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风电的陨落原因(华锐风电12界全员解约,求内幕真相)
时间:2024-01-23 16:59:53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华锐风电12界全员解约,求内幕真相
我就是华锐风电的12届应届生,这只有他们知道吧。他们的人力资源部门今天给我打电话说称要解约大部分,并让所有人尽快找下一份工作,几百名应届生将面临解约危机,在这临近毕业之际,各单位招聘早已结束,找工作难上加难,华锐风电方仍然不尽快办理解约手续,延发解约名单,让应届生雪上加霜。被通知解约及被告知另谋工作的同学反应极为强烈,华锐风电方仍然无补偿这些同学的举动。视几百名应届生的前途和未来如草芥,真是无耻至极!~
华锐:巨星陨落? | 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曹海东助理编辑袁端端实习生姚小云周琼媛沈巧红
上市仅十八个月,华锐俨然已从“高帅富”变成“矮穷丑”——市值缩水三分之二。(东方IC/图)
“网站正在更新,敬请期待!”自2012年5月被一个名为F4CK的黑客组织攻击以来,华锐的官方网站已瘫痪至今。
“间谍门”、“解约门”、“减薪门”……华锐,这家曾经市值900亿的风电行业巨头,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较之这些花边新闻,“带头大哥”华锐最头疼的可能就是财务。
一年半没看风电,看完华锐2010、2011两年的年报,财务分析师张望(化名)吃了一惊。上市仅十八个月,华锐俨然已从“高帅富”变身“矮穷丑”——市值缩水三分之二。
根据年报,华锐的关键财务指标中,2010年的营业收入为203亿,2011年则跌至104亿,跌幅近一半,而营业利润的跌幅更高达83%。
颓势并未遏制。2012年一季度报显示,与2011年同期比,华锐营业收入下降近七成,净利润下降近九成。在上半年的业绩预告中,华锐明确警示投资者,其上半年净利润还将下跌五成以上。
最惊险的信号来自经营现金流。经营现金流是上市公司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之一。2009年,华锐的现金流仍有13.8亿,上市前的2010年,现金流猛降至负10亿,这是华锐首次出现负现金流。2011年情况恶化,负现金流达到了59亿的规模。
网络编辑:小碧
广东南方数媒工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4120190002ICP经营许可证号:粤B2-20050252号网站备案信息:粤ICP备13019428号
6年,从900亿到1块4毛6,无数投资人血本无归……
90元发行价,一次募资超过90亿,一张宏伟蓝图,一个梦幻团队,一上市就超过900亿市值,乘上6年的时间,等于什么?
正确答案是,只剩下——
1块6毛7的股价,不到90亿的市值,不及11亿的净资产,以及无数投资人的血本无归……
这家曾无数风云传奇而如今却跌落谷底的上市公司叫做——华锐风电。
2011年1月13日,华锐风电正式登陆A股,而发行价高达90元每股,曾造就了当时主板市场最高发行价格的记录。
而现在,截止至5月5号,这只股价格仅为1.67元。
1
华锐风电创始人叫做韩俊良,是最早发现并把握风电这个风口机遇的人之一。
其实韩俊良并非命运的弃儿。彼时,已过天命之年的韩俊良就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这一职位一直被视作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总经理的后备人选。而命运却就此逆转。
2004年,兼任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下称大连成套)总经理时,极富远见的韩俊良买下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之后,又赶上“风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政策,这一保护性政策使得国内风机制造业快速崛起,完全扭转了此前外资主导中国风机制造业的*面。
于是,韩俊良准备大干一场。
不过,韩俊良发现国企体制并不支持他发展风电项目,原因是初期投入太大,而风险更大。
就在韩俊良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大名鼎鼎的投资人找上门来。
投资人叫阚治东,中国申银证券的创始人,承销了第一支A股和第一支B股,申银证券也曾经是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之一。
2002年,阚治东还曾受邀接管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但未获成功,还把自己搞进了看守所。2005年,恢复自由的他进入私募行业,一眼就看上了风电项目。
阚治东劝说韩俊良成立一家专门做风电设备的新公司,由私募和国企共同投资,管理层则由韩俊良组建。为让韩俊良相信自己,阚治东还拉来一位比他名头更大的投资人——尉文渊。
尉文渊号称“中国股市第一人”,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和创建人,后因监管一起国债期货炒作事件不力,而“下海”从商。
在两位资本猛人加持下,韩俊良于2006年2月创立了华锐风电。
当时风电市场呈井喷态势,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各地纷纷上马风电项目,甚至仅凭一张图纸就能卖出800台风机。
此外,国家当时还鼓励兆瓦级机型的研发,但并未明确选择1.2MW还是1.5MW。彼时的行业龙头金风科技选择了前者,于是韩俊良抓准时机,推出第一款1.5MW风机。
1.5MW风机的出现正对五大电力集团的味口,于是华锐迅速崛起。
在1.5MW风机的冷酷冲击下,金风不得不将1.2MW切换升级为1.5MW。这一过程整整耗费了三年时间,至2007年底,金风才推出1.5MW的机型,整整落后于华锐一年多。
好运之外,韩俊良还敢跟对手血拼价格,几乎无往不胜。
2007年,中国**决定启动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外资风机原本是上上之选。但外方报价均超出了**承受底线。此后,风电项目组从上海、**一路询问至北京。但当时,没有一家国内风机企业敢于出手。
谨慎背后情有可原——海上风电成本高于陆上2至3倍,且对风机可靠性要求极高,一旦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韩俊良却出人意料的决定吃下这块蛋糕。他亲自陪同考察组3天,10位考察人员吃住在办公室,韩将华锐所有的零部件合同、知识产权合同、产品图纸摆至办公室,供考察人员逐一查看,最后令考察人员相信华锐具有3MW、5MW超大功率风机的开发能力。
2007年12月,华锐最终赢得东海大桥项目的合同,为国内首个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4台3MW的风机。
2008年,华锐以22%的市场份额高居第一,行业龙头金风的市场占有率则由2007年的25%下滑到18%,排名第二。
2
此后韩俊良的举动更加疯狂。
为了更好地对海上风场进行维护,韩俊良曾派出7名年轻人远赴荷兰受训,这些人需要在相当于两个标准篮球场面积大小的水池中模拟如何在海浪中逃生。韩亲自安排超过40人团队负责34台风机的现场维护。
这些风机中距离港口最近的亦超过8公里,一条编号为31401的退役渔政船是工程师的唯一交通工具。这些年轻的工程师们经常在海上一待就是数日。一旦被分配至应急分队,就必须船上待命,整日漂浮在海上。
工程师们曾为此大吃苦头——海上风云多变,风平浪静的海平面十分钟内就可能遭遇电闪雷鸣,惊涛骇浪可迫使船体上下浮动超过3米。工程师们有时不得不直接住在风机旁。
面积仅20平米的风机平台多数被超过30层楼高的巨大风机所占据,余下仅剩一间约八平米的白色集装箱小屋。其内置折叠床、电饭锅、电磁炉、冰箱、空调等日常用品。在工期最为迫切的时候,集装房内有时会塞满超过30名安装工人。
韩俊良用如此激进方式最终啃下硬骨头,这既带来了甜头,亦埋下了隐患。硬币的一面是由于具备生产、运营及维护经验,华锐在2010年首批100万千瓦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上中标60%,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赢家。另一面则是在高压催生下斯凯孚最终提供的轴承后来被证明设计存在缺陷,这一质量事件使其行业声誉大大受损。
