者分享成渝经济圈发展红利。积极探索权益市场业务,深度参与REITs资产投放,并试水红利策略、创设股债混合固收+专户,不断丰富“固收+”内涵。
2022年,本行主承销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16只,承销份额合计84.96亿元;参团承销各类利率债及信用债总额857.95亿元;圆满完成本行20亿元永续债、50亿元普通金融债及20亿元绿色金融债的发行工作,其中,绿色金融债为城农商行首单同时对标中国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的绿色金融债券。同时,内部风险防控力度持续强化,后续管理质量保持稳定。
2022年,本行紧跟市场和客户需求变化,致力于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优化托管业务结构,增强系统支撑力度,完善制度建设体系,强化集团联动机制,实现了托管业务的稳健发展。
扎实做好金融科技统筹管理。持续发挥本行“一会一中心一部”1金融科技组织架构效用,优先保障科技条线人才配备和资源供给,2022年科技投入保持稳定增长,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不断深化,持续向“数字农商行”目标发展。2022年完成项目审批立项91项,累计推出线上自营产品十余款,服务客户超千万。截至2022年末,全行金融科技人才总数522人,占比达3.54%,其中博士5人,形成覆盖金融能力版图、具备自主可控能力的人才梯队。
拓展数据价值发掘能力。推动数据中台建设,推广数据分析平台,为线上贷款产品贷前风控策略、模型优化、贷后风险监控和运营管理等数据分析场景提供数据处理和分析支撑。拓展外部数据使用场景,逐步覆盖从线上到线下、风险决策到操作管理全过程。优化智能数据决策平台,加强运行风险监控,提高产品上线的安全部署能力,日均决策85万笔,决策成功率达99.80%。
全面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万州异地灾备中心正式投产,实现灾备体系均衡发展。全面升级新一代支付系统,大幅提高运行效率,实现自主可控。搭建分布式信用卡平台,实现一阶段业务投产,大幅优化维护难度和部署效率。深化自动化运维,新建运维操作平台和监控平台,加强运维操作管理和应用监控。推进私有云平台和微服务架构的应用落地,大幅降低应用发布和运维的复杂性。
构建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截至2022年末,全行各类专利(含受理公示阶段)超120项,累计获得8项软件著作权。围绕金融科技应用,开展内外部标准建设,累计参与6项金融行业标准制定,其中4项已发布,参与16项团体标准制定,其中7项已发布,完成11项企业标准制定。积极参与企业标准“领跑者”活动,3项企业标准入选2021年金融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名单,相关标准化建设经验入选金标委《中国金融标准化报告(2021)》。
县域是本集团开展金融服务的主阵地,县域金融业务是本集团长期以来坚持的战略重点,也是主要业务收入来源之一。本集团发挥经营灵活、网点广布、扎根县域等优势,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优化机制、升级产品、创新服务,以线上线下(300959)双向驱动,加大县域金融供给,满足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县域金融业务取得了较快发展。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县域地区贷款余额3,173.02亿元,占本集团贷款余额的50.15%;县域存款余额5,922.85亿元,占本集团存款余额的71.80%;涉农贷款余额2,156.2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8.51亿元。
1.渠道建设
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在县域地区共设立5个分行、26个一级支行、121个二级支行及1,297个分理处、1个社区支行、12家村镇银行。为持续深化农村地区基础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在县域设立2,544台存取款一体机、400台自助取款机、59台多媒体查询机、1,828台智能综合柜台,建成并上线运行448个农村便民金融自助服务点。同时,将人社服务合作网点不断向县域延伸,积极打造社银“就近办”服务圈,让群众充分享受社银“一体化”服务带来的便捷,设立“就近办”网点85个,布放制卡设备232台。有效强化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解决偏远乡村群众金融服务难题。
本行加大县域电子渠道建设力度,积极营销江渝卡、福农卡、乡村振兴卡等业务。截至2022年末,在县域共发行2,173.27万张借记卡,占本行发行借记卡的78.56%,其中,发行乡村振兴卡32万张;发行信用卡144.95万张,占本行发行信用卡的77.62%,较上年末增加16.37万张;开通手机银行用户1,074.83万户,占本行手机银行开户数的79.77%,较上年末增长81.97万户。随着电子设备的逐步优化和发卡数量的不断增加,进一步提高了本行金融业务在县域的渗透率。
注重挖掘区域价值,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有效助力县域经济发展。截至2022年末,县域地区个人存款5,275.18亿元,较上年末净增565.88亿元,占本集团个人存款余额的77.88%。多措并举推进“国债下乡”,县域地区所在分支行承销国债净值13.60亿元,占全行销售净值的86.35%。全方位满足农村客群信贷需求,县域地区零售贷款余额1,995.11亿元,占本集团零售贷款余额的70.56%。创新消费帮扶模式,加强银政合作,持续组织“乡村有好物·渝快助振兴”直播带货活动,累计带动县域地区特色农副产品销售额约653万元,切实赋能乡村振兴。
围绕助力城乡融合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重点领域,切实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贷款投放力度,积极满足乡村交通、供水、供电等领域建设资金需求,截至2022年末,公司类涉农贷款余额648.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63亿元。梳理区域特色,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逐步推动“一县一贷”落地,持续支持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聚焦涉农光伏发电项目,推动“十四五”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发展,累计营销涉农光伏项目14个,支持金额5亿元。
加大县域金融供给,强化集团协作联动,满足农村市场主体多元化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理财子公司通过打造符合农村地区特点的“惠农”主题系列和“乡村振兴”主题系列理财产品,开创“财富管理+乡村振兴”新模式,为农村投资者提供财富最优化配置,将支农惠农落到实处。金租公司重点支持文化旅游、生态工程、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等项目投放,精准对接中小微实体企业和三农客户,在重庆市租赁资产余额150.32亿元,其中县域占比81.75%;2022年新投放重庆市租赁项目金额61.74亿元,其中县域占比84.53%。
报告期内,面对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对经济的冲击,本集团继续从“搭平台、严监测、重评估、强计量、抓落实”5个方面发力,积极应对复杂外部*势、趋严监管态势和经营转型趋势;坚决贯彻全国稳住经济大盘会议精神及相关政策,在加大助企纾困力度的同时加强风险防范,严守风险底线。
