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资本合法吗(经济效益审计范文10篇(全文))
时间:2024-01-12 20:03:54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经济效益审计范文10篇(全文)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含义
顾名思义经济效益审计包括了对企业经济、效益、效果的分析评价和监督,审计人员运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审计鉴证后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形式。
所谓经济性即指以最低的支出和耗费开展经营活动,尽量节约,避免浪费。效率性即指经济活动的投入和产出比率关系。效果性即指经济活动所取得的有效结果或成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逐步确立,国内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国内资源的稀缺性逐渐显现,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将面临着由以往单纯以牺牲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向更加注重企业经济、效益、效果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效益审计应运而生。
根据我国国情的需要,实施效益审计,有利于促进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益改进自己的工作,加强内部控制,实现其最佳管理。通过审计进一步发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目前流行的审计主要有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财务报表编制的合规性、合法性鉴证的一种审计,是一种较原始的审计其目的比较单一。经营审计是对企业供、产、销等业务经营活动进行的审核检查,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审计。管理审计,则是审核检查管理能力和水平,评价管理素质的一种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则包括了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部分内容,它主要运用了财务的分析方法,是财务审计的一种延伸。
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其他审计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不同与其他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效益审计的针对性较强。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与经营审计与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针对性较强,主要针对企业是否经济的使用资源及资源使用的效率、效果进行的评价和监督。
2、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一些常规审计方法,还有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数学、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在实际的工作中要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素,不同的对象和内容来决定。
3、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多样性。通常审计标准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不同的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使用的标准不尽相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标准选取是否合适。
4、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经济效益审计涉及运用一系列审计方法与审计标准,但并不是这些方法的各行其道、简单使用。更重要的是,经济效益审计要在更高层次上将这些方法融为一体,从而达到正确、恰当审计方法的目标。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是一个更高的挑战。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收集更为详实、细致的被审计单位情况。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的信息更为全面,内容要比其他审计更多、更为复杂。主要包括资金使用总体情况、利润成本完成情况、销售采购总体情况、预算管理完成情况、单位经济考核完成情况,以及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等等。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涉及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进行评价,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具体步骤为:(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包括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指标。(2)审查企业各项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4)分析差距原因,找出影响经济效率效果的本质原因,为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第三、结束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详实系统的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因此经济效益审计报告要大量引用详实的数据进行阐述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图形的方法进行表述。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不会产生审计决定。
六、目前我国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亟待解决的难点
首先,经济效益审计目前在我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没有先例可寻,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我国审计人员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有限是目前我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之一。其次,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缺乏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体系可供使用。第三,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比较匮乏,仍要靠我国广大审计人员的智慧去逐渐探索。(作者单位:河南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审计部)
参考文献:
[1]李刚,试论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5期。
[2]刘艳玲,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的新思考,商业研究,2002年第11期(下半月版)。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所涵盖的内容必须能够满足现代企业建立有效公司管治的需要,因此其核心内容还要围绕风险管理开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内部审计可以根据管理层及公司发展的需要来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在实际应用中,目前被广泛使用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1.经营目标与计划审计
由于企业经营目标和计划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前提,因此对经营目标和计划进行审计成为经济效益审计开展事前审计的重要内容。主要审查评价被审计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中经营目标和计划是否明确,所指定的内容有没有充分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制约,所指定的内容是否完整、协调和一致,各项指标是否合理化,具有可行性,其实施情况以及最终结果等,最重要的是所制定的计划、目标是否适合企业既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另外,经营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建立在管理层对风险充分识别的基础上达成的协调一致的目标和计划,因此在对经营目标和计划进行审计时需结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需要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这需要评价被审计单位在经营目标上、经营决策程序上、经营决策上等几方面,考察其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可行性,并需要对经营决策在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方面,能否真正落实也是评价的要点之一。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审查决策中不同方案,进行比较、筛选与评价,通过一系列的审查为确定最优方案提供保证和依据;也要审查、分析决策方案的实施情况及其完成情况,作为以后改进原决策方案的重要依据。另外,重大经济合同、投资方案、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等内容的审计事项,也是经营决策审计的重要内容。
管理者切实履行责任的基础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仅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竞争能力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及增强抗风险能力的保证。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重点是要评估企业的内控能力,审查评价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中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找出薄弱环节,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审计中要把握好两点:第一是要重视过程,在问题出现之初,甚至未出现时,就要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把问题最小化,这就需要采用风险导向的审计方法;第二是要重视系统,要通过审计对企业内控进行系统的整体评价来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管理控制能力。另外,由于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技术,使得企业的信息化程度逐渐提高,财务、经营管理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不仅与企业运营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按照规定,企业法定资本是不能随意抽调,其款额应当稳定。但是,如果企业严重亏损、资不抵债,只能宣告破产。因此,企业的首要责任是防止亏损,保证资本保值,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盈利,使资本得到增值。审计时要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财务指针,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本是否保值、增值。
检查被审计单位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是否有效益,有否存在“重购置、轻管理”等问题,有否一些资产长期闲置,另一些资产却在超期使用。只有资产能够有效使用,资产才能保值或增值,企业的发展才有希望。
对被审计单位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进行审计,全面分析资金预算论证是否切实可行,资金使用的审批程序是否规范,资金管理是否严格,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是否合理、有效益与效率和效果。同时提出合理使用资金的建议,促进完善企业资金管理制度,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审计重大固定资产投资时,应本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面监管,在审计过程中一方面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查,考察其研究在正确、适当、合理等方面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研究报告的论证是不是很充分,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等,此外还应该从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费用和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入手,全方位审查,竣工投产以后,也应该全面分析评价工程效益;对投资企业的审计要从立项、合同签订、实施等方面进行审核,全面评价其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其投资状况,藉此降低投资风险。
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进行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缺乏切实可行的方法,措施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没有明确概念含义,缺乏系统的、有说服力的审计标准,也没有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措施。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方法或模式可供借鉴、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情况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与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与突破,尽快制定相应合理科学的可行性模式。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人才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人员的素质、能力工作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效益审计的需要,效益审计实践的经验还很有限,使得他们难以满足经济效益审计高标准高要求的需要。尽管现有的审计人员在财务审计方面具有较高较丰富的知识体系,但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知识相对来说还比较欠缺,不能很好的把经济学、法律、财会与工程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尽管很多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不断在管理上做文章,以适应如今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但是仍然有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审计工作抱有怀疑和不确定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可与可无得机构,也是一个可做可不做的工作,有没有经济审计,工作一样做的顺利,而每个部门都有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体系,自律就可以保证监督需要了,从观念上就没有重视发挥现有审计机构的作用,而是把经济审计工作当作是没事找事的麻烦机构,烦人工作。甚至有人认为这样的经济审计,会造成企业内部的不和睦,不团结,这种根深蒂固不科学也不合理的观念,使得经济审计工作更难以开展。
1.转变观念,重视经济审计工作
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人员,要紧随时展,不断开拓创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办法,树立新观念,将陈旧不合时宜的观念摒弃,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审计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态度上转变,从观念上改变,强化经济审计工作职能;在机构设置、人员与工作安排等方面,将经济审计工作的结果作为决策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为确保经济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高素质全面化的现代化审计人员是一个企业审计工作方面必不可少的人才,为保证在经济审计工作能够规范化、专业化,就需要企业加大在这方面的人才投入,积极倡导在职人员不断学习的理念,外聘专业素质较高的审计人员来企业指导,授课,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经济审计能力。
经济审计是企业得一种内在需求,它在加强企业内部经济监督和经营管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使经济审计工作更有效可行,已经是一个企业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具体落实情况的跟踪分析,并有计划的开展审计成果实施情况检查,发展审计建议和审计意见向管理行为的转变,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提高,保证提企业经济审计工作的质量。
[2]郑力.积极主动地向管理审计进军.《中国内部审计》.2003年第12期.
