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二元论的对与不对)
时间:2024-01-16 18:07:06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二元论的对与不对
在高中哲学基础中,将哲学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而中国是意识形态是唯物主义的,因此唯心主义不管是怎么样都是不正确的。(但不能片面的否定)首先,二元论和一元论,恩格斯曾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认为二者是相互对立的,则是二元论;如果认为二者是同一的则是一元论。也就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反应存在。能则是一元论(可知论),不能则是二元论(不可知论)。其次,唯心主义中也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也就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可知论认为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统一于思维,也就是统一于物质与意识关系中的意识,认为存在(物质)是意识的外化,而不是在意识中的反映(唯物主义观点)。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认为,思维与存在是相割裂的,持二元论观点,思维无法认识存在。唯心主义的这些观点,在唯物主义看来都是不正确的。唯物主义认为外界是可知的且统一于物质。最后,周易是中国传统的经典之作,如果按照唯物唯心的标准来看,应该是一元论唯心主义。但是本人更加把她归之于中国的国学,不要用外国是标准来衡量中国自己的宝贵文化,中国有一套自己的文化体系!
一元论和二元论是对立的吗
一元论和二元论:所谓一元论和二元论是指在处理身与心关系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元论主张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东西,但统一的主体是什么,则是有不同,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是物质,唯心主义则主张是精神.二元论则把这两者当作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或者把它们看作是各不相干,或者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说明两者的相互作用.一元论和二元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也都存在自己的困难.唯心一元论的在于所谓的灵魂是否就是心,如果不是,岂不自相矛盾如果是,灵魂离开肉体干什么去了唯物一元论观点看起来更明显符合常识,但因为完全否定心的存在,也有一些问题:物质本身又是如何知觉自己呢,人怎样才能把他们意识到的原子多其他原子中区别出来呢二元论的主要困难在于,心与身既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怎样被联结起来的身与心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B解析: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故B项正确。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法的诗学方法论答疑(二十四)
黄帝《李法》言:“壁垒已定,穿窬不由路,是为*人。*人者,杀。”(《汉书·胡建传》)在此规范中,包含一个从“是”到“应该”的隐喻和跨越——拿建筑学(穿窬壁垒)来实指且隐喻法学上违法行为的不正当性。类似情况,在古罗法中也能见到,维柯就曾指出:一项法令,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经过“授权”或“批准”而“成了基地”(fundumfieri),就像基地支持着上面的庄稼或房屋一样,一项普通的规范性要求,如果是经过“授权”或“批准”(auctoremfieri)的,便会摆脱它原来的随意形式,从而具有了作为行为依据的法的属性。我们知道,一项法律,之所以有效——真正的原因——是其背后的物质力量(权力),然权力发生作用的精神依据和方法(即从“是”到“应当”的跨越),却不是物质或逻辑的,而是好像和虚构。因此,法学上的权利问题,或许是个逻辑问题;而权力,则一定是诗学问题。法学既然不能使自己摆脱“想象”和“虚构”,就必须使自己上升到“诗”(即可能的“真”+美好的“像”的统一),否则就会沦为“欺骗”。
答:是的。不过,在法律人工智能逐渐成熟发达起来后,法律人就必须转向并追求一种新的更高的诗性正义的境界,即:个案正义。就像医学一样,从同病同治的循证医学,转向同病异治的个案医学。“真”和“美”的统一,固然是一种法律正义境界,但有其不足,即:其立场的旁观(冷漠)和正义之抽象(机械)。传统法律机器式运作的这一根本缺陷,我们在小说《抛锚》《*外人》《在流放地》等作品中都可看到。在《抛锚》中,此前从未意识到自己有罪的特拉普斯,只因偶然进入一场“审判游戏”(法律机器),竟然变成了杀人犯。小说中的这台“法律机器”,虽由法院搬到了退休法官的家中,但其本质,却在这种陌生化中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它由精通法律的法律艺术家(美学家)所操控——通过一套精神“分析”和因果“建构”之艺术运作,一位“杀人犯”被无可置疑地被制造出来。其中的创作原则——不是诗学所要求的那种基于共鸣和责任的德性创造,而是美学式的“有罪还是无罪,这取决于策略!”以此来看,那名检察官为代表的几位法律专家,或许可称为法律“艺术家”,但却难以称作法学“诗人”。
医学访问学者|公派和自费的区别
医学公派访学和医学自费访学都将是医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目前中国大部分三甲医院对于医生职称晋升有海外经历的要求,医生们出于临床技能提高和科研思维的拓展,自己也有海外进修的需求,并且可以了解世界先进医疗理念及科研进展。
那么,对于医生而言,是选择医学公派访学还是选择医学自费访学呢?两者的区别又分别是什么呢?
