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基什么时候回暖(2022年债市会迎来牛市吗?)
时间:2023-12-18 19:40:23 | 分类: 基金百科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2022年债市会迎来牛市吗?
有可能
多个国家国债收益率大涨。2月7日,我国10年期国债活跃券利率也略微上行。
业内人士分析,春节期间,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要发达国家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是带动主要发达国家国债利率上行的主要原因。
海外债市利率上行,对我国债市影响偏短期且可控。我国债市未来走向关键在于国内基本面情况。
稳增长目标下,宽货币仍有一定空间,短期债市利率底部徘徊的概率偏高;但长期来看,债券市场将更关注宽信用落地情况,随着经济回暖,债市利率将出现上行拐点。
定投三年还亏钱,基金定投到底是舆论吹嘘吗?
鼓吹定投的基金公司,主要是为了能够在长期中锁定基民。他们在鼓吹定投理念的时候,在产品选择上又恰恰忘记了定投的理念。
定投,最核心的是要在股市低迷的时候,通过分阶段买入,把握股市的低迷阶段,为未来股市的上涨准备仓位。
当前,股市的特征是,风格分化很严重。有时候大盘股好,有时候小盘股好。根据定投的理念,就应该在不好的时候买。
过去3年,蓝筹股一直很好,按照定投的理念,就不应该定投蓝筹。但基金销售为了自己销售方便,忽悠老百姓买蓝筹。甚至还故作无辜,说:“是他们自己对蓝筹放心啊”。直到最近半年蓝筹股暴跌,定投蓝筹的基民亏损严重。说白了,是基金公司为了冲规模,不负责任的营销导致的。
最近半年多,创业板变得更便宜了。这时候,应该是定投创业板的最佳时间。我相信,从今年年初开始,定投创业板2年,今后一定会有好的收益。但又有多少基金公司会做这方面的宣传?他们会说,我们说了基民也不听啊。如果是这样,你也别忽悠基民定投蓝筹啊?
现在,终于,蓝筹和创业板都跌了。但蓝筹还没跌到位。即便如此,从定投的角度来看,过去两年恰恰因股市高企不能定投,现在是股市低迷应该定投。但从基金公司的销售情况来看,现在定投反而减少了。
这是基金公司的“罪恶之处”。股市高点,忽悠老百姓定投,因为这时候好忽悠,老百姓也容易上当。基金公司恰恰不愿意现在花更大的功夫,在低点劝老百姓定投。
作为私募,我都是在股市低敏时候劝我的客户买我们的基金。高点宁愿自己不挣钱,也不能忽悠客户来亏钱。2015年高点,很多私募是5000点忽悠老百姓买基金,那是罪恶。现在劝说老百姓买基金,才是正道,虽然很难。
债券市场怎么了?何时才能出现回暖拐点?
“
近期,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金融支持房地产政策的出台等利好消息,权益市场迎来“信心时刻”。而在跷跷板的另一端,债券市场则“落了下去”。
数据来源:wind
以债券为主要持仓的产品持续下跌,原因是?
“银行理财竟然也亏呀!”家住北京的一位投资者发现自己购买的银行理财亏损后吐槽称,“股市大跌后亏损还没涨回来,原本以为安全的银行理财,净值也出现了连续下跌。”
11月16日,这位投资者打开账户发现,投资9万元的银行理财一天亏了99元,上一个交易日(11月15日)竟亏了181.52元。11月2日以来,其持有的“交银理财固收精选”大多数交易日都在下跌,已经累计下跌约445元。
此外,一位广东的投资者持有5万元的招银理财发行的一款R2级别的低风险产品,11月15、16日也分别亏损了110元、60元。11月份以来,他在该产品上累计亏损超过300元。该投资者直言,如果再下跌就要赎回了。
究其原因,是由于债市出现较大幅度调整。据专业人士分析称,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由10月31日的2.64%快速上行至11月16日的2.83%。受此影响,债基相关理财产品净值波动加大,近期出现了大幅赎回的现象。
此外,理财赎回潮形成负反馈。债券价格大跌将直接导致固收类理财产品净值经历短期的剧烈下挫。再加上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较低,因此银行理财有较大可能出现“赎回潮”现象,理财产品的赎回将导致底层债券资产面临较多的抛售,从而进一步加剧债券价格下挫的态势,即引发“跌价-赎回-跌价”负反馈。
预期改变,债基被“暴击”
本周以来,债券市场大幅调整,10年国债收益率大幅上行12bp至2.86%,3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2bp至2.49%,1年国债收益率上行15bp至2.12%;各期限同业存单利率普遍上行15bp-20bp;银行永续和二级资本债普遍上行20bp-25bp。
“近期大家产品的表现都不是很好,我的产品也遭遇了暴击,净值回撤比较大。”上海一家百亿私募的债券基金经理时表示,该公司近期多个产品遭遇了单日超过0.15%以上的回撤,这个回撤幅度对于很多年化收益率只有5%左右的债券类基金来说已经非常严重。
Wind数据显示,近期债券基金出现普遍下跌。11月14日,全市场中长期纯债基金平均跌幅达到0.29%。11月15日,这一数据为0.09%。
后市如何?债市的冬天会过去吗?