[3]萧英达,张继勋,刘志远.《国际比较审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7.
[5]长沙市内审协会课题组.管理审计的现状与研究对策.《中国内部审计》2004年第1期.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现状挑战
当前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审计工作在新形势下进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新的任务和形势,要求审计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地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在促进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广泛和深入地探索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是审计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如何开展效益审计提出初步看法供研讨。
一、概念
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具有法定资格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针对受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往来,运用审计方法和一定的审计标准,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决策、经济活动的计划、其活动的执行情况等阶段进行审查分析,与标准对比,然后对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审计工作还要注重经济活动各个阶段的经济、效率和效益性的分析掌控,以促进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质是审查预期目标与完成其目标所投入资金之间的关系。效益审计的目的就是监督和评价受审计单位的各种经济活动是否有效,其经济责任是否得到贯彻,从而促进和提高受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
财政性资金的使用情况是我国目前效益审计的重点工作,审计的目的为:受审计单位的管理不善情况,和决策失误有直接关系的资金损失,国有资产的流失等。我国的效益审计很多是在财务收支审计中就效益问题进行了一些延伸和扩展,还没有组织开展目标明确、系统有序的效益审计。由于法制观念和对绩效审计认识的滞后等诸多因素影响,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还不强,加之对绩效审计的宣传力度不够,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存在较大的*限性,认为我国目前审计工作的重点工作是真实性审计,开展绩效审计会妨碍真实性审计。再加之操作过程复杂和理论上的模糊,一些程序、标准未制定,因而驻足不前。
对于绩效审计工作认知的*限性,是我国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导致了一些审计工作人员对绩效审计工作的不了解,仅仅听说过这个概念,至于如何审计,审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都不甚了解。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使得旧观念逐渐淡出经济的舞台,新的观念还没有成熟,加之一些预算支出单位负责人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观念落后,对于审计工作有诸多误解,从而产生一些抵触不合作情绪,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
目前来说,我国的效益审计的开展状况仍不理想,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效益审计还有一定差距,这些差距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行政事业等单位的经费开支情况,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薄弱。近年来,企业绩效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已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自发行为,这就造成了**审计对于这个方面的忽视,使其逐渐成为企业内部的审计行为。对于采购活动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性在审计中较为忽视,审计工作重点仍然集中在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合规方面。
(三)缺乏法律条文,得不到需要的资料,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难以确定
当前,效益审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其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也不太科学合理。在绩效审计方面,不但没有指标评价标准,更没有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指导准则,绩效审计工作制度还很不规范,针对性不强致使效益审计无标准可循。评价标准难以确定问题一直是制约绩效审计有效开展的技术因素。
(四)未具备适合的审计技术,缺少适当审计标准及合格的审计人员和审计经费
开展绩效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在知识结构方面、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要有很大的提升,但是,我国现在的审计人员在以上方面还没有达到绩效审计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理论基础知识薄弱、对现代审计技术陌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差。
(一)进一步加快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用成熟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
1、进行资产审查,促进增值保值
作为一个企业,首先应保证企业的效益,要创造盈利,以保证投入资金的不缩水,实现资本的增值和积累。所以,效益审计工作在这个层面要对企业财务的各项指标进行审计评价,例如资本的积累率、净资产的收益率、总资产的报酬率、以及不良资产所占比例,从而判断一个企业的资产是不是在保值增效,产生效益。
企业资金的运用得当,不产生亏损,仅仅是企业发展的一个方面,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在生产技术上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有所发展不至于停滞不前,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因素都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所以在进行审计时要重视资产质量的审计,审计方法要科学合理。
2、对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计,严肃国家财经纪律
对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进行审计,是效益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有无违法和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进行效益审计时,要针对企业的各种制度和签署的合同等进行审计,从而判定企业的决策和经营行为是否具有合法性。
3、对于企业财务会计资料的完整可信性进行审计
企业应该向国家有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资料,以保证国家对企业进行宏观管理,制定有效的、利于企业良性发展的经济政策,并且向国家税务机关对于企业的监管和税务的征收提供真实的依据。这些财务会计资料包括会计、统计、业务等方面的信息。这些资料也是企业决策者制定经营决策、计划、目标的依据,因此,通过审计保障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十分重要。
4、审查盈利完成情况,全面评价经营业绩,对被审计事项的效益进行总体的评价
企业要想保证稳步、快速地获取最大利润,就要不断发展技术和进行产品的研发、积极发展先进的技术和培育卓越的管理人才、让资金迅速大量的积累起来。企业在经营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资金迅速大量的积累起来,因此,让资金迅速大量的积累正是前两项成果的主要体现。因为经济效益的综合性特征,在对盈利情况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着重注意经营中方针与决策的正确与否,所以在企业审计时,必须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遇到的各种不同的经营指标,来进行一次较全面的审核评价。
5、通过测试企业内控制度的健全来评价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
企业要发展就要不断的去改进其管理的方式方法,借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在进行内部效益审计时,就应针对效益进行健全特性、符合特性和功能上的特性这些方面来完成测试,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管理成效先进与否,就应该看它的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
为何要建立健全效益审计的立法?只有建立健全效益审计的法规体系,才能更好地规范效益审计的工作,更好地保障效益审计地深化和拓宽。依据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原则,结合以往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来制定比较完善的系统性、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准则。
(三)加大培训力度,尽快提高审计人员效益审计的能力
如今,审计人员在我国专业人才严重缺乏,大多数隶属于传统的财务部门和审计、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毕业生,从人员配置上来说没有复合性,知识结构不能完全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在近期审计人员的结构发生较大的改变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应重点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培训。
现如今,在我国整个经济社会的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财经领域内存在严重的的违法违规现象,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效益审计是不可能的,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来进行真实、合法性审计。在对企业进行效益审计时,要充分考虑财政财务收支、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和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审计,在进行其他审计工作中逐渐渗透效益审计的部分。
(五)效益审计工作切入点的合理选择和试点工作的开展
就我国目前审计机关的能力和审计资源的情况来分析,效益审计工作不利于全面铺开,应该考虑在一些较为重要的领域先进行效益审计的试点,在试点试行中,积累和摸索效益审计方法,从而为效益审计工作的规范和全面铺开奠定基础。对于效益审计如何切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一是难易程度;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三是社会需要。
综上所述,在中国尝试发展效益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的问题,找到了其中一条出路。如果把审计者称作是经济医生的话,那么,对企业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是检查违纪违规、经济犯罪的应紧应急的西医疗法,而对企业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则是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中医疗法。
参考文献:
[2]刑俊芳,陈华,邹传华,《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必然性;体系建设
