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是什么性质(IMF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5 19:31:09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IMF是什么意思?

InternationalMonetaryFund,简称: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金融组织的投票权分析

摘要:新出台的亚洲基础投资银行(AIIB)投票权分配机制,在基本满足决策需求的同时,也有诸多隐患存在。本文通过梳理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开发银行(ADB)三大国际金融组织的投票权发展历程,总结国际金融组织投票权分配机制的成功经验:针对亚洲基础投资银行(AIIB)投票权分配机制的弊病加以分析,提出相关可行的建议以及中国在其中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投票权;国际金融组织;经验;建议对策

2013年中国提出构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AIIB”),筹建工作一路颇受关注,其投票权如何分配也关乎到AIIB的成败。2015年在京签订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确定了使AIIB投票权分配机制:法定股本为1000亿美元,分100万股,每股票面价值10万美元;域内外成员出资比例为75:25,重要事项需75%以上表决权赞成;成员的投票权由股份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以及创始成员享有的创始成员投票权组成。每个成员的股份投票权等于其持有的AIIB股份数,全体成员平均分配基本投票权,其占总投票的12%,每个创始成员拥有600票创始成员投票权。按现有各创始成员的认缴股本计算,中国投票权占总投票权的26.06%,位居第一,这意味着中国将在AIIB中拥有一票否决权,然而,新成员的加入势必会稀释中国的投票权,随着AIIB正式运行,更多不可预知的挑战等待着中国和AIIB去面对。

一、世界银行(以下简称“WB”)的投票权发展历程

1.法定资本为100亿美元,全部资本为10万股,每股的票面价值为10万美元。2.入会时,每一个会员国自动拥有250个基本投票权,除此之外,每认购10万元增加一个投票权,认购额由申请国与WB协商并经董事会批准。3.对于重大事项,至少需要85%以上的赞成票。4.第二阶段WB投票权改革完成后,WB前5大股东国分别为美国(15.85%)、日本(6.84%)、中国(4.42%)、德国(4.00%)、法国(3.75%)和英国(3.75%)。

2010年4月25日,WB集团通过了投票权改革方案,作出如下决定:第一,增加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862亿美元的资本,其中2010年增加的资本是278亿美元。第二,增加国际金融公司2亿美元的资本。第三,增加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3.13%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投票权显著提高。第四、增加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在国际金融公司6.07个百分点的投票权,使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投票权从33.41%提高到39.48%。第五,每5年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之间调整一次持股比例。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IMF”)投票权分配机制

1.议事规则实行加权投票表决制,一般事项依简单多数70%决定,重大问题需85%多数通过。2.投票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除表决权集中制度之外的投票权分配制度。其最新计算公式为一种线性公式,为“基金组织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由基本票加上加权票,即每十万特别提款权(SDR)的份额增加的一票构成”。3.基于国家主权平等之原则与各成员国经济实力的变化,各个成员国之基本票固定为占总投票的5.502%;具体的份额经数次变动。4.SDR最初价值约1美元。现为包括欧元、日元、英镑和美元、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根据伦敦市场每天中午汇率报价,按5种篮子货币以美元计值的具体数额之和来计算。

自1944年IMF创始至今,投票权公式均由基本投票权与加权投票权组成,改革只在此两方面所具体倚重因素。基本票在从各成员均为250票至今的“占总投票的5.502%”,而份额则经历了15次份额总检查、10次增资以及5次份额公式修改。最近的一次份额总检查发生在2010年12月,要求在2015年底完成。1.基本票之变革历程基本票自1944年IMF创始以来,只经历过一次变动。在第15次份额总检查,将基本票由原来的均分250票更为“占总投票的5.502%”,转而保持各成员国基本票与总票数比例之恒定,并列明于2011年修订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现基本票数几乎是2008年改革实施之前的三倍。2.份额及公式之变革历程基本票旨在“均分”之公平,加权票重于成员国的经济实力。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份额公式至今,份额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计算公式的变化以及前后共15次的份额总检查之下10次增资。一方面,IMF份额计算公式前后共涉及3次大改动,主要有5个修改公式,共计6个份额公式。另一方面,IMF又进行了新一轮增资。2006至2008年,对代表性严重不足的四个成员国进行特别增资:2008年至2010年,进行第二轮特别增资,根据新份额公式为代表性不足的54个成员国共增资208亿SDR,增幅从12%至106%不等,总增幅为4.9%,连同2006年的特别增资累计增加份额11.5%。

