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二元论(什么是“X理论和Y理论”?)

时间:2023-12-06 01:39:28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什么是“X理论和Y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提出了有关人性的两种载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基本上消极的X理论(Theoryx);另一种是基本上积极的Y理论(TheoryY)。通过观察管理处理员工关系的方式,麦格雷戈发现,管理者关于人性的观点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而管理者又根据这些假设来塑造他们自己对下属的行为方式。  1、X理论以下面四种假设为基础:  A、员工天生不喜欢工作,只要可能,他们就会逃避工作。  B、由于员工不喜欢工作,因此必须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  C、员工只要有可能就会逃避责任,安于现状。  D、大多数员工喜欢安逸,没有雄心壮志。  2、与这些消极的人性观点相对照,麦格雷戈还提出Y理论,它基于这机关报假设:  A、员工视工作如休息、娱乐一般自然。  B、如果员工对某些工作作出承诺,他们会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以完成任务。  C、一般而言,每个人不仅能够承担责任,而且会主动寻求承担责任。  D、绝大多数人都具备作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而不仅仅管理者才具备这一能力。  当然并无证据证实某一种假设更为有效,也无证据表明采用Y理论联系的假设并相应改变个体行为的做法,更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例如,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麦格克雷(BobMccurry)就是X理论的追随着,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来源:中国人力网

什么叫二元经济?

二元经济(DualEconomies)是对发展中国家早期发展阶段的一种描述,是指经济从完全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状态向生计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并存的二元状态的转变,这一过程的实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二元经济是在物物交换的自给自足经济中引入货币经济,其发展取决于货币经济的扩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二元结构逐渐转化为一元,正如钱纳里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具有显著的增长效应。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二元结构,但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产生有其特性,所以经济一元化的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老师好,二元论是指什么_沪江网校知识库

同学你好,该知识点来自沪江网校《2020考研VIP协议班【**】》的课程,想要更系统的学习,欢迎进入课程学习。不仅可以和更多的同学一起学习,而且还有老师、助教随时的学习指导和知识点解答哦。

二元论的英文:dualism参考例句:Itleavesuswithadualismofproperties,orqualities,thatisjusta**affling在特征和性质方面仍存在二元论,也同样令人迷惑不...

二元的英文:duality参考例句:Containingtworeplaceablehydrogenatoms.二元

二元酸的英文:diacid参考例句:dibasicacid二元酸dibasicacidscanformacidsalts二元酸能形成酸式盐。diacid是什么意思:二酸;二元酸到沪江小D查看二元酸的英文翻译>>翻译推荐:二...

二元函数的英文:bivarfunctionfunction是什么意思:n.官能,机能;功能;职责,职务;函数v.工作;活动;运转,运作;起作用functionrequester功能请求者normfunctional范数泛函Th...

,但不记得它们的意思。因此,想要记住单词就要不断地反复记忆,在回忆模糊时要加强复习。特别提醒: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更多英语方面知识,或者想要深入学习英语的,可以扫以下二维码,定制沪江网校精品课程,高效实用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专属督导全程伴学。关于零基础怎...

快地提高雅思成绩。在选择机构时,可以从学员口碑、地理位置、办学经验、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和售后服务等多方面考虑。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雅思培训怎么选择机构?供大家参考。一、雅思培训怎么选择机构1.明确自己的需求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你是希望提高口...

哲学上的二元论是什么?

认为世界是由两个实体构成,这种观点称之为二元论!伟大的哲学家笛卡尔就是个二元论者!

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实体的观念,称为一元论,比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

多元论认为世界是多种不同类型的实体组成。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他认为唯有通过理性才能获得确切的知识。

笛卡尔是个二元论者,他把实在描述为一种由两种基本实体,即思维(或称为,思维,灵魂)和广延(或称为,物质)所构成的二元结构。

思维纯粹是属于意识,不占空间,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单位。而物质则是纯粹是扩延,会占空间,因此可以分为更小的单位,但是没有意识。

斯宾诺莎是一元论者,提出了一种一元论,说唯有一个单一的实体,那就是自然。

莱布尼茨是个多元论者,他认为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基本实体,即所谓的单子,它们组成了世界。

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三者都是大陆理性主义的代表者,他们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什么是二元论?

二元论(dualism)是本体论的一支,和一元论相对立。它是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

二元论把物质的派生物精神当作完全脱离物质而独立的东西,因而不能科学地解决世界的本源问题。同时,由于它违背了科学所证明的基本事实,故也不能真正将物质与精神绝对独立的原则贯彻到底。笛卡尔为了说明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来源,不得不承认上帝是“绝对的实体”,无论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得依赖于“上帝”。这样,他的二元论最后还是倒向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

此外,任何将宇宙或某种东西分为两个独立部分的观点也可称作二元论。例如柏拉图的理念—事物二元论,康德的本体—现象二元论以及宗教二元论。其中宗教二元论最为常见,他们认为世界由两种力量统治:善与恶。善是精神,是灵魂,是善的力量创造的一切东西;而恶是物质,是肉体,是恶的力量创造的一切。这两种力量对抗著,共同支配世界。“善的力量”和“恶的力量”,在严格二元论者(如摩尼教)眼中,分别是两个神,一个善的神,一个恶的神。他们地位等同,力量相同。而温和二元论者(如塞特派)认为,只有一个上帝,即善的力量。而恶的力量,是比上帝稍微低一个档次的路西法,力量也次于上帝。

