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塔食品在哪儿(双塔食品股票能不能买?)

时间:2023-11-30 21:37:25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双塔食品股票能不能买?

上方7.49压力强劲!并且没有量能的支撑!建议等突破压力位之后,回调到支撑位,再买进!

人造肉第一股凉凉,植物肉的未来在哪儿?|界面新闻 · JMedia

图片来源:Pexels-LosMuertosCrew

“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谁能不心动,刘畊宏爆火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而健身减脂,对饮食的有着高要求,近些年来低脂零卡零糖的产品层出不穷,收割着这群减脂的年轻人。

植物肉打得也是这个主意,怕胖不敢吃肉,但又想品尝到肉的美味,且获得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蛋白质,吃植物肉,这两个需求都能满足。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今年1月完成了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其第5轮融资,另外一个植物肉品牌“植得期待”在天使轮就融资数亿元。

不过,资本火热的另一头是消费市场的冷静,几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消费者不买账的情况下,为何资本还是看好植物肉呢?

1.植物肉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5月,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以2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比尔·盖茨对其的投资曾经让股民惊掉了下巴。

BeyondMeat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首日最佳表现,上市三个多月股价上涨超过500%,资本市场表达了对人造肉未来的态度。

不过,此后BeyondMeat股价再也没有达到昔日高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

显然,风口过去,回归现实,人造肉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一方面,当下植物肉的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植物肉的生产成本仍较高。比如,BeyondMeat的收入无法覆盖其较高的成本支出,疫情的冲击下,业绩亏损持续放大,2021年亏损更是达到了1.821亿美元。

高居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要盈利就必须高定价,反映在产品价格层面上就是:人造肉比真肉贵。以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为例,人造肉饼定价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磅。

在中国市场,BeyondMeat天猫旗舰店的人造饼为单盒226克,售价35.9元,这个价格着实不算亲民。

另一方面,价格高居不下,如何卖出,植物肉企业在营销上花费不少。拿BeyondMeat来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攀升至30%以上的高位,也难怪BeyondMeat持续亏损了。

回归到国内的植物肉企业,植物肉还是风口时,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采用化学分离的方式,从原材料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加热、挤压、冷却、定型等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植物蛋白天然具有腥味,如何添加改良剂增加肉的风味,同时能够有效掩盖腥味,并使其接近肉类的口感,是一大难题。

国内植物肉发展起步较晚,体量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大多数国内植物肉企业采用的是干法拉丝蛋白生产,而蛋白拉丝成型时,会因为挤压干燥,产生膨化效果,与真肉口感有所差距。

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双塔食品开发出了“新干法工艺”,通过在后期引入酸浆法,在离心后的“污水”中二次提取豌豆蛋白,将原提取效率增加5%,星期零则开发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术,使得植物油脂也能拥有动物油脂般独特的风味与香气。

但高研发意味着高投入,此外,发力供应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自建工厂的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和国外植物肉企业大量面向B端不同,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选择了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

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选择也很丰富。如果只做餐饮B端,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

大众对植物肉的认可程度,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当前,国内植物肉的消费者还未被培育成功,这种烧钱还能持续多久呢?

据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说起吃肉,它不仅提供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和营养,更是打工人的“幸福剂”。一点肉菜下肚,小酌一两杯,没有什么比这更加“解忧”了。

自古以来,肉类也的确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食物。从《报菜名》里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等,可以窥见,不同的肉,烹饪方式各样,咀嚼感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此外,不同于国外喜爱汉堡、牛排等产品,肉类加工较为简单,我国对肉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炸、炒、煎。而在不同的做法下,植物肉能保持真肉一样的口感体验,并非易事。

距离2019年刮起的植物肉风潮,已经过去了两年,目前植物肉被大众认可了吗?

“植物肉是真肉的贵替?减脂我也不太能接受人造肉。”正在健身的李聪表示,减脂期间会吃鸡胸肉、虾肉这些,就算人造肉低脂,他也不能接受。

我们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肉的分享帖热度也并不高,而在一位博主的分享贴下,几乎都在说难吃,不少网友表示有怪味,不会再回购。

这背后是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有限,瞄准的那群瘦身减脂的人消费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在数字100的调查问卷中,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肉是植物的果肉或由植物和动物混合加工而成,更有高达9成的民众把植物肉与传统豆制品(豆干、素鸡等)混淆。

即便这些植物肉品牌和各大新消费联名,星期零与瑞幸、文和友、德克士、棒约翰、喜茶联手推出过多款植物肉单品,也似乎并不被买单。

前段时间,星期零和肯德基联名,推出“植物肉酥”饭团系列,结果遭遇了消费者的大量差评。

近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重新火起来的健身浪潮,似乎也没能带动消费者对“低脂健康”植物肉的关注。

通过多个植物肉品牌的线上销量来看,植物肉的情况并不乐观。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新品蛋白棒月销900+,植物素牛肉丝仅月销100+。植得期待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小酥肉也只有1000+。

在一个对肉吃法考究的国度,植物肉要想培育消费者心智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1月星期零再度完成了一轮融资,为何消费端不景气下,资本依旧力捧呢?

