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种类有哪些(概念的分类有哪些?)

时间:2024-01-15 18:33:53 | 分类: 基金问答 | 作者:admin| 点击: 59次

概念的分类有哪些?

按它有没有某种属性来说分正概念和负概念,也可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也可分为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法律事实的种类有哪些 法律事实概念及分类 _事实

法律事实的类别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法律事实进行多种分类,以下是几种最常见的划分方法。事件和行为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这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律事实的分类。事件又称为法律事件,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事件的特点是,它的出现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不是由当事人的行为所引发的。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既可以来自于社会,也可以来自于自然,另外也不能来自于时间的流逝,如各种时效的规定等。行为又称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有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一旦作出,也是一种事实,它与事件的不同之处存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成为引发此种事实的原因,因此,当事人既无故意又无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种法律后果的活动,在法律上不被视为行为,而被归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说的行为,仅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后果的那些行为。确认式法律事实和排除式法律事实这是按事实的存在方式而作的分类。确认式法律事实指的是只有当该事实得到确认之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与之相反的是排除式法律事实,指的是只有该事实被排除后,才能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确认式法律事实是法律事实的正态存在形式。它意味着只有当某一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出现时,才能引起相应的法律后果。例如,只有完成婚姻登记之后,婚姻法律关系才能形成。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按照引起法律后果所需要的法律事实具有单数形式还是复数形式,可把它们划分单一的法律事实和事实构成。单一的法律事实是无需其他事实出现就能单独引起某种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出生、死亡和放弃债权等,都是单一的法律事实,这种事实一旦出现,就会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事实构成是法律事实的复数形式,是由数个事实同时出现才能引起法律后果的法律事实。多数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或消灭,必须以同时具备数个事实为条件,缺一不可,例如,抵押贷款合同关系就至少同时具备数个事实后始得成立:一方要约、一方承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等等。什么叫法律事实?有几类?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范所确认的能够引起民事权利义务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终止的客观现象。例如:婴儿的出生产生了一个民事权利主体;自然人的死亡引起继承的开始。根据法律事实的发生是否与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1)事件法律事实的发生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又称为自然事实。例如:雷击将牛劈死,导致所有权关系的消灭。(2)行为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民事行为:指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或条件的民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称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事实行为: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一定行为时,并没有确立、变更、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规定,同样会引起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什么是事实婚姻?事实婚姻,指没有配偶的男女,未进行结婚登记,便以夫妻关系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两性结合。事实婚在我国长期大量存在,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事实婚甚至占当地婚姻总数的百分之六、七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有:(1)传统习俗的影响。我国民间流行仪式婚,许多人认为,只要举行了婚礼,亲朋好友认可,就是夫妻了,没有必要再履行法律手续。(2)婚姻登记不方便。根据《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在城市是街道办事处或者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的民政部门,在农村是乡、民族乡、镇人民**。而我国幅员辽阔,对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进行结婚登记有一定困难。(3)登记制度不健全。比如,有的当事人到了婚姻登记机关,因办事人员不在等原因不能登记。有的擅自提高法定婚龄,使当事人的合法权利不能得到实现。(4)婚姻登记搭车收费。比如有的要收计划生育押金、户口迁移保证金等。(5)法制宣传不够。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对婚姻登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的人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结婚条件,为逃避国家对婚姻的管理和监督,故意不登记,造成事实婚姻状态。事实婚姻的效力,历来是法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有的认为,承认事实婚,必然破坏婚姻登记制度,因此,凡不登记结婚的,应一律明确规定为无效婚姻。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1986年3月15日婚姻登记办法施行前,未办结婚手续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群众也认为是夫妻关系的,如同居时或者起诉时双方均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可认定为事实婚姻;如同居时或者起诉时一方或者双方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应认定为非法同居关系。”“新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1994年10月1日)起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在审议修改婚姻法时认为,目前不登记“结婚”的人不少,未办理登记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不符合结婚条件,更多的是符合结婚条件,因收费过高或登记不便利造成的。对没有进行结婚登记的,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对违反结婚实质条件的,婚姻法已规定为无效婚姻;对符合结婚实质要件,只是没有办理登记手续的,一律简单宣布为无效婚姻,对保护妇女的权益不利,应当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和完善登记制度等工作,采取补办登记等办法解决。因此,修改后的婚姻法第八条增加规定:符合本法规定的结婚条件,“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这一规定从积极角度重申了办理结婚登记的必要性,那些符合婚姻法规定的结婚条件,举行了结婚仪式或已经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但未办理结婚登记的男女,应尽早补办登记,以使自己的婚姻行为合法化。

上一篇:qq头像怎么换成正方形怎么把qq头像弄成方的

下一篇:薄荷怎么养x20盆栽迷迭香喜阴还是喜阳

求逻辑学中所有概念的种类和推理的类型,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我不会~~~但还是要微笑~~~:)