一是资产质量稳中向好,风险抵补水平较好。通过强化目标管控,增强风险分类与减值计提、不良处置的有效联动,在有序出清风险的同时保持了资产质量总体稳定和较好的风险抵补水平。二是政策机制更趋完善,助力经营稳健发展。制定年度风险偏好、风险管理工作意见,点面结合为集团风险管理提供指引;完成《金融工具减值管理办法》等16项风险管理制度修订发文,启动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制度编写,确保监管新规章、新要求及时落地,风险政策更加适应管理实际;建立农银系统重要机构重点监管和经营指标监测机制,提升了风险识别的全面性和前瞻性;对线上授信产品建立从产品创新、模型策略评审到运行后评估的风控闭环机制;启动模型风险管理,将线上授信业务的模型管理和策略效果纳入部室考核;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分支机构夯实“基础管理”“过程管理”。三是系统工具日臻优化,智能风控稳步推进。风险数据集市进一步强化整合和展示功能,打造客户统一风险视图,分支机构月均使用率显著提升;新版非零内评模型完成开发,零售违约损失率模型上线投产,风险成本参数更加深入应用于贷款定价;大额风险暴露系统上线查询、预警功能,为授信集中度管控提供有力支持。下一步,本集团将从“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机制工具、增强风险及时识别和管控能力、切实提高风险评估效能、提升风险量化分析对决策的支撑”等方面发力,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本行风险管理架构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其授权的相关专门委员会,总行风险管理部、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审计稽核部和各分支机构、附属机构构成。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根据董事会授权履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相关职责。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执行董事会决议,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有关事项进行集体决议。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履行全面风险的日常管理职责,负责牵头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及时向高级管理层报告本集团全面风险及各类重要风险情况。总行各职能部门承担本条线、本部门风险管理的直接责任,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总行审计稽核部负责对相关履职情况实施内部审计。各分支机构承担本级行全面风险的日常管理职责。各附属机构在本行整体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政策框架下,建立与自身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因各种原因未能按合同约定履行其相关义务而使银行业
2022年,本集团深入贯彻国家稳经济大盘相关政策,不断加强信用风险管控。一是持续完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行业政策导向,出台年度信贷投向指引,优化信贷结构;继续推动大数据风险预警和智能贷后管理工具,加强对疑点数据及预警信号排查,前瞻性开展信贷管理。二是落地稳经济大盘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实施延期还款政策,同时加强对延期贷款的综合评估及风险研判,严把实质风险,动态实施分类管理,充足计提减值准备。三是不断增强风险计量技术支撑,完成新版非零内评模型开发上线,持续定期开展信用风险压力测试,量化评估本集团在压力情景下的信用风险水平。四是加强大额风险暴露管控,严防集中度风险,实现大额风险暴露系统上线试运行,进一步提升集中度风险管控能力。截至2022年末,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相关指标继续优于监管标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等)发生不利变动而使本集团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市场风险管理旨在通过监控等措施,将潜在的市场风险损失维持在本集团可承受的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本集团根据监管规定,参照新资本协议有关要求对本集团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进行主动管理,通过对授权、授信、风险限额的规定、监控与报告等措施建立了市场风险的管理体系。
案,涵盖银行账簿、交易账簿业务,限额覆盖面进一步提升,监测、调整、预警处置等流程设置更加完善;三是加强风险监测,按日监测限额,按周分析利率及汇率走势,按月通报限额
1.利率风险分析
利率风险是本行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涵盖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本集团交易账簿业务主要以交易为目的,银行账簿业务主要以持有为目的。银行账簿方面,本集团定期计量利率敏感性缺口,通过缺口分析来评估承受的利率风险,并进一步评估在不同利率情景下,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压力测试结果表明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可控;交易账簿方面,本集团按日监测债券业务估值及限额执行情况,2022年全年无触发限额情况。2022年全年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保持合理充裕。全年货币政策持续保持灵活适度,央行两次降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上半年1年期LPR由3.8%下调至3.65%,5年期LPR由4.65%下调至4.3%,各期限shibor和国债收益率整体呈现先下行后上行的趋势。
2023年国内经济逐步复苏,市场利率存在进一步上行的可能性,本集团将高度关注国内外宏观货币政策和经济发展态势,加强对利率的分析研判,持续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保证本集团收益和市场价值持续提升。
3.汇率风险分析汇率风险主要源于本集团资产与负债以及资本之间币种错配和外汇交易所导致的货币头
寸错配。本集团主要采用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等手段计量汇率风险。本集团主要经营人民币业务,特定交易涉及美元、欧元与港币,其他币种交易较少,外币交易主要为本集团的自营和代客即期业务、自营和代客掉期业务、代客远期业务。
2022年,美元开启加息周期,叠加俄乌战争的外溢影响,自4月开始美元币值快速攀升,全年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升值9.05%。在美元升值的情况下,本行较年初适当增加了美元敞口,截至12月末,外汇总敞口为正敞口人民币5.5亿元,外汇风险整体可控。展望2023年,美国通胀水平仍然较高,上半年仍然存在加息的可能,同时地缘冲突的外溢影响仍在持续,人民币兑外汇汇率走势不确定性较大。本集团将持续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加强对外汇汇率走势的研判,合理配置本外币资产,通过加强外汇存贷规模动态管理、合理安排外汇资金运用等方式以提高外汇敞口风险管理能力和外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积极探索运用汇率衍生金融工具对冲汇率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以及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确保本集团在正常经营环境或压力状态下,及时满足资产、负债及表外业务引发的流动性需求和履行对外支付义务,维护整体安全、稳健运行,保护存款人利益,有效平衡资金的效益性和安全性。
