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装备为什么不涨(新兴装备能长期持有吗?)

时间:2023-12-18 19:40:51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新兴装备能长期持有吗?

可以长期持有。新兴装备的主业为航空军工产品的生产销售,其无人机制造方面也有涉足,科技含量高。最近陕西国资接手该公司无疑为公司长期发展再注活力。

为什么新能源不涨反跌

更低的价格说明了更低的成本。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去购买更环保且效能更好的能源,不是更具竞争力?跌是好事。虽然还有其他原因,但我希望,新能源的成本价格可以低过石油等传统能源

新旧动能转换十大产业?

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5大新兴产业;

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5大优势产业。

作为突破点和发展方向,坚持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双轮驱动”,推动传统产业提层次强实力,推动新兴产业快成长上规模,初步建立以“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励志|从8千元到市值超2千亿,这个新兴人和鸡睡了20年!

来源:因特酱(大鱼号)

今年正好是鸡年,虎爷和你们说说,一个专门做鸡生意的创业故事,你们不要想歪了,而是那种能吃的鸡。

假如有一天,身边的朋友突然和你说:城市套路太深了,我要回农村养鸡。你千万不要嘲笑他,不要认为养鸡是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出息。

因为,就是这被人看不起的传统行业,有人把它做上市(不是菜市场)了!

2015年11月2日,它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市值超2000亿,成为了创业板市值最高的企业,像万科、平安银行这样的企业都不及它。

正当资本寒冬之际,很多企业非常难熬,这家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养鸡公司却在33年间利润一路高歌,竟然增长了九成,比那些世界500强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

因此,有人说“中国最好的企业,除了华为,还有温氏”。

而且,这家企业更是带出了一大批亿万富豪,温氏集团整体上市后,带出了六千多名土豪,其中就有13位亿万富翁了。

都是说“家财万贯,带毛不算”,如今这句话已经被颠覆了,养鸡都可以做得这么牛逼,俗话说牛逼的企业背后都有一个牛逼的人,不得不说温氏创始人:温北英,当之无愧是鸡王,不仅鸡多,而且很赚钱!

曾经的小学老师

却只能靠每天以养鸡来消磨时间!

其实,在养鸡之前,温北英是一名小学老师,是那个年代人人都羡慕的工作。好景不长,1957年的**风暴中,他被打为了“右派”分子,校长再也不敢留他教书了,于是让他回到了老家石头冲村。

回村后的温北英,一段时间里都郁郁寡欢,做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别人进了一些鸡苗,温北英突然有开一家养鸡场的想法,因为在他们村,前襟新兴江,后枕屋背山,山峦苍翠,绿树掩映,一直有养鸡的习惯,以三黄鸡闻名于粤西。

然而,每天光喂鸡就需要大笔的钱,大家都是农村的,还哪里有这么多的钱啊。没钱怎么办?去河里捞河虾,或者喂自己吃的口粮;买不起疫苗就到山上采摘*材。

为了更好的管理,温北英干脆把家安在了养鸡场,吃住都和鸡一起,把它们当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无微不至照顾。

老天又和他开了一次玩笑,每次养的鸡就快上市的时候,都降临一场瘟疫,甚至一连三场,看着这些辛辛苦苦养的鸡,就这样一个个死去,还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温北英和家人欲哭无泪!

卧薪尝胆,苦练技术,最终成为一代“鸡王”!

村里有些人甚至嘲笑他:养什么不好,养鸡,亏大了吧。面对这些冷嘲热讽,温北英并没有消沉,而是选择苦练养鸡技术,默默努力。

后来,温北英养的鸡越来越好,很多人都不够他养得好,他也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鸡王”。

好像命运总喜欢和他开玩笑,每次爬上高山的时候,总是突然摔落下来,反动派又以“割除资本主义尾巴”为名,让温北英不能养鸡。

和七八个人,8000元开始干起!

直到1978年,温北英才得以平反,可是在鸡圈里已经混了20年了,自然不能回去教书了。

因为他养鸡比较厉害,于是被安排在县食品公司做起了养鸡技术员。

改革春风吹满大地,让很多人蠢蠢欲动,有想下海经商的念头,温北英的二儿子温鹏程就是其中一个。

大学毕业后,温鹏程没有接受学校安排的铁饭碗,而是选择了回农村和父亲一起养鸡。

于是,在广东新兴县的一个小农村里,温北英和二儿子温鹏程以及村里几个人合伙开了一家小小养鸡场(每人入股1000元,大概七八个人),取名为簕竹鸡场,这就是温氏集团的前身。

养鸡场建起来后,很多事并没有温北英和温鹏程想得那么简单,可以说是创业维艰。

养鸡算是风险比较大的行业,投入比较大,而且收益还特别慢,通俗的讲就是只有养大的鸡才能换钱。

养鸡非常辛苦,就算养大了去卖钱,销路也是一大问题,面对这些困难,有些股东就开始动摇了,4位股东退了出来,还退走了股金。

祸不单行,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让大家措手不及,对于这场大瘟疫,就算温北英养鸡技术很厉害,也是束手无策。

后来,二儿子温鹏程,几经周折才找到华南农业大学兽医系禽畜专家岑教授,在他的指导帮助下,疫情才得以控制。

这下温鹏程才清醒,后来他决定拿10%股权和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合作,可以获得他们的技术支持,但股东们不乐意了,表示强烈反对,不过父亲温北英赞同他的做法,于是和温鹏程投了赞成票,最终以占多数股权同过。

温北英和温鹏程坚持,没有让他们失望。公司慢慢好转,销路也慢慢打开了,在养鸡业可是做得风生水起,1987年鸡场的纯利润就达到了8万多元,股东们都成了万元户,乐开了花。那个时代的万元户可不得了,几毛钱就可以买很多东西了。

温北英离开了,

但他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

1994年3月16日,温北英因长期高负荷的工作,最终积劳成疾,遗憾离开了,但他的精神财富却影响了所有温氏人。温北英的离开,重任自然交到了儿子温鹏程身上。

公司发展越来越快了,很多产地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发展,面对未来,公司的发展方向是温鹏程最需要思考的。

对经营规模进行变革:

其实,早在温北英的那个时候,就已经形成了“温氏模式”,就是以“场户结合”和“代购代销”的模式和周边的农户合作。为他们提供一切的技术支持!这就是温氏最初的模式。

而现在的这样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企业的步伐了,温鹏程把目光放在了养鸡的上下游,就是饲料和销售上。最终建起了属于自己的饲料厂,以及立肉鸡销售部,把原来的“代购代销”改为了“保价回购”,正是这种模式让养鸡农户挽回了很大的损失。

2013年的一场禽流感,让温氏每天亏损额近3000万元,累计亏损达到了30亿,即使这样严重的亏损,还是和养鸡农户保证,至少让他们获得每只鸡一块钱的收益。

温氏也有过想转型和生产退缩,还好在养鸡农户的信任和支持下顺利度过了难关。

给鸡加上了高科技的“翅膀”

温北英一直有拥抱高科技的欲望,看看图中的那台电脑就知道,在创业时期还愿意花这么多钱装备一台电脑。

但是,温鹏程比他老爸的科技欲望还强,1991年就大手笔投资了17万建起了信息化建设。

传统的养殖也和高科技相结合:小鸡苗入库,整个长大的过程(吃饭、打疫苗、生蛋),500只鸡,只要几个人就可以了。

现在,温氏已经由原来的机械化养殖过渡到自动化、信息化养殖,然后到现在的智能化。

最终成为了农牧行业中的“华为”

如今的温氏堪称农牧行业中的华为,想想当年寒酸落魄的养鸡场,到现在现代化养殖业中的巨无霸,在5万多个养殖户中,有95%以上都与温氏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2014年,温氏的肉鸡上市量高达6.97亿只,肉猪上市量达1218万头,养鸡全球第一,养猪全球第二。

温氏为什么可以把传统行业做上市?关键还是他们做传统行业的手段和别人不一样。

一直以来,他们都是用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来做农业,从1993年开始用电脑,用*域网,再到今天的互联网、物联网,已经构建了数据化、透明的精益管理系统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可视化、标准化养殖系统,走在了全国做传统行业的最前面。

温氏告诉我们,即使传统行业,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同时也给那些天天喊着说传统行业不行了的人当头一棒!

做传统,但观念手段不能传统,还是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否则,你的养鸡场永远只是一个小小的养鸡场;你开的店永远只是一家小小的店;

我们都希望未来就像一张大饼,但是否能烙出“大饼”,是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就是“格*”。

所以格*不够大,在传统行业只能很传统地做。

格*不大的人,10年后,你会发现他们的距离越来越大,同样是砌墙的三个人,有的还在砌墙,有的已经成了工程师,更有的成了老板。

是运气吗?不,不,是格*!

更多往期精彩信息,请点击以下标题浏览:

▶1元起!这9家店简直是新兴人的重度福音,一键就能拯救钱包…

▶注意|新兴街坊,你买的”美心“”荣华“月饼可能是”假月饼“

▶赞!新兴这个成立了22年的慈善基金会再次对400多名师生扶助、颁奖!