01
医学公派访学
是指访学期间的花费是由**机构(如留学基金委),或者所在的单位(比如医院),或者其他第三方机构支付的。
申请要求:
1、公派出国需要有英语成绩证明,必须要参加WSK-5考试;或
2、出具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参加英培训并获高级班结业证书;或
3、雅思(学术类)6.5分、托福网考95分以上的成绩;或
4、通过国外拟留学单位组织的面试、考试等方式达到其语言要求(应在外方邀请信中注明或单独出具证明)。
5、年龄不超过50周岁,本科毕业后应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硕士毕业后应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对博士毕业的申请人无工作年限要求。
02
医学自费访学
是指个人或社会公司出资的访学形式。访问学者并不是只有公派的形式才可以申请,个人如果有经济能力,完全可以自费访问学者出国。
一般情况下,公派访问学者得到**或医院的资助的金额大约是1200-1800美金每月,即大约每年10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而对于自费访问学者而言,相当于这笔生活费用就自己垫付即可(PersonalFund)。
申请条件:
自费访学方式较灵活,但对于个人背景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申请者至少要有本科的学位和学历,且最好积累一定的实践或者科研的经历。
03
两者有什么区别?
1、首先是出资方不同,公派访问学者是有国家留学基金委,地方或者单位出资,而自费是自己支付生活费。
2、申请公派项目一般需要在限定时间内拿到邀请函,去递交公派项目申请等待审核结果。
3、申请公派对语言有硬性要求,需要满足公派项目对语言的要求,比如:雅思或者托福成绩,PETS5,拿到结业证书。而自费访学只需要满足学校的语言要求即可。
4、公派访问学者有限定的出国时间。自费访学时间上比较灵活,出去时间可以自己确定。
5、公派访问学者留学期限不能低于3个月或超过12个月,有回国服务两年的限制。自费访问学者可以在美国连续待五年的时间。
6、公派访问学者不得私自中途回国或到第三国,亦不得擅自提前或延期回国。如确因特殊原因需要,请务必按相关要求向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提出申请,获批后方可。自费访问学者可以多次往返回国或到第三国,可以提前或者延期回国。
无论是公派访学还是自费访学,首要条件就是拿到邀请函,没有邀请函一切都是笑谈。邀请函的重要性,大家心里都清楚,它是访问学者过程中可以说,最重要的一个文件资料,没有它,申请者的访学生涯无从谈起。
当然了,申请医学公派访学并非那么容易,加之医生并没有那么多的闲暇去准备申请工作,如果你正打算出国进修访学,只需将这些繁琐的事情交给我们京华医学,我们提供全程一体化申请服务,为您的进修访学之路保驾护航。
END
哥伦比亚大学访学成功案例分享
去德国进修,有哪些著名的医学院推荐呢?
申请海外访学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文书材料?
京华医院管理(广州)有限公司
扎根于医学留学行业,接轨全球,目的是为医学生、医生等对象提供出国攻读医学本硕、医学博士、临床和科研进修、硕博联培、海外在线课程以及国际会议的专业服务。
京华医学驻海外申请团队遍布五大洲,外驻地点包括德国柏林、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澳大利亚等地区,所属成员均为医学博士以上学历且拥有5年以上的丰富留学与专业申请经验,同时也帮助近一千多名名学生和老师获得国外顶级医学院及医院的邀请函,并获得客户的信赖与支持,也实现了行业的良好口碑。
关于二元论的几个问题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凡是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质或统一的本原的观点,即承认世界的统一性,称为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但在世界统一于什么的问题上,存在着根本的对立.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精神,它们是两种根本不同的世界观.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也是根本对立的.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精神.二元论是一种不彻底的哲学,它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并把精神看成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因此,最终必然会倒向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所谓一元论和二元论是指在处理身与心关系问题上两种不同的哲学观点.一元论主张认为这两者实际上是统一的东西,但统一的主体是什么,则是有不同,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是物质,唯心主义则主张是精神.二元论则把这两者当作是两个不同的实体,或者把它们看作是各不相干,或者承认两者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说明两者的相互作用.一元论和二元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也都存在自己的困难.唯心一元论的在于所谓的灵魂是否就是心,如果不是,岂不自相矛盾如果是,灵魂离开肉体干什么去了唯物一元论观点看起来更明显符合常识,但因为完全否定心的存在,也有一些问题:物质本身又是如何知觉自己呢,人怎样才能把他们意识到的原子多其他原子中区别出来呢二元论的主要困难在于,心与身既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那么它们是怎样被联结起来的身与心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哲学上的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B(1分)教材出处P36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和贫血,究竟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MedSci.cn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HOCM)和贫血,这两个看起来毫无关系的问题,其实背后暗藏玄机。临床思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就是“一元论”,可以帮我们理清问题的本质,那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看看两者有没有交集。
作者:王蕾赵运涛
创建人:小M
创建时间:2020-05-29
创建人:小M
创建时间:2020-05-29
创建人:小M
创建时间:2020-05-29
梅斯医学是面向医生的综合互联网平台,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链接医生、患者、*械企业等,提供精准数字化医学传播解决方案,优化医疗生态,改善医疗质量,共创美好生活。
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区别?