本集团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下设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与本集团流动性风险整体管理有关的政策及策略,资产负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资金营运部、国际业务部及其他相关部室相互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职责分明、运行高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本集团通过持续开展全行头寸的监测与管理,确保支付。加强流动性风险监测工作,结合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的使用,提高系统内资金调度管理水平。本集团按年更新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情景,按季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在极端压力情况下本集团的风险承受能力,结果显示,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仍处于可控范围。
本集团坚持审慎、合规的经营理念,设定2022年流动性风险偏好,并按照《重庆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细则》,评估修订年度流动性风险限额管控方案,以限额管控为导向,持续开展前瞻性流动性风险指标测算,并根据前瞻性测算结果提前部署、动态调整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持续监测各项流动性风险指标,定期开展内部通报,助推流动性风险各项指标持续达标。加强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保障支付清算安全,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助推精细化管理落地。组织开展全行层级的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不断审视完善应急机制。2022年,受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三重压力持续演化,外部环境不确定上升。人民银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本集团严格履行流动性风险限额管控机制,流动性水平保持良好。2022年末,反映本集团流动性状况的主要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程序、信息科技系统或存在问题的人员、外部事件等造成损失的风险。本行以全面性、审慎性为原则,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下,遵从整体风险偏好,实施与本行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健全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严密防范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力求实现操作风险的全面识别与有效控制。一是持续监测识别操作风险。不断优化关键风险指标监测体系,定期收集指标数据与风险损失数据,夯实风险计量基础。二是全面评价改进风控措施。通过制度后评估,识别梳理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流程中关键风险环节,更新优化风控措施提升管理能力。三是开展多项风险排查。组织开展账户风险、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员工行为等专项排查及“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四是夯实业务连续性管理。统筹制定演练计划,合理利用演练资源,有序开展全行业务连续性演练,深入开展全面业务影响分析,梳理全行重要业务及其依赖关键资源,夯实业务连续性管理基础。五是提升外包风险管理质效。制定外包业务条线案件风险排查方案,组织各机构逐笔排查外包业务全生命周期各环节风险隐患与控制成效,落实信息科技外包风险专项评估,严防重点外包领域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本集团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者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对本集团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集团品牌价值,不利于本集团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集团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声誉风险分类管理、客户应急及投诉处置、突发舆情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流程管理、宣传工作规范管理等内容。同时,不断做好舆情监测、处置工作,主动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负面舆情事件,积极维护本行良好的市场形象,以实现声誉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在运用信息科技的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或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效能,未发生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一是优化制度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及本行管理实际,更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外包风险管理相关制度,提升制度的全面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加强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上线新异地灾备中心,提升灾备中心承载与保障能力,支撑科技活动长期稳健开展。三是落实信息科技运维管控。持续优化应急运维模式,做好重要信息系统7×24小时现场值守,有效保障本行生产运行稳定。四是强化风险评估监测。组建专家小组落实重要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前的风险评估环节,定期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监测分析,持续完善本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全面贯彻落实监管要求,持续强化主动管理,促进反洗钱工作与业务经营管理有效融合,构建反洗钱工作新发展格*,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工作有效性,为全行稳健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报告期内,本行制定《2022年反洗钱工作意见》,对业务制度制定、修订及业务需求开展会签,持续规范反洗钱操作流程;建设反洗钱数据质量监督平台,优化监测规则、模型,提升反洗钱科技支撑;继续开展机构风险评估及专项检查,落实反洗钱问题排查整改;按季召开反洗钱联席会,组织专题培训宣传,打造反洗钱合规文化,抓好队伍建设,加强反洗钱信息安全管理,开展反洗钱专项考核,有效履行反洗钱法定义务。