而人类也被这两种力量所支配——善的灵魂,恶的肉体,灵魂藏在肉体之中。如果恶属性的肉体在较量中占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被肉欲所支配,变成“恶”的人。如果善属性的灵魂占优势,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善”的人,也即是上帝的子民。

从“恶”变“善”,要通过苦修,祷告等方式,把灵魂从肉体中洗涤出来。不过与其他理论不同,基督宗教公认的二元论,人的灵与肉体的感受高度结合,所以也有称为灵与魂,其中人的魂附属于灵,但是又通过魂的对灵意志的影响把从肉体来的感受在灵里反应给灵。

什么是蒙氏教育法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的独立个体。2、不同的教育。反对填鸭式教学,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顺着敏感期学习的特征,得到最大的学习效果。4、教师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教师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孩子发展的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对孩子适性、适时的协助与指导。5、完全人格的培养。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6、尊重孩子成长步调。没有课程表和上下课时间,使孩子能够专注地发展内在的需要。7、混龄教学。不同年龄孩子会相互模仿、学习,养成儿童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行为。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过“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9、摒除奖惩制度。采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10、爆发的教学成果。采取尊重孩子内在需求的方式,让孩子适时、适性地成长,短期内不易察觉成果,但却会在某一时间以爆发的力量彰显出孩子内在心智的成长。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点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巨大的潜能,他生命的发展是走向独立。通过具体的练习如生活基本能力练习、五官感觉练习、智能练习(语言、数学、科学)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蒙氏教室是一个小社会的雏形,孩子在其中学会尊重别人,接受别人,学习如何分享自己学会的知识技巧,学会如何领导别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养儿童情感智商的环境。蒙台梭利课程,包括感觉、动作、肢能、语言和道德发展等,使个体成为一个身心统整合一的人。“自由”与“纪律”合一,“个性”与“群体”兼顾。启发幼儿使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适应新的环境,达到自我构建和心智发展。蒙氏教育的原则:以儿童为主——为的孩子打造的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充分的教具提供——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所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的生长环境,应该是能提供丰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诱发他自我学习的乐趣。不“教”的教育——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把握敏感期的学习——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学幼教法强调掌握儿童“敏感期”,而给予适切的学习。蒙台梭利教育拥有一套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学具,这套学具利用幼儿感觉的敏感性,透过可供幼儿操作的教具,让孩子们轻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许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儿重复练习的特性,所有学具幼儿可以反复操作,满足幼儿生理心理上的需要。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头脑、有智慧。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在心爱乐园的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在课程中增进亲子感情。  蒙氏教育的价值:  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守儿童的敏感期,激发儿童潜能,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蒙氏教育法遍及欧洲大陆,也走向了世界,蒙氏教育法推广百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得到世界各地幼教界的普遍推崇和认同,在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学前教育发达国家极受关注,蒙台梭利学校已遍及一百多个国家。

为什么中国大众不信任心理咨询——心灵深处的魅影,从还原主义到身心二元论!

引言

心理咨询有没有用?

这是许多国人在面对心理咨询时头脑中都会浮现出的一个疑问。

 

这个疑问的背后,隐含着的其实是对心理咨询所遵循的方法和理论的诸多不信任。

 

在许多的人看来,心理咨询就是忽悠人的骗术。

 

哪怕是在专业学科内部,那些极力往自然科学方向上发展的心理学专业分支,也不时对心理咨询报以鄙夷的眼神。

 

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是,通常认知中受教育水平与心理咨询接受度应该是呈正相关。

 

而在中国,这个结果似乎恰好是相反的。

 

越是具有良好教育背景,尤其是理工科背景的人,对心理咨询的抵触与排斥似乎越为激烈。

 

原因为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几个似乎没有关联的事件。

 

2018年4月27日18时许在米脂县第三中学校外巷道发生的伤害案件,导致19名学生伤亡。

 

在家属拿出犯罪嫌疑人抑郁症的诊断结果时,有些精神科医生第一反应是,应该给这位“患者”加*。

 

2009年,央视发布专题报道《网瘾之戒》,曝光杨永信在戒除青少年网瘾中的问题。

 

2016年,《一个恶魔还在逍遥法外:“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一文再次引爆网络,众多青少年声讨精神科医生杨永信使用电休克疗法对其心理带来的创伤和虐待。

然而,在高涨的网络声讨之下,杨永信并未因此受到任何的惩戒或警告。

 

这些看似无关联的事件的背后,似乎存在一个共同的影响因素,使得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在面对与人相关的议题时,可以表现如此“冷静”。

 

一个能够发现的表面共同点即是,当这些专业人士以自身掌握的“科学方法”(*物、电休克)治疗人的心理问题而没有取得效果甚至导致更严重的伤害时,他们依然相信并坚守自己的“信仰”,并对其他“不科学”的方法嗤之以鼻。

 

他们看到了异常。

 

却看不到人心。

 

他们看到了病症。

 

却看不到人性。

 

为什么?

 

在中国,心理咨询为何会受到如此激烈的排斥。

 

他们排斥的又是什么?

