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火车大北厂在哪里(《美好的日子》维新和奋斗结*是什么?)

时间:2023-12-21 17:36:01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美好的日子》维新和奋斗结*是什么?

《美好的日子》孝拿齐奋斗结巧陪搭*再次换上了军装,戴着自己的徽章,在齐建设和齐自强的陪伴下来到了复兴号高铁上。列车飞速运行,齐奋斗回想起了自己的一生,喃喃道,这乱卜是我们的新铁牛,我们的复兴号。《美好的日子》是由余丁执导,王千源、童蕾领衔主演,张丰毅、丁嘉丽、王迅特别出演,于明加、张铎、徐梵溪、倪虹洁、田昊、潘之琳、吴彦姝等主演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剧情简介新中国建国初期,朝鲜战场归来的转业军人齐向前,立志要造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而他也主动放弃干部身份成为了一名工人,他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不仅赢得了事业上的成功,还赢得了剧团台柱白若雪的注意。与他亦敌变友的知识分子秋实也为大北厂的建设出谋划策,他们向以于德水为代表的老工人学习,在厂长何枫的带领下,同其他工人一起造就了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盛捷、刘桂芹、曹德和作为大北厂的女性则让火热的生活更有情趣,并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多年后,他们的子女孔维新、奋斗等人接过父辈夙愿,并以新的生命力开创了新中国的高铁时代。

造火车大北厂在哪里?

在山东青岛。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青岛四方”)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骨干企业,是中国机车车辆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铁路总公司确定的六家装备现代化重点扶持企业之。基本信息中车青岛四方股份正以成为世界轨道交通客运装备最强企业为目标,不断瞄准世界轨道交通装备最前沿技术,加快提升企业自主研发水平,快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目前,公司正在充分发挥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高速列车产业化制造基地的作用,在高速列车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推动下,全面深入推进国家新代高速列车的研发制造,为京沪高铁以及国家高速铁路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装备支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保定造火车的叫什么单位?

保定造火车的单位是中国北车 Bombardier 保定运输设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北车的子公司,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公司主要生产铁路客车、城轨车辆和机车车辆等,是中国铁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同时,该公司还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制造,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制造品牌。目前,中国北车 Bombardier 保定运输设备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之一,为中国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青岛有个造动车的地方具体叫什么公司?地址在哪?

虽然我很聪明,但这么说真的难到我了

绿皮火车是怎么造的?

绿皮火车是由多个车辆厂生产的。

目前我国铁路车辆的生产厂家有,南京浦镇车辆厂,大连车辆厂,大同车辆厂,长春车辆厂等厂家,株洲车辆厂,根据订单需求进行车辆的生产。

除此之外还有柳州车辆厂等进行车辆的维护,翻新等。

通过上述厂家,为铁路提供车辆。

我的世界手机版怎么造火车和铁路。

http://v.ku6.com/show/F8QsoqKh73wMvqJ5.html?from=my希望采纳

中国最大步枪厂,一个中国最著名枪械品牌的没落_手机搜狐网

作者:川川秀,王晓宇,《退休生活》杂志社编辑,自媒体平台包括一点资讯的《心花社》、美篇的《川川秀》。微信号:m6m7m8

值班大话君:秋深月影

核心提示:军工626厂也称国营庆华机械厂,曾经是中国枪械行业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今天,它生产的带有“三角66”标的枪械,依然是二手市场的一个口碑极佳的品牌……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个中国最大的步枪生产厂却彻底地走入了历史。累计生产枪械900余万支,可装备800个步兵师,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是历史对626厂的盖棺论定。本文寻访寻访最初建厂的老工人,让他们带您走进庆华厂的峥嵘往事。

核心提示:军工626厂也称国营庆华机械厂,曾经是中国枪械行业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今天,它生产的带有“三角66”标的枪械,依然是二手市场的一个口碑极佳的品牌……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这个中国最大的步枪生产厂却彻底地走入了历史。累计生产枪械900余万支,可装备800个步兵师,在多次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这是历史对626厂的盖棺论定。本文寻访寻访最初建厂的老工人,让他们带您走进庆华厂的峥嵘往事。

庆华厂遗址一角,枪标“三角66”被铭刻在纪念碑的基座上,历史上这是庆华出品的象征(心花小记/摄)

侯四维说:“当年在中印边境冲突、珍宝岛事件、中越自卫反击战中,最受欢迎的、战士们最想用的枪就是那个刻有‘三角66标’的,它有劲儿、皮实、可靠,可以将之以生命相依托。”类似的反馈来信从前线战士们那里辗转寄到位于北安县的兵工厂时,侯四维备感欣慰与自豪。

“三角66标”是中国造枪大厂庆华工具厂的厂徽,从它诞生以后,在该厂出品的所有合格枪械上,都标记着这一符号。庆华厂也称626厂,那年,在设计枪标时,在主要领导人的创意下,选择了“△”与“66”这两个符号,一个中国兵器史上的知名品牌就这样诞生了。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三角形内是两个“6”,没“2”。事实证明,此灵感,耐推敲,简捷、美观、稳定、有力,是这一枪标本身带给观者的直观感受。其实,简捷、美观、稳定、有力,同样可以拿来形容庆华枪品的使用特性。将每一枚“三角66标”铭刻在枪身上,都是一种慎重的行为。在38年的历史存在中,它凝结着数代兵工人的信誉与心血。

侯四维,1948年10月2日于沈阳入厂,此后,他常年从事生产调度工作。他熟悉枪械的每一个部件,比熟悉自己的身体还清楚。1950年初冬,国家一声令下,侯四维挥别已生活三十年的沈阳城,来到北纬48.3度的北大荒,从此扎根小城北安。此行,我们寻访到的几位老人都是在全国解放前入厂,然后响应国家号召,奔赴高寒之地开创新工厂。夏延年,87岁,1947年入厂;邵国丰,86岁,1948年3月入厂;石学铭,89岁,1948年4月入厂,几位老人都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精气神都奉献给了造枪事业。

1950年10月29日下午3时,由部门领导高光耀两口子带队,石学铭一行踏上北上列车。这一年石学铭24岁,是青工骨干,“无忧无虑,没牵没挂,一心一意跟*走”。报名去北大荒时,他甚至都没和家人打个招呼。火车一路没停,于次日晚9时直接开抵北安城。地处老北大荒腹地的北安城,也确实给这些沈阳人来了个下马威,寒风透骨,用石学铭的话讲,“唾口唾沫,到地上就成钉了”。据记载当年北安最低气温达零下42摄氏度,而沈阳在最寒冷的冬天也不过零下20多度。当晚,石学铭就住进了东郊的原伪满旧兵营,未来的626厂将由此发端。次日一早就开始工作。石学铭被分配到厂部。他找领导请示工作,刚到楼梯,就遇到了加了一夜班的副厂长李作潢下楼。李作潢说,小石你去西岗动员老百姓腾房子吧,上千人的大队伍马上就都开来了,这事儿要抓紧!

当时,北安县委接到的上级批示是:全力准备,不讲困难,不要条件,占房给房,征地给地,用人出人,要像解放战争时搞支前一样,把沈阳迁来的工厂和人员安排好。

那时的北安,在时年22岁的夏延年眼中,满城举目可及,一共也就十几条街,主城区超过两层的楼房也就那么几座,有部分日伪时期修建的日式洋房,普通民居基本都是土坯草苫房。尽管如此,北安仍是齐北一带基础最好的县城之一。伪满时,日本人曾在此设立北安省,提出“大大的北安,小小的哈尔滨”的口号,对此地的战略前景极为重视。日本投降后,中共直接接管此地,最早的中共黑龙江省委与省**就建立在北安。

县城的东面有一处日伪遗留的旧兵营——东大营。东大营有残缺的围墙,有十几栋机关、兵营、仓库和马厩、岗楼一类的砖房。已有几栋被启用,林彪之前在此创建了“东北军政大学”,已毕业两期学员。余下的房屋大都残破,或缺门少窗,或屋顶破烂,“大烟炮”将一米多厚的积雪灌进屋内……经过先遣人员的考察,兵工厂的新址已选定于此,而东北军政大学则顾全大*,南下另择新址。

多年以后,仍有不少老职工向参与选址工作的高光耀等人发牢*,怎么就选了这么个地儿,选再往南一些的绥化也比这儿强呀……对于这些抱怨,高光耀亦一脸无奈。还能选哪儿?东大营好歹相对独立,有院有房,有电有水,离火车站也不远,且地处县城边缘,有扩展余地。再说,选址在齐北一线,是***他老人家早就定下的方向呀。

1949年12月,***、周恩来一行访苏,专列途经齐齐哈尔一带的碾子山站加水。***漫步车下,被兴安岭冰封雪野中的地貌所吸引。1950年2月,***从苏联回国时,就对迎接他的东北*负责人提出了在这一带建兵工厂的想法。这次沈阳51兵工厂北迁,在选址时,东北*采纳的其实就是***的最初设想。据石学铭介绍,沈阳51兵工厂一分为三后,他们所在的枪厂搬到了小兴安岭脚下的北安,炮厂搬到了松嫩平原西南部的齐齐哈尔,弹*厂搬到大兴安岭余脉雅鲁河畔的碾子山,呈三角之态。其实,让当时的石学铭、夏延年、邵国丰等人不甚理解的,还另有深意。东北兵工*如此布*,首先是考虑了将一个大军火厂按职能拆开,更加定向,互不影响;再者齐北一带为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可进可退;三者这里是山区和平原的结合部,必要时,可进一步“工厂进山,设备进洞”;还有一个深层理由就是,这里离苏联远东地区近,在当时这叫“背靠沙发”。据老工人们回忆,当时形势紧迫,东北*破例为副厂长、军代表李作潢等人安排了直升机直飞黑龙江。他们沿着齐北一线考察了泰来县等几个地方后,最终还是觉得北安城建厂更方便。