本集团依据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内部审计体系。内部审计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向其负责并报告工作。《公司章程》明确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确保内部审计具有充分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审计人员,内审人员配置符合监管要求。
报告期内,内部审计坚持服务组织目标,事后监督与事前防范并重,强化风险研判,突出审计重点,做好审计项目,进一步提升审计监督水平。守正创新,持续完善内控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形成评价结论,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促进内部控制目标实现。强化审计成果运用,建立联动整改、审核督办、考核考评机制,促进国家政策、监管要求、总行战略落地,助力全行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本行按照上市银行要求,持续完善本行关联交易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根据监管新规和本行关联交易管理实际,完成本行《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的修订。加强关联方名单管理,向股东、董监高等人员传递关联交易管理的重要性和管理原则,定期向关联方征集信息,并对名单进行动态管理和适时更新,强化关联方识别,筑牢关联交易管理基础。严格关联交易审查审批,把控关联交易合规风险,规范执行关联交易审议与披露标准,及时履行交易备案或报送义务。加强关联交易集中度管控,定期监测主要股东及全行关联方集中度指标,防范集中度风险,报告期内相关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2022年,中国经济承压前行,再上新台阶。GDP突破120万亿元,增速快于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均GDP保持在1.2万美元以上,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保持总体稳定,经济回稳向上基础不断巩固,展望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质效有望进一步提升,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
就重庆区域经济而言,尽管2022年面临电力紧张和极端天气等多重超预期压力,但经济社会发展仍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大盘保持总体稳定。2023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分别预计增长8%、10%,高质量发展态势将加快恢复呈现。未来五年,重庆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金融中心发展潜力将加速释放,到2027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迈上4万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2万元,区域经济能级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本行将持续深入推进“零售立行、科技兴行、人才强行”三行战略,重点聚焦构建“一体四驱”发展体系,以全面数字化转型推进全行“三个变革”,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一是抢抓消费需求,巩固提升“大零售”主体贡献。全力提升个人、信用卡、小微金融、乡村振兴以及直销银行业务对全行发展的总体贡献,通过做精产品、做优服务、做好生态、做透客户、做亮品牌,最大限度拓展“大零售”发展空间,切实担起战略使命、做大主体贡献。二是联动“四大驱动力”,强化转型发展动能支撑。公司金融业务注重稳规模、优结构、促转型,成为稳定存贷规模的压舱石。金融市场业务以提升投研能力和交易能力为重点,为全行转型发展提供稳定收益支撑。金融科技聚焦业务和科技融合创新,持续增强科技赋能水平和价值创造力。人才队伍注重打造“营销铁军”,培育一支适应金融发展前沿、市场竞争挑战和农村金融特色的优秀人才队伍。三是以数字化转型作为重构全行发展潜力和竞争力最重要的突破口,深入推进全行业务模式、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三个变革”。以业务中台建设推进业务模式变革,以管理中台建设推进管理流程变革,以数字化运营推进组织构架变革,全面实施数字化基因改造,推动全行更好发展。四是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严格重点领域风险防控,着力稳定资产质量,服务全行业务稳健发展。完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提升风险防控化解能力;优化不良资产管理模式和流程,向不良资产要效益;严格遵循审慎经营原则,践行法治理念,掌握上级政策最新变化和导向,确保制度流程严谨、权威、高效。
青农商行解禁股成本是多少
重要股东股权质押数据全览没有内幕举报解禁太多,都是原始股,一块钱不到的成本,几倍利。解禁股的成本价格要根据不同的股票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请问某农商行员工原始股1块5角可以买吗?
购买原始股要分析很多,比如发展前景,未来计划,还有大量资金。
危机并存,可能暴富,不是一夜,可能倾家荡产。
属于长久的投资,资金量要跟上。
各大银行的工资是多少?
来看一看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这五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全国平均薪资:
1.中国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4350元)
2.农业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4000元)
3.工商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5075元)
4.建设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4630元)
5.交通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4620元)
可以看出,五大行的全国平均工资都在4500-5500之间,当然这只是个平均数。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城市,如此月薪是无法支撑生活的。根据调查,北京的五大行月薪基本在6000-8000元不等。
除五大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工资是怎样的呢?