 

除去我们都能理解到的经济发展、文化背景因素外,是否还存在着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一切疑问的背后,似乎存在着某种关联。

 

还原论的幽灵

西方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之后便沿着两条路线前进着,一条为自然科学路线,即科学主义心理学,一条为人文科学路线,即人本心理学。

 

科学心理学把心理学视为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把可证实原则视为判断科学和非科学心理学的唯一标准。

 

这种哲学基础决定了科学主义心理学家进行研究时的一种理论预设——还原论。

 

在今天,所谓还原论就是主张把高级的运动形式还原为低级的运动形式的一种哲学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种现象都可看成是最低级、最基本的现象的集合或组成物,因而可以用低级运动形式的规律来代替高级运动形式的规律。

 

从冯特创立科学心理学,将直接经验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开始,就已然埋下了还原论的种子。

 

这种还原论的思想绵延至今,并持续发展。

 

众多心理学理论背后,都存在它的身影。

 

行为主义,力图将心理学还原为生理学,把人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载体。

认知心理学,将人脑与电脑进行类比,把人的认知过程看成和计算机一样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而认知神经科学,则显示了生物还原论的特点,将人的反应还原为大脑的生物电活动和神经元的物理化学变化。

然而在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中,还原论的核心是对人性的物化。

 

这种对人性的物化,使得其在研究人的心理时,忽视人的社会属性以及人的价值,把人的复杂的心理现象简化为物理、化学、生理过程,试图用生物、生理或者机械运动形式来解释人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导致了一系列的弊端。

 

将生命运动形式归结为物理、化学运动形式,将非生命规律应用到生命身上,实则是把高级生命视同于低级无机物。

 

把人的心理完全还原为动物的心理,通过对动物的研究得出人类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忽视了人的本质。

 

抛开人的社会性和生物性而简单地进行人与物的类比,抹杀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社会制约性及其主观能动作用,这违背了人生命的特殊性。

 

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经济制度以及家庭环境等都制约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这些内容用元素还原、生物还原和机械还原是没有办法实现和解决的。

 

然而在还原论的指导下,研究者们不断地探索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不断地获取实验数据来还原各种心理现象,以揭示看不到摸不着的心理“黑匣子”。

 

可惜如盲人摸象般,科学心理学发展至今,依然无法窥探人类心理的全貌。

 

心理学家卡特尔也曾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这种还原论倾向进行了讽喻:实验心理学家明明知道手表掉在胡同里,却偏偏要跑到屋子里寻找,原因是屋子里有灯亮堂些。

 

要知道,人不是物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心理学眼中被试的人性已经不复存在,他更像一具正等待主试解剖的尸体。

 

对于还原论主义者而言,他们需要的确实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是能够供他们肆意切割的物品。

 

他们眼中看到的并不是人心,而是各种需要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的问题。

 

这也即是为什么杨永信之流为何会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因为在他们眼中,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还原为简单的行为问题,是符合其科学观的。

 

而使用的科学方法——电休克,来改变人的行为进而改变人的心理。

 

自然也是十分科学的。

 

哪怕这些科学方法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有着莫大的伤害。

可那又怎么养呢?

 

科学是不容质疑的!

 

同样的,那些一味给患者开*的精神科医生,不过是将患者的心理问题还原为简单的化学递质问题。

 

通过*物改变人的化学递质进而改变人的心理。

 

这也是十分的科学!

 

*物的副作用给人带来的身心损伤?

 

不存在的。

 

这是为了解决你的病症所必须承受伤害!

 

为了治愈人的心理,他们乐于去虐待人的肉体。

 

为了消灭病症,仿佛消灭肉体也在所不惜。

 

然而当肉体被消灭了,心理还存在吗?

 

身心二元

在还原论者看来,“心”需要被还原为物理、化学、生理的过程来加以了解。

 

这背后的逻辑,是将心理和身体当成两个部分来看待。

 

即是典型的身心二元论思想。

 

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接受了关于心与物的某种二元论的思想,即认为心与物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17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的著名格言,论证了物质与精神或身体与灵魂二元实体的存在。

 

按照笛卡尔的二元论,心和物是完全不同的实体,都可以不依赖于对方而独立存在。

 

心理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不占据空间的非物理的实体。

 

身心二元论最简单的理解即为:我们的身体活动靠机械的物理定律运转,身体却无法思考,我们的思维活动要靠另外一套机制运转,人是由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不同的存在构成。

 

不管是行为主义还是认知心理学,其背后都隐藏着二元论的身影。

 

而脑认知神经科学认为的,只要掌握了大脑的一切秘密,就能完全了解人的心理,只不过是将“心身问题”转化为“心脑问题”的另一种形式的二元论。

 

心理和身体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以至于理解心理这样一种内在的、不可见的实体怎样能够和我们身体这样可见的实体相互作用就变得非常困难,这就是几百年来困扰许多哲学家的形而上学的和认识论的身心问题。

 

由于身心二元论所导致的困惑,使得西方哲学家最初转向了物理主义还原论。

 

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

 

而科学心理学的立论之基就是二元论的。

 

换言之,科学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视身体和心理是分离的,分属两个世界。

 

这一观念一直伴随着心理学的成长,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符号加工范式就是这一观念的直接结果。

 

在这种身心二元论思想的影响下,对人的身体的肆意摧残,被看做是与人的心理无关的行为。

 

他们自然也看不到电休克、*物治疗对人心理的伤害。

只是觉得可以通过这些方法,达到治疗的目标。

 

可笑的是,在身心二元论的观点影响下,人们无意识中将身体与心理相分离。

 

即间接承认了“心灵”的存在而走向了唯心主义。

 

这与长久以来与人们信奉并认同的唯物主义是相违背的。

 

由此,也导致了科学主义者心中必然存在的一种极难被发觉的内在冲突。

 

这种冲突存在于世界观层面,一旦爆发,导致的将是个体内在世界的坍塌。

 

为了避免这种毁灭,科学主义者必然更加强烈的否认心理的存在,并变本加厉的将各种科学的方法,施加于人的身体。

 

就像是一种自我防御。

具身的否定

1997年3月26日,美国宗教团体“天堂门”的39名成员集体服毒自杀。

 

这些自杀者相信,通过心灵感应,他们已经同外星人取得了联系。

 

外星人邀请他们去一个更好的新世界。

 

为了能适应新世界,他们不得不“逃脱灵魂的载体”,毁灭肉体、解放灵魂。

 

这一集体惨案震惊世界。

 

震惊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些自杀者相信灵魂能在身体毁灭后仍然存在?