1950年冬天,1631名经过挑选的员工以及八百余名家属陆续来到北安。紧随而至的,是1358台套机器设备,以及3000多吨材料、工具。一时间,原本安静的小城北安热闹非凡。工厂里,不分昼夜地点炉生火,把冻土烤化,把水烧开,打地基,和泥垒砖……北安土著对此甚感奇怪,自古就没见过有谁在寒冬腊月里抹墙、盖房子的呀!除东大营之外,城里的西岗、北岗、南大营等地日伪遗留房屋也全被利用。马厩和仓库等大一些屋子被间隔,改成了南北屋式的大走廊,又搭上火炕,垒起火炉,就成了职工宿舍,再加上周边百姓腾出来的民房,两千多名沈阳人总算是有了立脚之地。街上也是人喊马嘶,从火车站到东大营,到处是拉爬犁、人抬肩扛地搬运货物的工人。据夏延年回忆,北安老百姓当年对他们的沈阳口音感到很奇怪。那时,夏延年他们佩戴的厂徽上面有个和平鸽的标志,于是老百姓们就传开了,新来的这些人是养鸡的,要在北安建大型养鸡厂。

在邵国丰的记忆里,那是人生中最繁忙的一个冬天,他是经常累得直不起来腰,但还得坚持。将机器、物资从北安火车站运送到厂里,他们没日没夜地干了45天。在此后更为复杂、艰难的安装、调试、恢复生产阶段,厂里到处贴着“宁可后方多流汗,不让前方多流血”“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等大标语。在这样的气氛下,你想懒想慢也不行。最麻烦的就是组装机器。因拆卸时间仓促,又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再加上在北安抢运时的疏漏,致使原有零部件的搬运顺序被打乱,常常是为了一个零件,要到堆积如山的零部件中一个一个地翻,一遍遍地调试,每次成功复原一台机器,大家都会高兴得互相庆祝。就这样,到1951年2月初,兵工厂新建和维修临时厂房3万多平方米,安装调试机器设备1400多台,设立了第一批的8个生产车间,一条完整的枪械生产线至此初步形成。

2015年底,86岁的邵国丰向记者讲述枪厂往事(心花小记/摄)

一列列满载50式冲锋枪的火车,从北安开向朝鲜战场

从沈阳辗转到北安,一切皆因朝鲜战争。军工人都懂枪,也都清楚我志愿军的装备水平,所以如何尽快地恢复生产,把新枪、好枪送上前线,让从厂长尚耀武到青工邵国丰、夏延年们备感压力山大,更何况上级的催促也在加紧。

“立刻试制生产50式7.62毫米冲锋枪”,上级的命令在这时下达到了庆华厂管理层的桌面上。

有关50式冲锋枪的家史,夏延年、邵国丰、侯四维等老兵工都先后向记者做了介绍,这是他们庆华人的“家珍”,都耳熟能详。50式冲锋枪的原型是波波沙-41冲锋枪,此枪由苏联设计师乔治·斯帕金设计,1941年以后大量在苏军服役。波波沙-41弹*足,射速快,适应性强,结构相对简单,便于大量生产。二战中,在与德军造价昂贵的MP40冲锋枪的对抗中,波波沙尽占上风。据估计,二战期间和后期,总计有超过1000万支波波沙被世界各国制造或仿造。庆华厂的前身51兵工厂就曾仿制生产过这种枪,***亲自将其命名为50式冲锋枪。今天,很多普通人也对50式冲锋枪熟悉,因为当年随处可见的抗美援朝宣传画上,往往都有该枪的身影。而最典型的宣传,莫过于雷锋同志的挎枪标准照,就是那种枪管上面有方孔,配有弹夹的木柄冲锋枪。

虽说曾经仿制成功,但厂长尚耀武、总工程师赵瑞之等人心底很清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小批量边打边磨地生产是可以的,但如果在短期内实现大批量生产,则有许多难题或细节尚待完善。而且他们缺乏高精尖设备,原厂的高精尖设备一大部分接管的苏联红军给运走了,另有部分毁于国民*的战火。同时,现存图纸也不完整,北迁时原测绘图纸、工装工具部分遗失,再说原有生产的配套班底在人员结构上也早已发生了极大变化,再度生产几乎等同于重新试制。

1951年4月,从冰天雪地中走出来的庆华厂召开誓师大会:一切为了前线,只要能把美帝打回老家去,就是用刀削也要把50式冲锋枪生产出来。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赵瑞之领导的设计队伍满负荷工作,新绘制、修订图纸1200多份。生产一线人手短缺,就压缩机关干部并抽调后勤人员充实一线,夏延年、石学铭、邵国丰此前都参加了管理或宣传性工作,而此时他们都重返生产车间。“车间就是战场”“后方不多流汗,前方就得多流血”“生产最好的工具、加工最好的零件”……一时间,车间与车间、班组与班组之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

经过庆华人的再次修改、调整、设计,1951年6月,第一批2628支50式冲锋枪经驻厂军代表严格检验后,被插上优良产品的小红旗,装上开往朝鲜前线的军列。目送军列离开时,很多庆华人高兴得手舞足蹈。

该枪在实战中,表现出了特别适合穿插、近战和夜战的特点。志愿军战士曾为它编了歌谣:“50式冲锋枪,我的好战友。打近战,打夜战,杀敌是能手。”而大吃其苦头的美军大兵也给该枪起了个尖刻的绰号“博菩枪”(意为小巧冲锋枪)。

据老同志们回顾,在仿制时,他们也对一些细节进行了改进。如有些地方苏联用铆接,而我们采用焊接;如该枪在苏联有带弹夹的和带弹鼓的两种,弹鼓有71发子弹,庆华厂只生产了少量带有转盘弹鼓的冲锋枪,大部分成品最终使用了装35发子弹的弹夹,这样做的优点是重量较轻、兼容性好、供弹故障底。

一列列运送特种钢材的火车进厂,一列列满载着冲锋枪的火车从这里驶向部队和战场。到1953年12月,在短短的两年半时间内,庆华厂向朝鲜战场供应50式冲锋枪35.8万支。

抗美援朝期间,庆华厂为志愿军生产50式冲锋枪35万余支。图为当年枪支出厂时的模拟场景(心花小记/摄)

朝鲜战场上甘岭阵地,高举50式冲锋枪庆祝胜利的志愿军战士

一大一小两条生产线,主宰中国军队大半个世纪的武器装备

品质,是一个知名品牌的生命线;对于兵器来说,品质则实实在在地关系血肉生命。严格把控质量关,是庆华从立厂就开始的铁律,来不得丝毫的妥协。

侯四维多年从事生产调度,他说庆华厂造出来的枪一定要“抗造”,即适应性好,使用期内故障率低。严格的质检从50式冲锋枪研发时就开始了,最初他们将枪的可靠使用寿命定位在1.5万发子弹,后来根据实际需要,这一指标降为1万发射击无故障。即测试时,要连续射击1万发子弹,这中间不出现任何故障才算合格。这也是那些年北安人天天都要枕着枪声入眠的根本原因。枪支还要应对不同的气候、气温环境,于是要在雨中测试,要在模拟的沙漠环境中测试,高温四五十度时它要能正常使用,而在低温四十度时也不能卡壳。工厂方面测试结束后,还要经过驻场军代表的抽查,如果有一支枪被发现存在小毛病,或达不到使用寿命,那么整批枪都要入库封存。直到查明原因,修正,经再度测试合格,才能出厂。“三角66标”可不是随意就能打上的,每一枚都代表着庆华人的慎重。

朝鲜停战后,50式冲锋枪也光荣地完成历史使命,庆华厂开始转产波波沙-43式冲锋枪。该枪系波波沙-41的升级改良版。和50式冲锋枪的设计过程一样,庆华人在没有得到苏联图纸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依实物仿制成功。1954年下半年,根据此前签订的中苏协定,波波沙-43冲锋枪的原始图纸随同苏联专家来到庆华厂。虽说该枪已经被庆华厂仿制成功,不过既然是有协议的正式授权,工厂这时就得听苏联专家的指挥,让改就得改,让变就得变,于是工厂再次组织人马重来一遍。于是,本该在1953年上线的这一型号冲锋枪,直到1954年才定型,并命名为54式冲锋枪。

庆华厂除了生产冲锋枪外,也大量生产手枪等其他品种的枪械。在普通中国人对枪械的认知方面,有一种短枪曾大名鼎鼎,它就是54式手枪。该枪原型是苏联的TT30/33式手枪,50米内可杀伤有生目标,曾是中国军队和警察必备的近距离防身装备。别看手枪小,实际上仿制难度比冲锋枪还大,因为与它配套的工装设备多,用料也更特别。经过半年多的攻关,该枪也在1954年实现量产。到此,庆华厂成为冲锋枪与手枪两条生产线并存的工厂,由此铺就了一条通往兵工大厂的通道。

在庆华造枪史上,曾大量仿制并自主研发了诸多型号的枪械,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一代“枪王”苏联AK47的仿制。AK47是苏联著名设计师卡拉什尼科夫设计的,本是一款突击步枪,但在我国习惯性地称之为冲锋枪。AK47的实战表现无须做更多介绍,因为在今天,它依然是许多国家现役部队的首选武器。此枪是中苏协议中有关枪械部分的核心,由苏联提供全部图纸和技术资料,并由苏联专家入厂全程帮助制造。1955年8月,工厂陆续得到AK47的技术资料,总计781册。这款枪被中央部委命名为56式冲锋枪,它的出现同样终结了54式冲锋枪的使命。56式冲锋枪此后在庆华厂经过不断改进,最终成为一个子孙繁多的枪系。1970年代末,该枪被当时敌对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评为优质武器。

56式冲锋枪和54式手枪,作为庆华厂的生命之魂,被庆华人昵称为“大枪”(56式冲锋枪)和“小枪(54式手枪)。此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国防装备的需要,庆华厂研发的很多产品产了又停,只有54式手枪和56式冲锋枪一直扮演着主角,昼夜不停地生产,成为主宰中国军队大半个世纪的武器装备。

历史上,庆华厂人创造了“庆华精神”,这其中,“两参一改三结合”是他们在1950年代创造的一条重要管理经验。采访中,这条经验同样被老同志们多次自豪地提及。

其主旨是: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企业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为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结合。“两参一改三结合”被***批准纳入到《鞍纲宪法》,中央曾下发文件,《人民日报》曾发表长篇社论,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经验。随着“两参一改三结合”的不断推广,庆华厂的各项工作蓬勃发展,成为当年的全国红旗单位。