招商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5280元)
光大银行(柜员岗位平均月薪5280元)
整体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国整体平均月薪要高于五大国有银行,在一线城市的水平可能还会有所赶超。
关于股票的成本价与当前价的问题,例如当前成本价15.022,当前价14.08。400股。如果以14.
要看15.022成本时有多少股,假设有2000股(2000*15.022-14.08*100)/1900=15.072不考虑手续费成本变为15.072元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平安证券:银行揽储能力重要性凸显,关注长期竞争力差异-第一黄金网
监管持续规范,核心负债能力重要性凸显。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进一步规范行业存款竞争中所存在的不当竞争行为,过去两年间,监管对于整个存款竞争市场的规范力度远超以往,包括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定价弹性比较大的产品都面临政策约束,导致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群体揽储难度加大。
除监管约束外,银行存款的增长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短期方面,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对存款派生带来一定制约(央行口径21年前5月对公存款净减少2000亿),长期来看,经济增速的放缓与居民财富的多元化配置也都会对存款增长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对银行而言,未来核心负债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上市银行存款竞争格*分析:两头优,中间弱。我们发现银行间存款的竞争格*整体呈现出两头优、中间弱的*面,具体来看:
1)大行和农商行存款基础优势显著,体现为存款对负债端更多的支撑以及更低的存款成本率,其中工农中建的存款成本率整体在1.5%-1.7%之间,为行业内最低水平,农商行中青农、苏农、紫金、渝农商均在2.0%以下(vs2.13%,2020行业算术平均)。
2)股份行、城商行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负债端存款占比较低,存款成本普遍在2.0%-2.5%之间,在行业中高于大行、农商行,但依然有表现较好的个体,如招行银行(03968)、宁波银行(002142.SZ)、成都银行(601838.SH)的存款能力突出,招行2020年存款成本率为1.55%,行业内仅高于农行。
存款的存量竞争优势来自资源禀赋,体现为物理网点以及对公客户资源。从存款的竞争力驱动因素来看,过去银行存款竞争优势更多来自于先天的资源禀赋,体现为物理网点以及对公客户资源,大行和农商行在网点渠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优势,为零售存款获取奠定基础,以邮储银行(01658为例,布*了银行中数量最多的营业网点(3.96万个,2020),覆盖了中国99%的县(市)。
而成都和宁波存款基础优势则是依赖于对公业务的资源禀赋,分别借助**项目和小微业务上的优势沉淀了高质量的对公存款。
长期来看,线上渠道和财富管理将成为未来竞争关键。展望未来,受互联网以及居民财富多元配置因素的影响,支撑存款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发生变化,物理网点和资源带来的优势并不能长久,以招行为代表的银行通过线上渠道弥补了物理网点的弱势,同时注重财富管理业务沉淀了高质量的零售存款。
因此站在银行的角度应加快线上渠道的建设,关注内部获客渠道的经营,同时应注重以更开放的模式加快公域流量的对内转化。另一方面,应加大发展财富管理、注重对客户广义AUM的营销,尤其应关注财富结构的变化,重视私人银行业务。
投资建议:看好板块相对收益,关注个体间负债端的差异。国内经济仍处在平稳修复进程中,银行业绩存在持续超预期可能,继续看好板块超额收益。
风险提示:
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由上浮倍数改为加点,进一步规范行业存款竞争中所存在的不当竞争行为,过去两年间,监管对于整个存款竞争市场的规范力度远超以往,包括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定价弹性比较大的产品都面临政策约束,导致整个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群体揽储难度加大。
除监管约束外,银行存款的增长从短期和长期来看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短期方面,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对存款派生带来一定制约(央行口径21年前5月对公存款净减少2000亿),长期来看,经济增速的放缓与居民财富的多元化配置也都会对存款增长带来负面冲击。因此,对银行而言,未来核心负债能力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1.1监管引导行业规范存款竞争环境,高息揽储行为受到限制