欧莱克瓷砖怎回向太盾船发农笑富么样欧莱克瓷砖有哪些类型

瓷砖是现在人们都会用到的,一般的地面与卫生间的墙面都是会用到的,只是现在的瓷砖品牌比较多,欧莱克是比较常见的了,它当中的种类也是比较多,在业界的口碑也是越来越高,所以大家最好是先看有哪些适合自己房屋,那么欧莱克瓷砖怎么样呢?欧莱克瓷砖的类型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一、欧莱克瓷砖怎么样1.也了解作为市场概念的胜利,为每个人带来优质产品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但专注于侍慎市场趋势的广大消费者、引领时尚潮流、化妆现代的房间是无限美丽的。高品质的瓷砖非常受欢迎,因为装饰的效果会感觉特殊等级。因此,当您选择材料时,您必须寻找品牌。2.首先了解我们的产品。2008年,该公司推出了强力抛光砖。它使用亚洲最长的340米窑(业内最长的窑),7800吨的Samik压榨机,最新的48种碾磨机。该头抛光机的吸水率小于0.01%,光泽度大于95度。再一次,我们的抛光砖得到了很好的评价。它引起了终端市场的轰动,但八大系列瓷器玻化瓷砖,新颖的色彩,巨大的容量供应,以及陶瓷在市场上的主流地位。3.公司自主研发的单一射击和数字喷墨技术,实施近乎苛刻的材料选择和生产工艺标准,专业生产高质量、高要求、高水平微晶、微晶玉、微晶釉、抛光砖、瓷器和其他品种的、不顷唤同规格的高档建筑陶瓷产品。2014年初,欧莱克陶瓷推出了品牌升级战略。营销网络在国内外终端市场全面推广,并在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牢固建立。它已成为国内陶瓷行业发展最快的品牌之一。二、欧莱克瓷砖类型1.更常见的质量也是陶瓷砖,它将测试我们的原材料的质量,也是每个人的装饰的首选。所以这项工作非常复杂。生产要求更高,我们需要不断突破。压机要求更好,可以抑制更高的密度,烧成温度更高,可以完全陶瓷化。适用于客厅、卧室走道等。2.非常抛光的抛光砖,更耐污垢。适合我们的装饰。它有利于照顾。用压力机用老乎敬粘土和石粉压制这种砖。燃烧后,表面经过抛光处理,使前表面光滑美观,背面是砖的原始形状。3.适用于各种风格的琉璃瓦,其表面更加优雅。选择材料时要认真对待。主体分为粘土和瓷土。通常,瓷土的效果很好,所以好的砖被称为瓷砖而不是瓷砖。这种砖是地板材料。瓷砖是人们都比较喜欢的,只是瓷砖的种类比较多,品牌也是非常多的,那么欧莱克瓷砖怎么样与类型有哪些,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也都了解了吧。

概念的基本形式?

概念是指人脑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构**类知识的最基本成分。

(1)概念的含义

概念,就是用某种符号所代表一类具有某些共同关键特征的事物。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第一,名称,即代表概念的词语、符号;

第二,内涵,即这类事物所共有的关键特征;

第三,外延,即这一概念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实例)的范围。

2.概念的分类

不同的学科对概念的分类是不相同的,如在哲学上, 亚里士多德 曾把概念分为关系的、实质的、定性的和定量的概念四类。在教育 心理学 上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分类:

①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这是加涅提出的分类:具体概念是指能通过直接观察获得的概念——如“鱼”是一个具体概念。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鲫鱼、草鱼、鲤鱼等鱼类的基础上,可以形成鱼的概念,这一概念即是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以是否能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这一概念为标准:如,“书”、“电脑”“教师”,就是具体概念。

抽象概念是指不能通过观察获得的概念,只能通过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概念。例如,“可持续发展”、“教育”、“速度”、“文化”等就是抽象概念,抽象概念也叫定义概念,在发展上,按概念的抽象程度来说,抽象概念比具体概念高。

②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这是奥苏贝尔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提出的分类。概念中的关键特征,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概念的许多正反例证,从中分析、揭示出来的概念,称为初级概念,也叫一级概念。年幼儿童只能在亲身接触的具体经验中进行抽象,从而获得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这种抽象被称为一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叫一级概念。二级概念是通过掌握概念的定义而获得的,如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掌握抽象概念间的关系,这种抽象叫二级抽象。通过二级抽象所获得的概念叫二级概念,在发展上,二级概念的抽象水平高于一级概念。

③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

这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日常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教学,在同他人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概念。其内涵受狭隘的经验所限制,往往被不适当地扩大或缩小。例如儿童认为会飞的动物是鸟,这就是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是学生通过教学获得的。科学概念的意义只有在概念体系中通过概念的相互关系才能被揭示出来。如“鸟是有羽毛的动物”,就表示了一个科学概念。

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 心理学

重点和难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的一般概念。教学要求:掌握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相对应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能够结合案例,分析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能够结合实际,分析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能够结合实际,选择适合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内容: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与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是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的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到改善,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关于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第一,个体心理发展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处于某个年龄阶段的个体,具有某些共同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但并不代表全部特征。

第二,个体年龄特征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受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影响和制约的,具有可变性。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关键期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减弱或没有影响。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儿童主体的图式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同化与顺应,达到平衡的过程。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是将环境刺激纳入主体已有的图式,以加强和丰富原有的图式,引起图式量上的变化。

当个体的原有图式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刺激时,必须调整原有图式或建立新的图式,引起图式质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

1.感知运动阶段

研究表明,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在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1.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方面?如何理解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4.举例说明,依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进行课堂教学。

