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集团估值很低的原因(总是说某一个股票,与同业比估值偏低,原因是该股具有防守性质。防守性质指什么)
时间:2023-11-30 21:11:10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总是说某一个股票,与同业比估值偏低,原因是该股具有防守性质。防守性质指什么
一般砖家说的防御性质的股票,就是消费服务类的股票,比如:汽车,饮料,医*等等。还有一种是周期性的,比如:有色,煤炭等等。砖家们说的防守性质,是考虑市场有众多不确定性,从而推荐市场中的一些业绩好,估值低的股票,这种股票一般抗跌,或者是跌下去了,涨上来的可能性大而且快
为什么我看好东软集团 相信关注我的道友都知道我有点无脑认可 东软集团 。今天终于抽空写一篇我为什么看好东软集团。希望我能写完。技术面分析 东软... - 雪球
相信关注我的道友都知道我有点无脑认可东软集团。今天终于抽空写一篇我为什么看好东软集团。希望我能写完。
东软集团从15年开始就一直是下跌趋势。毫无反弹迹象。所以从技术面看,现在就是在寻底。超跌、底部都不是上涨的理由,反转需要业绩改善。东软集团有反转的迹象吗?
今天主要从东软集团的2019、2020年的年报以及《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等相关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函的回复公告》(2020年8月17日公告)来分析东软集团。$东软集团(SH600718)$
一、业务分析
东软的业务就是上述的四块。可以看到20年业务其实分板块除了智能汽车互联那一块以外,其他板块营收都是下降的。公司解释说是两个原因,一是疫情,二是因为执行新的会计准则。这个理由成立吗?其实可以对比同行业公司情况。
2)智慧城市的股票没有印象中比较经典的股票。但是考虑疫情可以理解对**业务的暂时停滞。
3)企业互联及其他这块对比深信服。人家也对企业的业务也是增长的,所以还是体现产品力出现问题。
但是拿行业龙头跟东软比,是不是本身就有点不公平?
医疗健康板块绝对是未来的好赛道,你平时的就医体验就能知道这块业务未来有多值得期待。而东软医疗业务是多年的市场占有率行业第一,为什么行业第一的市值没有相匹配呢?
智能汽车互联这一块就不用说了。东软集团在里面有30年的行业经验,虽然华为等巨头进入,但是始终相信并不是所以企业都有基因合适进入一个新行业的。而智能汽车互联这一块也是未来的一个行业方向。
智慧城市和企业互联业务其实行业景气度也不错。毕竟大数据、云计算等都是未来社会的“新基建”
对东软还有一个诟病就是大股东掏空,分拆子公司。望海康信、东软熙康、东软医疗、东软睿驰现在持股比例都在30%左右。除了东软睿驰,其他都没有并表。
真的是大股东掏空吗?其实也有,毕竟有东软控股在。但是也有一分为二看,如果不拆分,东软集团是耗不起子公司的投入的。现在拆分后计入损益的影响都导致东软集团连续亏损,何况当时要是都留在集团里面。
而且引入战投、多轮融资,我是认可的。我为什么持续看好东软集团就是认可它的分拆,对东软集团子公司,我就是看作是独角兽,我对它们的估值就是用独角兽的估值。那这个观点成立吗?
