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产生过程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来正确辨析各种货币学说。(货币学说都有哪几种啊?)

时间:2023-12-26 07:28:19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理解货币的本质,来正确辨析各种货币学说。(货币学说都有哪几种啊?)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一.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  这种观点认为,货币必须有实质价值,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这种理论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朴素的金属学说。十六、七世纪形成的重商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早期特征就是“重金主义”或“金属主义”,认为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  二.货币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这种是马克思在对货币起源问题的分析中得出的,其含义有两点:  1、货币具有商品的属性  在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分析中,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般等价物的。马克思创立货币理论的时代,正是各国普遍实行金铸币流通的时代,因此,马克思将黄金视为货币的最高阶段,而黄金本身就是价值十足的商品。进一步的推论就是,任何在商品交换中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  2、货币与普通商品有本质的区别  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并不在价值方面,而在使用价值方面。黄金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被作为货币后,其使用价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特定的使用价值,如用于装饰、制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充当一般等价物和交换手段,很明显,当它以第一重使用价值出现时,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价值出现时,才是货币。  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特殊商品——货币,另一极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价值的体化物或尺度出现,普通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之后,相互之间才可以比较。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由于货币是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在实际交换中货币作为一般的交换手段,是不存在对方对其使用价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碍的,货币的交换能力是超越使用价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换性质的。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赋予货币的属性,与货币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没有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充当一般的交换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这就是货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可见,考察货币的本质,应把其质的规定和存在形式区别开来。无论货币由什么来充当,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决不会改变,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货币。

货币是和商品一起产生的吗?货币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总结货币的概念及其本质

可以说是同时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而交换商品就要有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货币。货币就是用于商品交换的特珠商品。它的本质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高考考点01:货币的本质

一、商品的基本属性

注意:

1.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2.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

    (1)定义法,凡是商品都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属性法,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凡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并非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

    (3)根据所处的具体环节来判断。劳动产品只有处于流通领域才是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劳动产品就不再是商品。

3.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具有使用价值。

4.密切关注商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消费者接纳的过程,就是商品生产经营者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也是接受市场检验的过程。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的产生、含义和本质: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一般等价物比货币出现得早,不固定;货币出现得晚,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2)联系: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二者都是商品,都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注意:

    ①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但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②金银纪念币也是货币。金银纪念币是由国家发行的,是一种法定货币,纸币也是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但金属纪念币相对于一般纸币而言,又具有其特殊性,其既是法定货币,又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

3.货币的基本职能与其他职能的比较

注意:

    流通手段即购买手段,在现象上表现为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是赊账买卖,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表现为商品的给予和货款的支付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分离,即“先给货后付款”或者“先付款后给货”。

三、纸币

1.纸币的含义、优点

    (1)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2)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携带、保管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2.货币流通规律: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和服务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注意:

    国家有权规定纸币的发行量、面值大小及种类,但无法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发行过多,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往往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4.区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注意: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

    一般地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引起的。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④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有可能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

    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见,只有因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的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拓展提升:

(1)通货膨胀率和货币贬值率的计算

    ①通货膨胀率=(变化后价格-变化前价格)/变化前价格×100%

    ②货币贬值率=(变化后价格-变化前价格)/变化后价格×100%

(2)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物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

货币起源的总结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煤介,是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货币的起源,有椐可查的是商汤时期的“铜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贝、石贝、陶贝已经开始流通。贝壳自装饰品发展为货币可以上溯到皇帝时期,因机时中国货币自使用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后货币文明史。

金属货币的起源,应是殷商,中国先民掌握了治烁金属技术之后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届土青铜块,这些也许是最旱的金属货币。

旱期仿形货币是中国经过长时间的以物易物贸易阶段之后产生的,随着递减经济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货币都不一样,现今出土的一些有争议的青铜器:如斧,馨,鱼,网状器。

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看出: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带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而今,因它们与实用器形似面体积子,有的成小批量出土,而且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葬中出现。因而许多古钱收藏研究者均把这些实物当作早期殷,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

盾。

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

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属于私人所有,他们生产的产品

的数量以及品种等,完全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生产

者自己占有和支配,或者说,商品生产者都是独立的生产

者,他们要生产什么,怎样进行生产,生产多少,完全是他

们个人的私事。因此,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

私人劳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之间又

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各个商品生产者客观上都要为满足

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而进行生产。

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这一矛盾也进一步发展为生产的社会性与资本主义私人

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并成为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

关于货币的起源与发展史?

货币是指任何一种可以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和完全流动 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商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 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 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在货币发展史上,羊、铜银、黄金、银行券、纸币、电子货币等都承担过交 换媒介的功能,这些交换媒介不断演化,形成了今天的货币形式。

交易成本更小 化在货币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通常,每个国家都只使用唯一的一种货币,并由中央银行发行和控制。不 过也存在例外,亦即多个国家可以使用同一种货币。例如,在欧盟国家通用的 欧元,西非经济共同体使用的法郎,以及在19世纪的拉丁货币同盟,名称不 同但能在联盟内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货币。

一个国家可以选择别国的货币作为法 定流通货币,比如,巴拿马选择美元作为法定货币。不同国家的货币还可能使 用相同的名字,比如,在法国和比利时使用欧元之前,它们和瑞士的货币都叫 法郎。有时因为特殊原因,同一个国家内的不同自治体可能也会发行不同版本 的货币,例如在英国,包括英格兰、苏格兰或甚至偏远离岛的泽西岛、根西岛 都拥有各自发行的不同版本英镑,并且互相可在英国境内的其他地区交易,但 唯有英格兰英镑才是国际承认的交易货币,其他版本的英镑拿出英国境外后可 能会被拒绝收受。

