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十一号首飞失利原因(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附火箭简介)
时间:2024-01-18 17:04:46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附火箭简介
10日12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
10日12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快舟11运载火箭直径达2.2米,起飞质量达78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吨,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
中国快舟11号火箭将首飞:只需准备1周成本降低70%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记者余晓洁、胡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计划年内采用车载移动方式发射,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所属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所科技委主任胡胜云5日表示,“快舟十一号”起飞质量78吨,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1.5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1吨,主要承担400至1500公里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快舟系列火箭是我国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商业航天的代表作,最大特点就是‘快’。研制快,普通火箭需要一年以上才能研制出来,快舟系列可在半年内提供定制化服务;发射快,普通火箭发射准备周期至少需要一个月,而快舟系列火箭一个星期就能完成发射,大大缩短微小卫星组网准备周期。”胡胜云说。
2017年初,“快舟一号甲”火箭成功实施“一箭三星”发射。“快舟十一号”是快舟家族新成员。国际商业发射中,小型运载发射报价一般为每公斤2.5万至4万美元,而“快舟一号甲”火箭的报价不到2万美元,“快舟十一号”报价不到1万美元。
2013年年和2014年,快舟1号和快舟2号运载火箭先后发射,开创了快舟号系列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记录。为推动快舟火箭的商业运用,2016年2月,中国首家按商业模式开展研发和应用的专业化火箭公司-航天科工火箭技术有限公司在武汉注册。
最近广受热议的快舟11号轨道高度为400-1500千米的近轨道(含太阳同步轨道的小型微型单星或多星组网的发射任务。它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
2015年10月30日,首届中国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空间工程部部长张镝发言:快舟十一号火箭计划在2016年底或2017年初进行首飞。
2016年11月1日,中国航天科工珠海航展新闻发言人吕晓戈说,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拟在2017年“首飞”。
2017年1月9日12时11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小型运载火箭年功发射吉林一号灵巧视频03星,同时搭载行云试验一号、凯盾一号两颗立方体星。这次任务采用纯商业发射合同组织形式,完全按市场行为运作,是快舟火箭的“商业第一单”,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新步伐。
快舟十一号火箭在运载能力上,7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该型火箭能够达到1吨。是中国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主要承担400—1500千米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
“快舟十一号”采用“航天质量管理+民企经营体制”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将每公斤的发射费用控制在1万美元以内,这在国际上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此次快舟十一号也是固体运载火箭,可实现快速发射,对于发射场的要求比较低,试图做到无依托发射。”张镝介绍说。
中国科工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总设计师梁纪秋在论坛的发言中透露,快舟十一号上已经有些搭载,但仍有空间,可提供服务。因为是首飞,是以火箭试验为主要目标,所以搭载的费用会比较低廉。
发射车
快舟十一号发射系统采用的是双四级长行程液压缸同步起竖方案。
2016年9月22日,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地面试车获得圆满成功。这款发动机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壳体,装*量45吨、推力达180吨,是目前中国最大尺寸、最大装*、最大推力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达到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这次成功试车为“快舟十一号”首飞及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和商业化运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17年2月16日,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四院九部研发的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二级发动机进行了地面点火试验,发动机工作正常,试车后结构完整,性能实测值与预示值一致,试车取得圆满成功。
2020年7月10日12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
2020年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成就150字?