花无百日红。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随着苏联专家撤出庆华厂,如何走好自主研发这条路,就摆上庆华管理层的桌面。

提起自主研发,几位老同志都一再地向我们提及一个名字:赵瑞之。过去因为涉及保密,时人很少了解这位中国枪械设计名师。赵瑞之经历了庆华厂从仿制、改进到自主研发的全过程,是中国枪械自主研发史上的关键人物。他的很多巧妙设计、改进的加工手段、研究的替代材料,都曾颠覆了苏联的原创设计。他的一些设计思路,如更改枪膛来复线的加工工艺,曾被苏联专家连连称道,并把这些改进技术带回了苏联。赵瑞之是四川德阳人,1918年生人,早年入国民*军工企业。他精通英语,能阅读德文,又自学了俄语、日语。50式冲锋枪就是由他率先牵头仿制的,之后他又组织了54式冲锋枪与手枪、56式冲锋枪、57式信号枪的仿制和制式化。这个人是典型的知识分子,一心扑在事业上,据夏延年回忆,当年他以厂为家,很多时候早饭都要由老伴从家里送过来。

以赵瑞之为代表,庆华厂不断创造枪械生产的新工艺,此后又推出了64式微冲和64式手枪。庆华厂还开辟了研发运动手枪的先河,向更加精准的高精度领域进军。1974年至1985年,我国共有13名运动员使用庆华厂生产的运动手枪在世界大赛上获奖夺冠,比如我们熟悉的许海峰、李对红。

纵观庆华造枪史,它自行研制了8个系列40多种枪械。在我国生产的制式步兵武器中,有近二分之一是该厂设计定型的。全国有17个兵工厂生产56式冲锋枪,庆华厂是第一原始底图厂。有6个军工厂分别生产54式、64式、59式手枪,57式信号枪,11毫米信号枪,这些设计图纸最初都是庆华厂扩散出去的。

在身为行业老大的年代,庆华厂也并不保守。1970年代,国家大力倡导“三线建设”,庆华厂出人、出技术、出设备,包建和支援了五个部属新厂的建设,向外输送人员达三千多人。侯四维在讲到这里时,不无自豪地说:“全国各地除了**,哪里都有我们626厂的人。”

“文革”结束后,庆华厂的生产、技术水平快速发展,在冲锋枪、手枪生产上,它依然是我国年限最早、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兵器生产企业。但在工厂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倡导军转民、军民结合的年代,庆华厂的处境是两端骑墙,既没保有一个军企的纯正血统,走上一条高精尖的革新之路;也没有真正地融入市场,成为北国的长虹或嘉陵。

庆华厂在那些年里办过砖厂、养鸡厂,还生产过小四轮拖拉机,但终因不了解市场,或突破不了体制与机制的掣肘,企业发展日渐后劲不足。与此同时,军品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工厂重产出,轻投入,重生产,轻生活,终于导致企业畸形发展。

庆华厂的衰落,让人心痛,但历史就是这样。因为“搬迁”,庆华厂在异地北安创造了一份独特的荣耀;同样,“搬迁”话题也使庆华厂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随着国际、国内**、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有关北安是否适合兵工厂常驻的一话题,再度被提出。历史上,有关庆华厂再度搬迁这一议题,曾八次被提出论证,又八次悬而未决……进入1980年代,中央开始减缓投资,工厂开始处于维持生产、准备搬迁状态……

1988年6月,庆华厂随同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下属的另外12家兵工厂,连人带马一并划归首都钢铁公司。至此,一个中国枪械制造史上的龙头老大结束了它为期长达38年的军旅生涯,退伍转业。而“三角66”标,一个中国兵器史上的名牌,也随同那些兵工往事一道沉入历史。

几经沉浮,2006年,首钢庆华厂正式宣布破产。如此结*,是侯四维、石学铭、夏延年、邵国丰这些建厂耆宿们胸中的永久遗憾,也是每一个庆华人包括家属、子弟的永久遗憾,但这是时代的结*、历史使然。

转瞬间,距离当年从大城市沈阳搬迁到小镇北安,已过去了65载,如今四位老人乡音无几,岁月成功地将他们磨合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安人。2013年,北安市委老干部*将原庆华厂的离休老干部纳入地方管理。每月有优厚的离休金,地方亦关怀备至,衣食无忧,儿孙成群,安度晚年,我想,这是岁月对这些曾为共和国无私奉献的老人们的丰厚回馈吧。

《美好的日子》与美好同行,品质之作回味燃情岁月_浙江卫视官网

由著名导演余丁执导,取材自编剧胡传阁的亲身经历的大型年代剧《美好的日子》,目前正在浙江卫视热播。本剧跨越七十年,讲述了大北厂三代人、五组家庭为新中国的机车事业矢志不渝、不断奋斗的时代故事,描绘了他们之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爱情和友情,以满满的匠心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被网友评论称有《金婚》《父母爱情》的味道。

播出至今,浙江卫视《美好的日子》收视持续走高。CSM63城累计十余天收视破2,最高达2.208。网络热度持续升温,#浙江卫视美好的日子#微博话题阅读量高达3897.3万。网络端热度持续升温,网友为大北厂里的每一位而感动,节目相关话题登快手热榜31次,登快手剧集榜日榜TOP1!

浙江卫视发起七一中国蓝剧场微博活动,联动《美好的日子》的主创们为观众们送上小惊喜。近日,童蕾(饰演白若雪)和张铎(饰演秋实)在中国蓝剧场连线,与网友们直播聊剧,分享拍戏前的准备,出演时的感受,演完后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个有血有泪的大北厂,聊一聊台前幕后,为剧造势,和观众们一起在回望历史的同时,致敬建*百年!

可以说,《美好的日子》不仅是一部年代剧,更是三代人的青春颂歌,每个人都能从中勾起回忆,感受到年轻时的激情,看到时代的美好,更是表达了他们对于建设祖国的先辈们真挚的敬意。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然与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好的日子》的匠心也体现于此,它不仅描绘出中国机车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史进程,更着眼于大时代之下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通过聚焦大北厂众人的生活图景,将齐向前、白若雪、于德水等一众小人物的生命历程融入浩浩汤汤的“钢铁洪流”中。

在大北厂这些“小人物”身上,他们的生命历程紧随时代步调,纷纷响应时代号召相聚于这片土地,为美好的事业接力奋斗。勇往又固执的齐向前、善良但有些小脾气的白若雪、嘴硬心软的于德水......不完美却生动的他们总能让我们从中看到亲人、友人、爱人的影子。而大北厂子弟之间守望互助的情谊更让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烟火气,体味那个年代特有的美好。正是这些鲜活动人的小人物,为大时代赋予了生命的温度,真实的光芒在这些难忘的日子中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在《美好的日子》中,时代的精神也得到“小中见大”的体现。齐向前为抢修火车头舍生忘死,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大北厂子弟为技术创新攻坚克难,铆足力气齐头并进;车间的众工匠们也在传承有序中为机车事业矢志不渝奋斗到底......这些“小人物”身上,无不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缩影,大时代将豪迈的气魄化为他们的生命底色。

采用独出心裁的艺术手法,《美好的日子》将“小人物”与“大时代”融合在一起,谱写出了一曲充满人文关照的时代颂歌。观众共通的情感空间由此打开,与《美好的日子》一同收获时代与人生的美好!

作为一部聚焦新中国机车工业发展的大型现实主义题材剧,《美好的日子》主创团队对历史的尊重通过精益求精的场景、美术、道具......呈现于我们眼前,这也得益于本剧导演余丁和编剧胡传阁“铁路子弟”的生活经历。剧中,大北厂子弟工作、生活的10000㎡的机车厂区为拍摄团队1比1比例全景还原,各车间场景、生产流程的拍摄均为实景,小到角色的一件用品也同样经由《美好的日子》拍摄团队严格的考证,大北厂子弟使用的黄军装、搪瓷茶缸、质朴的布鞋......无不充盈着那个年代的气息,勾连起观众珍藏的回忆,熟悉的美好扑面而来。

值得一提的是,与当下一些仅为追求“视觉美感”,人物造型严重失实的偶像剧相比,《美好的日子》在对人物的妆造上也遵循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齐向前、白若雪、于德水等大北厂子弟在剧中的服饰与妆容写实不浮夸,与人物的性格特征高度相符。从“黄军装”到“蓝工装”,不仅象征齐向前与战友们从军人到工人的身份转变,朴素的服饰也体现出那个年代人们质朴纯粹的状态,轻物欲而重实干。不仅如此,在《美好的日子》漫长的时间跨度中,人物的服装造型也随时代发生变化。当主角齐向前从毛头小子转变为耄耋老者,以满脸风霜的模样出现于观众眼中时依旧保持着贴切之感。

恰到好处的布景调色、服化道等,令《美好的日子》不仅带给观众沉浸式观剧的体验,也让观众追随大北厂众人一同在岁月长河中遨游,体会着时代的律动!

实力派演员倾情打造,唱响大北厂别样青春颂歌

景真情更切,《美好的日子》以品质书写美好,少不了一众实力派演员对大北厂故事的倾力打造。剧中,王千源对“糙汉英雄”齐向前的演绎颇有粗粝的质感,富有张力地呈现出齐向前勇往直前、“火力全开”的个性。影后丁嘉丽则以满满的细节生动地塑造出了农村妇女刘桂芹,用唾沫擦镜子、仔细地收集起孩子们掉落在饭桌上地渣渣,一位老练、淳朴的主妇形象跃然于观众眼前。吴彦姝对姜奶奶的演绎也牵动了不少观众的心弦,困难时期她省下口粮给大院孩子们,自己却饿到舔碗底的一幕与我们心目里的“中国母亲”不谋而合......众戏骨对人物自然的雕琢和呈现,让《美好的日子》更加深入人心!

