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微网络怎么样(上上签这家电子签约平台的资质怎么样?)

时间:2024-01-04 17:59:40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上上签这家电子签约平台的资质怎么样?

展开全部电子签约平台的资质主要可以从安全、技术、法律3个方面来判断。以上上签为例:1.安全优势:电子签约行业全球首家且唯一通过ISO27018认证,行业首家且唯一通过工信部可信云认证,业内唯一一个部署于等保四级机房的电子签约平台。行业内首过ISO27001认证、等保三级测评。2.技术优势:可信区块链联盟理事单位、业内首个自主研发实现区块链存管技术,业内首推手机盾移动端安全方案,每秒可支持超过3000份签章,最高一天可支持3亿笔签单,超过1000天业内最长无宕机记录,云端数据业内唯一实现一文一密加密,加密数据多达9个实时备份,高达100万美元的数据安全保险3.法律优势:全程公证服务,线上仲裁服务,电子合同失效保险,实时产生证据链证明,上上签电子签约证明,仲裁、法院多个实际判例证明支持

上海泛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是外包吗?

上海泛微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是外包公司。

上海泛微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立于上海,专注于协同管理软件领域。

泛微是“国家规划布*内重点软件企业”,泛微OA以低代码应用构建为扩展平台,依靠电子签名及AI技术,连接外部12亿微信用户,让员工与客户在一个平台实现内外协同工作,为组织打造统一的智能数字化办公入口、让组织拥有数字化建设能力,助力组织的数字化转型。

目前,泛微产品体系包括面向大中型企业的平台型产品e-cology、面向中小型企业的应用型产品e-office、一体化的移动办公云OA平台eteams、面向**单位的移动政务办公平台e-nation,以及帮助企业对接移动互联的移动办公平台e-mobile、移动集成平台等。

泛微工作怎么样

不怎么样,苦逼生意,公司产品一般,设计丑的一逼,干实施的时候经常被甲方吐槽,都是靠关系拿下的单子,关键也不怎么赚钱。薪资的话属于行业中等偏下水平,社保也是按最低基数缴,关键薪资低福利低也就算了,领导还成天给你灌鸡汤,要学习华为的奋斗文化。最后的结果就是我们实施部门的离职率很高,基本同一批进来的,不到3个月就走掉一大半的,剩下的人反而活更多。

泛微办公软件做的怎么样?

泛微办公软件做得还不错。泛微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立于上海,专注于协同管理OA软件领域,并致力于以协同OA为核心帮助企业构建全新的移动办公平台。在移动办公领域,打造了上海医*、复星集团、绿地集团等多个业界标杆。2020年10月22日,由腾讯企业微信、泛微网络联合举办的“内外协同移动办公平台”发布会在广州顺利举行。通过双方团队的共研,在业内率先推出了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外协同工作平台。2021年4月13日,由腾讯企业微信、泛微网络、契约锁联合举办的「全程数字化办公体验大会」在上海顺利举行。此次三方通过产品联合,为用户提供了智能、协同、信创的全程数字化办公解决方案,将有助驱动组织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用户数字化办公水平。

公司想做oa系统,问下蓝凌和泛微,哪家更好?

总的来说,泛微和蓝凌都是国内数一数二的oa大品牌,真要说哪家更好,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从品牌知名度上来说,泛微这些年的市场宣传做的是要比蓝凌好的,当然泛微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层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估计在营销上也舍得投入,不然财务报表太难看就不好交差了。

从市场客户体量来看,泛微的产品主打标准化,中小型客户占大多数;蓝凌的产品偏向个性化和定制开发,主要服务中大型企业;所以从客户数量上来看,泛微优势明显,但从客户的分量上来看,蓝凌在大企业客户中具有绝对的优势。

从服务口碑上来看,泛微整体口碑比蓝凌要差些。由于泛微客户量较多,大部分都是依靠当地的渠道商进行实施,往往服务支持较弱;蓝凌客户数相对少而警,本身也是看重客户经营,尤其是在服务大集团企业上肯定是非常周全,这也难怪蓝凌的老客户收入占比不小呢。