在强人治下,华锐一跃成为2006至2010间中国风电行业黄金五年的最大受益者。
2010年,韩俊良还引入一家背景深厚的私募基金——新天域,该私募让华锐风电拿单时更加中气十足,也让韩俊良有了一个制衡阚治东和尉文渊的盟友。
不过各家私募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运作华锐风电上市,然后退出。
2011年1月,他们成功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大步。
2011年1月,华锐风电以创主板市场最高纪录的每股90元发行价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市值近千亿的风电设备生产商,写下中国风电行业最大最神奇的传奇。韩俊良也成为“风电首富”。
3
然而,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某一个人!迅速冲顶的华锐还未踏入财富光明大道,就又一步跌回了黑暗年代,韩俊良的苦日子也接踵而至。
首先是他一贯善于把握的政策机遇变成了政策风险。
2010年~2011年,全国发生多起风机事故,外界对风电的安全性产生质疑,之后国家强制提高风机制造标准并严控项目审批,这一方面增加了制造成本,一方面减少了企业订单,让不少企业叫苦不迭。
行业政策不利的同时,地方**也来雪上加霜。
2006年以前,风电是一个小众行业,对整体的供电影响很小,再加上当时经济高速增长,地方**自然悦纳风电项目。
但风电项目全面开花,风电供应激增,并与火电构成直接竞争影响到地方经济之后,这种*面开始变化,一些地方对风电的甜言蜜语渐渐变成了暴风骤雨。
一份权威数据显示,2010年~2015年,为保火电而展开的“弃风限电”给风电行业带来了54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到2015年,全国的平均弃风率高达15%,个别地区超过60%,**甚至直接下令关停风电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韩俊良的激进策略,导致华锐库存大量积压。曾有人在调研华锐风电在酒泉的生产基地时,看到工业园区一片冷清,堆着一排排做好的风机,积压库存可能以数十亿计。
战略上的失误,很快在财务层面有了体现:2011年前三季度,华锐营业收入仅36.34亿元,亏损2.5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了128%。由此,华锐风电出现了4年来首次亏损。
**因素主导的市场从利好变成了利空,让华锐的成长动能骤减,而更加市场化的海外市场,也因一起知识产权诉讼坠入深渊。
发起诉讼的是美国超导,该公司是华锐风电的主要配件供应商,华锐风电也是该公司的主要客户。2011年以前,双方一直相安无事,但国家风电政策改变后,华锐风电无力消化超导的部分配件,于是选择拒收,超导则将华锐风电告到北京仲裁委员会,并在奥地利法院起诉华锐风电通过收买其一名工程师,“窃取”了一项匹配中国风机新标准的关键技术。
2011年11月,奥地利法院认可了“窃取技术”一事,把那名工程师判了3年,该工程师也当庭认罪。虽然法院没有认定幕后主使就是华锐风电,只说“华锐高级员工”参与了“窃密”,但该判决还是在海外引发巨大反响,使得华锐风电的海外市场开拓陷入停滞。
风停之后,华锐风电的业绩开始呈断崖式下跌,其股价也在两、三年间一路下探至个位数,更要命则是,管理层和投资方在大难面前的各自飞。
华锐大股东的解禁期为2014年1月,但到2012年时,公司的股价已被腰斩多遍,面对股价暴跌,投资方开始坐立不安。
阚治东和尉文渊一致认为,韩俊良的经营政策出了问题,必须予以纠正。接下来的,是一场堪称“血雨腥风”的整顿与洗牌。
2012年8月,尉文渊“应邀”出任了公司副董事长兼代理总裁,接替韩俊良执掌大*。7个月后,他突然自曝家丑,称华锐风电2011年财报存在“会计差错”,虚增利润1.68亿元。上交所对韩俊良进行公开谴责并指出:韩俊良作为华锐风电主要负责人,未能勤勉尽责,对产品生产、销售、记账过程中存在的虚报、造假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物议汹汹之下,韩俊良选择全面辞职,将仅剩的董事长一职也让给尉文渊。
尉文渊一上任就在办公室挂了两块牌匾:“仁者无敌、铁面革新”“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但他很快发现,他的政策根本推行不动,韩俊良的老部下不听他的,还说他“错误且不近人情”。
道不同不相为谋。2013年5月,尉文渊带着两块匾愤然辞职。
此后,“大连重工系”代表王原、刘征奇从尉文渊手中分别接过了董事长、总裁的权杖,但到了2014年7月,王原也辞职了。
实际上,走马灯一般更换的领导人背后,是华锐内部“大连重工系”创业团队与“资本系”纠缠不清的争斗,由此导致内耗严重,让华锐遭受重创。
一番折腾之后的华锐风电更加羸弱,并在2014年5月被戴“ST”的帽子。此后,虽然公司为防止被暂停交易或退市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依然是大势已去,木已成舟,直到今日,上市地位是被保住了,但股价却跌至了1.67元,实在令人唏嘘。
4
回望华锐风电的跌宕起伏,可以发现,华锐风电曾经将中国式政商营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演绎了一场堪称火箭速度的商业奇迹。然而,产业狂飙时期的战略失误,加之高层内斗等疾痼,终使得华锐风电深陷泥潭。
跌宕数年,华锐风电的命途至今仍难有定论,但其整体上的陨落已是事实。纵观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程,也许华锐风电的激进、风光、乃至断崖式下跌,可以作为风电产业一个阶段的发展缩影。
接下来,华锐及整个风电产业的发展,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将走向哪里?江湖座次将如何排定?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感恩您的转载,我会再接再厉!
——关于我们——
主题内容:
1.公司新老股东架构多少比较合理? 2.如何设计股权之间的“责、权、利”? 3.股权激励员工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4.如何利用商业计划书轻松股权融资? 5.如何设计合伙人股权的进入和退出机制? 6.如何提升公司估值3-8倍后,让投资人、上下游渠道商加入? 7.股权激励最高境界(融资、融人、融市场)如何达到?
报名步骤:
(3)熟知群规并遵守群规。
(4)讲课之前统一入群,由安雪拉您入群
华锐风电什么时候重新上市
2023年。根据查询豆丁网得知:2022年华锐风电主营利润明显好转,有恢复上市计划的,预计可以在2023年实现重新上市。
过去十余年风电行业战*的9大变化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难的时代。当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
有句话说得好,“人们往往会高估一年的变化,也往往会低估十年的变化”。当年风电行业那些筚路蓝缕的创业者和观察者,是否想到中国风电产业会有今日的地位和成就?
早15年前,时任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的李俊峰就在《风力事在中国》一书中预测全球风电大发展最终还是要看中国市场。彼时,他在与朋友的闲聊中“自嘲”:风电那是丹麦人搞的,你们就当我讲一次中国的童话吧。
时间再往前推,21年前,也就是香港回归的第二年,做了多年风场场长的武钢成立金风科技;1993年,刚刚30出头的张传卫从河南某市驻广东办事处主任任上辞职“下海”,创办中山市明阳电器;2006年,明阳风电注册成立;同年,一家叫华锐风电的企业也诞生,时任大连重工总经理韩俊良担当董事长。第二年,一个叫张雷的年轻人从海外回国,创办远景能源,他向媒体表示,要向苦处行,要开创美好能源世界.......一张张面孔,一家家企业,外资、国有、民营、合资,群雄逐鹿,十多年里风电行业“战火”纷起,延宕至今,市场版图数次生变,终成今日之*。
李俊峰当年的预言早已变为现实,无论是新增还是累计装机,中国早已冠绝全球。过去的2018年,中国市场新增装机25.9GW,成为全球第一个风电装机容量超过200GW的国家。多年来为行业鼓与呼的李俊峰,在不久前做了一次演讲,核心的意思是:就算是风电和光伏平价了,咱们的装机还是做不到“敞开肚子吃饭”。演讲的当天下午,行业里传来新消息:全球风电度电成本已低至0.30元,快成为全球最廉价的能源了!