20世纪40年代,经济效益审计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是对传统审计理论的重大突破,并且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中,不断完善与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性,有条件的机构也开始组建独立性较强的审计部门和审计人才队伍,从而实现对机构经济活动的定期评价和监督。简单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新趋势,是在原有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系统性的分析和审查。经济效益审计是对被评价机构经营状况、经济成果效率性和成果性的双重审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在各机构、组织中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既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目前,建立健全经济效益审计的指标评价体系,是经济效益审计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
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意义
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机构尤其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还存在一些抵触市场经济的思想和行为。一言堂、一股独大、官僚作风等现象仍旧在一些机构残留,容易诱发、决策失误、打压员工主观能动性的风险。通过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将发现在不正之风公之于众,对这类落后意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并且从根子上展开治理,敦促各机构进行自查,扫除一些妨碍、组织机构进行现代化发展的思想障碍,为机构的长远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果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发现问题,一定不能姑息,否则会给机构遗留下运作风险,要准确、客观地做出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尽快转变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提高各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二)经济效益审计有助于解决我国各机构组织的人才短缺问题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关键因素仍然在于人才储备。目前,我国的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形式也不容乐观,大量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流向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和外资企业。要想尽快遏制人才流失的现象,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宏观政策,更要充分发挥出经济效益审计在解放机构思想上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人才培养问题,提高机构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将各机构、组织的企业制度呈现在公众面前,客观判断其是否能够为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尤其是能够为优秀的科研性人才提供必要的工作平台,是否具备科学、人性化的激励制度,在待遇方面是否有市场竞争力等等。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如果一旦发现同人才培养相关的制度、政策、管理方面的问题,就应该及时向机构组织进行反馈,让其充分重视起来,解决好人才培养、管理问题。
(三)经济效益审计是推动组织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让各机构、组织能够最大程度上利用相应资源已经成为了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这一举措来提升机构的自主经营权,从而提高机构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各机构的自我调控能力还比较薄弱,控制手段也十分单一,再加之我国的宏观调节机构仍未建立健全,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就尤为突出。可以说,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仅有助于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和管理层面的自我完善,还能够进一步挖掘机构的发展潜力,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和损失,并且及时发现机构的不恰当经营行为并予以调整。
目前,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已经制定了体系化的审计法规和准则,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可以指导实际工作的开展。以美国审计总署为例,已经颁布的《**组织、项目以及职能部门的相关审计准则》,就是以“优先实践”这个概念作为衡量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基本标准,同时采用“金额化”辅助实施。澳大利亚在审计标准体系的制定上也是可圈可点,该国审计署先后了《内部预算实务指南》、《效益审计业务指南》等政策,在审计准则、指南、立法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完善性工作,推动经济效益审计逐步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中,我国在经济效益审计的立法工作方面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未来应该引起充分重视。首先,在今后的立法工作中,相关审计机关的权限还应该得到进一步的明确,并在基础上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做出更高程度的规范。从我国现有的《审计法》来看,虽然在实际工作中,已经成为了经济效益审计得以开展的主要法律根据,但是实际可操作程度并不高,因此,在立法层面,仍有需要针对经济效益的法律定位做出进一步明确。
(二)提升审计规范性,进一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制度
高质量的经济效益审计,离不开健全的审计质量和内部控制,各机构和组织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以此作为对具体审计行为的指导和约束。与此同时,除了常规的事后审计之外,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也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三者之间应该做到环环相扣、相互促进。从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内容上看,绩效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将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对梳理机构资金运作、规范经营行为有积极影响。具体来说,机构为了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应该在充分考虑实际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实时对经济效益审计所涉及的工作机构进行安排和调整,不断壮大经济效益审计力量,为不同的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组建匹配的工作机构,将审计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并与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相挂钩。
经济效益审计水平的提升,必须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审计人员队伍,才能够不断适应未来各个阶段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客观需求。由于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过去对审计人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强化对审计人员的重点培养已经刻不容缓。从现有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机构的审计人员往往都直接来自于各大财经会计类大专院校,或者是直接从单位财务部门、内审部门抽调组成,从知识结构上来看较为单一,对法律、工程、计算机、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渗透较少,人才复合型程度不高,在一些机构中已经逐步显现出难以满足现代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需求的情况。鉴于此,机构在培养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过程中,不要再仅仅*限于财务人员、内审人员,而是可以将眼光放长远,考虑让经济师、工程师和其他对机构管理工作十分熟悉的人员共同参与,这样的一支审计队伍才有可能准确、及时地找出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的问题,继而为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任何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不可能脱离管理和经营两个环节而单独存在,经营管理和经营活动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组织的实际经济收益。对于每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明确的管理目标,就极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难以达到理想的收益水平。鉴于此,努力提升经济效益,是任何组织经济工作领域的头等大事。在这一客观背景下,经济效益审计无疑给我国各个机构或组织提升管理水平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2]刘新艳,甘琼.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5(01).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重要性;必要性;理论研究
作者简介:杨海燕(1970-),女,河南南阳市人,经济学学士,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财税、金融、会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民主**日益完善、**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与真正的经济效益审计还相差甚远,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经济效益审计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一些思想认识上的混乱现象,以及由此导致的工作上的种种偏差,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二是就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来看,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三是从效益审计的内容来看,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从探索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经济效益审计规范角度考虑不够。四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
1充分提高对经济效益审计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反馈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要高度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
2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效益审计健康发展