每个基本货币单位通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辅币。最常用的比例是辅币为主币 的1/100,比如,100分=1元。在法国大革命推广公制以前,欧洲历史上曾经长 期采用1/20/240进制,例如在英国,1英镑等于20先令、240便士;法国的情况是12个但尼尔(denier)为1苏(Sol),20个苏为1里弗尔(livre,又称锂)。

1 :7、1 :14、1 :25、1 :10、1 :1000以及其他进位制也曾被使用。有的国家的货币没有辅币,或者虽然有辅币,但是由于币值太小而只是理论 上的换算单位,而没有发行实际的货币,比如日元和韩元。萨缪尔森在其名著《经济学》有关货币的章节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 句名言:“在一万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货问题,而我们每天都碰到它。

”由此看 来,货币貌似简单,实际上却极其复杂。然而货币的本质问题是最复杂的问题,19世纪中叶英国有一位议员格莱顿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就是“在研究货币本质中受到欺骗的人,比谈恋爱受欺骗 的人还要多”。不论是马克思也好,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们也好,关于货币的本质 始终存在大量的争论。

【跟我一起学公基】货币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马上关注我们!

  《一起学公基》栏目为你解读历年公基重要考点及通关特训题。每天发布一期,轻松掌握必考点。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考点是货币。

 考点解读 

一、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商品

货币基本特征:

第一,货币能够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

第二,货币对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基本特征是货币与普通商品的本质区别

二、货币产生

货币产生过程:偶然物物交换一一扩大的物物交换一一一般等价物一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结果。

所谓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亦即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交换价值表现着价值

三、货币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是商品,也有价值;观念上的货币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必须使用现实货币

贮藏手段:是实在的黄金白银、足值的金属货币(并非人民币);

支付手段:交钱与交货时间不同,例债务、租金、工资、赋税、分期付款、刷卡消费

世界货币:就是在世界上都能通用的货币,比如美元

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四、纸币与货币

二者的联系:纸币与货币都有使用价值;都能充当流通手段;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二者的区别:

属性不同:货币是商品,而纸币不是商品;货币有价值,纸币自身没有价值;

产生不同: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从一般商品对象中分离出来的;而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职能不同: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而纸币一般只能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五、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全部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

即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知识点框架图 

 真题练习 

1.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的特殊商品。

A.具有价值尺度

B.具有支付功能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D.具有流通功能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

A.具有使用价值

B.是商品且具有价值

C.是金银

D.是商品流通的手段

3.小王以银行按揭的方式购买了一套售价为120万元的房子,首付50万,在20年内还清银行贷款70万,利息为50万。请问售价120万、首付50万、利息50万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A.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

B.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

C.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价值尺度、支付手段

【参考答案】1.C 2.B 3.A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程作业(一)-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答:1)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便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2)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3)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答: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逐渐发展,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或经济单位,他们互相联系和依赖,彼此都需要对方的产品以满足自身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因而有必要相互交换自己所生产的产品。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第二个也是决定性的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不同的所有者都有自身的经济利益,他们相互之间在交换各自的产品时,在市场上处于权利平等的地位。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要求遵循对等的原则,即按照商品价值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样,他们的生产和交换便会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从而导致商品经济的产生。

最初的商品经济,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而出现的。

答: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价值是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

答:任何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两部分价值所构成的,一是在生产该商品时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二是生产该商品时新创造的价值。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将其已经凝结在生产资料中的原有价值通过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商品中,其所转移的价值量,只是相当于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量,不会发生价值的增殖。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活劳动就是指在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所新消耗的抽象劳动。

5、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答: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成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答: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口交换媒介的作用。

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

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是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答: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往往使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能与社会的需求相符,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一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二是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答: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答: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通过雇佣劳动制度剥削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制度。

随着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广大劳动者沦为雇佣工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形式采取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相结合的特殊形式,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通过这种雇佣劳动制度,资本家利用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价值的增殖。

答: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臫的劳动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作为资本的货币会带来更多的货币,发生价值增殖,产生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其前提必须找到一种商品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这对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答: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

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答: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答: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力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为了获取剩余价值。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剩余价值规律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趋势。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由于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迫于竞争的外在压力,资本家必然会不断改进企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在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缩小,从而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完全对立的现象,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有时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则是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其结果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失业人口,形成相对人口过剩。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必然产生两个对立的方面,即财富在资产阶级一方积累,贫困在无产阶级一方积累,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

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

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在资本积累过程中生产资料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资本家手中,从而使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加剧。这个矛盾的日益尖锐化,表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严重束缚了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因而,用和生产社会化性质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就成为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历史趋势。

答: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

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

答:利已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是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阶级所共有的观念,“人不为已,天诛地灭”是私有者的至理信条。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已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资本主义利已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已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已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货币是和商品一起产生的吗?货币的产生过程是怎样的?总结货币的概念及其本质

可以说是同时产生的。由于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而交换商品就要有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货币。货币就是用于商品交换的特珠商品。它的本质是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什么是货币?——对于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的描述

关于货币的定义及其本质上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大量的争论。亚里士多德是最早对货币伦理进行专门论述的人。他首先指出,货币是属人的存在。认为货币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人的习惯、协议或国家的立法所定出来的。因此,他认为,货币的价值可以由法律规定,以致可以根据法律废除货币。这种观点是货币名目论和货币国定论的前驱和萌芽。他认为,货币是出于人们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是由于物物交换的不便,才促使人们选择了一种商品作为交换媒介。他经过考察后认为,交易是自然发展起来的,随着生产的发展,交换的内容和范围不断地增多和扩大。这种简单的物物交换便越来越不适应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需要,于是钱币就应运而生了。在运输和购买的过程中,人类希望有某种本身既属有用而又便于携带的货物作为交售余物,即购取所缺货物的中介货物。于是人们发现铁、银及类似的金属合乎这种要求,这样每块能够表明其他货物的价值的金属,就是货币。亚里士多德还认为,货币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双重属性。因而,货币是价值的共同尺度,是交换的媒介。