而今,武钢、张传卫、张雷等等行业“大佬”,还有原龙源电力总经理谢长军、已经退休的施鹏飞、中国风能行业协会的秘书长秦海岩,还有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的李俊峰等等,无数的企业家和专家们仍然在为风电行业的发展呕心沥血,不得轻松。
这是一个轮回,十余年里,数十上百万人为这个行业倾尽岁月年华;这也是个开始,无数人仍在为新能源竞价、平价时代的大发展点滴蓄力。当然,风电产业也为上百万从业者提供了生计、温暖、尊严和生活的希望。
大家可记得,这片火热的市场,曾经“一穷二白”,这里曾是外资的天下;群雄乱战之时,这里的风电整机商曾经达到80家以上;惨烈的价格战下,一年时间,这里的整机价格从2008年时最高的6500元/千瓦狂降到了3700/千瓦;政策助力下,本土企业“乱拳打死老师傅”,不少外资风电狼狈撤出中国;这里有企业迅速崛起也加速陨落,成为产业里失败的“样本”。
这到底是个怎样的产业?这又是个怎样的“战场”?过去十余年这里的竞争格*到底发生了哪些大变化?未来呢?黑鹰风电与你一起分享过去十余年风电行业战*的9大变化,目前行业的6大“拦路虎”,以及风电未来发展的10大趋向。
一战*九大变化
要跨越十五年的时间周期,理清整个中国风电行业的竞争变*,细枝末节已极难说清。当我们从历年风电整机商的具体排名变化,基本可以看到中国风电市场竞争格*、趋势的大变化,如下表:
战*(一)——外资曾经“一手遮天”。
中国风电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合作走向国际化的过程。这个阶段主要是引进国外的风机设备,由国外的专家进行技术培训,奠定风电行业发展的基础。在2007年前,外资在中国市场可谓意气风发,基本占据了中国风电市场的半壁江山。在2007年中国风电市场整机商排名中,Gamesa、Vestas、GE、苏可兰等四家外资企业入列前十。
战*(二)——“战火”燃遍三北地区。
中国风电市场从“三北”快速发轫,一方面源于资源禀赋,另一方面也源于期初的政策规划。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市场发展长期属于“政策市”;而十多年里,国家能源*的一把手已变换数人,相关政策也历经变革。
曾经,“大基地”、“大集中”是相关政策的一大导向,而这些新能源基地基本都处于三北地区。回溯过往产业新闻可以发现:截至2013 年底,全国统筹推进的各大型风电基地累计核准容量19GW,这包括酒泉基地一期、二期工程6.8GW;张家口基地一期、二期工程3GW;承德基地一期1GW;通辽开鲁基地1.5GW;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基地2.1GW;包头达茂旗基地1.6GW;哈密东南部百万基地2GW,甘肃民勤红沙岗基地1GW)。
战*(三)——本土企业加速崛起。
2007年,可以看做是外资和本土实力转化的一个转折年。中国本土风电企业的加速崛起,和两个政策的变化紧密相关。一,风电建设国产化——2005年7月监管层出台《关于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规定从2006年开始,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二是2006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两大政策变动,直接让风电下游需求开始暴涨,国内各路资本也蜂拥而入。
从上表历年整机商排行榜上看,2009、2010的前十排行中,外资已只剩下Vestas一颗“独苗”;2011年及以后,前十排名中再也难寻外资的身影,甚至11—20的排名中,外资也逐渐“式微”。
战*(四)——“战火”绵延到资本市场。
企业的竞争不止于实体,过去的十余年,风电企业的竞争逐渐蔓延到资本市场。上市,也意味着更规范的管理,更丰富的融资渠道。黑鹰风电曾统计发现,十年间已先后有35家中国风电企业抢滩港交所,征战A股!
它们创造了一系列辉煌的数据:目前总市值总市值规模3504亿;十年对外净投资6372亿元,净筹资3282亿元;营收合计15000亿元,净利润1119亿元;如今它们的总资产规模9383亿元,总负债6305亿元,货币资金储备为558亿元。
(明阳智能上市)
近年风电资本市场的大动向,众所周知,2018年6月20日,海装风电IPO终止审查;今年3月26日,几经折腾后,运达风电IPO成功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而更早一些的大事件是,今年1月23日,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证券简称“明阳智能”,股票代码:601615,发行价:4.75元/股。
战*(五)——外资风电败走中国。
此一时彼一时,多种因素合力下,风电市场千变万化。面对国内本土企业的加速崛起,以及这些企业的各种打法,维斯塔斯、GE、西门子、歌美飒等外资巨头明显不适应。翻阅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在2012年前后,就在中国风电装机量一路飙升的同时,曾经风光无限的外资风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却直线下滑,由最高的75%下降至10%。据风能协会数据,到2014年年底,本土企业在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的份额已经超过98%,外资厂商的份额则降到了令人惊讶的2%以下。翻寻2012年前后的产业新闻,随处可见诸如《维斯塔斯停运呼和浩特厂》、《多家海外企业在华市场萎缩》、《苏司兰6000万美元转让子公司给中国企业》、《风电巨头再瘦身 维斯塔斯败走中国》等标题,彼时,外资风电的处境可见一斑。
战*(六)——金风科技成为绝对霸主。
在国内风电市场,金风科技近年的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在国内风电制造环节,其基本处于霸主地位。黑鹰风电统计发下,论生意,金风近年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占到30%左右;利润则是前十名的60%左右;而在海外市场,中国出口机组的50%左右来自金风,中国企业到海外开发风电场,金风则占了60%以上。对于国内竞争对手而言,这几乎都是些“恐怖”的数据。
金风科技最新的2018年财报显示,其实现营收287.31亿元;净利润达32.17亿元。从排名上看,过去12年中,金风仅有3次将第一的位置“让给”了华锐,其他时间稳居第一。从市场份额及排名变化来看,最近几年中国风电更是出现“一超多极”格*日益显现。
战*(七)——新势力很难再崛起。
最近两年,随着新资本的进入,新技术的融合,中国乃至全球风电行业中有了更多的“变量”,一些新势力逐渐露尖。但从TOP20的一盘棋变化来看,大格*基本固化,新的变量很难再强势崛起和超越;换句话,偶然的新势力闯入概率已经极低。可以说“撼山易,撼前三难”。过去10年整机制造商前十排名中,第一梯队变化相对较小,远景能源、重庆海装排名提升较快。参考装机容量及市占率,10年里仅远景能源一家公司变化较为明显。目前整机板块格*优于2015年,预计随着竞价的开展,小整机制造商将逐步退出市场竞争。
战*(八)——一将功成万骨枯,多少企业倒下?