“突出重点,积极稳妥”既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思路,也是实施经济效益审计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是经济效益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
之所以贯彻实效性原则,主要是由于经济效益审计本身的*限性决定的。我们知道,审计机关的法定权限和审计手段是有限的,经济效益审计的任务和力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对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不能单纯追求数量,必须把与当前工作相关且容易成为热点项目的话题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到“刀刃”上,通过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集中运用一定的审计资源,来提高审计质量,求得实效。
尽管经济效益审计理想的境界是对被审计单位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但是这只是审计机关要达到的目标。事实上经济效益审计的覆盖面和可操作程度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考虑可行性问题,把可能与需要结合起来非常重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必须从经济效益审计的现实条件出发,使经济效益审计能够顺利实施。对于一些有用而目前审计又有困难的项目,则要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创造必要的条件,逐步加以解决。
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贯彻建议性原则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遵循谨慎性原则;二是审计建议应建立在事实清楚、分析透彻的基础上;三是审计建议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具有政策上的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国家法律和国家的产业政策。
3不断总结经验,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仍然很欠缺,这已成为制约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已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必须狠下工夫,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进行立体的研究。在当前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下,下列几个问题与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紧密相关,必须重点研究并加以解决。
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所独有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我国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中除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之外,还应该包括经济效益审计的发展理论。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时间限制或限制很少,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政策或建议,对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经济效益审计的全*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
要讨论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独立性。之所以有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
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相反的是,在此同时,甚至有人有意避开对研究对象的讨论,而只把经济效益审计当作一门技术课和方法课来讨论,或者盲目追随其他领域的理论,试图用其他领域的理论成果来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显然不利于经济效益审计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从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内容来看,它完全冲破了传统审计条条框框的束缚,广泛吸收了现代行为学科、管理学科、数学和系统理论等理论的基础理论,并将人类科学所有的先进成果都创造性地在审计工作中使用,形成一门新兴的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该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着许多密切的必然联系,但这并不影响经济效益审计学科的独立性,它本身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只是有待进一步完善。3.3重视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方法是我们把握经济效益审计的途径、手段、工具和方式的总和,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正确的认识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方法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而思维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研究方法的核心。经济效益审计研究的思维方法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方法论;第二层次是基本方法;第三层次是具体方法。
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尽管我们已经引入了很多诸如网络技术、财务分析等经济效益审计工具,但由于缺乏对这些工具差异与互补关系的理论认识,致使实践中在具体运用这些工具时缺乏系统性,从而不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必须整合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体系,以期发挥经济审计的作用。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定义
审计是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一种审计”。这是我国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长期认识,我们将其归类为“种类论”。
经济效益审计从我国恢复审计以来就一直是审计种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经济效益审计实施得怎么样呢?从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看,经济效益审计在所有开展的审计工作中仅占不到百分之二的比重,远远低于美国占85%的水平。为什么我国经济效益审计是现在这样一种情况?这是值得系统研究的。
各国都将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设定在监督“节约、效率、效果”。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也称为“三E”审计。“三E”是指“economy”、“efficiency”、“effect”。“经济”指尽量少花钱,也称“节约”。“效率”,指少投入多产出。“效果”指产出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好的效用,通俗地说就是把事情办好。加强经济效益审计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资产流失,防止,促进充分有效利用资源。这样的审计在**审计中实施,简称为效益审计。但是把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个审计种类来单独地开展是否切合实际?这是值得商榷的。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审计单独实施有其先天性的欠缺。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被定义为一种审计,作为一种专门的审计工作而存在,看似没有什么值得怀疑,实际工作中进行专门的实施因而也被认为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在地方审计*的调查也证明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情况确是如此。审计工作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专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效率是值得商榷的。审计的原始意义是查账。(陈荣法,审计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3月版,369页)我们可以推理为经济效益审计也要审查账目。即经济效益审计不仅要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审核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各项资料、管理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而且必须以核对账目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经济效益审计是审计组织对被审对象有关经济效益方面的情况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即是说经济效益审计仅仅是审计工作中刻意实施监督的一个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需要、任务单独地实施它,也可以根据需要、任务把它作为整体监督工作的一部分来综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作为按审计内容划分的一个审计种类,在学习中单独认知有其必要性,甚至还可按其侧重点不同分为业务审计、管理审计等。但是,在实施中没有必要非得分开计划,分开实施。可见把经济效益审计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机械地单独地去实施,这在定义理解上有失准确性,在工作上是不可取的。因此,为了有效地指导工作,笔者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应该是审计机构对被审单位有关经济效益方面所实施的审计监督。从而避免机械地单独实施而给经济效益审计带来困扰。通过将经济效益审计纳入整个审计工作中,综合地实施的方式,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实现审计监督向深度发展,提高审计监督的威慑力。
我国审计工作中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较少,基本处于初步偿试阶段,导致其形成这一情况的问题是多方面的,既有基本的认识问题,也有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还有具体程序中的问题。笔者将其整理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
1.经济效益审计单独地实施缺乏效率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认识不准确,也是缺乏效率的。缺乏效率的审计工作在人力、物力既定的条件下必然难于大范围推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的难点主要在这方面。
现实中进行的许多审计工作都可以归为财政财务审计这一大类中。在财政财务审计中,对账簿资料的查证其实已经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核实分析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对信息资料失真的追究也基本走到了再进一步就可以明确经济效益问题的边界了。
专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也必然涉及到查实账簿资料这一工作环节。只有对账簿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查实后,对节约、效率、效果所进行的分析认定才有意义。
除财经法纪审计以外的审计工作,其工作计划中没有必要不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合并一起综合实施。经济效益审计不采用综合实施方式,既阻碍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也阻碍经济效益审计经常性地开展,也不符合审计本身就是对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的基本原理。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政财务审计结合进行综合性的整体性的审计监督应该是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
