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十大货运航空公司(2018年最令人难忘的十大航空货运合作)

时间:2023-12-08 15:13:04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2018年最令人难忘的十大航空货运合作

DHL+无锡硕放机场

无锡是国内外众多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企业重要的生产基地,大量商品在此制造并出口至全世界。为此,DHL今年在硕放机场开通两条全货机航线。5月18日,DHL开通连接韩国仁川,中国无锡与德国法兰克福哈恩的直达空运航线。10月31日,DHL开通无锡=美国=韩国=无锡洲际货运航线往来于无锡与美国的空运航线。

中通+土耳其航空+太平洋航空

6月11日,中通快递与土耳其航空、太平洋航空(PALAirLtd.)签约,宣布将成立合资公司。中通快递将携手土耳其航空和太平洋航空,整合协同各自优势资源,布*开拓全球航空运输服务,惠及更多商家和消费者。

菜鸟+阿联酋航空

6月13日,菜鸟与全球最大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阿联酋航空货运部SkyCargo联合宣布,将在迪拜机场建设一个辐射亚欧非三大陆的eHub(数字贸易中枢),以便快速扩展全球物流基础设施。菜鸟与阿联酋航空货运部SkyCargo将通过迪拜管理**及其他邻近地区的包裹运输,推动快速清关,优化仓储和最后1公里配送,帮助跨境包裹高效中转和交付。

谷歌+京东

6月18日,京东集团和Google宣布,Google将以5.5亿美元现金投资京东,双方将结成广泛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搭建全球智慧供应链基础网络(GSSC),实现48小时中国通达全球。

达美+大韩航空

6月23日下午,达美航空和大韩航空签署了一项备受期待的合资协议。达美航空和大韩航空扩大了长期合作关系,分享腹部容量和设施,以便在跨太平洋航线上分享货运能力。

比利时+菜鸟

7月3日,菜鸟打造的智能物流骨干网在欧洲大受欢迎。比利时首相米歇尔在布鲁塞尔与马云会谈时宣布,将支持菜鸟在比利时布*超级eHub(数字中枢),帮助欧洲中小企业搭乘智能物流骨干网,迈向“全球72小时必达”。这是在欧洲的第一个eHub。

圆通+嘉兴

7月30日圆通与嘉兴市**签署战略投资协议,投资122亿元,在嘉兴机场建设全球航空物流枢纽,并依托该枢纽打造立足长三角、联通全国、辐射全世界的超级共享联运中心和商贸集散中心。根据项目规划和运量测算,到2030年,圆通在嘉兴全球航空物流枢纽运营的自有全货机将达到50架,每年航空货邮量达110万吨;到2050年,每年航空货邮量将达240万吨。

顺丰+DHL

10月26日顺丰收购敦豪供应链(香港)有限公司和敦豪物流(北京)有限公司100%股权,将整合DPDHL在中国大陆、香港和澳门地区的供应链业务,本次交易总对价为人民币55亿元。交易完成后,顺丰将获得DHL在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的供应链管理业务、管理团队以及运输仓储科技。

京东+天津航空

11月6日京东与天津航空货运公司合作,第一架737货机开始服务服务,在天津(TSN)和广州(CAN)之间进行往返,每周六次的航班,这是京东首架全货机,代表了京东的一次重大转变,京东从此进入全货机时代!此前京东一直依赖于在客机的腹舱中运送空运。

空桥航空+菜鸟

12月18俄罗斯最大的货运航空公司——空桥航空与菜鸟共同加强智能物流骨干网空运航线建设,为中俄、中欧中小企业构建跨境物流新通路。空桥航空加入共建智能物流骨干网后,将与菜鸟共同提升从香港、杭州等地飞往欧洲的定期航班,为亚洲、俄罗斯、欧洲的中小企业提供最优航线资源。

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

临空经济研究中心

求世界航运公司排名

第一名:马士基(MAERSK)第二名:地中海航运(MSC)第三名:法国达飞(CMACGM)第四名:长荣(EVERGREEN)第五名:赫伯罗特第六名:中国远洋(COSCO)第七名:美国总统(APL)第八名:中国海运(CSCL)第九名:MOL(日本公司)第十名:东方海外(OOCL)

全球物流公司排名(全球物流快递)-易物网

大家好,今天来为您分享全球物流公司排名(全球物流快递)的一些知识,本文内容可能较长,请你耐心阅读,如果能碰巧解决您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您的支持是对我们的最大鼓励!

全球物流业在全球化经济的推动下迅速发展,为全球贸易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全球物流公司中,一些公司因其卓越的服务质量和全球化网络而脱颖而出。以下是全球物流公司排名(全球物流快递)的一些知名公司。

第一名:达能物流(DHL)

达能物流是全球领先的物流和快递服务提供商之一。该公司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广泛的网络,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物流解决方案。其品牌价值和服务质量使其成为全球物流行业的佼佼者。

第二名:联邦快递(FedEx)

联邦快递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全球性快递公司,拥有庞大的国际网络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公司以其高效、可靠的运输服务而闻名,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可靠的快递服务。

第三名:UPS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是全球最大的快递和物流公司之一。其全球网络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包括包裹、货物和物流解决方案在内的广泛服务。UPS以其高品质的物流服务和创新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成为全球物流行业的领导者。

第四名:亚马逊物流(AmazonLogistics)

亚马逊物流是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公司的物流分支,致力于为其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卖家和买家提供高效、可靠的物流服务。亚马逊物流凭借其广泛的仓储和运输网络,成为全球电子商务物流的重要力量。