有人成,就有人败。风电行业“鼎盛”之时,曾有多达80多家整机商分食这一市场。然而产能极度过剩,惨烈的价格战下,超过7成的整机企业要么退出,要么倒闭。而从风电整个产业链大大小小的企业里搜寻,过去十年倒下和退出的企业可谓不计其数。比如,2008年,山东长星集团的朱玉国决定投资55亿元进军风力发电,但在后来的惨烈竞争中却欠下超60亿巨款,最终落入破产重整的境地。
(华锐风电首任董事长韩俊良)
而风电行业的成败“样本”,当数华锐风电,其故事已经是业内共知,其起起落落给予产业的启示已成为风电人共同第一笔财富。华锐曾用短短3年时间冲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三的位置,但也短短数年迅速陨落,陷入巨额负债和连续巨亏的境地。
战*(九)——“帅才”涌现,成熟的风电企业家群体形成。
过去30年里,中国能源的体制与产业变迁之大让人恍若隔世。经济跌宕、世事苍茫,却从来没能阻挡过诸如武钢、张传卫、张雷等创业者一步步成长为风电行业的成熟的企业家群体。
他们投入风电一行业,义无反顾,甚至九死一生,去成就一位企业家的使命与不归路。历经战火淬炼,这些风电行业的企业家已能充分洞察营商环境和市场变化,同时据被较好的国际视野和战略能力。中国本土成熟的风电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对行业而言无疑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二、风电六大“拦路虎”
毫无疑问,十余年里,中国风电产业取得里巨大的成功。但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曾经的产业狂飙留下不少积弊,平价上网的前夜,风电产业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若仔细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风电行业的一些问题仍旧处于旧的体系当中,存在较大的路径依赖;而有些则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新的范式;但整体而言,“好”与“不好”几乎都是大家心知肚明、显而易见的。黑鹰风电分析认为,目前中国风电产业(企业)发展面临六大“拦路虎”,或者说挑战。这些问题不解决,行业(企业)还是难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拦路虎(一)——环境“紧箍咒”收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平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环保与资源开发的平衡,这成为近年和未来整个风电行业(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问题。最近两年,地方**对低风速项目的环保审批和核准愈加严苛,环保问题已成为风电开发难以打破的“紧箍咒”。左手是低风速“大跃进”发展的迫切需求,右手是愈加严苛的环保督查,双方矛盾显然极难化解。
因触碰环保“高压线”而被终止的风电项目可谓不胜枚举。
比如,2018年3月20日,因环保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正式发文调减了马山协合杨圩风电项目装机容量。2018年5月,历时逾一年,在湖北省黄冈市素有“水乡湿地、候鸟天堂”美誉的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内,24台风机和混凝土基座的拆除工作画上了句号。同样,立足生态建设,旨在保护鸟类,2017年年底,山东省长岛县也将分布在4处岛屿的80台陆域风机全部拆除。相比自然保护区的“红线”禁令,海南省则采取了更为彻底的全面叫停。2017年11月,海南省发改委将《关于停止东方海上1号风电场35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前期研究工作的函》下发至相关风电企业,并在公函中明确指出,停止省内所有待建风电项目的建设工作。此外,浙江省已逾两年未批准风电项目建设,安徽、湖北、福建、江苏、广东等地发展风电的积极性也偏低,整个南方地区的风电项目建设都笼罩着环保的高气压。
以上例子在全国都并非个案,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以确定,环保压力下,风电项目已并非每个地方**都追捧的香饽饽。如何实现新发展,这对整个风电行业,以及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都是极大的考验。难道环保与风电的和解真是伪命题?
拦路虎(二)——行业“三角债”愈发严重
风电企业的压力到底有多大?看看不断暴涨的应收账款就知道!黑鹰风电曾分析十年数据发现,风电企业应收账款压力及风险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膨胀,如今已到了真正的危急时刻。根据官方数据,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补贴缺口超过1400亿元,补贴资金缺口巨大及拨放不及时,已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并且严重影响电站投资商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风电投资运营商巨额应收款难以快速变现,只能将压力及风险向风电产业链上游传递,十年间,巨大的应收款压力及风险已笼罩整个风电产业,甚至成为横在整个风电产业前进道路上的一座大山。
我们统计发现,在2009年末26家风电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规模合计为274.3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31.92%;此后9年多时间,风电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仅在2015年出现过一次下滑,其余年份均实现正增长,9年后(2017年末)其总应收款规模更是一举突破千亿大关,激增至1133.0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达61.50%,这比近十年它们创造的净利润总和还要高出306亿元。
规模还在快速增长!截至2018年6月末26家风电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及票据较2017年底又增长了153.22亿元,至1286.23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竟然达到了139.27%。即便是年营收破百亿的风电巨头也面临着巨大的应收账款压力及风险。据黑鹰风电统计,截至2017年末,金风科技、国电科环、湘电股份、龙源电力等9大营收过百亿元的风电巨头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规模合计达744.16亿元,占整体规模的比重达65.68%。此外,26家风电上市公司年度应收账款及票据规模一直是同期这些公司净利润总和的3-22倍。这样的数据对于企业运营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懂。
拦路虎(三)——地方保护主义横行
风电在发展过程中仍遭遇颇多阻挠,有的放在“台面上”,有的则是“潜规则”。各种明暗的“拦路虎”里,地方保护主义尤为倔强。业内人士共知,仍存在以省为实体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现象。
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由来已久。风电作为新兴产业,颇受一些地方**重视,一些地方**要求风电企业在当地配套投资建设厂房,为当地贡献税收以及提供就业机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风电装备体量过大运输不便的问题,但也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让部分风电企业承担了额外的投资成本。
对于部分地方**以当地丰富优质的风资源诱导风电企业到当地投资建厂的现象,原龙源电力总工杨校生曾表示,“由此造成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具有相当的盲目性,造成了不公平竞争,扭曲了市场。”此外,风机质量问题也与地方保护主义有很大关系,地方企业风机质量参差不齐,但是风电企业在某些区域规划建设风场时会受到地方**强制要求,必须采用本地企业生产的风机。同时,当地企业生产的风机不一定是该风电项目的最适宜机型,这十分不利于风电项目的后期运行。不少行业人士都认为,地方**这种地方保护的行为给开发商公平获取资源制造了较大困难,应当坚决摒弃该弊病。
不过,在类似的政企联手中,谁赞成,谁反对,谁得利,谁遇到不公平?大家各是心中有数,冷暖自知。如何杜绝地方保护主义,靠一企一地显然不现实,还需政策与机制从全盘来管控和解决。2018年5月,国家能源*印发《关于2018年度风电建设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指出:有关地方**部门在风电项目开发过程中不得以资源出让、企业援建和捐赠等名义变相向企业收费。
拦路虎(四)——非技术成本高企
中国风电设备制造成本已经远低于国外,但与之相反的是风电投资成本和度电成本反而高于国外水平。为何?非技术成本高企是主要原因之一。进入2019年后,风电竞争性配置拉开帷幕,平价上网似乎指日可待。但风电平价上网道路上的障碍——非技术成本仍未消除。业内人士经测算指出,不包括弃风限电在内的其他非技术成本相当于每千瓦时风电成本抬高了5分钱左右,而在“三北”地区,甚至达到每千瓦时0.1元左右。
风电的非技术成本是怎样产生的?其一,倒卖路条;其二,消纳“不给力”造成了极大的风资源浪费。相关统计表明2017年弃风限电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将风电的成本抬高了6.3分/千瓦时。此外,还有土地成本、基建费以及修路费等各种费用,都对风电成本的下降有所阻碍。
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发布《关于积极推进风电、光伏发电无补贴平价上网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地方**部门对平价上网项目和低价上网项目在土地利用及土地相关收费方面予以支持,降低项目场址相关成本,协调落实项目建设和电力送出消纳条件,禁止收取任何形式的资源出让费等费用,不得将在本地投资建厂、要求或变相要求采购本地设备作为项目建设的捆绑条件,切实降低项目的非技术成本。
拦路虎(五)——“走出去”何其艰难?