实际上,植物肉的发展是符合当下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径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这也是2016年以来我国猪场大面积拆迁的其一原因。

植物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以植物蛋白素肉为例,每生产1kg的大豆排放约0.2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8立平方米和使用0.1百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从下图可以看出,牛肉、羊肉、猪肉远高于大豆的消耗量,对环境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而拿猪肉来说,在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

但每四年左右的猪肉超级周期一直存在,遵循着“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规律,非洲猪瘟与疫情进一步加大猪周期的强度。

据国家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生猪存栏量从2021年12月底的4.4922亿头降至4.2253亿头。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减产了2669万头。

东吴证券5月6日发布研报预测,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这也符合4年一轮的周期。

此外,鸡也有着强周期。2022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散户饲养成本高涨,一季度的存栏量下降快,也使得市场上供需*势相对紧张。同时,受疫情影响,鸡肉价格或将保持高位,鸡周期持续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肉制品的消耗也会越来越多,而要突破猪周期和鸡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植物肉或许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步渗透,追求低脂健康的食物或将成为主流。

理想是美好的,但植物肉成本高居不下,是猪肉价格的好几倍,作为肉的贵替,植物肉要想取代猪肉的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植物肉技术的愈发成熟,成本降低,植物肉具有真肉的口感,成为肉的平替,走入平常百姓家,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

植物肉风口两年后,消费者对植物肉冷淡依旧。就连这轮疫情居家掀起的健身浪潮,也没能让大众对植物肉提起更多兴趣。

由于技术与供应链的不成熟,国内植物肉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1900亿元规模。

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本看好下,面向C端的国内植物肉企业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是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而更多应该是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千百年来沿袭的餐饮传统与习惯。

但,想要这种深植中华民族精神与味蕾的饮食文化大掉头,谈何容易了?毕竟,中国人的一天,是从吃开始的。

奇偶派·2022/05/1116:15

图片来源:Pexels-LosMuertosCrew

“腰间的肥油咔咔掉”谁能不心动,刘畊宏爆火的背后,是全民健身浪潮的推动,而健身减脂,对饮食的有着高要求,近些年来低脂零卡零糖的产品层出不穷,收割着这群减脂的年轻人。

植物肉打得也是这个主意,怕胖不敢吃肉,但又想品尝到肉的美味,且获得足够的营养也就是蛋白质,吃植物肉,这两个需求都能满足。

MarketsandMarkets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植物性人造肉的市场规模约为121亿美元,预计2025年达到279亿美元的规模,行业普遍预估,全球植物肉类市场最终会超过千亿美元规模。

国内植物肉品牌“星期零”今年1月完成了1亿美元B轮融资,这是其第5轮融资,另外一个植物肉品牌“植得期待”在天使轮就融资数亿元。

不过,资本火热的另一头是消费市场的冷静,几年过去了,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似乎并不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消费者不买账的情况下,为何资本还是看好植物肉呢?

1.植物肉企业现在怎么样了?

2019年5月,美国第一家人造肉公司BeyondMeat在纳斯达克以25美元的发行价上市,比尔·盖茨对其的投资曾经让股民惊掉了下巴。

BeyondMeat上市首日暴涨163%,创下了金融危机以来美股IPO首日最佳表现,上市三个多月股价上涨超过500%,资本市场表达了对人造肉未来的态度。

不过,此后BeyondMeat股价再也没有达到昔日高点,2021年下半年以来,股价一路下跌。

显然,风口过去,回归现实,人造肉这门生意并不好做。

一方面,当下植物肉的技术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植物肉的生产成本仍较高。比如,BeyondMeat的收入无法覆盖其较高的成本支出,疫情的冲击下,业绩亏损持续放大,2021年亏损更是达到了1.821亿美元。

高居不下的成本意味着要盈利就必须高定价,反映在产品价格层面上就是:人造肉比真肉贵。以BeyondMeat和ImpossibleFood为例,人造肉饼定价在12-16美元/磅,而美国牛肉碎的价格在9美元/磅。

在中国市场,BeyondMeat天猫旗舰店的人造饼为单盒226克,售价35.9元,这个价格着实不算亲民。

另一方面,价格高居不下,如何卖出,植物肉企业在营销上花费不少。拿BeyondMeat来说,营销费用占营收的比例攀升至30%以上的高位,也难怪BeyondMeat持续亏损了。

回归到国内的植物肉企业,植物肉还是风口时,出现了星期零、未食达、珍肉等一批创业公司,也有金华火腿、双塔食品等上市公司涉足试水。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采用化学分离的方式,从原材料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加热、挤压、冷却、定型等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

而植物蛋白天然具有腥味,如何添加改良剂增加肉的风味,同时能够有效掩盖腥味,并使其接近肉类的口感,是一大难题。

国内植物肉发展起步较晚,体量和技术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目前,大多数国内植物肉企业采用的是干法拉丝蛋白生产,而蛋白拉丝成型时,会因为挤压干燥,产生膨化效果,与真肉口感有所差距。

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研发力度,双塔食品开发出了“新干法工艺”,通过在后期引入酸浆法,在离心后的“污水”中二次提取豌豆蛋白,将原提取效率增加5%,星期零则开发了植物脂肪酸定向氧化技术,使得植物油脂也能拥有动物油脂般独特的风味与香气。

但高研发意味着高投入,此外,发力供应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当前国内自建工厂的植物蛋白食品科技企业屈指可数。

此外,和国外植物肉企业大量面向B端不同,国内新兴植物肉企业选择了直接面向大众消费者。

星期零CEO吴雁姿曾表示,“中国餐饮连锁化程度不高,选择也很丰富。如果只做餐饮B端,我们很难精准高效触达到目标人群,而且只能在就餐这一个场景接触到消费者。”

大众对植物肉的认可程度,则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当前,国内植物肉的消费者还未被培育成功,这种烧钱还能持续多久呢?

据天眼查显示,自2019年以来,相关企业的注册数持续减少,2021年仅有4家新注册企业。

说起吃肉,它不仅提供着人体所需要的蛋白和营养,更是打工人的“幸福剂”。一点肉菜下肚,小酌一两杯,没有什么比这更加“解忧”了。

自古以来,肉类也的确是中国人离不开的食物。从《报菜名》里的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等,可以窥见,不同的肉,烹饪方式各样,咀嚼感不同,各有各的精彩。

此外,不同于国外喜爱汉堡、牛排等产品,肉类加工较为简单,我国对肉的烹饪方法五花八门,蒸、煮、炸、炒、煎。而在不同的做法下,植物肉能保持真肉一样的口感体验,并非易事。

距离2019年刮起的植物肉风潮,已经过去了两年,目前植物肉被大众认可了吗?