其实以上是从几个维度做了简单的分析,总的来说,两家都不错,只是企业用户在根据自己的需求定位选择时可以多方面权衡下。

泛微网络董秘金戈访谈纪要 $明源云(00909)$$ 致远互联 $、$ 泛微网络 $【公司背景】公司的产品覆盖行业广,公司拥有超4000名员工,3... - 雪球

公司的产品覆盖行业广,公司拥有超4000名员工,3万+客户,覆盖86个行业,eteams有50万家注册。GDP超过2000亿的城市基本都设有网点,能够在两小时内提供服务。公司在推进智能化、平台化、全程电子化的战略导向。服务对象主要是大量高端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的150余家是公司的客户,信息化500强企业中有超过200家是公司的客户,国内上市公司客户超过900家。政务市场事先没有关注,但在18年里发现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市场。

主要财务指标:

营收10亿(+42.5%),净利润1.1亿(+31.6%),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亿(+27.6%),预收账款5.3亿(+23.2%)。若剔除股权激励的影响,归母净利润为1.5亿(54.8%)。

公司主要服务B端客户,从我们年报和一季报来看,业务还是比较平稳的。从增速角度来看,我们在16年、17年以及18年上半年,都保持了约40%的增速。也就是两年翻一倍。所以我们之前比较乐观,每年两年翻一倍就很好了。但这个趋势在18年的第三季度打断了,增速遭遇了快速下滑,实际上我们公司上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主要还是受到贸易战等大环境影响,以及去杠杆的预期。实际上这两个预期现在也慢慢的消化了一部分,所以到第四季度上我们上来一些,今年一季度的情况差不多介于去年三、四季度之间。

这个行业本身它的容量还是足够大的。大落的可能性不大。几个主要竞争对手可能没有20%多增长,但是也普遍有百分之十几的增长。

去年年报里面的对我们来讲意外收获可能就是在**订单方面,占比提升,这可能代表了即使大环境有一些变化的话,**的这块的投入还是持续的,包括一些我们普通人能感受到的一些变化,如网上办事等等,以前都需要我们要到指定的一个地方去排队填表提交,过一段时间再去排队把它拿到,现在有了网上的办事系统之后,就可以在线看到具体办事的流程,提交表单、在线身份确认、签名都可以在线完成。因此不管大环境好不好,这种东西是降低社会运营成本的,**增加投入降低社会整体运营成本。**对老百姓的服务越来越方便。

我们说云化收益变化的这个云化我指的是指SAAS租金占收入的比重讲。如果从技术上讲云化,它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传统的集中部署肯定要被这种分布式部署替代的。基于云架构的云端部署,分布式部署最典型就是阿里,阿里云以前是oracle亚洲最大的客户,现在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说,云在从技术上是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的产品也一样,从技术上我们已经做好了云化的储备,只是从收入占比上来说还没有提上去。我们SAAS化的收入占比现在还没有明显突破,主要还是因为客户的习惯。

从国内市场目前的情况看,还是倾向于买软件的。买软件的license,然后做一些定制化服务,然后再独立部署。这样的客户,他愿意多花钱。所以这也是造成我们现在SAAS收入占比相对比较少的原因。但是在技术储备上面,实际上我们早已经做好了云化的储备,无论是公有云还是还是私有的。基于公有云的一些用户,他们已经不介意我存在数据存在哪里,这样的客户一般对数据敏感度相对来讲要低。但是像一些**、银行用户,他可能不太能接受,他可能要指定就说就存在这个服务器,我们要给它独立部署,或者搭建私有云。这个也取决于客户自己的一个用户习惯和付费习惯。所以云化我们认为它大方向是没有问题,而且我们做好技术储备,只不过收入的占比现在看占比还不够。