主要做互联网医院。平台型公司,还不够互联网吗?只要营收增长,亏损不就是账面上的事情么?宁波云医院的逻辑已经走通了,城市医联体也是国家医改的方向。现在就是商业模式的复制与推广,目前来看,有一定的基本盘了。商业模式也是对的,现在就看行业发展的增速是否迎来盈亏平衡点。目前看还是得等。
而且其实也有一些看不懂的操作,比如一些熙康的各地公司转给其他主体,有兴趣的可以找企查查看一下,重庆和上海的熙康都转给了江苏立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不知道这边是出于什么考虑。
总结东软熙康就是看好商业模式,同时想说这个商业模式的护城河是比较深的。互联网的打法,亏损可以接受,只要营收能增长。目前港交所的上市申请将细化其经营情况的披露,还值得期待。
怎么理解望海康信,医疗信息化一个细分的方向。是帮助医院供应链以及内部管理的软件和服务方案提供商。这里面就要说到医改的一个方向,DRG。其实我也不太懂,但是核心就是医改未来的一个方向,大致意思就是医改方向以后会提高医院成本控制的要求,医院成本控制将会成为医院自身的追求方向,从而提高医院通过信息化降成本的积极性。所以行业是没有问题的,亏损能理解吗?我觉得也能,因为确实这个医改方向也还在摸索。
东软医疗已经是CT一哥了,虽然这个一哥经受联营医疗的强力挑战,但是行业第二难道就不香吗?国产替代也是未来的方向,后续政策支撑力度肯定不小。
同时,东软医疗的科技含量本身也不低。从本次疫情推出的产品以及全球化能看到,东软医疗是有基础的,疫情的反复其实对东软医疗也是有一定的利好。
这块业务不用说了,香饽饽啊。之前电动化是市场热点,那智能网联什么时候会爆?锂电池、新能源车最大的一波高潮已经过了,后续会不会是智能网联接力呢?
当然东软睿驰的亏损还是很奇怪的。和本田和丰田签了20亿的单。太不透明了。真的是研发投入太多?新方向的高速发展?至少能解释部分原因吧。
所以,这几家子公司,能用独角兽的角度来看待吗?
从行业发展角度处于前期,同时行业特点的高科技属性需要重视研发角度看,亏损可以接受,只要行业逻辑没错,可以用独角兽估值。
东软熙康没有可比公司,从目前的营收情况以及它上一次融资的情况看,估值应该不高,后续估值的提高得靠行业发展超预期,给它估值60-90亿,取平均75亿吧。
望海康信的估值也比较难估,但是个人觉得比熙康要高一些,80-110亿,那就是95亿。
那按30%的持股简单算一下,这些股权的价值大概就在100亿。
而东软集团自身的业务以及睿驰,怎么也有100亿吧。而这边还没有看融盛财险和东软汉枫这些细分方向的布*与现有业务的协同。
底部不是反转的理由、低估是正常的,因为业绩改善的点没有到。看好东软的现在还是小众,价值投资从来以三年看持股时间等待市场的价值回归。
中报超预期,业绩改善点到来;东软医疗、熙康成功上市,同时股价超预期更好。
关于东软集团的一些情况
去了宣讲会和宣讲会后的笔试,东软不是国企,是合资企业,据hr讲,211启航计划要求学校必须是211院校,然后英语要过四级,之后我们笔试+面试,笔试两套题,120分钟,第一套是考了一份类似于智力测试之类的题(或者是行政能力测试?),全英文,然后第二套是计算机类知识,考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和编程题。之后过的人去参加面试。据那个HR讲,经过211启航计划招来的学生,会分别在今年暑假(一个月),寒假,和明年四月份进行三次实训,全部免费,第一次实训后考核没啥大问题基本上就能进东软了。由211启航计划招进来的学生,从实习期(就是今年暑假)开始,算司龄(就是工龄),然后一年后就能按工龄一年了,就是貌似能带薪休假之类的吧。。。然后据说经过这个工程招进来的,基本工资是3900,会根据工作地区不同有地区补贴,我了解的大概是这样,具体工作环境就不太清楚了
东软集团为什么利润低?