“植物肉是真肉的贵替?减脂我也不太能接受人造肉。”正在健身的李聪表示,减脂期间会吃鸡胸肉、虾肉这些,就算人造肉低脂,他也不能接受。

我们在小红书平台搜索发现,关于植物肉的分享帖热度也并不高,而在一位博主的分享贴下,几乎都在说难吃,不少网友表示有怪味,不会再回购。

这背后是国内消费者对植物肉的接受程度有限,瞄准的那群瘦身减脂的人消费认可度也不高。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于植物肉的认知,也存在着误区。在数字100的调查问卷中,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肉是植物的果肉或由植物和动物混合加工而成,更有高达9成的民众把植物肉与传统豆制品(豆干、素鸡等)混淆。

即便这些植物肉品牌和各大新消费联名,星期零与瑞幸、文和友、德克士、棒约翰、喜茶联手推出过多款植物肉单品,也似乎并不被买单。

前段时间,星期零和肯德基联名,推出“植物肉酥”饭团系列,结果遭遇了消费者的大量差评。

近期,因为疫情居家隔离重新火起来的健身浪潮,似乎也没能带动消费者对“低脂健康”植物肉的关注。

通过多个植物肉品牌的线上销量来看,植物肉的情况并不乐观。

星期零天猫旗舰店新品蛋白棒月销900+,植物素牛肉丝仅月销100+。植得期待天猫店铺里,销量最高的小酥肉也只有1000+。

在一个对肉吃法考究的国度,植物肉要想培育消费者心智或许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今年1月星期零再度完成了一轮融资,为何消费端不景气下,资本依旧力捧呢?

实际上,植物肉的发展是符合当下对环保、可持续发展路径的。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当前全球陆地面积有30%都被用于养殖业,而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中,有18%来自养殖业,这也是2016年以来我国猪场大面积拆迁的其一原因。

植物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以植物蛋白素肉为例,每生产1kg的大豆排放约0.2千克二氧化碳,消耗0.8立平方米和使用0.1百平方米的土地面积。

从下图可以看出,牛肉、羊肉、猪肉远高于大豆的消耗量,对环境影响无疑是很大的。

而拿猪肉来说,在我国肉类食品的消费结构中,猪肉长期占据60%以上的消费占比。

但每四年左右的猪肉超级周期一直存在,遵循着“肉价高—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的规律,非洲猪瘟与疫情进一步加大猪周期的强度。

据国家统计*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生猪存栏量从2021年12月底的4.4922亿头降至4.2253亿头。这意味着,一季度的生猪存栏量减产了2669万头。

东吴证券5月6日发布研报预测,本轮“猪周期”于2022年4月开启,此后会出现“二次探底”,价格迅猛上涨始于2023年3月左右,这也符合4年一轮的周期。

此外,鸡也有着强周期。2022年以来,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散户饲养成本高涨,一季度的存栏量下降快,也使得市场上供需*势相对紧张。同时,受疫情影响,鸡肉价格或将保持高位,鸡周期持续一段时间。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加,对肉制品的消耗也会越来越多,而要突破猪周期和鸡周期带来的暴涨暴跌,植物肉或许在一定程度能缓解人类对畜牧业的依赖。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随着健康理念的逐步渗透,追求低脂健康的食物或将成为主流。

理想是美好的,但植物肉成本高居不下,是猪肉价格的好几倍,作为肉的贵替,植物肉要想取代猪肉的主导地位,并非易事。

不过,随着植物肉技术的愈发成熟,成本降低,植物肉具有真肉的口感,成为肉的平替,走入平常百姓家,才能真正被消费者接受。

植物肉风口两年后,消费者对植物肉冷淡依旧。就连这轮疫情居家掀起的健身浪潮,也没能让大众对植物肉提起更多兴趣。

由于技术与供应链的不成熟,国内植物肉行业还将经历一个漫长的技术迭代的过程。

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到2023年中国植物肉市场的规模将接近840亿元,而全球市场预计在2025年可以达到1900亿元规模。

如此庞大的市场,资本看好下,面向C端的国内植物肉企业需要思考的,可能不仅是如何赢得资本的青睐,而更多应该是如何改变国内消费者千百年来沿袭的餐饮传统与习惯。

但,想要这种深植中华民族精神与味蕾的饮食文化大掉头,谈何容易了?毕竟,中国人的一天,是从吃开始的。

厦门的食品批发市场在哪里?

在中埔(靠近机场)有个蔬果批发市场,日用品和化妆品可以去湖明路的海峡小商品批发市场

双塔食品(002481)主力控盘度高吗?近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来自朋友们指点指点。。

柳暗花明,这个你可以去(鸿金沽)的博客,老师对大盘板块个股主力资金看到很到位,网上找下,看他的文章有一段时间了,解套开始赚钱了。。。

双塔食品未来成长在哪里?

摘要:

双塔食品战略设定全产业链依托生物发酵技术,聚焦豌豆蛋白、粉丝、膳食纤维、植物蛋白肉,形成“1+10”全封闭循环产业链。公司未来成长性来自豌豆精深加工项目、白蛋白提取综合加工项目、豌豆功能低聚糖提取加工项目,根据公司测算,3个项目达产后收入18.81亿元,利润8.68亿元,等于双塔食品2020年收入20.20亿元的93.12%、利润3.53亿元的246.24%。

出品|睿蓝财讯

战略讨论与分析:

1.主业以“打造豌豆全产业链龙头”为目标,聚焦豌豆蛋白、粉丝、膳食纤维、植物蛋白肉等主营业务,进一步优化豌豆蛋白产品结构,提升高端豌豆蛋白产能扩充和占比。目前已经推出系列植物蛋白肉产品,在豌豆蛋白及其衍生品领域布*全面启动。

2.全产业链依托生物发酵技术,除可提取制作淀粉、粉丝、豌豆蛋白、膳食纤维外,还可提取出白蛋白、全蛋白、低聚糖,废水沼气发电、废渣培植食用菌、制作有机肥、废水回收再利用,形成行业唯一的“1+10”全封闭循环产业链条。

