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投摩根生物医药怎么样(生物制*专业研究生好就业吗?薪水怎样?)

时间:2023-12-29 17:54:21 | 分类: 基金知识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生物制*专业研究生好就业吗?薪水怎样?

生物制*专业研究生好找工作

在暨大读完生物医*硕士毕业后,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毕业生多数留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珠三角经济带,经济收入也较为可观,硕士毕业生刚毕业的薪酬一般为8000-10000元之间,也有部分人可以获取更高的薪酬,再过两三年整体薪酬又上升了不少。

上投摩根整来自合驱动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打往立面集但知金怎样好不好

过去10年,并购重组投资战胜大盘指数及获得正回报的比例高达80%。从未来发展趋势看,2015年有望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爆发年。公告显示,上投摩根整合驱动将通过深入细致的基本面研究,把握企业整合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据了解,上投摩根整合驱动的后市运作,将通过“四轮驱动”筛选牛股,首先在策略层面通过聚焦行业整合、资源整合、国企改革三大并购策略,把握中国的并购潮驱动力源(600405,股吧)头;其次在行业层面聚焦最活跃、最符合三大策略的TMT、医*生物、机械化工等行业;另外在选股层面结合基本面判断与事件驱动实现二位选股;最后在交易策略层面多维度判断入场与离场时间,力争通过四轮驱动把握好并购投资的广度、高度和时机,长久分享市场红利。

生物医*基金经理方钰涵会议纪要

我前一段介绍过一个优秀的生物基金: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这个基金持仓和高瓴资本的医*股持仓重合度很高,投资主动基金还是看基金经理,如果基金经理只是短期运气赚的钱,以后还会凭实力把钱亏掉。今天上午这个基金的基金经理方钰涵在支付宝举行了线上会议,大部分投资者因为工作没有时间观看,我把会议的精华部分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1. 方钰涵的人生经历

  2012年复旦大学硕士毕业,本科和硕士期间,有新加坡和欧洲的两段留学经历。因为有中外合璧的求学经历,塑造了方钰涵对于事物比较好奇、不断求索的性格。那在上学的时候,方钰涵就立志做投资。在毕业之后方钰涵就入行做了医*研究员,在兴业资管、国泰基金工作后,于2015年加入上投摩根,担任行业专家。2018-08-03开始管理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基金经理任职时间1.76年。

  

2.方钰涵管理的两个基金业绩

目前在管理的是两只产品,一只是2019年8月开始管理的上投摩根医疗健康基金,另外一只是2019年2月开始管理的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基金。那简要回顾一下我们的投资业绩表现,上投摩根医疗健康基金是一只最低仓位为80%的股票型基金,它可投资于a股和科创板。另外一只是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基金,这是一只侧重投资于A股和H股等海外市场各个优质生物医*公司的基金。那么因为海外市场拥有更多的低估值、稀缺的优质龙头公司,加上跨市场比较低的相关度的特点,这个基金也是体现出了更多广泛的投资机会选择。

3.上投摩根生物医*基金投研的两个特点 

 我们的投研布*相对广泛,在内地和香港我们都有研究团队,分别在a股和h股都有研究和投资业务。例如,产业链的公司从导入期到成长期到成熟期,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进行覆盖,并且对接了很多外部的资源,比如说中外资券商的投行部,以及我们所研究的上市公司(大型*企)的研发部门,BD部门,甚至是一级市场的PE、VC等专业的机构投资者等都跟我们保持了一定频率的沟通和交流。 那做这些工作之后,比较有利于我们在投研过程中做出国际对比,这样能够加深对行业的这个认知。通过国际对比和学习不同产业发展阶段的企业发展路径,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整个行业的发展。我认为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基本面研究方法。那无论是作为基金经理还是研究员,还是作为一个团队,在这个过程中,内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都是随着时间产生复利的一个状态。这是我认为比我们的投资结果更为重要的事情。

从过往的业绩来看的话,我们的产品体现出了相对高一点收益和相对低一些回撤的特征。这个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和选股标准和组合构建方法这两个方面有关系。我们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是非常严苛的,我们看的是三到五年甚至十年的远期可相对评估的公司,然后关于这些赛道和公司的管理层做过深入的研究之后,才能够纳入核心的股票池。