1、认知世界的观点不一样
一元论:是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
二元论:认为多样性世界有两个不分先后、彼此独立、平行存在和发展的本原。
2、包含的理论不一样
一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二元论:古波斯摩尼教的善一恶二元论,柏拉图的理念—事物二元论。
扩展资料:
二元论
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
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
哲学史上还有一些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包含有二元论的因素。如17世纪荷兰的斯宾诺莎即有与二元论相对的一元论之说:
“神”即自然化身,它是世界的唯一实体,驱动“自然法则”,强调物质第一,它是根本存在,精神其次,物质不存在精神也不存在。其学说被称为“斯宾诺莎的上帝”,对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和德国的启蒙运动有着颇大的影响,同时也促使了唯心到唯物,宗教到科学的自然派过度。
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精神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故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
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与比较_中国
原标题: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与比较
夏媛媛,顾加栋.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与比较[J].医学与哲学,2020,41(16):15-19.
1.1奠基时期的人文特征与人文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冲破了巫术的禁锢后,逐渐摆脱了神秘主义色彩,并使得其关注对象由“鬼神”转向了“人”本身。《黄帝内经》中明确表明“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人本思想,对人主体性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医学人文的起始。其具体的人文特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强调人的身心和谐。《素问·上古天真论》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精神宁静安和是健康的保证,提倡通过语言的解释、安慰、鼓励等治疗方法,来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灵枢·师传》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表现了中国传统医学不仅仅是对于疾病,更是对人本身的关注。
二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医理论追求“天人合一”,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就十分注意把握人体外在环境与内在环境的整体有机联系,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三是强调人与社会的联系。《灵枢·逆顺肥瘦》提出了“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的原则。《素问·上古天真论》要求人们在社会上生活要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以从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人人“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从而“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要求人们能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有常、不妄作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以此达到生长寿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对于珍视生命、完善道德人格的追求。
1.2发展时期的儒家伦理与人文医学思想
儒家伦理最本质的思想可以用“仁”来概括,其基本观点是“爱人、行善、慎独”。“仁术”一词首见《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过程,与中国古代人文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受儒家思想影响,“仁”自然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以后,理学中人对仁爱思想的传播,而医学蕴涵有博爱济众的特征,医学便被称为“仁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医乃仁术”表达的是态度和行为,即真诚、同情的态度,尊重并帮助病痛之人的行为,这也是中医人文精神的实质体现。
在“仁”的要求下,历代中医典籍中更对医家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规范。其一是视患者如亲人。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宋代钱乙医术高超,展愈危证,为人治病,不分贵贱,“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龚延贤同样强调贫富虽殊,*施无二,他在所著的《万病回春·医家病家通病》中对当时治病“每于富者用心,贫者忽略”的不良之风予以批判,并指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贫富而我为厚薄哉!”