经济效益审计被孤立地看成一个审计种类,单独地去实施不仅有基本定义的认识问题,还有审计理念不清楚的问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效益审计开展不理想也有这方面的认识原因。
经济效益审计在认识上的准确与否会影响到实施效果中来。审计中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的认定过程中,许多分析是与经济效益的判断交织在一起,不可完全截然分开。例如**审计中广为开展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如果仅就开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方面进行审查,不分析项目的经济性,不分析项目的开支与效果是否合理,这样的分开就会有意无意地形成审计监督的缺口。如果谁执意要将真实性、合规性、合法性与节约性、效率性、效果性割裂开,其实就是不重视或否定真实性。
对经济信息真实性的任何回避,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问题温床。美国回避“真实和公允”,强调“公认”形成的安达信袒护安然的现象决非偶然,这与其长期的随意性处理风潮和理论上的会计艺术论有紧密联系。可见规范上的正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理论上的旗帜鲜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经济监督的审计,对经济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是理顺审计运行机制的关键。
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发达国家有公共部门等的资金使用效益衡量指标体系。我国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东西可供使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效益审计开展有难度,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建造一项工程,既有它的开支是否真实、正确、合理、有效,也有它建成后产生的效益是否合理或者其在社会范围内的效益是否及时、合理、有效。我们在这方面尚无切实可行的东西,其交流也比较欠缺。在没有形成适用的指标体系之前,对这方面的监督工作多少都会有所影响。这是我们应该逐步建立健全的。否则就有可能对效益审计的开展产生极大的阻碍作用。给审计监督的效果造成冲击。
2006年修改后的审计法中对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甚至于社会审计都有条款专门规定。但是依然对经济效益审计或**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这本身说明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尚不成熟,缺乏现存操作模式。调查中也发现没有现存操作模式的困难阻碍着效益审计的开展。笔者发现基层审计工作者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方面比以前有了巨大的进步,目前正在尝试争取在经济效益审计方面取得突破。可见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应该深入研究的专门问题。
通过对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的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当的对策是推动经济效益审计有效开展的关键。
审计法中一直有“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规定。今年2月28修订的审计法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开宗明义,四个要点中无一不与经济效益审计挂钩,使国家的审计监督贯穿了经济效益审计。其中专门增加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强调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这对有效地实施经济效益审计指出了方向。
为了加强经济效益审计,针对前述问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正确处理审计工作计划与审计工作实施的关系
审计工作计划应该有所侧重。审计工作与其他工作一样,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这样才能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审计工作也应该针对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布置和本级**工作安排而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但是这样的工作安排不应当排除审计工作的综合性实施。
审计工作实施中应当有综合实施的观念。首先,审计工作中应当既讲求完成任务,又要有发挥监督职能的意识。即在完成主要任务的同时,兼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即完成审计任务中应该进而思考审计监督到位了吗?使审计监督尽到职责。其次,应当以民间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为借鉴,分析被审事项可能存在的情况,在效益方面的情况也不能忽视,避免审计线索被机械地割裂。再次,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率应当作为审计工作的基本目标之一。整体地组织,高效地实施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实现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可见,审计计划有侧重,审计工作强调高效率,审计实施综合化,将能够正确处理审计工作计划与审计工作实施的关系,为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打开通道。
审计是不同于财政、税务等经济监督的经济再监督,具有更加综合的性质。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是审计监督到位的关键。这关系到建立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根据审计监督本身就是综合性的再监督的性质,将各种审计综合起来实施,实现遵循以查什么的分析为龙头,具体查实帐目为基干,分析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导向,评价被审对象业绩为目的等的基本审计规律,去合理地组织、综合地实施审计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审计监督的范围。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适当向经济效益审计延伸,经济效益审计的普及就基本形成了。
许多审计工作任务也需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去深化。比如审计工作中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如果审计工作停止于财务审计上,那么这样的审计也是不完整的,对被审单位的评价也是有欠缺的。如果审计检查从财务再适当深入到效益,则基本建设支出合规、合法与合理、有效的全面评价才会在社会上产生促进作用,对经济责任的履行具有更加有力的促进作用。因此,许多审计工作需要将其监督内容从对财政财务的监督深入到对效益的监督方面。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在整个审计工作中的比例是有必要的。我们还主张这是深化审计监督的基本任务。也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仅是做一项审计工作的问题,做好这项工作还是加强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建设是当务之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有关业务效用等标准难于取得,没有业务方面的效用标准,审计标准就存在巨大的缺口。**审计涉及工程效益牵涉面广,审计标准更是缺乏。如治理环境工程的效益,既涉及工程建造的经济效益既投入产出比,也涉及工程发挥效用的问题。在工程发挥效用方面,既涉及治理前的测量,也涉及治理后的测量。在没有现成经济效益审计标准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建设十分有必要。同时,在当前情况下,为了推动各地的效益审计,可以采用公布于众,与其他地区有关该类工程进行横向对比的办法尝试解决。每进行一项审计工作就前进一步。将已经评价的审计效果进行横向交流,可以取得逐步完善审计标准的功效。这在计算机网络发达的今天,交流已经不再是难事,应该说效率还很高。而每次审计探索中,我们针对审计项目采用的部分标准的使用如环境治理前后的及时观测、治理工程的投入、工程性质与规模、不同工程解决的问题的计量、评价等,可以逐步积累、比较、充实、完善。公示与比较可以促进政务更加有效。这也是在没有形成全面指标体系之前的积累与建设过程。这样将推进经济效益审计与做好基础工作并重,既可以使审计监督工作在逐步完善中及时展开,避免可能的放松审计监督给事业造成危害,也为审计工作走上更好的发展阶段创造条件。
积极努力建设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操作模式。通过开展工作,公示情况,比较效益的方式,可以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步骤。公众对审计工作成绩的认可之时,就是经济效益审计操作模式成熟之时。在这之前,笔者认为可以财政财务审计的基本操作为基础,进行适当的尝试。比如**拟定实施某治理环境工程,就可立即启动为经济效益审计的观测工作,责成勘探设计部门必须报资料给有关审计机构。工程实施完成报送**审计进行工程的基本建设投资审计时,首先分析查什么,进而具体查实帐目。再则分析存在情况并跨地区请工程专家观测、分析、鉴定工程效果并提供该专家所在地区同类项目资料,最后审计机关评价被审对象业绩,网上公布评审结果。
至于企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与程序,比**审计简单。此不赘述。
**审计中审计人员如何适应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个基本问题。**审计人员长期主要从事财政财务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缺乏进行效益审计的经验。至于深入到进行有关业务审计和管理审计更加缺乏技术与知识储备。这一方面需要审计人员自身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需要组织系统的培训,有针对性地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能力。此外,要认识到进行经济再监督的审计机关与其他**机关等有较大区别,应该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满足开展审计工作特别是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基本需要,禁止非国民教育的非专业人士进入审计机关。如果不从源头上把好审计人员的质量关,提高审计人员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的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将从根本上影响经济效益审计的有效实施。此外,还应将针对项目引进智力也应纳入工作轨道,及早建立专家信息库,建立引智工程的制度化运行机制。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因为在本企业范围内开展,审计人员熟悉经营业务与管理工作,所需专业人事还可以就近方便地解决,因人员因素而产生影响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情况较少。此不赘述。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之一。公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先导效应,已越来越明显,全国一大批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完成,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区的交通条件,带动了运输、旅游等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持续和快速发展,形成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应当看到,当前公路建设中由于投资决策失误、重复建设、管理不善、投产后低效运营等问题的存在,以及财政性资金投入太少等原因,部分项目无力收回投资,偿还贷款遥遥无期,难以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努力促进工程效益提高,是当前交通内部审计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进一步促进交通事业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顺应了当今审计发展的重要趋势。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内部审计部门来说,既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该项审计中有许多问题都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当前公路项目在投资管理体制上存在多种类型,其效益体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具有大量银行贷款投入及少量财政性资金投入的**收费还贷公路项目为主,并适当考虑收费经营公路项目(此类项目一般为企业或社会投资),集中围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理论研讨。
一、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意义与特点
