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集团是干什么的(达达京东商城单是什么单)
时间:2024-01-15 18:28:52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达达京东商城单是什么单
京东商城的订单。达达集团是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以“万千好物即时可得”为使命,旗下有达达快送和京东到家两大核心业务平台,大大集团已被京东接管,达达京东商城的订单包含京东商城的订单。
湖南长沙两日游
橘子洲岳麓山这两个地方看楼主自己喜好现在植物园花意正浓,感兴趣可以去看看太平街其实也不错的,长沙的青旅在太平街上别的景点说实在的也没什么了吃的推荐:步行街的猪脚李公庙的糖油粑粑南门口臭豆腐楼主看了这些对什么感兴趣再追问吧
早报|#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京东优选将上线,整合四个社区团购业务;联华超市与达达集团战略合作升级…
近日,一组数据成为微博热搜——“全国有1.75亿90后,其中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而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记者调查发现,与传统信用卡不同,年轻人开通“花呗”、“借呗”、“白条”等消费信贷产品,几乎毫无门槛,可以轻松实现“一键开通,先消费,后还款”。年轻、冲动、自制力差、对诱惑缺乏抵抗,当这些因素集中爆发时,年轻人——尤其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就有可能陷入无法偿债的困*。@北京商报
点评:消费信贷对年轻人是福音还是灾难?
阿里作为新浪微博的第二大股东,持股30%,投票权15.8%,这次却被新浪送上了热搜第7名,是什么意思呢?
零售行业知名服务商:观远数据、码上赢、店播云
(商务合作:lssycj-02)
达达区域合伙人是什么意思?
达达区域合伙人是与达达集团合作的一种业务模式。它需要投入一定的保证金,然后可以享受平台配送补贴政策和业务奖励。此外,达达区域合伙人还需要提供配送服务,并且可以获得一定比例的订单费用。
什么是同城物流配送?和市内物流配送的区别是什么?目前做的好的物流公司有哪些?
同城物流配送和市内物流配送都是属于短距物流配送,负责方圆5公里内的快递,水果、蔬菜、外卖、跑腿帮买的服务。目前做得好的除了几个大平台,还有成百上千个使用快跑者配送系统自建的短距物流配送平台,流程化的管理运营自己的平台。
营收大增效率提升,到家风口中达达集团做对了什么?
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尾款人成为新热词,而从社交网络的反应来看,“尾款人”们今年的一大感触是:电商平台的发货速度更快了。
去年,“防御性发货”就已经成为社交网络热议的对象,今年,“秒到货”情况变得更加普遍,这背后是物流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的现实:以同城配送为代表的微距电商正占据人们生活愈加重要的位置。
双十一刚刚过去没多久,达达集团于北京时间11月20日交出了其上市后的第二份财报。本季财报发布前,多家投行对达达做出了乐观预估:
大和证券首次覆盖达达集团,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40美元;
NewStreetResearch首次覆盖达达集团,增速可期给予买入评级,目标价40美元;
高盛给予买入评级,提升目标价至36美元;
海通国际认为达达集团确认良好基本面,上调目标价至38.8美元。
从财报来看,达达的表现没有令人失望。三季度财报显示:
达达本季总营收为13.02亿元人民币,2019年同期为7.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5.5%。
达达快送平台营收同比增长81.3%至7.19亿元人民币,2019年同期营收为3.97亿元人民币。
京东到家平台营收同比增长91%至5.83亿元人民币,2019年同期营收为3.05亿元人民币。
营收同比大幅增长的同时,达达集团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在缩小,财报显示,归属于达达集团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4.34亿元人民币,去年同期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亏损为6.85亿元人民币。
一增一降之间,达达集团规模效应持续而运营效率提高的迹象已经愈发明显。
今年以来,到家赛道爆发,作为其中的头部玩家,达达集团的表现是整个即时零售市场的切面反映:在大的市场机遇面前,达达集团在内功上做了哪些修炼?这些布*对达达以及行业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营收大增,亏损收窄
先来详细拆解一下达达的这份财报。
