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波提舍经是什么意思(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優波提舍)

时间:2023-12-18 19:40:07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優波提舍

論書的性質與意趣,是複雜而又多變的,這可以從論書的通名去理解出來。一般論書,古來有優波提舍、摩呾理迦、阿毘達磨──三名。這不同名稱的論書,到底是怎樣的呢?先說優波提舍:

優波提舍Upadeśa,或音譯為優婆提舍,鄔波第鑠;義譯為說義,廣演,章句等,以「論議」為一般所通用。優波提舍為十二分教(十二部經)的一分;他的性質,『大毘婆沙論』重在論議;『大智度論』重在解義;『瑜伽師地論』作為一切論書的通稱。

一、『大毘婆沙論』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六〇中)說:

「論議云何?謂諸經中,決判默說、大說等教」。

「又如佛一時略說經已,便入靜室,宴默多時。諸大聲聞共集一處,各以種種異文句義,解說佛語」。

『大毘婆沙論』有二解:第一解為「決判默說、大說等教」,意義極不明顯。考『增一阿含經』,「有四大廣演之義」(1)。與此相當的『增支部』,名為Mahāpadesana(摩訶波提舍)(2)。這是決判經典真偽的方法:如有人傳來契經,不論是一寺的傳說,多人或某一大德的傳說,都不可輕率的否認或信受。應該集合大眾來「案法共論」,判決他是佛說或非佛說,法說或非法說,以維護佛法的純正。『毘尼母經』作「大廣說」,並說:「此法,增一經中廣明」(3)。漢、巴共傳的『增一經』,及『毘尼母經』所說的「大廣說」,就是摩訶優波提舍。說一切有部的傳說,略有不同,如『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卷六(大正二三‧五九八上)說:

「何以故名摩訶漚波提舍?答:大清白說。聖人所說依法故,不違法相故,弟子無畏故,斷伏非法故,攝受正法故:名摩訶漚波提舍。與此相違,名迦盧(黑)漚波提舍」。

說一切有部,分為白廣說,黑廣說,也見於『毘尼母經』:「薩婆多說曰:有四白廣說,有四黑廣說。以何義故名為廣說(優波提舍)?以此經故,知此是佛語,此非佛語」(4)。『顯宗論』也說:「內謂應如黑說、大說契經,所顯觀察防護」(5)。這可見,優波提舍是決判大(白)說及黑說的。所以『大毘婆沙論』的「決判默說、大說等教」,「默說」顯然是「黑說」的訛寫。這是大眾的集體的詳細論議,所以稱為「廣說」──優波提舍。

第二解的意義,極為明顯。佛的大弟子們,「共集一處」,對於佛的略說,各各表示其意見。在『阿含經』中,這種形式的論義,也是常見的。前一解是共同論議,決判是非;這是共同論議,發表各人的意見。雖然性質不同,而採取集體論議的方法,是一樣的。這種集體論議的方式,可以上溯到佛的時代;而為初期佛教集成經律的實際情形。共同論定的,多方解說而公認為合於佛意的;這種集體論議的契經,名為優波提舍。

二、『大智度論』對於優波提舍的解說,有次第的三說,如『論』卷三三(大正二五‧三〇八上)說:

「論議經者,答諸問者,釋其所以」。

「又復廣說諸義,如佛說四諦,何等是四?……如是等問答廣解其義,是名優波提舍」。

「復次,佛所說論議經,及摩訶迦旃延所解修多羅,乃至像法凡夫如法說者,亦名優波提舍」。

第一說,優波湜舍是問答解義。這不是一般的問答,而是「釋其所以」然。如佛說「法無有吾我」偈,某比丘起而請問,佛就為他釋義(6)。第二說,是「廣解其義」。第三說,不但佛說的論議經──上說的二類,就是摩訶迦旃延Mahākātyāyana所造的解經論,以及末世凡夫所有的如法論說,都是優波提舍。摩訶迦旃延的解經,是一向被佛教界推重的。『成實論』也說:「摩訶迦旃延等諸大智人,廣解佛語。有人不信,謂非佛說。佛為是故說論(議)經,經有論故,義則易解」(7)。「廣解佛語」,應就是『蜫勒』之類。這第三說,是總攝佛所說的論議,佛弟子說的,末世論師說的,一切都屬於優波提舍了。

三、『瑜伽師地論』對優波提舍的解說,近於『大智度論』的第三說,而範圍更廣。如『論』卷二五(大正三〇‧四一九上)說:

「云何論議?一切摩呾理迦,阿毘達磨,研究甚深素怛纜藏,宣暢一切契經宗要,名為論議」。

『瑜伽師地論』,分論書為摩呾理迦、阿毘達磨;而這二類,又總稱為鄔波第鑠。這樣,鄔波第鑠是一切論書的通稱了。

優波提舍的本義,是共同論議,共同釋義。共同論議,經與律都稱之為「摩訶漚波提舍」──大論議。共同釋義,漸被解說為個人的解釋佛說。或是文句的解釋,或是經義的闡釋。『大智度論』與『成實論』,特別提到「論議第一」的大迦旃延,也就是重於解說契經。如『大智度論』說:「脇比丘……作四阿含優波提舍,於今大行於世」(8)。『大唐西域記』說:「五百賢聖,先造十萬頌鄔波第鑠論,釋素怛纜藏。次造十萬頌毘奈耶毘婆沙論,釋毘奈耶藏。後造十萬頌阿毘達磨毘婆沙論,釋阿毘達磨藏」(9)。毘奈耶與阿毘達磨的解釋,稱為毘婆沙;而經的解釋,卻稱為鄔波提鑠(優波提舍)。優波提舍是契經的釋論,成為西元二、三世紀的一般意見。

說一切有部,是重阿毘達磨的;經部是重摩呾理迦的。大乘瑜伽者,從說一切有部、經部的思想中脫穎而出,取著總貫和會的態度。這應該是『瑜伽師地論』,以鄔波第鑠統攝阿毘達磨、摩呾理迦的原因吧!

註解:

[註1]『增一阿含經』卷二〇(大正二‧六五二中)。

[註2]『增支部』「四集」(南傳一八‧二九三──二九七)。

[註3]『毘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一九下──八二〇中)。

[註4]『毘尼母經』卷四(大正二四‧八二〇上)。

[註5]『顯宗論』卷一(大正二九‧七七八中)。

[註6]『雜阿含經』卷三(大正二‧一六下)。

[註7]『成實論』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五中)。

[註8]『大智度論』卷九九(大正二五‧七四八下)。

[註9]『大唐西域記』卷三(大正五一‧八八七上)。

摩诃波阇波提,是什么意思,佛学如何解释?