新兴装备筹划控制权变更牵涉西凤酒“借壳上市”传闻

业绩连续三年下滑

牵涉西凤酒“借壳上市”传闻

记者注意到,此次新兴装备筹划控制权变更,作为股权受让方的长安汇通,与西凤酒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外界有声音猜测,新兴装备筹划控制权变更,或与西凤酒“借壳”上市传闻有关。

推荐阅读

早盘三大股指震荡回落,住宿餐饮板块逆市涨逾2%,机构:建议围绕三条内需主线均衡配置

2023年房企580亿美元债待偿“内保外贷”重启下海外融资规模有望扩容

更多精彩报道,请扫码关注

军工行业2022年中期策略:初心不改,更待时飞 - 知乎

(报告出品方/作者:中国银河证券,李良、胡浩淼)

全球视角之下,无人能臵身事外,俄乌*势或从四方面影响我国国防工业建设进程。

1)俄乌冲突再次证明强大的国防军事力量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当前,全球地缘**紧张,我国尚未实现祖国统一的背景下,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大幅提升。美国多次在**文件和发言中公开视我国为首要战略对手,虽然在俄乌问题上我国保持中立,但美国依然声称中国将会承担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部分代价。因此,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国防实力应与经济实力相匹配,未来我国军费增长有望维持6%-8%的增速。此外,中国的海外利益更加庞大,通过远程军力投送来维护利益的诉求日益强烈,空军、海军、火箭军和信息化等重点领域的增速可能达15%-25%。

2)俄乌冲突重申精确指导武器已成为现代战争的“标配”。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在作战中的使用比例由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约8%跃升至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约70%,大大减少了平民伤亡。此次俄乌战争,俄罗斯同样使用大量精确制导武器来摧毁乌克兰的军事基础设施和防空设施等目标,包括X-555空射巡航导弹和伊斯坎德尔陆基巡航导弹等武器。除战术导弹外,“远程精确火炮”俨然已超越坦克成为地面武器第一主角。正如5月份在美国众议院军事委员会接受质询时,美国陆军最高负责人认为远程精确火炮和战术导弹是俄乌战争一方胜利的关键。这同样对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未来在远程精确打击领域的投入有望加码,包括智能弹*、复合制导导引头等。

3)中俄军贸或趋于多元化。在新世纪初期,中国曾是俄制军工产品的进口大国,2005年甚至占到俄总军贸金额的60%。但近些年,随着中国自身军工产业的发展进步,我们对俄制武器的需求不断降低,在俄军贸比重持续下降。中俄军品贸易已经逐步从单一采购整机向定制化转变,军技合作由直接转让向联合研发转变。在航天领域,中俄两国已联合开发导航设备(包括芯片、信息接收模块),实现了北斗和格洛纳斯两个系统相互兼容和数据共享。同时,我国与俄罗斯协定购买俄罗斯RD-180火箭引擎,并可能向俄罗斯出口星载电子设备。

俄乌战争后,西方对俄关键元器件的制裁加码。2022年2月24日,美国商务部宣布将限制俄罗斯获取美国先进技术的能力,包括芯片、激光和传感器等,涉及俄罗斯一半以上的高科技领域进口。比较而言,我国自2018年起寻求自己的国产替代路径,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受到俄乌危机启示,未来我军武器装备的国产化进程或将提速。鉴于我国在芯片和微电子领域对俄的领先优势,未来中俄军贸或更加趋于多元化。

4)地缘**格*剧烈变化,中国军贸或将迎突破。我国2016-2020年武器出口额仅占全球5.2%,与俄罗斯的20%相差较大。在全球安全形势恶化以及地缘**格*剧烈变化的背景下,中小型国家对国防的重视程度提升,无人机、火炮等进攻性武器装备需求或大增。此外,对于欠发达国家,中俄装备具备较高性价比,是不二选择。由于俄罗斯被欧美制裁,军工产业链重构需要时间,而中国凭借较高的自主化率和完整的供应链或将填补部分新增需求空白。

中国2022年军费预算为1.45万亿元,GDP占比约为1.27%,同比增长7.1%,增幅比2021年上调0.3百分点,也是我国自2019年以来军费增速首次回升至7%。

中国军费增长符合疫情后的国情和国际*势需要。近年来GDP增速逐年下行叠加新冠疫情冲击,使我国国防预算增速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低于7%。随着复工复产有序开展,中国经济稳中向好,考虑到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重要性和迫切性,2022年国防预算重回7%以上的较快增速。从国际*势看,地缘**形势正趋于复杂,中国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受到切实威胁,为维护国家安全,加大军费开支来增强军事威慑将成为必要选择之一。

全球军备扩张进行时,多国国防政策激进转向。2022年多国军费增长超预期,军事战略呈现扩张态势。其中,拜登**日前提交2023财年国防预算申请,总预算为8133亿美元,同比增长5.9%,创历史新高;德国2022年也将大幅增加国防开支,包括批准1000亿欧元专项资金,并从2024年起将国防开支的占GDP占比提高到2%;日本废除防务预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1%的规定,为未来的军事能力建设进一步松绑。此外,多国国防政策激进转向,并明确将中国作为战略竞争对手和严重威胁。美国《2022年国防战略》报告中将中国称为“最重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国防部将面临的最大挑战,并将采取紧急行动来维持和加强威慑”。我国作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之一,“强国必强兵”,拥有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军事力量尤为重要。

我国军费依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纵向对比,中国的军费预算增速只是名义增速,2016年以来,我国军费预算占上年GDP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横向对比,美国2022年国防预算超过7500亿美元,而以当前汇率计算,中国2022年军费约为2300亿美元左右,与美国相去甚远,提升空间较大。伴随着大国的兴衰交替,中国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加快装备更新换代和加强练军备战,提升战略威慑力成为新时期的必然选择。此外,《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以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为代表的新军事变革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将提速,因此我国军费支出的GDP占比或将缓慢抬升,军费的稳步增长可期。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对国防领域定调之高较为罕见,不仅强调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还要确保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

自2016年以来,我国启动了多轮混改试点,但效果差强人意。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出炉,多家军工集团改革成果开始逐步显现。

作为国企改革的排头兵,正值“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航空工业集团将通过股权激励、优化资产结构、资产重组和IPO等方式来深化改革。以中航工业机载公司为例,机载板块的改革是重头戏之一。上市公司层面,5月27日,中航机电与中航电子双双停牌,中航电子宣布拟发行A股换股吸收合并中航机电。

(1)强强联合,国内航空机载巨头呼之欲出。中航电子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电子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是国内领先的航电系统龙头企业。被吸并方中航机电是航空工业旗下航空机电系统的专业化整合和产业化发展平台,是国内领先的机电系统龙头企业。两者强强联合,国内航空机载巨头呼之欲出。

(2)事业部未来有望逐步实体化,资产证券化空间将大幅提升。中航机载系统有限公司是集团整体机载板块平台公司。2012年以来,机载系统公司基于专业及供应链协同,组建7个事业部,37家三级单位纳入管理,初步形成专业化整合的全新管理架构。目前事业部组织架构较为松散,但随着事业部做大做强,未来有望逐步实体化,资产证券化空间将大幅提升。

航空工业机载持续优化事业部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对事业部牵头单位进行放权赋能,激发内部活力,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新型主辅机协同发展模式,实现与主机业务深度融合。

根据中航电子和中航机电与中航机载系统公司签署的《托管协议》,两家公司共托管了22家企事业单位,包括6家核心研究所。我们认为这些单位将成为机载板块未来资产证券化的主体,中航电子作为存续公司和机载板块核心上市平台,将显著受益。具体来看,不考虑受托管理股权比例影响,根据中航电子2021年披露的0.59亿托管费和2‰的托管费比例,我们粗算出2021年中航电子托管单位的收入合计约为295.9亿,同理根据中航机电2021年0.22亿托管费和3‰的托管费比例,得出其托管单位的收入合计约为73.7亿,全部22家企事业单位2021年收入合计约为369.5亿元。从营业收入的口径看,两家拟吸并公司2021年收入合计248.3亿,资产证券化率仅为40.2%。从净资产口径看,中航机载系统公司2022年3月末净资产约为509.1亿元,纳入合并报表的上市公司净资产合计313.9亿元,资产证券化率约为61.7%。随着国企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机载板块资产证券化空间正逐步打开。

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截至2021年末,十大军工集团已完成70%的改革任务,2022年改革将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重磅甚至破冰式改革有望突破,这其中可能包括国企员工激励的收益上限突破、资产重组中的事业单位改革和重磅涉军资产IPO等。我们认为“国企改革”有望成为2022年军工板块投资的重要主线之一。

近年来,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运作持续不断,包括独立IPO、借壳、协议转让、分板块注入上市公司等,资产证券化率不断提升。根据2021年数据,分集团来看,资产证券化率在50%以上的有5家,分别是中航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船舶集团、中国电子信息集团和中国核工业集团,其中中航工业集团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最高,约为67%,中航工业集团起步较早,资本运作积极,船舶系集团后来居上,近年来也取得较大进展。资产证券化率在30%及以下的军工集团有2家,分别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资产证券化空间较大,未来注入预期有望走高。从注入资产性质的演变进程来看,整体呈现出从早期的外围元器件资产到系统级资产再进一步到核心军品、总装类资产的循序渐进注入过程。