6.有代表性的心理发展理论有哪些?这些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重点和难点:掌握注意、感知、观察、记忆、遗忘的一般概念,注意和记忆的分类。阐述遗忘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要求:理解中小学生的注意、感知和记忆发展的特点,遗忘的原因及其规律,运用注意规律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能结合实际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结合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记忆力。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注意

(一)定义:1.含义2.注意的特性

1.注意的广度逐渐扩大;

1.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

4.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休息时彻底放松。

四、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考核要求:

1.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直接兴趣:个体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兴趣;

间接兴趣:个体对活动结果感兴趣。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和困惑。

一、什么是感知

1.感觉的种类

1.知觉的整体性

1.中小学生感知的有意性逐渐增强

1.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_明确、具体

一、什么是记忆、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品质、记忆的过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1.有意记忆稳步发展并逐渐取代无意记忆的主导地位。

2.意义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渐取代机械记忆的主导地位。

3.抽象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渐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1.运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记住。

1.联想记忆法。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2.中小学生感知发展的特点什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观察力?

重点和难点:掌握思维、问题解决、定势、功能固着和想象的一般概念,以及思维和想象的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教学要求:理解中小学生思维和想象发展的特点,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阶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能结合实际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结合中小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培养其良好的想象力。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思维?

(一)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

(二)思维的基本特征:概括性和间接性

1.思维的广阔性:广度

2.思维的深刻性:深度

3.思维的灵活性:随机应变

4.思维的独创性:独立性

5.思维的批判性:客观性

6.思维的敏捷性:速度

1.含义:是指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问题解决需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目标指向性:问题解决的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

(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经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

(3)操作的认知性:问题解决时所进行的操作活动需具有认知的成分。

1.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就是认识到矛盾的存在并产生解决矛盾的需要和动机

2.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主要矛盾与关键因素,把握问题的实质,使问题的症结明朗化,从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提出假设:根据问题的性质,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拟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

1.问题情境

7.动机、情绪与个性因素:动机水平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字曲线

1.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

3.初步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辩证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一、什么是想象

1.含义:是指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无意想象

1.什么是思维?思维有哪些种类?

重点和难点:掌握情绪、情感、情绪智力、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概念。阐述情绪的功能和两极性、原始情绪的分类、情绪情感的外部表现。

教学要求:能够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和中小学生情绪发展的一般特点,能够比较小学与中学生情感发展的区,说明情绪智力理论对处理好学校人际关系的指导意义。

教学内容:

一、情绪与情感的含义与功能

(二)情绪的外部表现1.面部表情2.体态表情3.言语表情

(一)原始情绪1.快乐2.愤怒3.悲哀4.恐惧

(二)情绪状态1.激情2.心境3.应激

(三)情感的分类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一、小学生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

1.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

1.情感表现形态不断变化

1.情绪体验迅速

1.自尊心强烈而敏感

一、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

1.对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的能力

(一)学会自我觉知情绪1.情绪记录2.情绪反思3.情绪恳谈

(二)学会自我调控情绪1.数颜色法2.记日记情绪法3.暗示调节法4.运动缓解法5.注意力调控法

1.积小胜为大胜2.锻炼学生做怕做的事情3.给失败找出恰当的原因4.改变成功的观念

1.体验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是认识他人情感的有效途径

问题与思考:

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3.什么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包括哪些方面的能力?

4.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情绪发展有何不同?各有何特点?

理解气质的心理特征、性格结构特征,掌握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热爱少年儿童、热爱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

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并适当渗透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的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教学中要处理好主次关系、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其初步运用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应结合各项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向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1、记忆主要概念:

个性、气质、性格、能力、自我意识、社会性、亲社会行为

2、理解:

3、运用:

(二)、基本内容:

一、个性的概念

一、中小学生社会性发展

(三)、重点难点:

气质类型、性格结构、;掌握个性心理特征的构成以及影响因素;依据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分析教育现象并指导教学。

(四)、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环节:复习 诱发导入 讲授  回顾小结

(2)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3)教学手段:多媒体

2气质的类型有哪些?请分析自己或两个同学的气质类型

4性格形成的原因有哪些?评析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理解品德、道德、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主要概念。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启示;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特点。结合中小学生品的发展的特点,如何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应通过课堂讲授、讨论、教育实践和课外活动等,让学生了解研究少年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培养他们研究中小学生和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教学内容:

一、品德的实质

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

(三)、重点难点:

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依据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分析教育现象并指导

(四)、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环节:复习 诱发导入 讲授  回顾小结

(2)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

(3)教学手段:多媒体

重点和难点:理解学习、正强化、负强化、有意义接受学习等定义学习的分类,阐述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布鲁纳和奥苏伯尔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运用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分析生活与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分析强化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利用其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学。

教学内容: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1.学生学习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学习的实质(二)学习的规律1.获得和消退律2.泛化与分化律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二)学习的规律1.强化的类型2.强化的程序

1.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

2.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

3.动作再现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

4.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4.提倡发现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1.强调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动机阶段2.领会阶段3.习得阶段4.保持阶段5.回忆阶段6.概括阶段7.作业阶段8.反馈阶段

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问题与思考:

2.分析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与*限。

3.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教学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掌握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直观、变式等一般概念,明确知识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含义。