天问探火、嫦娥奔月、北斗组成……截至“长征”4号丙成功将“遥感”33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任务已圆满完成。2020年,中国共进行了39次航天发射,其中成功35次,失败4次(失败的四次发射分别是“长征”7号甲、“长征”3号乙、“快舟”1号甲和“快舟”11号)。3个全球首次、多个我国首次,2020年,中国航天创造了太多历史,传回了太多好消息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
近年来,航天事业逐渐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服务人类、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快舟十一号计划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飞,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落户武汉……商业航天蓬勃发展,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不断地汇入
从2015年我国发射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到今年初“快舟一号甲”火箭“一箭三星”纯商业发射成功。近年来,我国商业航天蓬勃发展。据预测,到2020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将超过1.7万亿元规模,中国市场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应用、空间宽带互联网等将达8000亿元。
日前,第三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在武汉举行。与会专家纷纷就商业航天项目合作与技术发展态势等开展研讨,携手助力我国商业航天产业再上新台阶。
今年初,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运作、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的“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标志着我国在商业航天领域迈出崭新步伐。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快舟十一号中型固体运载火箭,计划于2018年一季度以“一箭六星”方式首飞,快舟家族将再添一员得力干将。
“快舟十一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1.5吨,能够进一步满足卫星商业化、高密度、快速发射的需求。”航天科工四院火箭公司副总经理查雄权说,除了在火箭产品研发上注意成本控制外,快舟十一号还将采用机动发射和新型测控等方式减少费用,简化卫星与火箭之间的测试环节和过程,并搭载多元商务手段,通过买保险,降低火箭发射失利后的成本,使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性价比得到了综合提升。
“快舟”系列火箭的腾飞,催生了商业航天产业精准落地。今年4月份,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开建,吸引了来自社会资本、产业、技术等各方面优势力量源源不断地汇入。航天科工火箭公司率先入驻,一期总投资约17亿元,建设运载火箭总装总调中心;计划于2018年建成投产,将形成年产20发运载火箭总装测试及试验能力,预计今后两年内,每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发展商业航天,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社会三方积极性。”航天科工董事长高红卫表示,由航天科工、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武汉市**投资平台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航天产业基金,将主要围绕产业基地内的商业航天、军民融合、双创等领域开展投资,首期募集资金25.8亿元已经到位。
预计到“十三五”末,以航天科工为代表的近150家企业将入驻园区,实现年产值300亿元。这些领域的优势企业将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里大有作为。
“跨界”“融合”“互联”“共享”——在“互联网+”时代,航天发射、卫星应用等领域的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重新建立。
由于沙漠、山脉和海洋等环境因素,全世界一半人口没有接入互联网,信息匮乏限制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为此,航天科工提出建设“虹云工程”,以天基互联网接入为主要目标,基于低轨通信星座及其地面系统,与现有通信系统相辅相成,为“互联网+”战略实施和产业化发展搭建信息交互平台。
“以‘虹云工程’为代表构建的天基互联网,将是具有广阔前景的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支撑平台,有助于培育‘互联网+’航天新兴产业。”航天科工二院二部虹云工程总设计师向开恒告诉记者,该工程是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基于小卫星的低轨宽带互联网接入系统。小卫星、低轨和宽带的组合设置,完全契合商业发展需求。
按照规划,“虹云工程”被分解为“1+4+156”三步走战略:第一步,计划在2018年前,发射第一颗技术验证星,实现单星关键技术验证;第二步,到“十三五”末发射4颗业务试验星,组建一个小星座,让用户初步体验;第三步,到2022年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未来5年至10年,通信卫星应该是商业航天的发展热点,也是最有可能出现大范围应用的领域。”向开恒透露,已有不少民营企业陆续和“虹云工程”建立合作关系,“我们的操作会灵活很多,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技术支持,甚至将共享一些专利”。
打破信息壁垒,开放与共享的红利正在向更多企业释放。在航天科工打造的我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云平台INDICS上,开辟出一片商业航天专区,面向全社会募集合作伙伴,集聚商业航天要素资源。如今,该专区里发布的协作配套需求涉及金额超过2亿元,交易额逾3000万元。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商业航天发展的无限潜能正被逐步挖掘。
当前,世界航天版图不断扩张。据统计,专门设有航天项目预算的国家已超过60个;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已诞生逾140家由天使或风险投资支持的新兴航天企业。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就有约17家航天公司“破壳”而出。
与此同时,全球航天产业投资持续增长。“虽然目前产值仅占全球GDP的0.44%,但增速较快,且能带动全球GDP增加和技术发展,航天领域商机涌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孙为钢介绍,在国内,除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传统航天单位外,已有越来越多的科研院所、民营公司涉足卫星制造、运营以及运载火箭研制等方面,航天产业的热度将只增不减。
在孙为钢看来,“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普及,使得进入航天产业的门槛降低,航天事业已经从传统的服务国防、探索太空,转变为服务人类、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热点”。
可以预见,未来商业航天将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力量,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共同开发国际市场,在航天制造装备、地面应用产业、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和共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开展航天产业园和信息港项目,将加快提升我国的空间信息产业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国防科工*总工程师田玉龙说。
据介绍,国防科工*正组织起草关于加快商业航天发展的指导意见,会同国家军地有关部门优先制定商业航天市场的准入标准、卫星数据资源共享、地面设施共用、商业卫星PPP模式,加强发射许可管理,强化宇航产品安全监管,鼓励多种市场主体参与商业航天,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方向遵循相关政策,避免商业航天发展的盲目性和非理性投资、产能过剩,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世界各国火箭发射次数?