技术上云的比例我们并不低,就是有很多。他买我们软件,我们把它放在阿里云,放在腾讯上,他也不用再去建机房了。其实亚马逊的很多国内客户是**推动的政策推动。针对企业需要的那种就像你说的他们都定制。他很少去租的。真的大型的企业需要云的买了软件,然后它内部去做云,像这种很大的企业,像包括宝钢都还弄了个宝信软件,像青岛海尔。

现在按照我们这个行业业态,SAAS付费用户主要两类,一种是中小微,第二是外企,外企可能他也确实更习惯于这种SaaS模式。这可能和欧美的特别是美国的一些SAAS比较普遍有关系。这些公司更适应这种轻资产模式。

Q:增速有没有受周期和大环境影响的情况?

A:有,但主要是在去年7月,下降非常明显,归纳是涉及到贸易战、去杠杆、社保等预期,影响了中小企业的预期,这个预期在四季度缓解了。贸易战重燃可能会再改变中小企业的预期。这对大型企业影响不大。

分析来看,对于小微企业大环境和周期是冲击比较大的。如果都不准备开这个公司了,就可能继续观望上不上这个系统,但是这方面的担忧在这个四季度好像缓解了,所以我们四季度最后还是蛮高的。但是大环境,像贸易战多少还是会牵动国人的这种预期。

但是对于一些大的客户头部用户,他基本上不受影响。**也好,大的企业也好,贸易战来了也还是要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Q:致远互联有计划在科创板上市,竞争会不会加剧?

A:这个我们也是有思想准备的,毕竟我们和致远互联在一起竞争有十几年了,不是说今天才开始竞争。因为上市数据公开了,我们跟他们也做了一个深入的对比,我们18年是十个亿多一点,他们是5.7,大概是我们一半多一点,他们的利润和现金流差不多也都是在这个比重,就是5成到6成之间,所以基本上来讲我们差不多就是他们的两倍不到一点。如果今年再发展一些的话,我们应该能达到他两倍。从他们现在反映的问题和我们跟他们对比上来看,我们在战略上的定力比他们强。

跟我们有相似的地方,就是现金流也还不错,然后风险也不大,然后增长也比较稳健,无非就是速度。他们这家企业没什么问题,来从经济上讲没什么问题,和我们其实可以说是“既生瑜何生亮”这种关系。他们在12年以前认为自己是oa的领导企业,它是用友下面培养孵化起来的,然后利用很大程度接触用友的这种资源,成长起来,它是得天独厚的。不过我们在12年以后发挥在总体上超过它了,就变成一个胶着的状态。一直到15年底的时候,这种差距还不是很大,可能我们略微多一点。但是16到18这几年,我们跟他们的差距拉开了,基本上可能差一倍的概念。从管理层的结构上看也差别比较大。我们的管理层差不多是七五后。致远大概是六零后。

Q:怎么看待钉钉、企业微信等竞争对手?

A:钉钉和企业微信他们应该属于另一类的玩家。他们是走流量模式的。我们是解决客户的刚需,以此来收费。他们是免费的,免费的之后通过流量变现的模式,再去盈利,或者不做流量变现的模式,就做生态的整合,这是他的逻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因为他们是免费的,所以也不会去解决个性化的问题,因为这方面是要投入的,每个客户你就是个性化要求钉钉或者企业微信是不提供的。

所以他们在进入这一块以后,他们的策略是自己做移动端入口应用,后端的复杂深度应用,交给他的伙伴来做。比如钉钉它是投资了我们行业第三名,然后还收购了一家做SAAS的。企业微信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钉钉做这个动作等于把我们跟企业微信推到一起。本来我们跟钉钉和企业微信还是站在中间的位置,现在因为他他往我的对手上跑,所以把我们挤到企业微信这边来。所以我们在跟企业微信的交流现在更多一点。

现在就直接这两个巨头把两个市场给分割开了,我们只能去在理论上讲我们不抵制。因为我们是针对刚需来收费。

Q:泛微和钉钉、企业微信的应用怎么结合和合作?