教学要求:理解知识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的含义,利用有效复习促进知识保持,知识应用的阶段,组织适当而有效的练习。利用直观教学策略组织有效的教学,结合实例说明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一、知识学习的一般概述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间隔复习4.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5.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6.适当过度学习

(二)知识应用的过程1.审题2.联想3.类化4.解答

一、技能的一般概述

1.技能与知识经验密切相关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动作定向2.动作模仿3.动作整合4.动作熟练

1.准确的讲解与示范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1.活动的定向阶段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重点和难点:掌握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一般概念,精加工策略的不同种类。

教学要求:理解精加工策略的不同种类,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学习策略的教学阶段,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明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的应用。

教学内容:

一、学习策略的概述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学习策略的四个基本特征:

1.概念:是个体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它的基本功能是有效的加工整理,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分类: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1.概念: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2.成分: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1.概念: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

2.分类: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策略、寻求支持管理策略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刘电芝的四阶段论的主要内容:1.趣味引入2.策略剖析3.策略运用4.策略反思

1.给策略命名

重点和难点: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以及学习动机的作用、类型。掌握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归因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掌握运用相关原理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本策略。

主要内容:

一、学习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

1.定义: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2.动机的作用:

1.定义: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2.构成:学习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

内驱力是指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内驱力与需要成正比

诱因是指引起个体动机的外部刺激或情境,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目标。

分类:

①正诱因:驱使个体趋向或接近目标的诱因

②负诱因:驱使个体逃离或回避目标的诱因

诱因具有诱发或激发个体产生目标指向行为的作用,诱因的作用因人而异。

内驱力和诱因这两个基本因素决定了学习动机具有活动性和选择性两个特征。

(1)活动性: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生进入学习的活动状态。

(2)选择性:学习动机推动学生选择一定的活动,而相应地忽视其他活动。

(一)苏联的心理学家们根据学习动机的的来源分为

(二)美国的心理学家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分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分为:

一、强化理论

1.强化的含义

2.强化的分类:正强化和负强化;连续强化和断续强化。

1.成就动机理论的起源

5.成就动机高的人和成就动机低的人的不同表现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坚持性。

一、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三)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中心环节是让学生形成对学习的需要。

(二)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

重点和难点:掌握认知结构说学习迁移的主要观点。能结合实际分析、把握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能依据学习迁移理论,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迁移。

教学要求:了解早期迁移理论对学习迁移现象的解释;掌握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一般迁移、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定势的一般概念。掌握认知结构说学习迁移的主要观点。能结合实际分析、把握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能依据学习迁移理论,选择和应用有效方法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迁移。

主要内容:

一、迁移的定义、意义和分类

1.迁移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

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1、按迁移的性质,可将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按迁移的内容,可将迁移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

3、按迁移的顺序,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1、相同元素说2、.概括化理论3、学习定势与迁移4.布鲁纳的迁移理论5.认知迁移理论6.元认知与迁移

(一)个人因素1.智力2.年龄3.认知结构4.学生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5.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1.学习材料的特性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学习迁移?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种类。

重点和难点:教师角色、教师人际关系、教学反思、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角色、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学要求:掌握角色、教师角色意识、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冲突、教师威信、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能力、教育机智、教学监控、教学反思、皮格马利翁效应等概念;熟悉教师角色的特征,教师如何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职业角色意识的形成阶段。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和相关教育理论谈谈对教师角色的理解。

主要内容:

一、教师的角色

1.心理结构

一、教师威信的内涵及作用

一、人际关系的概述

思考:

1、教师角色的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2、结合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实际,分析新课改对师生关系的要求。

重点和难点: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教师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教学要求:掌握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教师职业压力、教师职业倦怠、心里枯竭、教师职业生涯高原现象、教师职业压力应对方法;熟悉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教师职业生涯的“高原现象”,教师职业压力的含义,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表现,教师职业压力的应对资源;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主要内容: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1.愉快的接受自己的职业角色

一、教师职业压力的含义

思考: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怎么缓解教师职业压力,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概念教学刍议:概念的类型与概念教学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吧

摘要:在教育心理学和科学教育的范畴,从不同的视角可以将概念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前概念和错误概念、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等。同一类型的概念有着共同特性;不同类型的概念,其建构方式、性质和用途都有区别。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所学概念的类型,是搞好概念教学的基础。

关键词:概念类型;概念教学

 

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浩如烟海的概念,建立了庞大而复杂的概念系统。这些概念可以归为不同的类型,同一类型的概念有着共同特性;不同类型的概念,其建构方式、性质和用途都有区别,因此,了解概念的类型,是搞好概念教学的基础。

关于概念的类型,逻辑学、心理学、教学论等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提法,例如,逻辑学上有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正概念与负概念、相对概念与绝对概念、真实概念与虚假概念之分。考虑到它们与本文论述的概念教学关系较远,不作展开叙述。

与概念教学关系密切的概念类型知识主要源自心理学和教学论,有的与逻辑学有一定的联系,从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的分类,如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前概念和错误概念等,科学教育领域近些年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类型词语有核心概念(大概念)、重要概念(主要概念)、基本概念等说法。