不挣钱呗,具体要看报表构成
A股银行估值偏低的原因探究
向前回溯10年,A股银行的估值一直在持续下降,特别是近几年整个银行板块长期处于破净的状态,不论是和历史相比还是和国外的银行相比,A股银行板块的估值都是垫底的状态。这一直是困扰银行投资者的问题,到底是市场错了还是价值投资者错了?有些分析师试图从高杠杆、高风险决定高折现的角度去解释银行破净的现象,但是笔者并不能完全认同。
最近在某位银行分析师的文章中,我读到这么一段内容:PB=(ROE*d)/((r-ROE)+ROE*d)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r高过ROE时,PB就会小于1,也就是公司给股东带来的回报率不及折现率时,就会破净。而且同样情况下,折现率高也会导致PB偏低。根据此推论,银行板块低估值且长期破净只能用高折现率解释。所以我们认为:银行板块PB跟ROE长期不匹配,主要原因是其高杠杆高风险经营,所以投资者给予了更高的折现率。当前ROE虽然比较高,但低于折现率,导致其PB低于1。
显然,在分析师的文章中,折现率高于ROE最终造成PB低于1,这一条本身是没什么问题的。关键的问题在于其后的推导部分,折现率r并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数据,而是由人的情绪、投资偏好、行业趋势等诸多因素综合后逆向推出的一个估测值。而分析师将折现率偏高直接关联于银行高杠杆高风险的行业属性,这显然是欠妥的。因为,如果该结论成立,基本上银行的估值就盖棺定论了,永远不要指望有修复的希望了。
笔者是无法苟同此推导过程和结论的。按照分析师的结论,高杠杆带来高风险,高风险因此投资者会要求高折现补偿。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出结论:杠杆越低风险就会越小,投资者的折现补偿就会降低呢?我们不妨参考一下中国银行业的历史,在2005年,当年已经上市的银行包括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我们就来看看这几家银行的杠杆率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由于杠杆率是在金融危机以后才引入的指标,所以在2005年各家银行的年报是不披露这一指标的。所以,我们不妨以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考察这些年银行杠杆率的变化。从下图表1可以看出,虽然3家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会有所起伏,但是总体上是向上走的。这说明3家银行的杠杆倍数是在逐渐下降的。如果说折现率和杠杆倍数成正相关的话(杠杆倍数越低,风险也越低),那么2005年的时候折现率应该更高。对比2005年和2018年招行的ROE分别为15.93%和16.57%,如果分析师的假设成立那么2005年的PB应该低于2018年或者至少是持平的。但是事实是在2005年招商银行的市净率在4-6之间,远远高于目前1.6左右的市净率。所以,可以看出折现率高并非是投资者对于高杠杆倍数本身的恐惧和对应高风险的担忧。
图表1 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变化
那么在2007年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市场投资者在持续看淡银行板块呢?是经济降速么?显然不全是,因为在2008年-2011年之间中国的经济曾经有过一段较为明显的反弹。但是,经济复苏和银行业绩的靓丽并未改变银行估值持续下降的大趋势。笔者认为,持续压制银行估值的因素应该就是2008年经济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推出的巴III协议和后续针对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TLAC标准。
巴III协议和TLAC的本质都在于大幅提高了对于银行资本金的要求,这实际上是强迫银行降低杠杆倍数。我们都知道,银行是高杠杆经营的行业,银行的ROA是非常低的,通常只有1%左右,银行的ROE之所以较高主要是因为使用了较高的杠杆倍数。而巴III强行降低银行的杠杆倍数,就是从根本上将银行的ROE盖上了一个天花板,从原来的可以轻易突破20%降到了达到15%都很费劲。这种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实际上直到2014年之后,国内的主要银行才陆续在表面上满足了巴III。但是,这种满足是依靠不断外部补血达成的。而股权融资是要摊薄原有股东收益的。所以说,直到今天除了极少数银行已经完成了巴III条件下的内生性发展转型外,多数银行依然受制于巴III。而这种制约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就是基本面持续变差的一种趋势。在这种不断变差的趋势下,投资者势必要求更高的折现率作为补偿。所以说,不断压低银行的杠杆倍数才是银行估值长期受压制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现在的好消息是巴III的影响正在逐渐消失。而过去这么多年的估值压制投资者已经出现了过度担忧的倾向。未来如果能够叠加经济企稳复苏和银行混业经营的实质性进展,这种过度的担忧产生的低估有望得以纠正。
---------------------------------------
想拥有证券超低佣金的点击“粉丝福利”子菜单,刚刚上线了全新的美股港股投资渠道。目前,粉丝福利提供一家国内顶级券商,一家海外券商的低佣渠道,必有一款适合你!