第五名:德邦物流

德邦物流是中国领先的物流和快递服务提供商之一,拥有广泛的国内和国际网络。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定制化的物流解决方案,并在中国物流市场上享有盛誉。

以上是全球物流公司排名(全球物流快递)的一些知名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其广泛的网络、高品质的服务和创新的解决方案,为全球贸易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全球物流业的不断发展,这些公司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球物流领域中保持领先地位。

1、UPS

UPS快递(UnitedParcelService)在1907年作为一家信使公司成立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其商标是世界上知名商标之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运输、物流、资本与电子商务服务的领导性的提供者。

UPS(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快递承运商与包裹递送公司,同时也是专业的运输、物流、资本与电子商务服务的领导性的提供者。

联邦快递(FedEx)是一家国际性速递集团,提供隔夜快递、地面快递、重型货物运送、文件复印及物流服务,总部设于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隶属于美国联邦快递集团(FedExCorp)

DHL是全球著名的邮递和物流集团DeutschePostDHL旗下公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业务部门:DHLExpress、DHLGlobalForwarding,Freight和DHLSupplyChain。

DHL是全球快递、洲际运输和航空货运的领导者,也是全球第一的海运和合同物流提供商。DHL为客户提供从文件到供应链管理的全系列的物流解决方案。4、TNT

TNT航空公司是欧洲比利时的一家航空公司,总部位于列日,隶属于世界四大快递公司之一的TNT快递集团。

该公司承担着其80%的全球航空货运业务,有航线飞往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和重庆市,准备开辟比利时到河南的货运航线。

EMS国际快递是各国邮政开办的一项特殊邮政业务。该业务在各国邮政、海关、航空等部门均享有优先处理权。

以高速度、高质量为用户传递国际紧急信函、文件资料、金融票据、商品货样等各类文件资料和物品,同时提供多种形式的邮件跟踪查询服务。EMS还提供代客包装、代客报关、代办保险等一系列综合延伸服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EMS国际快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TNT航空公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HL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Fedex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UPS快递

全球十大物流公司分别为UPS快递(美国联合包裹运送服务公司)、FedEX(联邦快递公司)、DeutschePostWorld

拓展资料:

世界10大物流企业特点:

1.美国物流企业占据主导地位。世界前10大物流企业中美国占有5家,其中包括两家最大的公司UPS和FedEX,同时这5家的收益之和占前10大企业收益的2/3,可见美国物流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物流市场发达程度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2.10大成功物流企业中,以空运、快递、陆运等业务为主要背景的公司居多。如UPS的陆运和空运业务分别占54%和19%,FedEX的空运和公路运输业务分别占83%和11%,日本通运的汽运和空运业务分别占44%和16%,TNT的邮递和速递业务分别占42%和41%,Panalpina的空运和海运业务分别占45%和31%。

3.业务的地区性集中化程度高(即本土化程度高)。如UPS的美国国内业务占其整个业务的89%,FedEX的美国国内业务占76%,DPWN的欧洲业务占其总业务的70%以上,TNT在欧洲的业务占它总业务的85%,日本通运本土化达到93%。

4.10大物流企业中绝大部门是资产密集型企业,大多拥有物流设施和网络。

因此从业务结构来看,在进军现代物流行业的诸路大军中,具备快递、空运等快运业务背景的综合企业将拥有巨大潜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全球十大物流公司

EWE全球快递是一家国际性的集团公司,其旗下产品服务多样化,在快递、空运与海运、陆路运输、合同物流解决方案及国际邮件递送领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一英语翻译的注意事项(1)大家都知道其实英文的句子和我们中文的句子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如果说我们要把英文翻译成中文,或者是要把中文翻译成英文的话,这中间需要改变很多东西,比如说句式结构就一定要改变。如果句式结构没有根本的改变,那么翻译出来的还是一滩死水。(2)如果你想要完整去翻一篇论文,那么用词是必须要注意的,这用词包括名词以及书面用语的一些使用,包括主谓搭配的对待等等,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术语的翻译,都需要特别严谨的对待,保证翻译下来的文章能够让别人读懂。

二学语言的好处(1)大脑越用越灵活,所以很多教育者都会将大脑比作肌肉。学习一门语言需要记忆规则和词汇,这些有助于锻炼认知“肌肉”。而这样的锻炼会全面提升记忆力,这意味着能讲多种语言的人更擅于记忆列表或者次序。研究显示,双语学习者更擅长记住购物清单、人名和方位。(2)能讲多种语言的人,尤其是小孩子,擅长在两种口语、写作和结构系统中转换。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在使用模拟驾驶系统的同时做了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事情。研究发现能讲多种语言的人在这种驾驶过程中更少出错。

快递100是归属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的旗下友商网。  2010年6月22日发布,是一个快递递单号查询、快递公司介绍的综合性查询网站。

[1]金蝶创始人徐少春,在2011年3月的深圳电子商务大讲堂上面透露:“金蝶在互联网上做了很多尝试,最近这两年尝到了一些甜头”,徐少春表示,友商网是目前提供在线服务市场率最高的云服务网站,注册量15万家,付费率达到了95%。去年金蝶开发了一个快递100的服务。“在这个平台上,任何人想寄包裹,将单号输进去之后就知道包裹已经到哪里,快递100的访问量增长很快,包括淘宝、拍拍、新浪商城等都加入了快递100的平台”,他说,快递100的服务累计超过了3000万次的查询。”  如今快递物流公司繁多,互联网浩瀚芜杂,使我们经常找不到或找错所需的信息,快递查询服务帮助网友每次可以稳定、便捷的查询到所需的快递单号信息。快递100是金蝶友商网旗下的网站,提供一站式的快递查询服务,涵盖近百家常用快递公司,查询无需验证码,支持手机查快递。并为B2C等网络应用提供免费的快递查询接口(API)。