3.研发加强与孙宝国院士、任发政院士合作,成立豌豆营养健康研究院;加强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全新产品,白蛋白【1】、全蛋白、低聚糖【2】等拳头产品。

研发能力:投入、占比,团队与专利

一、研发投入及占比:

2018-2020年,双塔食品研发投入由0.49亿元至0.58亿元,增长19.27%;占总营收比例由2.05%增长至2.88%。

2021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0.49亿元,占比3.31%。

二、研发人员与团队:

2018-2020年,双塔食品研发人员分别108人、108人、120人,人员数量占比16.00%、14.00%、14.13%。

三、专利:

双塔食品拥有专利69项,之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得山东省科技创新奖一等奖三个。

新产能:新产品及在研项目

一、新产品:

已经推出牛肉饼、黄金鸡排、香肠等系列植物蛋白肉产品,目前市场拓展顺利,在豌豆蛋白及其衍生品领域布*全面启动。

(1)依托植物蛋白基乳液胶体研发技术体系,继续研究蛋白酸奶和蛋白冰淇淋产品。

(2)开展豌豆球蛋白及其亚基、抗性淀粉高值化系列产品研制和黄豌豆抗性淀粉的提取及系列功能食品的研制。

二、新增产能:

1.豌豆蛋白精深加工项目:

项目投资66865.8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7101.61万元,流动资金9764.22万元。

2021年11月投产,预计年可加工豌豆原料10万吨,预计年产纯豆粉丝40000吨、80型蛋白7000吨、55型蛋白13600吨、淀粉8000吨、豌豆纤维粉13000吨。

项目投产后第一年达产负荷80%,投产第二年达产负荷100%。

 2.白蛋白提取综合加工项目:

项目投资5156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50937.39万元,铺底流动资金622.61万元。

以豌豆蛋白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豆清废水为原料,生产豌豆白蛋白,预计年可生产10500吨。

项目建设期为1年,项目投产后第一年达产负荷50%,投产第二年达产负荷100%。

3.豌豆功能低聚糖提取加工项目:

项目投资44640.00万元,其中:建设投资43828.12万元,铺底流动资金811.88万元。

以提取小分子蛋白后的豆清废水为原料,生产豌豆功能低聚糖,预计年可生产10500吨。

项目建设期为1年,建设投资在建设期内按进度投入。项目投产后第一年达产负荷40%,投产第二年达产负荷为70%,第三年及以后为100%。

融资能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2010年首发IPO融资5.97亿元,募投项目如下:

2015年增发融资12.84亿元,募投项目如下:

 二、间接融资:

以负债融资计,累计借款4.98亿元;以筹资现金流计,累计融资106.27亿元。

注解与参考:

【1】白蛋白:albumin,又称清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维持机体营养与渗透压。

【2】低聚糖:又名寡糖(oligosaccharide)或少糖类,替代蔗糖的新型功能性糖源,应用于食品、保健品、饮料、医*、饲料添加剂等领域。

双塔食品今天买入会有15的送股吗

双塔食品6月30日晚间发布中报高送转预案,公司2015年半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15股。今天买入分红肯定有份,才发公告,到最后送转还有一段时间。

双塔食品为什么暴跌?

下跌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几种:一是前期从10元上涨到50元,涨幅过大;二是高送转除权之后主力出货砸盘;三是股民担心破位下跌无支撑、争相出逃的骨牌效应。

【国盛食品饮料&海外团队】BeyondMeat上市大涨,国内“人造肉”投资机会在哪?

摘要:

最新动态:BeyondMeat上市首日大涨,“人造肉”成为关注焦点。BeyondMeat公司2019年5月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首日股价收涨163%,募集资金2.19亿美元,公司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制作素食肉类。2016年7月推出了素食汉堡BeyondBurger,无论是在外观、烹饪方式还是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汉堡十分接近,已成为公司的标志性产品。2018年公司营收规模0.88亿美元,2016-2018年营收增长CAGR为133%。行业内其他竞争者包括Impossiblefoods、Memphismeats等公司。据AgFunder报告,农产品技术创新公司2018年全年筹资总额达169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其中素食或人造替代食品领域表现活跃,吸引了比尔盖茨、李嘉诚等巨富,以及TysonFoods、GeneralMills等食品产业链巨头。

行业分析:“人造肉”切合健康环保趋势,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健康、环保、动保、素食等因素推动人造肉市场需求增长,根据美国市场调查咨询公司MarketsandMarkets称,2018年全球肉类替代食品规模约为46亿美元,到2023年有望达到64亿美元,5年CAGR为6.8%,其中亚太地区增速最快,预计CAGR可达8%以上。全球肉类消费量不断增长,市场规模超1.4万亿美元。假设“人造肉”未来能够替代全球1%的肉食消费,则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40亿美元。当前行业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其中以植物蛋白为技术路线的“素肉”产品价格稍高于传统肉制品,尚可被市场接受,而以生物工程为技术路线的“培育肉”价格高昂,仍不能量产。 

有利因素:龙头上市广告效应、研发投入加大、国内猪瘟疫情等因素有望促行业加快发展。BeyondMeat上市首日大涨带来极大广告效应,有望促进“人造肉”消费及国内厂家模仿。龙头公司融资后有望加大研发投入,促相关成本加速下降。同时国内非洲猪瘟爆发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加速下行,预计本轮猪周期中猪价涨幅更高、持续时间更长。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比超过50%,2018年国内猪肉消费量约为5540万吨,如果猪肉供给量减少20%,将会产生1108万吨肉类消费量缺口,分摊至包括鸡肉、牛肉以及“人造肉”。 

投资机会:国内“人造肉”食品萌芽初现,豆制品产业链受益。国内“人造肉”当前主要作为肉制品添加物,与动物蛋白配合食用,提高肉制品口感。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健康、环保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开始接受“人造肉”这种新型食品。我们认为“人造肉”在国内高线城市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向上游采购豆粕为原料,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原料,另一方面作为独立品牌的“人造肉”进行销售。投资主线一:豆类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生产企业,关注生产豌豆蛋白的双塔食品(002481.SZ);投资主线二:下游投资或涉足“人造肉”的食品加工企业,关注港股日清食品(1475.HK)。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猪价涨幅不及预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正文:

1.最新动态:BeyondMeat上市掀起全球“人造肉”素食风 

1.1.BeyondMeat:首家人造肉上市公司,BeyondBurger大放异彩BeyondMeat历史沿革与股权结构 

美国首家“人造肉”上市公司,上市首日股价大涨。BeyondMeat是美国一家生产和销售素食肉类的公司,利用大豆、豌豆等植物蛋白为原料制作形成类似肉的组织口感的素食肉类,也就是所谓的“人造肉”。BeyondMeat于2009年创立于美国加州,以直接从植物生产肉类产品为愿景,最初主要生产冷冻鸡肉和香肠的素食替代品,2010年在马里兰州建立制造工厂,公司2016年7月推出了素食汉堡BeyondBurger,无论是在外观、烹饪方式还是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汉堡接近,已成为公司的标志性产品;2017年至今,公司与多家主流零售、餐饮商进行合作,如A&W(Canada)、Kroger、Bareburger、BurgerFi等,其中BeyondBurger成为A&W历史上最快上线的新产品。2019年5月1日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首日股价收涨163%,募集资金2.19亿美元。

风险投资机构KleinerPerkinsCaufield&Byers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最新持股比例为13.29%,其次为ObviousVentures、DNS-BYMT、ClevelandAvenue分别持股7.65%/7.53%/3.79%,公司CEO伊森〃布朗持股2.75%,为公司第五大股东,公司前十大股东共持有公司40.39%的股票。

产品以植物性肉类为基础,BeyondBurger大放异彩 

公司产品以植物性肉类为基础,提供四种“人造肉”。公司以植物蛋白为原料制作素食肉类,主要提供四种“人造肉”,分别是BeyondBurger(超越汉堡)、BeyondSausage(超越香肠)、BeyondBeef(超越牛肉)和BeyondBeefCrumbles(超越牛肉碎),口感和味道均贴近真正的肉类,且不含大豆、麸质和转基因食品,饱和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动物脂肪。其中BeyondBurger、BeyondSausage、BeyondBeef均以待烹饪形式在肉类品出售,而BeyondBeefCrumbles以待加热品形式在冷冻柜出售。其中,BeyondBeef是2019年3月公司推出的新产品,在具有牛肉肉味和质地的同时,复制了牛肉的多功能性,并且还有独特的结合系统,可以让产品无缝地形成各种形状。

BeyondBurger大放异彩,公司营收翻倍增长。近3年公司营收翻倍增长,2018全年营收规模近0.88亿美元,2016-2018年营业收入CAGR为133%,主要是受到公司的旗舰产品BeyondBurger的带动,BeyondBurger在2017、2018年分别贡献公司48%、70%的营业收入。由于公司业务规模处于扩张阶段、且进行了大量的科技投入,公司近年业绩均处于净亏损状态,2018年净亏损0.3亿美元。

相对普通肉类汉堡,BeyondBurger更为环保,普及度不断提高。根据官网报道,BeyondBurger是一款100%以植物为基础的汉堡,自推出以后受到市场欢迎。根据公司官网数据,与普通的牛肉汉堡相比,BeyondBurger在生产过程中节约了99%的水、93%的土地、90%的碳排放以及46%的能量。在Kroger子公司拉尔夫的南加州分部,BeyondBurger是12周内按单位销售包装汉堡包肉饼的第一大品牌,超过其他包装汉堡包的50%。随着BeyondBurger的普及,Kroger最近将产品的分销范围扩大到了另外11个分部,总数达到17个分部,总分销店数超过1500家。

零售和餐饮双渠道快速拓展 

公司产品主要覆盖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当前约有30000个分销点,包含主流零售、餐饮渠道,均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餐饮渠道呈现快速增长,同比增长424%,而零售渠道约占收入的58%,自2016年以来增长了约311%。公司在全国领先的食品零售商,如Ahold、Kroger、Safeway、ShopRite、StaterBrothers等具有坚实的地位。分销商购买、储存、销售公司产品并且出售给零售商,2018年,公司三大分销商合计贡献66%的营收。未来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以及产品创新,公司将继续提升供货率。

专注科技研发,加速产品创新与迭代 

公司近年研发开支占总营业开支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2018年研发开支为960万美元,同比增长67.5%,上市募集资金中计划5000-6000万美元用于研发以及销售开支,按照20%比例计算预估将新增1000-1200万美元的研发投入。截至2019年3月30日,公司雇佣了大约63名科学家、工程师、研究人员、技术人员和厨师,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公司的目标是每年至少开发一种新产品。同时,公司不断推进现有产品的改进,如更好模拟脂肪组织和饱和脂肪、寻找替代功能蛋白质、额外的结缔组织等效物、封装材料和技术以及更好的风味和质地开发等。

1.2.人造肉行业其他竞争者:Impossiblefoods和MemphismeatsImpossiblefoods:植物蛋白肉类行业的另一有力竞争者 

Impossiblefoods与beyondmeats类似,产品原材料都为植物蛋白。公司标志产品为Impossibleburger于2016年7月推出。2019年1月7日,ImpossibleFoods又推出了新版本ImpossibleBurger2.0。新汉堡“更美味,更多汁,更有营养”,比老配方减少30%的钠和40%的饱和脂肪,同时使用大豆蛋白代替小麦,不含麸质。 

公司一项关键技术为从大豆植物根部提取豆血红蛋白分子,并添加入产品当中。该蛋白中含有的血红素是构成肉类色泽和口感的关键因素,能够使得产品的口味和形态与真肉更加相似。

2017年4月公司第一家大型工厂投产,每月可生产400万磅(约1810吨)汉堡肉,目前公司生产的汉堡肉已经在超过3000家餐馆上市,并于2018年四月正式与汉堡王餐厅合作,推出whopper套餐,每个impossibleburger的售价比传统的牛肉汉堡价格约高一美元。 