《美好的日子》数十年的叙事跨度也为演员的表演带来不小的挑战,需要演员们表现出人物青年、中年、晚年不同的状态,对此众演员们通过对人物精准而富有变化的诠释,交上了一份理想的答卷。就如童蕾对女主角白若雪的演绎,以温柔美好的少女形象登场,清澈的眼神、婷婷的身姿宛如纯洁的“白手帕”。随着时光的推移,当白若雪成为了妻子与母亲后,童蕾则展现出人物在家庭中包容、隐忍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的蜕变。张丰毅、于明加、张铎、王迅、徐梵溪、倪虹洁、田昊、潘之琳、吴彦姝等众实力戏骨也都以用心的演绎展现出人物丰富的层次感,为我们带来大北厂光阴的流动。

与近年来市场中一些套路感十足的青春剧不同,《美好的日子》中戏骨们打造的大北厂青春颂歌是别样的。无需完美无暇的面容,跳脱出充满伤痛的爱情故事,与理想为伴的日子让大北厂子弟们的青葱岁月那样的美好。在有苦有乐、笑泪交织的奋斗历程中,大北厂众人收获着人生的硕果,中国的机车事业也与他们一同成长,一同奔赴美好的未来!

浙江卫视推出“礼赞百年燃情剧献”,是“百年风华正美好”庆祝中国共产*成立100周年系列主题宣传季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大浪淘沙,沉淀美好风华。继《大浪淘沙》之后,《美好的日子》展现了新中国建设者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更为观众带来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照。

2021,《美好的日子》未完待续。浙江卫视与你一同来到大北厂见证时代,收获美好!

【赵州名家】乡关之思|高得仪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乡关之思

作者:高得仪

一九三八年,农历七月初六(阳历八月一日)傍晚,我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高村,现已离开家乡六十多年了。回想起人生,就像开着的汽车,有时走的是平平坦坦的道路,有时走的是坑坑洼洼的道路,有时走的是弯弯曲曲的道路;有时走的是上坡道路,继续走是下坡道路;有时走的是上山的弯曲道路,继续走是下山的弯曲道路。总之,汽车走的道路在千变万化,你只有适应了各种道路,才能把汽车开到你认为较理想的地方。我已八十有二了,因思念家乡,故记叙幼年时一些难忘的故事。

一、腰疮

解放前由于农村医疗水平低下,缺医少*,新生儿和幼儿死亡率极高。听父母说,我大概一岁左右,腰部右侧,靠近脊柱,先长出一疖子,逐渐长大,后破溃,向外不断排出脓血,致使我又黄又瘦,频临死亡,家人也不抱多大希望了。偶尔发现我喜欢吃红薯,就用红薯、小米粥和鸡蛋饲喂,每天向外挤排脓血,然后涂抹我爷爷配制的中*膏。大概是阎王爷哪儿死鬼已满为患,没有我的位置,就这样一天一天又一天,脓血逐渐减少,鲜红肉芽长出,疮口也逐渐缩小,最后痊愈了,真是命大,大难不死,只是在腰部留下一个鸭蛋大小的大疤瘌,它陪我整个人生,却无任何影响。

註:我爷爷是个中医,兼开中*铺。

二、长头疮

幼年时农村卫生条件极差,不少小孩患头疮,我也不例外。记得小时曾长满头疮,头发逐渐脱落,头上满是白屑,奇痒,用手抓搔痒,驱掉白屑后,露出鲜红肉。由此有人编了个谜语:弟兄十人上高山(十个手指),八个忙来二个闲。去时大雪纷纷下,回来红云照满天。

我爷爷开中*铺,并能诊脉看病,他给我开一个处方如下:

到柏树林去刮柏树阴侧树皮,回家烤干研磨成粉,用香油调制成糊状膏。

将头上白屑除去,然后用糊状膏涂抹上,说也奇了,几次涂抹治疗后,渐渐好转,没多长时间好了,头发也逐渐生长了出来。但农村中也有不少人,因长期生长头疮,医治不及时,或者无钱医治,变成了秃子头。

另外,因那时缺少天花疫苗,幼儿患天花病,虽挺过未死,却落下一脸麻子。当时也流传着一个谜语:远看筛子底,近看马蜂窝,下雨不存水,刮风藏土多。现在,除极个别老年人有麻子脸外,你根本就看不到麻子脸了。

三、驱蛔虫

都讲“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我记得小时候,卫生条件差,也不讲卫生,几乎100%的农村儿童,肚子里都生长有蛔虫,排便时有时把蛔虫拉出,极个别的蛔虫从胃里钻到口里。我小时候排便时,看到粪便里有蛔虫,吓一大跳,告诉父母,他们买来驱虫*,让我晚上临睡觉前吃下,到第二天下午排便时,排出的几乎都是蛔虫,蛔虫成拳头大小一团,不少蛔虫还在蠕动,真是太吓人了。想想看,吃那么一点点*物进入肠道,蛔虫都能吃到,它们在人肠道里,每天窃取我们多少营养物质。那时候人们营养本来就差,再加上在肠道里还饲养着许多蛔虫,所以幼年时,几乎所有儿童都很消瘦面黄。

四、学游泳

农村没有游泳池,但有不少用土后留下的土坑,土坑有大有小。那时夏季雨水较多,下雨后,雨水流入土坑里,形成了天然游泳池,很多小男孩和青年男子,都喜欢到天然游泳池里游泳。我记得村东边300多米远处,有个较大土坑,南北长东西窄,东西中间分开,一边深,一边浅,从浅处到深处有个斜坡。夏天下雨后,土坑中储水,很多人下坑里游泳,我幼年时,看到他人游泳,很是眼馋,背着父母偷偷地跑到天然游泳池戏水,刚开始在浅水处,也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滑入深水淹着。戏水次数多了,胆子也就越来越大,悄悄试着接近深水,一次接近光滑的滑坡,一不小心滑入深水,我害怕心慌,两个胳膊不停地拍打水面,头也不停地淹入水里,刚开始还能憋住气不喝水,但时间稍长,就开始喝水了。这时我本能地不断呼喊:“救命啊﹗救命啊﹗”。不远处有个大男孩一边笑着,一边反复说:“你快把腿伸开﹗把腿伸直﹗”,我赶紧把两腿伸开伸直,两脚着地后,头也露出水面,原来坑水只达到我颈部深,此事惹得大家嘲笑我,我也深感惭愧。当时下雨后,过几天坑水就变浅了,我被滑入深水后,由于害怕,两腿不由自主地蜷了起来,活该被淹,不是他人提醒,我也就呜呼哀哉了。从此以后,我下定决心学游泳,当时农村人学的都是打扑通(狗刨),就这样养成了游泳习惯,退休后喜欢到游泳馆游泳,锻炼身体,现在仍然游泳,锻炼身体。

五、打抬

打枱是一种娱乐游戏,解放前和刚解放时,尤其是农闲时,在农村非常流行。具体玩法是这样:得有两个以上人参加,最少也得两个人参加,但也不易太多人。先找个比较宽阔平坦的地方,在地上画一条明显长直线,距长直线4米左右远,再画一平行于直线的半米长短线,然后参加人拿着多个树棍参与。树棍不论树种、长短、粗细、弯直、帯小杈等均可,一般60—70厘米长、比大拇指较粗些最适宜。如果是两个人玩耍,先划拳,谁赢了谁先打。划拳输者,把自己的树棍大头对齐短线、垂直于长线放在地上,赢者握住自己的树棍细头,甩开胳膊,用树棍大头猛打地上树棍大头,如果把对方树棍打过长线,就赢了对方,对方树棍归自己所有,对方再拿另一树棍,按原来做法,把树棍放在地上,让赢者再打;如果打的树棍未过长线,对方拿起自己树棍打赢者树棍,能把赢者树棍打过长线就赢了,假若打不过长线,两人就相互打树棍,直到把对方树棍打过长线,就算赢了。输者再拿另一树棍,象开始那样放在地上,让赢者打,就这样循环下去。

多人参加时,比如四个人参加,划拳最后赢者先打。另外三人把自己的树棍大头,靠近短线,排好对齐放在地上,让赢者猛打这三个树棍大头,三个树棍有一个或多个被打过长线,赢者算赢,输者再拿树棍,让赢者继续打。如果未有树棍被打过长线,距长线最近树棍的主人,先打赢者树棍,假若打不过长线,第二近长线者打第一近长线者,以此类推,继续打下去,谁把对方树棍打过长线,就是赢者。输者再拿一树棍和另两人,把他们的树棍靠近排好对齐短线放在地上,让赢者继续猛打,就是这样循环下去。

打枱也有技巧,如果有可能把对方树棍打过长线的,就想尽一切办法赢对方;假若不可能赢对方时,也得击打对方树棍,那就采取防守的办法,击打时想尽方法把自己的树棍抛向远离长线的地方,或者将树棍调整成垂直长线的方向,使对方难以打棍赢你。

通常年龄较大,又同龄的人打枱最有趣,四周观看的男女老少人也多,高声称赞高手,不乏嘘嘘弱者,热闹非常,在农村农闲时,是大家喜爱观看的一种娱乐游戏。

    我小时也喜欢和大我三岁的哥哥打枱,那时大人给我们弄来一些枱棍,我们就在院子里玩耍。打枱也挺有意思,有时事来运转,你怎么打都会赢;有时倒霉,你怎么用心打,运气总不佳,除了输没有赢。谁输完后,向对方借几个树棍,可以继续打玩,继续输可以继续借,至到打赢还债。有时为打枱还争吵打架,父母出来劝架,一般都是谁是输者,父母偏向谁。

六、榆树和槐树

在农村栽种的榆树和槐树很多,它们都生长较快。榆树在春季先生长出花,俗称榆钱,紧接着长出叶子。榆树能供给人们很多食材,人们采下榆树的榆钱或嫩叶,洗净后和玉米面或小米面加水混合,做成稍湿的混合物,摊在铺有蒸布的蒸笼上,放在蒸锅里蒸熟。然后,加入碎蒜末和盐,混合后,便是有食有菜和有滋有味的食物。我们当地人把这种食物叫作“苦力”(北京叫蒸疙瘩),这种食物可能是贫苦人们在春季,缺粮缺菜时,常吃的食物。现在,可能是土豪们喜欢吃的食物。

