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量化私募排名( 为量化而生!申港证券首届“申享智投杯”量化私募实盘大赛2021盛装起航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

时间:2023-12-12 08:33:21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为量化而生!申港证券首届“申享智投杯”量化私募实盘大赛2021盛装起航 _ 经济参考网 _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官方网站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资本市场历经三十年风云变幻,经典投资流派八仙过海、各领风*。其中,量化私募的发展十分引人瞩目。

量化作为一种年轻的投资方式,原本属于“舶来品”,在国内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成熟的过程。时至今日,私募量化投资已网罗众多顶级人才,汇聚了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

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化发展,量化投资策略因其出色的回撤控制能力和较低的波动性逐渐被投资者所青睐。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发展壮大,更是给了众多中小微量化私募做大做强的信心。如今每5家百亿私募中就有一家是量化私募,再次印证了量化私募具有无比广阔发展前途!

为助力有志于量化投资策略及量化交易的中小微私募管理机构,申港证券携手海通期货、私募排排网特推出2021“申享智投杯”首届量化私募实盘大赛,旨在为优秀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提供投资资金等全方位的战略支持,并与优秀量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共同成长。

大赛报名于2021年8月18日正式开启,将持续至2021年10月31日。本届大赛面向2021年10月31日前已在申港证券开立产品账户或机构账户的私募管理人,旗下产品均可参赛。

一、大赛组别

根据产品投资策略不同,本届大赛分为套利策略、量化对冲策略、趋势交易三个组别,每个组别下设有多个细分策略组。分组可见下方示意图,示意图所列举范围之外的细分策略,以大赛主办方认定为准。

2021“申享智投杯”首届量化私募实盘大赛的报名时间是2021年8月18日-2021年的10月31日,期间均可报名参赛。实盘竞赛从2021年9月1日起,至2022年1月28日止,并将于2022年2月颁奖。

1、申享智投最佳量化私募基金产品(3名):

对三大组别(套利策略/量化对冲策略/趋势交易策略)的总榜单第一名产品分别授予“申享智投最佳量化私募基金产品”称号,颁发奖杯与证书。前三名如全赛程年化收益率超过8%,可入选量化私募基金白名单,第一名可获得最高1000万元投资资金。

申享智投雏鹰奖:

成功参赛的私募管理人可获得1年私募排排网《基金大师》免费使用权,成功参赛的产品均可入选申港证券量化私募基金白名单,有机会获得200~500万元投资资金。

月度榜单冠军:

三大组别月度榜单冠军可受邀成为私募排排网路演主讲嘉宾。

报名条件:

1、参赛机构要求:

①报名参加私募大赛的私募机构需为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在册的私募基金管理人。

②最近三年无重大行政处罚或刑事处罚,不存在故意的虚假陈述或欺瞒等诚信度问题,成立以来未受到监管部门重大处罚,比赛期间如受到监管部门重大处罚的大赛组委会有权取消继续参赛资格。

③于2021年10月31日前已在申港证券开立产品账户或机构账户的私募管理人,旗下私募产品均可报名参赛。

2、参赛产品要求:

①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证券投资产品,参赛产品须为参赛机构实际管理的产品。

②参赛机构以现有产品或新发产品参与比赛,参赛产品在比赛开始之日起有产品净值,以大赛官网平台的填报系统或者授权托管机构发送净值进行参赛。

③同一参赛机构报名同一个策略组别的参赛产品数量不得多于3只(包含退赛产品)。

⑤其他情形需和大赛组委会沟通,经大赛组委会审核通过可报名。

2021“申享智投杯”首届量化私募实盘大赛,由国内首家根据CEPA协议设立的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申港证券主办,海通期货协办,私募排排网承办。“申享智投”是申港证券针对不同专业层次投资者的核心需求,精心打造的投资顾问服务品牌,可为中小微私募提供专业交易服务和量化投顾服务,打造私募综合服务品牌,助力中小微私募展翅腾飞。

目前大赛报名通道已正式开启,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报名。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欢迎广大有志于量化投资策略及量化交易、增强自身实力的私募管理人在第一时间进行参与,并预祝各位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刊发或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量化私募是什么?

量化私募的意思,就是将私募基金的资产进行量化策略投资。

量化投资是通过数量化的方式,让计算机自动发出买卖的指令。实现计算机自动化买卖。

就是让投资系统经过专业的数据统计,及时的止盈止损。如此投资,可以克服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或优柔寡断等心理带来的不利因素。

国内有哪些厉害的私募?

赵丹阳,王亚伟,但斌,邱国鹭等等,买基金其实基金经理还是很重要,一般都到通联魔方上面看,那网上可以去查看私募基金经理的详细背景资料,他所属的机构,包括他手下管理的基金产品表现。

私募基金排名,阳光私募基金网站,要最新的?

中国私募网www.asimu.com有国内较全面的阳光私募信托基金的排名,同时也有各阳光私募公司及其研发团队的介绍。其栏目设置较全,涉及到私募股权和海外基金。参考资料:www.asimu.com

国内量化基金三巨头?

3家量化百亿巨头九坤投资、明汯投资和启林投资一周共备案了49只新产品。九坤投资以单周备案23只新产品的“战绩”拔得头筹。

私募基金排行榜?哪种收益最大?

私募基金算是比较高端的理财产品,不同的私募基金产品投资要求和收益都不一样,最重要的是选对产品,想要了解这一块的话可以去利得基金咨询一下,会有专业的人士进行解答,了解的会更详细一点。

量化私募基金是什么意思

量化私募基金就是利用量化模型来投资的,非公开宣传的基金。和普通基金相比,量化基金的优势不是对单一上市公司进行深度研究,而是对市场上的股票进行大样本、大数据的全面深入挖掘。当市场有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计算机系统能够及时跟踪,伺机卖出。【拓展资料】基金(Fund)有广和狭之分,广上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如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退休基金等,狭上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的收益来自未来,收益表现与投资标的基础市场的表现密不可分,具有一定风险。基金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将证券投资基金划分为不同的种类:(1)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可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不上市交易(这要看情况),通过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申购和赎回,基金规模不固定;封闭式基金有固定的存续期,一般在证券交易场所上市交易,投资者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基金单位。(2)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资基金公司的形式设立,通常称为公司型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基金契约设立,通常称为契约型基金。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为契约型基金。(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可分为成长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4)根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期货基金等。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共同构成了基金的两种基本运作方式。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发行新份额或被投资人赎回的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是相对于开放式基金而言的,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和规定的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

221108中金全球资管系列02 | 机构篇:百花齐放下的“大资管”格*

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产品的创设和服务的提供,将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产与多样化的资金相匹配,以满足居民和企业的投融资需求,当前国内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保险资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私募机构、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期货公司及其子公司等在内的各类资管机构正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本篇围绕不同类型资产管理机构展开,探讨其规模空间、内部竞争格*、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各类资管机构规模来看,1)AUM:我们测算国内资管行业AUM从2021年末132万亿元提升至2030年末300万亿元(2021-2030eCAGR9.5%),其中基金管理公司、私募基金将享有较高增速(CAGR分别11.7%/10.7%),券商资管亦增长较快(CAGR9.0%),基金公司/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子合计贡献七成AUM;2)收入:我们测算国内资管行业收入从2021年的6,889亿元提升至2030年的1.6万亿元(2021-2030eCAGR10%),其中基金公司、私募基金增速较快(CAGR分别10.5%/10.4%)、合计贡献~72%的收入,银行理财子公司收入增速9.1%/占比10%。

各类资管机构具备不同的资源禀赋及相对劣势,在客户渠道、投研能力、资产创设、产品灵活性、激励机制等方面差异化竞争,具体而言:

►银行理财:在网点渠道和客户基础上具备显著优势,擅长于货币及固收类产品领域,但在专业化的投研能力(尤其权益领域)、市场化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当前正是把握能力建设的黄金窗口期;

►保险资管公司:具备相对稳健保守的投资风格和绝对收益管理能力,但长期服务于机构客户及保险资金、在个人客户领域经验积累较少、保险业外业务竞争力有待加强;