其二是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要求医家在诊察疾病时,要审慎细致,不可有丝毫马虎,临症诊断施治过程要求至精至微,从省察到辨证再到处方、用*无不需要对患者高度负责,是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对临证的粗疏轻率行为进行了严厉谴责,明代龚信在其所著《庸医箴》中,把“病家不审,模糊处治,不察病原,不分虚实,不畏生死,孟浪一试……误人性命,希图微利”的不负责任的医者称为庸医,斥其“可耻、可忌”。对于胡乱用*给予强烈批判,明代肖京所撰《轩岐救正论》斥其“粗工庸手,不习经书脉理,不管病证重轻,轻易投剂,陷人垂死,反谤正道,负恶不悛”。
其三是谦和谨慎,举止安和。这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医者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是对于医患之间、医者之间关系处理的伦理规范,体现了浓重的人文底蕴。中国传统医学很早就注重医家的言谈举止修养,《黄帝内经》就提出“以诊有大,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静”,“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要求医者仪表举止端庄大方,平静安详地诊治疾病。
1.3中国传统医学在近现代的发展与人文医学思想
中国传统医学在近现代受到西方现代医学的冲击,目前正面临着如何实现复兴的状况。这种冲击主要来自于科学主义的盛行,它使西方学科分类及其“形式和方法”成为是否“科学”的评估标准,传统中医面临着是否能取得科学“资格”的问题。而传统中医之所以能在这种巨大的标准化的冲击中存活下来,凭借的正是人文的力量,它是中医赖以生存及复兴的根本。这里所说的人文的力量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心合一的综合性治疗。它既包括调形以治神,也包括调神以治形。调形以治神主要是通过方*、针灸、气功等治疗方法缓解疾病稳定情绪。调神以治形的主要方法有:情志相胜法、语言开导法、顺情从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以及气功疗法、音乐疗法等。通过减少情绪刺激达到缓解疾病的效果。它的人文本质是将人的身体和心灵看成是统一的整体。
二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注意不同个体的不同工作性质、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等造成的不同体质即是辨证。在辨证基础上给予因人而异的治疗,即个体化治疗。所谓同病异治,避免千人一方、千人一*的泛化治疗,是中医个体化治疗的基础。它能够充分考虑患者身体素质、病情,并通过*物合理的配伍,调制*物偏性,增效减毒,真正做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它的人文本质是尊重每位患者的特殊性和感受性。
三是关注恢复患者自然力的根本性治疗。中医学首先是从关注人的健康而不是人的疾病开始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指的正是如何通过自身好的生活、饮食、作息习惯的养成来达到保存正气,从而达到保证人体的健康,抵抗疾病的目的。它的人文本质是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慢性病为例,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医学或技术,而是患者自身管理能力差,对医生建议方案的依从性低,是对患者的健康管理问题。通过根本性治疗指导患者从膳食、运动、心理、环境等方面改变不良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用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体质给予不同*物;辅以综合性治疗疏导患者焦虑的情绪;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也正是传统医学在当代大有可为的地方,也是传统医学以人文而立足并复兴的途径之一。
西方经验医学时期的医学开始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巫术,终止于文艺复兴后实验的开始。期间,希波克拉底与盖伦可谓两座医学的高峰,在他们的医学思想中人文精神贯彻始终。即便在“黑暗的”中世纪,医学中的人文精神仍在熠熠生辉。
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在生产活动过程中,本能地采取了一些预防和治疗疾病与外伤的行为,这种本能的医疗行为,正是建立在同情与互助的基础上的,这种同情与互助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最原始形式的体现。这种互助既包括肉体上的,又包括精神上的关怀、安慰。有些手段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完全是神话崇拜,充满神秘色彩,它们却的的确确解除了部分患者的痛苦。医神阿斯克勒比俄斯之所以在全世界数百座庙宇中被供奉,蛇杖之所以成为医学的象征,正是因患者可以通过在神庙中被暗示睡眠或是沐浴、按摩而治疗疾病。“医学首先是为解除和减轻人类的痛苦而产生的”。而这里解除病痛的作用就包括通过精神层面上的信仰、抚慰而产生的。
在古代希腊,希腊人的思维方式正是自然哲学家们留下的,即自然的原因需在自然之中寻找。希腊哲学思想中与希波克拉底医学直接相关的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宇宙由不同的部分组成,各部分的构成原因是多样的,最终它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宇宙的自然法则即宇宙的整体和部分,原因和结果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各个部分能够形成整体的原因在于一切自然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补充的,这是自然法则所决定的,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第三,自然或有机体健康的状况正是各种要素平衡的结果,也与自然法则密切相关。平衡也就是和谐。希波克拉底及相关著作中清晰地展示了这三个观点。也正是从希波克拉底开始,医家们开始寻找疾病的自然原因而不是依托于巫术或神灵,这一举动充分肯定了人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够理性地认识疾病、治疗疾病,体现的就是对人的崇尚和尊重,这正是人文主义的核心价值。对医学的信任,本身代表的就是对人的能力的信任和肯定[1]。