榆树上的榆钱成熟晒干后,把干榆钱揉搓,取其子干炒后,吃起来相当香。把干榆钱子掺入玉米或小米面内,蒸成窝窝头,也很好吃。

榆树长大成材刨倒后,挖出根,剥皮晒干;再剥下榆树粗干皮,除去外层粗燥皮,把内皮也晒干。然后,把晒干的树根皮和树干皮,在碾子上碾压,用箩筛筛下细粉,可反复碾压,反复筛取粉。把筛取细粉掺入荞麦面或其它面粉里,压饸饹或做成面条,吃起来有韧劲又滑溜可口。榆树的大树干用作房屋的大梁,较粗直的枝棍用作椽子,较细的用做柴火做饭,剥下老枝条的皮,取其内皮晾干,还是一种中*,叫“榆白皮”。榆白皮性平味甘,具有利水、通淋和消肿作用。治疗小便不通、淋浊和水肿。

在农村栽种的槐树分两种:国槐树和洋槐树,它们生长都较快。洋槐树在春季末生长叶子和开花,花期10~15天,槐花有香味,可招来很多小蜜蜂来采蜜。槐花也是一种很好的食材,采摘下来,也能制作“苦力”食物,供食用。槐花还是一味中*,它性凉味苦,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可用于治疗便血、痔血、尿血和血淋。秋天果实成熟后的槐树豆,采摘下来,放在板石上,用石块或锤子敲打碎,敲碎的果实具有很粘的粘性,可根据自己的喜爱,把碎果实团成不同大小的圆球,稍加砸实,晾干,可作为健身球等多种玩耍物。

七、上小学

 我的家乡赵县城1945年1月解放,乡村解放的更早些,在解放的乡村便开始了创办小学校,记得当时村中有一个小院,院里只有一个较大北屋教室,教室里有几排破旧的桌子,学校只有一个教员,教材是新课本,只有语文和算术。一年级的语文课本第一课,只有一个字“人”,第二课是“一个人”,第三课是“一个人有两只手”……。再后学习和背旧汉语拼音字母:ㄅ(b)ㄆ(p)ㄇ(m)ㄈ(f)、ㄉ(d)ㄊ(t)ㄋ(n)ㄌ(l)、ㄍ(g)ㄎ(k)ㄏ(h)、ㄐ(j)ㄑ(q)ㄒ(x)、ㄓ(zh)ㄔ(ch)ㄕ(ch)ㄖ(r)、ㄗ(z)ㄘ(c)ㄙ(s)、ㄧ(i)ㄨ(u)ㄩ(Ü)、ㄚ(a)ㄛ(0)ㄜ(e)、ㄞ(ai)ㄟ(ei)ㄠ(ao)ㄡ(ou)、ㄢ(an)ㄣ(en) ㄤ(ang) ㄥ(eng) ㄦ(er)。

那时算术从先学***数字0、1、2、3、4、5、6、7、8、9、10,再学加(+)、减(-)、乘(×)、除(÷)法,其后学习和背乘法九九歌,学珠算打算盘和斤乘流法歌。斤乘流法歌是计算1斤16两和10的关系,如10元1斤(16两)的食盐,一两多少钱,就是1退625,是六角二分五;二两是--125,就是1元2角5分......,每多一两,就再加625(六角二分五)。

上学学习写字和算算术,没有笔和纸,用石板和石笔,石板有大有小,长方形,高年级学生用的石板较大,低年级的较小,中个石板长约30厘米,宽20厘米。石板四周镶上木框,四角相粘的木框,使用时间长了易松开,家长就在四角连接的长短木框端,各打一个眼,然后用细铁丝固定住,再在两长木框上,每隔10厘米打一个眼,穿上一根结实的适当长绳子,把上下木框连起来。上学无书包,把书掖入石板上下框的连绳中,挎在肩上就上学了。使用石笔在石板上写字和算算术,用破布卷起来,做成的小石板擦擦掉。

一个教室里盛四个年级学生,只有一个教师,教师一个一个年级教,教一个年级学生时,其它年级学生作教师留的算术作业,或让默默背书。我是用石板和石笔读完小学的,从来没使用过笔和纸张做作业。但我记得,有一次校门口有个卖笔记本和铅笔的杂货小贩,女吴老师让我买笔记本和铅笔,我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不用。”其实是没有钱买,吴老师就拿出五分钱给我买了笔记本和铅笔,硬让我收下。回家后告诉了父母,他们卖鸡蛋,让我一定把五分钱还给吴老师。这本笔记本和铅笔,放在家里也没舍得用。

小学里无体育课,只有一个小皮球,课间大家抢着小皮球玩耍。当然,玩皮球也只是年龄大的学生专利,年岁小的学生,根本抢不着。有时上课,老师给学生们讲《西游记》、《水浒传》或《三国演义》上的故事。那时学唱的第一首歌是《东方红》,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白毛女》。                                            

我村位于赵县城东南,是一个比较大的村庄。记得放电影《白毛女》那天晚上,是在村里张家一个大居院里,大家从来都没看过电影,都非常稀奇又高兴,高村附近村民闻知后,也赶来观看,可以说是人山人海。看电影得买票,多数人想办法弄钱买票,也有不少男孩子没钱买票,就爬上居院周围墙上观看,居院墙上爬满了看电影人。有的年岁大胆子也大的男孩,看维持秩序的村民兵不注意,偷偷跳入居院内,如果被捉住,教育一番后,再送出居院门。

那时上小学也不正规,农闲时上学,农忙时放假,小学生也下地,帮助家长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上学也不是好好地上,贪玩、逃学、打架也时有发生,学校老师发现调皮捣蛋、打架或背不下书的学生,就让学生把手放在书桌面上打板子,根据犯错误轻重,板子打的次数和轻重有别。         

小学毕业后,考高小,也称完小。那时升学都是放寒假前考试,我考上东大章高小,离高村五华里,走读不到一个月,我家高村也成立了高小,就转到本村就读。为了省钱,这时才买蘸笔、墨水和大张白纸,自己把大张白纸裁后,装订成笔记本,用作笔记和做算术。上高小期间,我自学苦练还学会了查《四角号码字典》,也就是按字的四角写法查字。要想查字,就得先背记字的四角写法和***数字的关系:如横一(一)、竖二(ㄧ)、三点捺(.或)、叉四(+)、串五(丰或戈)、六方块(口)、七角(厂)、八八(人)、九是小(小)、点下有横添0头,如“放”字四角是0824。用《四角号码字典》查生字,查的快又节省时间,所以现在发行的《现在汉语字典》上,既有“部首检字表”,又有“四角号码检字表”。上高小,比较正规地学习了一年半,因为是在本村上学,各方面就比较方便多了,我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考试常在前三名里。

八、捉家雀、套鸽子和打野兔

辽阔的华北大平原上,挖有许多浇田的水井,井四周砌的是砖,时间已久,砖与砖之间形成缝隙,田地里的家雀(麻雀)就依此为家,繁殖后代。在夏天,几个学生一起不上学,到田野地里玩,找到浇田水井上的木水车,攀着木水斗下到井里,掏幼家雀玩。掏的幼家雀,太小的难以养活,太大的不好驯服,只有半大不小的易于养活和驯服。把半大不小的幼家雀,饲养到成年,它就依附于你,你让它飞,它还飞回来。等玩腻了就放飞它,起初它不愿远飞,逐渐轰赶它,时间一久就远飞了,但每天仍回来,通过不断地轰赶后,就不再回来了,个别的几天或1~2个月后,还回来看看主人。

在村里,我们白天观察家雀在厦子或草棚里的窝,晚上趁黑,去堵雀窝,捉成年家雀玩。在冬天下大雪后,在院子里找块平地扫除雪,用棍子把大筛子支起来,棍上拴上绳子拉倒远处,在筛子下放些谷子或高粱类粮食。大雪天麻雀难寻找到食物,看到筛子下有食物,就飞到筛子周围,犹豫不决地来回跳动,它们怕钻入筛子下吃食被捉,但由于腹内空空,饥饿难忍,就钻入大筛子下吃食,我们拉动绳子,支筛子棍和筛子齐倒下,把麻雀扣在筛子下,我们就把麻雀捉住了。一般成年家雀被捉后绝食,几天不吃食物,如果不放飞就饿死了,那时村中人差不多都信教,不杀生,也不忍饿死它,就让我们把它们放飞了。     

冬天下大雪后,我们还在打谷场上套鸽子玩,先选一块地方清除雪,再下上马尾套。具体作法是:采马尾做成许多小套,栓在三米长的纳鞋底绳上,绳子两头拴在砖头上,拉直绳子,用黄土把绳子掩埋,马尾套露在外。在绳子两侧撒上粮食,大雪后饥饿的家鸽,在绳子两侧跳过来,跳过去吃食物,稍有不慎,腿插入马尾套里,马尾套收紧,就把家鸽套住了。家鸽冬天由于缺少食物,都相当瘦,被捉住后,也坚持不吃食物,为了不饿死它们,也只好放飞。当时捉麻雀和套家鸽只是好玩,从未考虑对它们的伤害是不道德的。

在冬季爱打土黄色野兔的人,尤其是春节后,吃饱喝足了,扛着土枪到野外田地里去打野兔,也是一乐趣。哪时从集市上能购买到土枪、黑色炮*、小钢球和装有引火*的小帽,把黑色炮*适量装入土枪筒里,用探子把炮*探压结实,再装入比绿豆稍大的小钢球,再装入湿泥土,再探压,把湿泥土压紧小钢球和炮*;板开叩机,把引火小帽压入联通枪内炮*的小脐上。打兔时,勾动手板机,叩机猛地砸下,引起火点燃炮*,把小钢球打出去,如果打到兔子身上,即可打伤兔子或使兔子致命。冬季无庄稼和杂草,视野开阔,容易发现兔子。打兔人手握土枪,到野外,尤其是兔子喜欢藏窝的坟地或凹陷处寻找,有时可发现野兔。冬季下雪后,遍地是雪,野兔在雪地奔跑,因雪较软,后腿用不上劲,只能一跳一跳地奔跑,大大降低了奔跑速度,更容易打诛它们。但雪地也给打兔人带来很多困难,常常湿透鞋袜,冻坏双脚。我有时因为好奇又好玩,瞒着家人,偷偷地跟着打兔人,不怕寒冷,到野外去欣赏打野兔。

九、饲养动物(现在叫“宠物”)