公司于2018年4月发行可转债进行融资,融资额为1.14亿美元,主要投资人为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公司和香港的帆船资本公司,公司三轮融资总额达到3.72亿美元,投资人包括谷歌风投、瑞银、李嘉诚和比尔盖茨等。

Memphismeats:领跑生物工程肉类生产行业 

Memphismeats是一家使用生物技术技术来制造肉类产品的公司,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与原材料为植物蛋白的人造肉不同,它的产品原材料为动物干细胞。公司使用生物技术生产各种肉类产品,以诱导干细胞分化为肌肉组织,并在特定培养容器中生成产品。2016年2月,公司发布第一个产品视频——人造肉丸,随之技术不断改进,目前公司可人工培养的产品有牛肉、鸡肉以及鸭肉。

截至2017年6月,Memphismeats已将生产成本降至每磅2400美元以下(5280美元/公斤),预计到2021年,随着技术的更新,公司将把产品成本控制到市场可接受范围内,并进行正式推广。 

截止2017年8月,公司共进行2轮融资,天使轮融资500万美元,A轮融资1700万美元。主要投资人为DFJ(德丰杰投资,曾投资Skype,推特),其余投资人包括食品巨头cargill、比尔盖茨等。 

1.3.行业内融资情况:融资活跃,明星投资人聚集 

2018年农产品技术投资额创历年新高,据AgFunder报告,农产品技术创新公司2018年全年筹资总额达169亿美元,同比增长43%。具体到素食或人造替代食品领域,相关公司18年融资活动开展也颇为频繁,其中ImpossibleFoods18年四月发行1.14亿美元可转债,累计融资额度保持行业领先,新加坡淡马锡控股和香港的帆船资本成为公司新晋投资人。该领域聚集了李嘉诚、比尔盖茨等商界大佬,同时也吸引了TysonFoods、GeneralMills等食品产业链巨头。

2.行业分析:健康、环保及动保推动,人造肉市场广阔 

2.1.健康、环保及动物保护催生人造肉需求 

根据Euromonitor的报告,健康、一定程度的溢价和道德要求是未来食物追求的八个品质的其中重要三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们也度过初步温饱阶段,对于食物对于人们自身健康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人们在不断觉醒中也意识到食物本身是否存在道德问题。

健康、环保及动物保护等优点催生人造肉需求。相比人造肉,普通肉类存在健康、环保以及在动物保护方面存在道德问题。根据BeyondMeat官网,普通肉类能够增加16%的癌症以及21%的心脏病的患病风险;在动物豢养过程中多产生超过50%的温室气体,并对地球资源产生巨大的消耗。此外,人类对肉类的需求每年造成了660亿的动物死亡,在动物保护方面也产生了较多的道德问题。而人造肉的出现解决了普通肉类的这几大痛点,人造肉的需求正不断提升。

目前人造肉行业主要采取两种技术路线:第一种路线是基于植物蛋白、氨基酸和脂肪,通过人工方式合成肉类相似物,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肉”。另一种则是从活体动物身上提取少量干细胞,随后在实验室中培养其成长为肌肉组织的人造“培育肉”。前者的代表公司有BeyondMeat和ImpossibleMeat,后者的代表公司有MemphisMeat,MosaMeat和ModernMeadow。 

植物人造肉通过从豆类等植物分离蛋白质和纤维,然后改善结构加工成具有肉类口感的纤维蛋白,最后加入植物香料、微量元素、维他命等配料做成具有鲜肉味道和营养价值的素肉。植物肉饼已经能模仿牛肉、鸡肉和猪肉等主要肉种,可以比真正鲜肉富含更多的蛋白质和铁,且胆固醇和饱和脂肪含量较少。为了提高仿真度,植物肉生产商还会在素肉中添加从植物细胞中获得的亚铁血红素,让肉质的颜色更加接近真实,提供原汁原味的体验。“培育肉”来源于动物,原理是先从动物中抽取干细胞,然后通过生物培养的方式令其分裂成长,最终长成肌肉组织。在细胞结构上,“培育肉”和原肉没有本质的差别,口味相似,在培育过程中还可以控制营养成分的含量,提高营养价值。

2.2.未来五年肉替代制品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亚太区增速最快 

预计在健康、环保等需求的推动下,未来几年肉类替代品的市场规模将稳健增长。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研究数据,预计到2023年,全球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将达到64.3亿美元,2018-2023年CAGR为6.8%;其中亚太地区的肉类替代品市场规模增速最快,预计CAGR可达8%以上。

2.3.素食消费倾向提升,促进人造肉需求 

在健康以及环保的内生需求催动下,素食消费倾向也在持续提升。有责任意识的消费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较为深厚,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中高产消费者也支持这种消费趋势。根据Euromonitor公布的2016-2017年全球素食主义者增加量的前十国家数据,东南亚、欧洲是最主要的增长区域。

2.4.行业目前问题:成本仍较高 

目前“素肉”技术路线成本较传统肉略贵,但尚能被市场接受。在美国,BeyondMeat包装肉的价格约12美元一磅,NewwaveFoods生产的植物虾肉价格约16美金一磅。ImpossibleMeat的素牛肉汉堡在餐厅售价是12美元,价格比传统的牛肉汉堡贵1美元。虽然植物人造肉的售价比牛肉略贵,但价格尚算亲民,预计在餐饮渠道的推广顺利、商超销路打开后,生产上的规模效应会进一步降低成本。

 “培育肉”技术路线成本仍高,无法量产。尽管在过去几年,“培育肉”成本随着制造工艺的逐步成熟大幅下降,但仍然无法实现量产。2013年,MosaMeat的创办人MarkPost教授造出第一块人造肉饼的成本是32.5万美元。2017年,MemphisMeat培育的人造鸡肉产品制作成本为每磅9000美元。2018年,***公司FutureMeat生产的人造肉成本还在每磅10000美元左右。降低“培育肉”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降低血清成本,血清主要作用是给肌肉细胞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促进细胞的自然复制,目前单算血清成本就远高于鲜肉价值,导致“培育肉”缺乏价格竞争力,不能作为大量生产人造肉的可行方法。MemphisMeat计划于2021年将成本降到足够低的水平,向市场批量供应人造肉。 