2020年即将过去,今天提前来回顾2020年人类的航天任务。
在2020年,我们创造了不少的成就。尽管2020年世界各国的航天机构都因为疫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今年的火箭发射任务次数加起来也超过了100次。
但今天我们就只重点提前三位的国家:中国,美国,俄罗斯。
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展望着2020年能够突破40次的火箭发射次数,依旧能够坐上全球第一的位置。2020年1月17日,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空间瞭望智库对外发布的信息:2020年,我国火箭发射次数有望突破40次,达到历史新高。
可惜我们到底没能实现今年的目标:火箭发射次数没有突破40次,我们也没能再次位列榜首。
NO1:
美国 2020年美国一共进行了44次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次数位列全球第一。入轨航天器方面是916枚,同样位列第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5月31日的载人“龙”飞船发射任务,美国人终于可以在本土前往太空。在这不得不提一下SpaceX,因为在这44次火箭发射次数中,SpaceX贡献了26次的发射次数。这个太空运输公司领域的“黑马”,已经撑起了美国航天发射的一片天。
NO2: 中国
2020年中国一共进行了39次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次数位列全球第二。入轨航天器方面是84枚,位列全球第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任务是:天问1号任务,嫦娥5号任务。天问1号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如果成功将成为史上第一次单趟任务实现环绕火星,着陆火星,巡视火星。嫦娥5号是我国进行的第一次月球取样返回任务,还是人类时隔44年以来首次月球取样返回任务。不仅如此,我们还发射了新型的载人飞船,为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作好更高的技术铺垫。可以说2020年,中国航天是最耀眼的一颗星。
注:已经计算上了两天后发射的“长征4号”丙型运载火箭。
NO3:
俄罗斯 2020年俄罗斯一共进行了15次的运载火箭发射任务,位列全球第三。入轨航天器方面是141枚,位列全球第二。其实引人注目的是“安加拉5号”运载火箭的发射,这款火箭自从2014年首飞以来,时隔了6年才再次发射。性能方面,近地轨道运载能力24.5吨接近长征5号,但是火箭的重量却比长征5号少了百吨左右。未来这款火箭将取代质子号火箭,承担俄罗斯的大型发射任务。
我知道在入轨航天器方面大家是有疑问的,为什么美国发射了这么多的卫星?为什么我们的发射次数比俄罗斯高但卫星却更少?
先说第一点,美国今年发射的卫星之所以能飙到916枚,依旧是因为SpaceX。该公司今年发射了13批的星链卫星,每批搭载了高达60枚星链卫星,因此这么多的航天器绝大部分其实是星链卫星。 第二点,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说的话需求决定数量。我们如果想也可以一箭发射很多卫星,但是我们不需要,因此我们的入轨卫星数量就比俄罗斯少。
2020年,航天领域也不平凡,我国失败率创新高。今年我们进行了38次的火箭发射任务,但是其中失败了4次,成功率创新低不到90%。
2020年3月16日,“长征7号”甲型运载火箭在海南省文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首飞任务,载荷是新技术验证卫星六号卫星。任务过程中火箭发生故障,未能把载荷送上预定轨道,任务宣告失败。
“长征7号”甲型运载火箭是“长征7号”的改进型号,最大的区别在于增加了第三级,这有利于高轨道的运载能力。此次任务的消息非常少,没有直播,流转出来的照片都没有几张。从这张图中可以非常明显得看出,火箭的长度增加了。
关于此次失败的原因,尽管外界众说纷纭,但是官方没有给出原因。一切以官方为准,因此还不得而知为什么失败。
2020年4月9日,“长征三号”乙型运载火箭发射印度尼西亚的“PALAPA-N1”卫星,开始火箭一二级飞行正常,但是到了第三级就工作异常,到底未能把卫星送上预定轨道。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8年8月31日同样是使用该型运载火箭且同样是发射的印尼卫星,而且同样是三级火箭出现了工作异常。不过那次幸运的是卫星通过自身的机动能力进入了预定轨道,缺点是卫星的寿命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2020年7月10日,“快舟11号”新型固体火箭进行了首飞任务,这款火箭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但是火箭的飞行出现异常,具体故障原因还在进行调查分析中。这次搭载的载荷是“哔哩哔哩”的卫星,哭笑不得的是,“哔哩哔哩”官方在火箭发射之前进行了不小力度的宣传,然而发射却失败了。
2020年9月12日,“快舟1A”型固体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场发射升空,但是飞行期间火箭出现异常,搭载的“吉林一号”高分02C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任务宣告失败,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排查还不得而知。更加哭笑不得的是,其实这也是“哔哩哔哩”的卫星,我估计B站下次都不敢在发射前宣传了。
美国方面尽管都是失败4次,但是美国这4次的失败是不痛不痒的。因为这4次失败的都是小型的民营企业火箭,卫星更是微小型的卫星,且不是美国军方或者是NASA的卫星。
