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本位制度崩溃的原因(在削弱的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为什么?A.黄金平来自价B.铸币平价C.外汇供求D.黄金输送点

时间:2023-12-18 19:44:54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在削弱的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为什么?A.黄金平来自价B.铸币平价C.外汇供求D.黄金输送点

在削弱的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为外汇供求。  外汇市场决定汇率的过程是这样的:市场汇率是外汇需求等于供给时的均衡水平,当外汇的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外汇汇率上升;当外汇需求不变而供给增加时,则外汇汇率下跌。  金本位制度(GoldStandardSystem)从1816年英国**颁布条例,发行金币开始,一直到二战爆发前夕,尘弊具体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典型金本位制阶段——金币本位制阶段。在金币本位制(GoldCoinStandardSystem)下,流通中的货币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黄金铸造而成的金币,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就是铸造该金币所耗用的黄金的实际重量,我们把各国货币的单位含金量称为该国货币的铸币平价(MintPar).  当时,两国货币汇率的确定,就是由两国货币的铸币平价来决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二).蜕化的金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通货膨胀严重,银行券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流动遭到破坏,于是传统的金本位制陷于崩溃.各国分别实行两种蜕化的金本位制,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这两派耐族种货币制度下,国家用法律规定货币的含金量,货币的发行以黄金或外汇作为准备金,并允许在一定限额以上与黄金,外汇兑换,各国货币的单位价值由法律所规定的含金量来决定.  此时,称各国单位货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为该货币的黄金平价(GoldParity),显然在这个时期,汇率是由各自货币的黄金平价来确定,即汇率决定的基础是各亩返国货币的黄金平价。

本世纪以来影响黄金价格的重大事件

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达成了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承...

答题模板:国际货币体系

一、演变特点

1.低级到高级

2.单一到多元化

3.国际实物货币到国际金属货币到国际信用货币。

二、表现

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

1.金本位制

(1)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建立和完善;

(2)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市场;

(3)通过工业革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4)英国在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中居于中心地位。

2.布雷顿森林体系

(1)形成的原因

①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难以维系;

②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膨胀,企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极其混乱和动荡不安,严重扰乱了国际间正常的贸易和货币金融关系;

④人们急切希望重建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实现有效的国际经济合作及改善国际货币关系。

⑤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大危机的教训。

(2)时间:1944-1973年

(3)目的

①直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根本: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4)内容

①国际货币制度(基本特征):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②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BANK)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外汇管制,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

世界银行: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

(5)影响

①美国以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②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有利于各国经济交流、国际投资,促进世界贸易;

④体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

(6)崩溃的原因

①美国经济滞涨;

②美元发行量的增加,美元信用危机;

③西欧、日本的崛起;

④黄金危机

(7)影响

①美国无需承担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责任;

②造成世界金融秩序的混乱

3.牙买加体系

(1)时间:1976年

(2)背景

①日本、法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

②美国仍然是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3)主要内容

①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

②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③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④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⑤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4)主要特征

①黄金非货币化;

②多样化的汇率安排机制;

③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

④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多样化。

(5)评价

积极性:

①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②多样化的汇率安排为各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③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支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限性:

①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②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

③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三、认识

(1)国际货币体系的建构反映了国际商贸发展的需要;

(2)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3)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