面对当前惨淡的债券市场,不同银行、券商及私募等金融机构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根据中信证券研究部于11月15日发布的报告《债市启明系列20221115—如何看待债市大跌和地产上涨的逻辑?》显示,支撑利率低位运行的两大逻辑反转,利率债进入调整阶段,短期应保持谨慎,不要轻易搏反弹。从基本面、国内外政策变化以及市场预期的分歧来看,债市很难一次调整到位,调整的时间跨度或在半年左右,明年年中央行进行货币宽松的阻力或相对较小,届时债市的调整也可能告一段落。幅度上看,这一轮的调整可能弱于2020年,3%左右可能是10年国债收益率的重要支撑关口。
在广发证券有关研究团队看来,根据过去经验,如果依靠市场自身,类似于今年3月初,则可能至少要花费两周的时间,在超调加深之后,配置盘逐步进场,带动市场进入偏震荡的弱势恢复阶段。而如果央行开始呵护流动性,类似在永煤事件中(信用债连续调整三周之后),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提振市场信心,收益率会快速下行。
然而,也有不少市场人士认为,债市短期难言反转。“目前情况来看,断言债市拐点出现还为时尚早。”国元证券一位分析师表示,经济复苏尚处于政策托底、方兴未艾的阶段,仍需比较积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做配合。现阶段政策大幅转向的概率较低,因此债券暂时缺乏趋势性由牛转熊的基础,随着收益率的调整,债券资产的吸引力也在逐步回升,配置价值和交易价值会重新达到均衡,从而使得市场企稳。
参考资料:
[1]经济观察网.净值下跌、赎回增加,债市暴跌下银行理财与债基“很受伤”
[2]西部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银行视角看债市调整与理财赎回
[3]郁言债市.债市的机构行为思考
[4]明晰笔谈.如何看待债市大跌和地产上涨的逻辑?
[5]证券时报.债市怎么了?债券大跌引发债基被“暴击”,赎回压力陡增
END
编辑|姚方酥
审核|徐涵
更多精彩
北交所一周年,川渝企业奋进新征程
A股市场迎来“重要转折”私募机构投资信心与仓位同步走高
股市回暖 还能持有债基吗? _ 东方财富网
近期权益资产稍有回暖,有些小伙伴就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卖债买股,试图加快账户的复苏速度。
虽然当前权益市场处于历史低位,上涨趋势也还不错,看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投资机会,但如果只是“感觉”股市行情要来了,就贸然大幅调整股债仓位,或许有些冒进。
股市的回暖并不意味着行情会一帆风顺。以上证指数为例,在过去的20年里,共出现了5次不同程度的牛市行情。然而,每次牛市行情来临之前,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熊市。
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不仅如此,即使在牛市行情中,也可能出现多次震荡和回调。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4年以来,每一轮牛市的持续时间虽然不短,但区间的最大回撤也不容小觑。
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与股票基金相比,债券基金的收益弹性不算抢眼,但在投资组合中,债券基金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债券类资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情绪价值:据Wind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长债基金和短债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分别为-2.71%和-1.24%,而股票型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则高达-46.28%。
此外,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债券基金可以在基金组合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债券是生息资产,可以产生利息收益。债券、储蓄存款等都属于生息资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和长期的收益来源。
其次,债券基金波动较小。一般来说,债券型基金的长期收益较为稳健,而且相较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波动更小、走势更为平稳。
最后,债券与其他资产相关性较低。债券通常和股票之间也存在着“你涨我跌”的“跷跷板”效应,所以在投资组合中增配债券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风险、平滑波动、提升持有体验的作用。
无论市场如何发展,都不能忽略持仓投资的适配问题。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投资组合的股债比和预期风险水平,据此进行调整或保持不变。
如果手上还有闲置资金,且不想错过后续的上涨机会,我们可以用定投的方式为权益资产加仓,摊薄成本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如果是追求高收益、能承受高波动的投资者,还可以适当提高权益资产的占比。
投资路上也要谨记:“让子弹多飞一会”。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切勿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股债资产,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稳定性。
(文章来源:长盛基金)
年底前债券基金是否会迎来业绩拐点?