3.积极因素:当前人造肉行业发展有利因素 

3.1.BeyondMeat上市的广告效应刺激销量和需求 

BeyondMeat公司2019年5月1日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上市首日股价收涨163%,创出21世纪以来纳斯达克最佳IPO首日表现记录,引起众多媒体报道,在美国及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高关注。此外由于其吸引了比尔盖茨、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及麦当劳前任CEODonThompson等众多明星投资人,是不折不扣的明星公司,其上市具有巨大的广告效应,有望显著提升消费者对于“人造肉”的关注度,刺激跟风和猎奇的需求,同时增加人们对于该类产品的接受程度。 

BeyondMeat2016年7月推出了素食汉堡BeyondBurger,无论是在外观、烹饪方式还是口味上,都和真正的牛肉汉堡十分接近,已成为公司的标志性产品;2017年至今,公司与多家主流零售、餐饮商进行合作,如A&W(Canada)、Kroger、Bareburger、BurgerFi等,表明了产品正逐步成熟,受到市场的接受。借助其上市的广告效应,预计国内也会有商家模仿类似产品。 

3.2.龙头融资后投入研发生产促成本下降 

随着行业内龙头融资体量增加,上市进程加快,将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研发生产中,加速行业技术进步,有望促成本进一步下降。如BeyondMeat近年研发开支占总营业开支的比重始终保持在20%以上,2018年研发开支为960万美元,同比增长67.5%,占收入规模的11%。上市募集资金中计划5000-6000万美元用于研发以及销售开支,按照20%比例计算预估将新增1000-1200万美元的研发投入。公司的研发方向聚焦在更好模拟脂肪组织和饱和脂肪、寻找替代功能蛋白质、额外的结缔组织等效物、封装材料和技术以及更好的风味和质地开发等,有望为市场提供价格更优,替代性更好的产品。 

3.3.国内非瘟影响下猪价将大幅上涨,“人造肉”受益 

非瘟疫情影响,我国能繁母猪存栏、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加速下行。2019年3月产能加速淘汰,能繁母猪存栏连续4个月低于3000万头,同比减少21.0%;生猪存栏量同比减少18.8%。 

产能去化程度超过历次猪周期,猪价将创历史新高。从能繁母猪存栏率变化与猪价走势分析来看,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猪周期的先行指标。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速见底后,意味产能去化充分,则生猪价格到达底部开始反转;当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增速到达高点,说明产能补充过多,生猪价格到达高点。本轮产能去化幅度超过历次猪周期,并且受到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散养户补栏难度大、复产成功率低,因而本轮猪周期中猪价涨幅更高、持续时间更长。预计2019年5月份猪肉消费需求转暖后,猪价开启加速上行,至四季度达到较高位臵,全年高点将超过上轮高点21元/公斤。

国内肉类消费需求刚性,供给缺口下猪价大涨,“人造肉”有望受益。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占比超过60%,对猪肉依赖性较强。并且我国猪肉消费量占全球猪肉消费总量的50%,以自产为主,对进口依赖小。根据USDA数据,2018年我国进口猪肉156.1万吨,占我国总消费量的2.8%,占全球猪肉贸易量的近20%。2018年国内猪肉消费量约为5540万吨,如果猪肉供给量减少20%,将会产生1108万吨肉类消费量缺口,即使全球猪肉可供贸易量都进口至我国也无法满足国内猪肉供给缺口。因而这部分猪肉供给缺口将分摊其他肉类,包括禽肉、牛羊肉以及“人造肉”。

4.投资机会:国内“人造肉”产业链及投资机会梳理 

4.1.国内有没有“人造肉”? 

国内也有“人造肉”,当前主要作为肉制品添加物。“人造肉”的主要原料是大豆组织蛋白,由于大豆组织蛋白制品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保油性和纤维状结构,在添加到肉制品的过程中,不但不会改变产品特性,还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动物脂肪及胆固醇的含量,防止制品因高温加热或机械作用而使肉的组织遭到破坏,是理想的肉制品添加物。国内食品加工企业已经将大豆组织蛋白添加到肉丸、饺子及肉肠等食品中,与动物蛋白配合食用,提高肉制品的口感。

萌芽初现,高线城市或有较大发展空间。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健康、环保意识的提升,以及全球素食风的兴起,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人造肉”这种新型的健康食品,国内以素食为特色的主题餐厅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内已经有一些素食厂家小有名气,比如苏州鸿昶素食、宁波素莲食品、深圳齐善素食,其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可以购买。考虑到素食肉类产品价格略高于市面上销售的动物蛋白肉制品,且消费者对其需求来源于健康环保、猎奇,我们认为素食肉类当前在高线城市有较大发展空间。

4.2.相关投资机会 

“人造肉”产业链与豆制品相似。根据BeyondMeat招股书,其生产的主要原材料为大豆、豌豆蛋白及其他植物原料,通过混合搅拌、加热、施压及冷凝等流程后制作完成。从国内角度看,“人造肉”主要原材料为豆粕,因而产业链上游为大豆初加工企业(通常为向榨油厂购买豆粕)或为原料贸易商,中游为豆制品深加工(大豆蛋白生产),下游应用一方面销售给食品加工企业用作辅料,另一方面供给素食肉类生产商制作“人造肉”。

投资主线一:豆类蛋白或其他植物蛋白生产企业 

位于产业链中游进行豆类深加工的企业将直接受益,建议关注生产豌豆蛋白的双塔食品(002481.SZ)。 

建议关注双塔食品(002481.SZ) 