由于份额的变化和份额公式的变化,以及基本票的改革,使得各成员国投票权比重有所变化。即实现了投票权制度的最新一轮改革。2010年11月5日,IMF执行董事会通过了份额改革方案。份额改革完成后,中国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2%升至6.39%,投票权也将从目前的3.65%升至6.07%,超越德国、法国和英国,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得到在这一国际组织中的更大话语权。2015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在此之下,由于中国投票权的增长,中国将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在IMF中谋求更多影响决策力。

ADB于1966年11月正式成立,实行三级管理体制,主要有理事会、董事会和行长为首席代表的管理层。理事会为其权力中心,但因为理事会每年只召开一次会议,所以大多权利便委托给了董事会。作为与AIIB联系最为密切,最为相像的国际金融机构,其投票权分配机制对于AIIB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核定股本为十亿美元,分为十万股,每股的票面价值为一万美元。2.理事会在接纳新成员时,应确保本地区成员占有股本总额的比例不应低于60%。ADB以协商一致作为主要的决策方式,难以达到一致认同的决策则要以66%以上的多数票通过。3.成员间具体的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基本投票权和比例投票权,基本投票权以占总投票权的20%在成员间平均分配,比例投票权则按出资比例进行折算。按各国认股份额。最终各国在ADB的投票权,中国也是第三位(5.45%),日本和美国并列第一(12.78%)。

在ADB的资助下,亚太地区的贫困状况确实得到了缓解,大多数会员国都深受其益。其投票权分配机制也是在考虑到自身发展情况之下,结合国际经验而制定,但实践中,利弊均显。首先,ADB投票权机制优势有二。第一,确保亚太地区国家对亚行的相对掌控权,充分体现ADB的“亚洲特性”。ADB章程第五条规定:理事会在接纳新成员时,应确保本地区成员占有股本总额的比例不应低于60%。第二,投票权由基本投票权和比例投票权两部分组成,充分保证一些低股份国家也能参与到投票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比例投票权又保证了投入较多股本,做出较大贡献的国家的权力行使。然而,其弊有三。第一,投票联盟已经缺失了联盟的性质。1986年后,出如日本、美国和中国单独选派自己的董事外,其余成员自愿组成9个投票联盟,但是,现在的有些联盟,已经失去了效用,董事代表几乎总是由一个主要的成员体任命,其他联盟成员的意见难以被表达。第二,虽然ADB在规章中有意保全亚太地区国家对ADB投票权的掌握度,但是也难以抵抗西方国家的渗透,除了日本,美国也占有相当大的股份,左右着ADB的各项投票结果。第三,发达国家控制着ADB。ADB自成立以来便被美国和日本控制着,行长也是一直由日本人担任。发达国家过高的投票率可以轻易的控制ADB,甚至有些国家利用自己的投票权谋取本国私利,对其他国家的利益不管不顾。

1.国际金融组织投票权的分配大致都以两个部分组成:基本投票权与比例投票权。前者是根据国家平等原则分配给各个成员的基础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所有国家的一视同仁;后者则是体现成员贡献度的投票额,出资额越大,其比例投票权也相对越大。2.影响成员国出资额设定的因素主要有:国民收入、国际收入、国际支出、外汇或黄金储备、平均出口波动。各个金融组织结合各自基本情况选择最为密切的相关因素,通过合理的参数计算,最终得出各成员国具体投票权份额。

AIIB尚未正式启用,投票分配机制的确定也没有经过实践的历练,难免会有诸多问题,这之前,汲取相关国际金融组织的经验教训十分重要。其一,充分保证AIIB的“亚洲特性”。目前AIIB确立的区域内与区域外的投票权分配比例为75:25,可基本保证亚太地区国家对亚投行的有效控制,使亚太地区真正需要帮助的国家在亚投行中掌握话语权。与此同时,也尽可能的拉动其他地区国家的投资,适当的分配投票权比例。其二,充分保证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亚投行的主要资助点在于亚太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与援助需求,本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最清楚。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掌握主导权,才能有效的保证亚投行达其目的,避免如WB、IMF一般成为美国的傀儡。其三,中国需掌控AIIB主导权,确保AIIB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在占据26%投票权的同时,将行长的位置委任印度公民,使用美元作为官方流通货币,拉动英国等加入,有利于稳定人民币地位和投票权的主导。