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有几个基本的概念和观点。这几个观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都是围绕解释货币的概念为基础。

第一个观点是,国民财富指的是物质财富而不是价值财富。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的劳动,是供给他们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这种必需品和便利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本国生产的直接产物,二是用这类产品从外国购买进来的物品。也就是说,国民财富就是自己国家的国民自己生产出来的,以及从外国购买进来的必需品和便利品组合。因此,国民财富是产品的物质组成部分,而非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国民财富指的仅仅是物质的产品,而不是价值的产品。

第二个观点是,人类所从事的生产是产品生产,而不是商品生产。他认为,国民财富既然是物质的财富,那么生产自然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的目的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吃喝穿住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如果尚有剩余的产品,那么,这些剩余的产品就要用来进行交换,只有进行了交换的产品才是商品。交换的产品既然是剩余的产品,那么,剩余产品的生产就是对于产品的生产,而不是对于商品的生产。在人类早期的个体化生产阶段,因为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人类自己使用、消费,这种生产只能是产品生产,而不可能是商品生产。只有人类发展到较高阶段的社会化生产阶段,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的产品数量的不断增多,人类生产产品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满足于自己使用和消费了,此时,社会生产产品的目的变为了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尤其是资产阶级产生之后,资产阶级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因此,此时的生产才成为对于商品的生产,而不是产品的生产。因为,此时生产的产品更多地是为了进行交换。

第三个观点是,交换是产品之间的交换,而不是商品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交换的产品是剩余的产品,那么交换就是产品的交换或者物物的交换。为了区别消费的产品和交换的产品,就把交换的产品叫做商品,而把消费的产品叫做产品。人们用各自消费不了的剩余产品相互交换,得到的是对方的剩余产品。得到对方的剩余产品以后就进入了消费,不再用来交换,商品的概念也就消失了。在人类早期的个体化生产阶段,因为,交换是用自己剩余的产品和别人的剩余产品进行交换,所以交换是产品交换而不是商品交换。而在社会化生产阶段,生产者是为了获得产品中所包含的价值,所以,商品生产也就产生了商品的交换而不是产品的交换。

第四个观点是,货币就是产品交换的媒介,它和牛、贝壳一样,是物质产品。他认为,所谓一定数额的货币,不仅是指这个数额的货币内含的金块,内中还暗指这一数额货币所能换得的货物,所以,在这个场合,这个数额的货币所表示的财富或收入,不能同时等于这两种价值,却只能等于二者之一。但此时,与其说等于财富和收入,不如说等于价值;与其说等于货币,不如说等于货币所值。可见,金银货币和其他一切商品一样都是交换的产品或者商品。因此,货币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在个体化生产阶段,就表现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或者物物交换;而在社会化生产阶段却纯粹表现为价值交换。

第五个观点是,金银货币的交换价值(或者价格)是由劳动决定的。他认为,金银货币的价格是基本上不变化的,包括代表金银铸币的纸币也是一样的。因此,金银货币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任何商品也可以购买金银货币。这就是商品交换的实质内容,也就是人们所谓的市场经济的实质的内容。在人类早期的个体化生产阶段,由于金银货币价格的稳定性,所以,剩余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就会处于自由、平等的交换,这对于个体化生产阶段是完全适应的。而在社会化生产阶段,金银货币的价格的变化特别是纸币脱离了金本位的条件下,纸币的价格就决定于它的发行的数量,随着发行数量的不断增加,纸币不断地贬值,同时物价就不断地上涨。

可见,亚当斯密认为,货币就是产品交换的媒介,它和牛、贝壳一样,是物质产品。因此,货币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在个体化生产阶段,就表现为产品与产品的交换或者物物交换;而在社会化生产阶段却纯粹表现为价值交换。

约翰洛克(JohnLocke,1632-1704年,英国哲学家)在《论降低利息及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一文中讨论货币性质时说过:“因为黄金和白银耐久、稀少并且很难伪造,所以人们一致同意给它们以一种想象的价值,使它们成为共同的保证物;因此人们在交换时,用任何数量的这种金属,一定可以换得同等价值的其他东西。于是逐渐形成一种*面:这些金属被认为具有内在价值,使它们成为共同的交换媒介,而这种内在价值,只不过是人们付出或收入它们的数量;因为金银作为货币,并没有其他价值,只不过是可以作为使我们得到我们所想要的东西的保证,而只是由于它们的数量,它们才能使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洛克关于货币价值的认识有以下几点:

第一,货币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人们想象的,是人们的主观意识;

第二,对货币价值的想象来自人们共同的意念,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契约的结果;

第三,正是人们对货币作为货币价值的共同想象,才使货币具有交换媒介的价值。

洛克是同时持有货币金属论和货币名目论思想的学者。所谓货币金属论,就是将货币看成是贵金属商品,作为劳动生产物,其价值由劳动和土地共同决定。所谓货币名目论,就是将货币看成是一个符号,其本身没有价值,其作为货币的价值是人们集体想象的结果。

洛克关于货币性质的思想在古典经济学时代产生了重要影响。有的人反对,有的人赞成。不赞成者如在巴黎掀起过金融风暴的苏格兰人约翰劳(JohnLaw,1671—1729)。他在1705年的时候,写过一本名叫《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的书。这本书的主题,是构建一个以土地为抵押的纸币银行计划。他也读过约翰洛克的《论降低利息及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这篇文章。在讨论货币的性质时,约翰劳说:“洛克先生和其他论述过这个问题的人说,人们的一致同意,赋予了白银以假想的价值,因为白银具有适合于当作货币的诸特点。我想象不出来,不同的国家怎么会同意赋予某种东西(例如白银)以假想的价值,用它来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值;想象不出来某一国家怎么会接受这种与所交换的东西价值不等的东西;想象不出来假想的价值怎么能保持下去。”实际上,约翰劳是一个天才的货币制度的设计者,他对于纸币制度的构建有着充分的想象力。他所缺乏的是对货币作为债务承诺手段的把握。他应当明白,一个人的想象如果不能赋予对象物以货币的价值,这种个人想象就只能是一种狂想。只有在当这种想象获得集体的认同,并以契约的形式形成的时候,他的想象才能变成现实。