达达集团本季度取得营业收入13.02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85.5%;公司Non-GAAP下净亏损为3.24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降21.2%,同比持续呈现收窄趋势。
收入组成上,以本地即时配送服务达达快送及本地即时零售服务京东到家为主的服务收入为公司最主要收入来源,占公司总收入比例接近99%;而商品销售收入仅为1400万元人民币。
在具体业务线方面,本季度达达快送取得营业收入7.19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的3.9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81.3%;而京东到家业务本季度取得5.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1%。可以看到,正是由于公司即时配送及即时零售业务双线均衡的快速增长,才带来了公司整体营收的稳定高速增长。
随着后疫情时代,人们线上消费习惯的逐渐养成,公司整体的用户数及订单量均实现了质的突破,而这也是助推公司收入高速增长的核心的驱动因素。
本季度,京东到家过去12个月活跃买家数已经达到3730万,同比增长76.8%,相比上个季度环比净增加超过500万人。而在总销售金额方面(GMV),京东到家过去12个月交易金额达到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幅超过100%。
达达快送方面,本季度公司过去12个月配送订单数量首次突破10亿单,相比去年同期的6.36亿单,增幅超过50%。
除了收入及经营规模的快速提升外,达达集团在经营效率方面也在持续快速的改善。本季度,公司取得毛利润2.8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5倍,远高于公司收入的增速,公司毛利率也达到历史新高的21.8%,高于去年同期的6.3%。
公司毛利水平的大幅改善,主要是由于在经营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公司对于骑手成本的有效控制。尽管骑手成本目前仍然是达达集团最重的成本来源,但可以看出随着平台规模的快速增长,骑手的单位成本在快速下降。这一持续向好的趋势,进一步佐证了公司商业逻辑的可行性以及未来整体能够实现盈利的基础。
亏损方面,本季度达达集团Non-GAAP下净亏损为3.2亿元人民币,净亏损率为23.9%,亏损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
达达亏损的大幅收窄,一方面得益于毛利水平的持续改善,同时其在经营费用方面也在努力降本增效。本季度,公司总的经营费用为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4.3%,远低于公司收入增速;公司经营费用率为56.8%,同样低于去年同期。
能够看出,达达集团在这份财报中呈现的关键信息是,除了增长外业务模式健康度在持续提高。
在达达集团持续优化业务模型的同时,到家赛道的发展红利在持续释放。根据中信建投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商超到家行业市场规模距成熟市场仍有较大空间,预计2023年超市零售线上渗透率将达到10.6%,GMV将达到3854亿元。而在即时零售发展成熟期,线上渗透率则有望超过30%。
达达的表现与行业趋势一致:刚刚过去不久的双十一,达达快手在11月12日实现平台日配送单量突破1000万,创下平台峰值新纪录。11日10-11时,平台配送单量超110万,破平台同期1小时单量峰值纪录。11月1-12日,平台整体配送履约率达99%以上。
整体上,即时配送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大,消费者的习惯与商家的需求将继续推动即时配送市场进一步发展。
作为深耕这一领域的玩家,在行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后,达达集团围绕商流和物流的建设也在持续进行。而这些围绕内容的耕耘,是决定达达未来前景的关键。
开拓下沉,持续提效
在一众新经济公司中,达达集团的业务具有一定特殊性。
由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合并而来的达达集团,基本盘分为两块:一是京东到家通过对线下零售的广泛连接,实现巨量SKU的实时网络售卖;二是达达快送通过对骑手的广泛连接,实现巨量包裹的快速配送。
达达集团本季度除总营收同比增长85.5%外,其他各项数据也处于高速增长态势,三季度财报显示:
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12个月内,达达快送平台配送订单量为10亿单。
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12个月内,京东到家平台总交易额(GMV)为213亿元人民币,截至2019年9月30日同期的总交易额为1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2.9%。