赵县城于1945年9月1日首次解放,其实农村解放的更早。农村解放后,为了方便村民们获得生产和生活用品,号召各个自然村成立供销社,我父亲被选为供销社负责人之一,因为刚解放还有国民d残匪,上级给每个负责人发了一只“独一撅土造手枪”*及三粒子弹,用于护身,以防万一。记得当时供销社采购山羊,让村民们饲养,用于繁殖羔羊变卖赚钱,许多村民都贷款买山羊。

小孩喜欢动物,好像是天性,我小时候也特别喜欢动物。我和我哥哥也恳求父亲给我们买了一对山羊饲养。刚开始饲养,真是又喜欢又高兴,每天带着它们到野外放牧,再打些野草,带回家饲喂。但是,饲养几个月后,到了6~7月分,那时雨水多,有时一连下一星期或一星期多雨,不能到野外去放牧,羊无食物吃,饿的整天整夜地咩咩嘶叫,吵的四邻八舍坐卧不安,晚上难于入睡。我们那时年龄小,也苦于没有办法,经父母劝说,虽然不忍心,也就转手卖给他人了。

羊卖了,看到别人家养小狗很好玩,又缠着父母养了一只黑白花小狗,小狗从幼年饲养,成年后有一尺多高,活泼可爱。小狗成年后,常常跟着我们到田地玩耍,那时我们的田地和屯子村相邻,小狗也渐渐地和屯子村人熟了,我们也没在意,忽然有几天小狗不见了,到处找不到,询问屯子村人,他们说也没看到。就这样,过了半个多月后,突然发现小狗回家来了,我们很高兴,小狗也摇头摆尾地围着你转,我们怕它饥饿,赶紧饲喂它,小狗吃的也快活。但是,几天后,小狗又失踪了,我们认为再过几天,可能又会回来,我们等啊等,小狗始终再没有回来。俗话说:狗是忠臣,猫是*臣。我想这只黑白花小狗,对我们不忠,可能是个例外。我们从小把它养大,虽然它的食谱里缺少肉和鱼,可粗茶淡饭管饱,那时我们吃的也是粗茶淡饭,也无肉和鱼呀。 看来,世界上的事物都不能一概而论,总会有个别事例出现,认识了这一点,你就会见怪不怪了,心也就平静了,生活也就会快乐而有意义了。

我还养过猫,因为那时老鼠很多,肆虐厉害,偷吃粮食,咬坏物品。养猫一方面为了扑杀老鼠,另一方面为了好玩。养猫时,得把木窗户下的一个四方孔,撕去窗户纸,换成布帘,以便猫进出房间。猫都怕冷,冬天常常喜欢和我一个被窝里睡觉,猫很讲究卫生,拉屎撒尿,常到室外固定的地方方便,冬天下大雪后,夜晚方便回来,四肢脚上还带有雪,钻入你被窝里,雪就融化,使你感到凉嗖嗖的,便知它到外边方便了。养猫大多喜欢从幼年养起,这样等它成年后,和你及全家人感情深厚。母猫成年后,要怀孕生小猫,生下的猫仔非常可爱,我们常常去看和抚摸它们,时间稍长,猫妈妈就不高兴了,尤其是不高兴小孩抚摸。但它也知道不管是大人或小孩,都是它的主人,它不便发怒攻击,只好另选他屋或其它较好的地方,用嘴叼住小猫颈上部,一只一只地转移到新的地方。到此,我们也就明白它们搬家的原因了,再后即使发现它们的新家,我们也很少再去打扰它们了。

*註:“独一撅土造手枪”是八路军自己研制的手枪,制造比较粗燥,个体大小不一,每次撅开只能装一粒子弹,射击距离也较短。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供地方干部和民兵使用,即使如此,它也为抗日和解放战争立下不朽功绩。

十、报考初级中学

在高小学习一年半后,因初中改成暑假招生,我们未毕业就参加了初中升学考试,那时各中学自己安排招生时间,我先到石家庄市一中参加考试后,又回到赵县,参加赵县中学考试。最后石家庄市一中没考上,考上了赵县中学。

石家庄市距离赵县约90华里,那时交通不方便,在石家庄市一中考试完后,因急于回赵县参加考试,晚上又无公共汽车回赵县,就从石家庄坐火车到大陈庄站下车回高村。大陈庄火车站距离高村25华里,从车站到高村要经过韩庄、西封斯村、东封斯村和猛公村。在晚上11点多钟下的火车,下车后有东封斯村人和我一起走,到东封斯村后,他们各回各家,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东封斯村距离猛公村较近,当我穿过猛公村后,村口有两条道路,一条道路通高村,10多华里,另一条道路通赵县城,我不知道哪条路通高村了,只能随便选一条路走吧。

我顺着选的这条路走啊走啊,走了约3~4里路,忽然脑子里觉得不太对劲,我以前去过猛公村,好像现在走的这条道路不是通往高村的,我印象里通往高村的路,车流量大,车辙印明显;通往县城的路车流量小,车辙印相对不明显。那天晚上虽然晴天,但没有月亮,我就趴在地上,观看车辙印明显不明显,仔细一看,发现车辙印确实不太明显,就坐下来思考,记得通往高村的道路,好像在通往县城道路的南边,我出猛公村时选错了北路,怎么办?决定向南走,去寻找去高村的路,可此处路两侧都是田地,无路可走,我就踏着田地,向自己认为是南边的方向开步走。

向南走虽是较平的田地,但不时也有些小坑畎,有时一脚踩空坑洼,摔个前趴嘴啃地,爬起来继续前进。不知不觉走入一个坟地,隐隐约约看到许多坟丘,当时脑子里也未呈现出一点害怕,古谚说:远怕水,近怕鬼。我在这离村不远不近的坟地,脑子里只想着寻找回家路,顾不得害怕了,突然一只野兔从我脚下,猛然跳起逃跑,确实吓了一跳,我本能地突然停步,心跳加速,然后稍停站一下,又继续前进,寻找去高村路。又走啊走啊,一脚蹬空,摔入一条较浅的车道沟,仔细看看车辙印比较明显,由于在田地里走来走去,迷失了方向,分不清东南西北,这时也不知道是否是通往高村路了;又由于心急在田地里走的慌张,累的浑身是汗,头脑有些发昏,不得不又坐在路边休息一下,静一静,思考一下,下一步怎么办?是坐在路边等天亮,还是继续走?继续走,又怎么走法?忽然远处传来狗吠声,此时汗也小了,又来劲了,决定朝狗吠声方向路走。脑子里想,不管走到是不是高村,到村中等天亮总比野外好,如果不是高村,天亮后也就好回高村了。又是这样走呀走呀,走到村后一看,我乐了,就是高村。到家后,叫醒家人开街门,进屋后,家人问:怎么这么晚回来?我简单地叙说了一遍,家人也感到吃惊,此时家中闹钟时针,正好指向四点半钟。

十一、学干农活

生在农村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到田间,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我未上学前就到田地里学干农活,曾干过的农活多了,有采野菜喂猪、看水浇地、锄草耪地、间苗、棉苗打*、去杈掐尖、收割小麦和谷子、压场扬场、耕地、擦地、耙地、耠地、掏淋沟、扒畦、赶车、掰玉米、刨红薯和花生、摘棉花等等。但只有一样农活没敢学,这种农活就是摇耧播种,农村耧多是三脚,可播种三行庄家,还有二脚和一脚耧。谷子、黍子、玉米、高粱等,都需要摇耧播种,摇耧播种就是把作物种子放入播种耧斗里,牲口或人拉着播种耧等速前进,摇耧人握住耧两个把,等速地摇动,把种子均匀地播种在土里。播种耧的种子漏孔可调大调小,这样一方面适于播种个体大小不一的种子,也可控制种子播种量多少,日后决定庄稼苗的稀密。因此,这种农活不易掌握,弄不好播种下的种子有稀有密,甚至有的地方未播下种子,无庄稼苗生长。所以农村人把摇耧播种好手,即播种后长出的幼苗,根据需要不稀不密无空隙,尊称为“把式”。大面积播种多用三脚耧,地边处不够三行的,可用二脚耧或一脚耧播种,而好把式用三脚耧也可播种,即播种两行时堵住一个耧漏种子孔,播种一行时堵住两个耧漏种子孔,播种时使耧稍倾斜,速度适当放慢,也能均匀地播下种子。

农村农活捡几种简述如下:

1.耕地 多是牲口拉着犁耕地,缺少牲口时,也有人拉犁耕地的。掌握犁把人,一定要把握住犁走直线,这样才不至于留下生地或重犁已犁过的地。

2.擦地 擦地用擦子,擦子长方形,用荆条编制成,擦地就是把地擦平,也有利于保持水分。牲口或人拉擦子,擦子前中央栓一绳子,一人站立在擦子上,左手或右手握住绳子,以防后倾跌倒,如果地已较平整,人站在擦子中间稍后擦地;如果某处地势较高些,人站在擦子前边,擦子可把高出土向前推移,平整土地。用楼播种后,擦子上不站人,擦填播种的行沟,掩埋种子。然后,用砘子压实种子上的盖土。

3.耙地 耙长方形,上下两侧有齿,一侧齿比另一侧长些。耙高粱或玉米收割耕地后,地里留下茬,用长侧齿朝下耙,把高粱或玉米茬全都耙露出来,以便去茬土,收回当烧柴。谷子或黍子收割后茬较小,用短齿侧耙耙地,也是为了收回它们的茬,当柴烧。如果土地上土坷垃较多,还可用耙把土坷垃耙碎。

4.掏淋沟、扒地界和畦 华北平原多是水浇地,播种后用大铁扒子掏淋沟、扒地界和畦。这也是一种技术活,淋沟要掏的要直,高矮和深浅一致,扒地界和畦也是一样的,这样才有利于给田地浇水。