一、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传统逻辑学上的具体概念又称实体概念,是指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如单子叶植物、动脉血、植物细胞、神经元、神经纤维、森林等,它的外延是指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1],如单子叶植物有小麦、玉米、狗尾草等。传统逻辑学上的抽象概念又称属性概念,是指以事物的某种属性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如动脉血的含氧量高、颜色鲜红等。“高”“红”作为属性概念,反映的不是具体事物本身(“红”的概念既能反映血液的颜色属性,也反映红旗、红裙、红宝石的颜色属性),而是从事物身上抽象出来的某方面的性质,因此称为抽象概念。它们的外延不是一个一个的具体事物,而是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程度,如“红”的外延有深红、浅红、鲜红、暗红等。在辩证逻辑中,抽象概念只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仅抽象出对事物某方面属性的认识;要达成对该事物全面深入的认识,还需要分析事物各方面属性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上升到事物整体层面认识事物,即由抽象再上升到具体,形成具体概念。

认知心理学上的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则有另外的含义:具体概念是指能通过感官通道感知客体或自身动作,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表象进而通过抽象概括形成的概念,如根、茎、叶、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薄壁细胞、叶肉细胞、握手、拥抱等;抽象概念是指不能通过感官通道获取认识对象的信息,而是通过理解认识对象抽象的意义来获得的概念,如营养、保护、能量、友好、热情、逻辑等。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在大脑皮层中的加工区域是相分离的。这一发现在概念教学上有重要价值。

与上述分析异曲同工的是加涅的观点。加涅将概念区分为两种类型: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具体概念的关键特征只能通过对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这里“观察”一词的含义是用我们的感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去感知。比如,红、黄、绿、酸、甜、苦等概念,只能通过上面所说的观察来获得,定义是很难下的。而定义性概念的关键特征一般不能通过对概念例证的观察而获得,必须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才能习得。如,“方程”就是一个定义性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此外,物质、能量、信息、功等概念也只能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获得。[2]

 

二、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

根据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属性情况,可以将概念归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三类。[3]

有些概念其属性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事物必须具备这个概念的所有属性,才能成为这个概念的例子,这样的概念叫合取概念。如基因的概念,其定义是:“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有遗传效应”“DNA片段”是基因的两个属性,缺少哪条属性,都会造成基因的概念不完整。

有些概念其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事物只要具备其中一条属性,就能成为这个概念的例子,这样的概念叫析取概念。如基因突变的概念,其定义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只要具备其一,就是基因突变。

有些概念是反映事物之间关系的属性的,这种属性要依靠事物之间的关系来确认,这样的概念叫关系概念。如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体、非姐妹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子一代、子二代、父本、母本、载体、受体、抗原、抗体等。生物学中这样的概念不胜枚举。

应当补充说明的是,许多概念是采取属加种差的方式定义的,反映的是种概念与属概念的关系。这些概念一般都属于合取概念或折取概念,而不是关系概念。如:“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反映的是“基因”这个种概念与“DNA”这个属概念的关系;“真核细胞是指具有以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的细胞”,反映的是“真核细胞”这个种概念与“细胞”这个属概念的关系。

在教学中注意辨别一个概念是合取概念还是析取概念,有助于提高概念教学的准确性。如果把合取概念当作析取概念来学习,就会导致概念理解的片面化;如果把析取概念当作合取概念来学习,就会导致概念理解的内涵扩大化和外延窄缩化。在教学中注意辨别概念反映的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合取概念和析取概念),还是事物之间关系的属性(关系概念),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

三、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平行概念

由于人们认识对象的层次和范围不同,形成的概念在层次上也有差别,所以有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平行概念的分别。

(一)上位概念

在逻辑学中,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全同关系、上属关系、下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等。其中上属关系的表述是:“如果所有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那么a与b就有上属关系,或者说,a上属于b。”[4]在这种情况下,概念a就是概念b的上位概念,或称概念a为属概念,概念b为种概念。如果不用符号表示,仅用语言描述,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定义则是:属概念是外延完全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并且这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仅仅是自己外延的一部分的那个概念。例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等都是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就是相应的属概念。

(二)下位概念

在逻辑学中,对概念之间下属关系的表述是:“如果所有a都是b,但是,有的b不是a,那么a与b就有下属关系,或者说,a下属于b。”[4]在这种情况下,概念a就是概念b的下位概念(种概念)。如果不用符号表示,仅用语言描述,种概念(下位概念)的定义则是:“种概念是外延完全包含于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并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的那个概念。”[4]例如,对应于“无脊椎动物”这一个属概念,“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等都是种概念。

(三)平行概念

在逻辑学上,概念之间的关系还有全异关系,其具体表述是:“如果所有的a都不是b,那么,a与b就是全异关系。”[4]如果a与b在同一个范畴下,或者同样上属于某个属概念,那么,a与b就是平行概念。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是全异关系,这三个概念就是平行概念。

教育心理学中上位概念、下位概念和平行概念的含义与上述逻辑学的大体是一致的。奥苏伯尔基于对上述概念关系及其学习规律的研究,提出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三种概念教学模式,对概念教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5]此外,厘清所学概念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弄清楚哪些是上位概念,哪些是下位概念和平行概念,对于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

四、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

在维果茨基的研究中,儿童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概念称为日常概念,通过正式的科学教学而获得的概念称为科学概念。维果茨基认为,皮亚杰等心理学家研究的概念形成和概念转变等理论,都是关于儿童在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概念,