我们经常用到的国际快递有DHL,UPS,FedEx,TNT以及EMS等,可以通过国际快递

官方邮寄包裹的,或者通过国际转运公司发件,这样可以拿到比较有折扣的运费。除了

全球物流公司排名(全球物流快递)的介绍,今天就讲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篇文章,更多关于全球物流公司排名(全球物流快递)的相关知识,我们还会随时更新,敬请收藏本站。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广州市人民**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广州市人民**关于印发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区人民**,市**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广州市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重点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并对2035年远景目标进行展望,是**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重要依据,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1,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进一步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殷殷嘱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与推进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引领新时代老城市高质量发展之路,“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城市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

经济增长稳中趋优。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5万亿元,年均增长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2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功引进了高清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与健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0%,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超12万亿元,广州期货交易所获批设立。

创新发展成效显著。创新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布*建设“一区三城”2,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顺利,人类细胞谱系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完成预研前期工作,成功争取生物岛等4个省实验室落户,构建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1919家增加至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近三年累计数全国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增幅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穗深港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位,广州创新能力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全国第二。

城市能级大幅跃升。在全国率先开展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165平方公里,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用地67平方公里。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南沙港区三期等建成启用,机场三期扩建、南沙港区四期等加快建设,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球第一,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四、第五位,快递业务量居国内主要城市首位。广深港高铁、广石铁路、广清城际一期等项目建成开通,铁路客运量全国第二。地铁运营里程达531公里,居全国第三。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空港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加快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两年获珠三角片区第一,广清接合片区被列为首批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获评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实有市场主体269.7万户,比2015年增长1.03倍。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核一带一区”4核心引擎功能进一步提升。南沙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43项在全国、112项在全省复制推广。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商品进出口总值2019年突破1万亿元,成功举办从都国际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5、《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会议,在穗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309家,广州在世界城市体系中排名历史性跨进第一梯队。

三大攻坚战成果突出。金融、**债务风险有效防控。圆满完成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任务,省内外所有对口帮扶贫困县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连续两年获评“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污染防治取得关键进展,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0.4%,六项指标首次全面达标,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入选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13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城乡全覆盖,入选全国首个世界银行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试点,节能降碳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均完成省下达目标。

民生福祉不断改善。每年10件民生实事兑现到位。新增城镇就业161.5万人,成功举办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8%,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完成学前教育“5080”任务6,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32.3万个,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一期启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批筹建并开工建设。市第八人民医院新址二期等建成启用,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增至3.5人,人均预期寿命82.9岁。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全市区、镇街、村居全覆盖,连续4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社会和谐稳定,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扎实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统筹”,本土病例治愈出院率居一线城市首位,钟南山院士荣获共和国勋章。派出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荆州,一视同仁落实在穗重点国家人员疫情防控措施,有力维护全国疫情防控和国家外交工作两个大*。扎实推进“六稳”“六保”7,制定实施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率先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迈上新台阶。

广州经过“十三五”的发展,国家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十三五”规划纲要36项主要指标中,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预期性指标较好完成,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全市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各项事业迈出坚实步伐,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41.6*

41.6

[161.5]

71.7*

注:

1.[]为2016年至2020年累计数。

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数据将于2021年5月中旬公布,预计我市常住人口数量将会有较大调整,根据我市人口监测大数据平台与辅助决策系统初步估算,2020年底全市常住人口数约18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约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等人均指标均按1800万计算。

3.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租赁和商务服务、房地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受到冲击,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65.1%。

4.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4377万人次、176万吨。

5.国家统计*于2017年修正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口径,根据新统计口径,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0年目标值11500亿元相应下调1000亿元,调整为10500亿元。2019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9552亿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为9219亿元。

6.我市商品进出口总额2019年迈上1万亿台阶,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为9530亿元。

7.2016—2018年全国开展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资源划定标准、技术规程、调查方法等发生较大变化,按照新统计口径,我市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2020年目标值分别由42.5%、1975.7万立方米调整为41.6%、1950万立方米。

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疫情防控系列措施,居民更加注重健康防护,空气、水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明显降低,2020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为82.9岁,高于正常年份。

9.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2019年为71.7%,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共交通出行比例有所下降,预计全年为65%。

10.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省核发,最新数据为2018年。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也暴露了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动能转换接续仍需加快,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挑起大梁,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有待提高;创新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缺乏具有强大引领带动作用的头部企业和领军人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亟待增强;营商环境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离国际一流标准还有差距,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城市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品质化水平仍待提升,“大城市病”问题亟待破解,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仍需不断巩固拓展;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期望仍有差距。这些问题是长期发展中逐步积累的,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将在“十四五”期间大力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深度联动构成广州发展环境的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的难度加大。

从国际看:一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带一路”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8,中欧投资协定9即将签署,为我市深度参与全球合作、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提供了重要机遇。二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形成,为我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形成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契机。三是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给我市扩大高水平开放、集聚全球高端要素带来了难度。四是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给我市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构成了挑战。