就是佛陀针对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所说的经典。

“手总兴笔迅好受身无间者永远不死,寿长乃无间地狱中之大劫.”什么意思

劫在佛教中是时间单位,这句话是说堕无间地狱要经历很长时间。  无间有五:  一者.日夜受罪,以至劫数,无时间绝,故称无间。  二者.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故称无间。  三者.罪器叉棒,鹰蛇狼犬,碓磨锯凿,锉斫镬汤,铁网铁绳,铁驴铁马,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饥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故称无间。  四者.不问男子女人,羌胡夷狄,老幼贵贱,或龙或神,或天或鬼,罪行业感,悉同受之,故称无间。  五者.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以此连绵,故称无间。  具体的说就是:  第一:日日夜夜受罪受苦,以至于地狱的劫数,没有一些些时间断绝的,所以称他叫做无间。  第二:一人在地狱里也是满的,多人在地狱里也是满的,所以称他叫无间的。  第三:施罪的器用,没有不齐全的,像叉棒鹰蛇狼犬等类,都是铁的。或用烧热的铁杵和铁臼,碓舂罪人的身体;或把罪人用磨磨、用锯拉、用凿凿,锉的锉、斫的斫;或抛入大镬里用汤煮;或用烧红的铁网缠络他的身体;或用烧热的铁绳扎拼,使他身肢挺直,在后逐绳道的,斩斫罪人分成百千段;又的使他骑在烧热的铁驴、铁马上焚烧;生革络首,就是活剥他的皮;有的用烊化的铁汁,一边叫他跑,一边用铁汁浇他的身,使他皮肉焦烂;饥饿的时间,狱卒用铁钳钳开他的口,用烧红的铁丸,抛入他的口中,唇、舌、腭依次焦烂,经过小肠,向下而出,铁丸还是红的;有的口渴了,狱卒用铁钳钳开他的口,将热化的铁汁,灌入他的口中,唇、舌、肠、胃、小肠依次烧破,向下流出。这样的,自从年起,直到竟劫,有那由他的劫数,毒痛苦楚,相连接的,更没有一息间断的,所以叫他无间,这是受苦无间。  第四:不问你男子女人,或是西戎羌胡、边境夷狄、老的、幼的、贵的、贱的,或是龙,或是神,或是天上的人,或是地下的鬼,有了造罪行恶的业感,堕在地狱里,都是同样受苦的,所以称他叫无间的。  第五:倘若一堕在这地狱,从初入地狱时,直到百千劫,在这期间的一日一夜,要经过一万回的死,一万回的生,要求一念极促时间的暂停,也不可得到的,要脱这苦,除非业报穷尽了,方才得着投生为人时候,以这样的连绵,所以称他叫无间的。  劫  佛教中劫 【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音译劫波、劫跛、劫簸、羯腊波。意译分别时分、分别时节、长时、大时、时。原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极大时限之时间单位。佛教沿之,而视之为不可计算之长大年月,故经论中多以譬喻故事喻显之。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应经历无数劫,一说一劫相当于大梵天之一白昼,或一千时(梵yuga),即人间之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复重创世界;另一说则以为一劫有四时:(一)圆满时(梵kr!tayuga),相当于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二)三分时(梵treta^yuga),相当于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三)二分时(梵dva^yuga),相当于八十六万四千年。(四)争斗时(梵kaliyuga),相当于四十三万二千年。四者凡四百三十二万年。据称现正处于争斗时。此外,根据上记‘一劫四时’之说法,婆罗门教并认为四时相较,时间上愈形短少,人类道德亦日趋低落,若争斗时结束即为劫末,世界即将毁灭。佛教对于‘时间’之观念,以劫为基础,来说明世界生成与毁灭之过程。有关劫之分类,诸经论有各种说法。大智度论卷三十八谓劫有二种,一为大劫,二为小劫;妙法莲华经优波提舍分五种劫,即夜、昼、月、时、年;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以劫有中间劫、成坏劫、大劫三种;俱舍论卷十二谓有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彰所知论卷上分劫有中劫、成劫、住劫、坏劫、空劫、大劫等六种;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下载有九种劫,即:(一)日月岁数。(二)增减劫,即是饥、病、刀小三灾劫,称为中劫。(三)二十劫为一劫,即梵众天劫。(四)四十劫为一劫,即梵前益天劫。(五)六十劫为一劫,即大梵天劫。(六)八十劫为一劫,即火灾劫。(七)七火为一劫,即水灾劫。(八)七水为一劫,即风灾劫。(九)三大阿僧只劫。诸经论中又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名目,小劫、中劫同为梵语antara-kalpa之译,大劫则为梵语maha^-kalpa之译。鸠摩罗什译之法华经中,皆称小劫,而法意所译之提婆达多品中则称中劫;二者皆同为antara-kalpa之译。又大楼炭经卷五以刀兵等三灾为三小劫,而起世经卷九称之为三种中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九以八十小劫为一大劫,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则以八十中劫为一大劫;此等差异,均可视为antara-kalpa之异译。盖‘劫’字原表示时限,其中虽有多种分别,但长时之‘劫’常用于说明世界之成立及破坏之过程。前述大毗婆沙论中,分劫为中间劫、成坏劫及大劫等三种,俱舍论等分坏劫、成劫、中劫、大劫等四种,彰所知论分为中劫等六种,即是其例。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载,中间劫亦有减劫、增劫、增减劫等三种:减劫者,从人寿无量岁减至十岁之间;增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之间;增减劫者,人寿十岁增至八万岁,又从八万岁减至十岁之间。此三种劫在说明住劫二十中劫之差别,即住劫二十中劫之中,第一劫为减,第二十劫为增,中间十八劫为增减劫,各中劫之时量皆相等。此即最初减劫中有情福胜,故下减较缓,最后增劫中有情福劣,故上增亦缓,中间十八劫中,上下交替间有缓有疾,故此三劫时量相等。以上为小乘之说。又依瑜伽师地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瑜伽师地论略纂卷一等,大乘立二十中劫之各劫皆有增减,故不必大毗婆沙论所说之三种劫,即以各中劫为唯一之增减劫。另优婆塞戒经卷七所说,从十岁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减还至十岁,是增减满十八反,称为中劫。是为异说。中劫中定有刀兵灾、疾疫灾、饥馑灾等三灾出现,称为小三灾。关于三灾出现之时限,有不同之说法。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载,于各中劫中之减劫,人寿每减至十岁,三灾即出现。刀兵灾者,是时人心嗔毒增上,相见即兴强猛伤害之心,手所执者皆成利刃,各逞凶狂,互相残害,经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者,继刀兵灾之后,非人吐毒,疾病流行,遇辄命终,难可救疗,都不闻有医*之名,时经七月七日七夜方止;疾疫灾后起饥馑灾,天龙忿责,不降甘雨,由此饥馑,人多命终,经七年七月七日七夜乃止。上举小三灾,又称三种中劫。若依大毗婆沙论所说,一劫中三灾并起,则住劫二十中劫中,各具小三灾。若依立世阿毗昙论所说,于别劫中次第起一灾,则第一劫为疾疫劫(梵roga^ntara-kalpa),第二劫为刀兵劫(梵s/astra^ntara-kalpa),第三劫为饥馑劫(梵durbhiks!a^ntara-kalpa),以至第十九劫为疾疫劫。住劫中有上二十中劫,坏劫、空劫、成劫亦各有二十中劫,合为八十中劫。坏、空、成三劫中虽无减增之别,但由于其时量等同住劫,故准彼而各有二十中劫。八十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即总括成、住、坏、空等四劫,是一期世界之始末。坏劫时,器世间坏,有火、水、风等三灾,称为大三灾,以别于前说之小三灾。其中,火灾由七日轮出现而起,风吹猛焰,初禅以下悉被焚烧。水灾由雨霖而起,第二禅以下悉被浸没。风灾由风之相击而起,第三禅以下悉被飘散。其次第初以火灾坏灭七回,再以水灾坏灭一回;水灾之后复有七火。此水灾满七次,更起七火,之后起一风灾,第三禅以下器世界均被飘散。总计有八次七火灾,一次七水灾,一次风灾,即所谓六十四转大劫。以故,初禅以下之器世界,每经一大劫即遭一次破坏,第二禅则每经八大劫遭一次破坏,第三禅则每六十四大劫遭一度破坏。色界中,唯第四禅不为三灾所坏。故初禅大梵天之寿量为六十中劫,即一大劫(除空劫二十劫),第二禅天寿量八大劫,第三禅天寿量六十四大劫。此中一大劫称火灾劫,七火灾劫称水灾劫,七水灾劫称风灾劫。又积大劫之数为十百千,乃至积数至阿僧只,则称一阿僧只劫(梵asam!khyeya-kalpa),累积至三,称为三阿僧只劫。但其时量之计算复有多种异说,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列举四说,一说前,一说积中劫至阿僧企耶为一阿僧只劫,一说积成劫,一说积坏劫。菩萨地持经卷九谓劫有二种,一者日月、昼夜、时节、岁数无量,故称阿僧只;二者大劫无量,故称阿僧只。后者与婆沙之正义相同,前者乃就岁数劫而言。总之,劫之时量悠长,算数所难计量。杂阿含经卷三十四有芥子劫(梵sars!apopama-kalpa)、磐石劫(梵parvatopama-kalpa)之譬喻,大藏法数卷三十二有草木、沙细、芥子、碎尘、拂石等五大劫之名,皆说明劫之时量悠久无限。又依吉尔得斯(R.C.Childers)之巴利文辞典载,劫有空及不空二种。不空劫又有坚劫(梵sa^ra-kalpa)、醍醐劫(梵man!d!a-kalpa)、妙劫(梵vara-kalpa)、坚醍醐劫(梵sa^ra-man!d!a-kalpa)、贤劫(梵bhadra-kalpa)等五种差别。三劫三千佛缘起、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等,则说过去庄严劫、现在贤劫、未来星宿劫等三劫,其中各有千佛出世。此外,八十华严卷二以大海之水量比喻劫数之多,称为劫海。〔中阿含经卷二、长阿含经卷一、起世因本经卷九、立世阿毗昙论卷七、俱舍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三十二、大智度论卷七、法华玄论卷五、法华经玄赞卷二末、大日经疏卷二、俱舍论光记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瑜伽论记卷一下、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十末、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一、佛祖统纪卷三十、法苑珠林卷一〕