“十四五”期间院所改制有望逐步破冰。国防科工*《关于军工科研院所转制为企业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到2018年首批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完成转制,2020年其他生产经营类军工科研院所基本完成转制。之前试点的41家多数为非核心、军品配套类研究所,但即便如此,截至目前,剩余40家科研院所改制方案均未得到批复,改制任务的艰巨性超预期。军工科研院所改革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人员数量多、牵涉利益错综复杂,叠加内部改制动力不足,“十三五”期间院所改制的推进并不乐观。

借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的东风,叠加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科研院所改革的关注,我们预计2022年以后,科研院所改制试点将有序铺开,院所改制有望秉承“成熟一批,推进一批”的原则,从“非核心”向“核心”、“战术”装备向“战略”装备领域过渡。预计2023-2025年将成为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和资本化的高潮期,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有望进入从企业类资产向院所资产过渡的2.0时代。(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在十大军工集团的引领下,我国的军工行业在发展进程中将逐渐形成“小核心、大协作”的产业格*:将重大项目的系统设计、关键技术和系统集成等研制生产能力,作为十大军工集团主承包商发展的主体,形成“小核心”;分系统配套和零部件原材料供应立足全社会布*,分层次展开竞争,最终形成基于国民经济基础的“大协作”。这种产业格*更加突出主营业务,强化军品基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整体上的优化。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要求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我们认为,推进兼并重组或成为实现该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军工跨集团整合和央企合并依然是大势所趋,2021年6月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整体并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及2022年6月中航电子吸收合并中航机电就是最好例证。经历三次大规模改革重组,形成以十大军工集团为主导的军工产业体系。1986年到1998年,我国军工产业体系进入第一次大规模改组时期。这期间,中央**将许多与军工产业相关的部门整编为五大国有军工总公司,使原来庞大、复杂的军工产业体系变得组织化、系统化和效率化。1999年至2008年,我国军工产业体系经历了第二次大规模改组,突破了资产运作形式,形成了十一大军工集团,业务涵盖电子、核工业、兵器、船舶、航天和航空六大领域。2016年至今,基于对重点军工产业的支持以及化解过剩产能等考量,第三次大规模重组开始浮出水面,此次通过兼并和拆分,形成了当前的十大军工集团,分别承担国家国防建设重大项目的生产经营职能及国防科研生产任务,为国家武装力量提供各种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经营活动。

90年代开启的美国军工企业兼并潮依然在延续。美国国防工业一直走在世界国防工业的前列,而重组兼并始终是其发展的主旋律,并具有产业整合主线明晰的特点。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国防工业变革后,美国武器装备主承包商数量急剧减少。很多原先的武器装备主承包商面临两种境况,要么退出军工领域,要么被其他军工企业兼并,而剩余存续的军工企业产业规模逐渐扩大。1990年,美国武器制造主承包商为62家,从2002年至今,仅剩余6家,即洛克希德一马丁、波音、诺思罗普一格鲁门、雷神技术、通用动力和L3哈里斯技术公司。这6家高度集中的跨军种、跨平台的系统集成商和作战能力提供商,有力支撑了美国新军事变革。

时至今日,美国军工行业的整合仍在继续。2018年11月,联合技术公司宣布完成对罗克韦尔柯林斯公司的收购。2020年4月3日,雷神公司和联合技术公司合并,成为雷神技术公司。雷神技术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天和防务公司之一,2019年销售额约为740亿美元,全球共有19.5万名员工。2019年7月,L3技术公司与哈里斯完成合并,成为L3哈里斯技术公司,年收入约170亿美元,拥有5万名员工,成为美国第六大国防承包商。L3哈里斯公司下设综合任务系统部、航天与机载系统部、通信系统部和航空系统部四大业务部。

小布什**执政以来的一段时期,美国制定了《国防工业基础转型路线图》,提出了构建“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的战略思想,其核心是改变按照产品属性划分军工产业的传统做法,将工业基础按照作战需求重新划分。美国国防部曾明确指出,武器装备供应商应转型为一种军事服务体系供应商,成为所需作战效果(能力)的提供者。新军事变革的大幕徐徐拉开,美国军工企业兼并潮也就此开启。我国“十三五”初期倡导全面推进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效能型建设,形成动态平衡、灵活反应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整个思路与美国有异曲同工之妙,“十三五”期间,我国已经在多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整合,但与美国基于能力的国防工业基础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认为“十四五”至“十五五”,军工跨集团整合作为实现军工核心能力体系效能型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有效路径之一,仍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随着政策催化和企业对员工激励的重视,我们可以观察到军工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积极性日益提升。我们统计了自2017年起近5年来我们关注的军工相关公司股权激励情况,在2019年《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发布后,实行股权激励的公司数目显著增加。

从激励总数和占激励公司总股本比例来说,2020年中国长城实施期权激励1.3亿股,几乎占全年总额的一半,剔除中国长城的影响后,2020年激励总数和占当时股本比例与2017年相当。2021年,激励股数已达到近年新高,但占股本比例并没有明显提升。我们认为,上市公司将股权激励当作常态化治理公司的工具之一,因此每次计划的股权比例有所降低。从公司所有制方面,民营企业是军工股权激励的主力军,2021年民企占比更是高达89.3%,2022年截止目前,实施股权激励军工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我们认为,民营军工企业或更有动力通过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来改善公司经营状况。然而,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军工“国家队”也将逐步迸发市场活力,灵活运用股权激励等多种工具优化公司经营将成为未来国家队的重要手段。

截止2022年6月,已有9家军工企业发布股权激励计划,且其中7家已成功实施,同时多家公司已启动股权回购用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等活动。我们认为股权激励能够把员工和公司的利益进行绑定,激发员工积极性,有利于中长期提升经营业绩。从过往实践经验看,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营收、利润增速水平在整体上要高于无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激励力度较大、业绩要求较高者,股价的超额收益率更加突出。2022年,军工企业股权激励进程加速,有望助力军企上市公司经营效率提升,十四五期间业绩可期。

2022Q1板块实现营收1201.55亿元,同比增长19.18%,重回两位数增长态势。归母净利99.43亿元,同比增长20.0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90.28亿元,同比增长28.97%。板块持续维持营收和利润双双同比高增长*面,指标重拾快速增长势头,行业高景气有望延续。环比来看,因年初通常为行业的经营计划期和布*期,2022Q1较2021Q4营收规模有一定下降,符合行业规律。然而,我们认为随着中航系均衡生产计划的推进,行业季度性差异或将缩小,未来季度间可比性有望增强。

2022Q1,元器件和新材料板块继续维持可观增速,中下游板块开始发力。元器件领域持续增长强劲势头,营收和归母净利分别增长17.97%和30.14%,规模效应集聚,增收更增利;新材料板块或因外部环境影响导致毛利率下行,营收增速27.57%高于归母净利增速23.57%;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航发板块和航空工业板块开始发力,归母净利增速分别为78.99%和20.07%,行业景气度有逐步向下游传导趋势。

目前疫情和资源品涨价对军工板块影响较为有限。由于军工企业多分布于西北、西南和东北,而当前国内疫情主要聚焦于上海和北京等地,军工行业的生产经营整体未受到明显冲击。但由于跨地区交流受限,物流效率下降,产品交付和招投标活动有所放缓(并未消失)。由于装备采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长期稳定性,我们认为,随着疫情趋稳向好,行业的收入确认将迅速回补并释放。此外,全球正经受通货膨胀,除军工材料领域外,大部分军工企业因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对上游资源品价格变化并不敏感,叠加定价机制制约了军工行业的短期价格传导,因此通货膨胀对行业影响也较为有限。展望全年,由于持续近两年的高增长带来的高基数效应,我们认为行业同比增速或将放缓,但随着产业链扩产运动持续,部分环节产能瓶颈将有效破除,产能释放叠加军品需求强劲,行业高景气度有望持续抬升,维持快速增长可期。因此我们预计2022年军工板块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分别增长20%和35%。

下游军方需求普遍有一定计划性,因此,军工企业一般实行以销定产,其产能水平以及扩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企业对下游需求的预期。资产负债表端,自2020年后,各军工子版块业务陆续扩张,在建工程陆续实现同比增长,到2022年Q1,除总装厂外其他子版块的在建工程期末余额皆同比有较大提升,其中军工材料板块同比增长高达67.4%。随着在建工程陆续转为固定资产,自2020年以来,板块固定资产同比增长率皆为正数,显示行业规模稳中有增。

从比例上分析,军工上市公司经营策略转向,外延并购意愿降低,专精主业成为公司发展主引擎。从募投项目投向来看,购买收购股权资产的比例大大减少,从2016年的12.3%骤降至近年的仅5%左右,2022年至今尚未有相关投向,军工上市公司通过外延并购扩大公司规模活动大减。与之相对应的,建设产线和扩产计划占募投投向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2021年,扩产占全部募投投向的50.0%,达到近年最高,2022年继续维持扩产高占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军工企业更愿意通过专注主业来发展壮大自身业务,同时也揭示了军工企业所在赛道的繁荣,企业外延并购意愿降低。分产业链分析,下游总装厂生产能力建设项目开启时间较早,所需周期较久,十四五期间将迎来产能的缓慢爬坡。例如航发动力自2014年整合我国航发产业链四大主机厂后,以四大主机厂牵引,持续进行多项保障条件建设和扩产项目,2020年已有多项达到可使用状态,当前已进入总装厂产能爬坡期。