公路新建、改建及扩建工程项目不同于其他资源开发项目,它作为对国计民生有着重要影响的公共工程,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整个投资、建设及运行周期长。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公路资产为国家所有,为社会公众所共同享用。
就公路工程项目的投入来看,其建设资金的筹集来源主要包括:(1)国家财政投入的交通建设资本金;(2)根据“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向国内外银行吸纳的债权融资;(3)外商、民间法人投入的资本金及其向银行申请取得的贷款;(4)公路债券融资;(5)股票市场融资;(6)通过转让公路收费经营权向国内外融资。通过上述投、融资活动,就可以向公路工程项目全过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消耗及资源占用。
就公路工程项目的产出来看,其劳动成果主要包括:一是有形的公路资产,包括公路、桥梁、涵洞及其附属设施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形成”及其资产投入多少。二是无形的公路资产,主要是指依托在公路实物资产上的公路经营权,包括经省级以上人民**批准,对过往车辆收取通行费的收费权等,其价值取决于公路“通行能力的实现”及其政策取向,如取决于通过该公路的车流量、车型与收费标准等。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正是在公路工程项目产出价值大于其投入价值的意义上实现的。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当从两个方面去考察:一是公路工程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对投入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做到所建成项目通行能力实现的数量多、质量好,而消耗和占用的资源少。二是公路工程项目所带动或促进的社会经济效益,其高低主要体现在公路工程项目通过建设和运行所带动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大小,如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公路沿线地区就业人员的增加、国民收入的增长以及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
根据公路工程项目的上述特点及其经济效益的内涵,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现代类型审计,其定义可作如下表述: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审查和评价被审计公路项目的投入、产出全过程经济活动及其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评定其合理性、有效性,从而促进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种独立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
为了正确评价和考核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应当遵循以下“三统一”的基本原则,即:项目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统一;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与间接经济效益相统一;项目近期经济效益与其长期经济效益相统一。
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较之其他类型审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明显特点:
1、审计对象广泛。审计对象涉及面广,除直接审计建设单位、公路收费站等单位外,还间接审计或调查设计、施工、监理、供货等相关单位以及公路沿线的相关部门、单位的有关经济技术活动。
2、审计目的明确,具有很强的建设性。该项审计明确以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控制投资风险为重要目的。通过审计要促进和帮助公路项目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指标,以及工期、质量目标和其他约束性目标,充分发挥其建设性职能作用。
3、审计标准复杂。由于公路工程项目评价标准复杂,更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同时公路项目的间接经济效益存在量化难,获取数据难等问题。
4、审计方法全面。为了对公路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效益审计,需要形成一套有效结合的审计工作方法,并广泛运用多种现代审计技术方法。
5、审计风险较高。由于审计对象的广泛性,标准的复杂性,且效益审计目前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这项工作具有较高的审计风险。
当前开展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十分必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2、促进改进项目投资管理,提高建设和经营管理水平,控制决策失误及经营风险,保障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果,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目标,增加公路工程项目价值。
3、促进项目沿线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产业合理布*及交通网络建设,提高公路工程项目的社会综合效益。
4、促进反腐倡廉,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公路投资建设领域中的腐败行为。
公路工程项目的全过程,可分为建设期间与运行期间两个阶段。公路项目的经济效益,可相应分为建设期效益与运行期效益两个方面;同时这两个方面又可分为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两块,其中直接效益是公路项目本身直接取得的经济效益,而间接效益则是公路项目通过投资、建设及运行所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前应当围绕下列主要内容及重点开展建设期直接效益审计:
1、投资立项决策的审计。投资立项决策正确是最大的效益、其失误是最大的损失。开展投资立项决策审计,应当注重审查投资立项决策内容是否按规定编制,并经过严格审批,决策程序是否科学;审查工程可行性报告是否接近实际、切实可行,有无因交通流量的预测偏离实际,而直接导致投资回收期、净现值、贷款偿还能力等经济技术指标的不准确,或因收费费率的测算不准,而导致养护、大修和管理费用不足,直接影响贷款偿还期计算的不准确等;审查投资估算是否从技术、经济上选用最佳方案,是否既遵循节约原则,又综合考虑项目建设、运行期间的直接经济效益及投资建设所促进的间接效益;审查项目的投资规模是否脱离实际需要和筹集资金能力,是否存在过度超前、重复建设、铺张浪费等突出问题,以尽量避免投资决策失误特别是重大决策失误。
2、设计概(预)算的审计。设计概算是确定投资额的主要依据,是有效控制投资,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应当注重审查初步设计方案和概算是否符合报经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估算规定的范围内,有无随意扩大规模、提高标准或借机搭车而抬高概算,或人为压低概算等问题;审查施工图设计是否按照批准的设计要求编制,施工图预算是否控制在批准的设计概算之内,有无高估冒算、超设计概算等问题。
3、工程建设成本的审计。工程建设成本综合反映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成本支出,其高低对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直接影响。应当注重审查工程造价是否按规定计算工程量、合理套用定额及取费标准,有无采用多计工程量、高套定额及高套取费标准等手法进行弄虚作假;有无巧立名目向工程项目摊派各种费用、支出,挤占工程建设资金,造成工程成本虚增等问题;审查设备、材料采购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有无盲目采购,人为抬高设备、材料采购成本等问题;审查列入建设管理费、待摊费用等各项支出是否符合设计概算要求及有关规定,有无因列支不当或违规开支而超概算等问题;审查是否存在因高利息集资而导致工程利息超概算,并抬高建设成本等问题。
4、设计变更的审计。控制设计变更,对于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要注重审查有无因勘查、设计的精度不够、资金不足等因素而随意变更设计的问题。当前设计变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纯设计误差造成的增加投资型;(2)未改善工程功能的贪大求好增加投资型;(3)降低质量的减少投资型;(4)改善工程功能的增加投资型;(5)改善工程功能的节约投资型等。
针对以上几种不同类型的设计变更,可以具体分析各种设计变更所产生的相对经济效益,通过汇总计算便可得出总的经济效益状况。例如,降低质量的减少投资型,不仅不是真正的节约,反而会带来运行、维修成本增加等负效益。
从中观(相对于微观和宏观而言)经济角度来看,公路项目在建设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外,其投资建设还可以产生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与公路建设项目有关的设计、施工、监理、建材等企业单位的就业人员增加、劳务报酬提高、企业实现盈利和交纳税费等方面。这些间接效益,一般都隐含在公路项目的投资建设总成本之中。
根据某项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该项目通过投资建设所带动的间接经济效益状况如下:
(1)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施工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及其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25%。
(2)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建材供应企业所产生的就业及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13%。
(3)与项目投资建设有关的设计、监理、绿化、标志制作单位所产生的就业及劳务报酬、企业实现利润和上缴税金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5%。
以上三项间接效益共计约占该项目投资总额的40%左右,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对于公路沿线地区的人员就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应当围绕下列主要内容及重点进行运行期直接效益审计:
1、运行收入的审计。应当注重审查车流量和通行费收入是否达到工程可行性论证所要求的设计通行能力,有无出现在正常情况下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的情况,这就需要考虑可行性论证是否存在预测值偏离实际过大的问题;审查和分析车流量、通行费收入的增、减幅度,有无因对部分车辆实行减免通行费或其他优惠,或因管理、监控不力等而造成通行费收入大量流失的情况。
2、运行成本费用的审计。应注重审查公路养护费用是否合理、合规,有无列支其他一些与公路项目本身并无直接关系的基建等项支出;审查工资性费用是否符合规定标准,通过计算工资性费用递增率与同期通行费收入递增率的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对人员编制及工资总额缺乏严格控制等问题;审查管理费用是否合规,合理和节约,有无铺张浪费等问题。