赞同洛克关于货币性质的思想的人也大有人在。爱尔兰经济和金融学家理查德坎蒂隆(RichardCantillon,1680—1734)在其名著《商业性质概论》中,评述洛克的思想说:“洛克先生说,人类的约定使金银具有价值。这是无可怀疑的,因为它并不是绝对必要的。正是这同意约定赋予了并且每天都在赋予花边、亚麻、绸布、铜和其他金属以价值。尽管缺少这类东西之中的任何一种,人类照样可以生存,但绝不能由此而得出结论:金银只有想象的价值。它们具有同生产它们所使用的土地和劳动成比例的价值。像其他商品和未加工的产品一样,只有在支出了大致同所赋予它们的价值相等的生产费用时,黄金和白银才能够被生产出来。”坎蒂隆认为,洛克的关于货币性质的两个理论并不矛盾。他完全赞同洛克的思想——货币作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和土地共同决定,货币作为货币的价值来自人们的集体想象,是集体意向性的产物。

不仅理查德坎蒂隆,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也对洛克关于货币作为货币的价值来自人们集体想象的思想表示了赞同。在孟德斯鸠看来,货币是人类创设出来便利交换的工具,本身并不是财富。货币的价值是标记性的、拟制性的,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孟德斯鸠认为:“黄金和白银……就其本身而言,是毫无用处的;它们之所以成为财富,只是因为人们选用它们作为财富的标志。”孟德斯鸠的这一判断,纯粹是洛克的思想的翻版。

除了上述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对于货币的性质的观点之外,其他的关于货币定义的观点还有诸如: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货币就是贵金属,就是财富,货币的实体必须以贵金属构成,只有金银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货币必须有实质价值,其价值由其金属价值决定;等等。被认为最新的货币理论则认为,货币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这一理论号称已经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并且“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推出最后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和证明过程是:

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互补性,可是,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手里有A货,而缺B货,而乙手里有B货,而缺D货,如果此时在一个地方仅有甲乙双方,那么甲乙双方之间的交换就无法进行。这时,假定在同一个地方存在另外一个丙,他手里有D货,而缺A货,那么,此时,在甲乙丙三方有某个约定的前提之下,交换就可能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用A货来换取D货,这样乙就可以用手里的B货来和甲交换甲手里的A货;尽管A货并不是乙最终需要的D货,但此时,D货便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乙用从甲手里换来的A货,换到了乙所需要的丙手里的D货。如果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货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货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货,而乙则持有A货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货。当交换在更大范围内发生时,交换双方供给与需求双向匹配的重要性就不断降低,如果市场的规模足够大,那么就总是存在可能的第三方,他能够提供缺失的供给来满足交换者的需求。这个第三方就是市场,市场是包含所有交换者的总体。于是,在乙与其他的参与交换者之间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那么,如果再追究甲的A货是从何而来的问题时,就可能存在两种可能——交换所得或者自行产出。如果是自行产出,那么甲就成为一个通货的生产者,也就是货币的发行者,他显然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即A货可以用来交换其所需。如果是交换所得,即甲是从丁的手里拿到A货,那么甲与丁交换得到A货时,乙就成为来自市场的第三方,甲也应与乙约定A货可以交换其所需,故甲乙之间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约定。我们把这个事件中的交换关系进行简并,于是他们就又得到一个结论:只要交换者与市场能够达成一个约定,约定某个物品对其他物品的交换权,那么交换就总能够进行。

如果不存在丙,则市场上没有乙需要的产品D货,因为乙获取市场丙需要的A货就没有意义,那么乙与甲交换来获得A货的行为也就没有了意义,甲乙的之间的交换也不会进行,整个交换必定会中止。就乙而言,在其所有B货为甲所需的同时,其所需D货也能从市场取得,那么乙才愿意与市场丙交换。对乙而言,甲同样可视为市场的一部分。这样甲与乙之间的单向匹配,乙与丙之间的单向匹配,丙与甲之间的单向匹配在归纳为个体与市场时,即表现为甲与市场丙(含乙)之间的双向匹配,乙与市场丙(含甲)之间的双向匹配。而此乃是物物交换得以发生的基本条件。因而货币的作用就在于将供给和需求单向匹配的双方无法达成的交换通过市场而实现,进而实现市场所有交换者的供需转换,即所有向所需的转换。将所有交给市场的同时也要求市场提供其所需乃是交换的前提,所有与所需的转换通过买卖两个独立的过程次序发生,那么,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

我认为,上述的这些关于货币的定义,其实是对于货币职能的描述——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和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货币就是财富;货币必须有实质价值。它们实质上都没有给货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最后一种观点所讲述的那一大套甲乙丙丁之间的交易过程,不过是交易各方参与交易的一个过程,而在货币在市场中为交易各方获得各自所需要的货品时,所起到的依然是一个中介和媒介的作用。而将货币定义为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实际上也是仅仅说出了货币的职能之一,即充当产品的所有者与市场消费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一种合约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地认识到,设立这种合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产出来的产品和物品所有者与市场消费者之间能够顺利地进行一种交换行为,而这种行为其本质上是一种市场行为,在这个市场上所进行的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来自于契约,如果没有契约,任何市场上的交易都无法进行。因此,将货币定义为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其实还是没有从实质上厘定货币的定义。