早期的罗马医学几乎以巫术为基础,直至公元2世纪中期,盖伦医生的出现才使罗马医学走向辉煌。毫无疑问,盖伦是古罗马医学的代表,盖伦的医学思想也是整个古罗马医学思想的体现。盖伦的医学传世巨著《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西方医学的经典之作和医师的必读书籍,同时也是蕴含深刻人文思想的一部著作。通过解读《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医生对身体的认识与灵魂和教化密不可分。医生作为身体的治疗者同时参与到灵魂教化的工作中,成为和哲学家、诗人一样的城邦教育者[2]。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取得统治地位,神道思想处于鼎盛时期,虽然它取代了人道思想,但也培养了人的敬畏之感与仁爱之心,促进了美德文化的形成。受神学影响,科学发展停滞,但“基于医学是一种所有人具有个人兴趣的艺术,它不可能像其他世纪的学问一样完全被宗教控制”[3]4。医学作为一种实践转入寺庙和修道院被保留下来并有所发展。基督教认为“访问病人是僧侣的义务的一部分”[3]21,虽然在基督教思想的统治下医学的发展面临巨大的阻力,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却是基督教的仁爱精神的具体体现。
18世纪,随着近代科学的基础——牛顿力学的发展,各种自然科学也都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是物理学的实验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以至于各学科纷纷引入了实验方法,这也促进了实验医学的兴起。力学的观念、实验的方法,都进一步促使了生物医学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以至于到今天,它仍在医学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且对现代医学诊疗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实验医学阶段是不重视人文的,但拉美特里“人是机器”的思想,一方面成为了近代生物医学模式的哲学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却为解决身心关系的问题而诞生,并提出了对宗教压制人性的反抗。
拉美特里认为健全的身体是人的首要美德。他认为,心灵是依赖于身体的,人的首要美德是机体组织的健全。他以各种不同的动物的比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他比较了人与其他动物大脑的体积、稠硬度、脑沟纹等情况的差别,证明人的心灵是随着机体的成熟和发展而变得强大和成熟起来的,越是健全强壮的人越能获得更多的聪明能力。对此,人们要珍惜自然的恩赐,并善于节制和利用它,同时也要关爱那些没有从自然得到这样禀赋的人。可以说,在拉美特里的思想中已经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精神,这也是作为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仁爱情怀和人道主义的品质[4]。
20世纪中叶生物医学模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分子生物学从基础医学领域异军突起,医学家们在遗传、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临床医学领域,化学*物、移植技术、人造器官等得到实际应用,医生们相信医学是无所不能的。但技术的发展,造成了医患之间关系的淡漠,平等的医患关系被以医生、疾病为中心的科学化模式所取代。
在生物医学模式之下,医学发展一路高歌猛进,研究对象一再细化。这种专业化的建制压缩了“情”与“义”的生存空间。这是医学人文精神衰落的根本原因,也正是由现代医学的专科化体制所决定的[5]。医学的过度专科化、分层化加速了医学“去人文化”的过程,割裂了医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也正是由此,反思与批判从医学界精英们开始了。20世纪初期著名医学家奥斯勒(W.Osler)提出: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它是一门艺术,而非一种交易;它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生意;是一种需要用热心与理智来完成的神圣使命[6]。到20世纪70年代,医学教育中开始出现了人文学科的身影,文学与医学、医学哲学等课程成为了欧美大多数医学院的常规课程。应该说,医学人文目前已经发展为一个“成熟的学科”[7]。
3.1.1中国传统医学的人文思想偏重医家个人修养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传统医德论著,无论是《大医精诚》还是《医家五戒十要》,首先从其作者来看,均是医家个人的理念集成,其内容针对的也是医家的个人修养。以陈实功的《医家五戒十要》中有关医生个人修养的论述来看,“德”的立论点为儒家的“人性本善”,最终目标是达到“仁”的境界。修身成仁,“正己”是追求儒家之大成的重要方式之一[8]。同时,陈实功[9]在对于医德的理解中融合了许多个人道德修养的追求。“一要: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强调了医生应当修身立德,在精研医术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立人而后从道,修身而后从医,做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术高明且人格高尚既是“医生”对于职业理想的追求,也是“个人”提升道德品格的目标。而针对群体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于职业团体的规范、医学教育、医院发展之中,而中国传统医学在这些方面虽有所涉及,但侧重点不在于此。
3.1.2西方医学的人文思想偏重医疗制度建设