A:如果将来企业间的交互,BtoB直接的交互,理论上是可以利用他们的云端集成的。比如有一个企业用了泛微的oa,又要把他的上下游也拉进来。这些上下游企业通过登录企业微信或者登陆钉钉,这样再通过移动端登录方微oa的时候,实际上他的身份是已经认证过的。

这个身份认证是为了接入更深度的应用,比如说我只用企业微信,它做不了多少深度应用,复杂的应用企业微信它肯定是解决不了。所以他可能要一些深度应用的软件,比如像我们这种来介入。因为它的移动端云端的集成和我们后端是接通的,是可以直接进入,相当于后台的应用是可以由移动端直接来进入的。这样的话就可以在企业间之间,它可以形成一个深度应用,而且是上下游之间它是它是连接起来的。

这个我觉得应该是钉钉和企业微信他们将来两强争霸两分天下的根本的一个价值。他们怎么样把小伙伴都进入到他的平台上去。至于吸引平台做很多复杂的操作的他们不管。这是我们的事。

Q:钉钉或者企业微信在推合作应用的时候会不会有偏向?

A:有这个可能。我们跟企业微信合作比较多,钉钉跟行业内的第三名合作了,可能在推广的时候就会有这么点。我们现在就变成跟企业微信就是比较紧密了,这个就看哪个厂商自己的选择。另外我们有针对钉这个平台开发钉钉的,也可以登录的,如果我们的客户要求上钉钉用订阅,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们的客户复星集团,复星集团ERP用的是SAP,OA用的是我们的产品,然后移动端入口用的是基于钉钉实现的。复星的日常工作跑是跑在我们的泛微的oa上面,但他们移动端的它没有用,我们的APP他直接用钉钉来登陆,而且在钉钉上面做了一些延伸开发,叫复兴通,实际上就是钉钉,这个能打通,也没问题。

Q:金蝶也做了云之家这样一款产品,怎么看待金蝶等企业的竞争?

A:金蝶原来也想扮演类似的钉钉和企业微信这样一个角色,大家都想在抢这个流量入口。但实际上下场跟钉钉竞争之后,比如你钉钉烧一年广告费烧了五个亿,这对钉钉、企业微信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对其他企业来说,即使后面有VC也吃不消的。所以后面的走流量模式也只有他们两家,真正能从头到尾按照这种定位来走。因为他们不考虑变现的问题。金蝶的云之家有意愿,但是云之家更多的可能后期会演变成那种还是演变成一个SAAS化的一个应用产品,而不是一个移动端的入口。

Q:企业上云的模式?

A:主要有两种上云模式,一种是上云之后企业什么都不管了,不具体关系数据存储的位置。另一种一种是独立部署的模式。其实我还是上云,但只购买软件,不是服务,然后这个软件安装在哪里,安装在阿里云上,或者安装在腾讯云或者华为云上。这种企业也上云,但它不是一种SAAS,不以租金形式收费。然后我们也可以根据要求做定制化,然后独立部署在一个地方,没有跟其他人把应用和数据做做这种分布式的交叉。就是他一个人用一台电脑还是十个人用十台电脑,这个是不一样的。

Q:公司购买产品和租赁模式价格比例是什么样的?怎么看待这个比例?

A:比方说我们现在的一套e-cology产品,客单价在50万,而e-teams是按照一个人一天1元这种方式来收租金,如果说现在租金它能够达到买断费用的1/5的话,大概是公司倾向租金的临界点。举个例子,如果卖软件一个订单100万,我收租金一年20万。因为一般来讲,我们的客户的稳定性还是可以的,不会用两三年就跑掉了,但是如果我每年只收10万的话,我肯定是不愿意。因为买断模式下我每年10%的维护费也可以挣10万。所以就看这个SAAS的模式,如果它的收费的比例和我卖相比,如果在20%以上,可能会有进一步推广。

Q:去年9月发布的新产品e-cology9.0客户反馈如何?