截至2020年9月30日的12个月内,京东到家平台活跃消费者为3730万,截至2019年9月30日同期的活跃消费者为2110万,同比增长77.1%。
从数据可以看出,达达与京东到家双轮驱动的网络效应在持续增强。
达达集团业绩持续向好不可忽视的一大外因是疫情。
疫情期间,到家需求爆发,这为即时配送企业提供了发展窗口期。但疫情这样的突发因素只是加速了即时配送赛道的发展速度,从长期来看,随着移动互联网持续渗透,商流、物流的建设更加完善且立体,本地生活类电商必然会趋于成熟,而配套供应链体系完善,会持续激发市场对于即时配送的需求。
对此,中信建投在研究报告中表示,国内市场高线上购物渗透率为到家业务建立了较高的行业天花板,逐年增长的网购渗透率表明,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倾向于线上购物和配送到家的模式,网购用户群体将成为未来本地零售和即时配送的潜在消费者。而疫情导致线上渗透率的进一步提升,疫情期间,即时配送满足了消费者的安全需求,使消费者获取日常消费品的同时减少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根据中信建投的预测,即时配送行业订单量有望在2023年达到473亿单。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虽然大背景向好,但要抓住机会依然需要*内玩家基于对行业的本质洞察进行持续投入和布*。
结合达达集团近期以来的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支撑其业绩向好的因素除了外部环境外,其自身基于双轮驱动的核心竞争力进行的诸多布*才是关键。
首先是对线下零售实现广泛连接的京东到家,整体来看,抓住市场发展的窗口期,京东到家加速在区域、品类、渠道、合作方四个方面进行了拓展。
品类方面,京东到家进行了诸多创新尝试,3C数码是典型尝试。
从去年开始,京东到家就开始布*3C数码领域,拓宽了即时零售的边界。今年,京东到家更是与全国数十家Apple授权经销商达成合作,完成门店陆续独家上线,提供了在京东到家上买iPhone12且1小时送达的体验。
另外在渠道方面,京东到家通过物竞天择项目与京东主APP的协同关系进一步加强,使京东主APP无缝对接达达的服务,除为京东提供了基于地理位置的商品零售服务外,也为达达输入了更大的客源。在合作方方面,基于海博系统继续赋能零售商、品牌商,推动线下零售业态进行线上化、数字化转型,据介绍,达达海博系统已在约1500个大中型连锁商超门店部署应用,截至目前,已对接超过200个零售商的近35000家实体门店。
伴随多维拓展,京东到家为用户提供的服务更为多样,与线下零售的连接也更加广泛和深入。
与京东到家拓宽商家连接的广度和深度同步进行的,是达达快送围绕服务质量、网络规模和底层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迭代。
服务质量方面,今年7月,达达快送推出全心送,依据门店履约时效要求、订单品类、单量变化、峰值时间等特性,动态化匹配“众包”运力或“众包+驻店”运力,提供定制化的运力解决方案,以达到人效的最大化运用。
同时,进一步提升即时配、落地配、个人配三大业务规模,实现更广覆盖,提高履约能力,双十一成绩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达达快送在服务质量和规模上的提升离不开其对底层产品技术的投入,以安心送为例,达达快送之所以能够针对不同业态、不同地区的连锁品牌,根据需求对服务规范进行定制化,根源来自其对履约大数据的智能分析,判断门店的不同需求,进而匹配相应服务,这背后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这些看不见的工夫已经成为即时配送领域的“硬核战场”,决定着平台的长期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如前所述,达达集团的基本盘由京东到家和达达快送组成,而二者的良性互动是达达集团能够持续增长的动力:订单量和订单密度越大,越能放大达达的网络效应,进而吸引更多骑士加入,充沛平台运力,优化履约体验;达达快送履约体验的提升,会加快线下商家的商品流通,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进而促成京东到家吸引更多零售商和品牌商加入。
而得益于区域、品类、渠道、合作方的拓展,京东到家触达的商家在持续扩大,这意味着其能为消费者提供的选择愈加丰富多元,进一步推动订单量和订单密度的提升,放大对骑士的吸引力。达达快送方面围绕即时配、落地配、个人配的持续投入,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履约能力,增强了平台自身对商家的吸引力。
从结果来看,围绕京东到家和达达配送的持续投入没有辜负达达集团的期待,Q3财报各项持续增长的数据,以及收窄的亏损已经显示,达达集团的网络效应在持续放大。
整体来看,长期耕耘赛道的达达集团已经建立了自身壁垒;而踩中风口后,借势加速布*将进一步促进其自身的未来发展。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达达集团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大想象空间。
京东到家是卖家电的吗?