5.间苗 播种下的种子长出苗后,根据需要用木扒子(实际是铁的)间苗,玉米和高粱的幼苗出土后,生长较快也粗壮,容易和杂草区别,间苗时根据需要,留下一定距离的好幼苗,其它的幼苗和杂草都去掉。谷子幼苗和杂草较类似,难于区分,弄不好,留下杂草去掉了谷子苗,一般父母或老农会教你区分。如果真的区分不开时,我那时区分它们,就根据外形比较相同,又成直线生长的苗,多是谷子苗;杂草通常生长的比较凌乱,不成行。即使这样,极个别时候还是分辨不清,尤其是分辨谷苗与秕子苗,还得请教老农,老农有时也难以区分。秕子苗生长较快,到一定时候,它会生长的高出谷子秸秆,影响谷子生长,其成熟子粒也特别小,这时再把它们拔掉。

6.收割小麦和谷子 我们当地习惯,不管收割什么庄稼,都是用镰刀收割,如小麦、谷子、黍子、大豆、玉米、高粱等。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收割小麦和谷子,收割小麦正好是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赵州城里四月二十八日是火龙火神庙会,称为四月二十八庙会,庙会五至六天,那时骄阳高照热似火,小麦成熟的也特别快,俗称:“麦熟一晌”,我们一般赶完庙会后,就开镰收割小麦。收割时,一面用镰刀收割,一面用割下的手把粗小麦打腰,把收割的小麦捆绑起来。成年人经过多年磨练,已经习惯了,也掌握了技巧,他们割的快,捆的也快,我那时年岁较小,相对割的慢,捆绑的也慢,为了追赶他们,弯下腰不停地收割和捆绑割下的小麦,到地头时累的腰酸疼腿发抖。来回收割几会后,到休息时,由于天气炎热,浑身大汗,弯下的腰疼痛的难以挺直,不管你采取什么姿势,站着、坐着或躺着,腰疼痛都不能减轻,当你疼痛的难以言表,哭丧着脸时,有人在旁边还说些风凉话:你们小孩那有腰呀! 无腰怎么会疼痛。他们这话使你又尴尬,又哭笑不得。

秋天收割谷子时,天气稍凉快些,就好多了,因为只收割不打腰捆绑,收割下的谷子,谷穗朝下,用镰刀把敲打几下谷秸秆,使谷穗下垂,然后整齐地排成排放在地上,以便于妇女们用爪镰(刀镰)掐谷穗。

7.打场 夏季收割的小麦,秋季收割的谷穗、高粱穗、各种豆类,运到打谷场上,晾晒后,用牲口拉的碌碡碾压脱粒,然后去除秸秆或脱粒后的碎穗叶物,再把剩下的粮食颗粒和杂物堆积起来,就开始扬场。扬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人单独用木锨处起混合物高抛,借微风把粮食颗粒和杂物分开;另一种是二人配合扬场,即一人拿簸萁,另一人用木锨处混合物,放到簸萁里,拿簸萁人高抛混合物,让粮食颗粒和杂物分开。扬场也有好把式,在同样条件下,他能把粮食颗粒和杂物分的较清楚,即使有很小的微风,他也能扬场。我只是一个能扬场的人,不能算作扬场把式。

十二、秋收山*、花生和玉米

河北省石家庄地区人们把红薯叫作“山*”。每年霜降后,山*和花生叶子经霜一打,再经太阳一照射,就变的干瘪了,此时便开始收山*和花生了。收山*先用镰刀把山*蔓割去,留着蔓茎,然后可用镢头刨、三齿剜或犁耕出山*,山*和蔓茎连着,把几个带山*的蔓茎捆绑在一起,聚集起来,拉回家地窖贮藏。收花生多用三齿剜,也可用犁耕后,人们再捡起带花生的秧叶,堆集起来,然后脱花生粒。脱花生粒通常用个长板凳,再用块大布,铺在地上,把大布的两角提起,拴在板凳一侧两头上,就形成一个布屏障。手握花生秧,在板凳另一侧摔打,布屏障可阻碍花生乱飞,摔打下的花生粒,拉回家,晾晒干后保存。山*和花生秧晒干后,可饲喂牲口马、牛、羊等牲畜。

很多人喜欢秋收山*或花生,因为可以一面收一面生吃。那时我们还有一种窑焖山*和花生的方法,焖出来的山*和花生特别好吃。其作法如下:在平整土地上先挖一个约半尺深的坑,坑直径一尺左右,在坑周围用拳头大小的土坷垃砌窑。然后,用柴火烧窑,等窑烧的烫手时,把花生和中等大小的山*放入窑内,用铁锹或棍棒把烧的坷垃敲打碎,覆盖在山*和花生上,再用湿土厚厚地盖上一层,并用手把湿土拍打结实,等一个多小时后,即可开窑餐食,刚收下的山*和花生,就变的香甜可口,真是美哉美哉。

秋收玉米时,可在玉米地里寻找嫩玉米,用铁丝穿起来,用火烧烤着吃;有的带着铁锅,在田地里支起来,加入水煮玉米吃,不管是烧烤的,还是煮熟的新鲜玉米,味很鲜,吃起来也都很香甜可口。

十三、挖获土野鼠盗取的豆类或花生

土野鼠个体比家鼠大,它们在田地里打洞,靠盗窃粮食生存和繁衍。它们打的洞很有讲究,洞常常打在地下1~2尺深,有的更深些,打的洞长短不一,一般长度都在三尺以上。洞里有卧室、产房、粮仓,个别聪明的土野鼠除主洞口外,还有另一个逃跑洞口。土野鼠打洞时,把挖洞土,运往主洞口外,人们发现小土堆后,很容易找到洞口。秋收收割完毕,找到土野鼠洞口,用镢头和铁锹挖洞,有时挖着挖着,土野鼠从洞里窜出来逃跑,人们迅速用铁锹或其它用具将其打死,也有不少快速逃跑掉了,还有的从另一个逃跑洞口,偷偷跑掉的。人们挖洞时常出现洞分叉了,用草团暂时堵住一个分叉洞口,挖另一个洞,有时只挖出一些柔软干草,也有时草上还住有幼小土野鼠。挖完一个洞后,再挖草团堵着洞,常常又有分叉,一叉洞是逃跑洞,另一叉洞是粮仓,仓里储藏着豆类,其藏量相当可观,达3~4升之多;有的储藏着花生,可取出5~6升。还有的有两个粮仓,一仓储藏豆类,一仓储藏花生。总之,它们储藏的是过冬粮,这些过冬粮是土野鼠在秋收前,昼夜不停地从田地里盗窃的,有时你可看到它们两腮鼓鼓的,那是暂时存在腮部,带回洞里的豆类或花生。秋收过后,有的人专门到田地里寻找土野鼠洞,挖掘几个土野鼠洞,可获得相当可观多的豆类或花生。当然了,挖掘1~2尺深的土野鼠洞,甚至更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也是很辛苦和劳累的。

高得仪:河北省赵县高村人,男,1938年8月生,教授,享受***“**特殊津贴”。1964年7月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11月至1984年4月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进修。在国内外多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上百篇,主编、副主编、参编和翻译,已正式出版专业书籍35多部,曾获省部级多项科学技术进步奖。

关注我们

沈阳机车车辆厂的前生今世!

     当年,老沈阳开始流行一句话:一松陵,二黎明,三车辆,四重型。在顺口溜中排第三的,就是 现在的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沈阳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925年。

   

   95年来,一代一代的沈车人在公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怀揣产业报国、交通强国的梦想,实现着自己的价值。 今天,我们一直回眸它九十五载岁月。

01

    工厂诞生缘起于1907年京奉铁路贯通。1912年,京奉铁路管理*在皇姑屯机务段内建筑客车库,皇姑屯客货车修理厂开始形成。1923年,奉榆铁路管理*决定创建新厂。1925年4月28日,皇姑屯修车厂正式动工兴建。由北洋**交通部投资77万银元,选址皇姑屯站1公里处建厂,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筹划建成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机客货综合性机车车辆工厂。1928年8月20日,一期工程建成,工厂锅炉鸣放汽笛正式开工投产。

   ▲工厂一期工程建成后厂区照片(工厂正门、水塔、厂长办公楼、机车厂房等标志性建筑、以及早期铁路车辆等均清晰可见)

02

   

  

   在昆山路汾河街路口,有一家属于老沈阳人记忆的二七饭店。饭店不大,外表老旧,但一直是周围居民的聚餐首选。

   这里是二七地区,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用来纪念“二七”大罢工的。1923年2月7日,北洋**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造成“二七惨案”。车辆厂的宿舍就在这里,也注定了它后来的不平凡……

   1922年,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工人进行了历时8天的罢工,这给了皇姑屯修车厂一些工人极大的震动。

  1923年1月,皇姑屯机务段客车修理厂建立秘密d小组。1925年4月,这里建立了奉天第一个赤色工会。随后,这里在刘少奇的领导下,这里爆发了一系列的工人罢工运动。

▲“二七运动”纪念雕塑

  1930年初,时值年关,皇姑屯修车厂1000多名工人在张聿修、陈同和的率领下,冲破监工的阻挡,高喊着“我们要增加工资!”、“我们要生活!”等口号,从四面八方冲向厂长大楼,愤怒的吼声震荡在皇姑屯修车厂的上空。

▲皇姑屯修车厂工人开展“花红运动”斗争场面

    厂方惟恐事态扩大,只得将工人的要求再次向路*报告。在铁总和中共满洲省委的领导下,工人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03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这座命运与沈阳城紧密相连的工厂备受荼毒。日本人占领沈阳后,皇姑屯修车厂也被日本人接管,更名为“满洲铁道工厂”。从这时起,当年的红色据点变成了人间地狱。

    1942年后,日本人从关内和锦州骗来500多名劳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重体力活让劳工们不堪重负。但是,稍有延误便有死亡的危险。

   在工厂,有一间所谓的“幸福间”,专门用来关押生病、重伤的劳工。当时工人们暗地里称“幸福间”为“要命间”。因为进到“幸福间”的劳工连食物都没有,等待他们的,除了饿死,还有日本人的屠杀。到解放前,这里的职工总人数已经不足1900人。

04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一千多人自发回到工厂工作。6天后,工厂复工,更名为皇姑屯铁路工厂。

   1949年年初,在“解放军打到哪里,火车就通到哪里”的口号鼓舞下,工人们将一台几乎报废的火车头修复成功。当时,工厂挑选出40余位技术过硬的工友十天十夜吃住在工厂,在缺少工具,没有氧气、电石等维修物资,工艺技术依靠的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们联合攻关的情况下,原本需要几个月时间才能修复完成的车头仅用14天就完成新生,终于在1949年1月17日夜里将一台濒于报废的机车修复,并命名为“北平号”。