从各个阶段的西方医学人文思想发展来看,虽然也重视医生的个人修养,如希波克拉底[10]就为从医者设定了较高的道德标准:“无论何时登堂入室,我都将以患者安危为念,远避不善之举。”但更多的人文思想是他律的,是通过各种规范、制度、体制来体现的。首先,中世纪医学教育的正式诞生就源于文化交融的大的人文背景,也得益于哲学思潮对于理性和对于人的生命的重视。而作为医学建制重要的组成部分——医院,也正是源于基督教的慈善责任才正式奠基的。公元7世纪,康斯坦丁堡已有了正式的医院,男女病人分不同的病房,还有专门的外科和内科病房。9世纪~10世纪,***-伊斯兰国家的一些大城市都有了功能较为齐全的医院,主要是为部分穷人和老人提供慈善性质的保健照料。中世纪欧洲的医院也是一种慈善机构。可见,医院的发展和演化,始终蕴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强调自律、个人修养相比较,西方医学则更强调通过他律的形式对医生的医疗活动做出在道德方面的要求与规范。以古巴比伦时期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为例,其中明确规定了医生在发生医疗过失后应担负的刑事和民事责任;而古罗马时期的《十二铜表法》中也对医生的医疗行为有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此后,相关医疗行业管理的法令就在一直不断地细化发展和完善之中。
3.2.1中医的人文思想基础建立在心身一元论基础上
中国传统哲学指导下的中医心身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医学对心与身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健康观、疾病观、治疗观乃至社会观、生活观等方面的全面探讨和表达,是中医学的世界观和哲学观,其本体论体现为元气论,方法论体现为整体观,而最核心的思想内核认识论则体现为心身一元论[11]。中医学基础、临床学科和人文思想之中始终可以窥见心身一元论的哲学思想。在回答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心身一元论表现出了独特的内涵,即平衡、和谐、共生的思想。
3.2.2西医的人文思想基础建立在心身二元论基础上
虽然西方人文医学思想始终伴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存在,但和医学的关联似乎总是忽远忽近。这是因为西医的身体观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烙上了身心对立的二元论观念。在西方的哲学体系中,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笛卡尔,身心分离的二元身体哲学观深深地影响着医学研究的每个方向。在这种身体观的影响下,西医对事物的认知始终采取了分离的原则。例如,医生们把疾病从患者的身体中分离出来,对疾病所在的系统、组织、器官或细胞进行检测、诊断、治疗。因此,西医的身体观中从来只有身体与意识的分离,只有疾病本身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只是在近代,当意识到这种分离带来的不利影响后,西医发生了转向,心身医学诞生。但心身二元论的巨大思维惯性仍发挥着一定的影响。
通过梳理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中西方医学中人文思想最初的逻辑起点是相同的,均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
中国传统医学特征及其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一开始就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上的,即“天人合一”。人、天、地,并列为三才,人可以“参天地赞化育”,但人的作用又限定于“五伦”关系中。而整个西方文化传统及西医的核心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为“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的是人际伦理,认为道德与理性存在物相关联[12],非人类存在物不是理性存在物,只有人的需要和利益是最重要的。在这种价值观支配下人类创造了辉煌的所谓“文明样式”,它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初始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明显提升,人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然而伴随而来的是自然生态的失衡,人与自然的冲突也在日趋加剧。
中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与人文的关系贯彻始终。中国传统医学发展从早期的扁鹊,到唐代的孙思邈,再到清代的徐大椿,以他们为代表的历代医家们都对人文精神有所阐述并身体力行。扁鹊为齐桓侯诊病的故事广为人知,该故事不仅指出了扁鹊“病深不早求医者不治”的行医规则,而且也反映了扁鹊认真负责、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此外,史料记载,扁鹊还坚持“随俗为变,不避风险”的行医原则。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扁鹊坚持满足病家需求,为人治病足迹遍布中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医学思想,包括医德规范、诊疗原则和行医规则等,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孙思邈则发展了传统的生命神圣论,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关于医生医德,孙思邈认为,医生应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他认为,医生须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其他则“无欲无求”,临床时,精神集中,认真负责,不草率从事,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嫌脏臭污秽,专心救护。特别是他提倡医生治病时,不能借机索要财物,应该无欲无求。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既是儒家“仁爱”观的继承,也融入了佛门的“慈悲”文化。清代名医徐大椿本人不但精于医术,还通晓天文、地理、音律、技击等。治病强调实效,杜绝猎奇心理。针对当时医生好用奇异方法炮制、配伍*材,徐大椿规劝医生应当本着敬畏、慎重的态度,真诚用*。关于医患关系,徐大椿也有很多论述。他指出,医者和病家对疾病治疗都应当有正确的态度。医生的水平可以有高低不同,但都要尽心尽力为病人诊治,要端正态度,积极学习,通过正当途径获得收益。