1.合理分配域内、外投票权份额及投票权分配机制建议AIIB作为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和支撑,是中国极为重视的区域性**组织;同时,AIIB属于一定程度上的防御性经济组织,如何在保证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情况下,仍旧保持从区域外发达国家吸收大量资金,尤其是防止重蹈美国等传统强势经济体占据经济主导地位,将势力深入亚太地区的覆辙,是现下亚投行的重要课题。现在的亚投行投票权域内外投票权份额分配是25%:75%,即1:4,中国占总份额约26%,可以说是牢牢占据主导地位。但现今仍应继续保持现下份额分配或者进一步提高域内成员份额。一是防止投票权份额的稀释。二是,AIIB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其不可将主导权让位。防止AIIB成为美国等强势经济大国深入亚太命脉的工具,应保持当前份额比或者进一步提升。2.合理分配各成员国之间的投票权份额及投票权分配机制建议有了上述域内外国家区分之后,那么对于成员国之间的投票权分配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域外成员国之间的分配,另一种是域内成员国之间的分配。而现行AIIB份额计算公式,也是先区分域内外成员,再给出域内成员份额计算公式。影响一个国家投票权份额因素主要有GDP(指数)、出资额比重、人口指数、不发达地区规模指数、基尼系数及“基础设施需求规模”等。目前的重中之重:一是应该减弱对GDP的倚重,二是减少对人口指数的倚重。中国现今虽然是GDP大国、出口大国,但我国的GDP增长近年一路走低,2015年勉强突破7%。“而且中国最近人口尤其是劳动力的下降趋势,二胎政策的实施实际效果也不尽人意。而反观印度这样的国家则不然。3.合理的创始成员国特别投票权AIIB对基本投票权规定是其与总投票权约20%的比例不变,大大超过了IMF的约5%的规定,增加了基本票的份额,进一步确保各个成员国的基本地位平等,减少因为增资等因素而带来的加权投票权的影响。除此之外,还给予各创始国以600票的优惠投票权。然而,此种举措与IMF、WB当年的各个成员国平均250票的基本投票权恐实则无差。从IMF等国际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来看,AIIB与IMF等具有相似的线性份额公式,此种固定小票数在经济变动面前的效力微乎其微,并随增资等变动愈加无力。“创始票”一旦过了创始期便如同鸡肋,此后可考虑去除,或给予其他方面的优惠政策。

中国在AIIB筹建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从出资情况看,中国为最大股东。中国必须放远目光,承担起发展中大国的责任,积极维护AIIB的筹建与运行。首先,中国应该妥善使用投票权所赋予的权利,使AIIB在透明公开的资本运行模式下运作下去,坚持与各国协商一致,共同推进AIIB的积极发展。东盟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发展强大抱有一定的戒心和疑虑,有甚者在国际社会中积极配合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但是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一带一路”的提出让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中国应把握此机会。其次,需要增强中国自身的金融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确保AIIB的稳定运行和中国的投票权保持稳定。在面对AI-IB未来的瞬息万变,中国还是要把发展的重心着眼国内,增强自身的金融实力,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协调各方的处置行动,共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最后,中国应抓住机遇,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盘活中国经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AIIB是中国新经济外交战略上的胜利。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金融支点,AIIB的建立无疑会给中国带来极大的经济机遇,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消除隔膜,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中国在其中也必将受益。而且,AIIB采用以美元贷款,以人民币还款,给人民币“走出去”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增加人民币国际结算的份额,推动世界贸易中对人民币的认同感。总而言之,亚投行的建立,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中国应该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履行世界大国应有的责任,促进亚投行的良好发展,以达互利共赢。

作者:陈伊梅吴如闻向圣冬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2]施本植.东盟国家投资贸易壁垒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1.

[3]陈宇峰,黄冠.亚投行治理的风险防范———析**文化变化对股权分配方式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5,8(4).

[4]邓晓媛.国际金融组织投票权制度深析[J].桂海论丛,2009.

[5]司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改革历程[J].国际研究参考,2014(05).