公司是粉丝行业龙头,利用专利技术“从粉丝废水中提取食用蛋白”技术,将饲料级蛋白提纯到食用级蛋白,生产食用豌豆蛋白、淀粉、膳食纤维等产品。目前豌豆蛋白质的回收率达到了95.5%,纯度达到了90%以上,食用豌豆蛋白已经成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产品投放市场后,因豌豆蛋白与其它植物蛋白相比,拥有非转基、无过敏原、无胆固醇、分子量小、易吸收等优点,深受欢迎,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十分畅销。 

2018年公司营收23.8亿元,同比增长15.06%。其中豌豆食用蛋白营收5.1亿元,同比增长70.62%,营收规模首次超过粉丝,占营收比重达到21.32%。此外2018年豌豆食用蛋白毛利率为55.1%,大幅高于粉丝业务毛利率11.5%。

投资主线二:下游投资或涉足“人造肉”的食品加工企业 

2019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和日清食品公司近日宣布,首次成功利用牛肌肉细胞培养出块状的“人造牛排”。港股上市的日清食品(1475.HK)负责日本日清集团在中国大陆及港澳的方便面及其他业务,日本日清持有其73.89%的股份。日本日清食品集团推出“人造肉”产品,则日清食品有望负责在中国大陆及港澳的销售。 

建议关注日清食品(1475.HK) 

公司于香港及中国专注于销售方便面,同时生产和销售包括冷冻点心、冷冻面条在内的优质冷冻食品。公司是香港最大的方便面公司,2016年按零售额及零售销量计,分别占香港方便面总体市场的约65.3%及62.6%;按零售额计,于中国优质方便面市场排名第二,占中国优质方便面总体市场的约19.8%。公司目前在国内设有9家工厂,用于生产方便面、冷冻食品以及包装材料。

风险提示 

原材料价格波动,猪价涨幅不及预期,消费习惯难以改变。 

原材料价格波动:大豆制品原料价格受到中美贸易因素影响存在较大波动。 

猪价涨幅不及预期:非洲猪瘟疫情爆发以来,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存栏量加速下行。2019年3月产能加速淘汰,能繁母猪存栏连续4个月低于3000万头,猪价预期上涨幅度较大。但猪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未来涨价幅度可能低于预期。 

消费习惯难以改变:由于饮食习惯受文化、宗教、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中国消费者可能较难改变传统饮食习惯,造成“人造肉”类食品推广较慢。

本文节选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于2019年5月5日发布的报告《食品饮料-BeyondMeat上市大涨,国内“人造肉”投资机会在哪?-20190505》,具体内容请详见相关报告。

分析师:汪玲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9030001

      夏天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8010001

 重要声明

 评级说明 

成都零食批发市场在哪里?

成都白家华丰食品城,烟酒饮料各类小卖部零售商品。

国内《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或于近期公布,杜邦、双塔食品等二十多家企业参与

“标准里规定了植物基定义、原料以及最终产品属性要求。”

11月18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杜邦营养与生物科技(下称"杜邦")支持的第三届"舌尖上的科技——植物基美食创新高峰论坛"于上海举办。

 

在接受论坛后的媒体专访环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郭顺堂教授透露:“《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意见征求阶段已经完成,现在处于专家审查和待公布的阶段。”

 

今年年初,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立项了《植物基肉制品》团体标准。6月,团体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并在网上发布。在意见稿的基础上,近期专家组对标准内容进行了部分更新,目前处于待公布的阶段,就具体发布时间,目前还未正式确定。

 

据郭顺堂介绍,目前团体标准约有二十多家企业参与,包括杜邦、星巴克和雀巢这样国际公司,企业类型涵盖从原料、加工到销售等领域。据此前信息,罗盖特、联合利华、嘉吉投资和国内豌豆蛋白供应商双塔也在参与企业名单中。

 

同样,各家企业更关心该标准的核心点在哪里。近期,行业刚刚起步阶段,国内植物基领跑公司相继表示期待行业标准出台,因怕行业发展混乱,做坏市场。

 

对于此次标准的核心点,参与制定标准的郭顺堂表示,核心问题有两个,即对于植物基食品有明确定义和基本要求不允许使用动物性原料。

 

对植物基的定义,目前不能凡使用植物原料的产品都称为植物基,植物基食品的主要特征属性是蛋白类产品。对此,标准里规定了植物基定义、原料以及最终产品的属性要求,包括形态、风味、口感等方面。

 

植物基产品不能使用动物性原料,不能使用动物蛋白、动物油,可以使用部分添加剂,如在一定范围的稳定剂和风味剂,此外植物基产品也严格规定了污染限量,如化学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等。

 

素食产品在中国并非新鲜食,中国早有素鸡、豆腐、面筋之类的植物蛋白产品,通过加工模拟程肉的口感,但今天的植物基产品在理念上跟传统素食需要做一定区隔。

 

调查显示,世界上90%的植物基食品消费来自于“弹性素食者”。重新定义植物基产品,从市场看可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从工艺看,可以形成独特的品类和产业链。郭顺堂表示,行业各方认为有必要通过建立规范来推动行业有序发展,避免一哄而起、一哄而落以及“劣币驱逐良币”,做标准是为了实现规范化,促进技术创新和共同进步。

 

在当前,植物基产品还需要加深市场普及和推广,一个典型的问题是,很多消费者认为植物基等同于吃素,但其实植物基植物基食品的概念已大大扩展了传统素食的概念,因此还要在营养、健康和环保层面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和推广。

 

郭顺堂认为,市场普及、产品不足和团体标准规范是当下行业存在的三大问题。在现有产品上,技术研发还存在不足,这也需要更多资本投入和研发来推动行业对技术的投入。

 

在标准上,从团体标准逐渐发展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从而更好的规范企业行为。“最担心的是,行业没有规范,一哄而上,可能会把本来很好的理念甚至是行业毁掉了。”郭顺堂表示。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认为,行业早期要解决营养素密度问题,其次需要解决产品的口感问题,目前行业存在的一些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国家有政策引导、支持和鼓励,需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战略性投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