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业拆借是资产还是负债(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和同业借款的区别)

时间:2024-01-22 16:37:03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同业存放同业拆借和同业借款的区别

这几个概念都是发生在银行间的,有的是相对的概念,要分你我。同业拆借是规定了到期日和利率的,是银行与银行之间短期头寸调拨,不分你我,只分拆入和拆出。同业存款(vostro)是其他银行存在我银行的存款,包括活期和定期,但一般指的是活期。我银行的同业存款,是另一个银行的存放同业。存放同业(nostro)是我银行存放于其他银行的款项,包括活期和定期,但一般指的是活期。我银行的存放同业,是另一个银行的同业存款。同业存款和存放同业是银行间为了清算方便或其他原因(比如互做存款规模)而存放的。

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的区别?

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是两种常见的银行间市场资金融通方式,它们存在一些区别:

1. 定义:

- 同业拆借:是指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的短期资金借贷交易,即一家银行将闲置的资金借给其他银行,通常期限较短,如隔夜、7天等。

- 质押式回购:是指一方(通常是金融机构)出售某种债券或资产给另一方,同时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日期进行回购,即回购方必须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时间将债券或资产购回。

2. 操作主体:

- 同业拆借:操作主体是商业银行之间,借款方和出借方都是银行。

- 质押式回购:操作主体可以是银行、经纪商、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资金出借方往往是银行、货币市场基金等。

3. 参与资产:

- 同业拆借:交易的资金基础通常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和银行间市场的各种票据。

- 质押式回购:交易资产可以是**债券、公司债券、质押式国债逆回购等。

4. 风险和保障:

- 同业拆借:存在信用风险,借款方和出借方在交易发生违约时存在无法收回资金的风险。

- 质押式回购:质押式回购通常以债券或资产作为担保,相对较安全,一方违约时,另一方持有担保品。

需要注意的是,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回购的细节和操作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根据所处市场的具体规定和风险评估进行决策。

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是什么意思

同业拆借是指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利用资金融通过程的时间差、空间差、行际差来调剂资金而进行的短期借贷。

为何它是又一个隐形的资金大鳄?资产上千亿,可同业拆借、吸收非银股东定期贷款.....

回复关键字“入群”

为您提供最全的消费金融人脉圈

大视界君:前几天推送了《2018,融资租赁将成为消费金融为数不多的“资金救命稻草”》后,很多读者在后台咨询我们,什么是融资租赁公司?跟租赁公司有啥区别?为什么会成为消费金融行业的救命稻草。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将以简洁明了的漫画形式为大家讲解融资租赁公司的来龙去脉以及它为何如此重要。

从一个金融小弟成长为可以和银行、资管对话的金融大鳄。

2018,要做好消费金融,你不能不懂融资租赁。

来源:三折人生

那么来吧,

今天就说说连你亲妈都不一定能说清楚你在干啥的

租赁公司。

我们通常所说的租赁公司是指融资租赁公司。

一般租赁是这样,

但融资租赁就厉害了,

这不是还没说完嘛,

所以融资租赁集“融资”和“融物”于一体啦。

按照《合同法》,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以上的融资租赁形式被称为“直租”。

欸,还真有另一种形式,被称为……

以上模式就是售后回租,即承租人将其自制或外购的设备或者其他资产出售给租赁公司,获得融资,再将该设备或资产从租赁公司租回并使用的方式。

与“直租”相比,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和出卖人为同一人。

售后回租有利于承租人盘活已有资产,降低企业负债率,适用于流动性不充裕的企业。

无论直租还是售后回租,租赁合同期内租赁物所有权归属出租人,承租人只拥有使用权。

租赁期满,承租人付清租金后,有权按照残值或很低的价格购入租赁物,以拥有其所有权。

从税务上考虑,

就直租来说,在租赁期间承租人虽然对租赁物没有所有权,但税务上视为购买,可以进行折旧和抵税。出卖人向出租人开具**,出租人向承租人开具**。

而就售后回租来说,在全面营改增后该业务被定义为贷款业务,承租人不能将所开具的**作为进项抵扣。

因为,抵押贷款业务是这样吧:

而售后回租流程是这样:

所以嘛,售后回租业务类似银行的抵押贷款,只不过资金方由银行变成了租赁公司,所以被纳入贷款业务。

与银行贷款向比较,融资租赁虽然费用高,但限制相对较少。

若我们把银行贷款比作公交车,车票相对便宜,但要遵守规则和制度。

融资租赁就像出租车,价格相对较高,但更灵活,对“抵押物”要求不像银行这么高,可以是银行估值很低甚至不认可的设备。

可以说,融资租赁是对金融体系的有效补充。

根据融资租赁公司发起人背景的不同,

可以分为

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主要发起人为商业银行和资管公司等,由于有母公司的信用支撑和客户资源,其融资能力和业务拓展能力都更强。

厂商系融资租赁公司的母公司背景往往为制造型企业。

其设立的目的是促进自家产品的销售或者提高收益率。

独立第三方租赁公司是除以上两者以外的租赁公司,背景更多元化,业务模式灵活,做行业细分,具有丰富的业务资源。

根据监管主体的不同,融资租赁业分为以下几类:

该类融资租赁公司是经银监会审批设立的,它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其注册资本要求实缴货币资本1亿元人民币以上。

业内对其有个爱的简称,叫做

哦,不好意思,写错了,

“金租”融资渠道相对丰富,可通过同业拆借和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含)以上的定期贷款来融资。

上面所说的银行系融资租赁公司多属于"金租"。

该类融资租赁公司属于一般工商企业。

业内对其也有个爱的简称,叫做

欸,不好意思,又叫错了!

划掉!

“商租”包括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

外资融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负责审批,商务部已把审批权下放到各省、直辖市的商务委。

内资试点融资租赁公司由商务部和国税总*联合审批,由各省级商务委受理后转报商务部和国税总*审批。

但是,

据悉,融资租赁全行业将由银监会统一监管,实际由地方金融监管*负责具体的监管工作。

好了,

今天就说到这吧。

精彩回顾:

2017年10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竞相成立或开业,这家消费金融公司脱颖而出

2017最全消费金融增资列表:捷信、马上、蚂蚁小贷等共24家

四面楚歌的催收公司:催回率降低一大半,现金贷公司

这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再次冲击IPO,几率到底有多大?

与中银消费金融合作过的全牌照上市公司老总,卷款520万跑路

2.7亿坏账包只卖了528万,二三四五公告暴露了现金贷真实坏账水平……

最具影响力的消费金融垂直新媒体平台

精炼、快速、没废话

24小时滚动消费金融快讯

旗下超过十个消费金融领域专业社群,覆盖人群超过20万。群组成员遍及消费金融各个细分垂直领域,3c,车贷,医美,教育,现金贷,租房,保险等。

完整覆盖贷前获客,贷中审核,贷后运营三大环节,催收,信用审核,反欺诈,客服等将是我们2017年底的重点。后台回复“入群”可勾搭小编进群。

2023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法律法规》教材目录(初、中级)-银行从业资格考试-233网校

银行从业考试教材一般3年左右更新一次,教材目录对应教材。2023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个人贷款》已出版更新!本教材目录主要包含有哪些内容?