我认为,通过我们对于货币的诞生和一些特征的讨论,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货币的基本定义(含义)——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或者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货币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既不是贵金属,也不是财富,而是一种信任,一种信仰,这种信任或信仰既来自于货币本身的基本职能,更来自于货币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完善的社会信任体系。如果没有来自于其背后的强大的社会信任体系的支撑,货币就不可能成其为货币。而在当代社会里,在货币的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甚至是最重要的特征或者属性——国家权力。在当今世界,国家和政权、组织的权力和综合实力,才是货币得以确立和获取人们信任和信仰的基础和根源。对于货币含义的理解,我们下面接着还要通过对于货币的本质的论述来做进一步的阐述。

在探讨了货币的定义之后,要进一步解释清楚货币究竟为何物,接下来还需要继续探讨的就是货币的本质问题。而要全面理解货币的本质问题,除了首先要研讨货币的概念和特征之外,还要弄清楚的是“本质”这个词汇自身所包含的哲学的应然和现实中实然的含义。

“本质”一词有四个基本释义:一是指事物中常在的不变的形体;二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三是指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四是指事物存在的根据。其近义词有实质、性子、本体、本色;其反义词有现象、表象、表面等。一般认为,本质是指本身的形体,本来的形体,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本质一词语出晋代刘智《论天》:“言闇虚者,以为当日之冲,地体之荫,日光不至,谓之闇虚。凡光之所照,光体小於蔽,则大於本质。”对于一个事物“本质”的理解和研究,可以使人们脱离事物具体的形象或者表象,有助于了解这个事物在整个事件中的作用和运作规律,从而有助于人们进行改变世界的创新活动。比如,当人们知道了凳子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坐下来让人们休息的东西,那么人类就可以脱离其木材料、传统结构样式,开创各种新型的凳子,如冰凳、水果凳、气球凳等等。再比如,既然人们知道了动物的本质是由细胞构成的物,那么人类也就知道了所有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一般规律。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本质所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事物存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其包括了事物本身和本来的形体、状貌、事实和资质,一句话,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属性。

从以上对于“本质”一词的理解来看,作为货币,它需要同时具备两种属性。首先,它不需要有任何的内在价值。一种货币之所以值钱,是因为我们人类社会赋予了它价值。其次,货币还需要其化学性质稳定、容易携带、没有毒性,而且还得比较稀有,一般轻易得不到。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属性的物质,才能够成为货币。

中国传统货币理论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商品或一般等价物,而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任何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中国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货币理论和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本质的认识都存在偏差,前者的理论只适用于金属货币经济,不适用于信用货币经济;而后者的理论则只是描述了货币的表象,没有涉及货币的本质内容。他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利用这一观念能较好地描述各种货币形式的内在特征。也有学者赞同上述观点,并进一步认为,在货币演变过程中,货币的信用担保主体逐步外化,但其信用结构最后都收敛为对货币具有普遍接受能力的信任,所以货币的本质是信用,它贯穿了货币演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成本递减和货币的信用风险递增又是货币发展的两个本质规律,它们共同决定着货币演变的历程。也有学者把货币本质的理解为,货币起源于债权债务的量度及偿付,任何主权国家有能力赋予其国民一定的税收负担,同时定义税收缴纳的货币单位,由此税收制度创造了公众对国家主权货币的需求。主权货币是一国的负债,而国民持有货币的需求来自于国家承诺接受以该货币支付其对国家的债务(税收)。

我认为,认为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论点并没有深入到货币的本质属性之内部,仅仅是对于货币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职能和功能的一种描述。也就是说,货币的功能或者作用相当于一般等价物。而我们要想真正理解货币本质属性,必须透过货币的表征现象,而深入到货币自身更为抽象的、背后隐藏和蕴含着的、反映出人类从骨子里对于货币这种现象的认可和自觉使用的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和原因。只有解析出了这个层面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揭示出货币的本质属性。我认为,货币本身是一种信用,也是人类的一种信仰。

在历史上有很多商品曾经被人类作为货币,很多文中所叙述的石头货币现象,也反复地被无数次的演绎和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雅浦岛的货币不是费币,而是背后的一套以信用记录以及靠这种记录进行清算构成的体系。费币只是用来记账的表征。货币,是信用记录以及信用清算构成的体系,通货只是这个体系的代表。

在位于北纬9度的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之中,有一个岛屿,名叫雅浦岛。直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一个名叫哥德弗罗伊公司(J.C.Godeffroy&Sohn)在这个岛上建立起了商栈之前,这个岛屿几乎不为外面的世界所知。在此之前,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世外桃源,一个地球上居住有常住居民且最为避世的地方。其实,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曾有一批天主教传教士,因为来到这里进行的传教活动惹恼了当地的巫医,被当地的居民杀了个一干二净。自此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里,再没有外人来打扰过这座静寂的小岛。

1869年,德国的哥德弗罗伊公司开始在岛上设立商栈,并且生意做得越来越大。德国人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西班牙人的关注,1885年他们宣布拥有雅浦岛,建立了一个行政机构,派驻了一名地方长官行使管理权。最终雅浦岛的归属问题演变成了一场国际官司,交由教皇裁定。最后,教皇裁定,西班牙可以在**上控制这座岛屿,但德国享有全部的商贸权。但是,经过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年,西班牙以330万美元的价格把岛卖给了德国。

雅浦岛真正让世人了解并且开始关注,要归功于美国的一位名叫威廉亨利福内斯三世(WilliamHenryFurnessIII)的冒险家。他于1903年在岛上生活了2个月,并于1910年发表了一篇关于当地自然环境与社会构成的详尽报告。在这篇报告中,作者记述了雅浦岛上的属于自己的一套种姓制度,记录了岛上人们日常的生活,特别是记录了岛上丰富多彩的歌舞活动,以及岛上的宗教活动。但是,最让福内斯三世震惊的是,雅浦岛拥有自成一体的货币体系。