从国内看:一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为我市深耕国内强大市场、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二是国家全面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大力度畅通要素循环,为我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三是国家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省委、省**以支持深圳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改革发展,为我市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供了重大契机。四是区域和城市格*面临调整,各大城市加速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对我市保持发展位势、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提出更高要求。五是随着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日趋多变,需要我市在提升超大城市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付出更大努力。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我市面临形势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同时,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枢纽功能强大,产业体系完备,商业贸易活跃,教育医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营商和生活成本合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将进入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突破期、城市能级提升加速期、幸福广州建设提质期。必须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眼光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中开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的战略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双区”建设、“双城”联动10为战略引领,持之以恒实施“1+1+4”工作举措11,做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双引擎”,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人才强市、文化强市,提升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幸福广州、美丽广州,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全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兵。

——坚持*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能力和水平,优化提升基层*组织领导下的“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激发全市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落实顶层设计相结合,加强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促进人口、产业、科技、基础设施等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性谋划、战略性布*、整体性推进,落实全国全省一盘棋,主动融入大*,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加固强项、加强弱项、加长短板,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提供了行动指南,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的十九大提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的总定位总目标。广州要在全省实现总定位总目标中勇当排头兵,必须明确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更好支撑全省全方位、全过程、高水平、高站位走在全国前列。

一、2035年远景目标

展望2035年,我市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更高水平,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朝着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阔步迈进。现代产业体系更具竞争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人才强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涌现一批带动创新发展、支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总部企业和头部企业。城市枢纽功能更加强大,世界级空港、海港、铁路枢纽地位更加稳固,成为国际领先的信息枢纽,集聚辐射能力更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数字化转型,城市国际化程度更高,形成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中国“南大门”地位进一步巩固强化,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显著增强。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化,广大市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广州基本建成,平安广州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城市文化更加繁荣,建成国际一流的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体育名城、健康广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显著提高,城市文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精彩呈现。美丽广州更有魅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幸福广州品质更高,人的全面发展、全市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和全省发展趋势以及我市发展实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取得决定性重大成就,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建设上新水平,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功能大幅增强,省会城市、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宜居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作用充分彰显,枢纽之城、实力之城、创新之城、智慧之城、机遇之城、品质之城更加令人向往。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先进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率先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经济制度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典范。“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约3.5万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到26万元/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重大进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速集聚,科技创新轴引领辐射作用更加凸显,科技和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到2025年,研发经费支出(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4%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营商环境改革取得重大成果,现代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改革综合效应有效释放,社会活力和创造力充分迸发。高水平开放进一步扩大,自贸试验区制度深化创新,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心功能明显增强,广州都市圈更具影响力,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国际交往中心,成为全球企业投资、国际人才汇聚首选地和最佳发展地。

——城市文明实现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激发,文化强国城市范例魅力彰显,成为展现文化自信的对外文化交流门户。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天蓝、山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成美丽中国样本城市。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1.65%。

——民生福祉取得新进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彰显,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住有宜居、出有畅行、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急有速应加快实现,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幸福广州达到更高水平。“十四五”时期,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以上,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30万个以上;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9%,人均预期寿命达83岁。

——乡村振兴实现新跨越。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城市治理达到新水平。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枢纽能级显著提升,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环境品质大幅改善,城市本质安全12水平进一步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效能持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快推进,成为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范例。

21.8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45/2105*

1.6/3000

41.6

41.65

[161.5]

注:

1.[]为五年累计数。

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暂按我市口径进行统计,待国家明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口径后再进行修正。

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市数据将于2021年5月中旬公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等人均指标将根据普查数据进行修正。

4.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八大产业。

5.国家将符合以下任一方面要求的专利认定为高价值发明专利:(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有效发明专利;(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有效发明专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有效发明专利。

6.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分别为4377万人次、176万吨;铁路旅客发送量、货运量分别为0.87亿人次、1793万吨。

7.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0.4%,高于正常年份。

9.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施疫情防控系列措施,居民更加注重健康防护,空气、水等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率等明显降低,2020年我市人均预期寿命为82.9岁,高于正常年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中的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面服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战略,完善创新体系,支撑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升广州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能级。

优化提升科技创新布*,举全市之力规划建设以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科学城为极点,链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广州科学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天河智慧城、广州大学城、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关键节点的科技创新轴,串联广州三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完善沿线产业规划、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集聚国际一流的人才资源、科技基础设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型企业。

一、全力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促进“一江两岸三片区”良性互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琶洲核心片区(含广州大学城)依托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广州)、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头部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产业导入,推动信息服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跨越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数字经济集聚区。鱼珠片区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区块链13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以区块链为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广州国际金融城片区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数字金融、数字贸易14、数字创意等产业,建成金融科技15先行示范区。

立足建设百年科学城、国际一流科学城,以中科院明珠科学园为核心区,聚焦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等领域,布*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和高层次科研机构,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面向海洋强国建设战略需求,推动涉海大科学装置建设,打造全球海洋科学与工程创新中心。携手港澳集聚国际高端资源,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全球开放合作枢纽。

全面实施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汇聚知识型人才、发展知识型经济,大力发展全球顶尖的生物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纳米科技产业,建设中新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承载区。做强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建好中新国际智慧产业园、腾飞科技园和中国纳米谷。建设知识城金融云谷,设立亚洲金融创新研究院,打造国际化金融创新资源聚集地。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综合改革试验,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园,举办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博览会,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知识经济平台优势和产业生态。