西方医学发展中医学与人文则经历了从相生相伴到若即若离再到反思回归的过程,但却从未完全相背离。相生相伴阶段——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经验医学时期的医学与人文可谓相生相伴。《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有“哪儿有人类之爱,哪儿也有医学之爱”[13]。即便在基督教思想统治下的中世纪,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也成为了医学人道主义的道德源泉。若即若离阶段——17世纪~18世纪,随着实验医学的兴起,医学步入科学轨道,大量的实验、计量、统计等在医学中应用;同时,医学所研究的人已经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系统、器官,甚至是细胞、分子、基因,但即便如此,现代医院和医学教育的发展,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反思回归阶段——20世纪后,现代医学迅猛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医学界开始相信医学发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但就在医学技术高歌猛进之时,人们突然发现,这种发展逐渐不受控制,出现了各种越界,与伦理、道德相冲突的技术不断涌现,与人文的关系拉开了一定距离。但也正是在这时,诸如奥斯勒、伊里奇、卡拉汉等有识之士意识到现代医学的超常发展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以及缺乏对人的关注,对于人文精神的呼吁开始回归,人文又加快了跟随医学技术同步发展的步伐。
医学最终是关于身体的医学。我们通过身体拥有世界,通过身体拥有医学,最终也只有通过医学才能关爱身体。因此,研究身体健康问题、为身体提供医学人文关怀是医学终极和永恒的使命[14]。
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手段均以身体认识为基础,中医对身体的研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对人的身体有着超越生理身体的更深刻的认识。自然身体的生命表现是其认识基础,天人合一是其思维方式,最终呈现出人在宇宙中身与心、形与神、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境界。
西方医学更崇尚技术理性,对于完美身体的塑造正是通过医学技术来完成的,并寄希望于这种力量可以减少自然条件对人身体的束缚。虽然现代医学“缺乏确定消除何种痛苦和扩展何种选择的道德框架”,“不能够辨析技术干预构建和控制身体的道德内涵”,容易对医学技术介入身体所引发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失语[15]。但通过身体哲学重新理性地关注并反思医学中的“身体”的内涵,使“身体”以新的姿态回到医学核心地位,对于体现医学的终极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维系身体健康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医学回归人文的重要表征即对待身体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以及是否在临床诊疗、医学技术、医学科研等领域真正彰显出对身体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1]石庆波.希波克拉底与西方医学人文传统的萌芽[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6):36-39.
[2]张轩辞.古典文教传统中的希腊罗马医学:盖伦《论身体各部分的功能》3.2.6-3.2.13解读[J].现代哲学,2012(5):86-91.
[3]GORDONBL.MedievalandRenaissanceMedicine[M].London:PeterOwen,1959.
[4]肖慧欣.拉·梅特里“人是机器”的思想及其现代审视[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1(7):819-823.
[5]杜治政.守住医学的疆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16.
[7]AHLZENR.Medicalhumanities:Artsandhumanisticscience[J].MedHealthCarePhilos,2007,10(4):385-393.
[8]庄解忧.世界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经济社会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4):54-60.
[9]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
[10]HIPPOCRATES.Aphorisms,inGreatBooksofTheWesternWorld[M].Chicago:WilliamBenton,1980:131.
[11]殷忠勇.中医心身一元医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大学,2015.
[12]夏承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之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4):105-109.
[13]GILLISPIECC.DictionaryofScientificBiography:Volume15[M].NewYork: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cientificPress,1981:342.
[14]刘虹.论身体哲学思想对医学发展的历史价值[J].医学与哲学,2018,39(11A):1-6.
[15]雷瑞鹏.现代性、医学和身体[J].哲学研究,2015(11):85-92.
原文标题:“中西方人文医学思想的发展与比较”,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0年第41卷第16期,15-19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