东软集团三十年,刘积仁猛攒「资本*」 - 知乎
猫有九条命,每5年换一个活法,这是东软集团(600718.SH)创始人刘积仁推崇的经营之道。
从软件外包、IT解决方案到医疗设备制造、软件教育、全面布*大健康生态,刘积仁的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似乎总能踩中时代的节拍,正如其所言:“我们喜欢在每一个机会即将来临之前开始布*”。
东软集团也因此成为国内最早上市的软件企业,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软件园、第一家大学科技园,第一家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连续7年中国软件出口排名第一。
图源:东软集团官网
然而,在眼下数字经济的“风口”上,又赶上“软件定义汽车”产业浪潮,这个曾创造多项第一,深耕汽车电子的软件“元老”却越来越有一种被市场遗忘的感觉。
很明显的一个信号,当谈及资本市场的软件企业,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浪潮、用友、中软、中科创达等,以及正在冲刺创业板的华大九天。
1991年成立,2021年正好30岁。“三十而立”,东软集团真的立住了吗?
相较80、90年代众多赤手空拳,两眼一抹黑就出来创业的“悍将”,刘积仁的学识和见识都很不一般。
他是国家恢复高考后最早一批上大学的人,1976年-1983年在东北工学院应用计算机专业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后由老师推荐,1986年到美国国家标准*继续攻读博士,成为中国首个计算机应用博士,外界口中的“软件教父”。
1987年回国以后,刘积仁历任东北大学(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讲师、教研室主任、教授、软件研究中心主任。在成为教授的那一年,刘积仁只有33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按照正常路径,刘积仁本应该在“象牙塔”里专注理论和技术突破,培养更多人才。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和东北大学推进产学研合作,身为计算机网络与工程研究室主任的刘积仁便以实验室为全部出资,与日方合资成立沈阳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并创立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主要做除日本阿尔派之外的客户项目。这两家企业共同构成东软集团的前身。
事实上,刘积仁创办东软,算是无心插柳。多年后,谈及身份的转变,他笑言到:“我33岁做教授,感觉很自豪。那会,我对商人的印象不好,感觉商人把钱看得很重。……当有人叫我刘总时,我非常不舒服。”
而这样的职业习惯也一直沿袭了下来,即便早已是知名企业家,今天的刘积仁仍被称为“刘老师”。
由于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一家专门做汽车软件系统的公司,所以东大阿尔派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这家日企业开发汽车软件系统。这也奠定了东软的汽车软件基因。
2021年,旗下智能汽车互联板块实现营收34.08亿元,占集团总营收比重为39.02%。
图源:东软集团年报
接下来的1993年,趁着《公司法》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相继出台的政策机遇,刘积仁力促东大阿尔派和东大软件合并,并通过股份制改造,吸收外部资本,形成一个混合所有制的新东软。
经此一役,东软被彻底激活了。公开资料显示,1993-1995年,集团营收从1860万元增至4769万元,年复合增速60.1%;净利润从190万元增至1038万元,年复合增速134%。
业绩快速攀升直接促成东软在1996年6月上交所成功敲钟,顶着“A股第一家上市软件公司”的桂冠,募集资金1亿元。
与此同时,东软的商业模式也在上市后发生变化。1998年,中国联通、中国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项目启动,刘积仁凭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提出“要成为面向行业解决方案的提供者”的口号,带领东软在电信、电力、社保、金融等政企服务领域“数字圈地”,抢食红利,由此基本勾勒出今日东软集团的雏形。
顺着时间线梳理东软的成长足迹,至少有过四次转型:1997年至2000年的“数字圈地”;2001年至2008年间,加速全球化,大规模拓展外包业务,海外市场收入占比从0提升到33.25%;2009年-2010年,以顾客为导向,从B2B切换为B2C,全面进军健康管理领域;2011年开始,从以人力规模为基础的增长转向知识资本驱动的增长,从以技术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转向客户价值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管理东软数十年,刘积仁最大的体会便是:“对于企业在不同时期要有不同活法,一边生存一边寻找下一个阶段的活法,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所以要持续打造生命力,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为与环境之间的争斗。”
发展至今,东软集团已打造出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智能汽车互联、企业互联等几大业务板块,在全球拥有20000余名员工,分子公司及研发服务网络涵盖近100个城市。