►基金管理公司:具备较成熟的投研/风控体系、人才培养机制,主动管理能力突出,但在零售客户获取上较依赖银行、券商及互联网平台等外部渠道,在激励机制上逊于私募基金、易产生人才流失;

►私募基金公司:在激励机制上具备明显优势,且通常组织结构精简、经营机制灵活、投资决策高效,但在销售/募资渠道上具备相对劣势;

►券商资管:一二级市场资产定价能力突出,依托内部各部门协同在客户获取和资产创设上具备差异化优势,但零售端渠道相对不足(但初具一定数量、风险偏好较高客户)、产品布*/投研能力较公募不足;

►信托公司:投资范围较为广泛、投资方式较为灵活,但较为缺乏主动投资能力,资管新规后面临转型阵痛、当前行业分化加速。

各类资管机构内部空间、格*、机遇及挑战、展望等具体内容详见正文。

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监管不确定性、行业竞争超预期。

银行理财:从渠道力到产品力,构建投研能力应对净值化挑战

规模空间:净值化转型压力逐步褪去,预计规模保持稳健增长

规模稳健增长,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截至1H22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共计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录得资管新规之后最快同比增速。从业务整改方面来看,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已基本完成,转型压力已基本消去:截至年中,净值化理财产品共计27.72万亿元,净值化率达95.1%,目前仅1.43万亿元理财产品有待转型,后续将按照个案专项处置的模式,逐步完成压降。我们认为,少部分待整改的产品对理财机构存续产品经营并无明显影响,银行理财业务增长压力得到释放。向前看,在更为公平的资管环境中,投研实力与渠道能力将成为决定理财规模增长的核心因素。

固定收益类产品巩固核心地位,股混产品布*道阻且长。我们认为,在资管新规后时代,银行理财持续发挥在中低风险产品、流动性产品领域的优势,银行理财规模增长主要依赖满足投资者的避险需求与流动性管理需求。截至1H22末,固定收益类、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规模共计27.35万亿元,合计占比较2019年的78.1%提升至93.8%。混合类理财产品共计1.72万亿元,规模占比较2019年末降低15.7ppt至5.9%。权益类理财产品规模较小,仅为0.08万亿元。向前看,我们预计,随着理财机构逐步完善人力资源布*与产品货架搭建,以及理财投资者教育的逐步深化,行业产品结构将逐步呈现更为多元的态势,但理财机构仍需要解决人力资源投入不充分、市场化机制难落地的核心问题。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30年我国银行理财规模有望达58万亿元、对应2021-2030年CAGR8.1%,主要支持依据包括:1)财富管理生态驱动理财业务规模高增;2)理财业务战略地位逐步得到提升,有利于在资源投入端受到倾斜;3)养老理财产品受到投资者青睐,商业银行把握个人养老金入口。

图表:银行理财发展历史回顾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理财行业增长空间及市场结构测算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渠道为王,财富管理银行理财空间广阔

银行理财市场结构呈现渠道为王的竞争格*。我们认为,目前理财行业的市场份额主要由商业银行的渠道能力决定,呈现明显的“渠道为王”的特征;目前理财机构的产品谱系均较为同质化、主要布*现金类和纯债类产品为主,产品业绩上各家机构间差异并不大,所以商业银行的客群引流成为了业务关键。国有大行依靠存量的网点和客群优势,整体规模位居行业前列;部分股份行依靠财富管理战略实现管理客户资金的快速扩容,为理财子打开业务空间,实现了更高的成长性。我们预计,未来10年渠道能力仍旧是决定理财机构市场份额的核心因素,但投研实力、产品谱系构建的重要性将逐步得到提升,部分理财机构将依靠较为充分的资源投入突破渠道壁垒的限制、依靠产品实现更快速地规模扩容。

机遇及挑战:“利润中心”与“服务全行综合效益”的战略权衡

行业机遇:资管财富发挥双轮驱动效应,理财子获取流量优势

资管财富发挥双轮驱动效应,理财子获取流量优势。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生态对于理财机构的发展具有多重意义:1)更丰富的客群资源:财富管理生态助力理财子触达更丰富的投资客群,母行财富管理客群的快速扩容有望为理财子实现持续的业务引流。2)更强的用户粘性:1H22上半年,大部分理财机构在破净压力之下被迫减费让利,依靠牺牲管理费收入以保障规模增长与客户的留存;但同期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广义理财手续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其营收占比实现突破,我们认为体现出上述两家机构通过相对成熟财富管理生态的搭建,实现了更强的用户粘性,助力理财子无需通过打折让利的手段也可确保客户的留存。3)更重要的战略地位:部分机构在财富管理战略引领之下,资管财富形成双轮驱动效应,相辅相成为商业银行带来较为可观的营收和利润贡献,从而有利于提升理财子公司的战略地位,推动商业银行加大理财业务资源投入,逐步突破限薪体系,并构建更为市场化的管理体系。

图表:理财业务营收贡献拆解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行业挑战:商业模式因时而变,市场化机制落地面临挑战

挑战一:理财子公司的战略定位应为“利润中心”,而非“服务母行客户中心”。

我们认为,资管业务具有轻资本、抗周期属性,其成长性与盈利能力优于传统表内业务。参考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的业务经验,资管业务在金融危机后的低利率时代的营收增速普遍高于全行营业收入,同时能为商业银行带来相对稳定的盈利贡献。基于此,我们认为将理财子公司定位为“利润中心”,即按照市场化原则予以适配的战略性资源投入与人员团队建设,是保持理财业务具备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并有望在中长期贡献相当规模的营收与利润贡献。但从目前理财行业发展境况来看,商业银行普遍仍将理财子公司定位为考虑全行综合效益的“客户服务中心”,即更强调综合业务发展空间、强调协同服务母行客户,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理财机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我们认为,尽管在现有的模式下,短期内理财机构可以发挥“获客抓手”与“粘客利器”的功能特征,但这一发展模式可能和理财能力建设的中长期目标有所冲突,不利于理财机构构建强大的投研实力与业务护城河;我们建议商业银行应更重视理财业务的中长期效益。

挑战二:预计非标资产配置空间将进一步承压,对银行理财收益带来考验

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非标资产配置空间逐步被压缩。截至1H22末,银行理财配置非标资产规模共计2.27万亿元、占比7.1%,不管是配置规模还是比例都创了10年来的新低。我们认为,非标资产的配置在供给和需求端都受到了约束:在供给端,随着房地产行业与城投平台发展增速降档,高收益的非标资产持续缩水;在需求端,资管新规对于资管产品配置非标资产的配置的行为进行了约束,尤其是在久期匹配端。具体来看,约束范围包括:

►规模上限:在任何时点不超过其管理的全部资产管理计划净资产的35%。(商业银行额外限制:不得超过本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

►久期匹配:资产管理产品直接或间接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的,其终止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产管理产品的到期日或开放式资产管理产品的最近一次开放日。

►权益类非标资产投资要求:仅封闭式产品可投,并明确股权及其收(受)益权的退出安排,其退出日不得晚于封闭式资管产品的到期日。

封闭式产品占比进一步走低,根据久期匹配原则可配置非标资产的产品比例降低。截至1H22末,开放式、封闭式理财产品规模分别为24.29万亿元、4.86万亿元,规模较年初分别增长0.51万亿元、降低0.36万亿元;从结构上来看,开放式、封闭式产品分别占比83.3%、16.7%,封闭式产品较年初降低1.3个百分点。由于非标资产久期匹配原则以及非标资产长久期的特征,绝大多数开放式产品并无法配置非标资产;随着封闭式产品的规模压降,理财产品配置非标资产的空间逐步受限。

我们预计随着非标资产的配置空间逐步收缩,理财产品收益承压。我们认为,非标资产供需两端的压力,将导致非标资产可贡献超额收益承压,相对公募基金的资产配置优势被削弱,我们预计将受到公募固收产品更为激烈的竞争,“资产荒”困境愈加突出,仅有少部分长久期产品(如试点的养老理财产品)仍能保持较高超额收益。