 

身体和心灵、肉体和灵魂真的能分离吗?

 

当代具身认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这种身心二元论的观点。

 

最初,具身认知仅是一种反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哲学思潮,经由认知科学哲学和理论心理学而逐渐进入了实验领域。

 

在具身思想的发展中,法国身体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梅洛-庞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梅洛-庞蒂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具身哲学的思想。

 

他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

 

人通过身体与世界互动,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

 

换言之,人以“体认”的方式知觉世界。

 

即我们通过身体而存在于世界,也是通过身体知觉世界和拥有世界的。

 

《纽约时报》2010年2月2日刊载了一篇题为《抽象思维?身体对它们的直接作用》的文章。

 

文章指出:“这一极为热门的研究领域被称为具身认知,其基本观念指的是大脑和心理并不是组成我们自身的两个独立部分,我们怎样加工信息并非仅仅同心理相关,而是同整个身体紧密联系着……”。

 

2011年美国Psychological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也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人类的思维是具身化的,并没有超越物理的感觉和活动范畴。

 

具身认知强调了心理或认知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

 

概括起来,具身认知可以从下列三个角度加以理解:

 

第一,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

 

我们的知觉和运动系统在概念形成和理性推理中扮演了一种基础性的角色。

 

第二,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身体与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大脑通过特殊的感觉和运动通道形成具体的心理状态。

 

第三,具身认知的另一个含义是: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

 

认知既是具身的,又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它们构成了一体的系统。

 

具身认知并不试图把认知归结为一种神经过程,也不准备使用神经环路、神经化学递质等去解释高级认知功能。

 

它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身体和在与环境互动中的身体对认知过程的决定性影响,强调的是整体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和特殊通道对认知的塑造作用。

 

具身认知既不主张物理(身体)一元论,也不赞成心物(心身)的二元论观点。

 

它是一体论,即心理在大脑中、大脑在身体中、身体在环境中。

 

换言之,心理、大脑、身体和环境是一体的。

 

镜像神经系统的发现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论证。

 

支持了长期以来早就持有的观点,即认知是具身的。

 

遗憾的是,多数科学主义者并未因此觉醒,依然在玩弄肉体的道路上不可自拔。

其实,医疗系统内号召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本身即具有身体-心理-环境统一的朴素观点。

 

然而其在国内实施的现状,也即反映了部分专业人士的觉悟水平。

 

后记

还原论使人们看不到人心和人性,只看到一个个物品和一具具的尸体。

 

而还原论背后隐藏的身心二元论,则使人们看不到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并导致科学主义者内在世界观的冲突和焦虑。

 

这种冲突和焦虑,使得他们必须用更残酷无情的方式对待人的身体,来进行防御。

 

却没有发觉,身体的伤害,即是心理的创伤。

 

科学主义者面对心理咨询或者说精神分析时,所表现出的傲慢与鄙视,更像是一种无知。

 

因为在内心深处,他们才是真正的神秘主义者。

 

他们信奉的科学,导致了“灵魂”的出窍。

 

而这个“灵魂”,却又是他们极力否认的。

 

这种分裂也引发他们心理的异常。

 

在面对与人相关的议题时,表现的如此冷漠无情。

 

只不过,他们坚决不会承认。

 

此前红与某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关于原生家庭的论战中,该知名科学科普博主发文论述精神分析的伪科学属性。

 

然而真正的精神分析家似乎也从未声明过自己是科学。

 

又何苦你来着急否定呢?

 

与其说科学,我们更愿意将其定义为一种文化或艺术。

 

这种文化或艺术,是关于如何理解人心,如何疗愈心理的。

 

这些功能,恐怕科学很难达到。

 

哪怕发现再多与心理有关的神经元,也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对人心的疗愈作用。

 

因为,科学主义者看到的只是细胞,而心理咨询或精神分析看的是人的整体。

参考文献:

杨文登,叶浩生.论心理学中的还原论,心理学探新,2008.

陈真.西方心物问题的回顾与前瞻——从实体二元论到生物自然主义,哲学研究,2008.

叶浩生,曾红. 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对身心二元论的超越,心理科学,2013.

关注Lacan心理官方小号,查看最新行业资讯及精彩文章

什么是一元论,二元论,不可知论?

一元论:世界万物归结为一种本原的哲学学说,凡肯定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物质的,属唯物主义一元论;凡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的,属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认为物质或精神统一为另一实在者,是其性质的不同表现,属中性一元论.