产业链上中游企业自2020年开启生产能力建设,2021年达到高峰期。动态分析产能释放节点,我们发现自2020年以来的扩产计划多数要到2024年前后建设完毕。由于产能释放周期大约需2-4年,因此,我们预计此轮行业扩产带来的产能峰值或将出现在2027年前后,而产能增速的峰值或将出现在2023年前后。

2021年8月21日,陆军装备部发布《关于加快推动陆军装备高质量高效益高速度低成本发展的倡议书》。“提质增效、降本赋能”基本概括了倡议书的主要诉求,而核心诉求则是“降成本”,强调的是“提质加速降价”,其中“加速”二字尤其反映出军方客户现阶段的迫切需求。我们认为随着空军和火箭军等装备需求放量,大批量集采是大势所趋,对于产品型号众多,定制化程度较高的非标军品,集采操作难度较高,军方议价空间较低;而对于标准化程度较高且毛利率较高的军品以及技术壁垒较低的业务(如机械加工类),受影响可能偏大,利润率或承压。

2022年3月17日,解放军公布《关于将市场产品纳入军用电子元器件名录》文件,我们认为,短期来看,此文件的出台凸显我军对武器装备信息化快速提升的迫切需求,但行业准入门槛和运行模式并无变化,对军品上游竞争格*影响有限;中长期来看,随着武器装备放量,元器件行业规模迎来较快增长,当前国家鼓励更多有技术或管理优势的民营企业加入到军工配套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深耕行业且拥有核心技术和管理优势的企业将从行业发展中受益。我们认为“以价换量”和“军民融合”为特点的装备采购将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行业规模效应开始显现,盈利能力有望不降反升。

“十四五”期间,国防军费有望延续6%-8%的稳步提升态势,虽然增速看似不高,但装备的采购是根据实际备战的需要,变化往往是结构性的。这映射到板块财务报表上,我们就会发现不同细分领域的表现差异很大。因此军费支出或军品采购的结构性调整对于跟踪行业的边际变化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国防工业“十四五”甚至“十五五”期间有望向备战实际需要的领域倾斜,航空产业链、导弹产业链以及新材料等领域将深度受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航空产业链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分别为上游的航空材料及元器件供应、组件/结构件,中游的机电、航电、发动机等重要分系统,以及下游的整机制造企业和航空维修企业。

在多样化作战需求牵引、颠覆性科学技术推动以及经济投入的支撑下,世界主要军事强国正加快对空军武器装备的探索与发展,加大对现役装备的升级改进,推动以作战飞机、支援保障飞机、无人机、机载武器等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使空军装备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航空装备百花齐放,各类自主机型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以沈飞为代表的苏系衍生机型和以成飞为代表的自主机型。

从商用化进度来看,5月14日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目前,C919大飞机试飞取证和交付准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预计2022年内交付。

根据《中国商飞市场预测年报(2021-2040年)》,预计未来二十年,中国航空市场将接收50座级以上客机9084架,价值约1.39万亿美元(以2020年目录价格为基础)。其中50座级以上涡扇支线客机953架,价值约为480亿美元;120座级以上单通道喷气客机6,295架,价值约为7370亿美元;250座级以上双通道喷气客机1,836架,价值约为6010亿美元。到2040年,中国的机队规模将达到9,957架,占全球客机机队比例22%,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航空市场。商飞公司同时预测,基于全球经济到2040年保持年均约2.6%的增长速度,预计未来二十年全球将有超过41429架新机交付,价值约6.2万亿美元(以2020年目录价格为基础),用于替代和支持机队的发展。其中,涡扇支线客机交付量为4412架,价值约为2230亿美元;单通道喷气客机交付量为29482架,价值约为3.51万亿美元;双通道喷气客机交付量将达7535架,总价值约为2.42万亿美元。到2040年,预计全球客机机队规模将达到45397架,是现有机队(2020年18113架)的2.5倍。

大飞机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总装集成、销售服务和MRO等环节,其中制造环节价值量最大,涉及领域最广,包括材料、零部件、分系统等。可以说,航空产业的发展将对电子工业、数控机床、锻造、冶金、复合材料、通用部件、仪器仪表等领域带来较大的需求拉动。美国兰德公司报告称,首先,航空工业每投入1美元,10年后航空及相关产业可产出80美元;其次,由飞机技术派生的衍生产品价值量是航空产品本身的15倍;再次,每1美元的研发经费投入将产生34美元的综合收益。由此可见,航空制造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杠杆效应,意义远超飞机本身。目前,商用飞机市场呈现波音和空客双寡头格*,市场竞争并不充分,全球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需要诸如中国商飞之类的企业来打破这一*面,但同样也会受到较大的阻力。当前C919国产化率约为60%,40%的外部配套率也基本符合国际惯例,但是外部*势和地缘**日趋复杂,国内大飞机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自主技术和产品来支撑,以便在未来国外配套可能受限的情况下,更加游刃有余。因此,我们认为面对既得利益大国或企业的阻力,国产大飞机夹缝中求生存,自主可控要求迫在眉睫。未来随着大飞机逐步投入商业运营以及国产化率的提升,产业链涉及相关企业将显著受益。

从航空产业总量上来看,四家航空主机厂2021年航空产品营收总额为948亿元,按照此数据进行静态比较,C919销量达到每年100架时,将为我国航空产业带来约15%的增量。机体方面,虽然现有四家航空主机厂是军机总承单位,但在C919产业链中属于供货商,承制机体部分,在航空营收方面的增量约为17%。由于洪都航空承担C919机体价值量约1/4的份额,并且洪都航空营收较少(2021年航空产品销售额70.63亿元),因此,未来C919对洪都航空的业绩拉动作用更为明显。

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装备体系对抗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主要作战模式。武器装备发展将由“以平台为中心”向“以任务能力为中心”的体系化、网络化转变,无人机系统通过对现有作战方式和装备体系的跨域“赋能”,有效推动信息组网和联合作战水平。高空、高速、隐身、长航时无人机系统将在未来高危险区域、高强度对抗作战环境中展现出突出的战略突防能力和持久作战能力。因此,有人无人协同、分布式空中作战、集群作战等将成为未来空中作战的重要形态,高性能无人机系统将成为未来智慧化空中力量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球地缘**风险骤升,尤其是俄乌冲突爆发后,无人机作为一种较低成本增强自身国防实力的有效手段开始越发受到各国的青睐,全球军用无人机需求或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美国全球市场洞察组织发布的报告,2014年,军用无人机在无人机市场中占比约为89%,预计2024年,该比例仍高达86%,成为无人机市场当之无愧的主角。另据蒂尔集团的预测,2028年全球军用无人机产值(含采购)预计将达147.98亿美元,2019年至2028年9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36%。2022年初爆发的俄乌战争势必将刺激全球军用无人机需求,市场规模有望超预期。中国作为无人机生产制造的新兴大国,后发优势明显,增速或将显著高于全球。

全球无人机军贸市场活跃,我国已开始崭露头角。当前全球对无人机装备需求旺盛,但具备自主生产高性能军用无人机能力的国家较少,因此,相较传统武器装备,无人机军贸市场较为活跃。目前全球无人机军贸主要出口国为美国、***以及中国,其次为澳大利亚、土耳其、瑞典、意大利等国。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统计,2010年至2020年度,无人机军贸市场中***出口份额最大,约占军贸市场31%,美国市场份额约28%,中国市场份额约17%,其他国家合计占比约24%。

从国内发展的维度看,军用无人装备未来有望成为我国先进空中作战力量的主战装备和体系化、智能化作战的关键组成部分。我国无人机系统发展虽然起步晚于美国、***、英国等军事强国,但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内循环产业链体系。从无人机产业链来看,无人机系统通常由飞行平台、动力装臵、航电系统、任务载荷系统、地面系统、综合保障系统等组成。

根据中投顾问《2016~2020年中国军工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我国军用无人机需求总额将由2013年5.7亿美元增至2022年20亿美元,9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5%,远高于全球增速,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导弹通常由战斗部、控制系统、发动机装臵和弹体等组成。导弹摧毁目标的有效载荷是战斗部(或弹头),可为核装*、常规装*、化学战剂、生物战剂或者使用电磁脉冲战斗部。导弹武器突出的性能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突防能力强。

现代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在作战中的使用比例由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约8%增加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约70%。根据《导弹武器的低成本化研究》,制导系统在导弹中成本占比较高,大部分都在40%以上,如PAC-3和THAAD分别占到47%和43%,在先进的中程空空导弹中甚至占到了70%以上,但在弹道导弹中的占比相对较低,大概在20%-30%。

碳纤维产业链主要由生产设备、原丝、中间体、制品和应用五个部分构成。生产设备方面,美国、日本企业占据大部分高端生产设备份额;原丝、中间体和制品方面,日本东丽公司是行业龙头,吉林碳谷、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威海拓展等公司居于国内领先;产业链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汽车、体育休闲等方面。