岛内仅有鱼、椰子和海参三种产品,没有任何农作物和手工制品。可以用来与外界交换的商品仅有鱼、椰子和海参三种。但是,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独立的、简单的、自然的经济体系里,却隐藏着一套高度发达且独具一格的、仅属于这个岛所特有的货币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费币(fei),费币构建起了当地的货币体系。

这种叫做“费”的货币是一种又大又厚的石轮,直径从1英尺到12英尺不等。这些石轮有的直径达4米、最重可达5吨。石轮中间有一个孔洞,孔洞的大小各异,与整块石头的尺寸相当。这个孔洞可以插进一根粗大的棒子,目的是为了方便运输。

这些石轮是从距离该岛300海里之遥的帕劳群岛中的一个名叫巴伯尔图阿普岛的地方开采出来,然后经打制后,用独木舟运回雅浦岛的。

这种钱币的价值主要由其自身的大小来决定,越大的石轮所代表的价值就越高,小的石轮的价值就相对较小。但是,在看大小的同时,也要看石轮的纹理是否光滑,石轮的质地是否纯正。一般来说,纹理越清晰、质地越光滑、颜色越发白的石轮的价值要略高一些;而纹理不够清晰、质地不够光滑、颜色发灰或发暗的石轮的价值则相对较低。

在这里,虽然这些被称为“费”的石轮起到了货币的作用,但是,岛上的居民在平时却很少搬动它们,这一来是因为这些石轮十分沉重,不易搬迁;二来是因为这些石轮所代表的价值并非很高,比如,要由四个壮汉才能搬动的一个石轮的价值仅仅相当于一头猪的价钱;三来是因为在这里平时所进行交易的方式往往是债务之间的相互抵销,而非立即付清账款。账款一般留到以后的交易中进行再转结,也就是,这块石轮可以成为下一次交易中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账款的结算依据。即便是到了需要清算的时候,也很少需要真正搬动费币,因为,这种石币对于所有者来说,无需现实地持有它。在交易完成后,原来应当从原来主人那里搬走的石币,依然原封不动地留在了原来的主人那里,甚至于在石轮上都不需要为交易做出任何的标记。

在岛上,衡量一个家庭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是否实际占有费币或者实际占有多少费币,而是是否具有一种口誉——人们所口口相传或者公开认可的、可能是任何人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的、历史上曾经属于他们家的费币。哪怕这块费币在很久以前就永远地沉在了海底。即便如此,这块费币的交易价值也丝毫不会受到任何影响。他们家所拥有的这块石块所代表的财富也不容置疑。在这个岛上甚至出现过这样的情形——当年统治这个岛的德国人,在向当地居民征收罚金的时候,就在“费”上画一个黑色十字,表明此块石币已被**征收,石币的所有人竟然非常尊重这种做法,在被迫履行义务之后,再请求德国人把石轮上的十字擦去,以示石币的主人已经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这块石币又物归原主了。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那样,如果世界上都在传说某一个国家很富有,因为在他们国家的国库里堆积着山丘一样的真金白银和稀世珍宝,虽然人们并没有亲眼看见过或者亲手摸过这些金银和珠宝,但是,人们就是相信这是事实。于是,所有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去购买这个国家的国债、股票和其他资产。这是什么?这就是信誉,一个国家的信誉。这种信誉是被普罗大众所认可的,在普罗大众的眼里是毋庸置疑的!这也就难怪,当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看到了福内斯的这本《石币之岛》一书后感慨道:“福内斯的书让我们了解到,有一个民族对货币的观念,可能比其他国家的人聪明得多。雅浦岛的实践更有逻辑,储备黄金这种现代的做法可以从中汲取很多的经验。”

因此,对此,《货币的祸害——货币史片断》一书的作者M.弗里德曼评价说:雅浦岛的石币与我们文明社会的黄金并无区别;既然我们认为黄金是真实而且合理的,那么雅浦岛的石币也应当被当地居民认为是真实且合理的;当1932年法兰西银行在美国卖出美元,换回黄金后,也要求纽约联储银行把黄金存至其会计账簿上。作为回应,联储把黄金从一个抽屉中,放入了另一个抽屉中,并做个记号,表明抽屉中存放的是法国财产。这与雅浦岛的信用货币制度并无区别。

我们从石币之岛的故事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印象和启示:

第一,雅浦岛本身不出产能够用于制造货币的这种石灰岩质的石块,否则该岛将无法抑制货币的泛滥及通货膨胀。

第二,制造石轮应当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情,否则无法体现其稀缺性。制造货币的人,也要付出相当的劳动和风险才能采集和制造出这样的石块。首先,石轮的开采、雕琢与运输都是需要付出巨大的劳动,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否则其他人是不会认可石币的价值的,也不会愿意以自己的产品来换取轻易取得的石轮。其次,制造这种石轮需要专门的技术,一般人无法轻易学到。所以,其石块的价值是无法轻易估算得到的,因而它的非同一般的价值能够得到全岛人的高度和充分的认可。

第三,在雅浦岛上根本没有现钞,也不存在任何银行,货币完全是由一些专门的采石工制造出来。

第四,这种原始的信用制度可能只适合于自然状态下的小规模经济,也就是所谓的熟人社会。雅浦岛的信用制度之存在至少需要依托于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岛上必须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交易不普遍,且货币的周转速度也比较慢。当地居民甚至有可能终其一生,也没有几次交易行为产生。否则,石币今天归甲,明天归乙,后天归丙,大后天归丁,……这样长此以往,世界岂不乱了套?其二,必须是小规模的经济体。在这种经济体中,所有权的公示成本很低,一项交易,全岛人都知道,只要交易一开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石币的所有权的归属已经转移,自然不必再需要有其他的特别的公示。如果石币的所有权的归属上有瑕疵,就象德国人在上面划了黑十字,是根本无法继续作为支付手段的。谁都不愿意接受有麻烦或者不确定的货币和商品。