图表:资管新规后,银行理财非标资产配置规模与占比双降

资料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中金公司研究部注:2020年及以后数据非标资产口径根据《标准化债权类资产认定规则》发生调整,将原先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新增可投资资产并入非标资产口径,所涵盖资产范围扩大

保险资管:供需发力迎增量,保险业外业务竞争力待加强

规模空间:险资余额增速放缓,业外资管业务增长强劲

截至2021年末,保险资管行业管理资产规模[1]近20万亿元,近年来第三方保险资金及业外资金规模占比有所上升。1)2016-2021年,我国保险资管行业的管理资产规模由12.4万亿元增至19.9万亿元,年复合增速达9.9%,增速稳健。从细分资金规模来看,系统内保险资金、第三方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养老金类、其他资金管理资产规模2019-2021年CAGR分别为10.2%/21.9%/52.8%/24.7%/23.9%,其中第三方保险及业外资金高速增长,来自银行的资金增速尤为显著。2)资金来源占比方面,2019-2021年,我国保险资管机构资产中的系统内保险资金占比持续下降,由2019年年末的81.88%下降5.41ppt至76.47%;相反,第三方保险资金及业外资金占比有所提升,第三方保险资金占比由2019年年末的6.58%提升0.94ppt至2021年年末的7.52%;业外资金则由11.54%提升4.47ppt至16.01%。

图表:我国保险资管行业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资管行业协会,银保监会,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保险资管业资产管理规模采用中国保险资管行业协会调研数据,基于综合保险资管公司资管规模统计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30年我国保险资管行业规模有望达42万亿元、对应2021-2030年CAGR8.5%,基于:

►保险资金的稳健增长仍将为行业带来稳定的增长来源。随着保险行业发展日趋成熟,长期来看险资运用余额增速有所放缓(2003-2012CAGR为30.0%,2012-2021CAGR为14.5%)。我们认为系统内保险资金未来虽难以贡献高速增长,但保险业的稳健增长依然会为行业带来稳定增长的资金来源。

►业外资金有望打开新的增长空间。2019-2021年行业业外资金年复合增速达34.3%,为近年行业规模增速的主要驱动力。我们预计,随着行业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个人养老及财富管理需求的提升或给予保险资管业外业务一定的增量空间,而行业自身的差异化竞争力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未来增量空间的大小。

竞争格*:行业主体持续增加,集中度呈下降趋势

行业主体方面:近年来,我国保险资管行业的参与主体持续增加,2021年达33家。其中,中外合资及外资独资主体不断增加,行业对外开放进程持续加深。市场竞争方面:行业集中度趋势向下,头部机构市场化程度略显不足。

行业主体:市场参与主体数量持续增加,对外开放进程加深

2021年我国保险资管机构达33家,近年来数量持续增加。其中,中外合资、外资独资机构不断获批(目前已有4+1家),对外开放进程加深。2020年年末,我国共有29家综合型保险资管公司,其中有三家为已经营业的中外合资企业,一家于2020.10获批。根据最新行业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月,综合保险资管公司的数量增至33家。随着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资管获批,中外合资及外资独资资管公司数量增至5家,我国保险资管行业对外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深。

近年行业中型机构数量增长明显,其他规模机构参与主体数量稳定。根据保险资管行业协会调研数据,2021年超大型机构(AUM>9000亿元)7家、大型机构(AUM4000-9000亿元)3家、中型机构(AUM1000-4000亿元)14家、小型机构(AUM混合型基金集中度>债券型基金集中度,2019年起,伴随权益类基金占比回升以及头部机构规模效应显现,行业集中度小幅提升。

图表:股票型基金集中度>混合型基金集中度>债券型基金集中度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数据截至2020年末

机遇及挑战:监管趋势利好长期发展,当前行业部分问题有待改善

行业机遇:政策及资金方扩容为行业带来发展机遇

机遇一:监管政策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壤。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在积极培育专业资产管理机构方面,支持公募主业突出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子公司,专门从事公募REITs、基金投资顾问、养老金融服务等业务;鼓励壮大公募管理人队伍,推进银行/保险/券商等机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稳步推进高水平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基金管理公司“走出去”;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等。在强化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引导公募管理人提升投研核心能力,强化合规风控,鼓励产品及业务守正创新。在打造行业良好发展生态方面,引导公募管理人与销售机构改变“重首发、轻持营”现象,强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在提升监管转型效能方面,加快公募基金账户统一查询平台等行业基础设施建设。5月证监会颁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从“准入-内控-经营-治理-退出-监管”全链条完善监管制度;6月《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出台。一系列政策落地为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土壤,利于公募行业做大做强、从单一业务向多元发展转变。

机遇二:各类机构资金以及养老金有望为公募行业贡献更多长期稳定资金。从资金来源上看,2020年个人投资者贡献公募53%的资金,机构投资者中银行自有资金及资管产品占比较高。我们预计,未来以理财子、保险等为主的机构资金以及个人养老金将为公募行业带来更多长期稳定资金。一方面,随着机构资金市场化运作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认为,各类机构资金通过公募基金参与到权益类产品的资金占比有望提升。另一方面,我国当前个人养老金建设不断完善,而公募作为个人养老金的重要产品提供方,将显著受益于个人养老金规模的扩容。我们预计到2030年个人养老金规模将达2万亿元,而其中35%的资金将流入公募行业。此外,伴随买方投顾长期发展,个人资金或将通过资产配置加速流向公募行业。

行业挑战:行业内外部竞争加剧、自身经营仍存问题

挑战一:来自内外部的竞争加剧。

►从外部竞争来看,来自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的竞争加大。银行理财当前净值化转型基本完成,规模实现稳健增长(1H22末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同比+13%至29.2万亿元)。理财子背靠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渠道端优势。如:2022上半年,多家股份行持续在财富管理业务领域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实现新增拓客、调整组织架构优化运作机制、注重资产配置提升用户粘性,从而为理财子公司实现渠道引流、提供了丰富的客群资源。此外,券商资管也正加大零售端资金布*,长期来看也将加剧行业竞争。

►从公募行业自身来看,在行业政策放松下,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将加大对公募行业的布*,公募管理人数量持续增加,2017-2021年公募管理人数量从129家增加至152家,我们预计在短期内增长趋势或将持续。一方面,外资机构正加速布*中国公募基金业务,2020年8月贝莱德基金获批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2021年富达基金获批成立、路博迈基金受监管部门核准成立,目前仍有范达基金、联博基金、施罗德基金等多家外资机构正在排队申请公募基金牌照。另一方面,国内各金融机构积极布*公募业务,在“一参一控一牌”放松后,以中信证券在内的多家券商正积极设立资管子公司,拟申请公募牌照,券商相较于基金公司,具备渠道等优势。在更多境内外金融机构切入公募业务后,我们认为,将加大对于资金资源、优质人才等方面的竞争。

挑战二:行业自身经营存在一定问题。当前我国公募行业存在“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据景顺长城、富国、交银施罗德和中国证券报联合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数据,2006-1Q21上述三家公司旗下的主动股票方向基金业绩累计涨幅达910.7%,而同期62%的客户盈亏在±10%之间、仅11.2%的客户获得30%以上收益。我们认为,其现象背后反映出的是部分资管机构考核期较短、渠道端失责等问题。

►部分机构投资考核期较短,重视规模与短期业绩等指标。部分基金公司追求自身管理规模的扩张,通过营销“明星基金经理”等方式促进新基金的销售,忽视了长期业绩表现及投资者利益;此外,由于基金投资者关注短期业绩和排名,导致基金经理重视短期业绩表现,通过博取短线交易收益的行为来迎合投资者的偏好。根据《全国公募基金市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2020年度)》,在对公募基金管理人的评价考核周期上、超六成机构不超过1年,在对所投资公募基金的评价考核周期上、近七成机构不足1年。较短的考核将无法评价基金经理的真实水平,同时也将损害投资人利益。