翻阅各种报道,几乎稍微有点实力的整机商都会大谈“国际化”,宣传“走出去”。但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而言,真要走出去,何其艰难?
以2015年数据为例,截至当年年底,全国(除台湾地区外)新增安装风电机组16740台,新增装机容量30753MW;但中国风电机组制造商出口的风电机组148台,新增装机容量274.5MW。将两者数据相较,当年出口风电机组占新增安装风电机组的比率仅为0.88%。这很明显地印证了我国整机商的优异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内市场,而国外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的说法。
对此,曾有媒体报道设问:十年出口仅 2.5GW,装机世界第一的中国风电整机商为何走不出去?中国风电走出去依然不易,认证的门槛、运维的短板、融资的瓶颈都阻碍着中国的风电企业的“国际化”步伐。
最新的数据是:截止2018年,中国风电出口到全球34个国家。而在这一年,仅有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东方电气、华锐风电等4家企业向8个国家出口了131台风机,容量为376兆瓦,同比减少41%。
拦路虎(六)——如何与维斯塔斯等巨头一战高下?
在国内市场风生水起,但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中国风电企业尚无明显优势。这不仅体现在装机量上,还在财务能力,市场平衡,技术能力等多个方面。
以最新数据为例,据彭博新能源财经,2018年Vestas在全球32个国家实现新增装机,第三年蝉联全球风电整机冠军。其以10.09 GW的2018年新增装机量,22%的全球陆上风电新增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并超越第二名中国的金风科技6.66GW 52%。通用电气以4.96GW位居第三。而在海上风电方面,西门子近年遥遥领先。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而言,如何在全球市场与维斯塔斯等巨头真正地一战高下,仍需时日。
三、风电十大趋势
2018年5月国家能源*发布的《风电项目竞争配置指导方案(试行)》在风电行业激起不小的波动,方案明确从2019年起,推行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2019年4月10日,国家能源*综合司公开发布《关于征求意见的函》。根据征求意见稿,将优先建设风电、光伏的平价上网项目,但需严格落实项目的电力送出和消纳条件。综合岁末年初中国风能协会、世界风能理事会、以及彭博财经的相关数据来看,全球风电的产业格*正经历一个调整、重构、再建设的关键节点。回溯产业与市场变化,结合相关政策的陆续推出和落地,意味着中国风电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黑鹰风电认为,风电的发展面临十大趋势。
趋势(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风电行业从特许招标到标杆电价,到竞价上网,再到平价上网。其完整的成长周期在20年左右,从标杆电价到竞价上网,这是平价上网前的过渡阶段。竞价获取资源影响项目经济回报,决策层希望产业链上下游同时承担这一变化,一方面促进风机产业技术进步、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使风电行业经济回报回归到合理的区间。风电和光伏等新能源行业历来是政策市场,没有政策的规划和支持,中国风电产业不可能取得今日的成绩。但伴随竞价时代,特别是平价时代的到来,市场在资源配置与竞争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要求企业在提供产品时,在保证质量与可靠性的同时,“全周期”的性价比成为首要的考量因素。
趋势(二)——市场持续向**部转移
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曾发表《“十三五”风电发展: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文,预测中国风电市场将加速东移。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一判断。2017年上半年,宁夏、甘肃、吉林、辽宁等地无新增装机,“三北”地区在全国新增装机中的占比明显下降。一“升”一“降”,此消彼长间,透露出的正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风电开发和布*的大势变化。
(秦海岩总结2018年风电只用了一个字——稳!)
2018年,中国“三北”地区新增装机容量占比43.2%,**南部地区新增装机容量占比达到56.8%。与2017年相比,2018年,河南、广西、广东等中南部地区增长较快,同比增长33.2%。整体来看,风电开发布*更趋合理。
趋势(三)——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由群雄并起到几强共治,由产能分散到产能集中,是一个产业成熟的标志。近5年,风电整机制造商的市场份额集中趋势明显,排名前五的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54.1%增长到2018年的75%,增长了20.9%;排名前十的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市场份额由2013年的77.8%增长到2018年的90%,增长了12.2%。从新增装机量数据来看,排名前两位的金风科技和远景能源占据了半壁江山,二者的市场份额都较2017年有所提升。
趋势(四)——分散式风电发展
分散式风电目前规模最小,但潜力却不可估量。对于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亟需提升发展质量和优化布*的中国风电产业而言,发展分散式风电是提高风能利用率,推动产业发展的需要。国家能源*发布的《分散式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暂行管理办法》,被业内认为是分散式风电发展元年到来的标志。如今分散式风电正进入发展快车道。继内蒙古、山西、甘肃等地之后,天津去年也出台了推进分散式风电发展的建设方案。
(表格来源:能源新闻网,素材参考:纪鹏新能源)
趋势(五)——海上风电提速
据权威数据,海上风电领域,目前全球前三位是西门子、上海电气、三菱重工-维斯塔斯。Siemens以绝对性的优势牢牢把握海上风电霸主之位。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已连续6年快速增长,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但是相较英国和德国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我国海上风电已经基本具备大规模发展的条件,部分项目陆续进入开工建设期。有业内人士指出陆上风电开发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稳定期,未来海上风电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全球能源资源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的最新研究表明,亚太地区的海上风电容量将在2027年增长20倍至43GW,尤其是中国大陆地区,预计其海上风能将从2017年的2GW增长到31GW。2018年,中国海上风电发展提速,新增装机436台,新增装机容量达到165.5万千瓦,同比增长42.7%;累计装机达到444.5万千瓦。海上风电正逐步从试点示范走向规模化开发。
趋势(六)——机组大型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不久前公布中标结果的国家电投乌兰察布风电基地一期600万千瓦示范项目表明,除个别几款机型外,中标机型容量大多是4兆瓦甚至是5兆瓦以上。由于该示范项目的风向标意义,未来陆上风电招标中的机组大型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陆上风电是否会提早步入4兆瓦时代尚未可知。
已有资深观察人士表示:大容量风机需要成熟的配套产业链支撑,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乌兰察布等大项目的拉动下,大容量风机的成本将快速下降。
趋势(七)——加快走出去步伐
大家都知道,前年在中国召开了“一带一路峰会”,国家层面给予中国企业走出去大力的支持;而对于国内风电企业而言,也是时候到全球更多角落,去和西门子、GE等巨头真刀真枪比拼的时候了。这不仅需要市场占有率的提升,更需要在技术层面、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层面都有快速提升。
趋势(八)——新一轮并购竞赛可能出现
过去的三年里,国际风电市场并购事件接连涌现——从GE收购BladeDynamics,到Nordex收购Acciona风电业务,再到Vestas收购Upwind(北美运维公司)和Availon(德国运维公司),直到Siemens收购Gamesa,甚至运维行业也出现了GlobalMarine收购CWind的情况。这表明,国际风电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并购已经成为国际风电市场的一大常态。
在这样的潮流下,全球风电市场的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竞争更加激烈。对于中国的风电企业而言,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由此推之,国内风电企业可能会在最近一两年中,在国外风电产业链中寻找合适的并购机会,以迅速增强自身整体实力。
趋势(九)——弃风限电会有所缓解但不可能彻底解决
中国风电弃风量装机量冠绝全球,但弃风量也冠绝全球,这成为众多从业者长期以来的心头刺。2018年我国弃风率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至7%,弃风限电较2017年有较为明显的改善,弃风率改善从三方面影响新增装机,首先,改善存量机组收益,提升运营商开支能力;其次,提升风电项目投资意愿;第三,红色区域解禁,贡献装机增量。原红六省中的内蒙古、黑龙江、宁夏于2018年解禁,根据能源*发布的公告,吉林省于2019年解禁。目前甘肃、**的弃风率已分别降至19%、23%,预计这两个省份有望于2020年解禁装机禁令。
趋势(十)——运维市场爆发,数字化成潮流
截至到2017年底,我国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超过11万台。其中,2013年度以前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超过5万台,2013-2017年的五年里累计安装风电机组超过6万台(年均新增1.2万台)。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2年,中国风电场运维费用将增至30亿美元每年,2015—2022年间,中国风电场运维支出总计或达160亿美元。与此类似,国内某研究机构预测,到2022年风电运维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8亿千瓦左右,年度运维服务费用总额将超过200亿元。据初步统计,目前有超过90家第三方运维公司活跃在市场上,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是过去短短几年进入运维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技术水平低、资金不具优势的公司逐渐退出市场。
原创:李文友 来源:黑鹰风电
-END-
免责声明:
关于我们
大家在光伏圈俱乐部内谈商论道、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未来希望集聚新能源产业上下游众力,力争实现“没有难开发、难出售的新能源项目,没有难销售的新能源产品”,助推产业发展。
光伏圈俱乐部发起人彭学辉于2015年加入招商新能源集团从事光伏、风电项目开发与并购,目前在另一家央企从事风电项目开发、投资及建设(含风机销售),可考虑联合申报平价基地及联合投标,如有需求,欢迎来电交流!合作热线:18910557328
欢迎朋友们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华锐风电的海上风电项目多么?