教材目录如下:

一、宏观经济发展目标

一、我国的行业分类

一、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一、货币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政策目标

一、概念

一、概述

一、金融市场的功能

一、货币市场

一、货币当*

一、商业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一、中央银行

一、最后贷款人制度

一、活期存款

一、单位活期存款

一、外汇储蓄存款

一、大额存单业务

一、个人住房贷款

一、流动资金贷款

一、承兑业务

一、保函及备用信用证

一、发展目标

一、绿色金融

一、国内结算

一、代收代付业务

一、资产托管业务

一、债券市场概况

一、同业拆借市场

一、外汇报价方式

一、贵金属业务的定义和分类

一、债券回购市场

一、债券承销方式

一、银团贷款成员及角色

一、并购贷款用途

一、咨询服务

一、银行卡定义

一、借记卡定义

一、信用卡定义

一、数字化支付无卡支付方兴未艾

一、理财业务概述

一、同业业务的定义

一、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内涵

一、规模指标

一、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一、内部控制目标与基本原则

一、合规管理的相关概念

一、内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对象

一、资产负债管理工具

一、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巴塞尔资本协议与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

一、巴塞尔资本协议

一、内部资本评估程序

一、经济资本计量

一、风险的定义

一、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一、信用风险的分类

一、市场风险的分类

一、操作风险的分类

一、流动性风险的分类

一、声誉风险管理的内容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与业务

一、《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适用范围

一、商业银行法律地位与经营原则

一、洗钱的概念、过程及方式

一、民法概述

一、物权基本法律制度

一、合同与合同的相对性

一、婚姻

一、公司的概念和种类

一、《证券法》

一、信托概述

一、《票据法》概述

一、破产法概述

一、《刑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一、金融犯罪概述

一、刑事诉讼概述

一、行政许可概述

一、行政处罚概述

一、行政强制概述

一、行政复议概述

一、行政诉讼概述

第一节国际银行监管发展历史与主要监管体制

一、银行监管起源与演变

一、我国银行监管的历史

一、银行监管目标概览

一、合规监管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

一、国际银行自律组织

一、职业操守和行为准则的宗旨和适用范围

一、概述

一、清廉金融实质

一、行为守法

一、从业禁令

一、国际概况

第二节我国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内容

一、银行业消费者的主要权利

一、经济责任

购买提示:233网校书店可9折购书,并赠送相应科目30天V1体验版题库会员(含100%章节试题+免积分下载试卷等)!

233网校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教材购买入口:【点此进入书店购买新版教材】

责编:qyl

考生可先添加学霸君微信号【ks233wx15】加入交流群,一起交流学习。

⭐银行从业考试考点多,怎样才能省心省力有效备考?徐娜,徐雨光,赵聪等10余位讲师帮你锁定重难点,免费试学>>

⭐2023想一次拿下银行从业?取证班课程学起来,基础-强化-冲刺稳步提升,零基础照样备考冲刺,听赵聪老师解密90%常考点,定点锁分>

银行业-笔记 - 知乎

所谓高杠杆,就是指银行的总资产远远大于其净资产,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差额就是总负债。

一般银行在年报里披露的ROE和ROA不是时点值,而是一个平均值。

高杠杆是一把双刃剑,给银行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压制银行杠杆倍数的关键手段就是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12.5】

=【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附加资本(二级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巴Ⅲ(巴塞尔协议Ⅲ)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巴Ⅲ抬高了资本充足率指标,相当于压低了银行的杠杆倍数,进而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的下降,反过来又减慢了银行通过利润累积核心资本的速度。所以除了少数ROA和RORWA(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比较高的银行外,多数银行需要通过补充资本让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

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于银行来说,最大的弊端就是受到更严格的核心资本监管,这会严重降低被纳入银行的杠杆率,从而降低其ROE的表现;而被纳入带来的好处就是其信用评级会被提高,这些银行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发债,补充二级资本。

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如果想实现内生性增长,只能在如下的办法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组合解决问题。(1)减少分红,这个显然不是广大股东期望看到的。(2)降低依赖资产规模扩张的利息收入,增加非息收入。(3)提高净息差、降低风险,实现高效的风险定价机制。长期来看息差和整个经济体的活力成正相关。(4)增加低风险权重的资产配置。

对于银行来说,对风险的管控是其最根本的任务。

1、信用风险

即借款者违约的风险,是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

由于我国金融业采取分业经营的方式,所以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和银行经营的相关性较弱。银行主要需要考虑的市场风险就是利率和汇率风险。

是指由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指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或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在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时产生。当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增加负债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甚至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银行的负债业务:

考察一家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优秀还是平庸,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负债成本。负债成本包含两部分:1、直接成本;是指银行全部计息负债的综合利率。2、间接成本;是指银行为了获取足够多的负债需要投入多少营运费用,包括网点租金、人工薪酬、设备采购费等。该费用里既包含了负债业务也包含了资产业务。

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主要考察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1、数量指标可以比较较长一段时间的存款增长率;2、质量可以横向对比不同银行的存款成本。

和存款相关的指标:

(1)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M0/M1/M2/M3;M0是央行直接发行的钞票扣除银行留存的现金后剩余的部分。M1又称狭义货币供应量,反应了社会的直接购买力。M2又称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反应了经济中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如果M1增速大幅高过M2,则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反过来,如果M2增速过高、M1增速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可能有资产泡沫。

M2基本上约等于银行体系内存款的数量,也就约等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所以,M2的增速也就可以近似看成银行的存款增速和资产规模的增速。金融降杠杆,说的就是要降低M2的增速。

(2)存款准备金:在极端情况下,一笔存款可以派生无限量的贷款和存款,这会造成M2激增。存款准备金相当于一个控制广义货币的蓄水池,当市场流动性泛滥时,央行通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当流动性紧张时,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流动性。一笔存款可以派生的总存款约为:1/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包括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同业拆入和卖出回购。同业负债有一定流动性风险,因为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都是短期负债,如果一家银行吸纳了过多的短期同业负债,并配置到长期资产项目,那么当央行收缩杠杆的时候,这家银行就会面临窘境。

三、同业存单:

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向另一家花钱买存款。同业存单为贴息债券,例如银行A发行1年期同业存单100亿元,票面利率4%,某基金公司B买入了这个同业存单,那么B只要付给A约96.15亿元,一年到期后,A用100亿元兑付给B。同业存单是所有负债中对流动性最敏感的。其负债成本通常是所有负债种类中最高的,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由于股份行中多数同业负债占比较高,所以通过同业存单的数据,可以对这些股分行的息差进行预测。同业存单是少数可以实时窥测银行负债利率和数量变化趋势的工具。

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包括:贷款、投资、存放央行、存放同业或其他金融机构、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资产、现金、贵金属、商誉、其他资产等。前五项为生息资产,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不生息的资产越少越好。现金、贵金属和其他资产,多数是维持生产必不可少的资产,但是最好是把这些资产维持在较低的比例。商誉的多少取决于银行并购的金额和并购支付的溢价。生息资产中存放央行主要由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属于被动型资产。

(1)贷款/垫款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下,贷款/垫款业务依然会长期占据银行营收的大头。根据放贷的对象和方式不同,可以分成零售贷款、对公贷款和票据贴现三大类。零售贷款主要包括:房屋按揭、信用卡、消费贷、汽车贷、助学贷等。零售贷款单笔金额小、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率偏高。对公贷款单笔金额较大,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率和放贷对象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票据贴现中最常见的票据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2)投资业务对于银行来讲,主要的投资方向包括:债券、非标资产、投资基金、贵金属、股权投资等。投资类资产是银行资产表中相对最复杂的,变化最多的,也是最容易隐藏风险的地方。由于银行的报表中不需要强制披露和投资资产相关的风险和资产细节,这对于投资者准确评估银行的风险情况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所以,对投资资产占比过高的银行要更加谨慎。

(3)信用卡业务在信用卡使用的场景中,一个最普通的刷卡消费场景就涉及了五方,分别是发卡行、收单行、商家、消费者、信用卡组织。发卡行是信用卡的发行银行,也是最终提供垫付资金的银行。收单行是刷卡机的提供银行,负责接受发卡行通过信用卡组织转过来的消费款并计入商家在自家银行的对公账户中。信用卡组织负责在发卡行和收单行之间进行交易清算和手续费分配。信用卡组织主要就是银联。

中间业务可以分成两大类:金融服务业务和表外业务。金融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清算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托管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担保业务、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