A:现在还没有特别精准的数据。第九版和第八版相比,在技术架构上肯定是有优势。现在对于在使用第八版的老客户,我们还继续维护,除非是一些对稳定性要求特别高的客户,现在能用9.0的新客户我们现在都以推9.0为主。

从市场的预期或者是市场的这种推广这种情况来看,没有什么异常情况发生。但大版本不像小版本升级,小版本升级,小版本更新是把一些我们认为好的东西能用的马上就放进去。而且大的调整它是基于架构的调整,稳定性可能有一些影响。比如使用我们系统的全国中小企业股转公司就实施了。他们也提到一些问题,就是说一些插件的应用这些,因为他们比如他们原来就用IE8浏览器,但是新系统肯定跟进到了新的浏览器版本。这就与老系统产生了问题,不改的话我都跑不起来,否则会出故障。这种就是新版本出来的。就会有问题。

Q:大环境对e-teams的增速影响更大一点?

A:对我们的那些面向中小客户的e-teams那个产品是这样,就e-teams来说增速是比整体增速要高的,因为它基数小。从这个数据上分析是有影响。只是说影响了他这个度。

Q:e-teams的推广方式?

A:有线上和线下两种。线上推广的就是流量推广方式。我们做了很多广告,百度、360也花了两三千万的广告。第二种是线下的合作伙伴方式,就是线下的合作伙伴,他来报备商机,我们去跟踪服务。我们讲鲲鹏计划就是干这个事,发展线下合作伙伴。当然这基数小,所以可能影响不大。

Q:公司的人员规划是什么样的?

A:我们现在的总体人员,包括EBU包括授权机构的在内的大概是4000人,其中签劳动合同的就发到上市公司体内大概1200左右。我们每年会去高校招一批新生,像今年7月份大概就会有一批新的员工入职。在上市公司体内的招聘的主要以研发为主,是技术研发为主。EBU招聘就是独立进行,我们就不约束他,只要求他考核达标就可以。

人数增长可能目前跟收入增长的正相关,可能不一定是1:1,但是正相关。这个行业一般来说,人均产值在20~30万之间是比较合适的,所以如果在人均产值在20万以下的话,基本上也不太会招人了,因为他生存都是问题。如果它的人均产能超过30万的话,它可能有一些冲动,就是去招一些更便宜的来,这样他人均就会降下来。

如果说我把我们的收入只除以我们上市公司体内的人的话,可能人均达到七八十万了。但是这个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还是要把EBU算进来,因为EBU是按照我们的要求在执行,虽然这部分是外包的,因为他也是以这个为生。所以正常情况我们应该把它作为我们的一个团队的一部分,只不过我们不跟每一个人签劳动合同,而是跟每一个团队签授权协议,就这个区别。

Q:上市公司有没有人员增长或者并购的计划?

A:现在我们是是想大量的做人员储备的。我们有一个心路历程,我们之前也想过,我们收购一家公司花三个亿五个亿,这五个亿过了三年的,这可能拉动不了一个商誉一个大洞的。但是我拿1/10的钱就拿三千到五千万去养一批人的话,他可能效果还好很多。可以招很多有用的人。因为我现在去收购一家公司,怎么说他都很难给公司一年带来30%的增长,它很难。

因为我们自己一年增长30%,这个量很大,要精力,我那就要收购一下的话,可能花的精力更多多得多。现在这么账一算的话,我话就招人是一件还是很省钱又没风险的事。目前我们的业务比较饱满,人员基本不存在闲置情况,我们现在有一些开发任务,经常排排到几个月之后,因为现在我们订单是比较饱满,所以就工作量还是比较多的。

Q:长期来看公司能不能从项目型公司转型成产品型公司?

A:我们公司长期来说,至少五年内还是个项目系统公司,没办法做成一个产品型的公司或者平台型的公司。其实这种您说的境界,我只输出技术,然后对市场输出一个秩序。自己就不去干杂活累活了。现在我们也想往这边走。

Q:公司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外层EBU建立的情况如何?