碳纤维的全球需求正步入快车道。根据《2021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报告》数据,2021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为11.80万吨,同比增长10.4%,风电、体育器材、碳碳复材及压力容器贡献了大部分增速。中国市场需求规模约为6.24万吨,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52.9%。随着碳纤维技术逐步成熟,碳纤维的需求放量时间将急剧缩短,预计2025年全球碳纤维需求量将达20万吨,2030年有望达40-50万吨。

风电、航空航天是主要应用领域。从需求结构来看,2021年碳纤维材料50%以上应用在工业领域,风电叶片领域应用占比28.0%,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占比14.0%,体育休闲领域占比15.7%,汽车工业领域占比8.1%,四个领域总计占比65.8%。其中汽车领域占比大幅下滑3.6%,主要因为全球唯一两款大面积采用碳纤维的宝马I8与I3,分别在2020年底与2021年中停产。

航空航天市场销售额占半壁江山。由于航空航天领域所使用的碳纤维性能要求高、单价较高,所以尽管航空航天领域需求量占比仅为14.0%,但其销售额占比达到34.9%;而风电领域恰好相反,风扇叶片等碳纤维制品需求量大、单价较低,使得风电领域碳纤维需求量占比为28.0%,销售额占比仅为16.3%。

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强劲,国产替代空间巨大。2021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6.24万吨,同比增长了27.7%,其中,进口量为3.31万吨(占比53.1%,同比增长9.2%),国产量为2.93万吨(占比46.9%,同比增长58.1%),国内碳纤维市场需求强劲,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预计2025年国内总需求达15.9万吨,4年复合增速约为26.4%,其中进口需求的CAGR约17%,国产需求的CAGR约35%。

国内碳纤维产能利用率不高,未来提升空间较大。2014年我国碳纤维制造企业已经拥有1.5万吨的产能,2016年提升到了1.8万吨,但实际产量却还不到产能的三分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缺少技术积累,国产碳纤维技术含量较低、质量较差,成为了我国碳纤维销路的一大阻碍;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也成为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中的一大劣势。我们认为未来随着碳纤维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及规模化生产对成本的稀释,国内碳纤维产能利用率有望逐步走高,生产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将大幅跃升。(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钛属于稀有轻金属,纯钛呈银白色,硬度大,熔点1668摄氏度。海绵钛是由二氧化钛含量90%以上的钛矿或高钛渣经过氯化精制得到四氯化钛,四氯化钛再与镁高温下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海绵钛与氯化镁。海绵钛经过熔炼、锻造、轧制和挤压制成钛锭、钛材等。目前,高端钛及钛合金产品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

上游产业发展不足,导致钛材供给结构性过剩问题显著,高端钛材供不应求。钛矿方面,全球已探获有钛矿资源的国家有30多个,钛资源量排在前列的国家分别有中国、澳大利亚、印度、南非、巴西和塞拉利昂等。我国虽然钛产能充足,但大型专业的钛加工材企业少,目前产量能够跻身全球前列的企业较少,在产量和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国内下游企业对钛原料的需求,每年还需从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大量的高品质的钛精矿。海绵钛方面,2020年全球海绵钛产能约34.1万吨,中国、日本、俄罗斯分别拥有15.80/6.88/4.65万吨产能,占比分别为46.3%/20.2%/13.6%,合计80.1%。从品质上看,中国以工业级海绵钛居多,高端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俄罗斯两国。

航空航天、船舶、以及医用等高端钛材产品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现有上游企业很难满足这些领域对于钛材的生产和供给,导致对于高端钛材进口依赖度仍然较高。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钛材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钛材的贸易逆差情况逐渐减弱,2021年1-7月间,已初步形成贸易顺差*面。下游应用方面,我国钛材消费结构与全球差异明显,未来高端钛材需求有望呈现出继续增长的态势。从全球来看,全球需求以航空和工业为主,分别占比46%和43%,军工占比9%,其中美国的航空航天用钛量占比更是达到了80%以上。而我国的航空消费量占比才15%。然而,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国家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的实施,我们认为我国钛产业结构逐步迈向中高端市场。

航空及军工水平的优化提升,将带动钛材需求增长。现有军用飞机运力不足,对运20等大飞机需求较大。“十三五”以来,我国持续加快推进新一代战斗机、大型运输机及大型发动机研制与列装,钛合金用量也与日俱增。

民用客机的国产化是我国钛金属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先前我国尚不具备民航客机批量生产能力,钛消费结构中航空航天的占比偏低,国产C919大飞机的成功研制和应用,未来有望极大提升钛消费中航空航天的占比。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预测,未来C919大飞机的产量将逐年增长,2033年产量将达到220架;这一项目将为国内钛合金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机遇。单架飞机的用钛量在几吨到几十吨之间不等。我国军用飞机需求量的提升以及民用飞机市场的增长将产生巨大的钛材需求。

在海洋工程领域,国内产品受制于技术、成本以及材料水平,钛材大部分用在船内配管和发动机周边产品,待开发领域仍有很多。《“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启动深海空间站项目,其建设也将带来大量的钛合金需求。海洋工程领域高端钛材供不应求的趋势愈加明显。

高温合金是指以铁、镍、钴为基,能在600℃以上的高温及一定应力作用下长期工作的一类金属材料。高温合金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良好的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良好的疲性能、断裂韧性等综合性能,而是在高温下仍然具有良好的特性。按照基体元素,镍基高温合金应用范围最广。按照制备工艺,可以分为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和新型高温合金,其中变形高温合金应用范围最广,占比达70%,其次是铸造高温合金占比为20%。

高温合金材料应用广泛,航天航空是其主要应用领域。从高温合金应用领域来看,继高温合金在民用工业的一些领域,如柴油机增压涡轮、烟气轮机叶片和盘、冶金轧钢加热炉垫块、内燃机排气阀座等方面得到应用后,近年来,高温合金应用面不断扩大,特别是耐高温耐腐蚀合金在石油化工、玻璃和玻纤以及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应用有明显的进展。而在军工领域,目前镍基高温合金是现代航空发动机、航天器和火箭发动机以及舰船和工业燃气轮机的关键热端部件材料(如涡轮叶片、导向器叶片、涡轮盘、燃烧室等),也是核反应堆、化工设备、煤转化技术等方面需要的重要高温结构材料。

航空航天领域是高温合金的第一大应用场景。目前,高温合金主要应用于发动机领域,包括航空发动机、航天火箭发动机和各种工业用燃气涡轮发动机。根据Roskill统计数据,高温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占比55%,其次是电力领域,应用占比为20%。同时随着新型高温合金材料的不断发展,下游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也处于不断扩张的趋势。根据智研咨询数据,2018年全球高温合金市场规模为121.63亿美元,同比增长4.8%,预计2024年全球高温合金市场规模将达到173亿美元。

军用航空发动机:据《航空发动机材料结构的发展情况》,新型的先进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用量占发动机总重量的40%-60%以上,主要用于燃烧室、导向器、涡轮叶片和涡轮盘四大热端部件,此外还用于机匣、环件、加力燃烧室和尾喷口等部件。据《WorldAirForce》报告,我国2021年军用飞机数量达3257架,相比2018年增加70架,计算可得复合年增长率为0.73%。若保持该复合年增长率,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将新增军用飞机数量达245架。基于现有及新增军用飞机单发和双发数量比例为1:1的基本假设估计,同时考虑维修、备用等因素,未来10年我国将新增军用航空发动机数量达1468台,预计新增高温合金原材料需求量约3700吨。

商用汽车领域:汽车涡轮增压器又是最主要的车用高温合金应用领域,国外的重型柴油机增压器装配率100%,中小型柴油机也在不断地增大其装配比例,英、美、法等国家装配比例已达80%左右,相较之下,我国50%的装配率仍有一定提升的空间。2018年,国内汽车产量完成2,782万辆,根据每万辆汽车涡轮增压器高温合金用量约为3.5吨计算,2018年汽车领域的高温合金用量达到9,737吨。预计伴随汽车产量的增长(长期增长率为6%)、中国车用涡轮增压器渗透率的提高以及发动机排气管等部件对铁基材料的替代,2020年汽车高温合金的需求量将达到4.2吨,对应总用量为1.31万吨,6年复合增速达到18.43%,将是未来高温合金发展最为迅速的民用领域。

运载火箭:目前我国火箭的国产化率已达99%到100%,基本实现完全国产化。但从推力和比冲这两项最重要的两项数据看,在关键的火箭发动机领域我国同俄罗斯、美国和日本的差距仍很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温合金材料的差距。我国未来主力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采用的YF-100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单台质量为1.9吨,每枚火箭采用6台YF-100火箭发动机,则每枚火箭涡轮泵及燃烧室总质量,即每枚长征七号火箭所用高温合金部件质量约为2.88吨。若假设高温合金部件成材率为30%,则每枚长征七号所需高温合金质量为9.6吨。在维持每年航天发射20次的情况下,预计未来15年我国火箭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需求达2880吨。