2020年7月5日,美国的电子实验室公司发射失败了“电子号”火箭。本次搭载的是7枚微小型卫星,总重量都不超过225kg。不过国内媒体在报道这事时说损失惨重,在这我就不上图了大家自己去查。
其中有两次是3月份和12月份的发射,发射的火箭更加的小,同样是来自民营企业阿特拉斯公司,且是初创的。不过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因此就计算上了。
同比2020年,在2019年时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射次数是34枚,其中2枚发射失败。2018年,我国进行了39次火箭发射任务,其中只有一次失败。
以上数据可能会存在微小误差,如果有朋友发现欢迎指出。
我国最近发射卫星失败的一次是什么时间
1长征-1酒泉1970-04-24东方红-1成功2长征-1酒泉1971-03-03实践-1科学实验卫星成功3风暴-1酒泉1973-09-18技术试验卫星失败4风暴-1酒泉1974-07-12技术试验卫星失败5长征-2酒泉1974-11-05返回式遥感卫星失败6风暴-1酒泉1975-07-26技术试验卫星成功7长征-2酒泉1975-11-26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8风暴-1酒泉1975-12-16技术试验卫星成功9风暴-1酒泉1976-08-30技术试验卫星成功10风暴-1酒泉1976-11-10技术试验卫星失败11长征-2酒泉1976-12-07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12长征-2酒泉1978-01-26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13风暴-1酒泉1979-07-28实践-2科学实验卫星实践-2A科学实验卫星实践-2B科学实验卫星失败14风暴-1酒泉1981-09-20实践-2科学实验卫星实践-2A科学实验卫星实践-2B科学实验卫星成功15长征-2C酒泉1982-09-09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16长征-2C酒泉1983-08-19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17长征-3西昌1984-01-29东方红-2通信卫星取得部分成功18长征-3西昌1984-04-08东方红-2通信卫星成功19长征-2C酒泉1984-09-12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20长征-2C酒泉1985-10-21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21长征-3西昌1986-02-01东方红-2通信卫星成功22长征-2C酒泉1986-10-06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23长征-2C酒泉1987-08-05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24长征-2C酒泉1987-09-09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25长征-3西昌1988-03-07东方红-2A通信卫星成功26长征-2C酒泉1988-08-05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27长征-4A太原1988-09-07风云-1气象卫星成功28长征-3西昌1988-12-22东方红-2A通信卫星成功29长征-3西昌1990-02-04东方红-2A通信卫星成功30长征-3西昌1990-04-07亚洲-1通信卫星成功31长征-2E西昌1990-07-16巴基斯坦科学试验卫星、模拟卫星成功32长征-4A太原1990-09-03风云-1气象卫星大气-1A气球卫星大气-1B气球卫星成功33长征-2C酒泉1990-10-05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34长征-3西昌1991-12-28东方红-2A通信卫星取得部分成功35长征-2E西昌1992-03-22澳大利亚通信卫星起飞有故障,中止发射36长征-2D酒泉1992-08-09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37长征-2E西昌1992-08-14澳大利亚通信卫星成功38长征-2C西昌1992-10-06返回式遥感卫星瑞典科学试验卫星成功39长征-2E西昌1992-12-21澳大利亚通信卫星星箭分离,卫星爆炸40长征-2C酒泉1993-10-08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卫星返回失利41长征-3A西昌1994-02-08实践-4科学试验卫星,模拟卫星成功42长征-2D酒泉1994-07-03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43长征-3西昌1994-07-21亚太-1通信卫星成功44长征-2E西昌1994-08-28澳大利亚通信卫星成功45长征-3A西昌1994-11-30东方红-3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但卫星未能定点使用46长征-2E西昌1995-01-26亚太-2通信卫星星箭爆炸47长征-2E西昌1995-11-28亚洲-2通信卫星成功48长征-2E西昌1995-12-28艾科斯达-1通信卫星成功49长征-3B西昌1996-02-15国际通信卫星-708失败50长征-3西昌1996-07-03亚太-1A通信卫星成功51长征-3西昌1996-08-18中星-7通信卫星失败52长征-2D酒泉1996-10-20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从1970年到2000年的30年间,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共计67次,成功61次,6次失败或部分失败,发射成功率为91%。在1994~1996年间曾一度几次发射失败,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的声誉处于低谷。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经过一系列质量整顿后终于打了个翻身仗。自1996年10月到目前已连续25次发射成功,这在世界卫星发射界也是不多见的