►基金销售行为不规范。当前公募行业在C端的产品销售主要依赖于各销售机构,而各代销机构在销售行为方面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对投资者盈利及体验等产生影响。一方面,基金销售机构追求短期规模利益,“重首发、轻持营”现象时有发生,并通过过度包装、突出规模排名及短期业绩等指标促进产品销售;另一方面,基金卖方销售模式下,基金销售渠道更倾向于促进基民的非理性行为、提升基金买卖频率,从而作为中间商赚取更多收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私募证券基金:受益于金融市场创新,投资策略不断丰富

规模空间:行业规范化发展,市场空间广阔

我国私募证券基金行业萌芽于20世纪90年代初;2004年首支证券类信托计划的推出开启了阳光私募的先河,私募证券行业得到初步发展。伴随2012年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以及2014年私募基金备案制开始实行,私募基金登记备案更加便捷、高效、透明,逐步构建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生态,私募证券基金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2016年,私募证券基金行业规模从4,640亿元增长至2.5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134%。2016年至今随着基金行业监管和法规体系不断完善,私募证券基金行业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截至2021年末我国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达6.3万亿元、对应2016-2021年CAGR达20%。

图表:我国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快速发展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自主发行类基金规模持续提升,股票投资策略占主导地位。从管理方式上来看,自主发行类基金规模从2015年末的0.95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末的3.7万亿元、对应占比由68%提升至86%;从策略类型上来看,私募证券基金以股票策略为主,2020年末股票策略投资规模占比达78%;从资产配置上看,自主发行类基金主要配置股票类资产,2017-2020年股票类资产配置占比持续高于40%。

图表:私募证券基金以股票策略为主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注:2020年末数据

图表:私募证券基金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注:2020年末数据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30年我国私募证券基金规模达17万亿元、对应2021-2030年CAGR达11.9%,主要增长驱动力包括:国内高净值人群数量及规模持续增长以及国内居民的权益资产配置意识不断增强。

竞争格*:行业头部效应显现,集中度呈提升趋势

行业头部效应显现,集中度整体呈提升趋势。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9,069家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截至2020年末,共有72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超百亿元,数量占比仅为0.81%、但管理规模合计占比达52%,行业头部效应显现,主要由于随着行业的发展,投资体系成熟、投资业绩稳定的私募管理人逐渐涌现,规模不断壮大。此外,从行业集中度来看,截至2020年末,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规模CR10、CR25、CR100分别为23%、34%、57%,其中2016-2020年,CR10从19%提升至23%,近年来行业集中度整体呈提升趋势。

图表:截至2020年末,共有72家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超百亿元,数量占比仅为0.81%,管理规模合计占比达52%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注:1)2020年末数据;2)右侧饼图单位为亿元

机遇及挑战:受益于金融市场创新和新兴技术发展,投研能力和销售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行业机遇:受益于金融市场创新和新兴技术发展

金融市场的创新和繁荣促进行业持续发展。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A股市场交易品种不断扩容,对冲工具日益丰富,私募证券基金行业投资策略愈发多元、行业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沪深300股指期货诞生,填补了国内对冲工具的空白,我国迎来量化投资的元年,当前中金所已推出4个股指期货、2个股指期权和3个国债期货品种,私募投资从早期传统的主观股票策略发展为主观、量化双轮驱动;从投资单一资产拓展到多资产的配置以及多工具的运用。往前看,伴随新的交易所的设立,以及更多期货、期权品种的增加,有助于量化私募管理人开发更多元的投资策略。

前沿技术的发展促进量化私募快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量化策略工具,国内头部量化团队通过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私募投资。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0年末,我国共有量化/对冲策略基金13,465只(含FOF),规模达7,000亿元、占自主发行类私募证券基金规模的19%(vs.2017年的5%)。2021年百亿量化私募机构数量增加至27家,约占整体百亿私募机构数量的26%。往前看,伴随前沿的科学技术与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结合,有利于私募机构加强策略迭代与模型更新,为客户创造良好的收益,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行业挑战:私募基金监管趋严,投研能力和销售渠道建设有待加强

监管政策趋严对私募管理人构成挑战。近年来监管对投资者适当性和内控的审查不断趋严,2021年1月,证监会公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重申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募集,明确私募基金财产投资要求,强化私募基金管理人及从业人员等主体规范要求;2022年1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加强经营异常机构自律管理相关事项的通知》,提出进一步提升私募基金规范化运作水平,构建私募基金行业优胜劣汰、进退有序的常态化退出机制。我们认为私募产品备案收紧或将对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构成挑战。

部分机构投研策略较为单一,投研能力有待加强。投资业绩是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的核心竞争力,部分私募管理人投研能力有待加强,在投资品种、投资策略或者工具运用上较为单一,不能及时应对外部突发风险、市场周期变化及风格切换,导致业绩波动性较大,不利于客户留存及规模的持续壮大。

私募产品营销受限,销售渠道建设有待加强。私募证券基金在募集、宣传方面存在限制,众多小微型管理人在市场销售渠道拓展方面的投入相对有限,直销仍是私募基金的主要销售方式,而代销渠道整体相对多元,包括银行、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平台等,目前各渠道规模占比整体上相对分散。

创投及私募股权基金:直接融资提升下市场空间广阔

规模空间:资管新规后稳步增长、增速有所回落

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我们将广义私募股权界定为投资期更偏早期的创业投资基金及投资期偏向于创业中后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自1985年行业起步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经历了1985-2004年的探索起步期、2004-2013年的快速发展期、及2013年至今的规范发展期。

整体规模上看,资管新规以来私募股权存量基金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增速有所下滑。2018年以来,受资管新规后私募股权行业募资渠道及产品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及经济增速下行、疫情影响等内外部压力影响,私募股权存量基金规模虽整体保持稳步增长、但增速较2018年之前有所放缓。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末,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含创投)累计存续管理规模达13.14万亿元、2018-2021年CAGR达15%。

图表:资管新规后,私募股权存量基金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增速有所下降

资料来源: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清科研究,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因2014年开启私募基金备案工作,故前期增速较高部分因为存量基金开始备案(实际数据趋势可参考清科口径);清科口径股权投资含PE、VC及早期投资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30年私募股权投资管理规模达33万亿元、对应2021-2030年CAGR达10.1%。截至2021年末,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规模占名义GDP的比重仅11.2%(vs.2020年末美国私募股权基金规模占GDP比重22.5%)。向前看,伴随经济转型发展,股权投资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在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和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中扮演更为重要的作用,募资端和退出端的政策利好有望推动市场空间进一步扩容。

竞争格*:集中度稳步提升、头部机构深耕行业多年,实际格*或更集中

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实际格*或更为集中。据基金业协会数据,2017-2020年,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含创投)管理人中管理规模10亿元的管理人数量占比由11.4%逐年提升至14.1%、管理规模占比由82.8%逐年提升至85.2%,其中管理规模50亿元以上的大型机构数量占比由2.7%逐年提升至3.7%、规模占比由55.2%提升至60.4%。截至2020年,前10大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规模占比为8.47%;但由于同一股权投资机构在设立不同基金时通过会设立多个主体作为基金管理人,因为我们认为行业实际格*或更为集中。

图表: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基金管理人数量渐趋稳定,中资在PE领域占优、外资发力VC领域,头部多深耕行业多年。管理人数量来看,受备案登记制度启动时间较短、及双创政策催化,2015年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数量由2014年的3,366家大幅增至1.3万家;2016年《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发布,协会对长期未开展实质业务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清理,管理人数量缩减至9,540家,之后再次重回增长。2018年后,行业规范监管下、整体管理人数量稳定在1.5万家左右。头部机构方面,以投中网评定的2021年中国最佳股权投资机构来看,外资机构在投资阶段更靠前的VC投资中更占优势、中资机构则更擅长PE投资,top10创业投资机构中本土管理人仅4家、而top10私募股权机构中本土管理人达7家。同时,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头部机构,其大多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已在行业深耕多年、建立先发优势。