不过,体现在直观的财务数据上,不断博弈,不断变换生存法则的东软集团,并未如刘积仁所言的“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更像是原地踏步。
财报显示,2021年,东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87.36亿元,同比增长14.6%;归母净利润11.73亿元,同比增长794.35%。
看上去大体还不错,但在扣除东软睿驰股权变动所带来的投资收益后,其扣非净利润只有0.35亿元,同比增长123.46%。
实际上,2016年的时候,东软集团的净利润就达到过17.05亿元的巅峰,扣非净利润则在更早的2009年超过5亿元。
进一步地,我们截取东软集团近五年利润表数据,不难看出庞大的航母移动非常缓慢。2017年-2021年,其营收增速(CAGR)为5.2%,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净利润均为负增长,毛利率保持在26.16%-31.63%的区间。
这里面固然有刘积仁资产腾挪的缘故,比如2011年剥离教育板块,2014年至2017年,通过增资和股权转让的方式,先后把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和东软望海独立出去,造成利润起伏较大。
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东软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太过孱弱,股价支撑力有限。以扣非后的净利润计算,2021年净利率甚至不足1%,只有0.4%,2019和2020年则连续两年扣非为负。相较同样从事汽车电子软件的中科创达,后者2021年该指标为13.4%。
这样的业绩反馈到资本市场,拉长K线看,股价低迷是东软集团的常态。
若选取行业内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看,上市最早的东软集团目前100多亿的市值远低于金山办公、用友网络、中科创达等“后进生”。
截至7月11日收盘,东软集团静态市盈率11.48,市净率1.4;中国软件静态市盈率331.39,市净率10.89;用友网络静态市盈率96.99,市净率6.31;中科创达静态市盈率84.97,市净率10.31。可见,市场给到东软的估值相对偏低。
究其原因,净利率表象的背后,还是核心竞争力匮乏,业绩主要依靠toBtoG版本中的商务关系在维持。这在资本眼中,不如完全竞争领域能有效证明实力。
相比业绩和股价,近年来为东软集团刷足“存在感”的是刘积仁一个接一个的“资本*”。
据天眼查显示,刘积仁担任法定代表人的企业为38家,实际控制企业达到87家,涉及金融、制造、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诸多行业。
在一段时间的培育后,最近两年陆续有公司进入收获期,刘积仁也逐渐享受到“摘桃子”的喜悦。
2014年-2016年,东软集团对大健康板块中的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进行拆分,获得了来自弘毅投资、高盛、加拿大养老基金、通和资本等机构37亿元的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6月30日,东软医疗申请A股科创板上市,可很快便在2020年11月主动撤回IPO计划。
公司称主要是疫情致公司海外附属子公司的尽调等程序无法进行,以及有希望优先推进潜在收购项目。
2021年5月,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一起奔赴港股,却双双遭到“石沉大海”的打击,二者又分别在同年12月和次年2月重新出发,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之所以如此急迫,或囿于当年引入战投时的一纸对赌协议:如果东软医疗、东软熙康在第二次交割日后的6年内未能实现上市,投资方可根据协议约定要求履行回购义务,按照每年8%的复利回购股权。
换句话说,两家公司必须在2022年9月前结束上市进程。而到现在,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尚未有通过聆讯的消息传出,留给刘积仁的时间确实不多了。
尽管已在现实中和预期中有了多家上市企业,但刘积仁对资本市场的布*还远没有结束。
据节点财经了解,东软旗下国内最大医院ERP软件(HERP)供应商望海康信也处于IPO途中,2017年末最后一轮的融资的投后估值约46亿元,拟冲刺科创板。
此外,2015年10月诞生,致力于提供下一代汽车平台与关键技术的东软睿驰,2021年10月完成合计6.5亿元的首笔融资,投资结束后,将不再纳入东软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按照其一贯的操作手法,大概率也是为上市做准备。
乐观看待,若东软系公司全部顺利上市,刘积仁的资本版图将扩大到一家A股、三家港股、一家科创板。
但在另一边,市场亦不乏质疑之声:刘积仁猛攒“资本*”,不停把优质资产拿出去“卖”,难免有掏空上市公司的嫌疑。
虽然刘积仁严词否认,认为“作为东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东软控股持有东软集团均价超过18元/股,投入了将近30亿元,可以说东软集团是东软控股投入资本最多的公司,说东软控股打压东软集团甚至所谓掏空,毫无逻辑和根据。”
然而,东软集团多年来不佳的股价表现,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的担忧。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低估值策略长期有效的根源是什么?