时间:2022-04-0503:47:40

被举报文档标题:国际金融组织的投票权分析

13882551937、13808266089 服务时间:8:00~21:00 承诺一小时内删除

2022-04-0503:47:40

国际广告2023-11-1410:10:55

国际展望2023-11-1516:12:36

国际公关2023-11-1516:11:29

国际传播2023-11-1711:23:25

国际融资2023-11-1516:11:29

国际呼吸2023-11-1516:13:09

【时*】震惊!国际经济组织中竟有这么多中国高官!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一些中国人开始登上国际组织的高层管理职位,以中国智慧、全球意识赢得国际社会关注并获认可。

而且,除了联合国副秘书长吴红波、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等在**、社会管理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中国高官外,在各类国际经济组织中,一些有良好的国际教育背景,专业领域造诣深厚,并擅长与国际社会打交道的中国人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出现在管理层。

2011年7月26日,朱民正式出任IMF副总裁,成为首位进入该组织高级管理层的中国人,按照IMF五年一届的任期,他的任职将于2016年7月到期。兼具**、市场与学界背景的朱民是目前在国际经济组织中地位最高的中国籍官员之一,1952年出生的他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拥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公共行政管理硕士学位、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任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员、世界银行政策*经济学家、联合国开发署“中国21世纪议程”首席顾问。此后,朱民回国发展,到中国银行历任经济顾问、行长助理、副行长,2009年10月至2010年6月短暂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2010年5月,他被任命为IMF总裁特别顾问,开始在IMF就职,2011年7月出任副总裁。值得一提的是,朱民出任IMF副总裁打破了自IMF1944年成立以来管理层“一正三副”的模式,增设第四个副总裁职位,他的上任不仅代表着中国话语权提高,也标志着新兴经济体话语权的提高。在2010年IMF执行董事会通过的份额改革方案中,中国的份额从3.72%增加至6.39%,投票权也从3.65%增加至6.07%。

图:IMF副总裁朱民

比朱民年轻11岁的张涛此番被提名任职延续了中国人在IMF担任高官的惯例。1963年12月出生的张涛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斯分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5年1月起先后在世界银行总部和亚洲开发银行总部从事经济研究和发展援助工作,回国后任过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副*长、国际司副司长、调查统计司司长、国际司司长、上海总部国际部主任、条法司司长等职务,2016年5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除了相关专业背景和国际金融机构工作经验外,张涛对IMF也并不陌生,曾任驻中国派驻IMF的执行董事。

图:即将接任IMF副总裁的张涛

2013年6月24日,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发组织)总部,中国**推荐候选人、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当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七任总干事。工发组织成立于1966年,1985年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宗旨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工业发展和促进工业发展合作,现有170多个成员国,行政首长为总干事(联合国副秘书长级)。李勇的当选是内地中国高官首次担任联合国专门机构的“一把手”。

图:李勇当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第七任总干事

1951年10月出生的李勇是山东济宁人,研究生毕业于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会计专业,经济学硕士,曾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副司长、司长,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财政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等职务,长期从事国际发展合作,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就任以来,在推进可持续工业发展和国际工业发展合作等方面颇有建树。

这并非中国高官首次出任国际经济组织“一把手”。2003年,曾任中国驻荷兰、法国等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等职务的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被国际展览*推选为新一届**,成为国际展览*75年历史上第一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还是在国际常设组织中担任**的第一位中国人。吴建民2005年再度连任,直到2007年11月卸任后改任名誉**。

图:外交家吴建民被国际展览*推选为新一届**

2013年9月在第36届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大会上,国家质检总*、国家标准委提名的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晓刚成功当选ISO**,这是中国人首次担任这个1947年成立的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综合性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同时也是首位发展中国家代表当选此职位。1954年12月出生的张晓刚长期在钢铁企业工作,曾任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副董事长,也是国际钢铁协会副**,他当选ISO**,将推动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战略、政策和规则的制定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并增强和激发我国产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图:张晓刚当选ISO**

2014年10月,中国推荐的赵厚麟作为惟一候选人,在首轮投票中即获得152票支持(156个成员国参与投票),高票当选国际电信联盟(ITU)新一任秘书长,成为ITU150年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任期四年。生于1950年3月的赵厚麟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1986年进入国际电信联盟工作,1998年后经中国**推荐先后当选ITU电信标准化*主任、副秘书长,此番成功当选秘书长,体现了世界对中国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成绩的肯定。