(1)资管业务主要包括通道业务、委托投资业务和理财业务。

(2)代理业务最常见的代理业务包括: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和其他代理业务等。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的营收中,净利息收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评估净利息收入的成长性对于评估营收的成长性非常重要。

净利息收入的增速=当年的净利息收入/上年的净利息收入-1

=(当年的生息资产*当年的净息差)/(上年的生息资产*上年的净息差)-1

可以看出,净利息收入的增速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增速和净息差增速,其中生息资产增速主要依赖于银行的总资产增速(生息资产占比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剩下需要关注的就是净息差的增速了。

净息差是评估银行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初级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定期报告中披露的净息差来静态评估哪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但是对于高级投资者,仅仅评估净息差是不够的,相同净息差的银行,有点可能是依靠给高风险客户放贷获取高息差,有的可能是依靠获取低成本负债给低风险客户放贷达成的高息差,显然这两种银行获取相同的息差所冒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对于顶级投资者,除了能够分辨净息差的含金量外,还需要对银行净息差的趋势进行预测。

银行的净息差主要的决定因素包括:贷款利率、存款成本、同业负债成本、负债和资产的配置占比。

加息、降息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外界因素变化,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划分,这是因为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对加降息的反应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先看负债端,银行负债端的“大头”包括:存款负债(活期+定期)、同业负债(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央行拆借。在资产端则主要包括:贷款(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同业资产(包括同业拆出)、债券、应收投资等。银行最常见的资产匹配方式是:存款配对贷款,同业负债搭配同业资产和应收投资。加息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基准利率(对称加息和非对称加息),加央行拆借利率(央行通过MLF、SLF等货币工具提高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取负债的成本,进而这种变化会作用于整个市场的拆借成本,最终影响市场的实际存贷利率),通过数量型货币工具提高市场利率(Shibor)。

加基准利率、加拆借利率或数量控制对于活期利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活期负债的成本基本不随加息发生变化。而长期存款只和基准利率的调整有关,要到存期结束才能重新定价。长期贷款多数是发放给了按揭个人、国企和地方**这些信用良好的主体。目前多数情况下,长期贷款是“盯住”基准利率的,而重定价周期在半年(部分国企贷款)或者一年(按揭)。所以,长期贷款对基准利率的加息敏感,但对市场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短期贷款多数是发放给企业的经营贷款,多数是“盯住”市场的短期利率并有所上浮。同业资产和负债都是短期对加息的敏感度更高,而长期对加息是不敏感的。

所谓高杠杆,就是指银行的总资产远远大于其净资产,总资产和净资产的差额就是总负债。

一般银行在年报里披露的ROE和ROA不是时点值,而是一个平均值。

高杠杆是一把双刃剑,给银行带来高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压制银行杠杆倍数的关键手段就是提高资本充足率。

=(资本-资本扣除项)/【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操作风险资本+市场风险资本)*12.5】

=【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附加资本(二级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巴Ⅲ(巴塞尔协议Ⅲ)对于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是深远的。巴Ⅲ抬高了资本充足率指标,相当于压低了银行的杠杆倍数,进而削弱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而盈利能力的下降,反过来又减慢了银行通过利润累积核心资本的速度。所以除了少数ROA和RORWA(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比较高的银行外,多数银行需要通过补充资本让核心资本充足率达标。

纳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对于银行来说,最大的弊端就是受到更严格的核心资本监管,这会严重降低被纳入银行的杠杆率,从而降低其ROE的表现;而被纳入带来的好处就是其信用评级会被提高,这些银行可以以更低的利率发债,补充二级资本。

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如果想实现内生性增长,只能在如下的办法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组合解决问题。(1)减少分红,这个显然不是广大股东期望看到的。(2)降低依赖资产规模扩张的利息收入,增加非息收入。(3)提高净息差、降低风险,实现高效的风险定价机制。长期来看息差和整个经济体的活力成正相关。(4)增加低风险权重的资产配置。

对于银行来说,对风险的管控是其最根本的任务。

1、信用风险

即借款者违约的风险,是银行要面对的主要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

由于我国金融业采取分业经营的方式,所以股票、商品等价格变化和银行经营的相关性较弱。银行主要需要考虑的市场风险就是利率和汇率风险。

是指由银行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指银行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或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在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而导致的流动性困难时产生。当一家银行缺乏流动性时,它就不能依靠增加负债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变现资产来获得充裕的资金,因而会影响其盈利能力。极端情况下,流动性不足甚至可能导致银行倒闭。

银行的负债业务:

考察一家银行的负债业务是优秀还是平庸,最重要的指标就是负债成本。负债成本包含两部分:1、直接成本;是指银行全部计息负债的综合利率。2、间接成本;是指银行为了获取足够多的负债需要投入多少营运费用,包括网点租金、人工薪酬、设备采购费等。该费用里既包含了负债业务也包含了资产业务。

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主要考察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1、数量指标可以比较较长一段时间的存款增长率;2、质量可以横向对比不同银行的存款成本。

和存款相关的指标:

(1)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M0/M1/M2/M3;M0是央行直接发行的钞票扣除银行留存的现金后剩余的部分。M1又称狭义货币供应量,反应了社会的直接购买力。M2又称广义货币供应量,它反应了经济中的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如果M1增速大幅高过M2,则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存在通货膨胀的风险;反过来,如果M2增速过高、M1增速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可能有资产泡沫。

M2基本上约等于银行体系内存款的数量,也就约等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所以,M2的增速也就可以近似看成银行的存款增速和资产规模的增速。金融降杠杆,说的就是要降低M2的增速。

(2)存款准备金:在极端情况下,一笔存款可以派生无限量的贷款和存款,这会造成M2激增。存款准备金相当于一个控制广义货币的蓄水池,当市场流动性泛滥时,央行通过提升存款准备金率来收紧流动性;当流动性紧张时,央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释放流动性。一笔存款可以派生的总存款约为:1/存款准备金率。

主要包括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同业拆入和卖出回购。同业负债有一定流动性风险,因为同业存放和同业拆借都是短期负债,如果一家银行吸纳了过多的短期同业负债,并配置到长期资产项目,那么当央行收缩杠杆的时候,这家银行就会面临窘境。

三、同业存单:

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向另一家花钱买存款。同业存单为贴息债券,例如银行A发行1年期同业存单100亿元,票面利率4%,某基金公司B买入了这个同业存单,那么B只要付给A约96.15亿元,一年到期后,A用100亿元兑付给B。同业存单是所有负债中对流动性最敏感的。其负债成本通常是所有负债种类中最高的,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由于股份行中多数同业负债占比较高,所以通过同业存单的数据,可以对这些股分行的息差进行预测。同业存单是少数可以实时窥测银行负债利率和数量变化趋势的工具。

银行资产配置的主要方向包括:贷款、投资、存放央行、存放同业或其他金融机构、拆出资金及买入返售资产、现金、贵金属、商誉、其他资产等。前五项为生息资产,从银行经营的角度看,不生息的资产越少越好。现金、贵金属和其他资产,多数是维持生产必不可少的资产,但是最好是把这些资产维持在较低的比例。商誉的多少取决于银行并购的金额和并购支付的溢价。生息资产中存放央行主要由存款准备金率决定的,属于被动型资产。

(1)贷款/垫款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下,贷款/垫款业务依然会长期占据银行营收的大头。根据放贷的对象和方式不同,可以分成零售贷款、对公贷款和票据贴现三大类。零售贷款主要包括:房屋按揭、信用卡、消费贷、汽车贷、助学贷等。零售贷款单笔金额小、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率偏高。对公贷款单笔金额较大,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率和放贷对象的信用等级密切相关。票据贴现中最常见的票据是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2)投资业务对于银行来讲,主要的投资方向包括:债券、非标资产、投资基金、贵金属、股权投资等。投资类资产是银行资产表中相对最复杂的,变化最多的,也是最容易隐藏风险的地方。由于银行的报表中不需要强制披露和投资资产相关的风险和资产细节,这对于投资者准确评估银行的风险情况造成了不小的障碍,所以,对投资资产占比过高的银行要更加谨慎。