 

4.方钰涵认为现在生物医*版块在还在合理估值区间

 

截止到今年的三月末,我们做了一个统计,A股医*医疗行业的平均估值是三十倍,仍然处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

虽然过去几年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公司涨幅非常的可观,但是在这个资产当前的水位,我认为比较舒服的点在于通过产业的深入研究和主动选股,能够看到不少阿尔法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中长期来看,医*主动型的基金是机构或者个人投资者捕捉超越全社会的平均发展水平的平均收益的一个有利的武器。

5.  方钰涵看好生物医*的长期逻辑是什么

我认为会主要集中在老龄化和一些广泛的医疗消费需求,国内制造业的基础以及海外人才的归国,这三个方面共同构建了医*行业坚实的这个基本面。

我们现在能看到偏向于供给侧、过硬的生产制造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在逐步的发展。比如说医疗器械,比如说原料*的子行业,以及围绕这些主体延伸出来的创新*服务的产业链。当然也有偏向于软性的需求端实实在在的需求,比如说医疗服务需求和医疗消费需求。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和美国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在生物*和医疗器械方面。

在1975年的时候,全球第一个单抗*研发成功;1980年的时候,全球第一个生物科技公司基因泰克上市,而在中国我们到1999年才有第一个国产的单抗。而现在的生物*,我们中国占整用*份额的占比是5.7%,而美国是26.5%。2018年全球销量最好的单抗*品是修美乐,销售额是达到了两百亿美金。而中国卖的最好的单抗*物是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仅仅是三十亿的人民币销售额。这只是一个缩影,落实到投资上,这些差距会体现为很多子行业的空间大、渗透率低,而国产的渗透率更低,那这也就意味着进口*物替代的空间很大。

国产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研发做到比较好的产品质量,同时结加技术的进步,国产的龙头基本上就享有了行业高增长的贝塔和自身占有率提升的阿尔法。举一个老龄化和创新相结合通俗的例子,比如说过去的手术通常都是开肠破肚的,比如说开胸开颅等等手术,否则就束手无策。那现在通过科技的创新,我们很多手术可以做到微创介入的手术,使得我们高质耗材的应用产生了更好的应用价值。那它们本身也有自己的微创新,每一年都在进步,包括材料方面的创新,从塑料的到金属的到可降解,包括这些通路的知识性的介入器械。他这个壁做的越来越薄,使得医生用的越来越顺手,这整个过程很可能就是牛股产生故事的画像。

6. 方钰涵对医*细分的子行业的看法

我会觉得每一个细分的子行业都是有机会的,这里面我们会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老龄化的资产,这是一个非常长的赛道。我们研究的领域覆盖所有老龄化的产业,不一定是上市公司,我们才会去研究。因为这里面老龄化的这个赛道非常的细分,每一个病种都需要很长学习的时间,我们会通过专家库的专家,大医院的主任医生,企业的研发条线,企业的销售条线,甚至是以离职的员工对于公司的评价,团队的士气和激励制度怎么样等等,这些研究都是比较花时间的。所以为了做到这点,一上市我们就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信心的充分判断,我们需要提前进行一些研究。

 

在研发外包、原料*,我们也同时能够看到一批在全球舞台上初步具备竞争力的公司,比如说我们中国的外包公司能够帮外企生产疫苗,而疫苗的生产难度又是非常大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第二点,化学*和生物*,我们会关注一些重磅创新的领域,包括pd1和pdl1之后会不会有更好的联用用*;双抗*是不是也有更好的一个销售的前景;小分子的靶向*是不是有新的靶点,能够解决一些没有特定*物的疾病问题;还有中国是不是有企业能够做出跟全球同步水平,给我们国民消费的高质量的疫苗;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细分赛道里面非常关注的点。