3、还贷能力的审计。大部分收费还贷公路项目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评价公路项目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首先,审查和分析已运行年度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通过对收入、费用及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应付息还本数额的分析、比较,运用有关评价指标计算确定已运行年度的付息能力与还本能力;其次,审查和分析剩余运行期的收费、成本及还贷能力,通过对收入、费用及其经营性现金净流入、应付息还本数额的分析、比较,运用有关评价指标计算确定尚未运行年度的付息能力与还本能力;然后,在以上分析及比较的基础上,对项目的还贷能力作出总体预测,提出有关增收节支增效,提高还贷能力的审计建议。
公路项目在运行期间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还通过投资建设对公路沿线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部门带来了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农副产品产生增产、提价效益;二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建筑、维修、服务业的发展及增值效益;三是公路项目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及增值效益;四是公路项目促进运输车辆产生节能效益以及降低维修成本效益;五是公路临近地段土地增值效益等。以上这些效益综合反映为这些地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能源、资源消耗的降低。
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需要构建必要的评价指标。各项评价指标的设立和运用,应当贯彻以下四项原则:
一是相关原则。各项经济效益必须与所审计的公路工程项目具有不同程度的因果关系或关联度,并按照其关联程度来确定其经济效益的大小。二是量化原则。各项经济效益应尽量量化,以体现出经济效益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并不排除对少量不可量化的经济效益,如公路项目对生态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等仅作定性分析;三是可比原则。各项经济效益都有相对可比较的标准,除前面已述的项目概算、工程可行性报告及基期数据外,纵向比较的还有公路项目实施(运行)前一年度的统计数据、环比递增数据等标准;横向比较的有全国、全省同行业、同类型平均、先进水平等标准。四是方便操作、实际需要原则。某些指标在有些具体情况下不便于获取、计算或并不需要,可以采用其他易于理解、方便操作的指标。
从审计工作实践来看,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下列各类:
公路工程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基本上只有成本费用及资源占用而无收益。因此其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工程建设投入资金的控制(节约)上和工程功能的改善及其质量的提高上。可以用概算节约、超支额(率)、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效益状况。
1、概算节约、超支额(率)
该指标反映公路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或分项目投资)的节约和利用程度,在工程质量和功能一定的前提下,该指标越大,表示建设成本效益越好。应当注意运用该指标重点检查和分析公路工程项目建设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有无重复建设形成大量资金浪费;有无因勘察、设计缺陷而造成大量超概算;有无因质量问题返工而多付费用;有无擅自超概算购买车辆、设备等行为。
工程成本降低率=(工程预算成本-工程实际成本)∕工程预算成本×100%
该指标反映工程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相比的成本节约程度,该指标越大,反映工程成本效益越好。工程建设成本超支率的结果为负数,反映工程成本的超支程度,其指标越大,则反映工程成本效益越差。
此外,评价工程建设成本效益的指标还有:单位工程成本降低(超支)率、管理费用节约(超支)率、单项工程投资额、单位生产(营运)能力投资、每公里造价等。
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需要通过投、融资活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用资金闲置损失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工程项目的资金、人力、物力资源利用效益状况。
1、资金闲置损失率
实践中,有的公路建设项目因资金调度不科学等,存在资金贷而不用或挪作他用等问题,还有一部分分期实施的项目,因其建设周期太长,造成了银行借款利息大量增加,并挤入了其他项目。这些问题实质上都是属于隐形的损失浪费。这一部分资金往往因建设期已经结束,而未列入建设成本之内,以致根本没有在概算节约额(率)指标中得到反映,而实际上该项利息确以支付。为了使该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反映得更为直观,该指标可以反相调整设置为下列公式:
资金闲置损失率=因资金闲置而产生的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正常建设期应支付的利息支出等财务成本×100%
此外,评价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还有:劳动生产率、原材料利用率、机械设备利用率、主材消耗比率等。
工程质量与建设工期分别反映公路项目工程建设质量、建设速度效益。评价项目工程质量效益的指标主要有:工程质量合格率、工程质量优良率、工程返工损失额、工程返工损失率等。
评价项目建设进度效益的指标主要有:计划(定额)建设工期、按投资额计算的建设周期、工程提前(延后)完成时间、缩短建设工期的经济效益、工程投产率及实际达到设计营运能力年限等。
该类指标用于效益分析评价,应当注意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如过早完成的断头路会产生维护、利息等闲置成本;拼抢工期会造成路基的当期检测质量与远期质量的较大出入等。
公路项目作为公益通基础设施,一般是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主。同时,当前尽管有部分财政性资金投入,但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必须要按期付息还本。因此,公路项目也应当把偿还贷款能力作为经济效益评价和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可以用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等指标来评价偿还贷款效益状况。
1、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
已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各年度实际总收入-各年度实际不含利息支付的正常成本)/[(银行借款本金/运行年度)+各年度应支付利息]×100%
该指标是从效益角度所设置的偿债能力指标,它与通常从资金运转角度所设置的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具有明显性质上的不同。
该指标若大于1,表明该项目的还贷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该指标若小于1,可将指标分解为付息能力指标,若其值仍小于1,则表明该项目的经济状况已处于恶性循环,经济效益差或很差。
尚未运行年度还贷能力=(尚未运行各年度预期总收入合计-各相应年度预期不含利息支付的正常成本合计)/(尚未归还银行借款本金+各相应年度应支付利息)×100%
该指标主要用于测算尚未运行年度的还贷能力,该数据加上前面所计算的已运行年度的还贷能力数据,可以与工程可行性研究测算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公路项目长期还贷效益状况,既可以据以向经营单位提出改进经营的预警,同时也可以为国家调整相应宏观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审计信息。
由于以上是长期性项目,其预期收入、成本均应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公路项目需要投入巨额建设资金,其中包括由各种不同渠道投入的资本金及股权融资。可用资本金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等指标来评价公路项目的投资效益状况。
1、资本金报酬率
资本金报酬率=年度现金净流入/项目投入资本金×100%
该指标是反映投入资本金的预期投资效益指标,其中年度现金净流入的计算,应当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实际资本金利润率=项目投产后年度实际利润/项目实际投入资本金×100%
该指标反映公路项目投产后正常年度的实际利润与实际投入资本金的比率。该指标越高,表示项目投资效益越好。该指标如果达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的水平,就表明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投资效益。
此外,评价投资效益的指标还有:净现值、净现值率、内部收益率、资本金回收期及工程项目投产率等。
评价公路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一般可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其定量评价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从中观角度来看,公路建设项目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项目投资产生新增就业效益;
从宏观角度来看,公路项目带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主要有:
1、项目投资带动相关企业运输节能额;
5、项目投资带动相关运输企业维修成本降低额等。
1、审计工作量大,技术含量高,实施难度大。完整的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涉及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等诸多部门及单位以及地方经济的各相关行业、部门,其审计内容涉及以上各单位的有关经济技术活动,融技术性与经济性于一体,以至审计覆盖面广、工作量大、技术难度高。
针对这一审计难点,其主要对策是加大对现有审计人员后续培训的力度,大力提高其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并引进一定数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不断地优化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加大沿线地区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力度,不断优化审计环境,拓宽审计调查领域;同时可外聘有关专家或委托社会中介审计机构承担部分专业性强的审计工作等。
2、部分项目的决策体制与其经济效益审计的关系没有理顺,审计介入的时间明显滞后,制约了审计作用的发挥。当前在审计实践中多数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参与公路工程项目投资立项决策等前期审计工作,因此审计对投资立项决策阶段的职能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针对这一难点,其主要对策是积极争取领导支持,组织审计力量,针对公路工程项目前期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超前介入,贴近服务,尽量做到审计监控的“关口前移”。同时在审计实践中有效运用交叉、派驻等审计方式。
3、审计评价标准的异化问题加重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公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一般是以最后调整的概算数与工程可行性论证数据作为审计评价标准。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部分项目设计变更过多,而下达的调整概算文件中调整事项的理由不充分;部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值偏离实际太大,这些都使得审计评价标准本身产生了异化,导致审计分析、比较结果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例如,某公路工程项目明明存在几起大额的损失浪费,而在其他方面又并无明显的节约成果,但对照有关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却要评价该项目为总体上节约。这些问题都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
针对这一难点,其主要对策是审计部门应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评价标准本身进行分析,加以修正,以便以相对科学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切合实际情况的审计结论。