英国人菲利克斯马汀在《货币野史》这本书里,提出了货币是信用记录以及信用清算构成的体系,是一种信用的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申明的一点是,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或者叫信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货币也起源于这种信用或者信仰。从货币的起源的逻辑来讲,物物交换是货币起源的前提,而物物交换中存在着的不方便和问题,才促使了货币的诞生;虽然货币的本质属性,固然自货币刚一诞生时就自然而然的存在,但是,这不等于说,是由于货币的本质属性才使货币诞生出来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国家货币理论使得货币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国家信用,成为了货币发行的基础和本位,而非传统所说的黄金白银。货币的本质,实质上就是一种建立在国家本位基础之上的一种一般等价物。

在货币刚刚开始被人类使用的过程中,它自身的本质属性也是逐步地体现出来的。因为我相信,在货币刚刚诞生之时,或者叫诞生之初,人类对于货币的使用还停留在尝试和探索的阶段,人类仅仅是在体验着货币给人类的交易活动带来的便捷和便利。甚至在货币诞生之初,物物交换和使用货币进行交换应当是交替而行甚至并行的,人类对于货币的信任度和信用的建立,是在使用货币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而建立起来的。随着货币形态的逐步固定和货币制度的诞生与确立,货币的本质属性也才逐步地显露出来。因此,我们不能把货币的起源和诞生的过程与货币的本质属性这两个问题混淆起来,而把货币的本质当做货币起源的原因和过程。货币和法律等其他社会现象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非凭空而来的天外之物,或者是人类凭空幻想出来或者捏造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任何社会现象其自身所固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不能拿来将其作为该事物起源的原因和过程。这就像不能因为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双重性,而认定人是由于这两种属性而诞生或者起源的。这是荒谬和不科学的。起源,指事物产生的根源。不能说事物的本质属性与事物产生的根源是一回事。这个事物产生了,才能体现出它的本质属性,如果根本没有这个事物,又何来其本质属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因此,不能把货币诞生的起源和货币本质属性混为一谈,甚至把货币的本质属性——信用,作为货币起源的依据。那是一种逻辑上的错误和荒谬。

但是,我们要明白,对于经济来说,当产品、利润、货币三者形成有机循环时,整个社会的财富就会增加。但是,货币并不等于财富。货币只是形成财富的手段,健康的货币循环能形成财富,恶性的货币狂飙则吞噬财富。如果,商业的利润已经没有了,产品也不流动了,只有货币在狂飙,那将是整个社会的灾难!其结果就是:社会财富更加集中到权力阶层的手中,而依靠诚实劳动而生存的广大民众,所等来的结*就只能是自己多年积累的财富在瞬间被洗劫一空。

货币即**,由债券、股票、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更是**的延续。

要全面理解货币的概念,除了要弄清楚货币本质属性之外,还需要从货币的几个主要的特征出发去予以考量和探讨。我认为,货币至少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货币是一种商品

从前文对于货币起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货币的前身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它是在交换过程中逐渐演变成可以用来与一般商品进行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任何在商品交换中之所以能够充当货币的东西,首先就在于它们是商品,与普通商品一样,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也就是交换的价值。没有这种与普通商品的共性,货币就不具备与商品进行交换的基础和前提。所以说,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

货币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人类之间进行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一种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但是,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日益扩大,商品交换的总种类也随之增多。为了解决交换过程出现的问题和麻烦,货币便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后,整个商品世界便被分裂为两大块:一块是各式各样的商品,它们以各种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另一块就是货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而存在,它以商品价值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对商品进行挑选和购买。而在物物直接交换中,买和卖的双方行为是同时进行的,其间并不需要媒介;而货币出现以后,买和卖的双方行为便成为了两个不同的行为,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离的。这就造成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也就是说克服了物物交换能够完成的前提——必须是交易双方同时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也就克服了商品交换的存在的问题和障碍,有利于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和发展。但同时,这种交换方式也带来新的矛盾,这就是——买和卖两个行为的脱节,商品所有者可能在这里卖商品,而后又到那里买其他的商品;也可能今天卖商品,明天买商品,其结果是必然造成有的出卖人的商品卖不出去。所以,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且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备的特点和特征。

其次,货币虽然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又不同于一般等价物。

货币和一般等价物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在于——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不同地区或者一个地区内的一般等价物可能会不同,即使在一个地区和区域因为所交换的商品不同,等价物可能也是不同的。但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相对固定的,比如,在中国的商代,由海贝来充当相对固定的一般等价物。只有一般等价物被相对地固定下来之后,这种一般等价物才能被认定为货币,它就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进行交换。而在货币(固定等价物)产生以前,一种商品可以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甚至可以和几种商品相交换,但不能和一切商品相交换。自从货币诞生以后,一切商品都可以和货币相交换,此时的货币便开始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商品交换中开始显示它的神通和便捷。所以,货币虽然是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但又不同于一般等价物。