华锐风电的装机容量达170MW,国内市场排名第二。在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项目、江苏龙阳如东潮间带项目、国华射阳临海项目等项目中均有华锐风电风机产品,并保持着高风机可利用率,得到了业主的一直好评。
华锐风电现价为什么比发行价低很多啊
华锐风电是一家问题多多的公司,公司上市6年,二次被“ST”,公司连年亏损、信披违规、虚增利润、清仓减持、董事长坐牢、总裁辞职、法院官司不断,所有大小股东都在使洪荒之力减持,90元的发行价,在2元的白菜价上还在拚命减持,想想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总之,这家公司有三件事总是伴侣他成长:要么在亏损,要么在亏损路上要么在减持,要么在减持路上要么被宣判,要么在被起诉路上但是,也有人狂赚,那就是保荐人安信证券的保荐费就大赚一个亿,大家想想这是一家保荐机构
华锐风电没有挂st会直接退市吗
暂时不是,st股会带有st股的标志,而且还要该公司连续亏损三年才会有退市的风险。这家公司的业绩不好,估计成st股的日子也不远了,建议不要购买。
从第一到第十,华锐风电是如何“作死”的?|界面新闻 · JMedia
华锐的“成功”,在于它每次都能“幸运”地摸准政策脉搏。在风电行业最鼎盛的时期,众多风机厂商和华锐一起享受了众多政策红利。
作者:华夏能源网记者曹昱媛
4年时间,从行业第一跌到第十,股价从90元跌落至如今的不到5元。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一定要在2015年成为全球老大。”2011年,华锐风电的前董事长韩俊良曾如此对外放出豪言。然而世事难料,现如今,全球第一的交椅没坐成,国内前十的位置也已难保。
回望华锐风电的跌宕起伏,可以发现,华锐风电曾经将中国式政商营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演绎了一场堪称火箭速度的商业奇迹。然而,产业狂飙时期的战略失误,加之高层内斗等疾痼,终使得华锐风电深陷泥潭,至今难以自拔。
如今,中国乃至全球的风电版图已今非昔比,国内新的产业规划又呼之欲出。曾经的风电寡头还能否实现逆袭?风电江湖又将演绎怎样的传奇?
华锐变脸:上市两年即成“没落新贵”
2004年,身为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韩俊良,看到了风电制造业的机会,富有先见性地他买下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这便是华锐风电传奇故事的开始。
很快,大连重工建成了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迅速占领了行业制高点。在当时,国内主流风机机型还只是750千瓦,行业老大金风科技也才开始进行兆瓦级风机的研发,韩俊良的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随后的故事,业内人士几乎耳熟能详,华锐风电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攻城略地,一路狂奔。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业老大,2010年跃居全球行业第二,占据11.1%的全球市场。
2011年1月,华锐风电以创主板市场最高纪录的每股90元发行价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市值近千亿的风电设备生产商,写下中国风电行业最大最神奇的传奇。而这,也成为了华锐的最顶峰!
华夏能源网记者发现,华锐的“成功”,在于它每次都能“幸运”地摸准政策脉搏。在风电行业最鼎盛的时期,众多风机厂商和华锐一起享受了众多政策红利。不过,华锐的特殊之处在于,当国家政策鼓励1.5MW以上大风机时,华锐有。3MW逐渐成主流机型时,华锐也有。海上风机没人能接时,华锐又及时顶上。
然而,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某一个人!迅速冲顶的华锐还未踏入财富光明大道,就又一步跌回了黑暗年代。现如今,华锐风电的总市值已由当初上市之初的904.59亿元,缩水至250亿元左右,累计下跌超过70%,市值蒸发了654亿元。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2009年国内风电制造企业排名,华锐风电新增装机排名第一,世界第三;但2014年时,老对手金风科技以4434MW、超华锐风电6倍的新增装机容量稳占头名,华锐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仅729MW,已跌落至第十。
战略失误:韩俊良和华锐都错了
其兴也勃焉,其败也忽焉。华锐的快速崛起与快速跌落,不免让人唏嘘不已。挖掘华锐之败,战略失误首当其冲。
从2006年建厂起家,到2008年神秘PE新天域入场,2011年初顺利上市,华锐的成长史,也正是中国风电行业狂飙突进的缩影。
在战略及产品线的布*上,激进与大刀阔斧是华锐曾经给业界留下的一贯印象。华锐的超常规发展,得到了产业政策、主管部门以及五大发电集团如“父爱”般的呵护,而这些都来源于韩俊良精心营造的政商关系。
华夏能源网记者从业内人士多次听说,韩俊良曾在欧洲多瑙河上包租一艘豪华游轮,打算宴请**高层;又把公司一些轻松、高薪的闲职,安排给五大电力国企高层的亲属子女。这些“小事”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华锐高层拨弄政商关系的功力。
然而好景不长,到2011年,整个风电行业在数年的狂飙突进之后,积弊重重。华锐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碰到了发展的瓶颈。有接近华锐风电内部人士表示,当时风电行业步入拐点,但“激进派”韩俊良依旧选择扩大员工规模和基地建设,在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上大手笔投入,延续初期发展经营模式。其结果是给华锐风电带来了高存货和高应付账款的风险。
由于风电产能愈发过剩,加之安全事故频发,在政策层面,开始有意识放缓风电产业的发展步伐。与之相应,五大电力也开始缩减对风机设备的采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韩俊良的激进策略,导致华锐库存大量积压。曾有人在调研华锐风电在酒泉的生产基地时,看到工业园区一片冷清,堆着一排排做好的风机,积压库存可能以数十亿计。
战略上的失误,很快在财务层面有了体现:2011年前三季度,华锐营业收入仅36.34亿元,亏损2.5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了128%。由此,华锐风电出现了4年来首次亏损。
“华锐风电在2015年一定要实现全球第一。”就在2011年整个产业风向乃至企业经营状况逐渐陷入泥沼的情况下,韩俊良面对投资者依然信心爆棚:“过去的事情证明我是对的,未来的事情也会证明我现在的决策是对的”。
华锐内斗:资本与创业团队的悲歌
战略失误背后,华锐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此起彼伏的高层内斗。
在2006~2007年间,华锐风电获得了高速发展,颇具政商手腕的韩俊良邀请新天域入股。背靠新天域这颗大树,韩俊良开始狐假虎威起来,向老股东大连起重、尉文渊和阚治东叫板,要求分得一定比例股票。而在此之前,韩俊良不过是华锐的职业经理人而已。