(3)信用卡业务在信用卡使用的场景中,一个最普通的刷卡消费场景就涉及了五方,分别是发卡行、收单行、商家、消费者、信用卡组织。发卡行是信用卡的发行银行,也是最终提供垫付资金的银行。收单行是刷卡机的提供银行,负责接受发卡行通过信用卡组织转过来的消费款并计入商家在自家银行的对公账户中。信用卡组织负责在发卡行和收单行之间进行交易清算和手续费分配。信用卡组织主要就是银联。

中间业务可以分成两大类:金融服务业务和表外业务。金融服务业务主要包括:清算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托管业务、咨询顾问业务等。表外业务主要包括:担保业务、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

(1)资管业务主要包括通道业务、委托投资业务和理财业务。

(2)代理业务最常见的代理业务包括: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和其他代理业务等。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的营收中,净利息收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评估净利息收入的成长性对于评估营收的成长性非常重要。

净利息收入的增速=当年的净利息收入/上年的净利息收入-1

=(当年的生息资产*当年的净息差)/(上年的生息资产*上年的净息差)-1

可以看出,净利息收入的增速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增速和净息差增速,其中生息资产增速主要依赖于银行的总资产增速(生息资产占比通常是比较稳定的),剩下需要关注的就是净息差的增速了。

净息差是评估银行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初级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定期报告中披露的净息差来静态评估哪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但是对于高级投资者,仅仅评估净息差是不够的,相同净息差的银行,有点可能是依靠给高风险客户放贷获取高息差,有的可能是依靠获取低成本负债给低风险客户放贷达成的高息差,显然这两种银行获取相同的息差所冒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对于顶级投资者,除了能够分辨净息差的含金量外,还需要对银行净息差的趋势进行预测。

银行的净息差主要的决定因素包括:贷款利率、存款成本、同业负债成本、负债和资产的配置占比。

加息、降息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外界因素变化,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我们首先有必要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划分,这是因为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对加降息的反应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先看负债端,银行负债端的“大头”包括:存款负债(活期+定期)、同业负债(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央行拆借。在资产端则主要包括:贷款(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同业资产(包括同业拆出)、债券、应收投资等。银行最常见的资产匹配方式是:存款配对贷款,同业负债搭配同业资产和应收投资。加息的路径主要包括:加基准利率(对称加息和非对称加息),加央行拆借利率(央行通过MLF、SLF等货币工具提高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取负债的成本,进而这种变化会作用于整个市场的拆借成本,最终影响市场的实际存贷利率),通过数量型货币工具提高市场利率(Shibor)。

加基准利率、加拆借利率或数量控制对于活期利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活期负债的成本基本不随加息发生变化。而长期存款只和基准利率的调整有关,要到存期结束才能重新定价。长期贷款多数是发放给了按揭个人、国企和地方**这些信用良好的主体。目前多数情况下,长期贷款是“盯住”基准利率的,而重定价周期在半年(部分国企贷款)或者一年(按揭)。所以,长期贷款对基准利率的加息敏感,但对市场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短期贷款多数是发放给企业的经营贷款,多数是“盯住”市场的短期利率并有所上浮。同业资产和负债都是短期对加息的敏感度更高,而长期对加息是不敏感的。

非利息收入通常包括两大部分: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服务手续费、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和其他),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汇兑净收益和其他业务净收入)。

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的银行,其收入中和风险相关的利息收入占比越低。考虑新会计准则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可以考虑用手续费和佣金占比来替代非利息收入占比(有些银行没有把分期手续费从银行卡手续费里面剔除)。但是对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不能光看占比,还要结合绝对金额和其中的细项分布统一来看。有可能手续费和佣金占比的提升并非来自收入的增加,而是由净利息收入的下降造成的。

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是银行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通常银行费用支出中,业务及管理费的变数不大,但对于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其可操作的空间就要大得多。通常,银行在营收增长比较多的时候会倾向于多计提减值损失,而营收不佳的时候少计提减值损失,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包括:贷款减值损失、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和表外资产减值损失等。

有了信用减值损失这一利润调节工具,投资者所看到的银行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利润增速就是经过银行调节后的。也就是说,两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相似,并不代表两家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相近。还要考察下拨备前税前利润增速。

某些银行年报里把金融科技挂在嘴边,可是业务及管理费几乎没有增长。没有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银行怎么可能把金融科技做好?所以,不要看银行在说什么,而要看它们在做什么。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有当企业在开源上无计可施的时候才会考虑节流。

企业价值的真髓是它未来盈利的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用来评估制造业、商业等行业,不太适合金融行业。在金融行业,由于原料、产品和利润都以货币的形式体现,所以单独看经营现金流量表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方法其实是用公司的股息率和当前的无风险利率(通常可以取中长期付息国债的利率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如果股息率低于无风险利率,说明公司估值偏高,反之公司估值偏低。但是,这种估值方法的*限性较大,主要适用于派息稳定的蓝筹股或现金牛股(比如公用事业股,如电力、燃气、自来水公司、高速公路股等),不适合快速成长的公司。

市盈率在使用的时候行业间存在很大差异。有些轻资产行业,比如电商、科技公司等,市盈率会远高于平均值。所以,市盈率的评估是相对的,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最好不要跨行业比较不同公司的市盈率估值。即使是同属大消费的白酒行业和啤酒行业,其估值也不能直接类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强周期个股不适合用市盈率估值模型进行评估,因为强周期公司的净利润波动非常剧烈,往往在行业景气高峰期,其市盈率是偏低的,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市盈率是显著偏高的。

只要公司财务不造假,市净率低于1绝对是低估的。这意味着如果马上进行破产清算,股东分到的资产价值是高于当前价格的。这种估值方式非常适合用来对重资产、强周期性(钢铁、汽车、造纸业等)的公司进行估值,“破净”通常出现在熊市的中后期。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成长股和轻资产个股的估值,也不适合在牛市开启后寻找低估的个股。

在使用PEG的时候要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不能用于强周期个股;其次,盈利增长率不能单看1年,而要看3年的复合增长率;再次,公司的盈利增长率要高于市场长期平均盈利水平;最后,公司很难长期获得高速年化增长率,随着公司规模的成长,维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较适合对成长型公司估值。

尽管银行板块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但是考虑银行本身的资产减值计提本质上是一种“以丰补歉”、平滑利润的手段,所以优秀的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调节减值计提规模,来达到平滑利润和周期波动的目的。所以一些优秀银行可以被归类为弱周期型公司。

最近几年银行业内的分化日益明显。优秀的银行已经走出了衰退,开始提升盈利指标。与此同时,一些平庸的银行还没有爬出不良的泥潭。所以,即使同样是评估银行,也要根据银行的优劣给予不同的估值。

银行业专用的评估指标分为收入相关、支出相关和资本相关三大类,其中收入相关的指标包括净息差、非息收入占比;支出相关的指标包括不良率、不良偏离度、拨备覆盖率、拨贷比、成本收入比;资本相关的招标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净息差;净息差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因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依然占据营收的大头,部分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甚至超过80%。净息差代表了相同的生息资产所产生营收的多少。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净息差相同,不同银行背后对应资产的风险是不同的。

(2)非息收入占比;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损益的资产,产生的收入被计入其他非息收入的分类,人为地降低了非息收入占比的含金量。这是因为这些其他非息收入多数是和风险资产相关联的。建议关注手续费收入占比,甚至是“真”手续费收入占比。手续费收入占比屏蔽了交易类金融资产的买卖收入等其他非息收入对指标的干扰,“真”手续费收入占比进一步扣除了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对指标的粉饰。