二元论把世界本源归结为两种互不干涉的本源的哲学学说。人类哲学史上持有这种学说的人很少,最著名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但一般哲学史研究还是把柏拉图放在唯心主义范畴研究)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至少不完全能)认识这个世界,这是很多科学家,无神论者的哲学观。比如当代的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不可知论者,一般中国大陆哲学研究者将不可知论视作唯心主义认识论来批判。但实际上“不可知论”的合理性谁也不能否认,由于器官结构和其它认识*限性,人类在很多问题注定是无知的。因此不可知论者一般都否认“先知先觉”的存在(当然中国人对此有抵触情绪),是近代自然权利论的重要哲学依据,为人类思想进步的贡献不可估量。

什么是二元论?

二元论是本体论的一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试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1、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和一元论相对立。由于二元论实际上坚持了物质与意识彼此并没有前提关联(或是互为前提),容易被一些唯物论者认为是唯心的;但实际上,二元论的概念决定了它不能偏向其中任何一方。2、二元论(dualism)的概念是很晚才提出的;但二元论的观点自古希腊就存在,其典型代表是柏拉图。3、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它和一元论相对立。4、哲学史上典型的二元论者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R.笛卡尔。他认为,意识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意识的本质在于思想,物质的本质在于广袤;物质不能思想,意识不会广袤;二者彼此完全独立,不能由一个决定或派生另一个。事实上两者都存在着差别。

二元论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编辑:吉玲

三视角智慧不同于二元非黑即白的思维,

它会解构一切二元的理论。但是它不仅仅是解构,而是会提供一条建构的道路!

 

国人喜欢解构,喜欢抱怨,喜欢归责于他人或者制度,但是很少有人做建构的功课!这就是我们三视角智慧事业的使命!

后现代德里达的思想是以解构一切二元现代理性为主,即解构一切普遍适用的概念!但是它仅仅停留在解构,这是无益的,必须有建构!

 

这个和三视角智慧是一致的。

三视角智慧反对一切普遍适用于任何事物的概念的提出,

提供了发现错误的途经,但提出了建构的方法。

所以德里达的思想仍然是二元思维,虽然他反对二元思维。

 

所以如果你试图来解构三视角智慧,是会失败的,因为三视角智慧对自己的概念的定义就是多个视角的。比如对比视角是什么意思呢?视角是什么意思呢?这些都是具有模糊性的。

 

西方世界除了神学之外,基本上破除二元论了。我大帝国则仍然需要启蒙,二元神学也在富瑞母和 Poythress的三视角神学强大攻势下,目前也是摇摇欲坠了。

下面我们会重点分析几个二元论: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休谟(Hume)的事实和价值二分;

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内容;

主观和客观。

 

我们会分析这些二元论和它带给人类的危害,

我也会讲讲三视角的发展历史,

我会分享几个大人物的思想。

 

1

二元论的始祖是柏拉图,

二元论的顶峰是罗素,

二元论的实践者是我们每一个人!

那么二元论是什么呢?

各种各样的定义:

有人把主客二分叫做二元论,

有人把唯物唯心叫做二元论,

其实这些都是二元论的具体例子而已,

即二元论的变化视角。

 

二元论和二元对比区分是两个概念,

事物的二元对比区分就是事物的对比视角,

这是我们具体生命活动里面必须的。

你去洗澡,必须能对比区分

水和其他物体,

水龙头和其他物体。

澡巾和其他物体。

这样我们扩展认识领域,就会发现这种

对比区分两个事物是必须的,

我们必须发现给定的两个事物的差别,

即对比区分他们,

这个叫做二元对比区分。

这种对比区分得到的是事物的对比特征,

这些对比特征的集合叫做事物的对比视角,

因为事物的每个部分都应该有对比特征,

所以对比特征就成为事物的一个视角。

比如苹果的甜味是它的一个对比特征,

我们可以应用这个对比特征来区分苹果和其他事物。

 

那么二元论是怎样一回事呢?

二元论和我们必须的二元对比区分,

或者对比视角有何关系呢?

为何我们要批判二元论呢?

2. 

对二元论展开颠覆性的批判的,

应该是20世纪最有智慧的美国人:皮尔斯!

而刚刚去世的大哲学家普特南也是差不多和皮尔斯齐名了!

普特南彻底地摧毁了休谟提出的事实和价值二分法!

皮尔斯是19、20世纪交接的人,普特南是20、21世纪的人,

有人把普特南和亚里士多德、康德齐名,

普特南是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美国哲学学会**。

 

二元论给各个学科带来了非常巨大的危害,

一个学科一旦破除二元论,就会带来巨大创新!

比如经济学领域就是如此。

哲学界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这样理性就成为人与非人的二元区分,

把这个哲学应用到经济学就是理性经济人。

德鲁克非常厉害,

30年代就写成了理性经济人的死亡一书,

不过经济学界一直是以理性为二元特征来认识人,

这就是传统经济学。

 

70年代是个人类文明的重大转折点!

人类主体性似乎突然醒悟了!

原来人不只是一个理性机器!

于是经济学家开始反思自己对人的二元论的错误认识,

开始意识到

人做抉择,即意志选择,

不只是决定于理智思考,

还有情感的驱动!

这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三视角 

理智,意志,情感!

 

于是出现了

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

因为打破了人的二元论,

所以经济学突破了理性经济学的藩篱,

金融学也是大大发展。

 

为何叫做行为呢?

就是否定理性是人的抉择的全部因素的认识!

把整个人的行为都要考虑进来。

 

因为对二元论的突破,经济学带来了很多个Nobel奖!

17年的就是给行为经济学!

而福利经济学的Nobel得奖也是因为对

事实和伦理的二元打破获得的重大成果!

行为经济学抓住了人的变化视角的知情意。

 

但是这仍然是不足的!