4、公路项目的间接效益定量难,获取相关数据难。前面已述公路项目除自身的直接效益以外,其投资建设还推动了公路沿线地区相关产业、单位产生了增值效益,这类间接效益的定量化往往比较困难;同时,相关企业在就业、劳务报酬、企业利润及交纳税金等方面等宏观效益,因涉及到诸多单位及其商业秘密,以致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加大。
针对获取数据难的问题,其主要对策一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二是创新审计方法,更多地利用网络、媒体等多种信息渠道,不断拓宽相关信息资源,以保证审计所需数据的质量。针对量化难的问题,可在获取相关投资、效益等统计数据之后,利用数学模型公式等进行计算求得。数据的准确度虽然会有一定偏差,但就宏观经济而言,这种偏差一般是可以接受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震.经济效益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时现.关于公共工程投资绩效审计的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6).
[3]高子宏.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若干问题[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5,(1).
[4]车嘉丽.公共资金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2).
1.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途径分析。会计审计是企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关键,其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会计计量以及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都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成本控制途径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会计工作职能实现上可以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直接性的反映,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在会计计量这一途径上是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基础,会计的核算及监督和统计等都是企业的价值尺度实际应用的关键内容。最后就是在财务管理这一途径上,其中的资金决策和控制都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影响分析。从现代的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最终寻求目标,故此对会计审计的管理要能够从主要的机能进行着手,在审计职能的有效管理过程中才能够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会计审计的科学化管理,对企业的决策机能进行客观性的审查及评价,能有利于对决策机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会计审计人员要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对其的考核要严格地遵从制度内容,结合实际制定考核的内容。这样,在企业的会计审计上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会计审计的科学性是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为能够在这一领域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就需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当中尽量地对劳动消耗和占有等采取降低的措施,然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加以准确客观的审计,由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详实和准确的经济信息。不仅如此,从会计审计中的会计监督层面来看,这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的保障,这样能够及时将企业的各类物资实际存储数目与账目的契合度得到准确掌握,这就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安全性得到了确保。再者就是企业的会计审计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性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企业整体实力等,都能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也会反映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层面。企业的发展最为主要的就是依靠着资金的运作,所以资金的管理在信息上的准确性就能够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得以及时掌握,从而能够对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加以避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会计审计也是企业经济监管的关键环节,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缺陷进行弥补,对其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完善,进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就是企业在会计审计工作上的加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自觉的对自身缺陷或者不足及时的修复,将管理的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企业正处在经济活动多样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从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部门内控模式着手,从各个环节进行搜寻管理执行中的漏洞,通过对其精确全面的评估判断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最大化的降低,关键时候也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损失可以有效地避免,保障了企业根本利益。在以上的积极影响中要注意,会计指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的前提。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企业正蓬勃发展,其在内部的分工上也日益的密切,这些使得管理上的工作就变得相对复杂,通过会计审计的科学管理能够将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有效保障并提高。企业也必须重视会计审计的重要性,对会计信息进行拓宽,强化会计的核算及监督,只有从多方面考虑才能够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1.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扬长避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课题,首先应考虑本部门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构成和可借用的专业力量情况,条件好的可以选择综合经济效益审计或较大项目的审计,条件稍差一些的则可以选择审计人员较为熟悉的某一部门、某个环节或某项业务的专项审计,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2.抓住重点,紧密围绕企业中心工作。要注意结合本企业实际,选准突破口,以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重点,选择经济效益审计课题。不宜为审计而审计,否则尽管耗时耗力,也可能是隔靴搔痒、劳民伤财,也未必会受到企业欢迎。
3.慎重出战,搞好审计调查。要下力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资料,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课题。
4.遵循审计目的,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不应只是*限于最终评价,还应进一步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因此,在选题时应力求选择那些对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可能性较大的项目。
5.根据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确定不同的审计项目。从目前情况看,开展综合性经济效益审计时,宜采取一级审一级,即集团公司对各厂、各厂对下属单位。至于横向审计,即在本企业内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应以专业、专项审计为主,这样有利于发挥部门审计的特点。从审计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举一反三,在企业内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审计容易处理难的问题。
1.以其他审计发现的问题为依据,从中选择课题,进行连续性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更深入地挖掘企业人、财、物的潜力,改善经营管理,杜绝损失浪费,提高经济效益,则有必要在其他各种审计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进一步扩展延伸,选题立项,进行专项经济效益审计。具体来说,一要就财务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探索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二要通过定期审计项目如承包经营责任审计中人、财、物的合理利用情况,研究进一步挖掘潜力的可能性;三要对审计调查中发现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解决办法;四要对比分析、综合评价,以发现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按实现经济效益的途径,审查与实现经济效益有关的因素及其对经济效益实现的影响程度。专项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就综合分析的结果有所侧重地选择实现经济效益潜力较大的途径或某种途径中潜力较大的某一方面进行选题。
如2003年湖北省石油公司在开展财务稽查审计中发现,有些基建工程“高估冒算”现象比较突出。在工程的施工管理和结算中,有的施工单位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不择手段地对企业的个别人行贿,结果造成了企业的资产流失,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而且使部分人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根据这一现状,省公司决定开展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由于当时受没有工程预决算审计人员等条件限制,我们采取了委托中介机构与运用自身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对50万元以上重点工程的预决算进行审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工程审减额相当于一个中等地区公司一年的利润,得到了省公司领导的充分肯定。
2.从其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中发现经济效益审计课题。由于审计部门处于超脱、独立的地位,因此可以把其他专业职能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作为专项经济效益审计选取课题的重要来源之一。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来获得:①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报告;②专业信息交流、业务通报;③固定资产投资、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④重大贷款、借款、联营、投资等经济合同;⑤承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