据新华网8月中国债券总指数小幅上涨0.90%。与此同时,债券基金业绩出现明显分化,在以转债投资为主的基金遭受重挫的同时,部分债基领先上涨。作为业内惟一的超短债基金,嘉实超短债基金因不投资股票、可转债、不申购新股、债券组合久期控制在一年以内,风险低于债券基金。当债市向好时,嘉实超短债可以从现券价差上获益;债市调整时,嘉实超短债组合久期不超过一年,可通过较快的再投资享有较高的票息,票息也可弥补小幅净价损失。据银河证券数据显示,截至8月12日,嘉实超短债基金今年以来投资回报率为1.62%,远超过当前活期存款0.5%的收益水平。一些机构也认为,目前信用品种收益率已经接近2008年8月债券大牛市开始阶段的水平,这为下一阶段债市投资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收益环境。随着通胀逐步稳定、加息周期步入尾声,债市正逐步进入“可投资区域”。
2022年公募规模26万亿,股基债基现“跷跷板效应” - 智慧百科大全
1月20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2022年12月公募基金市场数据。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2022年全年公募基金规模增长近5千亿。债基、货基、QDII规模都出现增长,其中QDII基金全年规模大增37%,是规模增长最快的基金类型。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全年仅两类基金规模下降,其中股票型基金净值缩水约1千亿元,混合型基金缩水约1万亿元。总体来看,去年市场震荡,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不佳。
但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市场突然反转,股基债基现出“跷跷板效应”。
2022年12月,权益类基金回暖,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联袂上涨。
但同期,开放式基金出现了明显的赎回,份额和规模双双缩水约3500亿左右。其中债券、货币、QDII等基金面临份额和规模同步缩水。
事实上,基金公司普遍看好今年权益市场,预期2023年的权益投资将好于债券投资。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2家,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6.03万亿元,环比下降1.33%。
12月底环比11月底,公募规模下降3503.04亿元,降幅1.32%。
具体来看,同比2021年末的25.56万亿元,2022年全年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增长4686.84亿元,全年增长1.83%。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公募基金规模最低点出现在3月底,为25.08亿元;最高点出现在8月底,为27.29亿元,这也是公募规模的历史最高点。
总体来看,公募基金规模变化与股市息息相关,规模低点对应的是A股3月和4月的低点,规模高点对应的是7-9月A股反弹。
2022年,对公募规模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货币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QDII基金,全年资产净值分别增加9879.96亿元、1745.37亿元、883.68亿元,增幅分别为9.45%、4.26%、37.07%。
拖后腿的是混合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2022年全年规模分别下降10538.62亿元、1034.31亿元,降幅分别为17.42%、4.01%。
尽管2022年市场震荡,权益类基金表现普遍不佳,但基金公司普遍看好2023年A股行情,预计A股市场将否极泰来,有望走出震荡上行的修复行情。
2022年11月、12月,股债出现明显“跷跷板效应”。股市回暖,债市震荡。同期权益类基金份额和规模双双上升,而债券型基金出现较多赎回,规模缩水。
12月的公募数据,最大的两个变化是:
一方面是权益类基金回暖。2022年12月,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联袂上涨。
受益于A股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的上涨,继2022年11月份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增长3619.13亿元后,2022年12月权益类基金规模继续增长1364.5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股票型基金份额历史上首次破2万亿份,达到2.01万亿,资产规模合计2.48万亿元,连续2个月的增长。
同期,混合型基金管理规模也新增980亿,从4.9万亿增加至5万亿,同样连续2个月增长。
不过,从全年来看,2022年,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规模都出现缩水,全年规模分别下降1034.31亿元、10538.62亿元,降幅分别为4.01%、17.42%。
另一方面,2022年12月,开放式基金出现了明显的赎回,份额和规模双双缩水约3500亿左右。其中债券、货币、QDII等基金面临份额和规模双下降。
债券型基金自11月中旬起出现较大赎回,份额减少4004.43亿份,12月继续减少2551.5亿份。
就规模来看,债券型基金在11月份规模萎缩4992.5亿元后,12月份继续缩水3247.61亿元,规模从4.6万亿元降至4.27万亿元。
但从2022年全年看,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净增长,从4.1万亿元增至4.27万亿元,仍有1745亿元的规模净增长,增幅为4.26%。
此外,2022年12月,货币型基金、QDII基金出现赎回,份额分别下降3391.45亿份、55.59亿份,同时规模小幅缩水,分别下跌2290.95亿元、4.34亿元。
站在2023年初,基金公司普遍认为,2023年投资权益优于债券,广发基金、博时基金、大成基金、金鹰基金等都在2023年投资策略中都提及此类观点。比如,广发基金认为,2023年在资产配置的大方向上“股强债弱”,博时基金建议“中高配权益,中低配固收”。
热点资讯2023-01-2200:38:17智慧百科
A股顶流成海外投资一哥!公募消费大佬增持海外科技股!投资需注意这三点
今年基金有望回暖吗?
2023年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还难以确定,因此无法确定基金市场何时会回暖。
受疫情防控影响,民营经济纷纷破产,国营企业举步维艰,出口贸易竞争激烈,国内消费江河日下,故此基金市场难以回暖。
股市回暖 还能持有债基吗?_天天基金网
近期权益资产稍有回暖,有些小伙伴就开始坐不住了,纷纷卖债买股,试图加快账户的复苏速度。
虽然当前权益市场处于历史低位,上涨趋势也还不错,看起来似乎是个不错的投资机会,但如果只是“感觉”股市行情要来了,就贸然大幅调整股债仓位,或许有些冒进。
股市的回暖并不意味着行情会一帆风顺。以上证指数为例,在过去的20年里,共出现了5次不同程度的牛市行情。然而,每次牛市行情来临之前,都需要经历一段漫长的熊市。
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不仅如此,即使在牛市行情中,也可能出现多次震荡和回调。从历史数据来看,自2004年以来,每一轮牛市的持续时间虽然不短,但区间的最大回撤也不容小觑。
资料来源:Wind,国盛证券研究所。历史数据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与股票基金相比,债券基金的收益弹性不算抢眼,但在投资组合中,债券基金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债券类资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情绪价值:据Wind数据显示,过去10年,中长债基金和短债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分别为-2.71%和-1.24%,而股票型基金指数的最大回撤则高达-46.28%。
此外,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债券基金可以在基金组合中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债券是生息资产,可以产生利息收益。债券、储蓄存款等都属于生息资产,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较为稳定的现金流和长期的收益来源。
其次,债券基金波动较小。一般来说,债券型基金的长期收益较为稳健,而且相较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波动更小、走势更为平稳。
最后,债券与其他资产相关性较低。债券通常和股票之间也存在着“你涨我跌”的“跷跷板”效应,所以在投资组合中增配债券基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分散风险、平滑波动、提升持有体验的作用。
无论市场如何发展,都不能忽略持仓投资的适配问题。我们可以审视自己投资组合的股债比和预期风险水平,据此进行调整或保持不变。
如果手上还有闲置资金,且不想错过后续的上涨机会,我们可以用定投的方式为权益资产加仓,摊薄成本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风险。如果是追求高收益、能承受高波动的投资者,还可以适当提高权益资产的占比。
投资路上也要谨记:“让子弹多飞一会”。无论市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冷静,切勿盲目跟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股债资产,才能更好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稳定性。
(文章来源:长盛基金)
(原标题:股市回暖,还能持有债基吗?)
(责任编辑:138)
债券基金为什么受股市影响很大,比如昨天大盘跌了2%,而我买的债券基金也跌了2-3%?但那只基金只有
债券型基金可能是最功利的一个基金投资品种了。 一般来说,买货币型基金是为了替代现金,买股票型基金是为了分享上市公司成长收益,那么,投资者想到债券型基金,都与股票型基金没有赚钱效应有关,就好像一个人追求花枝招展的美女不成,只好选择了勤劳俭朴的宅女。 最近债券型基金火得不行。工银瑞信双利基金首募规模达140.53亿份,成了今年以来首只超百亿的新基金。基金圈流行一个说法,每年募集规模最大的基金品种,即为当年市场最大的投资方向。 2009年摘得桂冠的是易方达沪深300,募集规模168亿元,恰逢市场走势强劲,指数型基金自然赚钱不菲。今年这个势头倒是转到了债券型基金。 那么,债券型基金真的能成为弱市中最好的赚钱工具么? 债券与资本市场无关 就资本收益而言,股票的增幅要远远大于债券,这符合彼得·林奇等投资大师投资权益型资产的偏好。然而,股票的跌幅也一样刺激。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出现了,债券走势与股票并非呈相反的关系。 因为股票不能赚钱而将钱挪到债券,仿佛是个“混帐逻辑”,一来,债券本身是个独立走势,如2009年,股票实现了26.98%的收益,债券也同样实现6.93%的正收益。二来,在你考虑将股票的资金转到债券的时候已经滞后了,或许正是股票熊市走向尾声,债券到了收益顶峰的时刻。 华夏基金的王亚伟也表示过:“债券经过第一年的上涨,第二年的收益率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如果第二年股市转好的话,投资过多债券意义并不大;如若不好,债券则只能提供一个比较低的固定收益。” 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并没有赚钱效应上的关联与逻辑,债券只是一个低风险的品种,是个低收益品种的资产配置。债券型基金在市场巨幅调整时的避险功能不可忽视。2000—2002年这段萧条时期,股票上涨幅度为负,债券至少都是正收益,尤其是2002年这年,债券收益高达16.52%,超越股票收益37个点。债券获得如此高收益也有一些偶然,上一年正逢“9·11”与科技股泡沫,成就了很多高风险高收益债券,一般而言,债券型基金就是个稳扎稳打型选手。 没必要付钱请马友友 投资高手大多不喜欢债券基金。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很直接,有个基金投资法则就叫做—忘掉债券型基金。不过这也可以视作偏好,毕竟大师们天生就有投资股票的动力。 彼得·林奇有两个理由:理由一,从资本增值的角度看,债券类资产收益远不如股票—这个刚才我们论证过了。理由二,如果投资者青睐固定收益,那么不如直接购买债券。因为从实践来看,债券基金的收益并不比单个债券更好,而购买债券基金,还要支付昂贵的申购费、管理费。而且持有基金的时间越长,债券基金相对债券的表现就越差。 彼得·林奇把这一法则戏称为:“没有必要付钱请马友友来听收音机”。 我们来研究一下债券型基金昂贵的申购费与管理费吧。 目前中国的债券基金的管理费率在0.6%至0.7%之间,远低于股票基金1.5%的管理费率。不过,这是管理费,一般认购费率在0.6%,申购费率在0.8%,赎回费率,如果小于90天的话,大约有0.3%。也就是说,购买一个债券基金,成本就在1%~1.5%之间。 那债券型基金比债券多出的收益能平复掉它们的管理费用么?截至9月15日,普通债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为6.38%,混合债券型基金的收益为5.19%。而个人投资者能在市场上买到的债券中,国债的收益率平均在2%~4%之间,公司债的收益率平均在3%~4.5%之间。 债券型基金的收益似乎明显高于这两款普通投资者在市场上能买到的债券品种。然而,扣除管理费,假设是1.2%,那普通债券型基金的净收益变成了5%,混合债券型基金的收益变成了3%。从今年看,普通债券型基金收益依然小胜债券。但混合型债券就要逊色一些,收益还平复不了管理费。 这么看来,彼得·林奇那句—“直接购买债券”,至少说对了一半。 债券基金的超额收益是哪来的? 今年混合型债券基金之所以逊色于普通债券型,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混合型债券基金基本都有20%拿来做二级市场投资股票,而今年的上证指数从3200下跌到2600,这个追求超额收益的部分,在今年就成了累赘。 普通债券型基金的超额收益是如何获得的呢?我认识的很多债券型基金经理说,超额收益主要是通过信用债与可转债,而金融债让他们轻松胜出国债。 信用债,这个名字真的很不错,实际上信用债就是最可能不讲信用的那种债券,因为这种债券没有抵押和担保,就是凭信用发债。美国的垃圾债券大王迈克·米尔肯听说过么?让他曾经发财的垃圾债券就属于这种信用债。不过米尔肯后来被起诉,并被判坐十年牢,罚款10亿美元,还得了前列腺癌—当然,做债券和前列腺没有逻辑关系,否则,债券基金经理就成了一个女性的行业—可以看出来了吧,如果想获得超额收益,债券基金就要冒更大的风险,而债券基金经理要做的就是,在这种风险成为现实亏损之前把那部分债券变现,并且保护自己的前列腺。 目前国内不少债券型基金直接将信用债为名,宣告自己超额收益的立场,如博时信用债券、鹏华信用增利债券。不过博时信用债今年以来的收益是9.12%,而鹏华信用增利债券是1.10%。 转债呢,这种“债券”其实更加具有投机性,如果股市好的时候,这些债就会转成股票,这样掌握可转债的债券基金就会获得高收益;但是如果股市不好,那么可转债就只能获得比一般债券更少的固定收益,它的收益风险水平基本上可以说是介于股票投资和固定收益债券投资之间的一个品种。我们可以总结出一条规律,如果你选的是增强型债券基金—这有赖于你多参考基金历年表现,而非规模,那这个债基真能在弱市中,带来比股票好的多的收益。更多基金知识:http://money.thcf168.com/jijin/index.html
债基收益全面回暖,现在还能买入吗?
去年10月底的债市大幅下调后,到现在很多债基收益已稳定上升,甚至有些可转债基收益已近30%。根据Choice数据显示,债券基金指数(H11023)近一个月、三个月及一年的收益率表现比沪深300占优势。但是,我们判断该不该买不是看它了涨了多少,而是看它是否还能继续涨?
(数据来源:Choice截至2023.5.17)
要看能不能继续涨,我们先得明白“债券基金的收益”来自于哪里?
我截取了某混合债基去年利润表,我们能看到营业总收入分成了: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表动收益、汇兑收益和其他收入。展开来说,债基收入来源主要有:票息、资本利得、杠杆、权益和其他收入等
1.利息收入
债基有80%资产投资债券,利息收入是债基基金的主要收益来源之一。
①一般而言,债券期限越长,票面利率越高,票息收入越多。
②债基持有的大部分债券都是利率债和信用债。
根据天风证券研究所分析,债券型基金持有的利率债和信用债分别占比达到40.71%和31.88%
③利率债和信用债分类
利率债主要是国债、央票、政金债、汇金债、铁道债等;
信用债主要是中票、短融、超短融、私募债、企业债、公司债、ABS、ABN等。
这里面信用债的风险和收益均比利率债高。
2.资本利得
在持有债券仓位期间,债券随着资金的流动性、市场利率、经济状况等因素而波动。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通过低买高卖的操作,在银行间市场或交易所买卖债券赚取差价。
举个简单例子:今天买债花了100块,明天市场利率低了,持有债可能值102元了,你就赚了万元差价,这就是资本利得。
注:银行利率、债券价格与债券收益率的关系
债券在发行的时候,持有到期的利息收益是确定的。如果买入的债券价格低,到时候自然持有到期的收益率就高。也就是说当银行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这时候买入持有到期,债券收益率就上升;同样当银行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这时候买入债券收益率下跌的。
3.杠杆收入
债券基金可以利用杠杆策略,即通过正回购的方式,将持仓的债券质押或者卖给资金融出方,融入资金,再用这部分资金投资债券,力求增加基金的投资收益。举个例子,假设某债券基金持有1亿元市值的债券,我们将该债券质押或者卖给资金融出方,融入了2000万元的资金,若将这2000万元继续用来开展投资,这只基金就用1亿元的初始持仓,合计完成了1.2亿元投资。