面向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优势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合顶级科研机构共建一批研发机构,布*一批高水平产业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建成国际一流的中国智造中心。深化穗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等领域合作,构建最具创新活力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国家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集聚区。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布*,锚定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和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作用,组织大院大所大平台在最迫切领域集中最优势资源攻关,为打造服务全省、辐射华南、链接全球的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强的“硬科技”16支撑。

一、建设“1+2+4+4+N”战略创新平台体系17

汇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基础能力。建设以呼吸疾病领域国家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以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生物岛、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为骨干,以多个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为基础的战略创新平台体系。建好鹏城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争取建设张江国家实验室广州基地,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发展,提高共享水平和使用效率。成建制、成体系、机构化引进国家级大院大所和顶尖高校在我市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

一、国家实验室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

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

生物岛省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省实验室(广州)、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黄埔先进材料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创新研究院、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广州人工智能与先进计算研究院。

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积极参与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广州路径”。实施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深海等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力争形成一批并跑、领跑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发展“5G+北斗”等军民融合优势产业,创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应用研究带动,鼓励自由探索,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争取国家在广州布*若干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对接国家和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资助体系,持续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和粤穗联合基金建设。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基础研究投入多元化机制,推广“市校(院)联合资助项目”经验,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投入机制,逐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推动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及生命科学等前沿交叉学科的支持力度,强化材料、能源、健康等领域基础研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规律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探索实行长周期评价,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

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科技创新型企业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与壮大企业规模并重,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集群。

一、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

深化分层分类服务科技创新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壮大一批头部科技企业。增强创新型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链条集聚。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上下游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众多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掘一批创新能力强、行业地位高的“隐形冠军”企业18。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采用创新产品推广、贷款贴息、科技特派员19、共享科研仪器设备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

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立足“技术研发—产品想法—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路径,推动企业创新全链条服务体系提质增效。优化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布*,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创新创业载体服务体系,用好旧厂房、旧物业等发展创新载体,推动孵化载体专业化资本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落实新型研发机构“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孵化企业能力。打造新型共性技术平台,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

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形成“才源广进”工作格*,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人的人才发展环境。

一、汇聚“高精尖缺”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培育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支持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推行新型学徒制,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实施产业人才发展支持工程,完善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政策。探索实施“机构化成建制”引才项目,注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基地培养发现人才。提高人才绿卡含金量,出台实施“穗岁平安”人才综合服务保障政策20,提供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组合式服务,解决人才在穗工作、生活的后顾之忧。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和宣传力度,提高人才政策知晓度和覆盖面,营造尊才尚新氛围。

坚持*管青年原则,构建全面、系统、长效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建设青年创新型城市。优化青年成长成才的法治环境,加快推进青年创新创业立法。擦亮广州青年创新创业系列品牌,新建一批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打造“人才基地+青年众创空间”平台体系,引导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平台。深入实施“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支持青年积极投身乡村振兴。

一、出台《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和保障条例》。

二、扩大“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创新成果广州交流会”等品牌效应。

三、新建一批“青年创新人才工作站”示范站点,搭建广州青年就业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举办“青创杯”广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四、打造100个青年众创空间,持续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励弘粤港澳青年数字创意基地、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湾创之星”(国际)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粤澳青创国际产业加速器。

五、办好“中俄青年创业孵化器”广州交流项目、“亚太青年领导力与创新创业论坛”、“世界技能大赛”等国际项目、论坛和赛事。

六、实施“领头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

把握全球人才流动新趋势,加大海外引才力度,拓展引才视野和渠道。发挥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等作用,为海外优秀创新人才在穗发展提供“一站式”对接服务平台,引导海外高端人才、项目、资本加速汇聚。支持南沙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人才自由港等海外人才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出台支持外国院士等海外人才来穗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做好外籍人才引进、认定、使用、培养、评价、保障等全周期服务,切实解决海外人才在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问题。实施更加开放便捷的境外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深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积分试点21,探索开展技术移民试点,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支持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制度,为海外人才在穗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

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前沿技术、新业态、新职业职称评价,开辟优秀人才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建立地方评价标准和职称评审专业目录。强化企业创新使用人才制度,探索人才“谁用谁评”机制,将人才认定权限交由企业,支持企业做大人才蓄水池。选好用好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推进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更大的用人权、用物权、经费使用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优先保障经费和工作条件。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技管理“绿色通道”。研究设立较大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探索实施“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政策22。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强化科研诚信建设,健全科技伦理体系。依法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发挥企业家把握创新方向、凝聚人才、筹措资金等方面重要作用。推进创新创业创造向纵深发展,推广广州科学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支持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等申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提升各类“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运营水平。倡导敬业、精益、专注、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完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基地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强化青少年科学兴趣引导和培养,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完善政策体系,出台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条例》,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一、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

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23等制度,实施“以赛代评”“以投代评”“包干制”24。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领域,改变部门分割、小而散的状态。探索简化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顶尖战略科学家负责制,扩大科技成果供给。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对重点研究机构探索实施“一院(所)一策”,试行更加灵活的编制、岗位和薪酬等管理制度,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间创新资源自由有序流动机制。

健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共性基础技术研发。鼓励企业采取校企联盟等形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创新合作。出台科研成果就地产业化实施方案,支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广州)、工信部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试点(广州)、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做优做强,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打造中国民营企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黄埔硬科技创新先行区,推进环五山、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共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优化市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运营方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运营。实施国产技术市场化行动,落实并推动实施自主创新产品优先采购以及技术装备首台(套)、关键零部件和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应用激励政策,提供多元化应用场景和体验中心,推动国产技术和产品在应用中持续迭代升级。