图表:投中2021年度中国最佳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投资机构top10

资料来源:投中网,清科研究,中金公司研究部注:中金资本成立于2017年,但中金直投业务于2006年获批试点,2010年首家获批向第三方募集资金、开展私募股权业务

机遇及挑战:资金/退出渠道多元化支撑长期空间、业务发展进入深水区

行业机遇:资金来源及退出渠道多元化为市场长期扩容提供支撑

中长期来看,我们预计积极政策引导下股权投资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长期化、退出渠道进一步多元化,伴随经济转型发展、股权投资市场空间广阔。具体而言:

►资金来源有望多元化、长期化。伴随取消险资财务性股权投资行业限制、放宽险资投资创投基金限制、鼓励银行子公司/保险/信托出资创投基金及**产投基金等政策松绑效果逐步显现,及针对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的考核进一步长期化,我们预计以险资和银行理财资金为代表的资金或为市场注入资金“活水”,带动近年来以国资为主导的股权投资资金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和长期化(据清科统计,2021年国资LP出资额占比达68%)。

►退出渠道有望进一步多元化。以科创板设立、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北交所设立为代表的政策推进,及全面注册制潜在落地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渐趋成熟,叠加以《上市公司创业投资基金股东减持股份的特别规定》为代表的产品减持规定进一步完善,我们认为股权投资产品IPO退出渠道有望进一步便利、拓宽;同时,在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启动、股权投资基金份额转让等试点下,股权投资行业的退出方式有望进一步多元化。

图表:政策引导下,保险资金配置股权投资比例有所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行业挑战:行业发展进入深水区,存量竞争加剧下、部分机构业绩有所承压

伴随私募股权行业渐趋成熟、经济增速下行及疫情影响下,行业存量竞争加剧,过往“遍地是黄金”或单纯依靠渠道募资的时代或渐行渐远、产品投资回报有所下行,行业面临阶段性调整压力。具体而言:

►行业层面募资难度有所提升。一方面,受疫情影响、市场波动、经济增速下行等影响,短期内个人及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而保险资管/银行理财等增量资金短期内也难以补齐相应缺口,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活跃度或整体有所下行。另一方面,具备资金投放实力及意愿的国资LP对基金管理人的股东背景、品牌力、投后赋能能力的要求更为突出,行业层面募资难度或有所提升。

►投资回报率存下行压力。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及市场波动下、一二级市场价差有所收窄,以成长型基金为代表的股权投资产品的投资节奏或有所放缓、投资回报率或有所回落,对私募股权机构的业务发展造成压力。

私募资管计划:资管新规后回归主动管理

券商资管计划:机构资金带来增量,长期渠道及产品建设有望完善

规模空间:通道压缩下规模持续下滑,结构调整明显

券商资管业务始于2001年,2012年后快速发展,资管新规后行业迎来重塑;资管新规后行业规模快速下滑,结构调整明显。过去由于“大资管”政策标准不一,来源于银行资金的通道业务规模快速扩张带动券商资管业务大幅增长,2013-2016年券商资管规模从5.2万亿元增长至17.6万亿元,CAGR达50%,其中以通道资金为主的定向资管规模占比高达80%以上。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落地,消除了不同资管机构间的监管套利机会,受通道规模压缩影响,券商资管规模快速压降,截至2021年券商资管规模降至8.2万亿元。与此同时,券商资管结构调整明显,以主动管理为主的规模占比快速提升,集合规模占比从2018年的14%提升至2021年的44%。

图表:资管新规以来通道规模压缩,券商资管规模快速下滑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资管新规以来以主动管理为主的集合资管规模占比明显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主动管理能力提升、叠加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拐点,券商资管有望迎来快速增长。净值化大时代下,券商资管在机制及定位、牌照、投研能力、资金端等多方面发力:1)更多券商明确对券商资管的定位,与旗下公募基金实现差异化发展,持续完善固收+、权益等产品线;2)积极成立券商资管子公司,加快完善买方投研体系和文化机制,并进一步为获取公募牌照做准备,主动管理能力有所提升;3)机构及零售资金两手抓,近两年以银行理财子、年金等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快速增长、成为券商重要的资金来源。在当前居民金融资产配置拐点下,券商资管空间广阔。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30年券商资管规模18万亿元,对应2021-2030CAGR9.0%。

竞争格*:近三年集中度明显提升

资管新规后行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头部公司市占率较高。券商资管计划管理人为证券公司及旗下资管子公司,目前[6]参与者共97家。从行业竞争格*上看,2019年起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由于通道业务规模较高、客户粘性低,因此在资管新规前CR5份额仅占30%左右,2015-2017年CR10份额从50%下降至45%。资管新规后随着通道业务逐步清退,在投研、渠道等方面较强的券商更具备优势,行业格*迎来重塑,集中度快速提升。CR5从2017年的29.9%提升至2021年的44%,CR10从2017年的45%提升至2021年的64%。其中,头部公司在机构资金及投研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具有较高的市场份额,2021年中信证券市占率达16%。

往前看,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当前券商资管迎来品牌渠道、投研能力、产品设计、投资咨询等方面的全面竞争,行业洗牌加剧,在渠道、人才、投研、品牌等方面具备优势的券商将具备较强的优势。从当前竞争格*上看,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我们预计,未来行业格*将延续集中度提升趋势。

图表:资管新规后券商资管规模集中度显著提升

资料来源: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Wind,中信证券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注:2015-2020年数据来自基金业协会,2021年数据采用受托管理资产总规模计算

图表:头部机构具备较高市占率

资料来源: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Wind,中信证券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机遇及挑战:政策松绑为券商资管带来机遇,但投研能力有待加强

机遇一:政策在牌照层面的放松利于券商资管整体发展。2022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5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提出在继续坚持基金管理公司“一参一控”政策前提下,适度放宽公募持牌数量限制,允许同一集团下证券资管子公司、保险资管公司、银行理财子公司等专业资管机构申请公募牌照。

随着政策对公募牌照的放松,券商资管产品形态的变化及布*的完善将带来资金的增长。从产品形态来看,当前券商资管多数为大集合产品,且产品数量有限,限制资金引入,如:部分机构资金(如银行金融市场部资金)受限于券商资管非公开的产品形态、专户产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零售端宣传受限于券商资管产品没有过去公开业绩。未来持牌后,券商资管所发产品为标准化产品、且产品布*将有所丰富,以银行、企业为代表的机构资金将有所增加;同时在产品布*逐渐丰富以及未来形成公开业绩后,零售端资金有望迎来增长。

机遇二:内部协同带来增量资金。1)券商资管与母公司的协同主要在于渠道端,一方面,受益于母公司的品牌效应以及其他业务部门的推介,券商资管有望与银行、年金、保险、理财子等各类机构建立联系,从而带来增量机构资金。另一方面,当前券商资管主要销售渠道在于母公司,通过与财富管理部门的协同,利于资管产品在零售端的分销。2)从产品端来看,券商内部各业务部门的协同及合作关系推介一定程度上利于产品创设,如券商资管可与优质的企业和机构合作,创设ABS产品。

挑战一:零售端渠道建设不足。当前券商资管在零售端的销售主要通过母公司,过去券商资管发展以机构资金为主,使得券商资管相比于银行以及一些大型公募基金,在销售人数、线上宣传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从母公司层面来看,相比于银行,券商在客户数量、销售人数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从外部渠道对比来看,当前公募基金以各类代销机构合作广泛,而券商资管在外部渠道拓展有限。往前看,由于先天渠道铺设有限,券商资管未来广泛拓展外部渠道、发展线上宣传、建立客户信任等仍需要一定时间。

挑战二:产品布*不足。当前券商资管产品数量有限,且以固收类产品为主,产品线整体布*有限;相比于公募,在过去十几年的发展中,多数公募管理人以实现固收、权益等方面有完善的产品布*,能较好把握住发展机遇。如,在过去两年资本市场表现较好、权益类资产较快增长的背景下,券商资管受限于权益资产布*不足,在资产规模增长上与公募基金有较大差距。往前看,完善产品布*需要较长时间,而当前部分产品种类先进入者已建立起较强的优势、市场竞争充分,券商资管在产品布*上仍有一定挑战。