图:赵厚麟当选国际电信联盟(ITU)新一任秘书长

2015年3月,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选举中国**提名的柳芳女士为秘书长,任期三年,她是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历史上首位中国籍秘书长,也是首位女性秘书长。ICAO是联合国在民用航空领域的专门机构,作为创始国之一,中国长期积极参与国际民航组织的各项工作,为国际民用航空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962年2月出生的柳芳是武汉大学国际法博士,通晓英法双语,曾在中国民用航空总*国际合作司任副司长,2007年后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工作,担任行政服务**长,在航空运输领域知识与经验丰富,她的当选也续写了10年来中国人登上国际组织高官职位的篇章。

图:柳芳女士当选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CAO)秘书长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由中国发起或共同发起的一些国际经济类组织把总部设置在中国,中国人在这些组织中任职的情况也逐步增多。

1997年11月成立的国际竹藤组织(INBAR)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非赢利性**间国际组织,是惟一一家针对竹和藤这两种非木质林产品的国际发展机构,由中国和加拿大等9国共同发起,时任林业部副部长的王志宝当选为国际竹藤组织第一届理事会**,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著名林业专家江泽慧教授当选为董事会联合**。2015年7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简称金砖银行)在上海开业,总部也将设置在上海,作为国际发展体系的新成员,与现有多边开发机构是合作互补关系,将与相关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和私营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复苏,金砖银行的与第一任行长由印度人担任,中国提名的祝宪出任副行长,他曾任过财政部国际司司长,世界银行副行长兼世行集团首席道德官。

举世瞩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开业仪式暨理事会和董事会成立大会2016年1月在北京举行,总部设在北京,亚投行2013年由习近平**提出筹建倡议,作为**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宗旨在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任理事会**,金立群出任行长。1949年8月出生的金立群任过财政部副部长,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中投公司监事长,中金公司董事长等职务,入选《时代周刊》公布出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图:金立群

除上述中国籍高官,在国际经济组织中,还有许多活跃的中国面孔,包括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杨少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秘书长林建海,世界海关组织守法便利司司长朱高章,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颜宏,万国邮政联盟国际*总*长黄国忠,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张文才,亚洲开发银行中西亚*首席城市发展专家郑利平等。此外,来自中国的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开发署亚太**长,成为在联合国任职最高的非中国**委任官员。近年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不断在中国招收国际公务员,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徐浩良的成功为他们树立了目标。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今后必将有更多的中国人通过不同途径走进国际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  

【数读舆情】超赞!用数据说话,抗洪救灾一线兵哥哥的画像竟是这般!

【舆情观察】南海仲裁,联合国你居然这样说,你赢了!

【独家揭秘】老字号品牌性格图谱!东邪马应龙大战西毒云南白*

【重磅】不管你怎么仲裁,中国就这个态度!

【舆情观察】上半年群体性事件频现舆情有何新特点?

编辑|傅淼

 

王文:中国掉入的不是中等收入陷阱,而是西方逻辑陷阱

发现思想力 成就影响力

“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严肃的概念,深究下来,这一概念存在的“逻辑陷阱”非常之多,与此同时,中国早已吸收了拉美国家的发展教训,走出了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

作者: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7年世界银行一份主题为《东亚复兴:关于经济增长的观点》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的概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经济陷入持续低迷,关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如担心会不会长期社会不平等、增长乏力、发展止步不前等问题逐渐成了研究热点。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容易被这个概念的逻辑陷阱所误导,对国家未来产生不必要的悲观情绪。其实,任何一个严谨的经济学者经过客观研究,都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等收入陷阱”不是一个严肃的概念。中国肯定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只是时间而已。

横轴:1960年人均GDP水平与美国之比的对数,竖轴:2008年人均GDP水平与美国之比的对数;数据来源:世界银行(WorldBank)2012年发表的《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China2030:BuildingaModern,Harmonious,andCreativeHigh-IncomeSociety)

中国经济已经成功地从联合国划分的“低收入经济体”进入了“中高等收入经济体”行列。然而,近年来,面临增速放缓,一些人开始对中国将来能否成为高收入经济体产生焦虑。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一些研究报告都从历史经验角度列举了许多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失败的案例,比如,从1960年算起,当时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只有13个在2008年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余88个国家或地区要么降至低收入水平,或发展止步不前;二是目前中国发展要解决好创新问题、增长问题,也面临来自国际秩序动荡对中国发展的挑战。

中国作为最有代表性的崛起大国,焦虑主要在于如何维持中高增长,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