知道为何不足吗?

(学员:最近反复阅读此书,作者是2002的诺贝尔经济学讲获得者,因为研究行为经济学得奖,***)

 

虽然行为经济学进入了三视角

学过期望经济学吗?福利经济学吗?

(学员:刚讲过期望效用理论,是完全理性人的假设)

但是为何不够吗?

(学员:只研究了人九宫格的变化视角的三宫格而已)

对!

所以应该是九宫格经济学!

 

应该有

1.真善美

2.知情意

3.信望爱

九宫格经济学!

(学员:我前天跟学生讲行为经济学,结合王老师的九宫格来分析,首次在下课时得到学生们的鼓掌,感谢王老师)

有甜味了,是不是啊?

AmartyaSen 获得1998年的经济学奖,

他是把事实和伦理结合了,

就是真善美结合了。

真和善无法二分,

期望经济学也是获得了奖,

这是对人的九宫格理解。

而对经济的理解不能单独进行,

**,经济,法律形成三个视角。

大家知道这个国家的三视角的重要性吗?

大家看看1986年的经济学奖是什么呢?

这是将哪个和哪个结合了?

这是**(法规)和经济的结合。

 

再看看2016年的奖:契约精神,

这是信望爱的信!

 

所以我们的九宫格经济学是不是很快就有希望了啊?

所以任何一次人类文化重大创新,一定是一个二元论的打破!

3.

在人类科学哲学上,也有两个二元论:

1.认为科学的发展就是建高楼,一层一层增加:accumulation;

2.认为科学创新的发现就是培根的科学归纳法。

这两个二元论也是害人不浅!

今天中国学校的教科书仍然是如此告诉学生的!

认为科学的发现就是归纳和演绎!

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线性增长:建楼房!

 

而这两个二元论又和主观和客观认识二元论紧密联系,

这又导致了唯物和唯心的二元论。

唯物自身也是一个二元论:

宇宙里面任何事物包括人都是由

物质,运动,能量组成。

其他的都是不存在的,

这样对任何事物的研究,

比如人的思想都要

还原到物质,运动,能量三个视角上去!

 

英文叫做 materialisticworldview,

比如研究情感的发怒,就要归于是大脑的某些部位某些化学反应,

也就是发怒就是等于这些化学反应。

而唯心主义也是二元论,

一切都是人的意识创造的,

没有和人的意识无关的,

无论是唯心还是唯物都给人类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痛苦!

 

科学主义是另外一种二元论,

认为世界的认识可以完全通过科学认识,

不能进行科学认识的都是无价值的。

(原来到处是二元思维。)

 

科学发展的两大二元论

1.起楼房

2.归纳法

实际上已经被科学家自身完全否定了,

但是非科学家却仍然被蒙在鼓里!

我们甚至给培根的归纳法命名叫做科学归纳法,

于是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就被贬为妃子或者消亡。

比如类比推理就说是一种归纳推理,

说演绎推理无法创新。

 

任何一个二元论都包含着一个“绝对、

普遍适用、毫无例外”的特征!

 

科学二元论的倒塌实际上是从爱因斯坦开始的!

而他的建立是从牛顿开始的!

 

(学员:其实这些所谓的二元论,是研究者,尤其是早期研究者,

为了进行“科学”的分析,所作出的对条件的简化,

这其实也是必须的,它成为了进一步定性乃至于定量分析的基础。

这是强调证据的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并非一无是处。)

 

我对二元论的批判,不是二元对比区分。

二元论是宣称绝对。

 

比如归纳法,

爱因斯坦的发现从科学实践告诉我们,

归纳法不是唯一的。

而实际上,皮尔斯早就提出了对归纳法的异议。

相对论的发现是无法通过归纳总结的。

如果归纳法不是唯一的,这样科学研究的二元论倒塌了。

 

但是皮尔斯和玻普尔又进入一个极端,

他们二人几乎完全否定归纳法的创新作用,

认为归纳法只是检测。

他们的思路就是猜想,演绎,归纳,

也是一个线性思维过程。

 

当然科学家自身根本不会去理睬这些哲学二元思维,

所以二元论的本质就是

绝对化,还原化,归一化。

 

我们主张一定需要有二元对比区分,

但是不能有离开分布视角的二元对比区分,

科学家的实践告诉我们,

科学发现也不是完全的。

猜想,演绎,归纳三部曲!

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模式而已!

 

就像今天我们学习三视角智慧一样,

说不定某一天出来一个五视角智慧呢?

不一定。

但是我们今天发现暂时三视角智慧比其他的好,就行了!

 

4.

那么二元论到底是什么呢?

每一个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大师都会发现一些东西,

但是我们不能把他们的看成全部,

要继承和发展!

 

如何继承呢?

我怎么知道继承哪些呢?

怎么发展呢?

 

比如康德,

他的哲学众说纷纭,

我们该继承哪一些呢?发展哪一些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康德试图打破两个二元论

1.理性主义;

2.经验主义。

但是他自己又进入一个二元论,

就是主观构造主义,

就是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显然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是主体的知识建构视角。

但是他把客体的信息预设为完全的随机混乱,

这样就进入新的二元论。

 

科学家当然不会相信他的“外界信息是乱乱的”这个假设,

科学家有三个预设:

1.世界有规律;

2.人的理性有规律;

3.以上两个规律可以和谐。

科学家和哲学家不一样的,

因为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开始的哲学之问,

一直都是理性二元论!

 

可是人的理性是什么呢?