哪些飞船发射失败的。
比较重大的失败有:1967年4月24日,“联盟1号”坠地。1967年1月27日,“阿波罗4A”地面试验失败。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败。1971年6月30日,“联盟11号”空气泄漏。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空中解体。
快舟十一号首飞失利!中国商业航天征途漫漫
最近,我国商业航天计划遭遇了一次挫折。
据报道,7月10日12时1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织实施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火箭飞行出现异常,发射任务失利。
此次首飞搭载了吉林一号高分02E星(哔哩哔哩视频卫星)和微厘空间一号系统S2星,对此,B站表示:发射计划不会停止,我们将再次发射卫星,时间另行通知。中国航天,加油。
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失利的具体原因,目前正在进一步分析排查中。
此次首飞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属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其采用了国际首创的星箭一体化技术,在国内首次采用栅格舵控制技术,是中国首个具有快速集成、快速入轨能力的小型固体运载火箭。
相信大家对快舟系列火箭并不陌生,在2019年12月7日的发射中,“快舟火箭一日双箭“产生的火箭尾迹云酷似龙形火遍了媒体;2020年4月1日晚,薇娅直播间上架了有史以来最大只的土特产,也是来自“快舟”运载火箭的发射服务。
作为中国运载能力最强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快舟十一号外形上像是一枚洲际导弹,采用车载动发射方式,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强、起飞质量最大、箭体直径最大的新型固体运载火箭。
和快舟一号相比(快舟一号甲直径为1.4米,起飞重量为30吨,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为200公斤),快舟十一运载火箭直径达2.2米,起飞质量达78吨,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达1吨,主要承担400千米至1500千米近地和太阳同步轨道小卫星、微小卫星单星及多星组网发射任务。对比快舟一号甲运力整整提升5倍。
图片来源:知乎
作为我国商业航天的新探索,快舟十一号的竞争力绝对不可小觑。
首先,快舟十一号是中国运载火箭中发射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固体火箭。SpaceX公司火箭报价为2000美元/公斤,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的报价则不高于1万美元。如果快舟十一号发射成功,SpaceX将拥有一个强劲对手。
其次,一般液体火箭的发射准备周期在25-40天之间,快舟十一号的准备周期是7天,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在2小时内完成发射部署,是中国响应速度最快的运载火箭。
有统计数据显示,快舟十一号在全球竞品火箭中运载系数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猎鹰1E火箭和米诺陶4火箭,这也从某种角度上表现了火箭研制难度非常大。
图片来源:知乎
虽然快舟十一号出师未捷,但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必然有成功也有失败,航天系统工程具有高风险属性,计算机仿真与地面试验无法发现并解决火箭研制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全部问题,需要通过火箭试飞去发现,所以,每个型号的火箭首飞的风险都很高,这本身就充满挑战。
对于快舟十一号来说,一次失利并不代表彻底失败,相反最近几年我国在民用航天领域发展迅速,快舟仍然是执行发射任务的主力军,而且,快舟十一号也不是快舟系列的完成品,快舟二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研发已经提上日程,预计在2025年完成研发,届时快舟系列将会实现更大的飞跃。
我国商业航天刚刚起步
运载火箭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商业航天的浪潮始于2015年前后,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太空已被越来越多的航天企业视为潜藏商机的宝矿。而商业航天的发展取决于运载市场的商业化程度,运载火箭就相当于太空飞行的摆渡车,可以说“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
近几年,我国的商业航天企业已经完成了从卫星设计研制、火箭研制发射到卫星在轨运营及商业化应用的“从0到1”,商业航天在国内逐渐形成自循环的生态系统。
其中,登上运载火箭舞台的,既有“国家队”也有民企。国家队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两大航天集团为主,航天科技是长征系列火箭的抓总单位,快舟系列商业运载火箭则是航天科工的作品。
以星际荣耀、零壹空间、蓝箭航天为代表的民企也纷纷开始到太空“创业”。在运载火箭领域,中国企业面向太空的拓展,已形成缩小与强者差距的追逐游戏。
蓝箭航天朱雀系列火箭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商业卫星的发射次数与日俱增,对于运载火箭的性能和效率要求也越来越高。运载火箭的需求包括发射卫星、太空探索、太空旅行三类,目前发射卫星占大多数。
我国瞄准小卫星发射市场的现役火箭目前主要有三款:航天科技集团的长征11、长征6和科工集团的“快舟”系列。
快舟系列火箭的研发,使中国航天发射运载工具由液体运载火箭拓展到固体运载火箭,初步形成了空间快速响应能力。而且,“快速进入空间能力”不只能在商业市场上提供更高效的发射服务,也是制胜未来空天战场的关键一招。
周星驰《功夫》有一句经典台词“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以快舟系列为代表的快响火箭就像这支“穿云箭”,可作为一种太空战手段实现卫星发射快速补网,建立信息优势,进而高效调动地球上的千军万马。
如今,航天事业已经成为国家的一个战略高地,商业航天也是未来趋势所在,随着太空互联网、商业遥感等小卫星星座开始组网,商业发射市场规模急剧扩张,对于航天发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据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公布的《2018中国商业航天产业投资报告》,截至2018年年底,国内已注册的商业航天领域公司有141家,其中民营航天企业123家,占比87.2%。
2019年7月25日,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并实现“一箭双星”,完成了我国民营运载火箭和民营商业航天史上“零的突破”。同时,证明了我国民营商业航天运载火箭真正具备了太空运送能力。
火箭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运载工具,也是我国民营航天进入太空、开发太空、参与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竞争的技术基础。截止2019年底,关于商业运载火箭研发相关的民营公司已达22家。
由于机制灵活、市场化导向等等,轻装上阵的民营航天企业不仅创新效率高,还具有低成本优势。以蓝箭航天为例,成立不到4年就申请火箭及发动机领域专利等知识产权115项,其中70%都是发明专利。
当前民营商业火箭企业以及市场逐渐成熟,我国商业航天产业相关配套项目也将进入高速建设期,核心技术加上资本的注入,民营企业在商业航天这条道路上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工程经验。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发展,“国家队”与民营企业必将携手推动我国迈向航天强国。
2021 中国航天发射记录?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发展航天航空科技,航天领域成就世界瞩目!2021年至今,中国已发射大大小小的卫星近40颗,其中包括遥感探测卫星、载人飞船等。目前中国各类在轨卫星超过200颗,2025年之前还将发射近百颗卫星。
2021年中国卫星发射年表
序号
发射时间
载荷
火箭
发射场
工位
状态
1
2021-01-07/23:20
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五号
长三乙 遥六十二
西昌
2
成功
2
2021-01-15/10:53
吉林一号宽幅和阿根廷小卫星
长征二号丁 遥五十八
太原
9
成功
3
2021-01-16/11:02
银河航天5G-01星
快舟一号甲 遥九
酒泉
场坪
成功
4
2021-02-20/05:07
新技术试验卫星C~F号
长征二号丁 遥六十一
西昌
3
成功
5
2021-03-09/19:55
北斗三号GEO-2星
长征三号乙 遥六十九
西昌
2
成功
6
2021-03-16/21:34
新技术验证六号卫星
长征七号甲 遥一
文昌
201
失利
7
2021-03-24/11:43
遥感30号06组
长征二号丙遥四十二
西昌
3
成功
8
2021-04-09/19:46
印尼PALAPA-N1通信卫星
长三乙遥七十一
西昌
2
失利
9
2021-05-05/18:00
新一代载人试验飞船
长征五号B遥一
文昌
101
成功
10
2021-05-12/09:16
行云二号01、02星
快舟一号甲 遥六
酒泉
场坪
成功
11
2021-05-30/04:13
新技术试验卫星G~H号
长征11号遥八
西昌
场坪
成功
12
2021-05-31/16:53
高分九号02星、和德4号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一
酒泉
9401
成功
13
2021-06-11/02:31
海洋1D
长征二号丙遥四十
太原
9
成功
14
2021-06-17/15:19
高分九号03星等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二
酒泉
9401
成功
15
2021-06-23/09:43
北斗3G3
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八
西昌
2
成功
16
2021-07-03/11:10
高分多模成像卫星、西柏坡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三
太原
9
成功
17
2021-07-05/07:44
试验六号02星
长征二号丁遥二十九
酒泉
9401
成功
18
2021-07-09/20:11
亚太6D
长征三号乙遥六十四
西昌
3
成功
19
2021-07-10/12:17
吉林一号等
快舟十一号遥一
酒泉
场坪
失利
20
2021-07-23/12:41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长征五号遥4
文昌
101
成功
21
2021-07-25/11:13
资源三号03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五
太原
9
成功
22
2021-08-06/12:01
高分九号04星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六
酒泉
9401
成功
23
2021-08-23/10:27
高分九号05星等3星
长征二号丁遥五十七
酒泉
9401
成功
24
2021-09-04/15:00
可重复使用试验航天器
长征2FT遥三
酒泉
921
成功
25
2021-09-07/13:57
高分十一号02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六
太原
9
成功
26
2021-09-12/13:02
吉林一号高分02C
快舟一号甲遥三
酒泉
场坪
失利
27
2021-09-15/09:23
吉林一号高分三系列9颗
长征十一号H遥二
海射
海射平台
成功
28
2021-09-21/13:40
海洋2C卫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一
酒泉
9401
成功
29
2021-09-27/11:23
环境二号A/B卫星
长征四号乙遥四十二
太原
9
成功
30
2021-10-12/00:57
高分十三
长征三号乙遥六十三
西昌
2
成功
31
2021-10-26/23:19
遥感30号07组
长征二号丙遥四十三
西昌
3
成功
32
2021-11-06/11:19
阿根廷卫星
长征六号遥三
太原
16
成功
33
2021-11-07/15:12
天启十一号星
谷神星一号遥一
酒泉
场坪
成功
34
2021-11-12/23:59
天通一号02星
长征三号乙遥七十三
西昌
2
成功
35
2021-11-24/04:30
嫦娥五号
长征五号遥5
文昌
101
成功
36
2021-12-06/11:58
高分十四
长征三号乙遥七十
西昌
3
成功
37
2021-12-10/04:14
GECAM双星
长征11号遥九
西昌
场坪
成功
出师未捷的快舟十一号:发动机试车爆炸,火箭壳体碳纤维制造_发射
原标题:出师未捷的快舟十一号:发动机试车爆炸,火箭壳体碳纤维制造
在我国有两支国家队从事航天发射业务,分别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通常人们认为“航天科技送人上天,航天科工送人上西天。”,指的是航天科技集团研发的宇航产品都是人畜无害的航天应用产品,譬如航天科技集团抓总负责的“载人航天工程”之于“送人上天”就很应景,而航天科工集团出品的DF-21D、DF-26则多为送人上西天的军工产品。
然而上述这些都属于过去时代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两大集团业务早已相互交叉,航天科技是长征系列火箭的抓总单位,但DF-31、DF-41等东风快递也是他们的杰作。
航天科工自然也不甘寂寞,趁着军民融合战略东风由该集团抓总研制的快舟系列商业运载火箭也相继问世。截至目前,快舟一号与快舟一号甲两型火箭已连续实施11次发射任务,成功率100%。
拥有100%发射成功率的快舟一号甲脱胎于东风快递,因此有着极高的成熟度,但火箭运力偏小,近地轨道运力300公斤,7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则仅有200公斤,只能发射微小型卫星。近日首飞失利的快舟十一号运载火箭就是旨在弥补运力不足问题,该型火箭近地轨道运力达到1.5吨,10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则是1吨,对比快舟一号甲运力整整提升5倍。
2020年7月10日12时17分,新型运载火箭快舟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实施首次飞行任务,火箭点火起飞至一二级分离等关键动作皆表现正常,但随后官方发布通稿确认火箭飞行异常,首飞任务失利,具体原因需进一步分析排查。
回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航天几乎每一次发射都能成为举国关注的大事件,给人的印象是长征火箭成功率都很高,要知道那一时期我们的发射量非常少,投入到每一枚火箭的人力、物力、时间等各类资源与今时今日完全不同,使用的大多也是久经考验的成熟型号,失败概率自然就更低,换句话说没有发射自然就无法失败。
当时间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航天发射频次逐年增加,2018年、2019年更是连续两年蝉联世界航天发射榜冠军头衔,而现如今的2020年我们同样保持着极高的发射频次,并且有望摘得全球发射榜冠军头衔的三连冠。
今年中国航天给人的印象是成绩喜人同时也有失落感,长征五号B型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为我们打开了天宫空间站时代大门,21世纪全球第一款载人登月用途飞船成功首飞(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完成全球组网,这些胜利个个都是重磅级世界级。
但同时长征七号甲、长征三号乙、快舟十一号三型火箭接连失利也让很多人不解,要知道这三型火箭有两型都是全新型号,例如,长征七号甲应用了助推器与芯一级集束式分离方案,目的是为长征8R火箭实现垂直降落复用打基础。长征三号乙虽然是一款较为成熟的型号,但在高频次发射中必然存在失败概率,同时这款火箭几乎每一发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技术应用。
看似今年失败次数多,实则是中国航天迎来了新技术爆发式增长的全新时代。而美俄在上世纪同样有更多的密集失败案例,如果没有那些失败如今的美国航天就不可能成长为手执牛耳者。
快舟十一号作为一款以固体燃料为主的运载火箭,其动力系统与液体动力构造完全不同,液体火箭发动机与燃料贮箱是相互独立的模块,而固体火箭的燃料贮箱与发动机则是浑然一体,在火箭发射前固体燃料像混凝土一样浇筑进火箭壳体内,进而形成装*燃料室。