今天@云蒙在雪球发了个关于中信银行H股的贴子,说的是这只银行股在港股市场令人发指的便宜,可就是不涨,引发了不少雪球球友的激烈讨论。
确实,2019年以来低估值策略表现之糟糕,可以说在A股市场前所未有。说起后续的行情表现,这种低估值策略失效还会持续多久,谁也不清楚,我也没法预测。
在展望未来之前,我们回顾一下低估值策略历史:
低估值策略是一个很古老的策略,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格雷尔姆就已经践行低估值策略来赚钱,后来施洛斯又在美股采用这个策略做了五十年投资,获得了五千倍投资回报。
再回到我们的A股市场,如果我们去做一点简单测算,在A股各行业选一批估值最低的股票构成组合,在过去十多年,也是能显著战胜市场的。
这说明低估值策略在美股和A股是长期有效的,而且经测算也不难发现,简单的选一堆高估值股票长期也是跑输市场的。
那么问题来了:
这么简单的低估值策略,历经几十年,为什么还是有效???
按理说市场有效性高,投资者应该拔高低估值股票更高的估值,压低高估值股票的估值,从而让低估值策略变得不再有效。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资本市场并没有朝我所想的方向运行。
这个问题我之前想了很久,百思不得其解。近期我似乎想明白了一点点,希望与大家探讨。
可以排除一点,低估值策略不等于价值投资,不能因为价值投资长期有效而推断出低估值策略有效。我理解的价值投资是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判断价值投资的准则我觉得应该是是否以买股票即是买上市公司股权(以实业思维看待投资)的思路来投资,如果是,则是价值投资,否则则不是。显然低估值策略与价值投资差距较大,低估值策略只关注便宜程度,没有关注公司的最重要方面(质地或者说成长性)。
如果排除低估值策略跟价值投资的相关性,那么这个策略有效的原因是什么呢?我倾向认为低估值策略有效的本质是人性。
首先,回到公司估值高与低的原因上,大家为什么愿意给公司低估值,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差,缺乏想象力嘛。反之大家因为看好公司的发展才愿意给公司高估值。
其次,给一个上市公司高估值和低估值是投资者的一个群体行为,不是某一个投资者所能决定的。对于群体行为特征,《乌合之众》提到个人混入群体后,决策很容易跟随群体,变得情绪化。而情绪化的一个最重要特点就是极端化,把一个坏的事情想象得更坏,把一个好的事情想象得更好。映射到资本市场,对于那些大家不看好其前景的股票,大家纷纷卖出,墙倒众人推,估值一降再降;对于那些大家看好的股票,大家一哄而上,估值一提再提。这会导致低估值股票定价偏低,高估值股票定价偏高。
最后,由于长期来看股价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映射(这也是价值投资有效的根本原因),市场迟早会发现定价的偏差,看到低估值股票没有想象的那么坏,高估值股票没有想象的那么好,错误定价得到修复。低估值策略从而获得超额回报。
这么看起来,我觉得低估值策略本质来源于投资的情绪化。其实情绪化这一点可以解释资本市场的很多事情,比如牛市熊市。
如果说我这个分析成立的话(群体行为决策的缺陷导致低估值策略有效),我觉得低估值策略在以后大概率还是会有效的,毕竟人性亘古不变,只是不知道有效会什么时候到来。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东软集团是国企吗?
先说结论,不是。东软集团是私营·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非国企。东软是一家面向全球提供IT解决方案与服务的公司,致力于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来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为个人创造新的生活方式,为社会创造价值。公司创立于1991年,目前拥有20000名员工,在中国建立了8个区域总部,10个软件研发基地, 16个软件开发与技术支持中心,在6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 在美国、日本、欧洲、**、南美设有子公司。东软是中国第一个上市的软件公司,也是最先通过CMM5和CMMI(V1.2)5级认证的中国软件公司。
600718今天为什么停牌啊
正式公布年度报表,停牌1小时
东软集团为什么在其它软件股三个涨停板的时候不动,而跌时跟跌?
弱势市道,板块中的个股差异很大。不排除主力通过拉抬一两个股,来达到大部分个股出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