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机制改革,中小行揽存压力加大。2021年6月21日,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优化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将原由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形成的存款利率上限,改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确立。我们认为存款利率上限定价机制的调整,主要是针对过去按照存款基准利率倍数确定的利率上限下,个别银行利用长期存款利率较高的问题,通过多种不规范的所谓“创新产品”吸收长期存款的高息揽储行为。
过去两年间,监管对于行业存款竞争市场的规范的力度远超以往,包括结构性存款、智能存款等定价弹性比较大的产品都面临政策约束,存量规模大幅压降。
结构性存款:截至2021年5月末,全国性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从2018年末的4.3万亿压降到1.4万亿,地方性银行的个人结构性存款从2018年末的2.1万亿压降到1.2万亿。
靠档计息产品:2019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加强存款自律管理,根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数据,2020年末活期存款靠档计息产品余额为1.2万亿元,较整改前压降5.5万亿元,压降比例超过81%。对于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整改前(截至2019年12月16日)的余额为15.4万亿元,2020年末余额已压降至零。
互联网存款:过去几年第三方互联网平台为银行进行线上导流,提供存款产品购买渠道和入口,借助“开放性、异地客户为主、客户黏度低、操作便捷、支取灵活、收益高、门槛低”的特征,互联网存款快速发展,成为部分中小银行的主要存款获取渠道之一,但存在高负债成本、异地经营、流动性错配等问题,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隐患。
2021年1月15日,针对互联网存款业务发展过程中部分银行暴露出的问题和风险,央行联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全面叫停中小银行第三方平台存款业务,给中小银行带来了负债端的存款获取压力。
1.2总量流动性收敛,银行揽储压力加大
流动性边际收敛的环境下,信贷投放力度减弱导致存款派生能力下降。在总量流动性边际收敛背景下,21年以来银行负债端存款的派生受到影响,尤其体现在对公存款的获取上。央行口径,1-5月银行一般性存款增量仅为5万亿(vs10万亿,2020年1-5月),对公存款更是呈现负增长,累计净减少2222亿元。分结构来看,中小行的对公存款余额增速出现断崖式下滑,5月末中小行的对公存款同比增速仅为3.7%(vs6.7%,2020)。
主动负债成本抬升,银行负债端压力加大。流动性环境收敛也给银行负债端成本带来压力,此前对于部分存款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小行而言,更多通过同业负债实现扩表,但21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流动性环境边际收敛下,市场利率整体上行,也助推了银行同业成本的抬升,银行同业负债成本普遍高于2020年。
1.3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居民资产配置多元化,银行存款的竞争压力或将延续
除了流动性环境的收敛和监管对高息揽储的限制,从长期看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也给银行存款的派生带来压力。从存款总量过去的增长情况来看,尤其是企业存款,基本与经济增速强相关。近几年随着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放缓,银行存款的增速整体下行,长期看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仍将逐步放缓,可以预见银行存款增速也将维持在相对低位,因此在总量增速收敛的环境下,个体间核心存款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居民财富的多元化配置,给银行存款的吸收带来压力。另一方面,随着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提高,居民的资产配置愈发多元化,根据招行和贝恩《2021中国私人银行财富报告》数据显示,个人金融资产中的存款的增长明显慢于所持有的股票、公募基金。存款资源分流明显,导致居民储蓄率持续下降,根据IMF的数据显示,2020年末国内居民储蓄率45.7%,较2010年下降5.2pct,长期看包括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因素可能驱动这一趋势延续,给银行的存款获取增添压力。
02上市银行存款竞争格*分析:两头优,中间弱
我们发现银行间存款的竞争格*整体呈现出两头优、中间弱的*面,具体来看:
1)大行和农商行存款基础优势显著,体现为存款对负债端更多的支撑以及更低的存款成本率,其中工农中建的存款成本率整体在1.5%-1.7%之间,为行业内最低水平,农商行中青农、苏农、紫金、渝农商均在2.0%以下(vs2.13%,2020行业算术平均)。
2)股份行、城商行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负债端存款占比较低,存款成本普遍在2.0%-2.5%之间,在行业中高于大行、农商行,但依然有表现较好的个体,如招行、宁波、成都的存款能力突出,招行2020年存款成本率为1.55%,行业内仅次于农行。