往生论(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

佛教十二部大乘经典都是什么名字

十一、阿浮陀达摩,此译未曾有,即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十二、优波提舍,此译论议,即佛所说诸经,若作论议问答辩理,分别广说之经文,即名“论议经”...

什么是卡马经

KamaSutra(卡马经,即印度《爱经》)

佛经有哪些?

上网下载看看大藏经

佛教的三藏法师是什么意思

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藏法师为玄奘法师,但常被误会这是玄奘专有的称号,实际上除了玄奘之外,著名的三藏法师尚有鸠摩罗什法师、实叉难陀法师、求那跋陀法师、大广智不空法师、菩提灯法师、安世高法师等等。日本历史上唯一的三藏法师为灵仙法师。

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出自《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摘录部分原文如下。(您问题中的句子在第十行)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于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此众无枝叶,唯有诸真实。舍利弗善听,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于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钝根乐小法,贪著于生死,于诸无量佛,不行深妙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遍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诸佛出于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于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于十方,而独无所畏。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希望对您有帮助,南无普光佛!

注音佛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往生论)

根据《乾隆大藏经》第87册,第1197部,大乘论部,婆薮槃豆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原藏影印校正注音。为了便于理解,与《大正新修大藏经》藏本进行了对校,注明了两种藏本之间的差异。句读及注音仅作参考。特此说明。

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不入法华,不知佛恩之浩瀚

不看楞严,不知佛法之奥妙

不明净土,不修最胜之捷径

经典读诵|大佛顶首楞严经全十卷(注音珍藏版)

经典读诵|妙法莲华经全集(注音珍藏版)及读诵仪轨

注音佛经|收藏--大方广佛华严经【81卷全集链接】

注音佛经|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视频)

注音佛经|佛说月光菩萨经

注音佛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经典读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注音珍藏版3卷本)

龙华寺菩提学苑宗旨

发心为首 觉悟为标

华严为导  戒律为行

禅修为要  净土为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