杠杆是把双刃剑,判断正确能增加收益;判断错误则会放大风险。去年债基大跌之后,目前监管部门对新发行的中长债基金产品杠杆要求:持有的AAA级信用债作为回购质押品的融资杠杆比例不超120%;持有的AAA评级以下信用债不作为回购质押品;定期开放的债券基金要求杠杆比例是140%。而以前开放式债基杠杆比例都是140%,定期开放债基比例是200%。
4.权益资产收入
如二级债、混合偏债等债基,是可以配部股票、转债、公募Reits等。这些标的是带有一定股性,风险和收益也比纯债高,也会影响到债基最终的收益。
5.其他收入来源
这里主要是投资策略、具体标的选择、产品定位、以及一些债券产品还可以投资衍生品等,也可能会成为债券收入来源。
①中证全债指数(H11001)
中证全债指数是中证指数公司编制发布的首只债券类指数,用来综合反映银行间债券市场和沪深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整体表现。
(数据来源:中证指数官网,2018.5.14-2023.5.13)
从数据上来看,该指数近5年年化3.44%,年化波动率非常小,只有0.01%。
②中债新综合财富指数(CBA00101)
中债新综合财富指数由中央结算有限公司编制发布,成分券包含除资产支持证券、美元债券、可转债以外剩余的所有公开发行的可流通债券,主要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商业银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公司债等,是中债指数应用最广泛的指数之一。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截至2023.4.28)
该指数年平均差不多就是5%左右。
③十年期国债收益率
国债收益率反映货币市场资金的松紧,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意味着资金收紧,债券的价格则随之下跌。
我们看上图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五一之后,跌破了2.75%。2.75%是一年期MLF(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重新回到一年期MLF利率以内,预示去年关于强复苏预期彻底倒下,目前还是弱复苏。
这个指标可以作为债基调仓的标准。如果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且一直在2.75%以下,是可以继续持有;如果该指标持续走高,且远超2.75%,要注意获利了结。
了解了这三个指数,心里对债基就有了预期,纯债基金收益可能最多也就5%;如果是二级债、混合偏债,收益可能高一些,同时波动率也会更大。
1.目前正持有的纯债、短融可以继续持有。同时关注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如果持续走高,且偏离2.75%越来越多,注意获利止盈;
2.之前没有持有,准备买入纯债的投资者,要做好收益预期管理。从去年11月到目前,债基已涨了一波,不少纯债的今年以来的收益已超过3%了。
3.更建议大家可以配置二级债或者混合偏债。股债是有跷跷效应的,也就是股市和债市存在此起彼伏、此消彼长的现象。在目前权益市场热点切换快,债市又小涨了一波的情况下,胜率更高的做法,可能是配置二级债或者混合偏债产品。
4.如果要做资产配置,可考虑股债3:7或者4:6
上图是,从2005年到2017年,将沪深300和中证全债指数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搭配,并且每年进行一次再平衡最终呈现的结果。
①当股债比例达到4:6之后,我们就发现组合的收益率已经比单独购买股票(100%仓位)的平均收益率还要高了,而最大回撤和波动率因为引入了大量的债类资产,无疑大幅下降。
②当股债比例达到7:3继续往上抬升到8:2,甚至9:1的过程中,组合的波动率加大,但收益率却不升反降;以上两点说明,中长期来看权益类资产的仓位并非越高越好。
如果想获得一个不错的中长期的投资体验,股债3:7或4:6,收益率在10%以上,而最大回撤则大幅下降到16.8%,可能是更加适合大部分普通投资者投资体验度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