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和行政执法,完善仲裁、调解、公证和维权援助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和考核评价机制,更好保护和激励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加快实施知识产权产品认定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探索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推广应用新模式。推广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丰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种类。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力度和风险补偿基金规模,鼓励金融机构投资科技型轻资产企业,纾解企业知识产权产品产业化融资困难。加快建成中国(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提高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国家知识产权*专利*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等影响力。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支持越秀、天河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南沙自贸试验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服务高地。

集成打造科技金融25“智慧大脑”,推行“投贷联动”26等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开展科技金融工作站27、科技金融特派员28试点,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29运营管理机制,打通科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优化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等各类**性投资基金使用,健全市级产业投资基金考核机制,建立覆盖种子期投资、天使投资30、风险投资、并购重组投资的基金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培育引进一批知名头部风投创投机构,打造国内标志性风投创投集聚区。建立科技企业上市后备数据库,联合证券交易所共建优质科技企业上市协调工作机制,支持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专板”。鼓励保险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多方位保险支持。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更加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主动发起和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完善中欧、中以、中新、中乌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织落户,鼓励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在穗联合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发挥广州驻硅谷、波士顿、特拉维夫等科技创新合作办事处作用,推动在创新型国家和地区设立海外创新办事处,对接当地创新资源和人才,吸引当地科技成果在广州产业化。鼓励科技园区和企业“走出去”,面向全球配置科技资源。擦亮《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州国际创新节、中国风险投资论坛等品牌,打造常态化全球科技活动交流中心、展示中心、交易中心,营造“要创业到广州、要创新来广州”良好氛围。

把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全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与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与健康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着力实施“强芯”“亮屏”“融网”工程,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全产业链集群和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设备制造—内容创作—应用服务”全产业链集群,打造“显示之都”“软件名城”“5G高地”。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实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构建“研发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整车制造—测试评价—共享出行”全产业链集群,规划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电子集成系统产业综合基地,争创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运营试点,打造全国领先的智能汽车平台和生态圈,建成全球知名“智车之城”。生物医*与健康产业着力推动医学、医*、医疗“三医融合”,提升“研发—临床—中试—制造”全产业链集群协同创新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建设创新*物临床试验服务中心,发展壮大生物*、现代中*、化学创新*、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康养产业,打造全球生物医*与健康产业新高地。

重点发展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及新型显示、智能终端、软件、5G、北斗通信导航、工业互联网等领域。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集成电路产业园、中新广州知识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增城新型显示价值创新园、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特色小镇、黄花岗科技园、天河智慧城、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北斗产业园区、从化明珠智慧产业园等。

重点发展智能汽车、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研发制造,支持智能驾驶决策、智能传感、人机交互、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高精度地图、车规级芯片、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等关键零部件及技术产业。

广州番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广州花都(国际)汽车产业基地、南沙国际汽车产业基地、黄埔汽车产业基地、从化明珠工业园、广州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番禺、增城、花都、南沙、从化)、广州西岸产业园等。

重点发展生物*、现代中*、化学创新*、高端医疗器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精准医疗、基因检测、高端医疗、高端康养等领域。

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国际生物医*价值创新园、白云美丽健康产业园、大坦沙国际健康生态岛、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中山大学国际*谷、从化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产业创新平台等。

推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着力构建“关键基础零部件—整机及成套装备—系统集成应用—公共支撑服务”产业链集群,加快突破自动控制系统、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集成应用技术,开拓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场景应用,建设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研发创新中心。轨道交通产业着力构建“规划设计—装备制造—建设施工—运营与增值服务”全产业链集群,组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建设轨道交通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走出去”步伐,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品牌。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着力构建氢能源全产业链集群和发展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协同推进太阳能、核能、智能电网及装备产业发展,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打造南方氢能枢纽。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以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为主攻方向,推动先进基础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和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发展高端日化产品,打造国内一流“新材高地”“美妆之都”。数字创意产业着力推进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构建游戏、电竞、动漫、网络、影音产业生态圈,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创意头部企业和精品IP,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全国电竞产业中心”。

重点发展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智能终端、工业控制设备、增材制造等智能产业,以及智能工厂、“人工智能+制造”等应用服务领域。

黄埔智能装备价值创新园、南沙庆盛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等。

重点发展轨道交通关键技术研发、设计咨询、工程施工、零部件及配套设备、新制式整车、智慧轨道交通、检验检测、运营服务、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综合开发(TOD)、维保服务、教育培训等领域。

广州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番禺轨道交通装备修造基地、白云新城轨道交通总部基地、广州和谐型大功率机车修造基地、南沙轨道交通建设施工类企业总部基地等。

重点发展氢能、太阳能、核能装备制造、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以及促进生物质能综合开发利用、支持资源循环利用相关行业。

南沙东方重机核电装备制造基地、黄埔氢能产业创新核心区、南沙氢能产业枢纽、从化氢能产业创新示范园区、番禺节能科技园等。

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新能源材料、精细化工、绿色石化、金属与粉末冶金、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

重点发展游戏、电竞、动漫、创意设计、网络影音、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时尚文化等领域。

天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河软件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广州设计之都等。