(4)体现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金本位制度

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Parity)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币本位制(GoldSpecieStandard)  这是金本位货币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称为古典的或纯粹的金本位制,盛行于1880一1914年间。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黄金自由输出入是该货币制度的三大特点。在该制度下,各国**以法律形式规定货币的含金量,两国货币含金量的对比即为决定汇率基础的铸币平价。黄金可以自由输出或输入国境,并在输出入过程形成铸币一物价流动机制,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作用。这种制度下的汇率,因铸币平价的作用和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不大。  2、金块本位制(GoldBullionStandard)  这是一种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亦称老香溶功计项关控迫金条本位制。在该制度下,由国家储存金块,作为储备;流通中各种货币与黄金的兑换关系受到限制,不再实行自由兑换,但在需要时,可按规定的限制数量以纸币向本国中央银行无限制兑换金块。可见,这种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附有限制条件的金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GoldExchangeStandard)  这是一种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保持外汇,准许本国货币无限制地兑换外汇的金本位制。在该制度下,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不能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实行金块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国际储备除黄金外,还有一定比重的外汇,外汇在国外才可兑换黄金,黄金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要使其货币与另一实行金块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率,通过无限制地买卖外汇来维持本国货币币值的稳定。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这两种货币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征  1、金币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黄金为货币单位铸造金币,作为本位币;  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具有无限法偿能力,同时限制其它铸币的铸造和偿付能力;  辅币和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等量黄金;  黄金可以自由出入国境;  以黄金为唯一准备金。  金币本位制消除了复本位制下存在的价格混乱和货币流通不稳的弊病,保证了流通中货币对本位币金属黄金不发生贬值,保证了世界市场的统一和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  2、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受到破坏后出现的两种不健全的金本位制。这两种制度下,虽然都规定以黄金为货币本位,但只规定货币单位的含金量,而不铸造金币,实行银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块本位制下,银行券可按规定的含金量在国内兑换金块,但有数额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国1925年规定在1700英镑以上,法国1928年规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兑换),黄金集中存储于本国**。而在金汇兑本位制下,银行券在国内不兑换金块,只规定其与实行金本位制国家货币的兑换比率,先兑换外汇,再以外汇兑换黄金,并将准备金存于该国。  金本位制的实行历史  在历史上,自从英国于1816年率先实行金本位制以后,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实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为了筹集庞大的军费,纷纷发行不兑现的纸币,禁止黄金自由输出,金本位制随之告。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1924-1928年,资本主义世界曾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都先后恢复到大战前的水平,并有所发展。各国企图恢复金本位制。但是,由于金铸币流通的基础已经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复典型的金本位制。当时除美国以外,其他大多数国家只能实行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这就是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由于不具备金币本位制的一系列特点,因此,也称为不完全或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该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各国放弃,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金汇兑本位制,美国国内不流通金币,但允许其他国家**以美元向其兑换黄金,美元是其他国家的主要储备资产。但其后受美元危机的影响,该制度也逐渐开始动摇,至1971年8月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并先后两次将美元贬值后,这个残缺不全的金汇兑本位制也崩溃了。  金本位制崩溃的主要原因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  金本位制崩溃的影响  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18世纪欧洲各国为什么纷纷采用金本位制度,淘汰银本位

因为那个时期,欧洲的黄金持有量是最大的,几乎占了全世界的90%,到了现代,黄金作为财富向世界各地分流,欧洲的黄金便在没有那么多支付能力,以美国为主导的财富帝国,变金本位制度为信用货币制度,进一步以货币为工具,来盘剥世界发展中国家。说到底,这是由国家意识和国家实力决定的。

美国的美元、科技和军事三大“霸权”是怎么形成的?

原油与美元帮在了一起,世界贸易主流货币美元的成型,成功的积成了美元对世界的控制。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催生对科技的投入,科技是最大的生产力。军事的侵略占领,从实质的角度,窂牢的扼住了霸道的需求!

国际金本位制度为什么崩溃?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金银本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二战后这个体系会破裂?那么现在国际上采用的是什么体系?

金本位即金本位制 (Gold standard),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铸币平价(Mint Parity)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

二战后,世界金融经济体系一直由美国主导,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再到美元-华尔街体系,其实质是美元霸权地位。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崩溃的根本原因,是这个制度本身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在这种制度下,美元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一方面,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与国际储备手段,美元币值稳定,其它国家就会接受。而美元币值稳定,要求美国有足够的黄金储备,而且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保持顺差,从而使黄金不断流入美国而增加其黄金储备。否则,人们在国际支付中就不会接受美元。另一方面,全世界要获得充足的外汇储备,美国的国际收支就要保持大量逆差,否则全世界就会面临外汇储备短缺,国际流通渠道出现国际支付手段短缺。随着美国逆差的增大,美元的黄金保证会不断减少,美元将不断贬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从美元短缺到美元泛滥,是这种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国际金本位制度为什么崩溃?

金本位制通行了约100年,其崩溃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商品流通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并停止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从而最终导致金本位制的崩溃。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国际金融乃至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为各国普遍货币贬值、推行通货膨胀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是因为废除金本位制后,各国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扩军备战,会滥发不兑换的纸币,加速经常性的通货膨胀,不仅使各国贷币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坏,而且加剧了各国出口贸易的萎缩及国际收支的恶化。  (2)导致汇价的剧烈波动,冲击着世界汇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大体上是一致的,货币之间的比价比较稳定,汇率制度也有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各国流通纸币后,汇率的决定过程变得复杂了,国际收支状况和通货膨胀引起的供求变化,对汇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汇率制度,影响了国际货币金融关系。

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1.商品生产的增长超过了黄金本身的生产增长,黄金不能再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大大降低了金币的流通速度;2.世界各国黄金储备不平衡。20世纪初,世界主要强国占全球黄金总量的大部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金币铸造和金币流通周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