挑战三:投研能力有待加强。一方面,券商资管过去以通道业务为主,资管新规后仍以机构业务和固收类产品为主,在机制体制以及文化等方面与买方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从人才建设上看,当前券商资管在人员配置上仍有不足,同时券商在人员激励上与激励机制灵活的公募有一定差距,优秀人才的不足使得券商投研能力相对不足。

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不含养老金):面临转型挑战,行业有望加速分化

规模空间:通道业务受限后规模持续下滑

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管业务(又称专户理财业务)是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进行证券投资,包括一对一和一对多,可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或子公司开展。专户业务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债权、基金、金融衍生品等交易所上市品种,以及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等。基金公司应设立专门的子公司投资未上市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资产。此处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不包括养老金专户。

专户业务开启于2008年,2012年后监管政策有所放宽,2017年起规模持续下滑。展望未来,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在大资管行业扩容下有望实现规模增长,我们预计2021-2030年规模复合增速有望达9%。

图表:截至2021年末,基金专户及基金子公司资管计划规模合计7.4万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行业集中度先降后升

行业集中度先降后升。截至2020年末,开展专户业务的基金公司共119家、基金子公司共76家。从行业集中度上看,基金专户和基金子专户规模集中度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早期由于管理人不断增加、行业竞争加剧,行业集中度有所下滑,2013-2017年,基金专户CR5从45%下降至31%、基金子专户CR5从50%下降至28%。伴随行业逐步规范,行业格*有所优化,具有平台和资金优势的公司更易实现规模扩张,头部效应逐渐显现。2018-2021年,基金专户CR5从34%提升至38%、基金子专户CR5从36%提升至43%。往前看,我们认为头部机构在产品、投研、渠道等优势明显,在竞争中更具优势,行业集中度有望持续提升。

图表:基金专户规模集中度先降后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基金子专户规模集中度先降后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机遇及挑战:产品灵活性较高、但在渠道端及发展定位存在挑战

机遇:基金专户兼顾公募平台的投研实力以及产品设计的灵活性。

►从投研能力上看,基金专户依托于公募平台,共享投研资源,相较于其他私募资管产品,在人才资源、投研能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产品设计来看,基金专户可以根据客户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定制产品,可灵活设定投资范围、投资目标、产品风险收益特征、开放和封闭安排、投资仓位等。此外,在产品费率上,专户产品可根据管理情况提取业绩报酬,加大对投资经理的激励。整体而言,相较于公募产品,专户产品的产品设计更加灵活,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挑战一:基金专户在渠道端存在挑战。作为私募资管计划,基金专户的渠道更多依赖于自身以及股东方,基金专户与公募的客群差异较大、仅靠母公司渠道端在客户触达等方面均有限。因此相较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基金管理人在渠道端相对劣势。从管理人内部来看,头部基金管理人以及明星经理有一定品牌效应;而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相对发展有限。

挑战二:通道业务受限后,基金子发展转型仍存不确定性。伴随通道业务受限,基金子公司当前正积极向私募股权投资、ABS、MOM、FOF等方向转型。但在相关领域,私募股权机构、券商等金融机构发展时间更长、更具竞争优势,基金子转型发展仍存不确定性。

期货资管:小体量、大分化

规模空间:资管新规后行业深蹲起跳,资管大时代下有望顺势起航

起步于2012年,资管新规后行业开始转型,2019年起规模回升。往前看,随着期货公司不断加大对资管业务的投入、夯实主动管理能力,行业规模有望持续增长,我们预计2021-2030年期货资管规模有望从0.4万亿元提升到0.7万亿元,对应2021-2030年CAGR8.1%。

图表:2020年起期货资管规模企稳回升,2021年末达3549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竞争格*:行业分化较大,集中度远高于其余资管类型

截至2021年末,共129家期货及期货资管子公司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从行业格*来看,由于行业整体规模较小、资源有限,头部机构在其中具备更高的渠道、产品等优势,期货资管整体呈现出更高的集中度。2017-2021年CR5从26%提升至56%、CR10从41%提升至75%,其中TOP1中信期货资管规模市占率30%。对比而言,2021年大资管行业CR10平均占比54%从行业分化来看,2021年产品数量少于5只的公司共46家、占比41%,产品数量高于50只的公司仅5家,占比4%;产品规模少于5亿元的公司共65家、占比58%,产品规模大于100亿元的公司仅9家,占比8%。

图表:近几年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期货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期货资管头部公司具有较高市占率

资料来源:期货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机遇及挑战:依托自身资源打造特色化产品,但在渠道、投研上存在不足

机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打造特色化产品。相较于银行、券商等金融机构,期货公司期货、期权等衍生品领域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和风险管理经验,在期现套利、量化对冲、CTA趋势策略等领域相对于其他资管机构经验更丰富。在2021年各资管产品中,期货资管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规模占比最高。依托于公司自身的资源禀赋,期货资管可以加强大宗商品、CTA策略、量化策略、FOF等产品布*。

挑战一:从资金端来看,期货资管整体资金来源有限,一方面受限于渠道建设,另一方面主要受居民对于衍生品认知有限程度有限等影响。

►受限于期货公司自身资源有限及第三方渠道建设不足,期货资管募集资金渠道较窄。一方面,期货资管的主要渠道方为期货公司,2021年末在全市场1726只期货资管计划中,共717只采用期货经营机构以外的销售机构,占比42%,期货资管在外部渠道建设的不足较大程度限制行业规模增长。另一方面,期货公司自身在各类金融机构中体量较小,在渠道建设以及人员方面相较券商和银行差距较大。2020年末期货行业营业部数量1951家,对比而言,券商营业部数量1.2万个、银行网点总数22.67万个。因此,受限于期货公司自身资源有限以及外部渠道建设不足,期货资管整体销售渠道较窄、资金来源有限。

►居民对于期货资管认知程度有限。衍生品在投资中通常起到降低组合波动、对冲风险的作用,由于市场普及推广有限,居民对于券商资管整体的认知程度相较于其他资管产品更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期货资管规模增长。

挑战二:投研能力相对不足。相比于其他资管产品,期货资管起步较晚,于2012年加入大资管行业。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期货资管更多依赖于通道业务扩大规模,也使其在早期的人员、投研、资金等方面积累不足。此外,在人才方面,由于期货公司整体较小、人员激励有限,存在内部人才流失、外部难以通过高薪聘请优秀投资经理等问题。整体而言,受早期积累不足、人才资源有限等影响,期货资管相比于公募等产品而言在投研能力方面有所欠缺。

信托:新规后面临转型阵痛、行业分化加速

规模空间:15万亿元规模的大资管重要一环、新规后面临转型阵痛

我国信托业正式起步于1979年,发展至今的业务阶段可分为1979-2000年的探索期/混乱期、2001-2017年的规范期/成长期、及2018年至今的转型期/阵痛期。

整体规模:严监管和去杠杆背景下,信托资产管理规模压降明显,但主动管理转型下、降幅有所收窄。资管新规后,由于银信通道业务萎缩及市场表现低迷,信托业务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呈现负增长。截至2022年1季度末,资金信托资产规模为14.8万亿元,较2017年末的历史峰值下降7.2万亿元;但从边际变化来看,近年来伴随主动管理转型逐见成效、整体资金信托规模降幅已明显收窄。就细分结构来看,受传统银信合作、政信合作通道业务萎缩影响,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资金信托持续压降,已由2017年的12.0万亿元降至1Q22的4.2万亿元、占比由55%降至28%;通道压降叠加信托公司加快财富管理等主动管理能力建设,集合资金信托规模整体呈增长态势,规模由2018年的9.1万亿元增至1Q22的10.6万亿元。

图表:资管新规后,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压降明显,但主动管理转型下、降幅已有所收窄