京东到家是一个O2O零售平台,专注于提供生鲜、超市、美食、*品、水果等商品的在线订购和配送服务。它是京东旗下的一个业务线,与京东商城(JD.com)和京东数科等业务有所不同。
与京东商城相比,京东到家更注重线上和线下的融合,通过线上APP或网站让消费者下单,然后由一个充满活力的配送团队将商品送到顾客手中。主要服务于当地居民和企业,以超市,水果、生鲜等为主营业务。
所以,京东到家不仅仅是卖家电,还提供了生鲜、超市、美食、*品、水果等多种商品的销售和配送服务。
达达集团股份结构?
达达集团官网信息显示,它是国内领先的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根据艾瑞咨询统计的2019年前9个月订单量和GMV,达达快送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领先的本地即时配送平台,通过众包模式,为即时配送中订单的频繁波动合理匹配运力,高效应对全年中各个订单量峰值。截至2019年12月31日,达达快送业务覆盖全国2400多个县区市,日单量峰值约1000万单。京东到家是达达集团旗下中国最大的本地即时零售平台之一,旨在让消费者、零售商和品牌商共同受益,业务覆盖全国超过700个县区市。依托达达快送和零售合作伙伴,京东到家为消费者提供超市便利、生鲜果蔬、医*健康等海量商品1小时配送到家的极致服务体验。达达集团成立于2014年,先后获得了红杉、DST、京东(106.280,+0.81%)、沃尔玛(138.330,+0.49%)等顶级基金和战略合作伙伴的投资,累计融资金额约13亿美元。达达集团还表示,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募集到的资金将主要用于:投资技术和研发、实施营销计划和扩大用户群,以及一般的企业目的。达达集团招股说明书显示,在首次公开募股前,京东持有该公司415,144,470股普通股,持股比例为51.4%,为其第一大股东。
闷声干大事,京东系组团上市,刘强东或将“手握”7家上市公司
3月31日,据港交所披露的信息,京东集团发布公告称,拟议分拆京东工业、京东产发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独立上市。根据招股书披露,京东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JDIndustrialTechnologyLimited持有京东工业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77.95%,京东集团通过其全资子公司持有京东产发已发行股本总额的约74.96%;拟议分拆后,京东集团将继续分别间接持有京东工业、京东产发50%以上的股权。
截至目前,京东集团除集团主体外,“京东系”企业已有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成功上市;同时,京东科技(曾用名包括京东金融、京东数科)此前有传出拟登陆港股IPO的消息。若此番京东集团分拆旗下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上市成功,刘强东无疑将成最大赢家,其手握的“京东系”上市公司将达到7家。刘强东“再造一个京东”的夙愿,又多了两架马车。
分拆的意义更多是出于对公司治理和长期战略的考虑,从而让母公司更聚焦主业,也是企业提高经营效率、改善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步骤。
分拆上市是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并将该母公司上市范围内的部分资产或业务在香港联交所、内地(沪深证券交易所各板和新三板)和海外(纽交所、纳斯达克)交易所分拆作独立上市。
京东工业和京东产发,做的ToB方向,大众知名度不比京东物流等,但业务成长速度很快。
京东产发,持有京东集团旗下自建的全部仓储物流设施项目,开发的典型项目是“亚洲一号”超大型智能仓库。
其主要面向行业,提供现代化标准仓库、一体化智能产业园、数据中心、光伏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对象包括物流服务商、制造商、电商平台和零售商等。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京东产发已积累了广泛的现代基础设施资产组合,覆盖国内29个省级行政区以及海外4个国家,总资产管理规模937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2330万平方米,按建筑面积计,在亚洲及中国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供应商中分别排名第三及第二。
京东工业,做的是工业供应链生意,为企业客户提供跨场景、跨品类的工业品及技术与服务。毛利率较低,2022年为18%。
综合来看,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有共性,都是专业性强的慢赛道。
上市不是新闻,一个集团旗下两家公司同时上市才是新闻。京东的这一波IPO,也让人开始“看清”京东的本质:原来,在作为零售企业之外,京东还有专注于供应链效率提升的“另一面”。