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行动,大力发展量子科技31、区块链、太赫兹32、天然气水合物33、纳米科技34等前沿产业。开展量子科技领域关键核心工程装备和量子精密测量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谋划建设量子互联网和量子通信产业园,推动量子科技向商用、民用领域普及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区块链底层平台研发,加强区块链技术在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物联网、能源电力等领域推广应用,高水平建设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行示范区。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强化太赫兹通信领域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太赫兹技术在工业控制、安防设备、无线通信等领域的产品开发和商业应用。稳步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建设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广州深海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天然气水合物研发和商业开发总部基地。依托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加快建设纳米智能技术园、纳米生命与健康技术科技园等,建成中国纳米谷。

深入实施广州制造“八大提质工程”35,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发展壮大高技术制造业36,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赋能升级

推动汽车、电子、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向智能与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迭代升级。促进纺织服装、美妆日化、箱包皮具、珠宝首饰、食品饮料、智能家居、灯光音响等传统特色产业数字化、定制化、时尚化转型,打造“广州工业”新名片。实施特色产业集群“1+2+N”数字化转型行动37,共建行业级工业互联网38平台和数字化创新中心,引导企业集群式“上云上平台”,打造“云”上产业链和虚拟产业园,实现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升级。实施推进融合消费体验行动,以流花展馆为核心建设全球“定制之都”消费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集群展示体验中心等,立足优势发展定制服装、定制皮具、定制家居、定制化妆品等,推动“网红定制”模式发展,打造世界先进、国内领先的规模化个性定制产业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地、产业集聚地。实施数字化转型发展生态提升行动,推动集群技术创新和工业大数据、供应链金融39发展。

1.工业互联网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商;

1.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

4.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向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跃升;

坚持经济性和安全性相结合,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积极参与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40,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立足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性产业链。建立重点行业“链长制”41,完善稳链、补链、强链、建链联动协调机制,制定重点产业链发展技术路线图、核心企业库和招商图谱,加强产业链头部企业和薄弱环节靶向招商。培育壮大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协同发展。支持龙头企业拓展全球布*,留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强国内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增强全球供应链协同能力。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体制机制,支持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节点控制力的“专精特新”企业42。整合骨干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中小企业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产业链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生态。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43,支持平台型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等开展工业设计、系统集成、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开展工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培育工业设计领军企业,强化重点行业工业设计研究院、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尚品”工程,加强中高端自主时尚品牌创建培育,大力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标准、计量、认证、专利体系和能力建设,提升“广州制造”“广州标准”“广州品牌”竞争力、话语权。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布*一批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产业计量及认证测试中心,吸引国内外专业认证机构落户,建设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广州)。鼓励企业制定实施先进标准,培育企业标准“领跑者”,推动优势特色行业标准成为全球、全国标准。创建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振兴广州老字号、培育新品牌,建好用好国家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广州)基地,引导企业增强品牌设计、创新和营销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牌。

强化要素保障和高效服务,提升制造业根植性和竞争力。推动工业用地提容增效,推广新型产业用地模式,“十四五”时期,全市用于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用地面积力争不少于240平方公里;加强621平方公里工业产业区块管理,维护发展空间底线。开展新一轮工业技改行动,在绿色石化、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智慧园区、智能工厂。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发展资金、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资金、科技创新发展资金等财政资金作用,综合运用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重点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果,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允许所有制造业企业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规范和降低港口航运、公路铁路运输等物流收费,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

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构建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提升“广州服务”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推动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广东省对现代服务业的认定包括9个类别的行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新兴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健康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其他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45高端化发展

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发展商务会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统称广交会)辐射面和影响力,建成广交会展馆四期、广州空港国际会展中心、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等会展场馆,探索“新业态+会展”,办好广州博览会、广州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等专业展会,培育领军型展览集团和全球专业展览,建设国际会展之都。推动现代物流与制造业高效融合,培育国际供应链龙头企业。推动研发设计、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机构集聚发展,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提升会计、法律、人力资源、广告营销、检验检测认证等高端专业服务,打造广州法律服务集聚区、广州设计之都等平台,提高专业服务中心城市辐射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流程再造等新型专业化服务机构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商贸、餐饮、健康、养老、托育、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扩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各类服务供给。鼓励商贸、旅游、餐饮等行业开展业态与模式创新,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线上线下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打响“购在广州”“游在广州”“食在广州”品牌。开展国家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试点,加快家政服务业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一批家政服务领跑企业、领跑社区和领跑学校。执行生活性服务业认证认可制度,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诚信化职业化发展。推动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提升居民服务便利化水平。

实施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培育行动,筛选一批具有发展优势和潜力的重点企业,强化资金、项目、土地、人才等普惠政策支持和专属服务,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加大总部经济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民营企业、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在广州设立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等。加快培育引进互联网新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总部企业,深化与互联网龙头企业在智慧城市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互联网创新型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加强百亿级、十亿级高端商务楼宇建设,提升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

创新适应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土地、财税、金融、价格等政策,推动新技术在服务业广泛应用,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健康发展。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龙头企业平台化转型,培优扶强一批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平台、云服务平台。聚焦工业互联网、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互联网+”领域,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开展跨区域经营平台型企业。

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经营审批效率,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积极争取国家、省支持广州服务业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一步放宽金融、医疗、科技服务、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外资准入、准营限制,争取允许外资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独资经营增值电信、无船承运47等业务。对标自由贸易港政策,探索加快发展离岸贸易、离岸金融48、保税研发设计、高端设备售后维修等服务。

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加快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险管理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金融资源配置中心。