最终,韩俊良和新天域各以7500万元入股,分别拿到16.7%的股份。
然而在2013年3月,华锐风电出人意料地自爆“会计差错”家丑。其中,最重要的净利润数据,原财务报表数据7.75亿元,差错为-1.68亿元,差异比例为-21.70%。一位注册会计师解释:“差错为-1.68亿元,即是虚增利润1.68亿元,华锐此举间接承认存在涉嫌虚增收入、虚转成本、虚增利润等行为。”
此次自曝家丑,让韩俊良深陷造假漩涡,并直接导致韩在3天后向董事会递交书面辞职书。半年后,上交所仍对韩俊良进行公开谴责并指出:韩俊良作为华锐风电主要负责人,未能勤勉尽责,对产品生产、销售、记账过程中存在的虚报、造假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俊良“下台”后,“资本系”代表尉文渊开始取代其总裁、董事长职位,但到2013年5月尉文渊毫无征兆地“闪辞”。此后,“大连重工系”代表王原、刘征奇从尉文渊手中分别接过了董事长、总裁的权杖,但到了2014年7月,王原也辞职了。
实际上,走马灯一般更换的领导人背后,是华锐内部“大连重工系”创业团队与“资本系”纠缠不清的争斗,由此导致内耗严重,让华锐遭受重创。
2015年4月2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赵洋、白宇辞去副总裁职务。自2015年1月以来,华锐风电已经有副总裁陈慧、戚殿江、宿子鹏、赵洋、白宇以及财务总监苏鸣6位高管离职。6位离职高管中,有5位是2006年华锐风电挂牌成立前后的创业老臣。
此前,9名董事组成的华锐风电新一届董事会已经形成。6名非独立董事中,新晋大股东萍乡市富海新能投资中心(以下简称“富海新能”)占据2席,其中包括新任董事长肖群;原来的大股东大连重工仍然占据3个席位。在肖群成为新任董事长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华锐风电董事长一直空缺。
不过,华夏能源网记者发现,在目前华锐风电“一正八副”的高管团队当中,除了新总裁徐东福是新晋第七大股东——大连汇能的代表之外,仍有四名副总裁是“大连重工系”的代表。
华锐未来:昔日贵族能否逆袭?
作为产业里曾经的“高富帅”,华锐风电在2015年也面临新的发展节点。
虽然从一些积极因素来分析,华锐风电表现出了一些重振昔日辉煌的迹象。比如,公司股票已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又如,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任董事长、聘任了新任总裁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新的管理团队渐趋稳定。此外,公司开始积极消化库存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已小有收获。但收束到具体的数据来看,华锐反转极其艰难。
今年上半年,华锐风电营业收入仅为区区的4.8381亿元,且同比减少76.31%,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8.6458亿元,且同比减少132.83%。曾与华锐风电几乎“并驾齐驱”的金风科技,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超过94亿元——差距已一目了然。
华夏能源网记者查阅华锐风电的财报发现:公司在手订单执行率仍然很低,中标未签约项目订单转化率低。这意味着如公司资金问题、市场拓展问题不能尽快取得突破,公司的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下滑。此外。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为9.32亿元。资金紧张已对公司的零部件供应、生产组织、机组维护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公司市场开拓举步维艰、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还导致公司法律纠纷不断增加。
危机不仅仅来源于自己,外部产业环境的变化,更多强劲竞争对手的出现,也将让华锐风电愈发感到市场的残酷。看看过去一年里中国风电新增装机的排行,对比2011年,可以发现这个行业里“杀手级”的竞争对手还在不断出现。
比如,远景能源已蹿升到第四,三一重能也在风电领域重新发力,重新闯入前15名,势头强劲。而据2015年上半年的装机数据,华锐风电第十名的位子也已不保,取代它的正是三一重能。
同样的情况在海上风电市场也发生,华锐曾经中标的海上市场部分已经被上海电气和西门子等对手所抢占。
跌宕数年,华锐风电的命途至今仍难有定论,但其整体上的陨落已是事实。纵观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程,也许华锐风电的激进、风光、乃至断崖式下跌,可以作为风电产业一个阶段的发展缩影。
接下来,华锐及整个风电产业的发展,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将走向哪里?江湖座次将如何排定?且让我们拭目以待!
华锐的“成功”,在于它每次都能“幸运”地摸准政策脉搏。在风电行业最鼎盛的时期,众多风机厂商和华锐一起享受了众多政策红利。
华夏能源网·2015/10/2909:12
作者:华夏能源网记者曹昱媛
4年时间,从行业第一跌到第十,股价从90元跌落至如今的不到5元。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一定要在2015年成为全球老大。”2011年,华锐风电的前董事长韩俊良曾如此对外放出豪言。然而世事难料,现如今,全球第一的交椅没坐成,国内前十的位置也已难保。
回望华锐风电的跌宕起伏,可以发现,华锐风电曾经将中国式政商营销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演绎了一场堪称火箭速度的商业奇迹。然而,产业狂飙时期的战略失误,加之高层内斗等疾痼,终使得华锐风电深陷泥潭,至今难以自拔。
如今,中国乃至全球的风电版图已今非昔比,国内新的产业规划又呼之欲出。曾经的风电寡头还能否实现逆袭?风电江湖又将演绎怎样的传奇?
华锐变脸:上市两年即成“没落新贵”
2004年,身为大连重工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韩俊良,看到了风电制造业的机会,富有先见性地他买下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这便是华锐风电传奇故事的开始。
很快,大连重工建成了1.5兆瓦风电机组国产化配套产业链,迅速占领了行业制高点。在当时,国内主流风机机型还只是750千瓦,行业老大金风科技也才开始进行兆瓦级风机的研发,韩俊良的眼光不可谓不独到。
随后的故事,业内人士几乎耳熟能详,华锐风电以令人咂舌的速度攻城略地,一路狂奔。2008年,超越金风科技成为中国风电制造业老大,2010年跃居全球行业第二,占据11.1%的全球市场。
2011年1月,华锐风电以创主板市场最高纪录的每股90元发行价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市值近千亿的风电设备生产商,写下中国风电行业最大最神奇的传奇。而这,也成为了华锐的最顶峰!