事实上,在2007年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世界银行报告中,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重点深入阐释。此后,鲜有研究报告对这一提法作出公认、统一的定义,背后也缺乏综合、严谨的理论论证。按世界银行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一概念的语义,“中等收入陷阱”是指许多国家在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之后,将会进入经济停滞期,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等现象,最终永远徘徊在高收入国家的门槛之外。深究这个概念,存在的“逻辑陷阱”非常之多。

一是“统计陷阱”。“中等收入陷阱”用人均国民收入(GNI)这个单一指标来衡量发展水平,但GNI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民生活质量、精神状态与发展全貌。从联合国公布的各国国民幸福指数排名看,被视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排名显著高于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不丹多年来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却被公认为“全球最幸福国家”之一。

皮尤中心2014年的调查显示,在高收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国民比例普遍在30%以下;而像智利、孟加拉、巴西、越南、中国等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对未来持乐观态度的国民比例一般都在80%以上。阿玛蒂亚·森、罗伯特·巴罗等著名经济学家都认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只是一种统计现象,没有经济学理论中的方法论支撑,是一个相当片面的概念。

二是“对照陷阱”。“中等收入”的标准往往是在与美国、美元的对照中得出的。比如,按美国经济学家胡永泰的说法,各国人均GDP为美国水平55%以上的国家为“高收入国家”;20%-55%的为“中等收入国家”;小于20%的为“低收入国家”。收入多少则按2015年可比美元计算,在4126至12735美元之间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这样的对照方法明显是站在美国的角度评判世界发展,带有“美国中心主义”色彩。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中国、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人均国民收入均已超过1.3万美元,早已跨过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可见,“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概念多少带有“美国中心主义”式的傲慢与偏见色彩。

三是“历史陷阱”。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观察,*限在二战后到21世纪初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多数国家刚刚实现独立,处于现代国家成长的初级阶段与发展探索期,难免会有不少国家走一些弯路。过早对这些国家盖棺定论,认定其会永远处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恐怕为时尚早。

能否尽快跨过“中等收入”这道坎,关键在于能否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成为高收入国家也并不代表未来发展就能高枕无忧,目前日本等高收入国家已经陷入了低增长的困境。有的欧洲高收入国家还因财政困*而陷入国家破产的境地,面临沦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风险。因此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观察“中等收入陷阱”。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陷阱”是永远存在的概念,而永远在许多时候代表着虚无。

四是“人口陷阱”。后发的、人口体量较少的国家很难获得经济独立,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016年,全球人口总数达到了74亿,其中27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拥有全球75%以上的人口量。除去这27个国家,其余经济体的平均人口数只有850万。人口相对较少的经济体,尤其是后发的、人口规模较小的国家,受到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抑制、冲击就会相对较大,甚至很难经济自主,它是必须依赖国外,有时国家存续都存在问题。

1950年全球只有84个国家或地区,1970年也只有143个,现在则有200多个。这说明世界上多数经济体的续存时间尚且相对短暂,在全球经济体竞争激烈的常态下,能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小经济体案例,天生就是小概率事件。像中国、印度、巴西等人口体量较大的国家,只要政策得当,社会稳定,国内市场消费能力得以培育,持续增长就是大概率事件。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在人口规模不同的国家之间对等地比较经济现象。

当然,平常心看待增长陷阱,不意味要掉以轻心。毕竟,二战后有过连续50年以上人均国民收入增长5%以上的国家总共只有五个,分别是中国(6.7%)、博茨瓦纳(6.0%)、新加坡(5.6%)、韩国(5.5%)和赤道几内亚(5.5%)。中国既要为过往的增长成绩而感到自豪,也要为未来能否继续增长而放平心态,不必过于焦虑,但也不必过于无视。毕竟,对于这个高难度的任务,中国需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出发,从长计议,转换发展动力,才能经受实现长期发展目标的考验。

2

全球增长陷阱的病灶在全球

所有经济体都会因其中的全球化影响而面临增长陷阱。在当前开放型经济、价值链全球化的世界,增长动力与发展变量和外部环境更是分不开。国际金融、大国经济变动、跨国基础设施、地缘**、国际规则、跨国公司以及国际组织等国际元素,都与每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此时,分析增长因素时,不只是分析本身,还要从主权国家的世界观去分析。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许多经济体“增长陷阱”变得更加突出,深层化发展的动力更是贫乏。2016年后,发展状况更为严峻。21世纪第二个10年的“增长陷阱”,性质堪称全球经济的“新增长陷阱”。造成“新增长陷阱”的原因主要来自“输入型”经济风险,比如国际金融危机、强国制裁、战争等国际因素,而非像过去那样仅仅聚焦在内部原因。