2.1存款的“量”与“价”:大行、农商行存款基础优势显著
银行的存款基础主要由量和价两个维度衡量,量方面更多体现为负债端存款的占比,即存款对负债端的支撑力度,价格方面更多体现为获取存款的成本,综合量和价格两个维度,透过20年年报数据,我们发现银行间存款的竞争格*整体呈现出两头优、中间弱的*面,具体来看:
1)工农中建和邮储在内的五大行负债端基础优势明显,负债端存款占比明显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成本率也是行业的最低水平,以农行为例,2020年末存款负债端占比达到82.6%,而存款的平均成本率仅为1.53%,为上市银行最低水平。
2)农商行整体负债端存款占比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存款成本率仅次于大行,因此存款基础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个体来看,青农、苏农、渝农存款基础优势突出,2020年存款平均成本率分别为1.85%/1.87%/1.97%。
3)股份行、城商行的存款基础相对薄弱,存款成本率较高且负债端存款占比较低,但依然有存款能力突出的个体,如招行、宁波、成都,其中招行2020年的平均存款成本率为1.55%,上市银行中仅次于农行。
2.2存款结构比较:对公是存款的压舱石,零售决定个体差异
对公存款的占比大于零售,大行、农商行的存款结构更均衡。银行的存款结构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银行存款的竞争策略和能力,因此也决定了银行存款成本水平的差异。从上市银行存款的对公/零售占比情况来看,我们发现:
1)从上市银行的存款结构来看,对公存款占比普遍高于零售(行业平均为60%vs40%),也印证了虽然行业在不断加快零售转型,但对公存款依然是银行整个存款的压舱石。
2)存款基础优势明显的大行、农商行,存款结构相对均衡,零售存款占比高于同业,大行中建行、农行、邮储的零售存款占比甚至超过了50%,农商行的整体零售存款占比也明显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其中渝农商行零售存款占比接近78%。
对公贡献了绝大多数的活期存款,大行、招行的零售活期表现突出。此外,银行存款的成本差异和活期存款的占比息息相关,我们进一步对各家银行的活期存款结构进行拆分,发现:
1)贡献活期存款最多的是对公存款,2020年行业对公活期存款在总存款的占比平均水平达到31%(vs11%,零售活期存款占比)。
2)零售活期存款在总存款的占比差异较大,大行的零售活期在总存款的比重在20%左右,领先其他类银行机构,其中邮储银行零售活期在总存款的占比达到了28%,而股份行和城商行中除了招行外多为个位数。
3)股份行、城商行的对公活期存款在总存款的占比较高,普遍在30%左右,个体来看,杭州银行、北京银行、青岛银行达到了40%以上,反映了城农商行的核心存款更多来自于对公业务的派生。
4)农商行零售活期占比相对高于股份行和城商行,但对公活期占比活期在存款的占比较低,反映了业务结构的差异。
2.3存款定价能力分析:零售定期存款的差异更大
零售存款定价的个体差异更明显,大行在零售、对公的定价上均有优势。具体分零售、对公来看银行的存款成本率,我们发现:
1)对公存款的整体定价明显低于个人存款(1.90%vs2.48%,行业算术平均),这与对公活期率更高的结构特征相匹配。
2)个体间对公存款的定价差异较小(普遍在1.8%-2.4%之间),大行和农商行整体较低,在1.2%-1.6%之间,股份行和城商行集中在2.0%左右,其中重庆、浙商、南京三家对公成本率较高。
3)零售存款的定价差异较大,招行2020年个人存款成本率1.22%,为行业最低水平,大行储蓄存款成本率在1.5%-2.0%,股份行、城商行除了招行外都在2.0%以上,其中重庆、浙商银行的个人存款成本率接近3.5%。
活期存款的成本率个体间差异并不大,但存在个体银行活期价格较高的现象。通过2020年零售/对公存款的活期和定期成本率的比较,我们发现:1)银行零售存款的活期存款价格差异不大,但也存在个别银行活期存款成本率较高,如浙商、长沙。2)银行对公存款的活期价格差异相对较大,郑州、平安、紫金的对公活期成本率在0.6%左右,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股份行的对公活期成本率相对较高,如宁波、中信、浦发。
存款成本率的差异更多体现在定期存款的定价上。相比于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的价格个体差异较大,具体来看:1)零售定期的存款成本率差异较大,整体存款定价有优势的银行零售定期存款定价水平更低,如大行、农商行普遍在2.5%-3.0%,股份行、城商行大多在3.0%-4.0%,但存款基础有优势的招行、宁波个人定期存款成本率处在可比同业的较低水平。2)对公定期存款的成本率差异与零售定期相比较小,但大行、农商行的整体定价水平依然处在行业低位,多在2.5%左右,股份行、城商行普遍高于大行50BP左右,其中宁波对公定期存款成本率仅为2.23%为行业最低水平,而重庆、长沙、郑州等对公定期存款成本率在3.4%以上。
2.4动态分析:个体间存款表现差异较大,零售存款扩张快于对公
进一步结合存款动态的增长和成本的变化来看,我们发现零售存款的增速快于对公存款,除了低基数效应外,也与行业加快零售业务转型的趋势相符,另一方面,个体间存款的表现差异较大:
1)大行高基数下增速慢于中小行,但建行、邮储的存款增长速度依然快于行业平均,而中行、交行的存款成本率改善最为明显。
2)股份行中招行表现依然一枝独秀,而平安和兴业的存款成本改善幅度最大。
3)城农商行的存款2020年实现了高速扩张,但更多通过成本抬高换取。