供给端,目前我国整体产能和实际有效产能较小,尤其在高端航空航天领域高温合金的产能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我国高温合金行业企业数量少,整体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整体产能、实际有效产量较小,尤其是高端航空用高温合金的有效产能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18年国内高温合金产能共计约2.2万吨,当年高温合金消费量5.9万吨。预计有超过60%的市场需求依赖进口,考虑到目前我国高温合金有效产能与需求之间的缺口,预计实际对进口的依赖程度更大。因此,目前国内从业企业间属于竞合关系,直接竞争较少,基本上以努力实现技术创新、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共同发展。

国内高温合金生产企业数量较少,形成了头部集中的发展特征。国内现从事高温合金材料及高温合金精密铸件生产的企业数量有限,主要是基于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规划的高温合金生产基地和研发基地以及一些原航空工业配套高温合金铸件的专业铸造单位。

目前疫情和资源品涨价对军工板块影响较为有限。由于军工企业多分布于西北、西南和东北,而当前国内疫情主要聚焦于上海和北京等地,军工行业的生产经营整体未受到明显冲击。但由于跨地区交流受限,物流效率下降,产品交付和招投标活动有所放缓(并未消失)。由于装备采购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长期稳定性,我们认为,随着疫情趋稳向好,行业的收入确认将迅速回补并释放。此外,全球正经受通货膨胀,除军工材料领域外,大部分军工企业因较高的毛利率水平,对上游资源品价格变化并不敏感,叠加定价机制制约了军工行业的短期价格传导,因此通货膨胀对行业影响也较为有限。短期看,当前军工板块估值分位数约为35%,估值提升空间依然较大。从基本面来看,军工装备采购计划性强,需求端增长确定且旺盛,供给端产能瓶颈持续破除,行业扣非净利增速在2021年41%的高基数基础上,22年有望实现35%左右的增速。此外,产业资本增持将有效带动板块投资信心的提升。

中期看,2022年作为装备采购“十四五”规划第二年,招投标有望密集落地,行业景气度将持续走高;国企改革收官年有望锦上添花。长期看,地缘**格*剧变,北约和周边强国大幅扩充军备,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国防投入将持续快速增长,结构性装备采购的高增速将成为新常态。2027年的建军百年奋斗目标近在迟尺,“百年变*”势必将加速我军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皮主始运高端装备制造等9大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除了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还具有的特点不际反长量别乙包括(  )。

C解析:本题考查时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没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新兴装备是正经军工板块吗?

新兴装备所属板块不是正经军工板块,它是,上游行业属于国防J工。当前行业属于国防J工I。下级行业属于航空装备。

国防军工2022年:军工需求再提速,新产能释放驱动订单、业绩高增长 1.国防军工产业:科技立国、军事强国的战略性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加速演进”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叠加科技产业发展不仅是国... - 雪球

“百年未有之大变*加速演进”背景下,中美大国博弈叠加科技产业发展不仅是国家引导资金投资的方向,也是资本市场的行情主线。自2019年以来的行情主线已充分展现大国博弈与科技产业发展这一逻辑,重点表现为:软件、硬件领域的国产化对应安可、芯片的行情,光伏、新能源车的产业发展也带动很大的板块性机会。

国防军工产业是所有科技战的最高阵地,是科技立国、军事强国的战略性产业。我们要强调的是,国防军工是所有经济、民生、产业发展的立国之本,大国之根基。我们认为,中美等大国即使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趋势下,仍然会大力发展国防军工产业,这是大国博弈的首要阵地。我们也看到了中美在空天资源领域、军事主战装备的博弈,已经催生出卫星互联网、导弹/军机/发动机等投资主线。

未来我国国防军工产业的发展、国防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或将围绕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我们从长期、中期、短期的维度分别分析军工产业的需求增长,武器装备列装增速、持续性、确定性在众多行业中优势显著。

1、长期:我国国防与经济实力仍不匹配,因此国防军工产业需要长期建设。我国以到本世纪中叶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目前我国装备与美对标差距很大,装备补缺口是长期建设过程。重要的是:军事对抗发展牵引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新装备层出不穷,从而带动军工产业长期成长。

2、中期:未来5年是全面备战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装备需求非常迫切,且量仍有追加订单的弹性。2027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驱动武器装备未来5年快速放量,2021年中报主机厂大额预收款锁定未来3~5年大单,军工产业长期持续建设、中期高增长的确定性凸显;量的弹性来自于后续仍有可能追加订单。军工产业景气度有望一路上行,当下无须担心需求而应聚焦供给端变化。

3、短期:2022年以导弹、航空发动机、军机、信息化装备等列装需求再提速,军工产业也即将进入新一轮产能释放,进而驱动新一轮订单、业绩高增长时期。军工被动元器件订单作为产业景气度先验指标之一,2020年/06月~2021年/03月是第一轮订单环比持续增长阶段,原因是其下游厂商(如微波组件等)产能利用率爬坡至100%;按照扩产节奏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会在2022Q1左右投产,再按照被动元器件3~6个月交付周期,预计接下来11~12月将是中游厂商新一轮备货周期,即加大被动元器件新一轮采购。

此外,军事对抗发展牵引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刺激军费持续投入,新兴装备层出不穷,从而带动军工产业长期成长。我国国防与经济实力不匹配,军费投入和美尚有较大差距。2020年我国GDP达到美国70.32%,但军费水平仅是其32.89%,从军费占GDP角度看,2020年我国军费占GDP比1.75%,而美国高达3.74%。正如国防部新闻发言人2020年11月26日指出,

我国国防实力与之相比还不匹配,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安全战略需求还不相适应。因此,面临愈发复杂国际*势,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促进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我们认为至少军费占GDP比值应向美国看齐,因此我国军费增速或长期超GDP增速。

军工产业的长期成长属性来自于:军工技术对抗是永恒主题,牵引武器装备不断升级换代,刺激军费持续投入,新兴装备层出不穷。“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是军工产品的研发格*,这会带动军工产业长期成长。

首先,新型武器装备平台不断迭代。我们认为军事战略之争从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代表的传统战略威慑能力,向太空、网络、海洋、极地等新领域和远程精确化、智能化、隐身化、无人化等新技术维度扩展。我们会不断发展、更新适应当下及未来战争模式的武器装备,技术升级也会牵引新产品持续列装,比如新型歼击机、无人机、精确制导导弹、全电推舰船、激光武器、电磁武器等层出不穷,相应配套产品如军机航电系统也会不断升级换代。

装备研制、列装周期很长,相应带来很多机会。比如无人装备,美国国防部给出的无人系统路线图都是按照25年维度的,足以证明军工装备这是一个长期的赛道

其次,武器装备系统会不断升级换代,比如航电系统。航空电子系统发展历经4代,系统愈发复杂,综合程度越来越高。航空电子系统结构第1~4代分别是:分立式结构、联合式结构、综合式航空电子结构、先进的综合航空电子结构;发展的方向是以较少的软、硬件代价获得更多的功能和更高的性能,最终导致航电系统综合程度提高。我们认为,未来航电系统将朝更加综合化、信息化、通用化、模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预计其占飞机整机价值量比仍有望逐步提升。

最后,需要持续的订单以维持先进装备的研制能力。以航母为例,一旦开启航母建造,持续航母订单可期。持续的订单是维持航母建造工业基础的必要条件。若航母订单中断的时间过长,航母建造的工业基础就会萎缩。例如,曾是航母建造大国的英国,由于二战后停止建造大型航母数十年,中间仅建造了3艘轻型航母,导致在建造新一代航母时,没有一家船厂能独立完成建造任务,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认为持续的订单是维持军事工业基础、人才储备的前提。

军工技术是很多先进技术的源泉,发展军工不仅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更重要的是军工技术突破随之牵引的是万亿级别市场空间的民用产业,给军工企业带来长足、巨大的成长空间。比如大飞机、航空发动机、卫星互联网、芯片、全电推进船舶等行业。

军民融合扩大了军品的应用领域,打开了军工技术的市场空间。军民融合产业多与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一旦技术突破,随之牵引的是市场规模万亿级别的产业。重点赛道包括:

1、大飞机:国产C919大飞机临近批产,抢占万亿市场迫在眉睫;

2、商用航空发动机:CJ-1000A尚未研制定型,国产化刻不容缓;

3、新材料:高温合金和碳纤维,航空发动机与大飞机国产化率先受益的品种;

4、卫星互联网:抢占空天轨道资源战略高地;

5、红外:军民用渗透率都会大幅提升

全球*势并不太平,地缘*势动荡或呈常态;拥有强大的军贸产业不仅可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扩大自身**和军事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军贸产品所含价值通常不仅仅是武备本身,它还包含了后续的技术、原件等跟进式的保障要素,甚至一些战术、战法等军事思想也都会以武备为中介进行流动,军售方通过输出武备来对目标区域施加影响也就不足为奇。我们认为,军贸也将成为中美大国博弈的一个方面,这是在世界之林中大国军事竞争力的重要表现方式。

目前我国部分装备已经在国际军贸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以无人机为例,彩虹无人机已出口至多个国家并与美国、***的无人机同台竞技,2020年实现收入10.63亿元;而翼龙系列无人机军贸出口订单累计数量近10年国内第一,2020年实现收入12.17亿元

未来5年是全面备战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武器装备需求非常迫切,军工产业成长的确定性也非常高。