     ▲ 时任北平市军管会交通接管部部长兼铁道处处长的刘建章(1981年任铁道部部长,照片中右起第三人)代表北平市军管会到车站热烈欢迎

   第二天“北平号”在全厂职工兴奋的欢呼声中,盛载着东北解放区人民对北平市民的祝贺之情开赴前线。1949年1月26日,“南京号”机车也在工人们热情高涨的奋战下诞生了。《东北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北平号火车头》长篇文章。著名作家草明在《东北日报》发表了《在胜利中跃进》《开到南京去》的文章,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车头》,热情讴歌解放后的铁路工人扭转乾坤、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05

   1950年,工厂选取伪满时期制造客车为***改造公务车。车厢内设有会议室、办公室、寝室、厨房、卫生间、锅炉间、仓库等共计12间。

***在专列上察看地图

   

    ***身材伟岸,同时配有秘书和警卫员,为了布*精细、布置庄重、安全可靠,此项任务由工厂厂长李信亲自组织,客车车间d支部研究和动员,改造方案经东北铁路总*厂务部审核后,组织铆、钳、管、电、木、油、缝等工种约80人,经一月余紧张工作完成光荣任务

▲车辆厂纪念章

05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全厂职工响应祖国号召,工厂先后有79名干部和工人奔赴前线,前往通化和安东(即丹东)两地参加机务段驻扎的援朝检修大队,抢修铁路和机车车辆,赴朝新义州,参加修路。当时的机务段是美军空袭的重点,工厂不分昼夜抢修车辆,睡在鉄路轨道上的大棚车里。车里一半是上下铺供睡觉用,一半是用铁板和沙袋做的“防空洞”。

   工厂人事科科长崔东明在一次运粮途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1年始,工厂受命抢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委托的机车车辆,先后修复蒸汽机车104台、客车51辆、货车617辆。1954年修竣金日成首相的高级公务车。1958年工厂代培朝鲜战争孤儿实习生143人,为期一年。那个年代抢修过车辆的老沈车人讲,“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咱不能让刚过上好日子的新中国,再受外来者的侵犯!”

06

07

    朝鲜战争爆发前,皇姑屯地区原有两大铁路工厂,皇姑屯铁路工厂和皇姑屯车辆工厂,两厂区大体依现皇姑区天山路南北相隔又相邻,我厂俗称南厂、皇姑屯车辆工厂俗称北厂。

   北厂前身是1938年日本侵略者建造的“满洲车辆株式会社”,朝鲜战争爆发后,北厂奉命整体北迁齐齐哈尔,合并为现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遗留的厂房、设备及人员由我厂接管,我厂也随迁设备79台,人员50余人。

08

09

   1958年,d中央决定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兴建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工程。这“十大建筑”从1958年9月确定大庆工程的建设任务到1959年9月大庆前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老一辈的沈车人也是万千之中这个奇迹的缔造者。 

▲人民大会堂钢梁搭建场面

   当时工厂承担的任务是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第二层钢屋架的制作。从1959年1月初正式投产至3月31日,浸透着工厂职工心血和汗水的4个钢屋架(由121根挑梁、167根次梁组成,共计288根)胜利竣工,全厂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北京市“十大”工程办公室于当天发来了贺电,表扬工厂职工冲天的革命干劲。进京安装,工厂又从报名请战的人员中,精选91人组成赴京安装突击队。5月23日钢屋架安装提前完成,“十大”工程办公室特意召开了祝捷表彰会,并授予锦旗一面。

10

   1976年7月,***副**孙健(右四),率代表团应邀参加坦赞铁路的交接仪式期间,视察姆皮卡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工厂老领导胡占一(右五)时任该厂厂长

11

   工厂人杰地灵。建国以来,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全路、东北铁路、省市、集团公司级以上劳动模范400余名。他们为企业的发展,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为同辈敬慕,为后辈钦仰的荣耀。他们引领时代风华,挺起公司脊梁。  

  工厂劳模捐赠受到***及d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照片

     1956年,冯泰镇、李信代表南北两厂并率领樊海亭、左福荣、李允升、张德远、苏可里、马洪坤、李恩普参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9年,石玉永、刘作民、马惠英出席全国群英会,并获得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称号。两次大会,代表们都受到了***及d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永载共和国的荣誉史册。

12

     1962年12月,时任铁道部部长藤代远来厂视察,工厂在汇报中提出,货车检修如能简化车型、品种,推行流水作业,则能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方案报部后批准实施,按照敞车及平车为主要生产对象实行流水作业。

    1963年至1965年,工厂工艺技术有长足发展。货车检修开始实现“六固定”“三化”流水作业。与此同时货车抛丸除锈装备、液压机械调梁装置、货车解体架车机、货车高压喷漆机等一批经济适用的大型工装和非标设备问世,提高了货车的生产能力。1965年工厂货车修理年产已提高到5200辆;1969年达到8000辆;1978年突破10000辆大关。

13

工厂生产500米长钢轨运输车组助力我国铁路线路建设

首台捣固车在沈丹线上进行作业实验

14

工厂检修第一台东方红内燃机车落成典礼

15

   

   那时的车辆厂已经发展为沈阳为数不多的万人大厂之一。连同家属在内,这里共生活着5万多人。而车辆厂除了工厂之外,还有6所学校,2个俱乐部,一所医院。而且在家属区各处有着“地段医院”,一度只要出示工作证件,治疗就可以免费。  

 

公司四区住宅胜利竣工,

职工及家属喜迁新居场面

    1982年开始,工厂筹措资金,自力更生,掀起大规模、大面积群众性建房热潮。1989年首次推出厂内有限产权商品房。1994年,工厂推行有偿回迁新举措,当时沈阳市一没有先例、二没有政策,工厂大胆尝试,加大房地产开发,加快棚户区改造,为职工住宅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1997年工厂出售公有住房改革,当年即售出公有住房3029套。工厂职工安居工程得到了铁道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工厂也积极在铁路系统和省市介绍房改经验。2013年,公司将总建筑面积90.4万方米的自主建房全部移交皇姑区**。

1964年车辆厂医院

车间的文化角

车间里的演出

80年代车辆厂子弟小学的孩子

英姿飒爽的女民兵

15

  当年的办公大楼 

   2002年6月26日,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成立庆典,工厂告别了旧体制。

   合资公司120阀制动配件生产场景

    2005年6月,中国北车集团沈阳铁道制动机厂整体并入沈车公司,成为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08年9月,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合资成立——沈阳北车西屋轨道制动技术有限公司。

   2009年10月16日公司启动整体搬迁,2010年1月即完成新厂址生产质量认证,同年3月实现达产,抒写了“沈车速度”。

新厂办公楼

16

眼前这些高耸的楼宇下边,

就是当年的车辆厂!

END-

【铁西新联会】倘徉往事间,邂逅大沈阳!

来源|综合网络

版权|归属于权利人

                                    

那人那事那地方

人物篇

北陵别墅藏佳人

四小姐与大帅府

蔡少武飞车传奇

下岗第一人“花姐”

赵本山在铁西

冯庸办大学

悍匪“二王”

卓长仁被枪毙

小凤仙流落沈阳

五位正副国级沈阳当厂长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

沈阳歌舞团

沈阳曲艺团

沈阳话剧团

11位艺人是沈阳籍

勋望小学出明星

25位沈阳走出的明星

6位台湾名人沈阳缘

梁思成林徽因在沈阳

3位风云人物的逆袭

奉天第一任市长

舞者金星

一休配音李韫慧

文坛“铁西三剑客”

事件篇

100年前的“马拉铁”

100年来摆地摊的人

100年12个“第一回”

1928年的爆炸声……

鬼子来了(一)

鬼子来了(二)

1948年沈阳欢庆解放

1959年大家一起看电视

1960年的商品广告

1983年街道很清静

1983年的春天

1989年第一个爱国卫生月

1990年辽足夺得亚俱杯

1991年的秧歌节

童车驶过100年

沈阳当年五花八门的票证

逐渐消失的五行八作

坐绿皮火车的人

沈阳人童年干过的事儿

沈阳包建三线厂回忆

沈阳“水电气”的来历

当年的荷兰村

***到沈阳

2007年暴雪

当年彩票狂潮

 

地方篇

沈阳100座老工厂

老东北的画风

大厂1:走近沈飞

大厂2:回眸沈重

老地方1:中街

老地方2:中山广场

老地方3:中山公园

老地方4:东塔机场

老地方5:悦来客栈

老地方6:沈阳火车站

老地方7:奉天邮便*

老地方8:市府广场

老地方9:东北大马路

老地方10:人民体育场

铁西兴华街(1)

铁西兴工街(2)

铁西兴顺街(3)

铁西艳粉街(4)

铁西保工街(5)

铁西肇工街(6)

铁西重工街(7)

铁西卫工街(8)

铁西滑翔小区(9)

58个带工字的街名(10)

总惦记百十号老厂子

大铁西的变化

沈阳的阳刚劲儿

在时光里游个泳!

九个门儿的盛京城墙

铁西的94家电影院(1)

太原街的12座电影院(2)

逐渐消失的影剧场(3)

火车在工厂撒欢跑

辽宁体育馆(大馆)

铁西4个老厂变身网红

工人村住着幸福人

几十年的街景

十五座圆形建筑的身世

1977年的沈阳街景

“虎二”是什么?

“东方克虏伯”的可悲沦落

“盛京四塔”的前生今世

沈阳的“盛京八景”

“东方奥斯维辛”血泪记忆

回不去的老奉天

空中俯看沈阳路与桥

沈阳节节攀升的“第一高楼”

沈阳浑河上的18条“龙”!

沈阳拆掉了6座“新加坡”

沈阳阳生生照相馆去哪了

文化路立交桥34岁啦

探寻大北监狱

第一条隧道叫“八三”  

大御路上永安桥

辽宁“大院”

中*铺“广生堂”

沈阳街路名指南

沈阳的35座火车站

沈阳的11座机场

苏区的老工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