京东过去二十年来前台呈现的是电商,而其背后的核心实则是供应链的效率提升:这些年来,京东不仅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来提升其交易效率,还通过持续投入物流基础设施来提升履约效率,同时也将数字化和物流仓储基础设施能力开放给更广泛的产业端,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这种综合成本的降低,才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价格、服务体验的根基。
而京东产发担任的,正是管理京东日益壮大的物流设施和多元产业资产,提高京东集团的基础层面的供应链能力,说它是京东集团供应链的“压舱石”也不为过。
目前国内企业分拆形式主要分为A股拆A股、港股拆A股、港股拆港股三种。
A股拆A股:科创板推出之前,受制于境内分拆上市的限制,大多数公司都不得不分拆子公司到境外上市。但随着科创板到来,境内也允许分拆上市了,但存在一些硬性和隐型条件约束,符合所有条件的公司数量不多,且审核较为审慎严格。
港股拆A股:港股分拆至A股的模式曾在2015年迎来热潮后经过一段遇冷,随着分拆科创板上市政策打通境内分拆上市的路径或将再一次迎来爆发。由于涉及到跨市场分拆,需要获得两个市场方的同意。内地关注要点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包括独立性与上市前融资和股权激励两个方面,而在港上市公司基于主营业务、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分拆时的股权设计和重组路径也呈现各异。
港股拆港股:公司分拆可划分为“物”的概念和“人”的概念,区别在于分拆后子公司的股权归属于母公司还是母公司的股东。所谓“物的分立”,就是母公司将营业或者财产转移给子公司,分立后子公司的股权归属于母公司,即“母子型分割”;所谓“人的分立”,就是分立后子公司的股权被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即“兄弟型分割”。目前美国、香港等发达市场允许使用“人的分立”来进行分拆上市,这种方式已发展相对成熟,实际运用案例较多。比如房地产企业、科技公司、生物医*公司等。
此次京东分拆在香港联交所拟上市,那么香港联交所在审查分拆申请时,主要关注什么?
上市母公司需要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书面分拆申请,阐明分拆上市符合PN15所载列的主要原则。由于分拆申请的内容较为复杂,一般是由香港律师协助公司准备。
1、分拆集团的上市资格
如果分拆集团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香港联交所会关注其是否符合香港上市规则下的上市资格。在这种情况下,香港联交所会有两个团队对分拆申请进行审阅和问询,一个是日常合规工作的监管团队,主要关注的是上市母公司的合规义务;另一个是处理上市申请的监管团队,提前考虑分拆集团是否适合上市。
鉴于上市母公司最初上市的审批是基于它在上市时的业务组合,而投资者当时会期望上市母公司继续发展这些业务。因此,如上市母公司的上市年期不足三年,香港联交所一般不会考虑其分拆上市的申请。
上市母公司的保留业务和分拆集团的业务必须有明确的界限。香港联交所会从分拆集团和保留集团(即上市母公司刨除分拆集团后的剩余集团)是否有不同的业务模式、产品和服务、独立的供应商、经销网络、客户群体、知识产权等具体的业务范畴来考察。此外,香港联交所还会关注保留集团和分拆集团之间的交易如何处理,是否存在业务依赖性等问题。
分拆完成后,上市母公司应保留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和相当价值的资产以支持其独立上市的地位。香港联交所会结合保留集团的资产、收益和盈利来进行判断。
通常而言,香港联交所会预期保留集团满足香港上市规则第8.05条的盈利测试(即具备不少于3个会计年度的营业记录,而在该段期间,最近一年的股东应占盈利不得低于2,000万港元,及前两年累计的股东应占盈利亦不得低于3,000万港元;至少前3个会计年度的管理层维持不变;及至少经审计的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拥有权和控制权维持不变)。
倘若不能满足盈利测试,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香港联交所会结合个案进行考虑保留集团是否有足够的业务运作和相当价值的资产以支持其独立上市的地位。
分拆集团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行政职能及财务应当独立于上市母公司。
香港联交所要求上市母公司向其股东提供一项“保证配额”,以保护上市母公司的股东的利益。上市母公司提供保证配额的方式包括,向其股东分派分拆集团的现有股份;或是在发售分拆集团的现有股份或新股时,让他们可优先申请认购。以多少比例分派以及如何分派,取决于上市母公司的商业考量和分拆集团上市地的规定,上市母公司董事会一般会与财务顾问就方案的设计进行商讨,确保股东具有同等的权利。
当然,并非所有业务都适合拿来分拆上市,企业还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综合考虑是否分拆上市。尽管分拆上市能给母子公司带来积极影响,但分拆上市在实践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输送、造壳行为、过度证券化、同业竞争、掏空母公司等诸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