国防军工产业两大变化将在未来5年充分演绎:国防政策的变化,由过去的“强军目标稳步推进”转变为“全面备战能力建设”;武器装备发展进程变化,主战型号装备由“研制、定型、小批”进入到“放量列装”时期,20年科研成果进入丰收期。

以2027年完成建军百年奋斗目标为宗旨,未来5-7年将是武器装备放量时期,虽然我国军事装备处于加速追赶期,但是装备采购方向会呈现结构性特征,核心导向是围绕打赢一场常规战争的能力建设,因此装备需求缺口、战场消耗属性是装备采购的核心因素

订单的确定性:主机厂大额预收款直接锁定未来3~5年大订单,产能释放加速后续仍有可能追加订单,因此军工产业需求的确定性非常强。

2021H1末,中航沈飞、洪都航空、航发动力合同负债分别为377.37亿元、72.94亿元、248.23亿元,相对于2020年末分别增长697.93%,41704.49%、784.81%。大额预收款落地表明锁定未来3~5年大单,并且产能释放加速后续仍有可能追加订单,因此军工产业景气度将一路上行,当下无须担心需求而应聚焦供给端变化;

2022年需求再提速:导弹、航空发动机、军机、信息化等装备放量或将超预期,并关注如无人机、全电推进舰船、激光武器、卫星互联网等新兴装备拉动需求持续增长。

需求再提速的原因是:以中航沈飞、洪都航空、航发动力2021H1获得大额预收款,锁定未来3~5年大订单,由于全面备战能力建设的迫切性,会将武器装备需求不断往前压缩,也就是大订单交付时间是希望不断压缩然后再追加订单,这也是未来5年武器装备量的弹性所在。

需求无须担心,武器装备量的交付则会依托于产能供给的释放,比如导弹装备随着2021年底左右产业链上下游产能的释放,预计2022年的交付量将会显著提速。因此,2022年的核心关注点一在于装备需求、二在于产能供给。

1、导弹:随着产业链上下游扩产,预计2022年导弹交付量将显著提速。导弹是典型的战争耗材,战备储量叠加实战化训练都将促使导弹加速列装。

2、航空发动机:随着以WS10等三代机批产提速、工艺趋于成熟;四代机关键技术能力大幅提升;五代机预研技术持续突破瓶颈;未来还有国产商用航发定型批产,航发是军工长坡厚雪最佳赛道。应重点关注,三代机批产相关企业规模效应带来利润率提升,另一方面是进入新型号的相关企业。

3、军机:2022年先进战机建设或仍将提速。

4、信息化:电子对抗、军事通信等细分赛道将获得快速发展。

5、新兴装备:无人机、全电推进舰船、激光武器、卫星互联网等新兴装备拉动军工需求持续增长

军工被动元器件订单作为产业景气度先验指标之一,20年/06月~21年/03月是第一轮订单环比持续增长阶段,原因是其下游厂商(如微波组件等)产能利用率爬坡至100%;

按照21年6月份接收到备战需求再进行扩产的节奏,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会在2022H1投产,再按照被动元器件3~6个月的交付周期,再按照被动元器件3~6个月的交付周期,预计接下来11~12月将是中游厂商的新一轮备货周期,即加大被动元器件的新一轮采购,按此逻辑演绎当下上游电子元器件厂商理应重视。

估值:2022年武器装备需求将再提速,随着产业链产能的释放,军工产业即将进入到新一轮扩产,驱动新一轮订单、业绩高增长时期。展望未来5~7年,军工板块企业净利润增长的中位数预计在30%-40%,但是不少军工企业切换到明年估值仅20~30XPE左右估值水平,我们认为随着Q4上游新一轮订单增长(明年业绩高增长可期)、Q1~Q3季报逐步兑现高景气度,2021H1中报大额预收款代表的高确定性景气度应给予溢价行情;

国防军工产业供给端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随着产能释放驱动军工产业迈入新一轮订单、业绩高增长时期,另一方面带来企业利润率的上行。

1、产能释放驱动新一轮订单、业绩高增长。2020年之前,国防政策是“强军目标稳步推进”,按照军工产业以销定产的规律,军工产业上下游产能只匹配如十三五期间“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随着2020年全面备战能力建设的提出,武器装备需求大幅增长,目前军工产业链众多企业都处于扩产进程中。

随着产能的释放,一方面武器装备交付量会随之增加,另一方面对其上游的采购也会有所增加。因此,我们认为2022年关键看产能的释放节奏,驱动相应装备量的交付,也会驱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采购量。

2、装备发展进程变化导致军工产业链的利润环节由“科研端”转向“生产端”。2020年之前是我国重点型号装备的研制、定型或者小批量列装阶段,因此装备费主要倾向于科研阶段,这也是过去军工产业利润环节集中于科研院所端的表现,也导致此前资本市场关注科研院所资产注入的进程。

但是,随着武器装备进入到放量列装阶段,军工产业链利润环节将转向生产端,典型的如中航沈飞的毛利率、净利率随着产品批产已经进入到上行阶段;而航发动力目前正处在“三代机工艺不断趋于成熟;四代机关键技术能力大幅提升;五代机预研技术持续突破瓶颈”的阶段,随着新型号产品批产,未来也有望走向类似沈飞的盈利能力提升阶段

3、小核心大协作的产业链发展模式,叠加生产模式由多品种小批量转向扩大规模生产,规模效应凸显。

一方面,生产力要求生产关系的改变,适应全面加强练兵备战的军工产业转型升级呼之欲出,目前航空工业集团、航发集团都在建立小核心大协作的军事工业体系,提高军品研制效率。主机厂的供应链龙头地位效应叠加更为专业化生产带来的规模效应有望体现。

另一方面过去军品生产模式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装备放量带来的规模效应会非常明显。以洛克希德马丁F-35战机为例,虽然其造价逐批次降低但是自2011年F-35交付后,其航空业务营收不断增长,毛利率相对稳定,这也是源自航空装备产品规模效应的结果。我们看到2010-2020年洛马总体营收复合增速为3.47%,扣非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为8.69%,业绩增速显著高于收入增速

4、机制改善:股权激励层出,军工企业治理结构不断改善。

治理结构改善是军工改革的重要方向,主要包括引入股权激励制度、管理层市场化选聘及绩效考核制度等。过去市场对于军工国企的普遍认识仍停留在企业管理效率低、员工积极性不足等方面,同时认为较民营企业缺少市场化竞争优势。但我们看到在过去几年,以中航沈飞为代表的军工上市公司陆续推出股权激励方案,我们认为这将有效改善军工国企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面貌,提高其市场化程度,在企业管理能力方面给市场带来明显改观。

“十四五”阶段是军工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股权激励方案“从点到面”的铺开将成为行业趋势,我们预计越来越多的军工企业将通过引入市场化治理制度的方法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员工积极性,而军工企业治理的不断改善带动期间费用率下降的同时也将进一步提升军工企业的盈利能力,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航空工业集团更是对市值管理工作团队提出了,全面实现上市公司“涨幅高,市值高,关注高”的工作目标

导弹的需求来自于:典型的战争消耗品,因此战争储备与实战化训练消耗都将拉动导弹装备增长,我们预计未来5年导弹市场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到40%以上。导弹产业的快速成长源于:战术角度,导弹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的需求更为迫切,因此备战能力建设会将其作为战略储备首选;消耗角度,大力推进实战化训练导致弹*类装备快速增长;技术角度,以20系列为代表的新型航空装备平台需要新一代导弹进行战斗力匹配。

导弹的交付量受制于产业链产能的释放,随着2021年底左右产业链扩产产能释放,预计2022年导弹交付量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雷电微力、天箭科技为代表的导弹配套企业,2021H1分别实现营收同比增速113.31%、84.59%,此增速相较于导弹需求增速仍然一般,因此2021年导弹产业链交付并未大幅增长,随着产业链扩产加速,预计2022年导弹交付量会提速。而且随着导弹相关配套企业纷纷扩产并释放产能,会带来一轮轮的交付量提升,以及一轮轮的对上游的采购需求

导弹产业链建议重点关注:

1、导弹整机:洪都航空,极具稀缺性的导弹总装上市公司。

2导弹电子:紫光国微,部分型号核心芯片卡位企业。

3、导弹材料:抚顺特钢,高强钢(用于导弹壳体)国内航空航天领域市占率95%。

航空发动机是军工中最为长坡厚雪赛道,高壁垒铸就非常好的竞争格*,产业链上的企业基本呈现寡头垄断的特征,因此可以获得非常高确定性的成长。

1、大空间:“军机列装、存量维修、远期商用”三驾马车拉动航空发动机需求。我们认为航空发动机是军工板块中长坡厚雪最佳赛道,军机列装拉动军用航发需求+军用航发维修市场随着训练强度加大持续扩容+“十五五”国产商用航发有望迎来定型批产等,决定了这是一条长期成长的赛道。

2、高壁垒:航发产业链各环节研制难度极高,铸就很好的竞争格*。航空发动机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需要在高温、高压、高转速和高负载的特殊环境中长期反复工作,其对设计、加工及制造能力都有极高要求,因此具有研制周期长,技术难度大,耗费资金多等特点。目前许多国家都可以自主研制生产飞机,但具备独立研制航空发动机能力并形成产业规模的国家却只有美、俄、英、法、中等少数几个。航空发动机的超高研发、制造难度,集中考验了一国工业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