也就是皮亚杰所说的儿童自发概念。[6]相应地,皮亚杰认为科学概念是从**强加给儿童的,属于非自发概念。

皮亚杰认识到科学概念的非自发性,但是他未能阐明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关系,甚至认为二者是毫无关系的。维果茨基对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的关系相当于外语和母语的关系,母语的学习过程是自发的、无意识的,但它为外语学习奠定语义的基础,比如,母语中掌握了“兄弟”的含义,就为学习英语中“brother”一词奠定了基础,同时,外语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母语的理解;科学概念是成系统的,学习新的科学概念,必须将它放入科学概念的系统中去学习,而日常概念的建构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儿童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将“花”与“玫瑰花”并列;自发概念使科学概念有可能在教学中产生,而教学则是科学概念发展的源泉;自发概念是从认识具体的事物开始经过漫长的过程才形成的,即自下而上形成的,甚至形成概念后也不认识这个概念,科学概念往往是从下定义开始学习的,即自上而下形成的,同自发概念相比在直接经验方面明显要弱;科学概念是通过日常概念向下生长发展的,日常概念是通过科学概念向上生长发展的,这两条发展路线之间的联系,就是最近发展区与现实发展水平的联系。

上述理论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科学概念与学生日常概念的联系,让日常概念成为学习科学概念的资源和基础,让科学概念成为提升学生的日常概念和思维水平的助推器,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前概念和错误概念

“前概念(preconception)”与维果茨基所说“日常概念”的含义相近,是“前科学概念”的简称,指学生在通过正规的科学教学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辨别式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感性印象,积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学性的经验,是一些与科学知识相背或不尽一致的观念和规则。

与“前概念”相近的术语有很多,除前面提到的“日常概念”“自发概念”外,还有“错误概念(misconception)”“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相异概念(alternativeconception)”“相异构想(alternativeperception)”“模糊概念(fuzzyconception)”等。[7]李高峰教授对这些术语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他在文章中指出,前概念与错误概念指代的并不是同一对象,前概念并不都是错误概念,有时也有合理的成分或与科学概念一致之处,它们是通向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先导。错误概念往往也是基于经验的,有错误概念并不是概念持有者的错,为了表示对这些概念持有者的尊重,专家们建议用“相异概念”代之。

关于前概念的具体情况,李高峰作出如下总结:按照前概念产生的时间,可以分为原发性前概念和继发性前概念,前者是接受科学教育之前形成的,后者是在教师讲授指导下学习科学之后形成的;按照前概念的状态,可以分为空壳概念(知名称不知内涵)、不完整概念(漏掉某些属性或外延概括不全)、异质概念(扩大内涵,强加其他属性)、条件缺失概念(忽略了概念存在的前提条件)、绝对化概念(忽略了特例和反例)等。这对于我们在教学中有效甄别学生的前概念,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概念教学是有参考意义的。

奥苏伯尔有句名言:“影响学生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8]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包括相异概念),是有效进行概念教学的前提。同时,学生的前概念乃至错误概念,也是有效开展概念教学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前概念,创设情境来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导学生否定先前的错误概念,建构科学概念。

六、核心概念(大概念)和基本概念

在国际科学教育界,核心概念一词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热词,已经有至少20年的历史。我国在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前,与此相对应的常见用语是“基本概念”。对于“基本概念”,无须过多解释就能理解。而对于“核心概念”,专家们的解释却有各种说法,以至于到今天仍难以找到确定核心概念的可操作的标准。

核心概念对应的英文词有多个:keyconcept(关键概念)、coreconcept(核心概念)、coreidea(核心观念)、bigidea(大观念,也译作大概念),等等。美国课程专家费德恩(Feden)等认为,核心概念是一种教师希望学生理解并在忘记其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之后,仍然能应用的概念性知识。埃里克森(Erickson)认为,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这些核心概念具有广阔的解释空间,源于学科中的各种概念、理论、原理和解释体系,为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深入的视角,还为学科之间提供了联系。[9]

北京教育学院科学教育团队提出,核心概念是构成学科骨架的,具有迁移应用价值的概念。它可以统摄一般的科学概念,可以揭示学科知识的功能,其特点是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即具有广泛的解释力,能统摄众多的学科知识;可以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相关领域的新问题。[10]

虽然对核心概念有上述种种解释,但是究竟什么是核心概念、如何确定学科核心概念,似乎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之事。

与核心概念相近的、近两年来比“核心概念”更热的词语是“大概念(bigidea)”。其实,阅研美国2013年发布的《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NGSS)不难发现,大概念就是指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共通概念。换句话说,学科核心概念属于大概念,大概念的解释和选择标准与学科核心概念是一样的。

笔者在近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培训讲座中提出,大概念是居于学科中心位置、对学科内众多的概念性知识起统摄作用和聚合作用、构成学科结构框架、对学科研究对象的上位的本质的认识。它具有以下特点。

1.大概念是教育领域特别是科学教育所倡导的概念,它不同于逻辑学或心理学中所说的概念,不能仅从类的抽象物这个层面去理解。它是指在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概念性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的接近于观念的东西。