一、建设广州期货交易所等重大金融平台

大力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建设,打造完整期货产业链,完善期现货联动的期货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期货交割库,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南方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广州基地和新三板华南服务基地服务功能。依托中证报价南方总部建设私募基金份额交易平台、私募股权跨境交易平台。鼓励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国青创板”“天使板”等特色服务板块。推动设立广州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49区域交易中心。支持上海保险交易所南方总部发展壮大,争取广州钻石交易中心、广东省珠宝玉石交易中心升级为国家级交易平台。

大力引进培育绿色金融50机构,打造绿色金融总部集聚区。推进绿色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发挥广州碳排放权51交易所平台功能,搭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权益交易与金融服务平台,加快推动碳排放权及其他环境权益交易,稳步推进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等碳金融业务创新。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外汇试点,支持境外投资者以外汇或人民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碳排放权交易。

强化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科技企业和“三农”的支持,促进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共生共荣。完善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措施,更好发挥市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作用,提升金融服务支持主导产业、重点园区、重大项目能力。实施培育新增上市公司行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直接融资比重。积极引进总部金融机构,培育发展大型金融集团,鼓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规模,提高中小微企业首贷率。支持普惠金融52、供应链金融等产品服务创新,扩大知识产权、股权、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规模。支持越秀区建设国家产融结合试点区。

按照国家金融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放宽金融外资准入限制及股比要求,鼓励在穗外资金融机构提升总部功能。加强广州期货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合作,促进与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和金融(基金)产品互认。加快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政策措施,推进资本项目便利化改革,探索开展跨境贷款、资产转让等创新业务,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探索融资租赁创新政策,携手港澳共建全球飞机租赁中心。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争创数字人民币53试点城市,开展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54。加强与中国金融40人论坛合作。

加快广州国际金融城开发建设,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合作示范区。高标准建设南沙国际金融岛,打造国家金融开放创新高地。规划建设金融科技产业集聚区,加快集聚金融科技企业。做强做优广州民间金融街、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万博基金小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区等特色金融功能区。

坚持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做强海洋产业,壮大海洋事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15%左右。

一、建立高水平海洋产业体系

做强现代海上航运物流,壮大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等优势产业,发展海洋高端服务业、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围绕南沙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世界级船舶与海工装备制造业集群,推动海洋观测、海洋通信、水下机器人等海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争取船舶工业、海洋工程领域中央驻穗企业属地化服务管理,完善产业链。以广州国家级海洋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为支撑,开展海洋*物、生物制品研发及产业化。依托广州期货交易所,加强与港澳对接,建设广州海洋金融服务中心,壮大航运金融、海事仲裁等高端涉海服务业。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等海洋文化资源,促进邮轮、游艇、海潜、帆船运动等新兴旅游业发展,打造多层次海洋文旅产业体系。提升传统海洋产业,完善临港冷链物流55发展体系,建设现代远洋渔业集聚中心。

聚焦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空天技术下海等前沿应用,加快突破高端船舶、深远海油气矿产资源开发、海洋牧场、海上风电等装备研制核心技术。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为龙头,布*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造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采船)。搭建海洋创新联盟,集聚国内外重点海洋科研机构,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海洋科技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深海研究基地,加快发展海洋遥感与导航、海洋生物安全、无人和载人深潜等涉海新产业新业态。加强涉海人才队伍建设,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拓展海洋专业。

主动对接港澳地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打造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产业合作中心。对接西部陆海大通道,与西江上游港口、北部湾港口加强业务交往。拓展深远海空间,加快建设深远海科考中心和资源勘探开发总部基地。发挥南沙海洋产业高端发展核心区引领作用,加快海珠、番禺、黄埔、荔湾等区向海协同发展,完善与周边城市无水港56协同机制。实施海洋综合治理,健全涉海空间资源利用制度,强化管辖海域治理管控,规范历史用海管理,推进“智慧海防”试点。

按照战略规划、科学布*、重点突破的要求,依托重大交通枢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园区,优化生产力布*,推动产城融合、产创融合、数产融合,打造动力源和增长极,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重大产业功能区布*建设

构建“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的产业功能布*,推动数字经济、创新经济、枢纽经济、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沿江、东南部、西部三大产业带,实现产业协同互补、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一核引领:依托中心城区建设数字经济核心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以数字赋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引领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两极带动:发挥国家级开发区优势,集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东部、南部创新经济增长极,带动全市打造创新之城。

三港辐射:发挥空港、海港、铁路港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枢纽经济,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打造支撑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之城。

多点支撑: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功能特色,支持重点产业平台创新发展、提升能级,加快建设价值创新园区,形成错位联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

图1“一核引领、两极带动、三港辐射、多点支撑”产业功能布*(略)

一、做优做高沿江产业带。着力提升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优化升级天河中央商务区、天河高新区、中国(广州)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示范区、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海珠广场文化金融产业创新区、中大国际创新生态谷、白鹅潭商务区等产业平台,打造数字经济、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集群。

二、做强做大东南部产业带。充分发挥广州开发区、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黄埔—从化产业共建合作区、从化温泉生态经济总部集聚区、广州国际生物岛、黄埔港新贸易创新中心、穗港智造合作区、穗港科技合作园、穗澳合作示范园、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务区、番禺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博长隆片区、广州番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粤港深度合作园等重点平台带动作用,形成集中度显示度更高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三、做实做特西部产业带。建设广州南站商务区、广州北站商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