如何定义呢?

非常困难的。

理性哲学二元论的王国梦想,

在30年代被哥特尔的定理彻底绝望了!

 

所以二元论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非常简单,

举个例子吧:

什么是苹果?

你把苹果的特征组合起来,

叫做苹果的概念。

二元论就是,

试图用这个概念去对宇宙里面的任何事物进行准确地对比区分:

苹果或者非苹果!

 

二元论就是认为人类可以掌握一个

普遍适用的概念,通行于任何场景,任何人,任何时候

而且是精确的,

这就是数学里面经常学习的Aor非A,

即三大逻辑定律:矛盾律,排中律……

而数学的成功又加剧了人类的二元论思维。

 

 

5.

 

其实数学是什么呢?

数学和现实世界有何不同呢?

比如数学语言的一个词语,它的意义是固定的,几乎和上下文无关。

而实际语言却不是如此,

这是如何造成的呢?

这需要三视角智慧的解释!

 

在康德之前,

人类认为真理是什么呢?

就是符合论: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符合!

符合论也是一个二元论,

康德的贡献就是打破这个符合论的真理定义!

我发现今天中国的哲学书上还是这个定义,

所谓真的认识,就是主观认识和客观事实是否符合!

这是几十年前就被否认了的了。

但是符合论不是一无所有,它有价值的,虽然不是全部!

用三视角解释,

二元论就是把事物的多个视角的某一个当成绝对的,主要的,

其他的是次要的,推出的。

今天的中国人,仍然是把

知识的镜像理论

作为知识的真假区分标准。

康德说,不是!

所以中国把康德归为唯心主义阵列,猛烈批判!

康德确实是唯心,马哲确实是唯物,

但是无论是康德还是马哲都有可取的地方,

但是不能全部。

以德里达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对这种二元论展开了猛烈的轰炸!

那么为何解构能够成功呢?

为何任何一个二元论都能被解构掉呢?

只要明白三视角智慧的,就能马上清楚其中的原因,而且可以提供解构方法。

所以三视角智慧自身就是一个解构二元论的利器!

这一点上,三视角智慧的发展和后现代有重叠。

但是三视角智慧不只是解构,它有建构,

但是它建构的不是绝对的普遍适用的!

 

为何我们无法解构三视角呢?

因为它自身的定义就是具有开放性,不是封闭的,

而且因为人类三大逻辑推理类比演绎归纳都必须预设三视角的存在,

所以我们无法去证明和解构三视角智慧,

对于三视角智慧,我们只有信望爱!

 

有人问我,有没有比三视角智慧更加基础的理论,

我说,即使我有几个预设,然后演绎推理,

但是我的演绎推理必须预设三视角智慧,

所以我是looping循环论证!

 

为何我相信三视角智慧呢?

而我无法论证它,怎么能相信呢?

这就是一个二元论:

只有经过证明的才能相信!

其实人类相信很多东西,是通过

知情意三个视角一起作用的,

理智的证明只是一个视角而已!

 

看看人的九宫格图就知道了,

信是左下角的,

右边有知情意三个视角,

信就不是只是通过理智思考获得的!

如果认为信只是通过理智思考获得,

这就是一种二元论!

这种二元论对今天的很多人,特别是信徒,危害巨大,也给家庭,社会带来的痛苦!

 

康德的贡献是伟大的,

他告诉人类:

我们的知识除了客体信息的贡献之外还有主体意识的贡献,

但是这个新的认识并没有引起马上的重视,

所以牛顿力学一直统治着世界。

 

(学员:康德认为有先天结构,如时空概念,

这是人先天带有的先于经验,

人们用统觉来加工经验,附上这些先天结构,形成知识

就打破了经验主义的知识只来自于外在经验的说法。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对。

 

康德的主要贡献是

告诉外界信息进入我们的大脑,

我们会进行加工处理!

这个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

促进了诠释学的出现。

那么科学的二元论的打破就出现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

随后的量子力学!

 

(原来有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读爱因斯坦的传记,介绍说康德的书是他重点读物。)

 

我猜想爱因斯坦一定从康德的时间和空间范畴得到了启发,

既然时间和空间是属于人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扩展这个时空预设。

 

康德的哲学对神学影响也是很大的,

范泰尔的预设论就是类比康德的手法,

康德的手法是

如果人类知识是可能的,

那么主体就必须进行信息加工处理。

范也是一样:

如果人类的生活需要有意义和价值,

那么基督教的神必须成为思考行动的预设,

叫做超越式证明法。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应该是从科学上证明了康德的哲学,

也是否定了很多的二元论,

而量子力学则是否定了,

主体和客体分离的二元论。

我们一般认为外在世界是不会受到人类的认知活动的影响而改变的,

这也是一个二元论。

 

量子力学打破了这个二元论,

发现了人类认识外界的同时会改变对方,

其实这在宏观世界也是有的,

康德的发现被今天的脑科学和认知科学基本上完全论证,

所以我们学习是不断地解构和建构。

 

科学创新也不是完全归纳法而来的,

也不是起楼房,

而是有库恩的科学预设即典范,

而且有思维典范。

 

但是康德有个问题没有处理,

科学和伦理的关系,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

科学是客观的,伦理是主观的,

事实和价值要分开。

 

我们经常以为是真理的说法是

你不能从“是”推出“应该”,

道德伦理是主观预设的,

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伦理观。

而事实则是客观的,不随人的意志活动转移,

康德的理性伦理学没有处理这个二元对立,

这个二分给人类也是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用三视角智慧来说,这个是把

1.对比视角,变化视角

2.分布视角分开的,

因为康德的信息主体处理里面,那个处理器是客观的,

或者说,是具有主体间共同性。

康德忘记了,这些处理器包括了主体的价值预设,

即主体的预设里面有价值预设,

三视角智慧是对比变化分布是一体的。

 

这个是谁发现的呢?