(1)不良率、不良偏离度;不良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不良率实际上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一个“时点快照”,而实际不良的生成、迁移和处理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如果只看不良率这一个指标就很难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作出全面的评估。在不良和正常贷款之间还有一级是关注贷款。有些银行就是利用关注贷款大打擦边球,将关注贷款变成不良贷款的“蓄水池”。表面上不良率相差不大的两家银行,实际资产质量可能相差甚远。广义不良率就是不良率加上关注率,这样可以防止银行在关注贷款中隐藏不良贷款。

(2)成本收入比;这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建议将其作为一线指标使用。一般来说对公业务占比高的银行,成本收入比就比较低;而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这个指标就偏高。

(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银行再融资的频率以及分红的比率等都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很低的,平均只有1%左右。银行的盈利完全是依靠杠杆来提高的。为了防止银行杠杆倍数过高,监管部门专门引入了资本充足率来限制银行的“野蛮”扩张。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在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势必造成银行压低风险加权资产;或者在保持风险加权资产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需要提高资本总额来达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缩表往往意味着净利润停滞不前,而融资往往意味着每股收益被摊薄。

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在未来严格监管资本消耗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最少的风险资产赚取最多的利润,就成为衡量银行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就是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RORWA=净利润÷风险加权资产。(需要自己计算)

内生性增长不是一种会计指标,而是一种银行经营的状态。不依赖于外部股权融资的情况下,银行能够持续经营并且保持的股东的回报持续增长。只有具备内生性增长的银行才能持续给股东以现金回报,而那些不具备这一能力的银行,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股权融资。

(1)内生性增长的判别标准一:核心资本充足率。选择比较核心一级而不是一级资本充足率,主要是规避永续债、优先股等固定派息类的资本补充工具对分析的干扰。

(3)内生性增长的判别标准三:RORWA。单位风险资产的获利能力往往决定了一家银行是否具有内生性增长的潜质。

(1)资产总量:主要关注总资产的余额增速和资产的分布。总资产的增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生息资产的增速。生息资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银行净利息收入的表现。另外,总资产增速还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所以,总资产的增速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资产分布需要关注贷款占比和金融投资占比。金融投资,特别是其中的应收账款类投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2)贷款/垫款:主要关注的是贷款的资产质量和贷款在行业中的分布。贷款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需要到年报的附注中去查找贷款五级分类、逾期贷款等相关内容。贷款的行业分布,主要关注每个行业中的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情况,然后将不同银行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或者将同一银行进行纵向对比。

(3)金融投资:包括三大类资产,交易类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和其他债券投资。其中,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债券投资中非标资产的占比。所谓非标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资产,早期的存在形式包括信托受益权、信托贷款和信用资产。由于非标资产没有公开市场的报价,所以其价值、收益率和资产质量不透明。

(1)负债总量:主要关注总负债的增速和不同负债的分布。负债率这个指标对于银行是无意义的,投资者只需要考察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即可。负债的分布主要看同业负债占比的高低。相比存款和央行借款,同业负债的成本波动更大,而且通常远高于前两者。

(2)存款:主要关注的是活期占比。活期占比越高的银行,存款的总体成本也就越低。

(4)银行股的投资者无须过度关注经营现金流的表现,特别是短期几年内的表现。

银行业和宏观经济的表现相关度非常高。宏观经济景气的时候,信贷需求充足,金融活跃度高,银行的信贷利率水平随之上升。而持续的景气周期会让贷款的不良率长期保持在低位。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银行业绩的提升。

(1)经济降速换挡;首先,由于经济降速,与之对应的广义货币M2的增速也随之下降。而M2的同比增速决定了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其次,经济“换挡”使信贷需求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在消费主导的经济模式下,更多的信贷需求来自服务业和个人消费者。服务业多属于轻资产模式,企业缺乏充足的抵押物,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一次性贷款的金额低,银行对于这种中小微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巨大。

(2)金融脱媒;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统称为“金融脱媒”。最近两年国家在推动直接融资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实施科创板注册制,鼓励可转债发行,放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等。继科创板之后,企业债和公司债成了第二个实行注册制的直接融资渠道。未来,这些大企业用发债替代贷款将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银行在对公业务方面不得不向中小客户下沉。

(1)资本充足率提升;通过强制提升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底线,来增强大型银行应对风险和吸收风险的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银行业的杠杆倍数被不断压低,除了极少数优秀的银行通过提高ROA保持了ROE的水平,多数银行的ROE都是逐渐走低的。而提高ROA的主要方法有两种:第一,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以获得更高的净息差和更低的贷款信用成本;第二,提升不消耗资本金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2)利率市场化;期限错配是银行净息差的重要来源,也是银行利润的源泉。但是,期限错配在利率变化激烈的时候可能会造成银行利差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降速换挡”和“金融脱媒”,对公银行业务中的优质客户会大量转向债券市场,剩下的中小企业客户的风险收益比并不好,因此,银行向零售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大客户增加发债的比例,银行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单纯的资金出借方转变成大企业的金融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信贷支持,并购信贷,债务承销、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除了发展综合金融服务外,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也需要改变传统的风险定价模型。中小客户的风险定价和尽调问题对传统的贷款风险模型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后续势必依赖大数据、图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先进的IT技术提升银行的风控水平和效率。

我国银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内IT建设投入最大的行业之一,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领先其他行业。这是因为金融业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行业,科技一直是银行安身立命的磐石。

金融科技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具体的金融技术有: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行的应用场景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语义识别、风险控制、流程机器人等。区块链其本质是一套一致的、不可篡改的共享数据库。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信用中介。区块链在银行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贸易信用证、跨国资金调拨、供应链金融等。

非利息收入通常包括两大部分:手续费和佣金收入(银行卡手续费、结算与清算手续费、代理服务手续费、信贷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和其他),以及其他非利息收入(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投资收益、汇兑净收益和其他业务净收入)。

非利息收入占比越高的银行,其收入中和风险相关的利息收入占比越低。考虑新会计准则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可以考虑用手续费和佣金占比来替代非利息收入占比(有些银行没有把分期手续费从银行卡手续费里面剔除)。但是对于手续费和佣金收入,也不能光看占比,还要结合绝对金额和其中的细项分布统一来看。有可能手续费和佣金占比的提升并非来自收入的增加,而是由净利息收入的下降造成的。

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是银行调节利润的重要手段。通常银行费用支出中,业务及管理费的变数不大,但对于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其可操作的空间就要大得多。通常,银行在营收增长比较多的时候会倾向于多计提减值损失,而营收不佳的时候少计提减值损失,从而达到平滑利润的目的。

银行的信用减值损失包括:贷款减值损失、投资资产减值损失和表外资产减值损失等。

有了信用减值损失这一利润调节工具,投资者所看到的银行会计报表中的净利润和净利润增速就是经过银行调节后的。也就是说,两家银行的净利润增速相似,并不代表两家银行的实际经营情况相近。还要考察下拨备前税前利润增速。

某些银行年报里把金融科技挂在嘴边,可是业务及管理费几乎没有增长。没有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银行怎么可能把金融科技做好?所以,不要看银行在说什么,而要看它们在做什么。从某种程度上看,只有当企业在开源上无计可施的时候才会考虑节流。

企业价值的真髓是它未来盈利的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用来评估制造业、商业等行业,不太适合金融行业。在金融行业,由于原料、产品和利润都以货币的形式体现,所以单独看经营现金流量表通常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方法其实是用公司的股息率和当前的无风险利率(通常可以取中长期付息国债的利率作为标准)进行对比。如果股息率低于无风险利率,说明公司估值偏高,反之公司估值偏低。但是,这种估值方法的*限性较大,主要适用于派息稳定的蓝筹股或现金牛股(比如公用事业股,如电力、燃气、自来水公司、高速公路股等),不适合快速成长的公司。