华夏能源网记者发现,华锐的“成功”,在于它每次都能“幸运”地摸准政策脉搏。在风电行业最鼎盛的时期,众多风机厂商和华锐一起享受了众多政策红利。不过,华锐的特殊之处在于,当国家政策鼓励1.5MW以上大风机时,华锐有。3MW逐渐成主流机型时,华锐也有。海上风机没人能接时,华锐又及时顶上。
然而,幸运之神不会一直眷顾某一个人!迅速冲顶的华锐还未踏入财富光明大道,就又一步跌回了黑暗年代。现如今,华锐风电的总市值已由当初上市之初的904.59亿元,缩水至250亿元左右,累计下跌超过70%,市值蒸发了654亿元。
根据中国风能协会公布的2009年国内风电制造企业排名,华锐风电新增装机排名第一,世界第三;但2014年时,老对手金风科技以4434MW、超华锐风电6倍的新增装机容量稳占头名,华锐风电新增装机容量仅729MW,已跌落至第十。
战略失误:韩俊良和华锐都错了
其兴也勃焉,其败也忽焉。华锐的快速崛起与快速跌落,不免让人唏嘘不已。挖掘华锐之败,战略失误首当其冲。
从2006年建厂起家,到2008年神秘PE新天域入场,2011年初顺利上市,华锐的成长史,也正是中国风电行业狂飙突进的缩影。
在战略及产品线的布*上,激进与大刀阔斧是华锐曾经给业界留下的一贯印象。华锐的超常规发展,得到了产业政策、主管部门以及五大发电集团如“父爱”般的呵护,而这些都来源于韩俊良精心营造的政商关系。
华夏能源网记者从业内人士多次听说,韩俊良曾在欧洲多瑙河上包租一艘豪华游轮,打算宴请**高层;又把公司一些轻松、高薪的闲职,安排给五大电力国企高层的亲属子女。这些“小事”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华锐高层拨弄政商关系的功力。
然而好景不长,到2011年,整个风电行业在数年的狂飙突进之后,积弊重重。华锐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碰到了发展的瓶颈。有接近华锐风电内部人士表示,当时风电行业步入拐点,但“激进派”韩俊良依旧选择扩大员工规模和基地建设,在海上风电和海外市场上大手笔投入,延续初期发展经营模式。其结果是给华锐风电带来了高存货和高应付账款的风险。
由于风电产能愈发过剩,加之安全事故频发,在政策层面,开始有意识放缓风电产业的发展步伐。与之相应,五大电力也开始缩减对风机设备的采购。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韩俊良的激进策略,导致华锐库存大量积压。曾有人在调研华锐风电在酒泉的生产基地时,看到工业园区一片冷清,堆着一排排做好的风机,积压库存可能以数十亿计。
战略上的失误,很快在财务层面有了体现:2011年前三季度,华锐营业收入仅36.34亿元,亏损2.55亿元,业绩同比下滑了128%。由此,华锐风电出现了4年来首次亏损。
“华锐风电在2015年一定要实现全球第一。”就在2011年整个产业风向乃至企业经营状况逐渐陷入泥沼的情况下,韩俊良面对投资者依然信心爆棚:“过去的事情证明我是对的,未来的事情也会证明我现在的决策是对的”。
华锐内斗:资本与创业团队的悲歌
战略失误背后,华锐面临着更大的危机——此起彼伏的高层内斗。
在2006~2007年间,华锐风电获得了高速发展,颇具政商手腕的韩俊良邀请新天域入股。背靠新天域这颗大树,韩俊良开始狐假虎威起来,向老股东大连起重、尉文渊和阚治东叫板,要求分得一定比例股票。而在此之前,韩俊良不过是华锐的职业经理人而已。
最终,韩俊良和新天域各以7500万元入股,分别拿到16.7%的股份。
然而在2013年3月,华锐风电出人意料地自爆“会计差错”家丑。其中,最重要的净利润数据,原财务报表数据7.75亿元,差错为-1.68亿元,差异比例为-21.70%。一位注册会计师解释:“差错为-1.68亿元,即是虚增利润1.68亿元,华锐此举间接承认存在涉嫌虚增收入、虚转成本、虚增利润等行为。”
此次自曝家丑,让韩俊良深陷造假漩涡,并直接导致韩在3天后向董事会递交书面辞职书。半年后,上交所仍对韩俊良进行公开谴责并指出:韩俊良作为华锐风电主要负责人,未能勤勉尽责,对产品生产、销售、记账过程中存在的虚报、造假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韩俊良“下台”后,“资本系”代表尉文渊开始取代其总裁、董事长职位,但到2013年5月尉文渊毫无征兆地“闪辞”。此后,“大连重工系”代表王原、刘征奇从尉文渊手中分别接过了董事长、总裁的权杖,但到了2014年7月,王原也辞职了。
实际上,走马灯一般更换的领导人背后,是华锐内部“大连重工系”创业团队与“资本系”纠缠不清的争斗,由此导致内耗严重,让华锐遭受重创。
2015年4月2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赵洋、白宇辞去副总裁职务。自2015年1月以来,华锐风电已经有副总裁陈慧、戚殿江、宿子鹏、赵洋、白宇以及财务总监苏鸣6位高管离职。6位离职高管中,有5位是2006年华锐风电挂牌成立前后的创业老臣。
此前,9名董事组成的华锐风电新一届董事会已经形成。6名非独立董事中,新晋大股东萍乡市富海新能投资中心(以下简称“富海新能”)占据2席,其中包括新任董事长肖群;原来的大股东大连重工仍然占据3个席位。在肖群成为新任董事长之前的半年多时间里,华锐风电董事长一直空缺。
不过,华夏能源网记者发现,在目前华锐风电“一正八副”的高管团队当中,除了新总裁徐东福是新晋第七大股东——大连汇能的代表之外,仍有四名副总裁是“大连重工系”的代表。
华锐未来:昔日贵族能否逆袭?
作为产业里曾经的“高富帅”,华锐风电在2015年也面临新的发展节点。
虽然从一些积极因素来分析,华锐风电表现出了一些重振昔日辉煌的迹象。比如,公司股票已撤销退市风险警示;又如,公司董事会换届,选举产生了新任董事长、聘任了新任总裁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新的管理团队渐趋稳定。此外,公司开始积极消化库存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已小有收获。但收束到具体的数据来看,华锐反转极其艰难。
今年上半年,华锐风电营业收入仅为区区的4.8381亿元,且同比减少76.31%,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8.6458亿元,且同比减少132.83%。曾与华锐风电几乎“并驾齐驱”的金风科技,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超过94亿元——差距已一目了然。
华夏能源网记者查阅华锐风电的财报发现:公司在手订单执行率仍然很低,中标未签约项目订单转化率低。这意味着如公司资金问题、市场拓展问题不能尽快取得突破,公司的市场份额可能进一步下滑。此外。截至2015年6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为9.32亿元。资金紧张已对公司的零部件供应、生产组织、机组维护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公司市场开拓举步维艰、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还导致公司法律纠纷不断增加。
危机不仅仅来源于自己,外部产业环境的变化,更多强劲竞争对手的出现,也将让华锐风电愈发感到市场的残酷。看看过去一年里中国风电新增装机的排行,对比2011年,可以发现这个行业里“杀手级”的竞争对手还在不断出现。
比如,远景能源已蹿升到第四,三一重能也在风电领域重新发力,重新闯入前15名,势头强劲。而据2015年上半年的装机数据,华锐风电第十名的位子也已不保,取代它的正是三一重能。
同样的情况在海上风电市场也发生,华锐曾经中标的海上市场部分已经被上海电气和西门子等对手所抢占。
跌宕数年,华锐风电的命途至今仍难有定论,但其整体上的陨落已是事实。纵观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程,也许华锐风电的激进、风光、乃至断崖式下跌,可以作为风电产业一个阶段的发展缩影。
接下来,华锐及整个风电产业的发展,在下一个产业周期中将走向哪里?江湖座次将如何排定?且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