美国哲学家普特南,

他总结了大哲学家奎因(Quine)的理论,

从科学哲学和语言哲学出发,

基本上破除了事实和价值二分。

首先他发现科学家研究科学的时候,有价值预设,即科学知识应该是真善美的。

就是三个判断,

Correspondence,

Usefulness,

Consistence,

这是价值预设。

 

而且发现科学自身不是客观的,

主客缠绕一起,

最后他发现人类说任何一个事实的时候,都是一个解释,而且这个解释里面包含了价值预设。

 

以上那些二元论的错误,

应用三视角智慧来看,

实在是太简单明了!

 

形式和内容,

这是亚里士多德的二元论,

我留给大家自己去解构,发现里面的错误。

大家说说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内容二分有何问题?

这是我们学校经常学习的,

而且基本上认为是真理。

 

比如杯子的组成,

就是由形状和材料组成,

房屋就是形式和材料组成,

推广到人,就是人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

或者身体和灵魂,

这是柏拉图的理念论的落地生根。

 

它的问题就是把事物的分布视角切掉了!

这样一个杯子的事实就是形式和内容,

而它的价值就和事实无关,

所以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是二元论的始祖!

 

亚的二元论和柏拉图的二元有点形式不一样,

柏拉图的理念在天上,可以独立存在,

亚的下来了。

 

但是都是二元组成,

二元论就是说宇宙可以由两种东西组成,

比如亚就是形式和内容,

平常我们的二元论就是世界由苹果和非苹果组成。

 

我们所犯的二元也是一样的,

A和非A,

其实非A是无法定义的。

比如红色和非红,

因为红色无法精确定义,

所以非红无法精确定义,

最后导致有个模糊地带。

二元论就是否认这个模糊不清的地带。

 

二元思维严重地阻碍了我们去明白,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其实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平常的世界里面也有发生。

但是我们以为平常的世界里面只有牛顿力学,

如果我们具有三视角思维,就会发现

股票市场,金融市场就和量子力学非常类似,

所以量子力学的本质不是微观世界的东西,

在宏观世界也有。

 

同样地,如果我们用三视角思维解释相对论,就会发现现实生活里到处是相对论,

所以相对论不是高速运动的东西的,

这样才能真正发现现代物理学的本质,

否则爱因斯坦25岁发表相对论,我们今天还不明白。

 

如果应用三视角智慧,我们发现

牛顿力学、量子力学、相对论

形成三个视角!

粒子视角,波视角,场视角,

这样我们具有三视角哲学来统一解释三大力学!

 

如果你去波浪滔滔的大海,

你就会感觉到量子力学,

如果坐一条皮划艇,

你无法准确地预测某个时刻某个位置的你。

这是因为分布视角的不稳定,

造成变化视角的无法准确测量,

只能以波的形式,即概率的形式来解释,

股票市场就是如此。

 

而相对论则是因为变化视角无法准确测量,

所以对比视角很难,

即时间不能准确测量。

 

当物体的分布视角能够理解,变化视角也能准确测出,那么事物的物理对比特征可以准确判断。

这个就是牛顿力学。

而违背这两个就会有量子力学和相对论,

相对论的本质是因为无法准确测出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即分布视角模糊不清。

所以导致应用牛顿力学无法判断事物的物理对比特征。

量子力学是因为变化视角的困难,使得分布视角无法准确测出,

而相对论则是因为分布视角的困难,使得变化视角无法准确测出。

两者都导致了对比视角的测量困难,

所以需要创新牛顿力学的预设。

 

(学员:那牛顿力学还“正确”吗?)

当然正确,

就是一定的波视角,一定的场视角下,它的粒子的三视角可以大概确定。

如果一个物体的空间无法准确测量,比如距离,此时必须思考相对论,

如果一个物体的时间即变化无法准确测量,此时必须思考量子力学。

当物体的运动速度靠近光速的时候,

物体的运动时间就很难准确测量了,

其实就是距离无法准确测量了。

 

6.

所以二元论不是二元对比区分,

也不是我们把分布视角预设好,来做科学研究,

二元论的本质是

绝对化,普遍化,通行一切!

二元论一般都和还原论是弟兄姊妹!

从人的九宫格,我们知道

真善美是三个视角,不能绝对分开的,

所以真和善不能二元对立。

即事实和价值不能二分,

知情意不能分开,

所以主客不能分开的,即知和情不能分开,

这个就是今天的九宫格经济学。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就不值得讨论了,

把人的九宫格一看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学员:缺了情?)

 

对!

这是小三角,

还有大三角,

信望爱,

真善美。

我们不能离开

真善美

和信望爱,

来谈知情意,

更不能只谈知和行。

(学员:缺了情感和信望愛的推動,知道了也行不出來?)

对!

 

而且知和行本来就不能合一的,

是不同视角!

 

(学员:没有真善美的指引,知行合一可能把我们引入歧路?就像希特勒也是知行合一的。)

对,

同样的知,会有不同的行,

因为不同的信望爱,

这就是

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三个视角!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还是以理性人为预设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