7.  方钰涵对于医*这个赛道中投资者可以关注的一些特别的地方

医*行业的投资的特点在于它版图的丰富性,一个疾病就是一个赛道,一个赛道具有特定的壁垒,会产生若干个龙头公司,这有利于主动管理的投资方式。静态来看,通过优选更多的资产构建一个并不需要allin某一个方向的,而不需要承担过多单一行业、单一公司风险比较稳健的组合。那么动态来看的话,我们还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构建一个回撤度比较满意的组合。因为我们可以用动态的优化,不断用高性价比替代低性价比。这个性价比当然指的是价格相对于企业长期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股价的高低。因为股价高的话,有可能是企业内在价值创造出来的。

那么在理想的情况下,价格符合长期的价值,甚至市场给机会的时候是可以买到非常划算的优质资产的。看的更长期,医*医疗的创新永远都是层出不穷的,感触很深的是一月份的时候我代表上投摩根医*投研团队在旧金山举办的摩根资产第三十八届的HealthcareConference上面参会的时候,这是一个全球医疗界的盛会,吸引了全球的企业家、科学家,PE,VE等等的专业机构的人到来。在会上大家踊跃探讨未来生物医*的新趋势,重点关注的包括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创新*物、器械检测等等的方向。

 

中国公司参会的数量逐步的攀升,这背后是更加开放而巨大的中国市场以及我们国家对创新的强有力的支持。在参会之后我收获良多,更感受到自己身上背负的沉甸甸的责任,那就是持续的支持创新,支持为病人创造价值,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的企业和企业家。第二,在资本市场端,我觉得也需要关注到的一点就是资本市场端正在进行制度的改革创新。在2018年,香港港交所允许未有收入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这是我们上投摩根中国生物医*基金诞生的背景;2019年科创板开闸,短时间这两个板块为我们输送了二十几家相对优质的医*创新公司。

 

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物医*行业的公司的个数很多,科创板大概占了数量的20%。同时我们也统计过标普500的医*牛股的数量,差不多20%也是来自于医*行业。在H股的IPO和科创板的新股方面,我们都有通过产业的深入研究,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投资收益的经历。刚才我们也提到医疗健康基金最大回撤,在过去一年只有12%;而中国生物医*基金自从2019年2月底转型而来之后,近一年有接近70%的收益,期间的最大回撤也控制在10%。除了这段时间市场整体向上的大背景以外,中间也经历了外围的熔断、香港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以及今年年初疫情的这个扰动。

8.方钰涵 回答她的基金回撤控制好的原因

 

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面,我的关注点不是控制回撤,而是只有股价大幅偏离企业的远期价值的时候,我们才需要关注短期回撤的问题。在短期没有大幅偏离价值的情况下,我认为基金经理的主要工作是研究产业,研究管理层、研究公司,寻找处于成长阶段的子行业和公司。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组合中优质的公司业绩增长产生的复利,组合的动态平衡以及新的研究标的动态纳入,这三个方面会使得我们比较少面临资产组合质量大幅偏离价值的情况。具体到我们的两只产品,我们的持仓和股票的核心池都是基于两到三年的维度进行调整和确认的。

 

展望未来我们觉得随着投资标的的不断丰富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变化,基金经理主要还是通过不断的产业研究,深挖个股的机会。我们希望平时和管理层的交流,和行业专家的访谈,能够持续增强我们对行业的理解,从而增强面对回撤的信心。在市场回撤的时候,反而提供了更低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的机会,提高整个组合的隐含回报率。展望未来,我相信随着投资标的的不断丰富,资本市场的变化,未来这个问题的重点仍然是我们怎么研究企业,而不是我们用什么方法在控制回撤,是止损还是止盈。我觉得我们肩上的重担还是研究产业和深挖个股的机会。

9.用户咨询 方钰涵是否应该止盈她的生物医*基金

我非常理解投资者的顾虑,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经理人非常关注的。先谈估值:

虽然大家看到的是基金净值快速上涨,但我们从组合调整和动态估值来看,如果我们找到更便宜的好公司,我们替换掉原来的公司,或者我们持有的公司业绩高速增长,持续消化估值。因此组合的估值并没有随着基金净值同步变化。

我认为在利率下行的环境下由于其稳定性和持续成长性,长期价值仍被低估。医*投资的丰富性使得基金经理有更多的机会做资产的再平衡,在降低组合估值+提升组合性价比这个方面,基金经理平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做了这个工作了,因此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是赛道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方向,资金久期是否匹配,建议弱化对资产进行择时的考虑,把握中国医*行业的长期投资机会。对于担心买在高位,但又不想错过医*行业的长期机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定投的方式来参与医*行业机会。

 

10.用户再次提问现在是否可以买 她的基金?