市盈率在使用的时候行业间存在很大差异。有些轻资产行业,比如电商、科技公司等,市盈率会远高于平均值。所以,市盈率的评估是相对的,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最好不要跨行业比较不同公司的市盈率估值。即使是同属大消费的白酒行业和啤酒行业,其估值也不能直接类比。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强周期个股不适合用市盈率估值模型进行评估,因为强周期公司的净利润波动非常剧烈,往往在行业景气高峰期,其市盈率是偏低的,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市盈率是显著偏高的。

只要公司财务不造假,市净率低于1绝对是低估的。这意味着如果马上进行破产清算,股东分到的资产价值是高于当前价格的。这种估值方式非常适合用来对重资产、强周期性(钢铁、汽车、造纸业等)的公司进行估值,“破净”通常出现在熊市的中后期。但是这种方法不适合成长股和轻资产个股的估值,也不适合在牛市开启后寻找低估的个股。

在使用PEG的时候要有几个前提条件:首先,不能用于强周期个股;其次,盈利增长率不能单看1年,而要看3年的复合增长率;再次,公司的盈利增长率要高于市场长期平均盈利水平;最后,公司很难长期获得高速年化增长率,随着公司规模的成长,维持高速增长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较适合对成长型公司估值。

尽管银行板块和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但是考虑银行本身的资产减值计提本质上是一种“以丰补歉”、平滑利润的手段,所以优秀的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调节减值计提规模,来达到平滑利润和周期波动的目的。所以一些优秀银行可以被归类为弱周期型公司。

最近几年银行业内的分化日益明显。优秀的银行已经走出了衰退,开始提升盈利指标。与此同时,一些平庸的银行还没有爬出不良的泥潭。所以,即使同样是评估银行,也要根据银行的优劣给予不同的估值。

银行业专用的评估指标分为收入相关、支出相关和资本相关三大类,其中收入相关的指标包括净息差、非息收入占比;支出相关的指标包括不良率、不良偏离度、拨备覆盖率、拨贷比、成本收入比;资本相关的招标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1)净息差;净息差对于银行非常重要,因为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依然占据营收的大头,部分银行净利息收入占比甚至超过80%。净息差代表了相同的生息资产所产生营收的多少。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净息差相同,不同银行背后对应资产的风险是不同的。

(2)非息收入占比;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损益的资产,产生的收入被计入其他非息收入的分类,人为地降低了非息收入占比的含金量。这是因为这些其他非息收入多数是和风险资产相关联的。建议关注手续费收入占比,甚至是“真”手续费收入占比。手续费收入占比屏蔽了交易类金融资产的买卖收入等其他非息收入对指标的干扰,“真”手续费收入占比进一步扣除了信用卡分期手续费对指标的粉饰。

(1)不良率、不良偏离度;不良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余额。不良率实际上是银行资产质量的一个“时点快照”,而实际不良的生成、迁移和处理是一系列动态的过程,如果只看不良率这一个指标就很难对银行的资产质量作出全面的评估。在不良和正常贷款之间还有一级是关注贷款。有些银行就是利用关注贷款大打擦边球,将关注贷款变成不良贷款的“蓄水池”。表面上不良率相差不大的两家银行,实际资产质量可能相差甚远。广义不良率就是不良率加上关注率,这样可以防止银行在关注贷款中隐藏不良贷款。

(2)成本收入比;这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不建议将其作为一线指标使用。一般来说对公业务占比高的银行,成本收入比就比较低;而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这个指标就偏高。

(1)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银行再融资的频率以及分红的比率等都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很低的,平均只有1%左右。银行的盈利完全是依靠杠杆来提高的。为了防止银行杠杆倍数过高,监管部门专门引入了资本充足率来限制银行的“野蛮”扩张。资本充足率是一个银行资本总额对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在总资本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势必造成银行压低风险加权资产;或者在保持风险加权资产不变的情况下,银行需要提高资本总额来达标。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缩表往往意味着净利润停滞不前,而融资往往意味着每股收益被摊薄。

所以对于银行来说,在未来严格监管资本消耗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最少的风险资产赚取最多的利润,就成为衡量银行优劣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就是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RORWA),RORWA=净利润÷风险加权资产。(需要自己计算)

内生性增长不是一种会计指标,而是一种银行经营的状态。不依赖于外部股权融资的情况下,银行能够持续经营并且保持的股东的回报持续增长。只有具备内生性增长的银行才能持续给股东以现金回报,而那些不具备这一能力的银行,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股权融资。

(1)内生性增长的判别标准一:核心资本充足率。选择比较核心一级而不是一级资本充足率,主要是规避永续债、优先股等固定派息类的资本补充工具对分析的干扰。

(3)内生性增长的判别标准三:RORWA。单位风险资产的获利能力往往决定了一家银行是否具有内生性增长的潜质。

(1)资产总量:主要关注总资产的余额增速和资产的分布。总资产的增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生息资产的增速。生息资产规模的大小决定了银行净利息收入的表现。另外,总资产增速还和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呈负相关。所以,总资产的增速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资产分布需要关注贷款占比和金融投资占比。金融投资,特别是其中的应收账款类投资,信息披露不够透明。

(2)贷款/垫款:主要关注的是贷款的资产质量和贷款在行业中的分布。贷款资产质量的相关数据需要到年报的附注中去查找贷款五级分类、逾期贷款等相关内容。贷款的行业分布,主要关注每个行业中的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情况,然后将不同银行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或者将同一银行进行纵向对比。

(3)金融投资:包括三大类资产,交易类金融资产、债券投资和其他债券投资。其中,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债券投资中非标资产的占比。所谓非标资产指未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资产,早期的存在形式包括信托受益权、信托贷款和信用资产。由于非标资产没有公开市场的报价,所以其价值、收益率和资产质量不透明。

(1)负债总量:主要关注总负债的增速和不同负债的分布。负债率这个指标对于银行是无意义的,投资者只需要考察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即可。负债的分布主要看同业负债占比的高低。相比存款和央行借款,同业负债的成本波动更大,而且通常远高于前两者。

(2)存款:主要关注的是活期占比。活期占比越高的银行,存款的总体成本也就越低。

(4)银行股的投资者无须过度关注经营现金流的表现,特别是短期几年内的表现。

银行业和宏观经济的表现相关度非常高。宏观经济景气的时候,信贷需求充足,金融活跃度高,银行的信贷利率水平随之上升。而持续的景气周期会让贷款的不良率长期保持在低位。这些因素都推动了银行业绩的提升。

(1)经济降速换挡;首先,由于经济降速,与之对应的广义货币M2的增速也随之下降。而M2的同比增速决定了银行业的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其次,经济“换挡”使信贷需求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在消费主导的经济模式下,更多的信贷需求来自服务业和个人消费者。服务业多属于轻资产模式,企业缺乏充足的抵押物,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大,一次性贷款的金额低,银行对于这种中小微贷款的风险管理成本巨大。

(2)金融脱媒;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统称为“金融脱媒”。最近两年国家在推动直接融资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实施科创板注册制,鼓励可转债发行,放行上市公司的再融资等。继科创板之后,企业债和公司债成了第二个实行注册制的直接融资渠道。未来,这些大企业用发债替代贷款将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这就决定了银行在对公业务方面不得不向中小客户下沉。

(1)资本充足率提升;通过强制提升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底线,来增强大型银行应对风险和吸收风险的能力。这些措施的实施在降低银行风险的同时,也影响了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和内生性资本补充能力。银行业的杠杆倍数被不断压低,除了极少数优秀的银行通过提高ROA保持了ROE的水平,多数银行的ROE都是逐渐走低的。而提高ROA的主要方法有两种:第一,提高风险定价能力,以获得更高的净息差和更低的贷款信用成本;第二,提升不消耗资本金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2)利率市场化;期限错配是银行净息差的重要来源,也是银行利润的源泉。但是,期限错配在利率变化激烈的时候可能会造成银行利差损失。