个体间存款表现差异较大,高价策略下中小行的增速靠前。除了关注静态的存款基础外,同时应关注动态维度下存款规模的增长和存款成本的变动情况反映出的存款竞争策略,透过2020年报存款指标来看:
1)大行高基数下增速慢于中小行,但2020年的存款增速均快于2019年,其中建行、邮储的存款增长速度依然快于行业平均,成本率变动方面,建行、邮储的存款成本率小幅上行,中行、交行的存款成本率改善最为明显。
2)股份行动态表现差异较大,综合规模增速和成本率变动来看,招行、浦发在存款成本率改善的同时依然实现了存款增速的提升,平安、兴业的存款成本率改善最为明显,但存款的规模增速较2020年小幅放缓。
3)城农商行的存款2020年实现了高速扩张,其中青岛、西安、成都增速靠前,青岛银行的2020年存款总额同比增长27.9%,但存款的高速扩张更多由高定价策略换取,存款成本率快速提升,以西安、贵阳、青岛三家银行为例,2020年存款成本率均上行20BP以上。
行业加快零售转型,零售存款的扩张快于对公。结合2020年各家上市银行零售和对公存款增速来看,我们发现:
1)零售存款的增长速度整体快于对公存款的增长,除了低基数效应外,与行业加快零售业务转型相符。
2)个体来看,零售存款规模增长方面,中小行增速快于大行和股份行,包括青岛、西安、厦门、张家港在内的多家银行零售存款增速均在25%以上,股份行的零售存款规模增长表现差异较大,浙商银行低基数下增速大幅领先,光大、平安也在15%以上,大行中建行的零售存款表现亮眼。
3)对公存款方面,城商行增速领先,其中青岛、厦门、宁波的对公存款增速均在18%以上,股份行中招行对公存款增速领先,从动态的维度反映招行对公存款同样也不弱,“一体两翼”战略中的两翼之一的对公业务对存款的派生形成了很好的派生。
1季度数据分析:零售强劲扩张,对公增速明显收敛。从21Q1数据来看,我们发现:
1)上市银行整体的存款增速呈现回落趋势(9.1%vs10.2%,2020),其中对公存款的增速收敛更为显著(8.4%vs9.8%,2020),零售存款依然保持了高速增长,1季度上市银行零售存款增速13.8%(vs12.7%,2020可比口径)。
2)大行中建行、农行、交行、邮储零售存款同比增速依然保持在两位数,其中建行的零售存款增速更是达到了16.5%,快于行业,对公存款方面,农行对公存款增速领先其他大行。
3)股份行由于宏观流动性的收敛,对公存款的派生受到了影响,存款增速普遍较低,零售存款方面浦发银行存款增速领先,达到16.5%,招行零售、对公均衡发展,母公司口径1季度零售、对公的存款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2.7%/12.9%,因此整体的存款增速快于行业。
4)城农商行表现差异较大,零售存款来看,城商行中青岛、西安1季度零售存款增速分别达到了32%/29%,带动存款总额分别同比增长23%/25%,农商行中张家港行、苏农、无锡零售存款增速在20%以上。对公存款方面,城商行对公存款派生受到明显影响,对公存款增速明显收敛,但依然有成都、青岛在内的个体银行对公存款保持了较快增长,农商行中苏农银行对公存款增速较快。
03资源禀赋决定存量优势,线上渠道和财富管理是未来破*关键
从存款的竞争力驱动因素来看,我们发现过去银行存款竞争优势更多来自于先天的资源禀赋,体现为物理网点以及对公客户资源,大行和农商行在网点渠道的广度和深度上具有优势,因此零售存款优势突出;
以邮储银行为例,依托“自营+代理”的运营模式,布*了大型商业银行中数量最多的营业网点,截至2020年末,公司营业网点达到3.96万个,覆盖中国99%的县(市),为零售业务的开展尤其是零售存款的获取奠定了基础。而成都和宁波则是依赖于对公业务的资源禀赋,分别借助**项目和小微业务上的优势沉淀了高质量的对公存款。
但展望未来,受互联网以及居民财富多元配置因素的影响,我们发现支撑存款增长的内生动力正在发生变化,物理网点和资源带来的优势并不能长久,以招行为代表的银行通过线上渠道弥补了物理网点的弱势,同时注重财富管理业务沉淀了高质量的零售存款。
因此站在银行的角度应加快线上渠道的建设,除了关注内部获客渠道的经营,同时应通过更开放的模式加快公域流量的对内转化。另一方面,应加大发展财富管理、注重对客户广义AUM的营销,尤其应关注财富结构的变化,重视私人银行业务。
3.1存款竞争力分析:零售看网点,对公看资源
零售存款的获取依赖于渠道,大行、农商行在网点布*上有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大行全国性展业,在网点布*的广度上领先同业,为零售业务的开展尤其是零售存款的获取奠定了基础,因此存款成本优势显著。以邮储银行为例,依托“自营+代理”的运营模式,布*了大型商业银行中数量最多的营业网点,截至2020年末,公司营业网点达到3.96万个,覆盖中国99%的县(市),为零售业务的开展尤其是零售存款的获取奠定了基础。
农商行相比于大行而言虽然在营业网点广度上落后,但多年的深耕在本地的经营网络更下沉;
以渝农商行和青农商行为例,截至2020年末,渝农商行在重庆县域地区设有1,454个营业网点,在重庆主城区设有309个机构,而青农商行则是当地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服务范围最广泛的银行,其在青岛地区设有营业网点354个。同时在农商行经营的区域由于居民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较差,因此在负债端也积累了稳定、低成本的储蓄存款。
对公存款营销依赖银行对公资产端业务的资源禀赋。对公存款在上市银行总存款的占比明显高于零售,贡献活期存款最多的也是对公业务,因此对公存款是银行存款压舱石。
而对于对公存款的营销,我们认为客户资源禀赋的差异成为主要决定力量,对公活期贡献较多的银行大都是在经营核心区域内具有良好地方客户基础,尤其是**和大型企业客户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