2021H1大额预收款落地,直接锁定航空发动机产业未来3-5年景气度,产业链需求不愁;供给端随着产业链扩产节奏也将加大交付量。截止2021H1末,航发动力合同负债248.23亿元,相对于2020年末的28.05亿元增长784.81%。大额预收款落地表明锁定航空发动机产业链长周期的高景气度,并且全面练兵备战背景下生产节奏或不断被压缩,因此我们认为未来航发产业链的需求端将长期饱满。

2021Q2末航发产业链企业存货显著增长预示短中期收入增长潜力大。航发动力存货大幅增长表明生产备货力度加大,后续收入增长潜力大。2021H1末航发动力存货257.51亿元,较比2020年末大幅增加70.07亿元(+37.38%)。具体来看,2021H1期末原材料52.11亿元(+12.78亿元,+32.49%)、在产品193.09亿元(+60.01亿元,+45.09%)

随着三代机批产提速、工艺趋于成熟;四代机关键技术能力大幅提升;五代机预研技术持续突破瓶颈;未来还有国产商用航发定型批产,航发赛道应重点关注,一方面是WS10等机型批产后相关企业规模效应凸显,盈利能力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是进入新型号的相关企业;或者切入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领域的配套企业。

1、抚顺特钢:变形高温合金占到国内航空航天80%以上份额,核心卡位企业。

2、航发动力:国内航空发动机唯一总装上市平台。

3、钢研高纳:背靠钢研院高温合金研发实力强,并且产业化逻辑逐步兑现的厂商。

4、图南股份:精密铸造代表性厂商,精密铸造机匣大单品非常优秀。

5、应流股份:同时布*全球商用两机和国内军用两机两大路径的精密铸造厂商。

6、航发控制:国内军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垄断性企业。

4.3军机:2022年先进战机建设仍将提速

“十四五”期间我国三代半、四代机均放量列装。预计空军未来“十四五”的发展趋势仍为主战装备跨代建设。我国空军正从传统意义的国土防空、支援海陆作战,向“空天一体,攻防兼备”的战略目标迈进,这一战略转变成为了新装备加速发展和列装主要驱动力。在新时期战略空军建设目标下,由“防”转“攻”,将信息化作为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大力发展先进战斗机、战略运输机/轰炸机,提高纵深攻击能力、远程投送/打击能力和立体攻防能力,弥补代际差,实现代际换装,提高信息化、自动化程度。由此航空装备相关投资机会来自“补量”和“提质”两方面

中、美军机总量及先进军机数量均存在差距,促使我国不断加强新机型研制。以战斗机为例,我国与美国战斗机数量差距明显:根据《WorldAirForce2021》统计,我国军机总量仅为美国24.64%,其中战斗机数量仅为美国57.82%;我国四、五代战机占总量比例与美国相比存在结构劣势。我国二代战机占比50.22%、三代战机占比9.10%,四代战机占比仅为39.47%,而美国早已淘汰二代战机并且完全过渡到三代及以上战机

供给端:中期看目前主机厂远没有达到其交付高峰,短期看2022年主机厂交付将提速。军机产业链建议重点关注:

1、垄断性产业地位的主机厂:中航沈飞,我国唯一歼击机总装上市公司;中航西飞,我国唯一军用大飞机总装上市公司;洪都航空,我国唯一教练机+导弹总装上市公司;中直股份,我国唯一军用直升机上市平台。

2、核心卡位环节:中航高科,国内军机碳纤维预浸料核心卡位企业;西部超导,先进战机钛材核心供应商;中航重机,国内航空航发锻造龙头企业;中航机电,国内航空机电系统龙头企业;中航电子,国内航电系统龙头企业。

2021年军工产业投资聚焦于导弹、军机等更易量化的方向,但是信息化是武器装备力量倍增器同样非常重要,而且信息化领域相关企业大部分利润体现在Q4,因此不会像其他链条有季度财报数据验证军工的高景气度,但是随着2021年年报信息化相关企业的业绩得到验证,2022年信息化领域的军工企业将会愈发得到市场重视,重点方向包括:军事通信、电子对抗、军工电子等领域。

1、军事通信领域:当前处在军事通信由2G向4G升级的浪潮中,4G通信装备有望获得5~10年长周期的渗透率提升。目前我国军用无线通信以窄带技术为主,在带宽、传输速率等方面无法满足战场态势灵敏感知、作战指令快速传达等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军用通信向4G升级是大势所趋。上海瀚讯是唯一一家以军用4G通信设备为主的上市公司,随着军事通信向4G、5G渗透率提升,有望充分受益

2、电子对抗领域:军事信息战主要手段,未来高技术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对抗式典型的军事技术不断升级换代进而拉动装备需求持续增长的领域,根据国内骨干电子对抗研究所的营收推测,我国电子对抗市场年均市场规模近100亿元

3、军工电子领域:集合半导体技术、光电技术、激光技术、红外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军工技术体系,是国防信息化建设的基石。军工电子,作为基础的电子元器件受益于装备放量建设、信息化升级以及国产化率提升等三重成长逻辑,是军工板块中强α方向

信息化方向建议重点关注:

1、军事通信领域:上海瀚讯,军用通信赛道上4G装备核心供应商。

2、电子对抗领域:盟升电子,电子对抗核心供应商;全信股份,航空航天线缆主供应商。3、军工电子领域:紫光国微,国产特种芯片核心卡位企业;振华科技,具备强拓展能力的国内军工电子主力军。

1、军用无人机:具有人员零伤亡、作战性能优越、成本低等显著特点,已经逐步成为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平台。军用无人机所执行的任务已从空中侦察、战场监视和支援有人驾驶战斗机向压制敌方防空系统、实施快速地面打击和导弹防御等领域扩展,正在逐步实现从辅助作战手段向基本作战手段的跨越。经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践,无人机已成为美国、***、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重点方向。

军民共同牵引无人机市场需求,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1)军用领域:无人装备在战争中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消耗属性强,需求空间大。由于无人装备损毁不会带来人员伤亡,且直接损失相较于有人作战平台要小很多;此外,现代战争导弹、雷达等攻击性武器及作战辅助装备的性能越来越先进,大大增大了装备被击毁的风险。以无人机为例,作为“作战工具”是一种典型的消耗品。

2)民用领域:翼龙无人机2021年7月先后两次参与河南省强降雨灾害的应急通信工作,为灾区居民及时报告灾情、报送平安恢复了移动公网信号,打通了应急通信保障生命线。未来无人机将在测绘、巡检、勘探、气象、环境监测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无人机领域重点关注:中航无人机(拟上市)、航天彩虹。

2、全电推舰船:船舶动力发展同样也是我国舰艇动力的必然趋势。在全电推舰船领域,湘电股份的推进电机在国内首屈一指,其成长逻辑是:一方面看IPS在水下水面舰艇应用的拓展,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注明:引自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院士发布的《舰船动力发展的方向——综合电力系统》报告,表明IPS是船舶动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预测未来我国舰艇上应用IPS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由于舰船上载荷增加导致推进电机功率增大,其价值量也会有所增长,因此随着IPS的应用拓展,湘电股份有望迎来量价齐升的成长逻辑。

3、激光武器装备:未来武器装备研发的制高点之一。与常规武器相比,激光武器速度更快、移动更灵活,具备精确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异性能,可对远距离目标实现精准打击,并且其具有极高效费比,不考虑发射器造价前提下,高化学激光武器每发费用为数千美元,远低于防空导弹单发费用(爱国者为30万~50万美元/枚,尾刺为2万美元/枚)。目前美国和俄罗斯在激光武器研制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美国已成功研制各类机载、舰载和车载激光武器。

未来的激光装备会像无人装备一样获得重大发展,打开巨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已有不少上市公司正在布*激光装备领域,如联创光电、新光光电等。其中联创光电的军品级泵浦源产品已经定型与量产、第一代新型激光装备已完成研制;新光光电已经完成国内多台套激光发射系统的样机研制工作,技术水平位居国内前列;

未来7年红利期是军工配套企业跑马圈地重要的机会窗口,仅依靠跟踪几个产品型号但是技术、产品拓展能力不足的企业,即使在备战红利期获得快速发展,但是一旦备战红利结束后却会迎来更加严重的瓶颈期,这是限制这类军工企业成长与估值的核心因素。

会有相当一大批企业不仅会充分享受这波7年的军工红利期,发展规模上台阶后,再基于技术与产品的拓展性获得长足发展空间。军工企业获得长期成长的路径则是:依托技术或者产品的持续拓展,能够渗透进不断迭代更新的装备,进而获得持续的增长动力。

这就需要军工企业:

1)产品方向符合未来装备发展趋势。对于主机厂或者核心分系统商,要选择符合当下或者未来战争模式且拥有新装备产品储备的企业,比如歼击机、无人装备、激光武器等会迎来重大发展;对于上游配套厂商,要选择符合装备发展趋势的基础电子/材料供应商,可以在各类新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