2.大概念是个相对的概念,其范围大小依研究者研究对象而定。大概念是一般概念的聚合器,它相当于文件夹。

3.大概念可持久存在。

4.大概念具有广泛迁移性。

5.大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进阶的过程。

6.同一个大概念标题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断地学习,不断丰富、深化对它的理解(文件夹没变,其中文件越来越多且有更新)。

关于教学聚焦大概念(核心概念)的意义,笔者总结为以下四条。

1.聚焦大概念意味着不是让学生学习零散的、不连续的事实性知识和理论片段,所有知识性内容的学习都指向核心概念,学习的所有知识内容都对建构和理解核心概念有帮助。

2.聚焦大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结构化,对自然界形成整体的连贯的解释,加深对科学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3.聚焦大概念可以将同一学科在不同学段的内容按同样的大概念框架来设计,有利于实现概念学习的进阶。

4.聚焦大概念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学习内容,实现“少而精(lessismore)”。

核心概念是在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基础上建构起来的,那些支持核心概念建构的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基本概念。笔者曾尝试以花为例,类比性地解释了核心概念和基本概念的关系。如果将“花是被子植物通过有性生殖来传种接代的生殖器官”作为核心概念,那么,被子植物、花的基本结构、传粉和受精、胚的发育、种子和果实的形成等就是基本概念,而花的大小、颜色、类型、萼片、花柄等就属于非本质信息或周边信息,是学生在认识花的过程中可以有所了解但无须长久记忆的信息。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列出了50条“重要概念”,《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则强调“主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主要概念”的实质都与“大概念”“核心概念”并无二致,只是各课程标准修订组因各种原因在用词上略有变化罢了。

七、学科内概念与跨学科概念

科学教育中强调的大概念,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各个学科内的核心概念(disciplinarycoreideas),还包括跨学科概念(crosscuttingconcepts)[11]以及关于科学本身的大概念。

跨学科概念是指应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概念,它比学科核心概念的概括程度更高,对学科核心概念起到组织和连接作用。[11]NGSS列出了七个方面的跨学科概念:1.模式;2.原因与结果;3.尺度、比例与数量;4.系统与系统模型;5.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6.结构与功能;7.系统的稳定与变化。[11]这七大跨学科概念在NGSS各学科各年级的“预期表现”和“基础框”中,结合相关学科核心概念和科学与工程学实践的内容,都有具体的描述。例如,在高中“生物体和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部分,关于“能量与物质”这一跨学科概念的描述是:一个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变化可以描述为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和系统内的流动;能量不会被创造或消灭,它只会在不同场所、不同物体(或场)、不同系统之间移动;能量驱动着系统内或系统间的物质循环。[12]

重视跨学科概念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连接和组织起来,形成关于自然界的贯通一体的知识结构,还为学生从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到建立科学的世界观铺平了道路。自然科学课程中各学科的教学,在这方面都是大有可为的。

[1]逻辑学辞典编辑委员会.逻辑学辞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453-454.

[2]RM 加涅,LJ 布里格斯,WW 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6-69.

[3]理查德I阿兰兹.学会教学(第6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7.

[4]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6.

[5]季苹.教什么知识——对教学的知识论基础的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61.

[6]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0-191.

[7]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术语和定义的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44-45.

[8]王小明.学习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78.

[9]张颖之,刘恩山.核心概念在理科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教育学报,2020(2):57.

[10]胡玉华.科学教育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教学价值[J].课程·教材·教法,2015(3):81.

[11]NationalResearchCouncil.AFrameworkforK-12ScienceEducation:Practices,Crosscuttingconcepts,andCoreIdeas[M].Washington,DC: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2:30,84.

[12]NGSSLeadStates.NextGenerationScienceStandards:ForStates,byStates.WashingtonDC: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2013:265.

作者简介:赵占良,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助理。中国教育学会生物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北京教育学院客座教授;《课程·教材·教法》副主编;《生物学通报》常务编委。生物学课程标准制定专家组核心成员。

心理学概念分类的原则?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判断心理正常与否的三原则

心理学的区分原则

郭念锋(1986 1995)认为,区分心理的正常与异常,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是该问题明朗化。

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有理由提出如下三条原则,作为确定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依据。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第 1 页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人坚信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种感觉的刺激物,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

如果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并且坚信不疑,我们就可以认定他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妄想。

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又称他为统一性。或者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第 2 页

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障碍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经涵盖在上述的标准之中。所谓无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指患者对自身状态的错误反映,或者说是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统一性的丧失。

在精神科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现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以认知与客观现实的一致性为前提。

二、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第 3 页

虽然人类的精神活动可以被分为知情意等部分,但是他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性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诉说自己内心的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说他有正常的精神与行为。如果不是这样,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应,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理过程失去了协调一致性,成为异常状态。

第 4 页

三、人格相对稳定性的原则

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这种人格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也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这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人格的相对稳定性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标准之一。例如一个用钱很仔细的人,突然挥金如土,或者一个待人接物和热情的人,突然变得很冷漠,如果我们在他的生活环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发生改变的愿意,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的精神活动已经偏离了正常轨道。

一文搞懂专利标准的概念及其种类!