随着我国经济的“降速换挡”和“金融脱媒”,对公银行业务中的优质客户会大量转向债券市场,剩下的中小企业客户的风险收益比并不好,因此,银行向零售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大客户增加发债的比例,银行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从过去单纯的资金出借方转变成大企业的金融合作伙伴,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这些服务包括:信贷支持,并购信贷,债务承销、现金管理、供应链金融等。除了发展综合金融服务外,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也需要改变传统的风险定价模型。中小客户的风险定价和尽调问题对传统的贷款风险模型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后续势必依赖大数据、图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先进的IT技术提升银行的风控水平和效率。

我国银行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内IT建设投入最大的行业之一,银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远远领先其他行业。这是因为金融业本质上是数据驱动的行业,科技一直是银行安身立命的磐石。

金融科技提升银行的运营效率,具体的金融技术有: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

人工智能(AI技术)在银行的应用场景包括:人脸识别、语音语义识别、风险控制、流程机器人等。区块链其本质是一套一致的、不可篡改的共享数据库。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信用中介。区块链在银行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贸易信用证、跨国资金调拨、供应链金融等。

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拆借替代效应的影响研究

 刊载于《金融理论探索》2023第1期

作者简介

徐晟,男,湖北武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李晓宇,女,湖北宜昌人,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

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拆借替代效应的影响研究

徐晟,李晓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湖北武汉)

【摘要】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少有涉及。本文从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资产支持证券和同业业务入手,使用2015—2020年A股41家上市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存在替代效应,并验证出在中小型、存贷比低、成本收入比高的商业银行中这种效应更显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显著地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使用,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的替代效率。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流动性;同业拆借;替代效应

中图分类号| 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6-2517(2023)01-0039-11

DOI| 10.16620/j.cnki.jrjy.2023.01.006

   一、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下行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2020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2.3%,触及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速的低谷。基于如此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商业银行如何调控自身的资源配置,降低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是需要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都能降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厘清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同业业务之间的关系,检验这种关系的异质性,并进一步考察疫情冲击的影响,这对于商业银行对抗流动性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角度出发,选取2015—2020年A股所有上市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进行研究,认为自资产证券化业务重启以来,资产证券化与同业拆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效应。并进一步依据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对全样本进行分组,研究这种替代效应的异质性,结果表明资产规模小、存贷比低、成本收入比高的商业银行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最后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这一特殊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显著性降低了商业银行对同业业务的使用,提高了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

相较于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有如下几方面的贡献:第一,既有文献对资产证券化替代同业拆借的研究鲜少,扩大了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拆借替代效应的研究样本。第二,本文首次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纳入商业银行流动性研究,探究疫情冲击后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变化。第三,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利于帮助商业银行应对疫情冲击下的流动性管理问题,为央行制定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异质性激励政策来进行疫情风险管控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银行业的监管改革提供了思路。

   二、文献综述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经济的下行,资本市场流动性下降,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恶化。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流动性

国外的资产证券化起步早、发展快,早在2008年Jiangli等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银行机构的市场参与度,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成现金,能有效缓解期限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Farruggio等在前者的基础上考虑到信贷资产转换成现金过程中的成本很低,信贷资产证券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产流动性不足产生的压力。

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自2015年重启以来迅速发展,商业银行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商业银行作为发起机构提供了半数以上的信贷资产,切实推进了资产证券化稳健发展;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也是商业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快速通道,其可有效改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李志辉等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能提高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并最终能起到提高银行稳定性的作用。郭子增等进一步研究发现,资产规模越大,影响效果越大。刘兆莹等将商业银行分为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研究发现提高流动性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主要动机。聂国栋等在研究中加入时间趋势进行动态分析发现,商业银行通过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效降低了流动性风险,并且其影响效果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基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安丛梅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显著提升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及流动性,但却降低了安全性XZ*。从风险入手,潘慧峰等将流动性作为中介,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通过改善流动性对信用风险产生了影响。同样以风险为落脚点,李佳等验证了银行流动性是资产证券化缓解银行风险的中介渠道。

(二)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与流动性

Loutskina等研究发现,信贷资产证券化改善了银行放贷的流动性约束条件,为防止过度使用同业拆借进行规模期限错配提供了新的思路。侯晓辉等基于2012—2017年中国银行业的微观数据,证明了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参与程度和流动性创造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并且这一关系针对不同财务特征和规模的银行存在显著性差异。熊雅婧持同业业务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观点,并建立指标体系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呈现上升趋势。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从多种渠道、多种角度分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大部分学者也支持同业拆借能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的观点。但现有的研究多数基于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或同业拆借与资本流动性之间关系的讨论,直接将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联系起来的文章较少,而且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的替代效应影响的相关研究明显匮乏。因此,本文参照上述学者讨论的思路,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角度出发,研究41家A股上市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和同业拆借的关系;并进一步集中于新冠肺炎疫情这一特殊事件,利用双重差分模型探讨疫情冲击对这种关系的影响;最终根据实证结果结合实际,提出有借鉴意义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假设

(一)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同业拆借起源于为资金收支不平衡的金融机构提供短期借贷,解决金融机构准备金不足、可用资金减少的暂时性支付困难。近几年同业业务迅速膨胀,其背后的原因是银行资产钝化引起负债短缺,很多商业银行患上“同业依赖症”,依靠同业拆借来弥补资产和负债之间的流动性缺口。过度依赖银行间的同业拆款可能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同业业务亟待回归本源,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增速需要回归理性。资产证券化作为同样能为商业银行增加流动性的业务模式,从根源上化解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调节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将替代同业业务。因此,本文从流动性的角度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与同业业务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有替代效应。

穆迪高级副总裁郭书岑(ChristineKuo)表示,中国四大行并不依赖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具有强健的存款基础和较稳健的成长策略。而其他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对银行间短期融资的依赖度上升,融资成本增加,融资中断的风险提升。于是借鉴郭子增等、侯晓辉等的方法,将商业银行分为不同资产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以及不同盈利能力的组别,进行异质性的实证检验,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对于不同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二)新冠肺炎疫情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最致命”的风险之一,自疫情蔓延以来,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安全面临很大的考验。以2007年由流动性风险引起的次贷危机为鉴,商业银行应该充分重视疫情冲击对资产流动性的影响。疫情引起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加,不良贷款率上升,流动性差的不良资产适用于以资产证券化的方式换取流动现金,于是在疫情冲击下资产证券化对同业拆借的替代效应可能增强。提出以下假设。

H3: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资产替代效率提高。

   四、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1.样本选取

2015年央行和银保监会下发文件宣布,信贷资产证券化由“审批制”转为“注册制”或“备案制”,取得发行资格的商业银行可在备案后或注册有效期内自主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自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大市场彻底告别审批制,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起机构、产品类型和结构设计进一步多元化发展,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频率加快,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之前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不连续且规模小,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不充分,因此本文选择2015—2020年41家A股上市银行的数据,分析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影响。

2.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同业拆放市场是金融机构间进行短期、临时性头寸调剂的市场,同业业务是商业银行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常见手段,可以在保障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安全性的同时增加一定流动性。参照郭晔等将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分为同业资产和同业负债,资产端的同业业务包括同业存放、拆出资金以及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负债端的同业业务包括同业存放、拆入资金以及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为研究资产支持产品是否对同业业务存在着一定的替代效应,本文选择负债端的同业业务在总资产中的参与深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其进行如下处理:同业业务深度INTBK=(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总资产×100。该指标是百分数,反映了商业银行资产结构中同业业务的配置比例,代表了银行参与同业业务的程度。