   

截止到今年的3月末,医*医疗行业的估值为39.26,仍属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医*生物(申万)过去十年平均估值为38.45)。虽然过去几年有部分大家耳熟能详的公司涨幅非常可观,但这是这个资产当前的水位。我觉得是比较舒服的点在于,通过产业深入研究和主动选股,看到了不少的alpha的投资机会。

医*行业具有特殊性,其需求相对刚性,是少数业绩受本次突发事件影响较小的行业。目前机构投资者对医*行业的配置水平属于标配,在宏观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A股市场整体盈利仍处低位的背景下,资金对于增长确定的医*行业仍有较强的配置需求。此外,海外资金的持续流入也有望推动医*行业的估值水平。虽然过去部分公司涨幅很高,但通过行业的深入研究和主动选股,整个行业仍然可以找到不少创造超额收益的机会。

 

今年以来内外部市场受到新冠疫情在全球传播的影响,估值波动较大。我国相关检测、医疗设备、疫苗、制*企业均加紧研发和生产,为中国乃至全球供应相关用品。

 

本次全球疫情带来的影响是长远的,而非一次性的冲击,同时也将为权益资产投资带来更宽松的货币环境。我们一如既往地关注行业和企业的基本面,对细分领域的龙头进行长期持有。在香港市场,我们也欣喜看到越来越多的生物科技公司、医疗器械创新公司上市步伐加快,为我们提供更多的优质标的。我们认为医*医疗行业仍然是需求相对刚性的,疫情之后,在公共卫生和医*科技领域的投入将更加受到重视。同时,随着个人支付能力提升和医疗技术的可及性提升,我们能看到的长长的雪坡远未走完。

11.用户咨询 方钰涵怎么控制回撤?

最近我重读巴菲特1958年开始写给投资者的长达几十年的信,巴菲特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他认为,从一段较长时间来看,实现较小的回撤,需要在熊市跌的少,牛市跟上市场的涨幅,而前者更加重要。回顾我们的业绩,上投摩根医疗健康基金成立的时间较久,经历了2018-2020牛熊转换和极端市场的考验,2018年凭借出色的主动管理能力实现全年-4%收益,是当年主动管理型股基冠军,而在2019年市场回暖的时候,实现70%的正收益。

熊市怎么跌得少?当时我们内部通过配置一线龙头公司和原料*公司获取了比较明显的超赢。我们一直强调我们选股标准严苛,能进股票池的都是很好的公司,在一个市场大幅下跌的过程中,要是你的股票跌了没人买,那很难说他是一个好公司。而且我相信,每次市场下跌都给予我们更高性价比的买入我们看好的公司机会,下跌的时候我们会进行加仓。而为什么没有太多的恐惧,是因为我们的投研方法是偏向产业深度研究的,看公司的价值就是看3-5年,而不是一两个季度。

12.疫情引起的医*股行情是短期事件驱动,还是长期医*股业绩和估值的提升?

  

关于短期的疫情,会利好设备,检测,后续医疗服务加大投入。利好参与国际抗疫军备竞赛的企业。从长期来讲,我们持续看好创新*,创新器械。我们和美国的差距非常巨大,尤其在生物*和创新器械方面。1975年,全球第一个单抗研发成功,而中国到1999年才有第一个国产单抗。我们现在生物用*占整体用*5.7%,而美国是26.5%,2018年全球销量最好的*品是的单抗是修美乐,销量达200亿美金,而中国卖的最大的单抗是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也仅仅是超过30亿人民币。而资本市场端同样正在进行制度改革创新,2018年港交所允许未有收入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的上市,2019年科创板开闸,短时间已经为我们输送了20几家相对优质的医*创新公司。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生物医*行业的公司个数很多,科创板大概占了数量的20%。往后看,差距会缩小,机会会显现。