当下的“新增长陷阱”源于2008年。西方经济体无节制地“印钞救市”,占了全球货币发行量九成,给国际资产价格带来巨大的泡沫,也导致了全球实体经济通缩恶果。经过深层化发展,可以发现,当下全球“负利率”、西方“零增长”、各国金融市场频频波动、汇率震荡、大宗商品长期低迷等全球经济系统性问题,乃至难民潮、恐怖袭击频发等非传统安全层面的“次生灾害”,都源于2008年。2015年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当年的全球增速预期为3.1%。但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已被调低至2.9%,2017年的预期略有复苏,但世界经济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即使相比于2008年-2014年平均增速,全球经济也没有提升到当时的3.26%水平。

全球的诸多病灶如果不解决,很难让人看到走出“新增长陷阱”的希望。这主要来自于五个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体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长期增长动力不足等难题。目前,中国人的年龄中位数为36岁,而发达经济体却已超过43岁。这就意味着发达经济体不得不面临社保与医保的负担过高、财政赤字、创新能力下降等社会难题。

二是全球财富分配不公“新鸿沟”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恶果。在《21世纪资本论》中,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皮凯蒂指出,资本投资的长期年均收益率大大高于劳动报酬的长期年均增长率,导致存量社会财富出现日益扩大。穷人越来越多,会使得社会消费动力不足,依靠社会消费而出现经济新增长很难实现。

三是全球技术创新“中梗阻”使得新兴经济体无法完全享受到平等知识产权与创新的新成果。目前,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创新获利权产生巨额暴利,发达经济体垄断了暴利,进而通过各种垄断性技术扼制了新技术创新,最终使得创新乏力,无法带动全球经济新一轮增长。

四是全球强势货币“风暴潮”使得热钱“全球漫游”,潜在危害巨大,甚至会引起下一轮的“金融海啸”。1997年,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像马来西亚这样的中等规模经济体,在一夜之间几乎失去一代人的财富。目前,游资像是“风暴潮”,一旦袭来,后果难以想象。

五是地缘**风险“正反馈”难题,导致了难民潮与恐怖主义等对经济造成伤害的非传统因素。当今世界面临地缘**风险日益上升,“负反馈”迅速放大,危害到各个经济体的旅游、生产以及各类消费,对各个经济都形成巨大的新增长瓶颈,每个经济体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来应对。面对五大难题,只有找到合作应对的新框架,全球经济才能共同跨越“增长陷阱”。

在“中等收入陷阱”讨论中,拉美国家常常被视为典型案例。这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后所暴露出的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源开发,贫富差距悬殊,没有技术进步的单纯资本积累使得本国产业链既无法与低收入国家竞争,也无法与高收入国家抗衡。观察中国不难发现,我们早已吸收了拉美国家的发展教训,不仅没有走上拉美老路,而且走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工业化之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绿色金融,是绿色工业化之路的最好体现。具体而言,绿色金融通过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工具和政策,将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项目中。运用如贴息、担保等方式,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可获得性,抑制污染性项目的投资。目前,中国的绿色金融已经对绿色投资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中国仅花了两三年时间就发展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打造世界制造强国。近年来,中国一直把振兴实体经济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放在重要位置,从出台“中国制造2025”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表现出中国要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这一历史机遇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的产业链向着高端化的方向加速迈进,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领域,中国企业正在或有望走到世界前列。预计在2025年,我国将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世界制造强国建设,无疑将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下坚不可摧的经济基础和产业根基。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拉美国家在其城镇化进程中,因为**公共职能缺失,导致了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大量人口涌入城市,而落后的工业无法提供充分的岗位,贫民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大量的贫民窟,引发了很多社会矛盾。同时,官员腐败问题也激发了民众不满情绪,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

相比之下,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有序、扎实地推进。我国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布*,发展生态文明,提供充足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化质量;大力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水平,并且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承诺到2020年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的反腐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极大赢得了民心,社会和谐稳定程度进一步提高。

上述三大举措,足以保证中国不会重蹈拉美国家覆辙,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来源:人大重阳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什么区别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通过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和投资,解决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的宗旨是,帮助会员国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资金,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暂时不平衡和外汇资金需要,以促进汇率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的扩大。