(2)解释变量

根据基础资产的属性分类,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包括企业贷款类ABS产品、抵押贷款类ABS产品和消费贷款类ABS产品,收集2015—2020年银行间资产支持证券的成交记录,统计由平安银行等41家上市银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规模以及频率。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参考敬志勇等(2021)[9]设置资产证券化的虚拟变量ABS,即在t时期商业银行发行过一次及以上资产支持证券取值为1,否则为0。另外两个用作稳健性检验的解释变量分别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ABS_1以及资产支持证券单次发行规模ABS_2。为了弱化样本的异方差和共线性,在不改变原始数据相对关系的情况下对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总规模进行了对数化处理。

(3)控制变量

为减少遗漏变量造成的估计偏误,在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中加入影响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控制变量。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和同业业务之间的关系,受到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选取4个与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相关的微观变量:贷款占比LOAN、银行规模ASSET、成本收入比CIR、资本充足率CAR,其中银行规模进行对数化处理,贷款占比、成本收入比以及资本充足率是百分数;选取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业务利率SHIBOR为流动性的宏观变量。

主要变量的定义及数据来源见表1,本文对所有连续变量1%和99%分位点进行缩尾处理获得288个有效研究样本。

表1变量定义

注:变量同业业务深度、贷款占比、成本收入比以及资本充足率均为百分数。

(二)模型建立

1.双向固定模型的构建

基于前文的理论分析,为检验假设1和假设2构建基准估计模型,利用时间个体双向固定模型来研究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替代效应的存在性,具体计量模型公式如下:

在模型(1)中,i表示商业银行;t表示时期;INTBKi,t表示在第t期商业银行i的同业业务深度;ABSi,t表示第t期商业银行i是否发行过资产支持证券的虚拟变量;CONTROLSi,t包含贷款占比LOAN、银行规模ASSET、成本收入比CIR、资本充足率CAR以及上海银行间隔夜同业业务利率SHIBOR;YEARt是时间效应;BANKi是个体效应;εi,t是随机扰动项;α1刻画了资产支持证券对银行同业业务的影响。

2.双重差分模型的构建

为验证假设3,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资产支持证券和银行同业业务之间关系的影响。具体来说,本文将t期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商业银行定义为干预组,未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的商业银行定义为对照组,即变量ABS的定义。设置时间虚拟变量TIME,在2020年之前观测值年份取值为1,否则取0,计量模型公式如下:

在模型(2)中,i表示商业银行;t表示时期;INTBKi,t、ABSi、CONTROLSi,t、YEARt和BANKi与模型(1)中的变量相同;μi,t是随机扰动项;β1刻画了资产支持证券虚拟变量和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作用,它直接体现了新冠肺炎爆发这一冲击对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使用情况的影响。

   五、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2显示了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为了减少极端值对回归估计结果的影响,本文对除虚拟变量外的所有变量进行了1%和99%的缩尾处理。在样本期内同业业务深度INTBK均值为5.858%,这说明41家上市银行的同业业务占比并不是很多,最小值为0.041%,最大值为26.760%,标准差为4.458,各银行间同业业务深度的差距很大,反映了商业银行个体的实际经营方式和风险偏好方面的差距,因此后文也很有必要根据商业银行的不同资产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开展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IL作为INTBK的替代变量,是商业银行拆入资金以10为底的对数值,均值为9.824,最大值为11.660,标准差为2.176。LOAN均值为46.960,同为总资产中的占比,同业业务的占比远小于贷款占比,这也证明了同业业务只是临时性调剂流动性的手段,不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ASSET反映出41家上市银行的规模体量也有较大的差异,作为稳健性检验的替代变量ABS_1和ABS_2体现出不同银行规模不同,因此资产证券化规模也会不同。ABS和ASSET都是对数化处理过的资产规模,从均值上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很小。其他各变量也都覆盖了较高和较低的数值区间,充分反映出不同银行的个体特征。

表2描述性统计

(二)基准模型实证分析

1.模型前的检验

在开始回归前,对部分数据已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以减少误差,由于本文数据结构属于大N小T型短面板数据,因此无需进行单位根检验。通过相关性和共线性的检验后,利用豪斯曼检验判断面板数据的模型类型是采取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在豪斯曼检验结果中,P值远小于0.5,拒绝原假设,因此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考虑到个体和时间的差异,最终确定采用时间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

2.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采用A股41家上市银行2015—2020年的财务数据,通过构建非平衡面板模型分析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影响,具体实证结果见表3。

表3基准模型和稳健性检验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中括号内是标准误。下同。

从实证结果(1)回归的整体效果来看,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深度的影响显著。从模型的解释变量来看,ABS系数显著为负,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发行与负债端的同业业务深度呈现负相关。核心解释变量资产支持证券每增加1个单位,会影响商业银行同业存放、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的业务占比下降2.526个单位,即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显著抑制了同业业务,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和同业业务之间存在替代效应,验证了假设1。从模型控制变量的角度看,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现实的经济意义是相对一致的。例如SHIBOR(上海银行间隔夜业务利率)与同业业务深度显著负相关,SHIBOR越高,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利率越高,银行利用同业拆借的成本上升,商业银行会减少使用同业业务来调剂临时性的资金余缺,这说明基准回归模型是有效的。

3.稳健性检验

(1)替换变量

为检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可靠性,采取替换变量的办法将核心解释变量替换为商业银行在t期发行所有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规模大小ABS_1(对数化处理),以及考虑发行频率前提下计算每期每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规模ABS_2,表3中结果(2)和结果(3)是替换变量后稳健性检验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大小略微有差距,但仍然具有很强的显著性,经济学意义保持一致,系数符号以及显著性符合预期,说明回归结果基本合理。因此,从替换变量的角度看,本文设定的基准模型是稳健的。

(2)改变模型设定

为了进一步检验上述基准模型估计结果的可靠性,本文分别采用最小二乘估计和随机效应模型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从表3结果(4)和结果(5)可以看出,改变模型设定后,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显著性没有很大变动,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见,无论使用哪种估计方法同业业务深度的系数都显著为负,与基准模型的实证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本文得到的相关结论是稳健可靠的。

4.异质性检验

为验证假设2,依据规模、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对全样本进行分组。将规模大于41个银行规模均值的样本银行纳入大型商业银行的组别,小于规模均值的纳入中小型银行的组别。从表4的回归结果(6)(7)可以看出,大型商业银行和中小型商业银行对模型(1)的回归结果在显著性和数值上有差异,中小型银行的显著性更强,负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更大。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这可能是因为中小型商业银行起步晚,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缺乏补充流动性的稳定渠道,所以更偏向于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渠道盘活资金,增强资本的流动性。

表4异质性检验结果

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和成本收入比作为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同理分别对样本进行分组。从回归结果(8)(9)可以看出,存贷比更低的商业银行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存贷比低的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数量远高于银行存款,占款能力薄弱,需要更多额外的融资手段来提升资产流动性,更有动机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流动性差的资产变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从回归结果(10)(11)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弱(成本收入比高)的商业银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效应更显著更强。商业银行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高成本收入是一种“资产高增长——费用高支出”的经营模式,这通常代表了一家银行的创新动力、发展后劲以及员工待遇和激励机制。成本收入比较高的商业银行刚性资金成本和经营性费用占比更高,为了不付出更高的资金成本会减少同业业务的使用,利用资产证券化增加流动性现金。

(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对资产证券化与同业业务关系的影响

1.资产支持证券替代同业业务比例的时间趋势

利用41家A股上市银行资产支持证券产品规模(对数化)和同业业务拆入资金的规模(对数化),粗略估计在2011—2020年每个季度样本银行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比例,替代比例=绘制替代效应时间趋势图见图1。自2013年资产证券化重启以来,资产证券化对同业业务的替代比例迅速增长,2015年后替代效应保持稳定态势的小幅波动。2020年替代效应突然呈现出陡然上升的态势,推测可能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下降,不良资产增加,资产质量下降会促使商业银行更多地利用资产证券化的手段将流动性较差的信贷资产转变成债券型证券,进而引起替代比例的大幅上升。

图1替代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