资料来源:信托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资金流向:非标融资占比下降、投资功能逐步凸显,投向结构有所优化。2020年以来,按运用方式来看,资金信托中贷款类占比下降明显。截至2022年2季度末,贷款类占比为25%、较2019年末的41%下降16ppt;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可供出售及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投资类资产则合计占比上升18ppt至65%,体现信托业非标融资业务压降、投资功能逐步显现。此外,就资金的行业流向来看,近年来信托业的地产/金融同业投向规模持续压降;同时,监管要求及主动管理转型下[7],信托公司持续强化标准化资产配置能力、投向证券市场的资金信托规模增长明显,2Q22合计规模已达3.9万亿元、占比26%,为第二大投向领域。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2030年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达27万亿元、对应2021-2030年CAGR6.8%。具体而言:

►短期行业或仍处转型阵痛期,预计资产规模触底后缓慢回升。短期而言,持续严监管、经济增速下行、及地产风险暴露背景下,我们认为信托行业或仍处于压降融资类、地产类存量业务及加速风险出清的过程中,即使近年来持续的通道规模压降和主动管理转型带动整体行业规模触底、我们预计之后的复苏节奏或仍相对迟缓。

►存量风险出清及转型深化后,信托公司有望依托投资范围及产品属性优势、逐步打开中长期业务空间。中长期来看,伴随行业存量风险项目及不符合监管导向的非本源项目逐步出清,加之激烈竞争中信托机构逐步培育主动资管能力,我们预计行业有望逐步分享大资管行业发展红利。具体而言,资产管理信托方面,我们预计信托公司可凭借相较其他资管品更为广泛的可投资产类别、满足客户多元化资产配置需求,逐步体现差异化竞争力;服务信托方面,信托产品具备无可替代的风险隔离属性,在居民资产积累、代际传承、经济结构转型背景下,家族信托、风险处置等业务规模有望迎来增长。

竞争格*:严监管下行业加速分化、优质头部公司市占率提升

严监管背景下,行业加速分化、头部优质信托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2017年以来,信托业整体进入去通道、压降非标业务、回归主业的严监管时期,众多信托公司面临转型阵痛、经营承压。在此背景下,主动管理能力强、聚焦主业、风控优势突出的头部优质信托公司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信托行业收入和净利润CR10集中度分别由2017年的43%和42%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54%和51%,行业马太效应凸显。同时,在整体行业信托资产规模压降背景下(2017-21年CAGR为-5.9%),头部信托公司规模仍保持正增长,2021年信托资产规模排名前10的信托公司合计信托资产规模2017-2021年CAGR达2.5%。

图表:资管新规后信托行业集中度整体提升明显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注:均采用万得信托公司合并口径

参与者数量稳定,头部机构业绩更优、主动管理转型进程快于行业。行业参与者方面,截至2021年末,全行业共68家信托公司,行业参与者数量稳定,2007年后监管未新增持牌信托机构(但少数机构破产停业)。头部机构方面,业绩排名靠前的信托公司以国企背景为主,其中2021年营收排名前3位的信托公司为平安信托、建信信托、中信信托。整体来看,资管新规以来头部公司营业收入增幅优于行业(营收前10大机构2017-2021年营收CAGR为12.5%vs.行业0.4%)、净利润降幅小于行业(营收前10大机构CAGR-1.5%vs.行业-7.6%),同时主动管理转型程度更为领先;2021年,营收前10大信托公司平均证券标品信托占比28%、贷款类信托占比14%(vs.行业25%、27%),同时单一信托占比低于行业、集合信托占比优于行业。

图表:2021年营收排名前10大信托公司概况

资料来源:Wind,信托业协会,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此处行业收入、利润均采用协会披露口径,净利润采用利润总额替代

机遇及挑战:产品差异化特性支撑潜在破*、主动管理能力及存量风险是最大掣肘

行业机遇:有望依托投资范围/产品属性的制度性优势,走出差异化路径、分享大资管行业红利

有望依托投资范围/产品属性的制度性优势,走出差异化路径、分享大资管行业红利。一方面,经过资管新规后4年的规范监管转型,信托行业加速回归“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信托行业本源,持续压降通道类业务规模、加速提升主动管理核心竞争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信托产品资产管理属性逐步显现,监管调整带来的边际压制有望在中期维度逐步消减。另一方面,信托产品的可投资资产类别更为广泛、且具备破产保护等独特属性,有望在资管新规后时代、在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领域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逐步打开中长期成长空间。具体而言:

►资产管理信托:可投资资产类别更为广泛、有望满足客户多元化大类资产配置需求。根据资金信托新规,资产管理信托包括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及混合类,其中权益类可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混合类可投资于债权/权益/商品及金融衍生品[8];对比来看,资产管理信托的可投资资产类别明显宽于公募、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创投、银行理财、券商资管等产品。我们认为,信托公司可凭借资管信托的制度优势,发挥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配置需求,有望迎来中长期发展机遇。

►资产服务信托:信托产品具备制度优势、居民财富积累/经济结构转型下需求具备支撑。1)信托还具备资产隔离、破产保护等独特属性,加之是唯一可独立开展家族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在通过家族信托、遗嘱信托等服务信托提供财富管理服务时具备难以替代的制度优势,是居民财富积累、资产配置拐点、及财富代际传承下不可或缺的金融资产类别,有望成为信托公司挖掘高净值人群业务空间的重要抓手。截至2021年末,68家信托公司中已有59家开展了家族信托业务,对应规模由2017年末的500亿元增至3,495亿元、CAGR达63%。2)在经济增速下行、结构转型背景下,困境企业风险化解需求旺盛,风险处置受托服务信托有望成为帮助企业破产重组、协助风险处置时的重要载体,有望带来增量业务机遇。以建信信托为例,其自2019年推出“彩蝶系列”信托计划,承接了康美*业、渤钢集团等企业的破产重整;截至2021年末,受托规模已超2,300亿元。

行业挑战:主动管理能力不足及存量业务风险仍为发展桎梏

主动管理能力不足及存量业务风险仍为发展桎梏。资管新规出台后,信托公司原本红火的通道模式无以为继、开始加大非标融资向标品资管转型,而资产管理信托业务面临来自其他各类资管机构的同质化竞争,主动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短期内信托公司产品吸引力下降、业绩有所承压;另一方面,信托存量类影子银行业务中仍有一定“隐雷”,在持续严监管、经济增速下行及地产风险暴露背景下,存量风险或加速暴露、对业务经营造成阻力。具体而言:

►主动管理能力打造知易行难、非标转标后产品吸引力下降。相比于传统非标业务,同质化的标品资管市场已拥有包含公私募基金、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等在内的成熟竞手,信托行业由于整体的后发劣势及相对落后的主动管理能力,其资产管理信托业务所能获得的市场空间极其有限;同时,非标转标后,由于主动管理能力限制,信托公司主要选择固收类产品承接非标业务资金,债券/固收类标品目前仍为信托资产管理业务的主要产品,然而相较原非标产品、固标品收益率较低,相较其他金融机构同类产品收益率亦竞争力有限,难以匹配原有客户需求的同时也难以吸引外部新客户。

►以地产领域为代表的存量类影子银行业务风险或加速暴露。目前来看,不符合监管导向、存在较大潜在风险的信托存量业务规模仍较大。其中,由于资管新规后压降事务管理类通道业务,贷款一度成为信托业快速增长的资金运用方式,虽然在2020年资金信托新规明确限制贷款及非标债权类占比后、贷款类信托占比压降明显,但截至1Q22仍有3.8万亿元(占比26%);同样,虽在“房住不炒”基调下、投向地产领域的信托规模有所下降,但截至1Q22仍有1.6万亿元(占比11%)。在严监管、经济增速下行及地产风险暴露背景下,我们认为以地产领域为代表的存量类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的风险或将加速暴露,拖累信托公司业绩及转型进程。据用益信托网数据,今年1-8月信托产品违约规模908亿元、违约产品数量131起,其中房地产信托违约金额达656亿元、占比达72%。

大财富及大资管市场现状及发展空间与资本市场景气度高度相关,如若股票市场及基金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下滑,则会对各类型资管机构相关业务收入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明晰的监管政策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如若行业监管趋严,短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不同类型资管机构,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伴随产业链分工进一步细化,各类机构凭借自身禀赋进行差异化竞争,谋求在行业内的一席之地,但如若竞争过于激烈,或将影响行业的多元化与差异化发展,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前景。