13.上投摩根生物医*业绩这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们关注的一个是深度,一个是广度。

1、深度:指能否深挖全产业链不同成长阶段的公司,从导入期到成长期到成熟期来构建组合,获取不同风险特征的投资收益。偏向早期的企业是前沿的,创新驱动的,开疆辟土的,和偏向后期的企业背后的竞争要素并不相同。

2、广度:指的是我们能否把我们做研究的时间跨度和地域视野,放得更长更远一些,看看海外成功龙头企业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成长史,如港股,美股。

深度和广度最终指向一点,我们称为模式识别。模式识别基础上,可能会建立一种称之为非公平性优势,使得我们看到一个企业,无论他是上市的非上市的,在科创板上市还是在A股或H股上市,成长期还是成熟期,争取大概率地预测他的成长曲线,提高我们的投资胜率。

 

14.医*行业产业链很长,上,中,下游这么多细分行业你看好那些?

 

医*行业虽然超额收益很高,但内部分化非常明显,好的品种可以享受最好的估值,而一些子行业投资价值就不高。我们主要看好三种公司:长期赛道、全球竞争力、稀缺品种。

1.行业空间足够大:如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创新*等优质品种,市场需求仍然不断提升,市场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的发展赛道足够长;

2.企业竞争力足够强:优质企业较强的竞争能力,带来优秀而且持续的盈利能力,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出现一批在行业中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此外随着医疗行业改革推进,很多创新*、创新服务提供商品种也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

3.关注稀缺医*品种:过去有很多优质品种都选择在港股上市,因此通过合适的投资品种,可在全球市场网罗中国优质生物医*企业。

15.生物医*的主题基金适合定投吗?

  

适合的哦~医*投资的丰富性使得基金经理有更多的机会做资产的再平衡,在降低组合估值+提升组合性价比这个方面,基金经理平时已经花了大量时间做了这个工作了,因此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是赛道是否符合自己的投资方向,资金久期是否匹配,建议弱化对资产进行择时的考虑,把握中国医*行业的长期投资机会。对于担心买在高位,但又不想错过医*行业的长期机会的投资者,可以通过长期定投的方式来参与医*行业机会。

投资者如果需要听语音现场版,在支付宝也可以看音频回放,:

  

   

最后说一下,高瓴资本依然看好CRO/CMO赛道,今天晚上通过大宗方式增持泰格医*500万股,加上原来持有750万股,现在高瓴资本持有1250万股泰格医*。

 

我当天买基金是以昨天的净值买入的。如果我买完,今天净值涨了是不是就...

点评:上投摩根中国优势今年的表现始终突出,截至12月22日,其今年以来净值增长率153.81%,在股票基金中排名第二。华安宝利袁蓓四大角度寻找投资机会2007年的市场应该会维持大致的方向性收益,但毕竟股票市场已经创出历史新高,静态估值已经...

医*生物,食品消费类二线蓝筹基金有哪些

目前,全市场共有6只消费主题的被动指数型基金,以及28只主动管理型的消费主题基金。从基金投资的角度看,如果对消费行业的趋势性机会有比较确定的把握,建议选择被动指数性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因合同约定跟踪指数成分股,换手率低,能有效跟踪消费行业或细分消费板块的走势,且投资成本较低。如果对消费行业的整体走势没有把握,但对基金经理有信心,可参考历史业绩及投资风格,选择主动管理型的消费主题基金。根据统计,目前共有6只消费主题的被动指数型基金——华夏上证主要消费ETF、嘉实中证主要消费ETF、招商上证消费80ETF、广发中证全指可选消费ETF、汇添富中证主要消费ETF,以及上投摩根中证消费。全市场共有28只主动管理型的偏股型基金以“消费”冠名,包括中海消费主题精选、汇添富消费行业、申万菱信消费增长、鹏华消费优选、南方新兴消费进取、新华优选消费、银华消费分级、信达澳银消费优选等。