A:从公司的结构来看,最核心是我们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周围有一圈是我们讲的EBU。再往外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再往外就是我们的客户了。这个结构核心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希望做的事情就是输出产品,输出一个市场的秩序。而EBU独立承担成本压力和经营风险的,来帮助上市公司来做本地化的客户服务,包括销售,包括项目实施,包括一部分后期的维护。如果公司业务扩大的话,实际上EBU的本地化服务的人就要增加。增加的风险,是放在上市公司体外的。但是它在管理上,我们实际上是要花很大精力来管理,包括培训等等。所以这个模式很多软件行业很多公司也想学,一个是我们行这排名第二的,他今年想学我们这个模式,但是可能管理要求蛮高的,他们可能也不一定一下能消化的掉。

我们现在基本上90%多的业务,通过按基本上或者说你就按百分之百理解也没问题。就能用EBU去做的事情,肯定优先去做。除非EBU搞不定的时候,总部会派人去支持,打一个比方,EBU就是野战部队,上市公司就相当于兵工厂,军事院校加空军基地有这么一个匹配关系。对EBU来讲,他自己也是一个创业的一个主体,它的绩效的边界也比较清晰,所以不需要总部去额外的去输出这种压力,他也能自我成长,给他做的越多,他拿的钱越多。这些就是我们分公司是没有本质区别,公司需要再就是销售管理。就是他比方说做客服的,然后做项目实施的,因为有些大项目,比如伊利集团,它已经做了我们2000多万的生意了,但是我们在呼和浩特只有十个人,他肯定接不了2000万的生意,肯定要总部派人过去,或者北京派人过去来支持吧。总部这部分就是我们的空军基地派出去把伞兵派出去投放过去,因为有自己的实施人员。有他最主要就是交付也一定要做。

Q:EBU在全国范围内的覆盖情况如何?

A:目前我们的EBU在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所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都有,我们有一百多个城市,所以基本上到四线城市都基本上都已经覆盖了很多。全国有600个地级市,我们一百多个,稍微好一点,三四个小时,我们也都有。基本上200个GDP200亿GDP的地方,我们肯定有一个EBU。

Q:订单的变化情况怎么从报告中反映?

A:看订单变化最好的办法,看公司每次定期公告里面的预收账款,余额和去年同期比,这个是最能反映着这直观最精准的反映订单变化。

Q:公司的现金流是怎么走的?

A:客户肯定把钱付给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给EBU,就不再叫发工资了,就是付实施费,公司在科目里面有一个实施费的科目,它就是支付给EBU的结算的费用。所以它本质上跟发工资有相似,但是只不过它换了套规则。这条规则原因就是因为当规模大了以后,它的管理成本上升了,但是他的交易成本并没有上升。当管理成本大于交易成本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切换成交易的方式来管,就是换成EBU这种模式,而不是我自己给他发工资。

Q:交款的节奏是怎么样?

A:我们差不多541、631这种。或者3331。签合同50%,上限40%,还有10%是一年稳定运行一年以后。所以这10%就是我们应收账款。

Q:研发投入主要在哪些方面?研发团队的构成?

A:我们的研发精力主要在三个方向,我们把它叫智能化,平台化和全程电子化。我们现在团队构成是有三个副总级的人,各带一个团队,其中一个做前瞻性开发,包括人工智能等等一系列,不是基于客户的要求去研发,而是去开发前沿的技术。第二个团队是项目式开发,EBU客户他提出来,我要做一些二次开发,这个项目是开发这一个副总级的带队。第三个就是工具式的开发。就有很多应用微应用,客户想到的东西,我们给你一个工具,这个工具你不要做coding也能把它配出来。这种的话你要把工具越做越好,这个团队专门就写工具。$泛微网络(SH603039)$$致远互联(SH688369)$

装宽带这份工作怎么样?

这要看你的要求了,如果你只是追求个weng饱那没问题啊!这工作好!装宽带这工作还行,不过感觉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