[1]注:本文所指的保险资管行业仅纳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所指的综合型保险资管公司,其他机构诸如具有存量保险资管产品业务的机构、保险私募基金管理人等不纳入本文所指的保险资管行业范畴中。

[2]注:2021年统计不包括未参与调研的华夏久盈资管

[3]注:机构收入主要指管理费用及其他相关收入,包含管理费收入及投顾、财顾等咨询费

[4]注:单位规模收入:收入/资管规模

[5]注:头部六家险企主要指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太平(排名不分先后)

[7]《资金信托新规(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向他人提供贷款或投资于其他非标债权类资产合计金额不得超过50%

[8]银保监会《关于调整信托业务分类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2022年)

本文摘自:2022年11月8日已经发布的《机构篇:百花齐放下的“大资管”格*》

姚泽宇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18090001SFCCERef:BIJ003

蒲寒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17100003SFCCERef:BNR210

王子瑜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2070019

毛晴晴分析员SAC执业证书编号:S0080120040014SFCCERef:BRI453

樊优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2070009SFCCERef:BRI789

龚思匀联系人SAC执证编号:S0080121120013

黄月涵分析员SAC执证编号:S0080522070005SFCCERef:BRI225

于寒联系人SAC执证编号:S0080121070324

周东平联系人SAC执证编号:S0080122090113

本公众号不是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只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订阅者如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该等信息、意见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订阅者应当对本公众号中的信息和意见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中金公司对本公众号所载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所载资料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中金公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本公众号仅面向中金公司中国内陆客户,任何不符合前述条件的订阅者,敬请订阅前自行评估接收订阅内容的适当性。订阅本公众号不构成任何合同或承诺的基础,中金公司不因任何单纯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中金公司的客户。

本公众号仅是转发中金公司已发布报告的部分观点,所载盈利预测、目标价格、评级、估值等观点的给予是基于一系列的假设和前提条件,订阅者只有在了解相关报告中的全部信息基础上,才可能对相关观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如欲了解完整观点,应参见中金研究网站()所载完整报告。

本资料较之中金公司正式发布的报告存在延时转发的情况,并有可能因报告发布日之后的情势或其他因素的变更而不再准确或失效。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仅为报告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该等意见、评估及预测无需通知即可随时更改。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或价值走势可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过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预示和担保。在不同时期,中金公司可能会发出与本资料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销售人员、交易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可能会依据不同假设和标准、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头或书面发表与本资料意见不一致的市场评论和/或交易观点。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中金公司可能与本资料中提及公司正在建立或争取建立业务关系或服务关系。因此,订阅者应当考虑到中金公司及/或其相关人员可能存在影响本资料观点客观性的潜在利益冲突。与本资料相关的披露信息请访/disclosure_cn,亦可参见近期已发布的关于相关公司的具体研究报告。

来自:戴维斯王朝>《中金资管专题》

上海潮汐量化私募基金成立时间

上海潮汐量化私募基金成立时间是2013年12月19日。上海潮汐量化私募基金属于上海潮汐量化投资管理中心。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杰出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沪青平公路5251号二楼B区109室,经营范围包括投资管理,资产管理。

量化私募行业2021年度关键词出炉_2021 3季度末 量化 规模_非凸科技的博客-CSDN博客

2021即将结束,回顾今年的量化私募行业,不知道是否和你想的一样呢?

一、万亿规模

2018年以来,随着股指期货松绑、对冲工具的日益丰富,国内量化投资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规模急速增长。2021年二季度末,量化私募基金的规模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三季度末达到1.43万亿元,相较2020年底,规模翻了一番。

私募排排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国内百亿量化私募共有27家,今年以来,平均收益20.02%。鸣石投资、佳期投资、聚宽投资、金戈量锐、天演资本、世纪前沿私募基金年内收益超过30%,分别位于第一至第六名。

量化产品收益来源可以归结为行业风格配置收益、因子收益、基差变动、打新收益等。2021年2-3月以及9月经历的两轮大幅回撤,更有头部量化私募机构宣布全面封盘,主要原因是风格切换导致的抱团瓦解。

A股市场长期存在显著的行业风格轮动,且在特定月份,行业之间收益表现会切换剧烈,行业轮动剧烈时往往对应着特定板块抱团股的瓦解。

两次回撤分别与茅指数和周期股的抱团瓦解有关。从图中可以看出,茅指数与周期板块的两次回撤分别对应量化基金的两轮回撤。茅指数是在2月10日见顶,随后迎来一波快速下跌;周期板块是在9月13日见顶,随后也经历了快速回撤。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茅指数和周期板块都是市场成交最活跃的抱团板块。随着活跃抱团股的极速下跌,量化基金也出现了较大回撤。

量化私募策略大概分为3类:高换手率的日内交易策略,换手率通常在100倍以上,由于T+1限制,换手率存在上限,按照250个交易日计算,最高双边换手率为500倍;中等换手率的量化选股策略(价量、情绪因子),换手率通常在40-100倍;低换手率的量化选股策略(基本面因子),换手率通常在4-20倍。

根据2021年三季度末量化私募总规模1.43万亿元来计算,其中高换手率策略容量大概占比20%(2860亿);中等换手率策略容量大概占比50%(7150亿);低换手率策略容量大概占比30%(4290亿)。在不同换手率情景假设下,对量化私募的成交金额进行来估算,如下图。

在中性假设下,量化私募每年贡献的成交金额大概在90万亿元,一年按照250个交易日计算,则量化私募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约为3604亿元。在市场成交活跃的时期,A股每日成交总额在约在12000亿-18000亿元,则量化私募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占比约在20%-30%。

近日,网上有人爆出:有量化私募发了5000万元的年终奖!如此高额奖金,是否属实呢?

某头部量化人士表示,今年量化业绩整体不错,超5000万元的年终奖也很正常,这一时间点正是抢人高峰期,某些公司出于对被“挖墙脚”的担心,往往会提前发年终奖。

在量化投资行业,大多数公司基本工资的上限往往在25万-30万美元左右,其中大部分薪酬是以奖金形式支付的。不如来看看来自GrainstoneLee的全球顶尖对冲基金薪资大调查。根据数据统计,这10家对冲基金公司的平均薪资约为16万美元。

量化私募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其竞争也逐渐进入白热化,人才成为这一阶段各家的必争之地。随着量化人才薪资待遇的大幅度提升,量化行业也越来越成为应届毕业生的首选。相较于互联网行业,近几年量化行业的招聘优势逐渐凸显。

激烈的竞争也使得量化私募在人力方面的投入非常得高,一般占总成本的50%左右。为留住人才,各家量化机构频频出现抢人大战。某头部量化私募开出的条件是年薪150万起。甚至还有月薪给出5万的量化私募,都招不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

人才一直是量化私募的核心,出现校招“抢人“现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量化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头部私募若想保持领先地位,需要招募更为优秀的人才,否则很难支撑百亿甚至千亿的管理规模;二是百万年薪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公司知名度,打响品牌,所以推动着量化私募平均薪酬越来越高。

2021年,我们一起拼搏过,奋斗过,经历过。在金融科技浪潮中,工程师们逐浪前行,支撑金融市场的运转,用代码构筑未来世界。

2022年即将到来,我们步履不停,以完备的算法研发体系、强大的软件自主开发能力,为券商、量化私募等众多大型金融机构持续提供优质的算法服务。

非凸科技:招的,可以投递简历到公司邮箱:recruit@ft.tech

非凸科技:#招Rust开发工程师薪资: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租房补贴;年终奖金;定期团建;五险一金工作地点:北京、上海、成都邮箱投递:recruit@ft.tech

非凸科技:薪资: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福利:租房补贴;年终奖金;定期团建;五险一金工作地点:北京、上海、成都邮箱投递:recruit@ft.tech

非凸科技:rust大会因疫情防控原因延迟到11月份举办,具体时间再另行通知哦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