国际货币基来自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之间的区别?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属于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性质不同,是专门性的经济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性质职能不同,世界银行具有借贷赠款减贫等职能,而国基是监察货币汇率,提供技协和资援,保障正常的金融运作…

世界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找法网

广义的国际经济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民间团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通过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组织。狭义的国际经济组织:限于国家**间组织,不包括非**间组织。

世界上主要的国际经济组织主要有:

1,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为了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除了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外,美国还致力于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三大支柱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2,认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战后世界经济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3,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影响:

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世贸组织的一些决策,对抑制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具有深远影响和现实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发展,意味着世界贸易自由化将在相互妥协,互相监督,尽量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赢得竞争机遇;同时,也会对中国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国内的某些产业会受到冲击.

知识结构: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背景:①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使人们认识到战后建立有效机制,稳定世界经济的必要性.②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格*发生变化:德,意,日战败,国内废墟一片;英法实力大为削弱;美国经济实力空前膨胀(出口额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额的32.5%,外汇黄金储备占资本主义世界总储备的74.6%,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③美国企图凭借经济实力确立其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

2.召开:1944年7月,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4.意义: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形成.

(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成员国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即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双挂钩).[page]

宗旨:稳定国际汇兑;协助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2.世界银行(IBRD):又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

宗旨:向成员围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

(三)《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

1.原因:①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②美国扩大对外贸易的需要.

2.产生: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

3.宗旨(目的):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职能:是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起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

5.影响: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①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②美国在其中拥有特殊地位.③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1.含义:也称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加剧,相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组成集团参与全球国际竞争,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2.原因: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任何国家难以单枪匹马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②由相邻区域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依赖关系较深的国家和地区形成多种多样的经济区域集团,有利于各国的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的区内交流,提高劳动生产率,以达到加速本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成员国共同繁荣的目的.③区域集团化经济组织具有开放性,但同时也有保护性,有利于那些直接参与世界经济竞争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

(二)欧盟(EU):

1.条件和背景:①欧洲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近代冲突和战争所带来的灾难,特别是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③美苏争霸世界,威胁到欧洲各国的安全与发展.④战后各国经济高速发展,促进经济上的联合.[page]

2.过程: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建立——西欧国家经济一体化的开始.②1957年,西欧六国签署《罗马条约》——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③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④

1967年三个共同体正式合并为欧洲共同体.⑤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⑥截至2004年5月,欧盟成员共25个国家.

3.欧盟的性质:具有经济和**双重性质的联盟组织.

4.欧共体(欧盟)的运行机制(出让部分国家主权建立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

①关税同盟的建成:1968年建立,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共同的关税税率.到1980年,欧共体成为超过美,日的世界第一大贸易集团.

②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其三原则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建立共同的农业基金.这一政策的实施为欧共体实施更多共同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

③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建立:欧共体内人员,商品,资本,劳务自由流通.1993年正式开始运作.

④欧元(EURO):欧盟单一货币,2001年1月1日正式启用.这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的稳定发展,并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

4.评价: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

1.原因:①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欧亚经济的发展对美国经济构成严重的挑战.②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各自经济的内在动力(根本原因).

2.成立:1992年,美,加,墨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三国之间是贸易伙伴关系.

3.合作领域: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三国经济形成互补,其中美,加主要出口技术密集行产品,墨西哥主要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性产品.

4.评价:

作用——①三国经济的互补性扩大了彼此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三国的经济发展.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美洲其他国家加强经济合作.

问题——由于各成员国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尤其对欠发达的墨西哥造成民族工业受损的后果.

1.原因:①20世纪70—80年代,亚,太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②经济区域化趋势的增强.[page]

2.成立和发展:①1989年12国第一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宣告成立.②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③目前发展为21个国家和地区.

3.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渐进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其合作方式被称为APEC方式.

4,特点:①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②各成员国差异明显,具有多样性;因此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不具有强制性.③强调灵活性的APEC方式被看做一种制度的创新

5.影响:①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②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③创造出新的模式,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1.背景: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2.发展过程:①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②乌拉圭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③马拉喀什部长级会议正式决定成立世界贸易组织.④1995年1月1日起,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⑤截止到2003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共有148个成员.

3.宗旨:削减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

4.基本原则: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规则,是当今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规则,包括非歧视原则(含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等.

5.实质: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6.作用: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成员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