上投摩根整合驱耐凯岁即位动为什么看不了净值估算

过去10年,并购重组投资战胜大盘指数及获得正回报的比例高达80%。从未来发展趋势看,2015年有望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爆发年。公告显示,上投摩根整合驱动将通过深入细致的基本面研究,把握企业整合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  据了解,上投摩根整合驱动的后市运作,将通过“四轮驱动”筛选牛股,首先在策略层面通过聚焦行业整合、资源整合、国企改革三大并购策略,把握中国的并购潮驱动力源(600405,股吧)头;其次在行业层面聚焦最活跃、最符合三大策略的TMT、医*生物、机械化工等行业;另外在选股层面结合基本面判断与事件驱动实现二位选股;最后在交易策略层面多维度判断入场与离场时间,力争通过四轮驱动把握好并购投资的广度、高度和时机,长久分享市场红利。

基金上投摩根好吗?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品种较多,要知道你投资的时哪一只基金才能知道基金净值是多少的。

上投摩根qdii怎么样?可以考虑买吗?

下面是有关QDII的报道:最近,QDII被炒得风风火火,基民们激情燃烧,纷纷投入,好像找到了发大财的金矿一般,我要说,QDII就像其他的许许多多投资品种一样,也是有风险的,预期也不要太乐观。1、投资QDII也有风险:不要指望QDII有意外的超人收益,那样你会失望的,QDII更多是作为一种分散系统性风险的工具,是国家解决流动性泛滥的有力手段,假如认为发大财的机会来了,就错了。2、QDII的手续费比A股基金还高:申购(或认购)费1.5-2.0%,管理费1.5%,赎回费0.5%,托管费0.2%。合计3.7-4.20%左右。3、要考虑人民币升值因素:人民币正处于一个较长期的趋势,每年预计5-7%的升值幅度,也就是说,你投资的海外市场(主要指美元)折算**民币是要打9.3-9.5折的。4、GDP增长幅度:我国在较长时间内GDP增长幅度在10%左右,上市公司在20-30%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之一,而许多国家增长率较低,有的甚至为负增长。5、物价上涨因素:预计近几年会出现温和通货膨胀,幅度在5-6%左右,而一些资产的价格每年增长将很可能超过10%。2-5点说明,你投入国内资产的话,你相对美元的收益率为20%以上,考虑到QDII手续费,投资QDII必须要有25%以上的收益率才有可能是合算的。6、投资QDII对基金公司来说是一个严禁的考虑:毕竟海外市场比国内大得多,复杂得多,难以了解得多,基金公司不能像了解A股一样了解海外公司,投资的收益有较大的不确定性。7、想一想,当你急着投资QDII时,为什么许许多多的国外资金却千方百计想进来?投资中国是世界最热点的投资之一,曾几何时,你见过巴菲特、罗杰斯投资中国吗?现在他们都来了!外汇储备涨不停,要不是热钱涌入,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流动性泛滥了。我这样说,也不是说QDII就不能投资了,我只不过想告诉你,同时也告诫自己,可以投资QDII,不过,在投资之前,要将风险想清楚

上投摩根旗下的亚太优势和中国优势怎么样?

我感觉如果投的话,还是投亚太优势较好,现在0.385,比较便宜,长期持有,我上个月定投的亚太优势,现在已经赚了百分之十几,快二十了,而投的上投优势,现在正好够手续费

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和上投摩根的区别,谢,只要区别就可以了?

摩根士丹利是一家投资银行机构,作为机构投资者,进行战略投资,帮公司上市,兼并重组之类的

摩根大通是一家综合的公司,做一般的货币业务,也就是商业银行业务。但是也有投资银行部门。

两家现在是独立经营,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如果追溯到很久以前,二者同属于摩根财团下的摩根银行,但是根据当时一个美国的法律规定,商业银行跟投资银行不可以在一起,因此摩根银行就把其投资银行业务拆分出来,叫做摩根士丹利。商业银行部分摩根银行部分后来又兼并了大通银行,改名为摩根大通银行。现在美国法律允许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因此摩根大通银行成为集商业银行功能与投资银行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银行。

上投摩根跟摩根大通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是一个中外合资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