固体燃料与火箭壳体必须紧密贴合在一起,但凡有一点空隙高达1500摄氏度的烈焰就会与空气产生反应,燃烧面会变得不规则进而导致爆炸,央视曾经公开快舟十一号火箭第三级因为缝隙问题导致的试车失败画面,现场可谓是一片狼藉。
也正因为这一次失败快舟十一号找到了重大风险点,并对其进行了升级改进,航天科技就是在一次次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快舟十一号火箭壳体采用了碳纤维缠绕制造技术,对比传统壳体材料重量下降了一半,这也使得快舟十一号运载系数达到了同类火箭的世界第一水平。
例如,日本艾普斯龙固体火箭发射质量91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力仅有590公斤,而快舟十一号以更低的78吨发射质量,可以得到7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的1吨运力,这就是高运载系数的结果差异,背后体现的则是火箭设计与制造水平的不同。
现代战争早已进入太空时代,制天权对战争胜负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各大国反卫星武器发展日渐成熟,空间目标生存环境也急剧恶化,战时一旦卫星受损就会导致信息链路受阻,直接影响战争胜负,这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射卫星补位。
传统液体燃料火箭虽然运力强大,但发射准备时间更为漫长,例如,德尔塔-4型火箭从进场准备到点火发射甚至需要长达半年时间,显然难以满足瞬息万变的战场需求,为此各国都在加紧发展“快速进入空间能力”。
我国在快速进入空间能力建设上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显著标志就是一系列快速响应火箭产品的问世,长征十一号、捷龙一号、快舟一号甲、快舟一号、开拓者二号等总计有7款快响火箭。
另一个弯道超车标志就是以长征十一号为代表的实战火箭,它采用无依托的TEL机动发射系统,能在任意地点实现快速发射,甚至可以在海上平台发射,高机动特性是世界其他国家同类火箭完全不具备的实战功能。
当人们看到快舟一号甲火箭与DF-26几乎无异的TEL机动发射车时,心里一定会默念,别以为换了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快舟一号甲火箭发射车连军绿色车体都懒得重新刷漆。
快舟十一号发射质量是快舟一号甲的整整两倍,更大的箭体尺寸与重量显然无法再继续使用快舟一号甲的TEL机动发射车,这一量级的火箭通常会采用固体塔架发射,而航天科工本着对“送人上西天”目标的执着追求,又为它量身定制了一款大载重TEL机动发射车。
早在两年多前航天科工四院就完成了快舟十一号发射系统双四级长行程液压缸同步起竖试验,在报道中还提到未来比快舟十一号更大吨位的火箭也将继续采用此种机动发射方案,这真的是要在“送人上西天”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快舟十一号的东风血脉还有很多,比如整流罩分离方案也与洲际导弹完全相同,同时头部的姿态控制系统也是曾经重型洲际导弹的专属配置。
快舟十一号起飞级2.2米直径发动机推力达到了180吨,是我国现役各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中的最大推力型号,以该型动力为蓝本完全可以研制一款重型洲际导弹。
军民融合战略的排头兵,快舟十一号也只是小目标
赫鲁晓夫曾说苏联可以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如今这一目标也已经被我们实现。不同于穷兵黩武的他们,我们则是选择了更高段的军民融合战略。
今年5月位于湖北武汉的我国首个国家级航天产业基地正式投入使用,这里有占地4万平方米的超级工厂,是原先总装厂房面积的13倍,可以年产20枚快舟系列火箭。迅速投入市场的快舟系列火箭近年来也是屡获商业大单,该型火箭也是行云物联网天基星座的主力运载火箭,该航天产业基地还将形成年产240枚卫星的生产能力。
通过商业市场淬炼的批产能力在战时一旦转入军工生产,其迸发出的能量将有多大也是显而易见的。
快舟十一号使用了我国现役最大推力的180吨固体火箭发动机,而航天科工集团并不满足于此,去年4月由航天科工四院自主研制的500吨级4.2米直径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成功试车,而这就是快舟系列火箭更大的野望。
继快舟十一号之后快舟二十一号将依托500吨级大推力固体发动机研制,该型火箭将具备20吨级近地轨道运力,可以直接参与天宫空间站建设与运营任务,同时这一量级火箭也完全可以参与月球、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
远期规划中还有近地轨道运力达70吨能够与我国新一代载人重型火箭媲美的快舟三十一号火箭,这款火箭则可以直接参与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以及更大规模的深空探测任务。
航天发射市场过去由航天科技长征系列火箭一家独大的*面正在被打破,而快舟系列火箭就是参与变*的关键角色,同时民营航天也在异军突起,目前已知至少有三家民营航天公司正在加速推进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制,也至少有三家民企在加速推进垂直回收复用火箭项目。
新产品新技术的诞生有成功也必然有失败,正如神舟载人飞船之父戚发轫说得那样,建设航天强国的目标任务很重,所以需要格外强调创新。如果谁都不敢第一个吃螃蟹、不去冒风险,那就无法暴露问题、无法取得进展。
如今的中国航天虽然距离遥遥领先的世界第一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值得庆幸的是依托14亿人口市场、世界最齐全的工业链条,我们已经走在正确的大路上。
责任编辑: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