再次,货币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由于货币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财富的象征。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者商品消费者拥有货币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富裕或穷困的程度。而作为商品生产者能否将他所生产的产品,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化,则直接关系到其所经营的事业的命运。因此,所有的商品生产者只有设法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劳动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他才可以用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来的货币购买自己再生产和生活所需要的其他产品,以维持其再生产的延续和扩大再生产的规模。而当历史发展到整个社会都掀起了崇拜金钱的狂潮时,这种财富观念的变化也会直接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模式。后来,当国家出现以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年度内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多少,也可以通过对于其所拥有和储存的货币(主要是金银)的多寡而显示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富裕程度的高低。对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产品的产值利润多寡的货币性结算,也可以直接看出其生产的规模和经济的效益究竟如何。所以,自从出现了货币之后,人类对于货币的追求,乃是人类本能之反映。自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人类实际上只做了两件事情,一是创造财富,二是分配这些人类所创造的财富。而货币则成为了衡量人类创造和分配财富的计量器和标准。因此,自从货币诞生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家货币制度的创立,货币及其制度便成为了调节、衡量和计算人类经济活动的手段和计量器。因此,货币直接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一种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及商品生产者和商品购买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最后,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货币的特殊性并不在其价值方面,而在其使用价值方面。

货币在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其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在货币出现之后,整个商品世界就分裂成为两极,一极是商品中的特殊商品——货币,而另一极则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的形式出现,而货币则是以体现这些商品的价值的尺度出现。这样一来,普通的商品只有通过与货币的比较,其自身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所有商品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其与货币的比较之后,其相互之间价值才可以进行比较。

由于货币是所有商品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代表,谁占有了货币,就等于占有了价值和财富。在实际交换中,货币具有直接交换的性质。而一般等价物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赋予货币的本质属性,其与制造和构成货币的材料是否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毫无关系。普通商品的意义在于——通过交换以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方面的需要;而货币的意义则在于——充当一般的商品交换的手段,为商品交换服务。这就是货币与普通商品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就是,货币对于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换的能力,其间无须借助或者依仗其他任何手段及物质。这就是人们所常说的,货币的特殊性并不在其价值方面,而在其使用价值方面的根本原因。

可见,货币虽然是一种商品,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无论其由什么物质或者形式来充当,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否则它就决不是货币。尽管它根属于商品,它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其根本的特征并非体现为其自身的价值,而其所体现出来的主要的特征乃是一种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也就是所谓的交换价值。因为,很多货币形态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甚至是无形的,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比如,纸币以及后来人类发明的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等等。这也就引申出了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而在这五个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应当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职能。无论货币在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充当何种职能时,它的本质都是一般等价物,而非其他的什么。

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那样,由于货币被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它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它自然也就成了人类财富的象征。一个商品生产者或者商品消费者拥有货币量的多少,决定了其富裕或穷困的程度。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年度内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多少,也可以通过对于其所拥有和储存的货币的多寡而显示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富裕程度的高低。对一个企业所拥有的产品的产值利润多寡的货币性结算,也可以直接看出其生产的规模和经济的效益究竟如何。因此,自从出现了货币之后,人类对于货币的追求,其本质上就是对于财富的追求。货币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为了一种财富的象征,也就是人类衡量财富多寡的标准和衡量器。

在国家出现以前,原始的货币(一般等价物)形态应当表现出一种自然天择的特点,也即是说人们所认可的一般等价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自我选择的结果,它仅仅是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它并非固定不变和由什么人或者机构用强制力统一发行和监管的,在这里可能是海贝,在那里可能是块铜,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期,也会出现材质和质地不同的一般等价物。在那个长达数千人的漫长的时代,货币仅仅表现出商品交换媒介的特征、功能和作用。但是,自从国家出现之后,货币成为了由国家权力控制的金融工具。一些国家都用法律的形式将货币确定下来。比如,在古老的、距今已近4000年的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明确规定白银是债务人承担损害赔偿的唯一货币。到了现代社会,各国的宪法大都明文规定了国家是货币的发行者和货币制度的制定者以及货币运行的监督和管理者。例如,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八款第5和第6项规定联邦议会有权力:“铸造货币,调节货币价值,厘定外币价值,制定度量衡标准”;“制定打击伪造联邦证券与货币的法律规定。”虽然,在现在一些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里,发行和调节货币的职能并非由**或者议会行使。比如,1948年战败的德国在美国的导演下开展了一场货币改革运动。美国人帮助德国人制定了三个法案:货币法案、发行法案和兑换法案。通过货币法案,建立了德意志马克(DM,DeutscheMark)的法定货币地位,以取代帝国马克(RM,Reichsmark);发行法案奠定了西德联邦银行(BankDeutscherLander)的中央银行地位,该银行在1957年以后变为德意志银行(Bunde**ank);兑换法案解决了新旧马克的兑换比率,及其执行细节。而在当时,西德的中央**尚未成立。自此,德国的央行自然而然地被确立了独立于**的法律地位,也就是说,央行的行为不受**的干预和指挥,**无权命令央行干什么不干什么。但是,实质上,即使是像德国央行这样的所谓独立的银行,其之所以能够行使货币发行、调节、管理的职能,从本质上,仍然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延伸。它所表现出来的对于货币的发行、监督、管理、调节的权力,从根本上说依然是一种国家的权力象征,如果没有国家权力做后盾,任何国家央行都无法行使任何对于国家金融和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权力和威望。在当代社会,任何权力的行使都离不开国家和**力量,即使是像欧元这样的由欧洲央行发行的、代表欧洲联盟的统一货币,其能够在欧盟国家普遍发行,如果没有欧盟和欧洲各国**作**背景,也是无法想象的。对于货币的权力,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社会以及西方的古罗马时代和封建社会中,都是国家、**和君主、帝王们的专利,其他人根本无法涉足被他们认为是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货币发行、监督和调节领域。中国自西汉中期之后,就完全收回了货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的权力,直至今天。因此,在国家出现以后,可以说货币就毫无置疑地表现出一种象征国家权力的显著特征。因为,国家的统治者都明白一个真理——只要谁控制了货币发行权,就无须在乎谁制定法律。当代的精英们都明白一个道理:金融才是领控当代社会的金钥匙。只要控制了一国的金融,就等于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命运;而金融的核心就是货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