专利标准的概念及其种类

 三种模式 标准异同 

导言

标准(Standard)是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而技术标准(Technicalstandards)则是指一种或一系列具有一定强制性要求或指导性功能,内容含有细节性技术要求和有关技术方案的文件。

标准概念及其种类

本质上是一种统一的技术规范,其目的是协调统一某领域的特定技术事项。技术标准能够保证特定技术领域内的主体重复性使用该技术,从而保障该技术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能够兼容、通用和互换,有利于增进效率,消除国际贸易障碍,减少消费者的适应成本,避免浪费社会资源。由此可知,标准背后代表的是公众利益。通过标准化,促进技术成果转化,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促进社会创新发展。

根据标准制定主体和程序的不同,标准可以分为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法定标准是指由**标准化或**授权的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事实标准是指没有官方或准官方标准设定机构批准的情况下,企业自身通过市场进程成功地使业界接受某种技术而形成的标准。根据标准适用范围的不同,标准可以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其中企业标准又可分为企业自行制定的标准和企业联盟制定的标准。根据标准效力的强行性的区别,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以上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标准进行了分类,一项标准可能同时从属于不同分类,比如既有强制性国家标准,也有推荐性国家标准。

专利与标准的异同

通过前文所述的设立标准所欲实现之社会公益,可以知道标准需要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可发展性等特征。与之形成对比,专利权重要的特征在于其独占性、排他性和创新性。专利权赋予发明人一定期限内的独占权,独占性使得企业通过将技术转化为专利从而获得市场核心竞争力。专利还具有排他性,企业可以通过及时地将自主创新成果申请专利,占据市场,获得垄断性利益。此外,标准是一定领域内已有技术的总结和提炼,具有基础性,而为实现专利权促进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的目的,专利所体现的技术必须具有创新性。

专利的私益性与标准的公益性表面上似乎背道而驰,但究其根本,从技术层面,标准可以通过引导市场来指引技术研发方向,专利技术的进步也可以带动标准的发展;从市场层面,二者都是企业占据市场、获得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手段。所以,探索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有效协同之路,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问题。

专利标准化的作用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企业保护意识的增强,各类技术呈现专利泛化趋势,专利标准化活动应运而生。在各类技术被普遍专利化后,有关产品或技术制定标准时难以避免地将某些专利所包含的技术纳入其范畴,专利标准化就是指某些专利中的技术被标准所采纳,成为标准的一部分。其实质是技术标准化和技术专利化结合的产物。

从社会的角度而言,促进专利标准化,一方面有利于标准维持其自身活力,保持较高技术水平,促进产业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所生产产品的兼容互通,增进社会效率,避免资源浪费。从企业的角度而言,一项核心技术如果能被标准所吸纳,企业就此搭上标准的“便车”,借助标准的实施进行专利许可,获得经济利益。虽然专利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占领市场,但对企业而言并非有百利而无一害。如前所述,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事实标准,一旦专利被纳入法定标准之中,专利必须按“公平、合理、无歧视”(FairReasonableandNon-Discriminatory,FRAND)原则进行许可,而这种许可费率有可能远低于普通专利,从而对企业造成经济利益的减损。是搭乘标准专利便车,还是选择作为普通专利许可运营,最终仍需要权衡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结合专利经营策略进行综合考量。

利标准化一标准许可化”的专利标准化战略思想。通过梳理企业内部开展专利标准化的方式,根据路径导向的不同,本书总结出两种企业专利标准化运作的模式:技术导向模式和市场导向模式。从企业外部来看,为完成专利标准化,可以采取技术联盟或专利联盟模式。

三种模式

1、技术导向模式

技术导向模式是指以企业具有市场前景的优势技术为导向开展专利标准化的模式。首先企业需从自身出发,了解本企业具有市场前景的优势技术并加大其研发力度,形成核心技术,进而获取核心专利。然后通过各种市场化策略促进专利产品销售,获取市场份额。最后通过市场反馈改进技术研发路径,并在循环递进中不断强化这一路径,最终达到占据领先市场份额的目的,促进自身专利技术逐步形成本行业领域的事实标准。在形成事实标准后,企业仍可以通过专利许可、产品经营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并积极参与本行业领域的新标准创设,争取将核心专利技术纳人法定标准范畴。继而通过法定标准的推行实施,扩大技术应用,形成市场规模,实现产业兴起。

2、市场导向模式

市场导向模式是指以现有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专利标准化路径。市场导向模式需要企业从现有标准出发,通过充分调研市场、技术发展情况和现行标准实施现状,对专利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准确把握现有标准升级、延伸的技术方向,率先在未来标准升级和延伸的技术方向上进行专利挖掘与布*,积极把握参与标准竞争时机,将前期挖掘和布*的专利技术纳入标准更新范畴。

3、联盟模式

前述两种模式是对企业内部进行专利标准化运作模式的划分,但实际上一项标准的形成,往往需要由制定机构牵头,联合多家企业进行研究,纳入标准的技术还需要获得同行认可,所以标准化的过程不可能是孤军奋战的过程。除前述两种从企业内部探索专利标准化的路径模式外,就外部而言,企业专利标准化路径可以采用联盟模式,沿袭联合研发、联合制定到联合推广发展之路。

来源:知识产权运营实务朱宁

侵删/图片来源网络

本平台为您分享知识产权

热点资讯及相关干货文章

相关文章: